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苏武牧羊感想(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22:10:36 页码:7
苏武牧羊感想(大全8篇)
2023-09-13 22:10:36    小编:文轩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武牧羊感想篇一

一支代表国家的旌节,一个让后人永远铭记的画面,一个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一个广为流传、催人泪下的历史故事——《苏武牧羊》。

文章线索清晰,主题鲜明,人物形象丰腴饱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乍读便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或为苏武之所受而忧愤,或因苏武之所为而赞叹。虽然历史的遥远无法阻隔心灵的感受,但文本与学生的实际认知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这就给教与学增添了难度。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立足文本,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有效性的拓展阅读。

一、背景拓展,课前由远及近

关于历史故事类文本,课前拓展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相关信息以及与故事相关的知识,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储备能量。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西汉、匈奴、汉武帝、苏武,以及文中多次提到的“旌节”都离学生的生活极其遥远。因此,为了在课前拉近这段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我在预习菜单中安排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这样,上课伊始,我在简单讲述故事背景时,学生就可以自然而快速地走进故事;我在讲解“旌节”时,学生也可以迅速联系已获取的信息而从文本中发现,进而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

背景拓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二、内容拓展,课中从文到情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升华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荒漠牧羊这一环节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环境的艰苦呢?当文字在短时间内还不足以引起学生共鸣的时候,我采用了补充拓展:这千里之外的北海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那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漠,野草遍地,荒无人烟,特别到秋冬季节,那里简直是一个冰冷的世界。北风疯狂地咆哮,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像一条条白色的鞭子无情地抽打着一切。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北海环境的恶劣。渲染情境,利于学生加深感悟,体验真情。

本堂课的最后,在总结文本的基础上,我增加了后人对苏武评价的几句诗:牧羊北海边,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历尽千般难,心如铁石坚。形象大于思想,体悟优于说教,最后让这个典型的画面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在读中也让学生加深印象,升华情感。

内容拓展与课堂教学的环节相融相生,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形式拓展,课后由一到多

叶圣陶先生曾将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拓展阅读要立足于文本,但决不能局限于文本。教语文不应只教语文教材,而要以文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是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

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领悟文章的表达形式,并能灵活运用和迁移,因此形式上的迁移拓展显得尤为重要。

课后,我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历史人物,并学习这一类故事的表达形式,先后推荐给学生多篇文章,有《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坚贞不屈的岳飞》《屈原投江》《史可法血战扬州》等,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形式拓展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我发现,拓展阅读是历史故事类文本教学的有效策略,然而,要实现拓展阅读的有效性,必须做到适时和适度,唯有合理安排,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武牧羊感想篇二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最好,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二、指导自学,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三、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3、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四、小组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五、情景练笔,拓展知识。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苏武牧羊感想篇三

十八秋鸿雁

寄不回 一封家书

我哭 年年北海头

节杖在手 浩气犹存

卧雪啮冰咽毛

磨我男儿心似铁 肠如石

节旄落尽 节气长留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情义也难兼顾

母亲 儿尽忠不能尽孝

爱妻 夫割小爱存大义

齐家治国的书生梦

被北海无情的冰雪

封冻

雪域茫茫 谁来探我

我和李陵兄弟

抱头痛哭于羊群中

降与不降

都是锥心的痛

男儿有泪不轻弹呵

只因未到伤心处

面对血与肉的割舍

若不是心死

谁能不痛呢

痴心只守着大汉天子的梦

日日堆石 北海头

堆起我大汉臣子的夙愿

宁为玉碎 李陵兄弟

你要理解我

我知 公羊永远产不了羊羔

我永远走不出北海

年年叠石 不是数归期

岁岁雁书 不是寄伊人

我要让苍天鉴我心迹

我要故国知我心声

万里江山 是我永不断的节杖

十九冬残雪 终于挽来一春

上林花似锦 而我头己白

我哭 我己不是看花人

心中泪 滴湿北海的雁声

我的母亲 你在哪里

我的爱人 你在哪里

我的儿啊 你在哪里

苏武牧羊感想篇四

以下两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读第3节时,学生自然就流露出愤慨的情感,声音有力,力度有加,把苏武不受利诱、威武不屈的好汉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合理想象,引导学生领会中心;交流信息,延伸课外阅读

样生存下来的呢?”从而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体会到了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对于历史人物,学生由于未学过历史,还是知之甚少的。为此除了课本内容外,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苏武的资料进行交流。例如:苏武的母亲去世,苏武的孩子下落不明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苏武的意志力之强,所承受的打击之大,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气节。

苏武牧羊感想篇五

这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写到清代的白莲教大起义,全书一共有262个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介绍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真是很“壮观”的一本书啊!

这本书中有很多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要算“苏武牧羊”这个故事了。

那还是汉朝的时候,与北方的匈奴一直在打仗,后来匈奴被打败后,单于派来使者求和,总算有几年没打了。虽然表面上看,是和平了,实际上,匈奴还是想着进犯中原。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出使匈奴,却被单于扣押不得回朝。

单于看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想逼迫他投降。于是用断食、断水折磨他,还把他放逐到北海边去牧羊,但苏武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信念,一直紧握着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

十九年后,苏武终于被释放回汉朝。当苏武终于回到长安时,百姓们都出来迎接。看到他那满头的白发、白须和他手中那掉光了毛的旌节,都称赞他是有气节的大丈夫。

读完这个小故事,我想了很多。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像文中所写的卫律、李陵之流贪生怕死之辈,但更多的却是像苏武一样的宁死不屈的大丈夫。从故事里,我们不难读出他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面对敌人的各种威逼利诱,他义正辞严,凛然不可侵犯,在冰天雪地的北海边过着含辛茹苦的生活,却依然不屈不挠,宁死不降,这些都表现出了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这本书中,像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是忠贞爱国的大丈夫。正因为有他们这些人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苏武牧羊感想篇六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苏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认识苏武 板书: 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理解:牧   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三、  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 渴 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接                       恭恭敬敬

握                       抽刀自尽

持                       忍受折磨

揣                       含着热泪

教学效果反馈:

由于这篇课文所描写的故事,距今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所感染。所以课的一开始我对学生进行了故事背景的介绍和对苏武的简介。

阅读理解向来是学生的弱项,尤其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加以指导。本文是以“旌节”为主线,从苏武是怎样对待旌节的内容中能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所以,首先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接着,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能够表现人物品质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人物的动作、语言、)来评析人物。在理解时,我运用了或联系具体的语境,或设身处地想一想,或演一演等,最后通过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学生体会到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格,以培养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的能力。

苏武牧羊感想篇七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一、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学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在学习课文第四节时,我问道:“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通过让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紧接着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其后,我又问道:“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从而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体会到了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三、交流信息,延伸课外阅读

对于历史人物,学生由于未学过历史,还是知之甚少的。为此除了课本内容外,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苏武的资料进行交流。例如:苏武的母亲去世,苏武的孩子下落不明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苏武的意志力之强,所承受的打击之大,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气节。

苏武牧羊感想篇八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本课,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读第1 和第6 小节内容,说说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然后自由读课文思考: 19 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进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特别是以领会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引导学生自由读文。

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苏武,受到他伟大精神的感染。我还及时补充有关的学习资料。

总之,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我们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整堂课才显得生动有趣,富有活力。

[案例背景]

《苏武牧羊》是一篇流传千余年的历史故事,这骗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互相的交流,据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语文课文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意义”世界,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因此,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意义”,领悟人生,以历史上先进人物的光辉榜样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是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案例过程]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在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我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课文的第3节主要以人物的语言描述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很容易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从而更利于体会人物品质。由于有了第2节学法的铺垫及对苏武这个人物的初步感知,所以在学习第3节时,学生很容易抓词、句来体会人物感情。有了这样一个情境的渲染,第二节已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朗读的氛围。当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时,学生自然就流露出愤慨的情感,声音有力,力度有加,把苏武不受利诱、威武不屈的好汉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案例反思]

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

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

立足历史故事类文本,进行有效性拓展阅读——《苏武牧羊》教学反思

一支代表国家的旌节,一个让后人永远铭记的画面,一个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一个广为流传、催人泪下的历史故事——《苏武牧羊》。

文章线索清晰,主题鲜明,人物形象丰腴饱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乍读便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或为苏武之所受而忧愤,或因苏武之所为而赞叹。虽然历史的遥远无法阻隔心灵的感受,但文本与学生的实际认知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这就给教与学增添了难度。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立足文本,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有效性的拓展阅读。

一、背景拓展,课前由远及近

关于历史故事类文本,课前拓展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相关信息以及与故事相关的知识,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储备能量。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西汉、匈奴、汉武帝、苏武,以及文中多次提到的“旌节”都离学生的生活极其遥远。因此,为了在课前拉近这段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我在预习菜单中安排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这样,上课伊始,我在简单讲述故事背景时,学生就可以自然而快速地走进故事;我在讲解“旌节”时,学生也可以迅速联系已获取的信息而从文本中发现,进而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

背景拓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二、内容拓展,课中从文到情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升华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荒漠牧羊这一环节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环境的艰苦呢?当文字在短时间内还不足以引起学生共鸣的时候,我采用了补充拓展:这千里之外的北海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那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漠,野草遍地,荒无人烟,特别到秋冬季节,那里简直是一个冰冷的世界。北风疯狂地咆哮,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像一条条白色的鞭子无情地抽打着一切。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北海环境的恶劣。渲染情境,利于学生加深感悟,体验真情。

本堂课的最后,在总结文本的基础上,我增加了后人对苏武评价的几句诗:牧羊北海边,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历尽千般难,心如铁石坚。形象大于思想,体悟优于说教,最后让这个典型的画面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在读中也让学生加深印象,升华情感。

内容拓展与课堂教学的环节相融相生,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形式拓展,课后由一到多

叶圣陶先生曾将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拓展阅读要立足于文本,但决不能局限于文本。教语文不应只教语文教材,而要以文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是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

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领悟文章的表达形式,并能灵活运用和迁移,因此形式上的迁移拓展显得尤为重要。

课后,我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历史人物,并学习这一类故事的表达形式,先后推荐给学生多篇文章,有《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坚贞不屈的岳飞》《屈原投江》《史可法血战扬州》等,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形式拓展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我发现,拓展阅读是历史故事类文本教学的有效策略,然而,要实现拓展阅读的有效性,必须做到适时和适度,唯有合理安排,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