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2:59:48 页码:10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模板12篇)
2023-11-12 02:59:48    小编:夜紫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明确学生需要达到何种水平。通过阅读教案范文,您可以了解到教师是如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一

设计意图:

近期中午我在给小朋友梳头发的时候,梳子一抬起来头发就跟着飘起来,几个孩子在旁边看着,指指点点小声嘀咕;“头发怎么被梳子粘起来了?梳子上有胶水吗?”看见孩子们对此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由此,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们从“摩擦生电”这一现象入手,在操作中感知、了解静电现象,体验静电现象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乐于发现、观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身边的科学,对摩擦生电现象感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大胆猜测,独立完成实验。

3、初步了解感知“静电”现象,知道摩擦生电。

活动重点:知道物体摩擦后能生电。

活动难点:能独立完成操作摩擦生电的操作现象。

活动准备:

吸管若干、塑料尺若干、木棍若干、塑料笔杆若干、碎纸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和碎纸片并提问:桌子上的物品都认识吗?你能用桌子上的物品让彩色的碎纸片站起来跳舞吗?请你试试看。

2.提要求,请幼儿自由尝试。

3.交流操作结果。

二、教师操作,引起幼儿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1、教师摩擦吸管,然后轻轻靠近纸片,让幼儿观察纸片的变化。

2、对刚才的现象进行猜测和交流。提问:“为什么小纸片会自己蹦到我的吸管上呢?”3.幼儿猜测讨论,可以让幼儿摸摸吸管,大胆猜测,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扩展思路来思考。

三、感知体验摩擦生电的现象。

1.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

师:“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的呢?自己动手去试试,当吸管靠近碎纸片时,小纸片会主动地跳到吸管上吗?”2.小结实验结果:请幼儿将自己使用各种材料操作的情况和结果,用语句表述出来。

四、引导幼儿了解感知摩擦生电的原理。

1.教师请幼儿在头发上或者衣服上摩擦操作物品,再次尝试操作。

2.小结结束:“摩擦生电”是一种静电现象,就是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没有摩擦或摩擦的时间力度不够都没办法产生静电。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很多的静电现象,梳头的时候头发飘起来,脱衣时候有声音和点点火花。被静电“电”到了会有疼和麻的感觉。

活动反思:

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感知哪些东西是可以滚的;幼儿尝试用语言表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首先我把已经准备好的各种珠子(珠子有三角形的、方形的、圆形的)分发给幼儿,让幼儿挑选自己认为可以滚动的珠子。接着做滚动实验验证预先幼儿的猜想。请幼儿把珠子放到斜坡(教师发给幼儿硬纸做斜坡)试一试,看看这些珠子哪些会滚,并把会滚动的珠子放进自己的碗里。并请幼儿说一说。再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一比、看一看中去发现会滚的物体都有圆形的一面。最后,老师总结并延伸。整个活动过程幼儿是在探索中感知了哪些东西会滚,充分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在探索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但存在着不足之处:我自身语言不够简洁、指导语不够明确,幼儿操作这一环节有点乱,我需要加强控制课堂的能力。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形成圆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关键经验。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二

2、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幼儿每组放两个小筐,一个筐内装有塑料尺、塑料笔、铅笔、竹筷、铁棒、绸布、碎纸屑、线手套、手帕。

活动过程:

一、擦一擦、吸一吸1、今天,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

(向幼儿介绍放有各种材料的小筐内的物品)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幼儿操作、自由探索)2、根据幼儿在操作中的发现,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小棒把纸屑吸起来(幼儿有目的的操作、探索)3、提问:请小朋友说说哪些小棒可以把碎纸屑吸起来,你是怎么做的?(请几名幼儿演示并讲解自己的做法,再让大家都试一试)4、为什么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后可以吸起碎纸屑?(幼儿思考、讨论)告诉幼儿: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产生静电。

5、请小朋友再试一试,塑料笔和尺还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让幼儿探索发现:用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来摩擦塑料尺和笔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小朋友仔细听录音:静电的自述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绸布可以吸起纸屑、手套摩擦有机玻璃板可以让蝴蝶飞舞,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二、总结。

原来是这样,今天我们小朋友认识了神奇的静电,知道了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哪些东西容易产生静电,还懂得了有关静电的许多知识,大自然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在科学区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动时继续玩产生静电的游戏。

三、活动延伸:在科学区里为幼儿准备大量有关玩静电游戏的材料,除教学活动中所用过的以外,还添置如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本次上课的优点:

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活动,整堂课还是比较轻松、活跃的;

2、每做一个活动都会有小结,孩子掌握的比较好的,课下后幼儿还能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让我很开心!同时家长的反应也比较好!所以,我们以后还会多上这样的实验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三

1、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重点: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

3、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1、教师示范游戏,将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2、幼儿互相结对做摩擦游戏,先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对应。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间互相游戏,并请操作好的幼儿到前边演示。经过演示,看谁先把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四

1、使幼儿感受到物体移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1、各种形状、轻重不同的羽毛、纸团、皮球、积木、汽车、沙包、铁块若干。

2、室外准备器械:滑板车、大型积木、塑料圈等。

一、第一次操作活动,引出问题。

二、幼儿操作、探索。

1、幼儿尝试操作、观察,教师指导,重点启发幼儿想办法让桌子上的物体动起来。

2、提问:请你们说一说用什么好办法让这些动起来?(幼儿用动作讲述表演)。

3、教师小结:原来,要让这些物体动起来,可以用手推、拉、扔,可以用脚踢,还可以用嘴吹。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活动,进一步探索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教师提出新问题,让幼儿试着用不同的力移动物体。

2、教师小结:用力大,这些东西移动得就快,而且远;反过来,用力小,这些东西移动得就慢、近。

四、第三次提问,操作尝试,巩固教学内容。

2、今天,我们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东西移动起来,我们知道轻的东西用力小,重的东西用力大;反过来,用力大,东西动得又快又远,用力小,东西动得又慢又近。

五、延伸活动:幼儿到室外操作巩固和感受物体移动的秘密。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五

近期中午我在给小朋友梳头发的时候,梳子一抬起来头发就跟着飘起来,几个孩子在旁边看着,指指点点小声嘀咕;"头发怎么被梳子粘起来了?梳子上有胶水吗?"看见孩子们对此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由此,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们从"摩擦生电"这一现象入手,在操作中感知、了解静电现象,体验静电现象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乐于发现、观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兴趣。

1.充分体验身边的`科学,对摩擦生电现象感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大胆猜测,独立完成实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知道物体摩擦后能生电。

能独立完成操作摩擦生电的操作现象。

吸管若干、塑料尺若干、木棍若干、塑料笔杆若干、碎纸片若干。

一、提问导入。

1.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和碎纸片并提问:桌子上的物品都认识吗?你能用桌子上的物品让彩色的碎纸片站起来跳舞吗?请你试试看。

2.提要求,请幼儿自由尝试。

3.交流操作结果。

二、教师操作,引起幼儿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1、教师摩擦吸管,然后轻轻靠近纸片,让幼儿观察纸片的变化。

2、对刚才的现象进行猜测和交流。提问:"为什么小纸片会自己蹦到我的吸管上呢?"3.幼儿猜测讨论,可以让幼儿摸摸吸管,大胆猜测,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扩展思路来思考。

三、感知体验摩擦生电的现象。

1.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

师:"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的呢?自己动手去试试,当吸管靠近碎纸片时,小纸片会主动地跳到吸管上吗?"2.小结实验结果:请幼儿将自己使用各种材料操作的情况和结果,用语句表述出来。

四、引导幼儿了解感知摩擦生电的原理。

1.教师请幼儿在头发上或者衣服上摩擦操作物品,再次尝试操作。

2.小结结束:"摩擦生电"是一种静电现象,就是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没有摩擦或摩擦的时间力度不够都没办法产生静电。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很多的静电现象,梳头的时候头发飘起来,脱衣时候有声音和点点火花。被静电"电"到了会有疼和麻的感觉。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六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

3、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四)尝试操作。

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游戏《头发飞起来》。

1、教师示范游戏,将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2、幼儿互相结对做摩擦游戏,先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对应。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间互相游戏,并请操作好的幼儿到前边演示。经过演示,看谁先把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七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

提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能看到许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这都是静电现象。

四、出示气球,请幼儿想想除了尺子、吸管可以使娃娃跳舞外,气球行不行?

请幼儿操作,可让幼儿在衣服上、辫子上、头发上、脸上进行磨擦。

1、用磨擦过的气球去接近同伴或自己的头发会出现什么情况?

2、磨擦过的气球用手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3、磨擦过的气球往毛衣上放,往墙上放呢?

让幼儿自由操作,并说说操作过程及结果。

五、出示乒乓球,幼儿俩人或三人合作进行操作,通过手里的工具怎样使乒乓球动起来?

1、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2、让实验成功的幼儿表演给幼儿看。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有趣的静电现象,它不但可以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还能让我们的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就连乒乓球也乖乖的跟着我们的指棒转。你们想不想让爸爸、妈妈也看一看呢?请你们把气球带回家表演给家长看。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八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个,主蜡烛6个,大、小杯子各32个、盘子若干个、瓶子若干各个、打火机、火柴、彩色颜料。

【活动过程】。

1、将教室内的灯关掉,告诉小朋友停电了,教室里这么黑,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照明?(手电筒、火柴、打火机、蜡烛)。

2、今天我这正好有蜡烛,我们可以用什么把蜡烛点燃?(火柴、打火机)我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着。点蜡烛的时候注意将蜡烛稍微倾斜一下,小心烫到手,然后把蜡烛放到桌子上。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也有一些小蜡烛,我把点燃的.大蜡烛放在你们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蜡烛点燃。我们的教室亮起来了,刚才教室还黑黑的,为什么蜡烛点燃以后教室亮起来了呢?(因为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1)呀!来电了。现在我们不需要蜡烛了,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呢?(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用沙子、用土)。

(2)我这有一个玻璃瓶,我想用这个玻璃瓶能将蜡烛熄灭,你们说我能做到吗?我该怎么做?请小朋友帮我想个办法。

3、做一做:

(1)幼儿点燃蜡烛,然后将瓶子罩在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原因。(蜡烛熄灭了,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蜡烛燃烧时,将瓶里的空气用完了,蜡烛就熄灭了)。

(2)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杯除了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小朋友点燃蜡烛我们再试一试。(玻璃杯有点热)为什么杯子会有点热?(蜡烛燃烧时会散发热量所以杯子会有点热)。

4、教师小结做过的三个实验。刚才我们做了几个实验,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蜡烛燃烧时还会散发热量,当我们把大瓶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长,小瓶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短。

(1)小朋友猜想(有的说能做到、有的说做不到,教师请不同意见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想法)。

(2)如果孩子们不知怎么做,教师说:“我有一个想法,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教师请幼儿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最后将小瓶子罩在蜡烛上。一会,蜡烛熄灭了,彩色水跑到瓶子里去了。

(3)请小朋友说一说彩色水为什么会跑到瓶子里?(你们知道为什么把瓶子罩在点燃的蜡烛上时,一会,蜡烛熄灭了,彩色水跑到瓶子里了么?)如果孩子们说不出原因,教师利用图示讲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当瓶子里的空气被燃烧的蜡烛用完了,瓶子外的空气就把彩色水挤压到瓶子里去了)。

6、小朋友你们现在知道彩色水跑到瓶子里的原因了,那你们还想不想把这个实验再做一遍,教师指导幼儿再做一遍。

8、请小朋友将所有的瓶子轻轻放在筐子里,把彩色水倒在小盆里,然后将小盘子也放到筐子里,我们现在把实验材料一起送到活动区去。

【活动延伸】。

“我和妈妈巧制蜡烛花”准备彩色蜡烛一包(普通蜡烛也可)、装水的盘子一个。蜡烛点燃后,将蜡烛拿至盘子上方,当蜡烛一融化,立即倾斜蜡烛,让蜡烛油滴入盘中(可从不同角度滴蜡,效果会不同),蜡烛油会飞快地溅开并凝结成一朵朵非常漂亮的蜡烛花。

【效果反思】。

组织这节活动刚开始我还是比较担心的,怕很少接触火的孩子们,在点燃蜡烛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不敢去点蜡烛,再有怕孩子们会烧着手。可是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没有出现我课前担心的问题,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也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边探索、边讨论、边总结,效果出奇的好。特别是我利用图示讲解“彩色水为什么跑到瓶子里去了?”把孩子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并配合幼儿的实验操作,顺利的解决了难题。

小百科: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极其复杂,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九

(2)知道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3)了解常用的三种起电方法。

(1)让学生通过讨论建立对静电现象的认识。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三种起电方式。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1.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起电的三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起电,______________起电,_______________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

2、讨论与探究:以摩擦起电为例,探讨起电的本质。(静电现象的解释)。

3、讨论与探究:摩擦起电是使物体带电的唯一方法吗?

1、课堂巩固:(1)学习与评价p2、1。

(2)学习与评价p2、2。

a、可能不带电b、可能带负电c、可能带正电d、一定带负电。

(4)学习与评价p2、4。

2、课后提升:(1)书本p5、1——3。

(2)学习与评价p3、5——10。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十

(2)知道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3)了解常用的三种起电方法。

(1)让学生通过讨论建立对静电现象的认识。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三种起电方式。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1.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起电的三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起电,______________起电,_______________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

2、讨论与探究:以摩擦起电为例,探讨起电的本质。(静电现象的解释)。

3、讨论与探究:摩擦起电是使物体带电的唯一方法吗?

1、课堂巩固:(1)学习与评价p2、1。

(2)学习与评价p2、2。

(3)(双选)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带绝缘柄的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的小球(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减小,则金属球a()。

a、可能不带电b、可能带负电c、可能带正电d、一定带负电。

(4)学习与评价p2、4。

2、课后提升:(1)书本p5、1——3。

(2)学习与评价p3、5——10。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十一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纸娃娃、气球、塑料笔杆、尺子、绸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一、引起兴趣。

老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并说说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1、出示纸娃娃,让幼儿看一看。

提问:纸娃娃会站起来吗?能跳舞吗?。

2、请你们用老师供给的材料,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让幼儿自由讨论并进行操作,老师巡回可启发幼儿更换试验材料。

3、请幼儿看看老师的纸娃娃能跳起舞来吗?只让幼儿看结果。增加幼儿探索的兴趣,可反复让幼儿看几次。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用语言启发。

5、请操作成功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并讲讲是如何让娃娃跳起舞来的。

6、幼儿操作,增加兴趣。

三、小结。

纸娃娃为什么会跳起舞来了呢?因为吸管、尺子等经过磨擦它们产生了静电,用它们去接近纸娃娃,纸娃娃就会跳起舞来。我们平时也能看到许多的静电现象,如夏天的闪电,晚上脱毛衣时盾到的亮光等,这都是静电现象。

四、出示气球,请幼儿想想除了尺子、吸管可以使娃娃跳舞外,气球行不行?

请幼儿操作,可让幼儿在衣服上、辫子上、头发上、脸上进行磨擦。

1、用磨擦过的气球去接近同伴或自己的头发会出现什么情况?

2、磨擦过的气球用手去接近它,会怎么样?

3、磨擦过的气球往毛衣上放,往墙上放呢?

让幼儿自由操作,并说说操作过程及结果。

1、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2、让实验成功的幼儿表演给幼儿看。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有趣的静电现象,它不但可以让纸娃娃跳起舞来,还能让我们的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就连乒乓球也乖乖的跟着我们的指棒转。你们想不想让爸爸、妈妈也看一看呢?请你们把气球带回家表演给家长看。

有趣的静电现象教案反思优秀篇十二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表;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3、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探索其中的秘密。

4、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

(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演示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朝哪个方向动?,乌龟的影子会在哪里动。

2、幼儿动手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的光朝那方向,小乌龟的影子就朝那个方向。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