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事迹摘抄(实用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23:00:30 页码:12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事迹摘抄(实用5篇)
2023-09-13 23:00:30    小编:薇儿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事迹摘抄篇一

1958年,吴天一跟随部队来到了青海。那时,大量来支援高原建设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饱受折磨痛苦离世的模样,让他深受触动……于是,他开始了长达60年的高原病学研究,当时中国的这项研究,还是一片空白。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5年里,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是吴天一用毕生的心血,创造出的医学奇迹。

陈贝儿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书记,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颁奖辞: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顾诵芬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中国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朱彦夫

朱彦夫颁奖辞: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苏炳添

苏炳添颁奖辞: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张顺东 李国秀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张顺东 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杨振宁

杨振宁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事迹摘抄篇二

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朱彦夫心中始终装着一件事,那就是将自己所经历的难忘事件写下来,以告后代。牺牲战友的临终嘱托催促着他去写,残废人自强不息的信念鼓舞着他去写,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召唤着他去写!

当时迟浩田上将了解到朱彦夫的事迹后,专程赶往沂源县看望朱彦夫,称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称赞他“虽然失去一只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彻。”并高度评价了_支持丈夫带领群众致富的牺牲精神。之后,迟浩田上将先后三次给朱彦夫写信,鼓励他把当年抗美激战中的壮烈情景写下来,传给人们,让人们了解历史,推动国防教育。1989年9月的一天,朱彦夫对妻子说:“我年轻时拿过锄杆子和枪杆子,但这两杆子过早地夭折了,我思量来思量去,我得用笔杆子再作贡献。”“迟部长也说过好多次了,你是该写!俺明日就给你买纸和笔墨。”妻子高兴地说。

《根限人生》从创作出版发行,始终离不开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黄河出版社编委看了《极限人生》的书稿后,立即决定出版。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上将闻讯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欣然提笔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并为朱彦夫亲笔题写了“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的条幅。1996年6月,《极限人生》以33万字的篇幅出版印刷。朱彦夫在书评中写道:“我把《极限人生》这篇拙作幻化成烈士的遗愿,勾化成一曲悲歌、一副挽联奉献于烈士,将是我毕生最大的宽慰。如果读者能从中汲取到做人的力量,我就不会因空耗时光而差愧了。”在极短的时间内,第一次印刷的3万册《极限人生》销售一空。为满足更多读者的愿望,黄河出版社又作了第二次印刷。

朱彦夫的事迹传开后,齐鲁大地掀起了学习朱彦夫的热潮,朱彦夫也被中组部表彰为“模范共产党员”。面对患难与共几十年的妻子,他说:“我做梦都没想到有今天的日子,要是说我干出了点事,那百分之九十的功劳是你的,没有你,就没有我朱彦夫!”此时的他动了感情,泪水从墨镜后悄然流下。如今,朱彦夫的一部新作即将问世。这仍然是一部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素材的作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事迹摘抄篇三

57岁的他悄悄把白发染黑,三问苍穹,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懈奋斗。出生穷苦的他是我国首位飞行时间超过100天的飞行员,连学都上不起,却一步步从山村的放牛娃成为航天英雄。

他的人生没有传奇,如果有,那都是努力奋斗出来的。

本期子牙童趣观察带你走进聂海胜自强不息的人生。

艰苦条件下仍刻苦学习

1964年,聂海胜出生在湖北枣阳一个偏僻的农村,他还有5个姐姐。父母是普通的农民,一家人就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家中人口众多,经常吃不上粮食,父母就去地里捡红薯,做成窝窝头。

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杂粮,萝卜干,咸菜和大酱,尤其是大酱,几乎天天吃,导致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的味道就犯恶心。

家中连饭都吃不上,上学更是十分艰难,为了凑够几块钱的学费,父母经常向亲戚借钱,可那个年代大家都很苦,亲戚家也没有钱,很多时候,聂海胜交给老师的学费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

知道上学的钱来之不易,聂海胜学习十分的刻苦,放学回家后,不用父母督促,他会自觉地按时完成作业。

家里没有多余的闲钱让他购买课后资料,聂海胜就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所有的书都被他翻到了毛边,每页内容都被他牢牢记在心中。

勤奋上进的他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总是满分。

放牛娃内心的军人梦

为了贴补家用,父母养了几头牛,全家人谁有空闲谁就去放牛。放假的时候,聂海胜就把牛牵到草多的地方,坐在牛的旁边,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个军人梦,看见电视机里的军人 英姿勃发,威风凛凛,他也想穿上军装,保家卫国。

有一次放牛的时候,聂海胜的头顶飞过了一架战斗机,好奇心驱使他追赶着那架飞机,正是这一次的偶然,他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空军,捍卫国家的蓝天白云。

1980年,是聂海胜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正在上课的他突然接到母亲托人带来的口信,说父亲病重,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他紧赶慢赶地跑回家,到家后见到的却是已经离世的父亲。聂海胜内心十分的痛苦,他还没有来得及跟父亲道别,可怜的父亲就因为严重的胃壁溃烂去世了。

家里突然失去顶梁柱,母亲就肩负起父亲的责任,撑起一大家子。天还没亮的时候,母亲就起床了,喂鸡、养猪、做饭、种地,夜以继日地操劳,从不曾歇息。

看着母亲佝偻的身影,他很是心疼。要是自己能为母亲分担多好呀,抱着这个想法,聂海胜偷偷辍学了,扛起锄头就去地里锄草了。

从别人的口中,母亲才知道儿子辍学了,又生气又心疼,她和老师同学一起极力劝说聂海胜,最终,聂海胜回到了课堂。

重新上课的聂海胜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在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帮助他申请了救助金。每年假期,这位少年都会搬木材、下地干活、装茶叶,一个假期下来可以挣几十块钱。

高中上学的地方离家远,为了省下8毛钱的车票和不磨坏母亲辛苦缝制的布鞋,聂海胜赤脚赶路,60多里的路,少年从天亮走到天黑,月光下,他的身影十分瘦削。

和聂海胜同寝的舍友,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入睡,什么时候起床。寝室熄灯后,他会悄悄溜出宿舍,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书,早上,起床铃还没响,他就不见了踪影,早早地在教室里背书。

成为飞行员

“时光不负有心人”,1982年,空军到枣阳一中招人,一心想成为军人的聂海胜踊跃报名,经历了层层严格的体检和考试,他从几百个人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空军学校的一名学员。

进入航空学校只是第一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除了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凭借着潜心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聂海胜成为了整个飞行大队中第一个单飞的学员。

1989年,聂海胜被分配到一个空军部队担任歼击机飞行员。在部队他仍然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可危险却纷至沓来。

他在部队主要的工作就是试飞新型歼击机,试飞和飞行员的训练并不同,要求驾驶人员必须检测出飞机每项指标的极限值,这份工作的危险性极大,谁也不知道一架新机型存在什么风险。

聂海胜并没有退却,英勇的试飞。一次试飞中,当他不断加速向高空中飞去的时候,机舱外爆响,飞机开始极速下降,整个机舱内的温度瞬间升高。

凭借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聂海胜没有丝毫慌乱,他一边向地面塔台报告,一边冷静地分析问题,排除故障。试了各种办法,飞机仍然没有向地面坠落。

千钧一发的时刻,聂海胜果断做出选择,按下了弹射按钮,在他身后,飞机很快就爆炸了。

记忆力惊人的他在最后一刻牢牢记住了各种仪器的数据,这为研究人员改装飞机提供了关键的参数。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记三等功。

在部队一待就是十五年,聂海胜前前后后驾驶过多种机型,飞行时长1408个小时,是中国最顶尖的歼击机飞行员。本来以为翱翔蓝天就是自己这辈子的归宿,可更让他兴奋的任务正在等着他。

1996年,为了发展航天事业,国家从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听说了这个消息,聂海胜立马积极报名。

成为第一批航天人,三问苍穹

选拔航天员的标准要比飞行员严格十几倍,皮肤、牙齿都要检查,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34岁的他,成为了第一批航天人。

要想真正步入外太空,他需要不断训练身体,低压氧气舱里的训练十分凶险,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在里面待30分钟。

超重训练更是要人命,仿佛有个几十斤重的大石头压住了胸口,教材要求每次训练不少于60秒,聂海胜硬生生坚持了80秒。

还有其他常人根本不能承受的训练,他都一一扛了过来。为了让自己能够熟练掌握驾驶舱内的每种仪器,他没日没夜地背下来40万字的操作说明。

整天待在模拟仓里操作仪器,全部都熟练了之后,他就关灯训练,最终练到所有动作都是肌肉记忆才肯罢休。

20__年,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向了外太空,看着浩瀚的宇宙,他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每当飞船临近祖国的上空,他都会低头往下看,那是最让他牵肠挂肚的地方。

20__年,他再次出征。队友王亚平觉得聂海胜是整个组里的定海神针,有他在的地方,队员就很安心,什么都不怕。

20__年,57岁的他两鬓已经斑白,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他又一次出征。为了看起来年轻些许,他在出发前,特意将头发染黑。这次航天员去太空要执行多项任务,光螺丝钉都要拧1000多个。

聂海胜,从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孩子,凭借自身惊人的毅力和勤恳的求学态度,一路成长为航天英雄。历经了重重磨难和痛苦,他仍对生活抱有极大的热忱。

当年离家到航校报到的火车上,部队给每个人发了半斤糖果,这些糖果让聂海胜感受到了甜蜜、光明。

带着这份甜蜜他一路勇往直前,为祖国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值得我们每个人致敬。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事迹摘抄篇四

有报道说,一个短跑选手最大的年龄限度为28岁,苏炳添参加20__年东京奥运会时已经32岁。

在20__年的国内比赛中,苏炳添发现,参赛名单上的运动员内,他是唯一的“80后”,在以“00后”为主力的赛场上,他的年龄有些突兀。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苏炳添在本该退役的年纪,坚持自己的夺冠梦想,用实力证明了,只要付出努力,一切都不晚!

“我觉得我还能跑”,苏炳添怀揣着这句话,一直跑进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比赛中,以9秒83 的成绩,成为亚洲第一位站在百米决战现场的黄种人,又一次刷新了亚洲纪录。

然而,“超龄”苏炳添的名字成了中国优秀运动员的代名词,15岁开始练短跑,32岁才站上事业的巅峰,苏炳添庆幸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

苏炳添提高0.01秒的成绩,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追梦的人,总会跑着与梦想相遇,没有天赋就靠努力创造奇迹。

在接受一次采访中,苏炳添说到:

当运动员不就是这样吗?到了一个高度,就想要另一个高度。

人生没有捷径,所有的成功都是要靠自己干出来的,所以,你只管付出,命运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最好的回报。

苏炳添用自己的实力打破黄种人无法进入田径短跑赛道的魔咒,让世界看到中国速度!

刷新纪录后,苏炳添又有了新的目标,他将身披红色铠甲,飞出亚洲、飞向世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事迹摘抄篇五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体现。一个运动员的成就,不仅仅是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还在于是否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是否做到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我崇拜的奥运英雄苏炳添就是这样的选手,也许他与金牌无缘,但创造的历史值得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铭记。

苏炳添,1989年8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暨南大学20__级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中国男子短跑名将。

20__年2月6日,苏炳添以6秒43夺得国际田联世界室内巡回赛男子60米冠军,并刷新亚洲纪录。之后苏炳添多次比赛中都成为百米大赛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苏炳添也着实让世界短跑名将博尔特惊讶到了,博尔特可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飞人,连续三届拿到奥运百米金牌。可是博尔特也被苏炳添惊到了:没有想到站在身边的小伙子居然反应这么的快,起跑的那一瞬间让他不知所措。

博尔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枪声一响,我身边的小伙子就飞奔出去,我有点不知所措,结果就失足了。”他对于苏炳添的实力也是非常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后面才会拼命追赶上去。

能进入百米决赛是每个亚洲人都不敢幻想的奢望,只有跑进10秒才有希望。为此,苏炳添20__年底,选择了一个比较大风险的决定:就是把起跑脚换了。为什么要换?是因为想要得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新的节奏,这样的话在100米才可能会有一个突破。

而做这个改变和选择太难了,改变之前问了很多的专家:不做出一些改变的话可能很难突破10秒,参考了刘翔的“八改七”,所以苏炳添最后狠下心来做出了这个改变。就像刚开始是用右手吃饭,突然间变左手,你夹都夹不到,怎么不难呢?苏炳添刚开始,连起跑怎么发力都完全不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三组对决过后,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成功入围男子100米决赛,也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而在奥运赛场上,9秒83也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成绩。20__年里约奥运会,博尔特夺取金牌的成绩是9秒81,苏炳添只比博尔特仅仅慢了0.02秒。32岁的中国飞人苏炳添通过多年以来的努力,终于站在了100米跑道上面。

苏炳添一战打破了三个纪录:

首先,新中国从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现在37年的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男性运动员打进到100米决赛的赛场,绝无仅有,这个意义不亚于当年刘翔闯进奥运会决赛并且夺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曾经有一位日本运动员打进到奥运会男子100米的决赛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个时候是用手计时的时代,跟电子技术时代差的还比较多。

第三,亚洲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也就是第2届奥运会上,到现在121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亚洲运动员以100米半决赛第1名的身份进入到世界最顶级的百米飞人大战的决赛。

看了比赛,真是激动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一战封神!正像刘翔所赞扬的那样,这是中国奇迹和中国速度,这也是亚洲奇迹和亚洲速度!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赛场,苏炳添的脑海里都只有一件事:竭尽全力跑出“中国速度”,为祖国添彩!能打破亚洲纪录,打破黄种人的极限,站在东京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所有的梦想都在这一瞬间变成了现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