手机阅读

最新《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8:49:39 页码:11
最新《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模板15篇)
2023-11-11 18:49:39    小编:夜紫

读后感是通过文字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思考和体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怎样才能写出一篇独具个人风格和深度的读后感呢?让我们共同分享经验。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来了解不同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的经验和技巧。写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提升语文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方式,希望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提升自己。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一

1.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思维的深刻性既是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此外,还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解题错、漏的剖析,提高辨识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证)的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等。

一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二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三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二

(河南省唐河县龙潭镇教师)。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让人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学科,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运用语言,提高人类的文明素养。我们知道,学习语言常常需要口头或书面表达,所以,学习语言文字,“读”和“写”是必不可少的常规方法,教师首先必须教育学生树立读和写的意识。通过读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语法规则,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除此以外,就具体教学来说,教师还必须教学生以下这些:

一、教学生识记生字、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汉字是有造字法的,反过来,造字法又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这样,字才能记得快而长久;同理,解释词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词语含义,如何区别近义词的含义等。

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学会遣词造句。“大道至简”,“简”是最常见、最简单、最普通的意思,所以教师可经常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人、事、物及见、闻、感为内容来遣词造句,则学生必能很快掌握矣。

三、教师应当教学生灵活运用词语句子的能力。这方面的任务是:教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认识句式,正确组成句子、准确修饰句子(用修辞)、恰当用合适方式表达意思(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等。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任何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作者创作时都是有明确思路的,并根据表达思想的需要而修饰句子、斟酌用词、恰当安排组织语言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体会。

五、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其表现出的效果截然不同,有时,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灵活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写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最直接的检阅,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不同类型作文的特点、写法、……并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借鉴作文范文、修改作文等能力。

七、教师要提倡学生积累知识。这方面最常用的方法是摘抄,具体怎样摘抄,教师要耐心指导,给学生以帮助。

八、教师要指导学生应当阅读那些课外书籍、并指导如何阅读。

九、教师要让学生从课内外书籍中学会如何做人。

……。

--作于5月3日。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三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不善于做笔记,只喜欢抄笔记的现象感到很无奈。更令人头疼的是,有些学生连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都抄不全或者干脆懒得抄。一个学期下来,只有小部分学生尚能将自己稀稀拉拉记下的笔记留下来,而相当多的学生找不出自己的笔记,不是抄一点丢一点,便是压根儿没有笔记。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大相径庭的。语文课堂学习,除了听讲,笔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会作笔记,养成良好的作笔记习惯,它将会对我们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不重视做笔记,不善于做笔记,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的。要教会学生做好课堂笔记,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白做笔记都有哪些好处。这好处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笔记记些啥。

勤记笔记是语文学习方法中至关重要的一条。作笔记的好处很多,首先,它能促使学生们集中精力,认真听课;其次,记下来的有关知识,有利于今后的复习;再次,它能培养学生们的记录和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课堂笔记应该记些什么呢?下面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

1、记“新”知识:每节语文课的知识侧重点各不相同,知识都是新旧交织在一起的,为了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就要求学生要形成筛选新知识的意识。筛选出的新知识要及时记下来,记全记清,并要具有概括性。

2、记跨学科的知识要点:语文的学习会涉及到其它很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能引起我们知识结构迁移的,应该马上记下来,并注明自己需要补充的相关知识,可能要查找的资料等。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会越来越宽,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那么,学生在不同内容、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就能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语文实践能力。

3、记闪光的语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论是教师或学生,都会有精彩的思想火花儿迸发出来。将那些引起自己思想共鸣的、感动自己的语言以“凡人警句”的形式记录下来,无疑对学生积累词汇、丰富知识贮备有很好的帮助。同时,这些闪光的语言来自于自己身边的伙伴们,它会引起学生更多的思索:他们怎么会说出那么好的话?下次,我也来试试吧。4、记瞬间感悟: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实认真投入的思考了,那么,对于知识的理解,他们常常会产生一些瞬间的灵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灵感,及时记录在案。为了课下整理、完善这些学习灵感,可将自己即时的思绪用非常简练的词语记下来,因为,这些瞬间的火花稍纵即逝,很难再捕捉到。学生如果有了这种意识,学习的自觉性一定会加强,学习语文的触角也就会延伸到社会生活中。

二、课堂笔记怎样记。

有些学生听课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要记什么,有时低头记笔记,又耽误了听课,漏掉了重要的内容。应该怎样作好课堂笔记呢?希望下面的方法对大家有帮助。

1、提纲挈领的记:记笔记一定要有选择的记,有计划的记,简练的记,不能面面俱到。越想全面具体,越漏洞百出。因为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能就一个问题深思熟虑。即使,你真的做到了,那么,你肯定遗漏了很多其它的知识。用自己明白的、概括化的语言将知识记录下来,课后再做整理,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能锻炼听课的能力。

3、有规划的记:也就是笔记记在哪里,自己要心中有数,不能乱记。一般我主张笔记记在课本上,最便于复习巩固。一是节省时间,不用一会翻书,一会翻笔记本,弄得手忙脚乱,影响听课,而且也容易保存。二是有助于知识的消化积累,相关的知识,集中理解,易于迁移。如果课本的“天头”、“地脚”或空白处不够空间,可以再添加插页,粘贴在课本的相应位置,并作好标记。井然有序的笔记对学习语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课堂笔记应注意什么。

1、不能听一句记一句,必须听完一个完整的意思,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记录。捡个芝麻,丢了西瓜,是记笔记的大忌。

2、多动脑,勤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训意蕴丰富,富含哲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

3、要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要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四、做笔记的好处。

一是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想做好课堂笔记,思维就得跟着老师上课走。老师导向哪里,讲解哪里,学生就应该想到哪里,听到哪里。开小差是不行的,不然会漏掉要记的内容。

二是有助于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要能及时做下笔记,不仅要求听得懂,而且要求记得快。要能听得懂,就要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快速理解;要能记得快,一方面字词书写要熟练,另一方面书写速度不能慢。

三是有助于增强鉴别力与思维的敏捷性。做课堂笔记也要经过一番筛选。教材中哪一处是重要点,哪一处是次要点,老师哪些讲得详细,哪些讲得简略,学生要能在听课过程中作出自己的判断,要能对老师的分析、点拨作出敏捷的思维反应,经过及时的鉴别、筛选,准确地将老师的重要表述与总结的要点记下来。

四是有助于课后复习,收到消化巩固之效。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学完后,可以对课堂笔记作一番整理。这种整理过程也是对教材的温习与梳理的过程。在温习与梳理中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较好地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懂得了做课堂笔记的好处,可能会重视做笔记的,但做好笔记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若不能得到方法上的恰当指点与严格的训练,学生最终会失去做笔记的兴趣而依然故态,懒于做笔记。因此,语文课堂应加强做课堂笔记的严格训练,并在方法上给予恰当的指点。在训练做笔记的起始阶段,要采取“扶”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需要做笔记的地方老师会予以强调、重复,对老师强调了、重复了的内容仍然不愿动手或不会动手做笔记的同学,应特别加以督促或指导。教师应考虑学生听记笔记的需要,适当放慢说话的速度,且字音要咬准,吐词要清晰,尽量避免长句子,多用短句子。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既保证写得完,又促使学生在写的同时能够去思维,去理解,避免学生只顾写不动脑思考。为了便于学生随着课堂节奏有层次地做好笔记,教师应在课堂结构的转折处做出明确的示意,既要承上作总结性的归纳,又要启下作简要的导入。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可以集中展示、交流学生的课堂笔记,让他们互相比较、借鉴,彼此取长补短。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之保持做笔记的高昂热情,又能促使他们不断总结做笔记的经验,提高做笔记的能力。可以相信,学生重视做笔记了,善于做笔记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必然会增强,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必然会有切实的提高。学生养成了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形成了做课堂笔记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学会了学习,善于学习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因此,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努力去做好。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四

经常、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是班主任有的放矢教育学生的基础。魏书生曾说过:“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适时适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方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现在的班级人数多,他们有不同的天赋、情感、个性、兴趣、爱好,有特定的品质,班主任必须充分了解他们,深刻地研究各种类型,各种特点的学生,并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帮助教育他们做人,才能创造出最佳的教育效果。

1、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从整体上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应包括:学生家长职业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一般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学生等,了解家庭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家庭住址、家长联系电话等。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学习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对自己学习意义的认识,对课堂纪律的遵守,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特长等。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分析学生各科学习成绩,可以发现每个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会同科任教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了解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特别是心理健康不可忽视,有些学生可能存在着紧张、烦躁、忧郁、恐慌、消沉等心理障碍;对社会、学校、班级、老师存在逆反心理。要及时了解,进行疏导。

4、了解学生周边坏境和生活习惯。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影响很大。了解学生最亲近的同学和朋友,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怎样做人。

要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人,各班可以从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把其内容作为做人的准则,决不能是形式上的学一学,要认真扎扎实实地学,达到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中能学会运用,让学生记下来,使其学着去做人,坚持这样的做下去,让学生达到知廉耻、知善恶、明是非、自重自爱,有强烈的荣辱感,慢慢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有经验的班主任经常说的一句话:“你的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不会怪你,但你的德行、态度不好,老师就会批评你,天天盯着你,一直盯到你做个好人为止。”

三、树立榜样。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是以教育者的人格作为依据的,任何章程、任何纲领和任何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替代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心地宽容大度,有正义感。在班级管理中,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要在言语中不失威信,宽容大度不失原则,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不因学生学习的好坏而处罚不一。用自身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例如:星期一早上升国旗,要求全体学生立正庄严站在国旗下,班主任首先自己要严肃地站在学生队伍前面。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卫生,不要随手扔垃圾,教师就要起带头作用,不要随手扔垃圾,那怕是洒落在黑板下的粉笔头都要把它捡起来,整整齐齐的放入粉笔盒中,全班的学生看到你这样做,他们乱扔就不好意思。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在平时也要注意不因学生家庭的贫富、不因家长说情而排座位、评优等做法。不接受家长的礼物,俗话说:“拿人家的手软。”我只希望家长明白,支持我,配合我管理好班级,是教育好你的孩子-----我的学生,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班主任做到办事光明磊落、为人清正廉洁、诚实守信的人,用真爱去关心学生、感化学生。故此你的威信也就自然地提高了。

四、坚持正面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和信息不断冲击着学生,要多从正面引导,教会学生说话做事,懂礼貌,以礼待人,营造为人处事的良好环境。首先,教会学生说真话不讲假话,对犯错误的学生,只要你说的是真话,就可以减轻处罚或不处罚。对待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说话要有技巧和方法,注意措辞和方式,多恭维少刻薄。再次,教会学生说话要谨慎,不说冲动之于的脏话、粗话,不说加害诽谤人的话,不说无根据之话,不搬弄是非,不造谣。往往祸从口出,对于爱冲动、爱说脏话、粗话的学生,班主任发现后,让他紧握双手,一字一句地说三遍:“冲动是魔鬼”,说完后学生已经不想冲动了。

做人要具有“五心”。即仁爱心、宽容心、同情心、快乐心、内省心。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人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班级管理中,就是要求学生做人要真诚、博爱、宽厚待人,多反省自己,少批评、少挑剔别人,提倡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明白团结友爱,共生共存的道理。

五、注重细节。

学生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坎坷和挫折,他们的前途需要教师、家长去引导,不应把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事看成小事,要从小事入手。我们要从一件事、一个动作、一点提示、一个表扬、一句话做起,做到事事育人,处处都育人,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有一个全盘计划,按年级有步骤地进行,教会学生做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艰苦而又耐心的工作。教师应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不能马虎从事。要把学生培养成做事讲原则,做人讲道德,培养成品德高尚而踏实能干的新时代的优秀人才,不仅仅是几十个学生的事,而是几代人的事。所以班主任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五

诗歌在初中教材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受到学生的青睐。但要很好地赏析、品味一首诗,很多初中生由于知识积淀不够丰厚,对诗歌知识了解不多,就有如遇金山,不知从何而入的感觉。下面一起来看下!

一、知背景。

即了解诗人在什么境况中创作诗歌的。这包括诗人所处的时候及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国运兴衰;诗人当时的处境、心境、理想、抱负。感情,直露一点的感受起来不需要过程,但含蓄一点的则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没有一定的背景资料,学生是不容易“感悟”起来的,这种情况就直接由老师提醒。了解了背景,才有利于准备、深刻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大多诗歌都是要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如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首先要了解诗人张继因科举考试落榜,乘船离开长安到苏州,当时是深夜了,面对眼前的景色,凄清萧疏孤寂,难以入眠这一背景。弄清楚了它,我们就可以想象、揣摩诗人当时的内心波澜,感知诗歌的大致意境。

二、重朗读。

朗读吟诵是学习诗歌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形式更适宜朗读和背诵。如果一首诗是一块炽热的红煤,那么,好的朗读就能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好的朗读吟诵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使我们更快更深地领略到诗歌之美。如《枫桥夜泊》,根据意象组合,可按“二二三”节拍朗读,且“天、眠、船”押“an”韵,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且知从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写“人”;还从语气中感知“愁”贯穿始终。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夜半钟声到客船”读得凄凉而悠长点。注意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学会体会诗中意境。这些都要从读中去品,在读中去悟,在读中去理解。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放飞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读透了,才容易理解、感悟其中的感情。

再如朗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把重读音放在“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词上。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悲痛。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吟诵中可感悟诗歌的和谐韵律,受到美的熏陶。

三、抓意象。

意象是诗歌创造意境的载体,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它是一个个人物、事、景等,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首动听乐章的“基本构件”。“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只有抓住了意象,弄清其形、色、态、温、味、声才能理解认识这些意象与诗人情绪的联系,寄托诗人怎样的情思。赏析《枫桥夜泊》,要抓住以下意象:落月、乌啼、枫树、渔火、寺院、客船,再加上诗题中点明的枫桥和不言而喻的江水一共八个独立的景物,像一枚枚散落的铜钱似的,“愁”字把它们贯穿起来,使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正是这一个“愁”字,给这首诗歌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薄纱,千余年来,令读者难以忘怀。

四、会意境。

意象是意境的组成元素,意境就是意象的集合。意境是各个意象内含的综合折射,像沙漠中不同温度的光线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形成神奇的海市蜃楼,不同的音符才能组合成一支完整而优美的乐章一样,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欣赏诗歌,一定要从整体上意会,不能片面地理解几个意象的含义,或把几个意象割裂开来,把它变成单调的“光线”或孤独诉“音符”。这样的话,就会破坏诗歌的“整合”效应。意境是诗歌内涵的最高极限。分析意象组合,从整体上把握诗人抒发什么情思,表达什么夙愿,抒写怎样的宏图壮志。《枫桥夜泊》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的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诗人的羁旅之愁相融,抒发了诗人仕途的情绪。原来,诗的思想感情是融入在意境中的,赏析诗歌,如果没有去品味其意境,就不算读懂了诗。

五、思写法。

诗歌凝练、含蓄,构思巧妙,手法灵活多样,赏析诗歌,还得思考其构思和写作手法。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意象直接组合,或情绪贯穿意象,或时空为序,或情感为序,或化静为动,或虚实结合,或拟人状物,或比喻象征。《枫桥夜泊》仅四句二十八个字,在意象中含蓄地表白自己的心迹。对意象冷暖、色彩的对比描写,可知诗人情绪的变化。在静物中穿进“乌啼”“钟声”,以物写静,反衬出午夜的幽静,寓含旅人心绪的深沉,在意象中流露诗人的情感,可知触景生情的写法。

初中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对诗歌特点的进一步掌握,可从上面五个方面去学习、赏析,就不会再觉得无从下手、可亲而不可及。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教师应利用诗歌教学这块阵地,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美感,借助大自然和周围环境所提供的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去感受美、创造美。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六

得饶人处且饶人。

直话,可以转个弯说;。

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

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

2.掌德。

赞美别人,学会鼓掌。

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

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

不懂鼓掌的人,人生太狭隘。

3.面德。

不给面子是最大的无礼。

任何时候,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

看破别说破,面子上好过。

4.信任德。

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

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

有多少信任,

就有多少成功的机会;。

疑人不交,交人不疑。

5.礼节德。

有“礼”走遍天下。

彬彬有礼,方能魅力四射。

6.谦让德。

锋芒毕露者处处树暗敌。

切忌锋芒毕露;。

放下身段,降低自己;。

人前勿张狂,人后别得意;。

为人应低调。

7.理解德。

人人都渴望他人的认可。

理解,就是给人方便;。

理解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事;。

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

8.尊重德。

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

努力使人感到他的尊严;。

给弱者的尊重更可贵;。

把别人放在心上。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七

这个暑假里,我抽空拜读了《教会学生思维》这本书。该书提供了许多能够帮助教师培养学生思考技能的方法和建议。目的是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些真正可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的技巧和方法,在为教师提出大量练习和活动的相关建议的同时,本书还讨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组织思考教学活动的诸多问题。

结合第三届全国思维教学研修班的内容我深深地体会到,通往教育的思维技巧之本质在于,它提高了学习者的注意力、理解力以及更有效地利用头脑内部思维过程的能力。当学生熟悉并能自如地运用他们自己奇妙的“思维工具箱”时,就能够提高思维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思维的力量并享受思维所带来的快乐。学习是学生终身的事,他们是否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教育新理念,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师,有责任通过教学造就一代有创新精神的人。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会思维的学生,才有前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从已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每个学生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也长久地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载体,教师要精心设计,切忌简单重复。要有故事性,趣味性,曲折性,能通过作业的完成,让学生步入创造性台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开放型”题目,常常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带领学生开展讨论是个好方法,对开发学生智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分层次教学中,对于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行之有效。“问题”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因人而问,因人而提,讲究策略,需要谁回答就叫谁。问题出来后,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对于好学生,要提醒他们注意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对于差学生,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鼓励,如:“别着急,想一想再说!”“我相信你能回答好!”等循循善诱,而不能逼问或批评,以免适得其反。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对那些数学厌学者,更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点燃数学之火。只要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随之而来的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用高师德、无私奉献精神和渊博知识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这样,也就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八

1·在教学开始的讲解示范中,除全面介绍投掷技术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外,着重说明投掷运动技术所要求的用刀顺序,使学生明确概念,形成正确的运动技术表象,同时,教师可提示投掷练习中易犯的错误不能全身协调用力,让学生在练习前就做好预防错误动作的思想准备。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练习程序,着重掌握好如蹬地、转体、挺胸等的基本技术环节,其中特别要注意教会学生如何做好正确的左侧支撑动作,对此教师可采用一些如帮助学生在铅球出手前瞬间顶住左髋和左肩的办法辅助其练习。在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些基本技术环节前,不要让学生过多地进行完整的投掷练习,以免其只想把器械投得尽量远而盲目用力,破坏了正确的用力顺序。

3·在学生掌拉好各基本技术环节后,可让其进入完整的手持器械的练习,但应限制学生在练习中的用力程度。可采用在拍掷区内划限制线的方法,要求学生每次练习都把投掷的远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把练习的重点放在体会正确的用力顺序和全身的协调用力上,这样就可避免破坏学生已经形成的正确的基本技术环节的动力定型,逐渐特分解练习中习得的技术动作迁移到完整的投掷练习中去。

4·在经过上述的教学程序后,若学生仍不能全身协调用力完成投掷练习,教师就应具体分析学生的“症结”所在,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纠正其错误动作。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九

人的思维能力从哪里来?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青少年时期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培养的有效途径,却又时常感到茫然无措。今细读郅庭瑾撰写的《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如获高人点拨,受益非浅。

这本书是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书中内容具有可读性,书中观点和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它是一本适合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好书,是教师自我培训的好教材。全书共有七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第四章《为思维而教》。现就这一章节谈谈学习的初浅体会。

1.对“为思维而教”教学观念的认识。

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如实地揭示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如文中所说:某些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实际上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屠宰场”,“在大批地屠杀天才”。偶尔“也许仍然能冒出一些思维天才”,这仅仅是躲过了这种侵袭的“幸存者”而已。这种教学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为“教学荒地”……作者以此提醒人们对传统教学应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引发人们去思考,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此,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为思维而教,即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确立为思维而教的教学观念正是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因为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教会学生思维是我们每位教师肩负的最终使命。

2.对“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的认识。

作者用通俗的语句对一些教学方式作出专业性的阐述。他把传统的教学方式称为“独白式教学”,提出为思维而教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打破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一定的机会。他还提出,若要学生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还要进一步走向“发现式教学”。

我发现,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独白式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方式分别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式都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发现式教学”方式和现在强调的突出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也有雷同之处。用“灌输式教学”主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被教育界质疑。因为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培养,所以改变教学方式以实现“为思维而教”已是教育形势所趋。

在文中,作者从实践的层面上,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性的建议。研读这些内容,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我深感对某些教学行为实施改进非常必要。

1.让自己做个“善问”的老师。

作者指出,在对话式教学中,自然少不了老师的课堂提问,学生的课堂回答。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有效利用。有效利用就是课堂提问不仅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至于跑神,更重要的是调动和拓展开学生思维。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老师每次提问题,学生总是习惯性地拿起课本,埋头翻书找答案。找不到就不知道说什么了。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老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经过深入思考的直接从书本上就能找答案的问题,也就是问题过于简单。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一种不愿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二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超越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即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想也想不出什么。老师的这两种做法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因此,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技巧,成为一名“善问”的老师。

记得八年级有一节政治课,该节的内容是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教材中的文字都是引用《教育法》中的一些具体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本身比较抽象,通过让学生阅读法律条文来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不适合中学生的特点。如果让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这些法律条文,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想采取设疑引思的方法过渡比较合适,于是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你能结合实际谈谈你们作为受教育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情况吗?可问题提出后,没人作出反应,被点到名字的同学要么乱说一气,要么就沉默不语。当初我还认为这是他们的主观懒惰情绪所致。后来我尝试换个问法:你们对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些做法不满意,哪些做法比较满意呢?这样一问,学生可来劲了,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顺着学生的回答,我接着又问:把这些令你满意或不满意的做法和书本中的法律条文联系起来(或用法律条文来解释判断这些做法),看看它们的合法性如何?学生参看教材,联系实际略加分析思考,最终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可见,要成为善问的老师就必须对学生本身的特征进行研究,考虑所提的问题能否被学生理解,是否超越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介于学生已知和未知,已学和未学之间。既让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问题太易太难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开展。

2.引导学生做个“善学”的学生。

作者在文中提出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还要进一步走向“发现教学”。站在学生角度就是“发现学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研究型学习”或“课题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和发展思维有何关系?发现式学习可以解释为学生经常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课题寻找资料、获取资料和处理资料,去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而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都是对新事物的发现和探索,发生疑问并求解的过程。因而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大有裨益。

其实,我们很多师生对研究型学习方式并不陌生。以前我总认为,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做成“课题式学习”有些夸大其辞,那起码是高中以上的人从事的学习。鉴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长期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因而大部分学生还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那么教师的`培养作用就很重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教材中的某些小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去探究学习,把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结合起来。这比选择一个专题让学生进行专门的探究学习更适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面对一个不懂的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重视、尊重、爱护、引导、鼓励和肯定都是必不可少的。

教会学生思维,或许大家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令人乏味,因为诸如此类的论题在报刊、杂志上不难找到,可是为什么人们对此的研究乐此不疲,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考学生曾经做过的题目,学生总能正确解答,而如果把问题或条件稍作变换,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了。这正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学生只是学到各种题目的具体解法,并没有掌握知识的迁移方法,也就是说,他还没有真正学会思维。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而且是学校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更是教育赋予我们每个老师的新使命。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十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神州大地有这么一个地方。在那里土地广袤,风景优美。它便是我的家乡。

春天,美丽的巴里坤大草原生机勃勃。神奇的巴里坤湖让人赞不绝口。骑在马背上,奔跑在草原上,享受着春之神韵。秋天,瓜果飘香,香甜的哈密瓜分泌着它的汁液。葡萄架下,维吾尔族姑娘用她们曼妙的舞姿迎来远方游客。她们的热情,大方使游客们流连忘返。

作为一名新疆学子,我深有感触。正是因为党和国家对新疆优惠政策,我们才有到内地受教育的机会。在此,我代表全体内高班同学向我们伟大的祖国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您,我亲爱的祖国。

对于第一次离乡的我们来说,心中早已被伤感埋没。因为我们爱我们的家乡爱得那么热切。两行清泪滴打在行囊,挥一挥手作别天山脚下的家乡。

“呜……”火车启动了。载着党和家乡亲人们的厚望,我们踏上了求学路。透过泪光家乡的景远了,渐渐地藏匿在黑夜中。而我,仿佛就像雨中折了翅的小鸟那般迷惘。也只有闭上眼来麻痹心中的隐痛。拉开窗帘,朝阳洒落在脸颊上,暖暖的。向窗外望去是一片新绿。当我极力张望时,却发现永远看不到边际。此时的我倍感祖国疆土之辽阔。那种辽阔在我的心中留影。此时,她走进了我的视线。

她睡得很轻很轻,轻得像是怕吵醒萤火虫,她睁开眼,环视四周,然后又轻轻地合上。只听一声咳嗽彻底打破了她的睡意。她穿上外套站了起来,向四周环顾,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最后她的目光锁定在了那个同学身上。她走了过去。拾起地上的衣服,将它小心翼翼地披在那个同学身上。那时的她像极了故乡的妈妈。我轻轻地闭上眼,心中是那般踏实。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十一

内省,即内心反思、审视自我言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我解剖。班主任要教会学生“内省功”,实际上是要教会学生检点、约束自我行为,维护自尊,张扬自我意识,肯定自身价值,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

教会学生“内省功”,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促成学生人格的完善,使学生克服自我中心、任性、固执、虚荣、脆弱等人格缺陷。二是可以促成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与责任心,遵守国家法律制度与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三是可以促成学生研究学习方法,勤奋、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四是可以促成学生增强处事能力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勇于探索、创新。

班主任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训练学生,让学生学会“内省功”。一是全班讨论启发式。组织全班学生对某一具体事件展开讨论,让大家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样的讨论、争鸣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既明辨是非曲直,又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思考问题。二是个别谈心诱导式。牵涉学生个人隐私或品质的事情,力戒张扬,宜个别谈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其认识自身缺陷,帮助其校正自身行为。三是现身说法授经式。必要时,班主任不妨联系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类似事件,坦陈自己的心迹,如实介绍自己的处理方法与处理结果,让学生从中学会处理类似事件的方法。当然,现身说法也可以由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来做,但事先要做好其思想工作。四是就事论事剖析式。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宜理智冷静,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其产生的各种因素,推究可能产生的结果,探讨其预防与解决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经一事长一智,增强应变与处事能力。

笔者担任44班班主任时,曾碰上过这样两件事:一是本班的教室卫生被教导处在黑板上点名批评,二是一位女生下晚自习就寝时发现放在寝室里的60元伙食费丢失了。第一件事发生后,我回到班上并未直接去追究值日生的责任,而是从侧面去了解实情。知情同学七嘴八舌道出是别班一男生路过时顺手丢下那个纸团的实情时,许多同学觉得不公平,甚至有同学对教导处的批评颇有微词。于是,我在黑板上出了一个作文题:《被点名批评之后》,要求同学们限时构思记叙文或议论文的.写作提纲,五分钟后先由同学们发言,再由老师予以评点。让学生限时构思作文提纲,当然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能训练学生的作文构思能力,更主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同学们的作文构思各有特点,大家对这件事的态度(即作文的中心)也各不相同。我在评点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正确对待批评,教育大家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因此背思想包袱,并由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工作,教育大家应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责任心,做到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有监督与无监督一个样,不能做花架子,图表扬,做人要实在,不能追求虚名浮利。第二件事发生后,我到寝室去了解了一下情况。有同学反映张某有作案嫌疑,另外又找了几个同学了解,都说张某最有可能拿钱。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找张某只作了一般性的了解,并没有怀疑她、批评她。60元伙食费未找回来,偷钱的人未找出来,失主因为家境困难、伙食费来之不易,竟困在床上痛哭不止;女生们都同情她,议论纷纷,一直不睡。于是,我安慰失主:先尽量帮助查找,如实在找不回再发动大家捐款,为她凑足伙食费。这样,女生们才安歇下来。在查无结果的情况下,第三天下午,我便在班上发动捐款,希望同学们发扬互助友爱精神,为失主凑足60元伙食费,若有节余,充作班上活动经费。我带头捐出10元,全班同学很快捐出90多元钱。“失钱事件”终算平息了,同学们增加了一次奉献爱心的经历。又过了两天,失主在班长的陪同下找到我家里来,说是她的钱没有丢失,是放在一个笔记本里夹着,她当时忘记了。现在找到了,所以将这60元钱交到班上来,并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当天下午读报课时间,我到班上公布了这件事,并组织大家对失主主动将找到的钱退回到班上的举动展开讨论。我在充分肯定失主为人正直的好品质的同时,着重引导同学们反思自己应如何正确对待身外之财,如何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处理上述两件事,由于组织了全班同学讨论,注意正确引导大家反思自己的行为,因而,这两件事也就成了教育全班同学的好教材。正由于抓住了这两个时机,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身行为,让学生内省如何正确对待批评、如何正确对待工作、如何正确对待身外之财、如何正确对待需要帮助的人等,促使同学们重视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收到的效果是良好的。我班同学的精神面貌因此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普遍增强了,互助友爱、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发扬,组织纪律观念增强了,自信心进取心增强了,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很有起色,在学校班级工作全面考核评比中,我班连续几个学期都名列全年级六个班第一名。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十二

素质教育要体现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着重于以创新教育来展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进行尝试。

初学物理的学生,由于对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认识,学法上尚未入门,不会学习,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而要将物理学好,必须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我经常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进行自然过渡。

下面我就《大气压强》这一节的教学,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教实验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一章《压强和浮力》第三节《大气压强》这一节中,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教材中设有很多演示实验,而新教材上安排的实验和以前相比又有所变化,更贴近生活,但是有些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有些不够刺激,给学生的印象不够深,需要对这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或替换。我在教授本节内容时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做了三个实验,其中实验一:将水浇铁皮罐实验改为塑料瓶装热水实验;实验二:将“吸管吸饮料”改为“瓶口吞鸡蛋”实验;实验三为教材上安排的“塑料挂衣钩实验”。在此不再介绍它的实验过程。

以上三个实验都是为了说明大气存在压强,但是都体现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实验一和实验三的优点是选自生活中的材料来做实验,说明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觉得原来物理离我们这么近,就在我们身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用复杂仪器来做实验,让学生觉得高深莫测的现象。而实验二:瓶吞鸡蛋实验,有一定的刺激性,极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会觉得很奇怪。经过老师的解释,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我们周围空气也有压强,也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老师还可以对这个实验继续挖掘,如不妨问问学生:“同学们,鸡蛋已经被瓶子吞进去了,怎么才能使它完整的出来呢?”也许这个时候有些好奇的学生已经质询老师了,但不管怎么样,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老师应该想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好时机,不能错失。这时,你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会儿,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除非把鸡蛋捣烂掉,没有他法”,而有的同学会说“把瓶子打破,就可以完整地取出鸡蛋来”,有的学生也会说“要利用大气压取出鸡蛋”。这时,我说:“这位同学的见解很独特,就是利用气压把它取出来,解铃还得系铃人啊,同学们能想到这一点,真了不起!”我接着又反问了一句:“那么如何利用气压把它取出来呢?”此时,学生不知道如何操作,回答不上来,毕竟学生没有学过“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个知识点,等待着我来解决。我不慌不忙地按图纸进行操作,将鸡蛋取出来。当学生看到鸡蛋“砰”的一声从广口瓶中掉到烧杯中时,兴奋不已,这时,我发话了:“同学们,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其实很多事情都有解决它的办法,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想到,只要想到了办法,解决起来很简单,想刚才的鸡蛋就是利用瓶中的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其压强增大,大于外面的大气压,把鸡蛋压出来了。今后同学们碰到问题的时候,要多问问为什么,多想想办法,有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在你眼前,生活中的问题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实,我是有意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跟《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并不矛盾。《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际上,以上的三个实验也符合《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用课本教,不是教课本”。有时候我们总是埋怨学生没有创新思维,不会想问题,其实是我们老师对他们培养得不够、指导得不多。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老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按照《课标》的理念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上的'问题,如遇到一些实验不好做,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简易物品加以改造,甚至替换;在讲一道好习题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讲几种解法,拓宽学生的思维;在布置练习时也可布置一些开放性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我们老师要创造性地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如:一天,两个学生用自己带的米和饭盒在食堂蒸饭,不知怎么回事,两个饭盒叠放在一起,套得很紧,两个学生和食堂的工人师傅又是用刀敲,又是用手拔,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法分开,上面饭盒里的饭吃完了,还是弄不开,我刚好在食堂吃饭,学生问我怎么办,我打量了一会儿,叫他们把两个饭盒一起放到火炉上去烤一烤,结果,没多久,上面的饭盒“砰”的一声就被水蒸气冲开了,两位学生目瞪口呆。相信那两个学生一定对这事情终身难忘。

“创新思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我们就达到了“教育无痕”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第2期。

(2).《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08期。

(4).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特征。

(5).《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第2期。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十三

语文课堂应教会学生作笔记(网友来稿)。

湖南永州八中周志恩。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不善于做笔记,只喜欢抄笔记的现象感到很无奈。更令人头疼的是,有些学生连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都抄不全或者干脆懒得抄。一个学期下来,只有小部分学生尚能将自己稀稀拉拉记下的笔记留下来,而相当多的学生找不出自己的笔记,不是抄一点丢一点,便是压根儿没有笔记。不重视做笔记,不善于做笔记,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的。因为不重视做笔记,学语文的态度本身就不端正,不善于做笔记,必然会影响语文能力的发展。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更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理应高度重视学生不善于做笔记,只喜欢抄笔记这一司空见惯的怪现象,努力教会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要教会学生做好课堂笔记,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白做笔记都有哪些好处。这好处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想做好课堂笔记,思维就得跟着老师上课走。老师导向哪里,讲解哪里,学生就应该想到哪里,听到哪里。开小差是不行的,不然会漏掉要记的内容。

二是有助于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要能及时做下笔记,不仅要求听得懂,而且要求记得快。要能听得懂,就要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快速理解;要能记得快,一方面字词书写要熟练,另一方面书写速度不能慢。

三是有助于增强鉴别力与思维的敏捷性。做课堂笔记也要经过一番筛选。教材中哪一处是重要点,哪一处是次要点,老师哪些讲得详细,哪些讲得简略,学生要能在听课过程中作出自己的判断,要能对老师的分析、点拨作出敏捷的思维反应,经过及时的鉴别、筛选,准确地将老师的重要表述与总结的要点记下来。

四是有助于课后复习,收到消化巩固之效。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学完后,可以对课堂笔记作一番整理。这种整理过程也是对教材的温习与梳理的过程。在温习与梳理中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较好地消化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懂得了做课堂笔记的好处,可能会重视做笔记的,但做好笔记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若不能得到方法上的恰当指点与严格的训练,学生最终会失去做笔记的兴趣而依然故态,懒于做笔记。因此,语文课堂应加强做课堂笔记的严格训练,并在方法上给予恰当的指点。

在训练做笔记的.起始阶段,要采取“扶”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需要做笔记的地方老师会予以强调、重复,对老师强调了、重复了的内容仍然不愿动手或不会动手做笔记的同学,应特别加以督促或指导。教师应考虑学生听记笔记的需要,适当放慢说话的速度,且字音要咬准,吐词要清晰,尽量避免长句子,多用短句子。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既保证写得完,又促使学生在写的同时能够去思维,去理解,避免学生只顾写不动脑思考。为了便于学生随着课堂节奏有层次地做好笔记,教师应在课堂结构的转折处做出明确的示意,既要承上作总结性的归纳,又要启下作简要的导入。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可以集中展示、交流学生的课堂笔记,让他们互相比较、借鉴,彼此取长补短。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之保持做笔记的高昂热情,又能促使他们不断总结做笔记的经验,提高做笔记的能力。

可以相信,学生重视做笔记了,善于做笔记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必然会增强,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必然会有切实的提高。学生养成了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形成了做课堂笔记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学会了学习,善于学习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因此,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努力去做好。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十四

我们知道,学习语文,重在积累。在学校里,在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书籍,是海洋,是宝藏,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潜在着语文因素。有个名家说过:“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所以我们在教学语文时可以以课堂为窗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并引导他们拓展视野,广收博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进而美化语言,充实头脑,丰富心灵,提升能力。

在此,笔者就从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方面谈几点建议。

第一,在歌词里学习丰富的语言。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词优美形象,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学习歌词,无疑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学习一些语法知识。如苏芮的《牵手》“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这里含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前一个“悲伤”和“幸福”均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张学友的《夕阳醉了》“夕阳醉了,落霞醉了,任谁也掩饰不了……”用到了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再现热恋中的人心醉的情态。再者,利用歌曲,能够巧妙地拟出新颖别致的标题。如表现母子亲情,可用《常回家看看》;呼唤见义勇为的美德,可用《该出手时就出手》;突出朋友间的诚信,可用《一句话,一辈子》。这样的标题亲切自然,无疑会胜人一筹,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引歌词入文,自然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机智,有文采。

近些年,一些词作者另辟蹊径,从古诗文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许多文雅别致p脍炙人口的作品,我们可以借这些歌词回归古诗文。例:赵小源的《对酒当歌》的歌词是以大家具有相同指向的名言佳句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可以温习到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p“恐惊天上人”p“与君歌一曲”,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等诗句,而且可以仿写短文。陈涛的《孔雀东南飞》是采用了揣摩古人演绎古人的形式,歌词中透视出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心理,学之可对刘兰芝形象的美丽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二,在广告语中学习鲜活的语言。看电视是现代中学生主要的休闲方式,广告天天见,穿插在电视剧中的往往叫人生厌,其实好的广告语会给人启发,精炼语言,丰富语言,所以欣赏广告语可以变厌为喜,乐在其中。广告面对的是最广大的群体,用语要通俗,但俗中也可有雅,化用古诗就是一个典例。比如:黄河汽车的广告语“黄河之水天水来,黄河汽车遍地开”,伊莱克斯冰箱的广告语“众里寻她千百度,想要几度就几度”,成都全聚烤鸭的广告语“此味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等等;有的广告语采用对联的'形式:可口可乐新春促销使用广告语“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培罗蒙时装“件件皆新颖,款款见深情”;而日本丰田车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佳友打印机的广告语“不打不相识”,佳能复印机的广告语“百闻不如一印”等可以叫我们感受到俗语的永恒魅力。当然也可把广告语融入作文中,可使语言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会有别样的意蕴。

第三,在旅游中探访名胜古迹,学习诗文。学生在假期中去各地游玩,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每一处风景名胜都蕴蓄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如说去泰山,就可以联想到杜甫的《望岳》p姚鼐的《登泰山记》;去镇江,就可以联想到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去西湖,就可以联想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p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到绍兴自然会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p《祝福》p《药》p《故乡》p《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味》等p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去富春江,可以联想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去广州,就可以联想到孙中山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和林觉民的《与妻书》。

第四,在春联里推敲语言的艺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在春节这一天都在大门两侧贴上充满祝福的对联。从春联中可感受到汉语语言的艺术,如“爆竹传笑语,腊梅吐幽香”“吐”字可以说是对王国维先生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一个诠释,能让我们想见到腊梅花开的淡淡的黄蕊,仿佛嗅到那若有若无如丝如缕的清香;“春风一笑花千树,紫燕三歌柳万条”又可以叫我们体会拟人与数字的妙用。还有“大鹏高翔万里,小龙腾飞千年”,“金鸡振翅劲舞,银犬引亢高歌”等蛇年、狗年的春联语言的生动活泼。除了家庭用的春联,还有用于各行各业的春联。如学校用联″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企业用联如″生产捷报顿开千秋业,科研硕果更上一层楼″。以上均为我国城乡的好春联,其中不乏颇具积极意义与欣赏价值之佳作,认真揣摩,仔细品味,定能获益不少。

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凡事留心,也会在生活这个大课堂学到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的。

追忆。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字通用篇十五

秋季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有这样一段话:当老师的你,生命中会遇到很多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对你而言,只不过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你却是他生命中遇见的有限的老师,你将是开启他万千世界的人,若爱,请深爱,若教,请全力以赴。

今年我又当上了一年级的班主任。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说他最小是因为班主任只管理一个班级,人数不多。那么一年级班主任就是小小班主任了,因为管理的是最小的学生。而我认为班主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因为人才的培养要靠教师,教师的核心就是班主任。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爱上读书,我将一天的学习生活编成简单而又让孩子们喜欢的儿歌。

进校歌:见老师,问声好,入教室,放书包,拿起书本,认真瞧。

预备歌:铃声响,进课堂,坐安稳,拿课本,轻轻放,左上角,纹丝不动,静悄悄。

上课歌:看老师,进课堂,齐声说,老师好。上课了,要坐好,头正身直两脚平。小小手,好好放。小腰板,挺直了。一二三四,坐好姿势。五六七八,闭上嘴巴。

发言歌:老师问,先举手,声音甜又亮,手不动脚不晃,比一比谁最棒。

写字歌:身坐直,足摆平,头不歪,肩放平,头离桌面一尺高,胸离课桌要一拳,手离笔尖要一寸。

课间歌:收用品,扶凳子,弯弯腰,拾纸屑。课间文明,我做到,轻迈步,靠右行,不追逐,不打闹。

吃饭歌:安静用餐,珍惜粮食,饭盆、勺子分开放。

午休歌:同学们,睡午觉,呼噜呼噜,睡着了。

放学歌:排队伍,快静齐,上下楼,不拥挤,靠右行,不撞人。

回家歌:见父母,问声好,摘校卡,绑书包,小学生活,真美好!

手把手教会学生第一次,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快速集中精力,投入集体生活,自然而然地养成好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读儿歌的效果真的要比老师批评说教的效果好。刚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老师和家长就像五彩缤纷的油画棒,学习和生活都需要老师与家长认真、耐心地去引导。

今天我们教会学生第一次,让学生从这里扬帆起航,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将来我们的学生定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过得更幸福。

【本文作者:王金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