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网 抗击肺炎疫情感动人物事迹(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21:30:46 页码:12
2023年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网 抗击肺炎疫情感动人物事迹(大全8篇)
2023-09-13 21:30:46    小编:笔砚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网篇一

2月19日下午3点,潘世国正在给村民王海军清点代购的生活用品。对账结束后,潘世国交代他,如果再有什么需要就给他打电话,他下次集中去镇上买。说完,潘世国又赶去下一户村民家里送东西。

疫情防控期间,帮村民“跑腿”送生活用品成为潘世国的工作常态。

现年57岁的潘世国是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淘沟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月26日,潘世国正在十堰市顾家岗社区的儿子家里过春节,突然收到工作群里发布的紧急通知:“请同志们明天尽快返回驻点扶贫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潘世国没有丝毫犹豫,收拾行装就出发。

“这里离白桑关镇驻点扶贫村有90多公里,外面还下着雪,没有车辆根本不可能去上班。”妻子和儿子都在劝说他。“那就走回去!” 潘世国当时就下定了决心。妻子不放心他一个人走,要求和他同行。

1月27日,潘世国和妻子早早起床吃了饭就出发。夫妻俩一起,走了80多公里路,在第二天深夜1点终于赶到了位于集镇上的家里,此时距离驻村帮扶点还有10多公里。

第二天,经过简单休整,上午11点,潘世国踏上了回村的路,沿途经过了6道登记和测温点。下午1点钟,他终于赶到了淘沟河村,90多公里,他走了22个小时。

如今在淘沟河村,老潘一直在忙碌。除了代购生活用品,他还要摸排村民的发热情况,负责值班,巡回宣传,上门劝导。“现在大家都在一线辛苦奋战,我是党员,关键时候不能撂挑子!”潘世国说。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网篇二

崔肖(1995年生)——

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同事们在前线勇往直前,我怎么能当逃兵?”崔肖语气坚决。

2月1日晚9时许,崔肖赶回武汉。第二天,崔肖就回医院报到。3日起,她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上班,主要负责收发物资和诊区消毒工作。消毒器一手拎不起来,就让同事帮忙抬起来背到肩上;每次消毒一个小时、每天消毒3次。一天下来,肩膀被勒得生疼,胳膊也抬不起来。

此外,她还要监督同事规范穿戴防护设备。现在,一天6小时的班,加上穿脱隔离衣、交接班的时间,崔肖通常要在诊区待上7个小时。工作更累、风险更大,但崔肖毫不畏惧: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

吉琴(1995年生)——

希望一切都能快点好起来

“1号床,心率有些快,等下复测,多关注。”

“32号床,要核酸检测复查。”

2月15日上午,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吉琴迅速地将医嘱记在本子上。吉琴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护士,也是此次支援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的医疗队员。

“抗击疫情,我责无旁贷。”吉琴说,刚得知湘雅二医院要组建援助医疗队时,她就报了名。2月4日,吉琴跟着救援队抵达武汉。

吉琴老家在湖南沅陵,哥哥是一名医生。“医生护士,救死扶伤。这是一份价值无法衡量的工作。”吉琴说。

余琳欢(1995年生)——

想家,但武汉更需要我

“病毒我不怕你,你快给我走开!”1月29日,余琳欢在日记中给自己加油。从这天起,她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浙江支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医疗队队员。

凌晨3点上班,上午9点下班,连续工作10多天,这个25岁的姑娘声音略显疲惫。“疫情发生后,我每天都刷微博、看新闻,眼瞅着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心里又急又难过,当时就报名来支援。”没过多久,余琳欢便被选中。

入院后,余琳欢与另外两名护士照顾40多名患者。定时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上药抽血补液……十几天奋战下来,如今的余琳欢心里有底、手下不慌。“戴着两层手套,也能快速摸到静脉抽血;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也不影响倒水送饭。”余琳欢说。

贾娜(1996年生)——

痊愈后毅然重返岗位

2月15日,是贾娜重回战场的第五天。从早上8点开始,她一刻不歇地为患者打针、上呼吸机、抽动静脉血、写护理文书,连吃饭的时间都很紧张……工作虽然忙碌,她却十分笃定。

贾娜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去年才刚入职。自1月以来,急诊科每天都要接诊大量发热病人,贾娜负责护理观察室里的患者。

1月23日,贾娜感到有点不舒服,就去拍了ct。影像结果让她有些紧张:肺部呈现磨毛玻璃样。大年三十这天,她拿到了核酸检测报告单——两个“+”号,她被感染了。“到底是怎么感染的?”那一夜,她辗转难眠。

医生告诉她,病灶比较小,暂时回家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做到“三好”——吃好、睡好、心态好。

刚居家隔离时,她内心十分煎熬,不断找同事、好友线上聊天,转移注意力。接下来,她调整心态,按时吃药,自己做饭保证营养。同时,每天都用消毒液拖地、擦桌子。

2月11日,贾娜重新穿上了那身熟悉的“战袍”。看着镜子前的自己,她暗自打气:病毒不可怕,一起战胜它!

“静压差4帕,再调一下通气阀门”“换气次数11次,还不够”……2月4日晚7点,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卫监所环境卫生部主任谢曙光带着4名同事,快速检测每一间负压病房的环境指标。这时,当日准备收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已经在来医院的路上。

“再搞快点!”谢曙光说。25分钟后,第一批病房的各项检测指标基本合格,“可以收治患者了!” 谢曙光和同事刚走出病房,医护人员立刻就把患者送了进来。

由于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比较紧急,谢曙光的检测团队从1月28日开始24小时待命,“过去是场所设施完全准备好了等我们检测,这次是检测团队在现场随时等着场所基本完工,立马进入,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检测。”谢曙光说,重症患者等着病房收治,检测工作也要跑赢病毒,患者才能尽早得到救治。

“要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最大限度确保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安全,诊疗场所的环境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谢曙光说,环境卫生监测者相当于哨兵,是确定诊疗场所正常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环节,必不可少。

作为湖北省医院改扩建平面流程设计审核专家,谢曙光还要参与临时性收治医院改建技术文件的编写和审查。他参与的《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关于方舱医院设计和改造的有关技术要求》《旅馆建筑改造为呼吸道传染病患集中收治临时医院技术要求》在5天内相继发布。“这些改造规范都是深夜完成修改审核,次日就发布。”谢曙光说,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发挥作用,觉得很值。

目前,谢曙光已带领检测团队先后对湖北省500余台生物安全柜、200余个pcr实验室的运行状态进行了检测,为病毒检测储备了设施设备条件。他总对同事说:“决战决胜,我们要当好公共卫生安全哨兵”。

“没有阳光的日子,我们携手共同度过,你大声地告诉我,我们会胜利欢呼,我把英雄的城市,写成这首歌……”在武汉市第三医院,为了给战友和患者打气,急诊科医生李玉涛创作了一首歌,取名为《英雄城市》。

“军队中有军歌鼓舞士气,我们也是战士,也需要歌曲激励。”李玉涛说,由于长期疲劳作战,一些同事出现了情绪低落的情况,他便利用休息时间创作了这首歌。之所以取名《英雄城市》,是因为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而在抗疫过程中,医护人员们不分昼夜与病毒作战,正是一个个穿着白衣的英雄。

“他是个‘乐天派’,是病人的‘治愈系’。”同事严华说,李玉涛每天在一线救治病人,不知疲倦。

“乐天派”的李玉涛每天到医院的第一件事,便是详细询问病人的情况。“他挨个看望病人,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然后对症调整治疗方案。”护士长赵晶说。

“治疗重症病人,最重要的是爱心和耐心。”李玉涛说。2月10日,58岁的王女士被确诊感染,她家里几个人也被感染了,分别在不同的医院治疗。渐重的病情和心理的恐惧,让王女士情绪不太稳定。李玉涛一边给她治疗,一边哼唱《英雄城市》。慢慢地,王女士平静下来,更加配合治疗。现在她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

“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但很多患者听了都有共鸣。”李玉涛说,这是他自创的心理疗法。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网篇三

有这样一位院长,疫情发生以来,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内从早到晚不停地处理各种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时58分,一个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线不懈抗争的白衣战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

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许多同事直到现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月21日刘智明去市里开会接到任务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而武昌医院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

不眠不休的三天,刘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医院是综合型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

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

在icu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可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丈夫感染后,她曾想过赶过去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月14日,刘智明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抢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斯人已逝,在刘智明所带领的武昌医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网篇四

在重症监护病区,老年患者占比较高,为了让他们尽早康复,医务人员全力施救,用心陪护;而在病房外,消防员们也在竭尽所能守护医院安全。

张倩: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这是张倩抵达武汉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一周前,她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建制地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老年医学科的张倩和队友们负责其中61个老年患者。老人们夜间病情变化快,张倩总会提前出发去医院。

这几天,3床的患者周阿姨情况不太稳定,住在同一层楼轻症病区的老伴一直惦记。张倩知道后,就提前拿手机录下一段周阿姨老伴的视频,晚上一接班就带给周阿姨播放,让老两口都能安心。

5床的傅阿姨女儿住进了方舱医院,想起还在酒店隔离的小外孙,傅阿姨就吃不下饭。张倩查房的时候,就嘱托护士给老人换上了甜味营养剂,在询问病情后总是留下来,多陪着老人聊聊天。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当年张倩备战高考时遭遇非典,医务人员舍身救人的场景感染了她,她报考了医学院。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是张倩的初心。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医务人员奋战在病房内,消防员们则全力守护着医院的安全。这是火神山医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练,这支由7名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组成的队伍里,41岁的xx年龄最大,曾参加过8000多次的灭火救援战斗。1月31日下午,他和队员们进驻火神山医院,48小时内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调试并投入使用。

火神山医院和普通医院在布局、建筑结构、内部设施上差别很大,和队友们8次深入医院,并利用无人机进行测绘,制作电子沙盘,但要想完全覆盖医院的每个角落,还需要加强培训、群防群控。

消防队还与医院建立了24小时消防直联直报秒级响应机制,每个病区有一位负责人,以便第一时间处置火情。从进驻以来,大家24小时备勤,收集数据5700个,制定应急预案115份,保障了火神山医院的消防安全。目前在湖北,共有208支3560名消防救援人员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的一线。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网篇五

在重症监护病区,老年患者占比较高,为了让他们尽早康复,医务人员全力施救,用心陪护;而在病房外,消防员们也在竭尽所能守护医院安全。

张倩: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这是张倩抵达武汉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一周前,她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建制地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老年医学科的张倩和队友们负责其中61个老年患者。老人们夜间病情变化快,张倩总会提前出发去医院。

这几天,3床的患者周阿姨情况不太稳定,住在同一层楼轻症病区的老伴一直惦记。张倩知道后,就提前拿手机录下一段周阿姨老伴的视频,晚上一接班就带给周阿姨播放,让老两口都能安心。

5床的傅阿姨女儿住进了方舱医院,想起还在酒店隔离的小外孙,傅阿姨就吃不下饭。张倩查房的时候,就嘱托护士给老人换上了甜味营养剂,在询问病情后总是留下来,多陪着老人聊聊天。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当年张倩备战高考时遭遇非典,医务人员舍身救人的场景感染了她,她报考了医学院。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是张倩的初心。

你守护病人我守护医院

医务人员奋战在病房内,消防员们则全力守护着医院的安全。这是火神山医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练,这支由7名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组成的队伍里,41岁的xx年龄最大,曾参加过8000多次的灭火救援战斗。1月31日下午,他和队员们进驻火神山医院,48小时内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调试并投入使用。

火神山医院和普通医院在布局、建筑结构、内部设施上差别很大,和队友们8次深入医院,并利用无人机进行测绘,制作电子沙盘,但要想完全覆盖医院的每个角落,还需要加强培训、群防群控。

消防队还与医院建立了24小时消防直联直报秒级响应机制,每个病区有一位负责人,以便第一时间处置火情。从进驻以来,大家24小时备勤,收集数据5700个,制定应急预案115份,保障了火神山医院的消防安全。目前在湖北,共有208支3560名消防救援人员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的一线。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网篇六

有这样一位院长,疫情发生以来,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内从早到晚不停地处理各种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时58分,一个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线不懈抗争的白衣战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

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许多同事直到现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月21日刘智明去市里开会接到任务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而武昌医院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

不眠不休的三天,刘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医院是综合型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

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

在icu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可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丈夫感染后,她曾想过赶过去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月14日,刘智明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抢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斯人已逝,在刘智明所带领的武昌医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网篇七

“师傅,您从哪里来的?请您测一下体温。”2月6日,在武邑范村交通检疫留验站,43岁的武邑县交通局干部杨国军一边为进出的人测量体温、排查过往车辆,一边无数次重复着这句话。

1月30日,随着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武邑县决定成立106国道武邑范村交通检疫留验站,把好全县的北大门。作为交通部门联络人,杨国军负责范村和汽车站留验站的筹建。建设留验站可不是简单事,留验站由交通、卫生、公安交警等部门人员组成,人员结构复杂,大家彼此又不熟悉,管理起来难度很大。现场几个党员提议,由交通局向县直工委申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杨国军成了临时党支部书记。

面对既无值班室又无照明的实际情况,杨国军和大家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大家马不停蹄安装减速带、爆闪灯、防撞桶等交通设施,同时协调电力部门接电安灯,搭建值班帐篷,解决值班人员吃住用餐问题,保证了留验站当天筹建,当天启用。

从1月24日到2月4日,他一直没有闲着。除了范村留验站建设,他还负责建设汽车站隔离通道、县城6个留验点的建设。连续多日的紧张劳累,杨国军的身体吃不消了,出现尿血状况,队友们把他送到衡水市人民医院就诊,主治医师建议入院治疗。“任务还没完成,我不能休息!”未遵医嘱,杨国军坚持返回到工作岗位。2月5日晚,身体出现严重不适的他,被同事强行带到县医院住院治疗。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网篇八

抗击疫情感动人物事迹_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材 5 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坚守防疫第一线 是“逆行”更是“前行” 疫情当前,党员向前。在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严峻斗争中,开发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让党性在防控疫情一线熠熠闪光。

走街串巷,突击队伍建起来 “我是党员,我带头!”天宁经济开发区 200 多名党员积极响应、踊跃报名,组建了 10 支党员突击分队,逆行而上,守卫家园。政策宣传先锋组徒步前行,逐个摸排村庄,一家家测量体温,开展防疫宣传,日行一万步成了家常便饭;秩序维护先锋组夜以继日,4-6 人一组在严寒中 24 小时轮番值守;综合服务先锋组心系群众,为居家隔离人员采购生活物资,安抚情绪。“你们辛苦了!谢谢!”在党员突击小组日常巡查的途中,常常会收获村民们的暖心点赞,住在附近的村民也会为执勤人员送上热水、饼干,让坚守一线的志愿者们心里暖暖的。疫情无情人有情,全体村民的支持让大家防控热情更高涨,纷纷为疫情防控献计献策,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携式小喇叭,循环播放着疫情防控口号,确保户户通知、人人知晓。当看到外出群众或人群聚集就停下来,口头宣传防控知识,劝说村民戴好口罩。碰到外地来常人员,还详细询问情况,劝说他们做好隔离防护工作。志愿者们尽心尽责,村民们主动配合,让潘镇安感叹道:“虽然网上关于疫情的负面消息不断,但是只要到村中走一走,就能感到处处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 老少接力,防疫堡垒筑起来 在路口和乡间小路上,志愿者的身影来来去去。这些志愿者中,既有年过七旬的老党员自发参加 24 小时轮流值班守护村民安全,也有 90 后年轻党员主动响应号召做好疫情设卡检查工作,登记来往车辆、测量外来人员体温。“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做的事情又杂又不起眼;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抗击疫情。但我们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在第一线。我们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被战胜的。”花园村 95 后志愿者刘铨在值完夜班后说道。

这些党员志愿者们,在抗击疫情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不管是抗击疫情的哪一个环节,正坚守在岗的人都是令人尊敬的“逆行者”,更是疫情战线上的“前行者”。

防疫一线党旗红 湾里区高速入口处,交通工作组“临时党支部”的带班党员张涛和邓红萍正在出入口进行发热排查,“多通风,有好处。”透过厚厚的口罩,邓红萍对车内的乘客说道。自 23 日以来,这个高速出入口共累计对进入湾里区的 14000 余辆车,30000 余人次进行了体温检测。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尤其是疫情严峻的时刻,作为一名公安干警,我有责任成为一名抗疫‘战士’”,交通工作组“临时党支部”成员、湾里区公安分局党员孔瑛说,在这个非常时期,“临时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已经成为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彰显党员风采。面对疫情侵袭,湾里区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吹响“红色集结号”,按照“党员领导设在‘关键岗’,临时组织建在‘重要部’、党员干部冲在‘一线上’”的工作精神,迅速成立综合工作组、交通工作组临时党支部,抽调 27 名党员充实到“临时党支部”,选派 93 名基层干部第一时间奔赴医疗机构、高速路口、镇村哨卡等抗击疫情一线,让一面面鲜活的党旗成为防疫一线火红的风景。

“在防疫一线建立临时党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流动堡垒”作用,动员全区广大党员佩戴党徽,亮出身份、始终站在防疫工作最前列”,据湾里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昌华介绍,按照工作任务的需要,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工作精神,湾里区在综合协调、交通联防等防疫一线建立临时党组织,做到各项联防联控全面落实,关键环节有党组织把着,关键时刻有党员撑着,确保党旗始终飘扬在疫情防控一线。

点防控部位,村“两委”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全员到岗,做到动员部署、人员摸排、从严管控、坐班值班,构筑起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

为深入贯彻落实 xx、省、市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据了解,湾里区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守护辖区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行战时指挥部机制,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指挥长,县级领导挂点乡镇,建立起疫情防控指挥工作群、疫情防控综合工作群,迅速形成防控合力。健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网格,每个镇(街道)、村(社区)均组建防控队伍,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同时,严格交通检疫、公开举报电话、严防疫情传播,通过党建工作群、区电视台、宣传车、小喇叭、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做好科学预防知识普及和宣传引导,设立劝导点 50 余处,病毒尚未退去,疫情还在发展。湾里防疫一线上,到处党旗猎猎、党徽闪耀,火红的颜色激励广大党员和群众奋勇向前,夺取防疫抗疫的最后胜利!“七强化”吹响“全民防疫战”冲锋号 徐圩投资公司党委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坚持“早预判、早谋划、早行动”,强化组织、提前部署,“七强化”戮力吹响“全民防疫战”冲锋号。

作职责》《应急预案》,强化责任,明确任务,时刻准备,科学应战。强化措施:通过工作 qq 群、微信公众号、挂横幅、发传单、入户调查、车辆登记等措施将防控措施宣传到位。以各单位为“阵地”,对职工出入境、身体状况、“红白”家事申报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及时上报。强化堡垒:该党委组织开展“亮身份、担使命,打响打赢全民防疫战”活动,6 支党员志愿服务队、2 支党员突击队先后深入社区、市场、新区交通路口、桥头等管控辖区,挂横幅 20 条,发传单 500 余份,走访 110 户业主,16 个商户。谭立全、穆道玲、陈玉才三位退休老党员主动请战,每天坚持工作 8 个小时以上,无偿配合小区防疫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强化共防:该公司 7 大单位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提前返岗,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将各项防疫措施高质高效落实到位。强化联防:应急大队配合徐圩街道社区联合设卡,对主要交通干道入区车辆进行检查,通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源性疫情输入,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强化后勤:利用各种渠道先后采购一次性口罩 3700 余只,三氯消毒粉 300 斤,桶装 84 消毒液 200 斤,瓶装 84 消毒液 7 箱,筹备防护服等相关护具 4 套,确保保障应急所需。

尽职尽责,同心同德,徐圩人持续用初心、责任、双手、构筑起一个个坚固的防疫堡垒而不懈奋斗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本着想要分享的目的与大众交流,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谢谢!

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两篇

抗击疫情先锋事迹材材料汇总推荐

抗击疫情先锋事迹材材料(个人)

抗击疫情爱国事迹范文

抗击疫情个人事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