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宪法伴我行手抄报内容(精选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22:48:25 页码:7
2023年宪法伴我行手抄报内容(精选6篇)
2023-09-13 22:48:25    小编:纸韵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宪法伴我行手抄报内容篇一

2、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孟德斯鸠

4、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8、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9、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11、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13、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14、成由勤俭败由奢。

15、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宪法伴我行手抄报内容篇二

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现实”?十分惭愧,作为一名文学教师,我说不清“文学”到底是什么;作为一个生活着的人,我不能够陈述“现实”究竟为何物。也可以说,我徘徊在“名”与“实”之间的混沌地带。现在却要来讨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这个长期纠缠着我们的老话题,实在是力不从心;要写成论文形式,那更是难煞我也。我想,既然是古老的问题,不妨采用“对话体”这种古老形式来讨论。

甲:为了就“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来对话,我特地重读了《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一些篇章。苏格拉底跟另外一些人之间,你来我往地论辩,看上去很亲切、很平易似的,其实也不好懂,有些地方甚至不知所云。

乙:古人思绪高远,言谈时总是直达事物的本质。不像我们今天的人,在现实的泥淖中不亦乐乎,诱惑太多,思绪散乱,最多只能悬在半空,想一些“中间价值”问题。佛教称之为“恶慧”,而不是“智慧”。

甲:就“终极价值”而言,古人的确更智慧。柏拉图说,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是对“理式”的模仿。前面一句好懂,后面一句就不好理解。

乙:谈到文艺与现实之关系的时候,柏拉图用“床”来打比方,他认为有三种“床”,一是画家画的床,二是现实中的床,三是“床之所以为床者”,他称之为“床的理式”。一模仿二,二模仿三。一般人只想到了一和二,不会想到三。

甲:他说的“床之所以为床者”,不就是床的“形式”吗?

乙:我们眼睛所观察到的那个“形式”,只能说是床的“表象”,而不是床的“本质”。也可以说,你所眼见的只是“幻象”或“色相”,而不是“真相”。我们可以换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存在三种“男女”:文艺作品中的男女、现实生活中的男女、本质上的男女。后面一种,就是男女之所以为男女的“理式”,柏拉图视之为“最高真实”,它是“灵魂回忆”的对象。这个男女的“理式”,中国哲学没有完全对等的说法,大概可以用阳(乾:-)和阴(坤:--)表示,它来自混沌未分的“太极”(),指向不可言说的“道”。面对那种“最高真实”,西方人拼命地回忆(言说),中国人使劲地遗忘(沉默)。这是文化差异。就今天的文学创作而言,我们可以写一部关于“男女”的小说,却无法写一部关于“乾坤”的小说。但具体的“男女”之中,包含了阴阳乾坤,而不是相反。就此而言,文学包含了哲学。

甲:哲学家一定不同意你的说法,他们或许会将你逐出“理想国”。

甲:我还是没有弄明白,文学究竟要模仿具体可感的现实,还是要模仿抽象玄奥的“理式”。

甲:我明白了,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吧?

乙:有这个意思在里面,但你用的是一个封闭的、没有余地的、过于确定的句式,将意义的多样性封杀了。

甲:我认为,无论什么道理,总要将它变成确定无疑的知识才好,才便于教授和传播。

乙:“文学研究”或许是一门知识,但“文学”不是知识。我们在讨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而不是“文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

甲:如果能将不是知识的“文学”变成知识,倒蛮合我的胃口。

乙:既然文学的本质不是知识,它就不可能成为知识。至于那些能够成为知识的东西,它就不是文学,只能称之为学问。学问固然是好东西,但不是文学。

甲:这些话有点玄奥。一谈玄,文学就会离开现实,就会变得难以理解。那些高蹈在空中的小说和诗歌,就难以理解。

乙:从发生学角度看,文学并不源于“理解”,而是源于“志”和“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只有《尚书》中的那些官方文件,它的目标才指向“理解”。其中有多篇征讨商纣的动员令,大意是:我要你们帮助我去灭掉商纣王,他沉迷酒肉,淫祭无度,偏信女人,牝鸡司晨,不亡其国更待何时!你们理解了没有?我们理解了!那就赶紧出发吧!至于箕子过殷墟所哭歌的“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究竟怎么理解,武王根本不在乎,他志不在此而在彼。只有那些殷商遗民,面对破国之山河,一草一木皆可泣可歌。没有这种感同身受,当然就不理解。

甲:我们今天还是不要讨论商纣和武王吧。我想尽快进入我们的正题。

乙:我们一直在正题里面。你为什么会觉得不在正题里呢?

乙:说不要“抄袭现实”,是在强调文学的创造性和超越性,超越现实的表象和“色相”,强调作家“无中生有”的想象能力,以便抵达自由的境地。否则的话,文学的逻辑与“现实”的逻辑就同流合污了。说不要“自我膨胀”,是在强调文学与他人和世界的对话关系,而不是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痴人说梦”。

乙:弗洛伊德说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他并没有说文学就是“梦”。白日里睁着眼睛说梦,说明理性还能够控制“梦”的内容,让梦的叙述符合逻辑而让人能够理解。“梦”对理性构成巨大的挑战,它那些可怕且可恶的内容,潜藏在无意识深层无法删除,让人烦恼。白天还“超越”得好好的,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理性”下班了,那些不可示人的东西全都粉墨登场,通过“梦”这个欲望的舞台尽情表演。怎么办呢?庄子说,有修为的“真人”,可以达到“无梦”境界。让梦彻底消失,这太绝对了。庄子自己却经常做古怪的梦,而且还不知道是他在做梦、还是梦在做他。佛教解脱法门中有“修梦成就法”,修炼到要梦见水就梦见水,还能将水梦成莲花;要梦见火就梦见火,还能将火梦成琉璃。这是对现实欲望或肉身叙事的升华。

乙:“抄袭现实”是一个比喻,比喻那种面对现实不可自拔、缺乏审美超越的作品,也就是没有“灵魂回忆”、缺乏“道”的追求的作品。“现实”怎么可能被抄袭?如何抄袭?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员”、“秘书”也是一种比喻。不要忽略巴尔扎克后面的话,他说他要“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事实”“选择主要事件”“揉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勃兰兑斯为什么将巴尔扎克视为像乔治·桑一样的“浪漫主义者”了。勃兰兑斯认为,他们两人都是“伟大的风景画家”,乔治·桑画的是草木在阳光中的那一部分,巴尔扎克画的是草木的根部。勃兰兑斯说,巴尔扎克既是“观察者”又是“梦想家”。前者是忠实于现实,后者是忠实于心灵。无论是观察还是梦想,最终都会归结到文本和叙事结构之中。对作品形式和意义之关系的分析,是文学批评的任务。

甲:说到文学批评,也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一会儿一个新术语,比如后现代、后殖民、新历史,而且意思不确定,我们有点跟不上。

乙:面对新的创作实践,新术语的出现总是难免的,但你不要被那些新术语吓到,不要被它所迷惑。关键在于你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感受,进而建立起自己的评价标准。

乙:那是比喻,用水波作比喻,比喻壮美崇高的风格。

甲:最近,他们又改了,夸奖一个作品时,会激动地喊叫:“接地气啊!”

乙:也是比喻,用土地来比喻,比喻作品有现实基础。

甲:一会儿用水波比喻,一会儿用泥土比喻。我想,“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也不“波澜壮阔”,《九歌》和《洛神赋》也不怎么“接地气”。

乙: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但比喻又是不可缺少的。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所谓“写物附意”“扬言切事”。你可以说它简洁明晰、强烈可感,也可以说它过于粗暴、差强人意。但比喻的修辞手法之所以不可或缺,原因在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言与意的关系,实在是太复杂。

甲:尽管模仿现实的“写实性”作品要好理解一些,但我觉得,文学创作还是应该以想象力为主,只有想象和创造的翅膀被折断了,才会堕落在土地上。我们看到美景的时候,会说它像图画一样美,因为图画是创造和想象的产物。

乙:中国文艺传统重视“传神”,而非“逼真”;强调“神似”,而不是“形似”。这一点在传统的诗歌和绘画里表现得很明显。到了今天,真实的或者形似的东西,有可能会被高科技所取代,而“传神”的东西是很难复制的。要抵达那种“传神”的境界,的确需要高度的想象力,仅仅靠接“地气”是不够的,说不定还要有一点接“天气”的能力。

乙:文学创作的“独创性”,的确要求它创造一个“世界”。但我们对这个独创出来的“世界”,还有另外一些要求:比如与他人交流而引起共鸣的要求,指向可理解性;比如与另外一个“世界”达成和解的要求,指向价值的超越性;比如与天地之间和谐一致的要求,指向形式的均衡性。一个人躲在书斋里,闭目塞听,很难保证不走火入魔。我们经常读到一些连作者自己都不理解的作品,这基本上可以判定为堕入魔道。

甲:看来还是要“接地气”,经常到底层去体验生活。

乙:可是,有些人接了一辈子的“地气”,弄出一身病,也没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因为“地气”是丰富多彩的,具有生长性的,但也是杂乱无章、没有形式感的。如何使它有效地变成审美形式,是一个难题。至于那些抱住“地气”不放的人,最终只能变成“地气”本身,消失在泥土之中,而没有变成文学。

甲:如此看来,文学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并没有对错之分,而是一种带有“历史辩证法”色彩的运动过程。就像我们的对话一样,也在现实和想象的两极之间,来回荡秋千。

乙:历史运动本身具有一种“纠正”功能,文学史的演变也是如此。当文学创作太过于关注现实、太过于写实、太过于社会化、太过于简单的时候,一种注重想象力、注重写意、注重自我、注重文体奇谲的风格就会出现。就文体风格而言,历史上的“公安派”与“竟陵派”的交替,就是一例;20世纪的“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之交替,也是一例。

甲: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演变,好像也符合这一规律。

甲:请等一等。你说的“写实”,究竟是指作家的“写作风格”,还是“取材立场”?如果是指“写作风格”,我认同你的描述;如果是指“取材立场”,我就觉得当代作家,特别是一些成名的作家,并没有转向“写实”。

乙:我理解你的意思,你是说他们的创作,没有介入当下的现实。

甲:是的。当下那些成名的大作家,他们的写作风格或许是“写实”的,但他们的取材,主要是指向历史的、过去的事情,而不是当下的现实。即使有一些关注“现实”的作品,也是躲躲闪闪、王顾左右而言他,缺少介入的力量。还有一些作家,介入的力度似乎很大,但“新闻性”过强,“文学性”有疑问。

乙:首先,“历史”是死的,像一块化石,容易捕捉;“现实”是活的,像一条泥鳅,很难抓住。其次,历史是“长时段”的,容易发现规律,它属于历史学家的领域,文学家只需要通过想象增加细节;如果作家的叙事或者细节,颠覆了已有的历史规律,那只能说是他意外的惊喜。至于现实,它是“短时段”的,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它往往是新闻关注的对象。就关注“事实”的角度而言,文学无疑不如新闻。或者说一不小心,它就可能变成蹩脚的“新闻”。因此,作家面对当下“现实”,往往会很谨慎。

甲:你好像在为他们不介入现实找借口。但无论如何,作家不关注现实,总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所以,“非虚构写作”一出来,就引起了关注,其势头压倒了传统“虚构”写作或“历史”写作。

乙:所谓“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不在“文学性”,而在提供了一种新的进入“现实”的视角。这种新的视角,既不是传统“文学的”,也不是当下“新闻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这样写作和观察的“边缘姿态”,或许能为当下文学创作介入现实,提供新的思路。

乙:我们不可以将它简单地归纳为“底层的”“平民的”“人文的”,因为这些东西许多作家都有。我想说的是,传统“文学性”的僵化特性,与其说是文学史提供的一笔遗产,不如说是作家所领受的一个重负;它的好处是,具有潜在的权威性;它的坏处是,对“活的现实”视而不见。对“中心姿态”而言,“边缘姿态”就好比物质结构中的边缘微粒,它总是处于极度活跃状态。只有在这种活跃的状态下,才能够将那些人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的“现实”呈现出来。

甲:我看过一些“非虚构”的作品,第一次读感觉还不错,但没有再读的兴趣。我觉得,好的文学不应该是一次性消费的。我甚至觉得,衡量一个作品是否是经典,就看人们是不是会重读它。

乙:我们已经说过,“非虚构写作”是进入“现实”的新途径之一种,我们没有讨论它的“文学性”问题。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的虚构性、想象性、创造性,已经决定了“非虚构写作”的位置。在文学创作中,如果过于强调“非虚构”的特征,语言的种子就无法生根发芽,文学就会染上“不育症”;如果过于强调虚构的特殊性和想象的个人性,语言的根须就会四处疯狂蔓延,文学就会染上“神经症”。

甲:我想,现实是一个无边的概念,它好比一头大象,我们都是在“盲人摸象”,摸到的只是现实的一部分。

乙:从经验层面看是这样的。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给了我们第三只眼,打通了局部和全体之间的壁垒。观一叶而知秋意,尝滴水而知沧海,窥一斑而见全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甲:所以,文学作品不应该仅仅依赖于模仿或再现,还应该有启示性,它即便只写了现实之“象”的一部分,也能启示读者对“象”的全体有所领悟。当代文学也应该有更多带启示性的作品。

乙:当下的文学状况还有许多不确定性。我们可举古典长篇小说为例,根据其“文学性”由弱到强,大致可以按以下顺序排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前面两部太“现实”,中间一部太不“现实”。后面两部是介于“现实”和“虚构”之间的,既非“现实”,也非“非现实”。按照你前面所说的标准,《红楼梦》的重读率,大概是最高的吧。我们可以想象,10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过去了,有谁会在乎《山海经》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有谁会在乎《聊斋》是不是写实的呢?有谁会质疑“太虚幻境”或者“赤霞仙宫”是不是真的存在呢?这些经典作品,记下了华夏初民的质朴、勇敢、自由、刚健的精神;记下了被压抑的自由、通过梦的缝隙涌现出来的真情实感;记下了年轻人成长的喜乐、悲伤、彻悟。文学就是这样,生长在现实的土壤上,吸收的却是“神瑛侍者”浇灌的上天之甘露。“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可以看做是文学的一个绝妙注脚。

【文学手抄报内容:中国的文学常识(部分)】

宪法伴我行手抄报内容篇三

牛奶的妙用 牛奶,不仅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而且还有许多的妙用。

早晨起床后,如果发现眼皮肿,在牛奶中加入少许食醋,搅拌后用棉球蘸它要眼皮上反复擦试片刻。尔 后用热毛巾敷一会儿,眼皮便会恢复如常。

吃大蒜后,口中有难闻蒜臭味,喝杯牛奶或用牛奶嗽口,蒜臭味即除。

烹调时,若酱油放太多了,在菜中加入少许牛奶,可使菜味道鲜美。

炸鱼前用牛奶浸泡片刻,炸出的鱼不公无腥味,且异常鲜美。

衣服上有墨水迹,先用牛奶洗,后用洗洁净浸泡搓洗,污迹即除。

2、 小病小伤试试自疗 生姜止血 血效果好。

炸姜片止咳 味精止牙痛 萝卜蜂蜜治燥咳 大蒜瓣治哮喘 荸荠治结膜炎 米泔水治皮肤瘙痒 土豆皮治烫伤 芝麻叶治咽炎 以痊愈。

蛋黄冰糖治气管炎 绿豆蛋花汤治口疮 取鸡蛋黄 10 个,冰糖 100 克,将蛋黄冰糖混合搅匀,再加入黄酒 500 毫升,放置 取绿豆适量、鸡蛋 1 个,把蛋打入碗内捣散。将绿豆浸泡 10 多分钟后,煮沸 1-5 10作文 日即可服用,每次服 25 克,每日 2 次。此方尤其对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好。

分钟,用绿事业汤冲蛋花即成,每日早晚各服一次,一般服 1-2 天痊愈。

3、 天喝酸奶 结肠不患癌 用适量生姜切片入锅内,用少量植物油炸黄,加半碗水煮 10 分钟,放入少量的糖一次喝 牙痛时,可用筷子或干净的手蘸一点味精涂到疼痛的牙齿周围,疼痛即刻好转或消失。

萝卜适时洗净,用纱布将捣烂的萝卜挤出汁,每次 60 毫升,加入适量蜂蜜调均匀, 取大蒜 2-4 瓣洗净后,捣成泥状,装入小瓶中,用鼻子闻大蒜的气味,每日 3-5 次, 用鲜荸荠四五个洗净捣烂,用消毒的纱布数层滤过汁即可点眼,每次滴 1-2 滴,每日 取米泔水(浸洗花生后的水)1000 毫升,加入食盐 100 克,置铁锅内煮沸 5-10 先把土豆洗净,再把干净的土豆皮剥下来后,直接敷在烫伤之处,然后用消毒纱布 取鲜芝麻叶 5-7 片,洗净稍干入口,慢慢边嚼边咽,每日嚼 3-4 次,连用 3-4 天,可 完,再喝点白开水,效果很好。

如一时不小心弄伤了手脚,可把生姜洗净捣烂敷在伤口出血处,范围以敷满伤口为宜,止 每日 3 次,连服 3-5 日,疗效满意。

多闻无妨,一日换一次大蒜瓣,连用 3-4 日,冬天效果最佳。

3-4 次。此方治疗急性结膜炎初发、眼红、有分泌物、轻度肿痛、自觉干涩有效。

分钟,倒入脸盆待稍凉,用消毒的手巾蘸水搽洗患处,每次搽洗 2-3 分钟,每天 2-4 次,疗效显著。

包好固定,一般烫后敷 2-4 天痊愈,并且无疼痛,无疤痕。 天 西班牙最高科技研究中心食物和营养学研究所所长阿斯森松.马科斯指出,酸奶不但能治疗神经性厌食 症,还能减少患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危险。他说,酸奶富含钙、高质量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 且热量低,因此它能提高机能的防病能力,调节肠功能和免疫系统。此外,它还能较好的吸收营养素。研 究表明,每天喝一瓶酸奶不仅可以减少结肠癌的增加,还可以治疗因粪水积累引起的中毒。

4、 提神,茶比烟好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吸烟“提神”主要是香烟中所含的烟碱在起作用。烟碱属于剧毒药,对中枢神经系 统有先兴奋后麻痹的作用。小剂量烟碱加强中枢神经的兴奋过程,减弱抑制过程,大剂量烟碱则使中枢神 经转入抑制。这种情况,常常打乱了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动态平衡。烟碱还能使人体的血红蛋白携氧能 力下降,导致人体组织缺氧,因此,大量吸烟所造成的结果是使人的记忆减退、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 工作效率降低。香烟中还含有大量焦油等多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这些物质不但可引起咽喉炎、支气管 炎,而且有致癌的作用。吸烟还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溃疡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故抽烟不仅不能提神, 还对健康有害。

5、糖的妙用 去酸味用酱油烧菜时。酱油中的糖分有些被分解,菜往往带 有酸味,可在炒菜时加点糖,酸味即可消除。

除牙齿烟垢。吸烟牙齿变黄或发黑以后,先取适量的红糖含 在口中 10 多分钟,使牙齿都浸泡在糖液中,然后用较硬的牙刷 反复刷 2-3 分钟,漱净。再用盐碱水(放等量的食盐和食碱溶 于水中)刷牙 1-2 分钟,早晚各进行一次,一星期后,一般烟 垢即可除去。 10 煮火腿。

煮火腿前, 可在火腿皮上涂些白糖, 这样容易煮烂, 而且味道很好。

缩短发面时间。发面时加点白糖,可缩短发酵时间,而且做 出的食品松软可口。

泡发蘑菇。用温糖水浸泡干蘑菇,不仅使蘑菇吸水快,保持 特有的香味,而且做出的菜味道更鲜美。

浸剥板栗。煮板栗前,先将板栗在砂糖水中浸泡一夜,煮好 的板栗就容易剥除内皮。

延长花期。在花瓶内放一小匙糖,可使瓶插鲜花开的时间更 长。

防腐。食物加过糖后,霉菌不易侵入,可以延缓腐败。

6、维生素也有毒性 随着医药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 人们对医药保健库中的耀 眼星--维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众所周知:维生素是人类正常 生理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不可缺少 的重要元素,人们一 时一刻都不能离开。虽然它在机体内含量相对较少,但有一个功 能各不相同用途颇广的庞大家族,比如维生素 a、d 可促进机体 组织细胞生长发 育和防治干眼症, 夜盲症和缺钙等疾病; 诸多 b 族维生素是机体细胞蛋白质合成, 进行新陈代谢必需的各种酶的 组成成份,一旦缺少就会引起脚气病或口腔溃疡等一类疾病;再 如某些特殊人群(婴幼儿在发育阶段需要,老年人体弱多病或某 些消耗性慢性疾病以及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群) 都必须添加 11 比常人量大得多的各种维生素, 以便弥补生理不足或预防因维生 素缺失导致的各类疾患。

这在医学保健上已是防治常识和应对原 则。

维生素有这么大的营养保健功用。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 相反方面,即一旦使用不当,好的东西也会产生坏的结果,甚至 导致某些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或者叫维生 素中毒。这在日常 生活和临床上并非罕见,由于人们过份迷信它的功用,不问是否 必须,滥服滥用,或使用不当,引起中毒事故已愈来愈多。

维生素 a 本是防治干眼症、夜盲症的良药,就经常见到 不少人当作营养品滥补,导致贫血、毛发脱落、眼疼、头晕、呕 吐甚至眼球突出等代谢紊乱的中毒表现,个别人还罹 患不良后 遗症,终生后悔莫及。据最近(参考消息)等报刊新闻报道:联合 国卫生组织对近期发生的印度数起儿间滥用维生素 a 引起婴孩 中毒死亡事件也说明此种维 生素中毒确实存在。

维生素 d 是防治何楼病和骨质疏松症的,俗称补剂,是一类 用途颇广的很好保健药品,但过量或使用不当,造成的恶果却比 佝偻病更加危险;临床上,有些因长期滥服滥补维生素 d 而引 起低热、烦燥、哭闹不安、厌食吐奶、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的孩 子就诊的就不少; 有些心血管病或糖尿病患者不注意药物配伍和 机体吸收机理滥用钙剂引起肝脾肿大、肾脏损害,甚至加重心肌 梗死和心衰程度,突发死亡事故也时有发生。

被人们称为“万能解毒剂”的维生素 c(抗坏血酸)是解 12 毒,抗毒,防治感冒和上呼吸道炎症及坏血病,促迸组织细胞新 陈代谢的良药。也常因使用不当(过量或者贮存不当变质),反 而诱生一些不测的毒副反应:轻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重度 中毒者还会诱发血尿、肾结石发生和降低某些妇女生育能力,造 成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恶果。

就连近几年倔起的,前途看好的维生素 e,也有着过量使用发 生中毒的危险,本来它是抗氧剂,对机体有着组织细胞生长促生 作用,临床上作为不育症,习演惯性流产,进行性肌营养和心血 管病、 脂肪 肝、 皮肤病变的防治药物。

却也有人因作为“补药” 长期服用过量反而产生强氧化作用,引起发育过渡、性早熟及性 征改变等不良反应,造成了终身痛苦和不应有的 浪费。

7、饮食误区

一、 用过热油锅炒菜。

过热的油锅中, 容易生成硬脂化合物, 对人体极为有害。若常吃这样的菜,易患酸性胃炎和胃溃疡,如 不及时治疗,还可能诱发胃癌。

二、 常用植物油。

花生、 玉米油中易混杂强致癌物黄曲霉素、 棉籽油中有使人中毒的棉酚,菜油中的芥酸不利于高血压,心脏 病人。故植物油不能多吃常用。正确的用油比例,应是 1 份植物 油搭配 0.7 份动物油。

三、虾米直接煮汤喝。虾米或虾皮在加工中容易染上致癌物。

若直接煮汤喝,不利于人体健康,正确的方法是将虾米煮数分钟 后换水煮汤,或在汤中加 1-2 片维生素 c,就能阻断致癌物的体 13 内合成。

四、用生水冷却熟热蛋。将煮熟蛋用冷水浸泡后,蛋壳虽好 剥,但病菌却有机可剩。美国科学家发现熟热蛋用生水浸泡后蛋 内的产生了肉毒杆毒素,有害人体健康。

五、多添佐料调味。英国一项调查表明,胡椒、桂皮、五香、 丁香、小茵香、生姜等有诱变性和毒性,多用调味品,可导致癌 症,也会带来口干、咽喉痛、精神不振、失眠等副作用。还会诱 发高血压,胃肠炎等。

六、饭后马上吃水果。这是不科学的吃法。水果中含有大量 单糖类物质,很容易被小肠吸收,但若被饭菜堵塞在胃中,就会 因腐败而形成胀气,胃部不适。正确的方法是吃水果方法应在饭 前 1 小时或饭后 2 小时。

七、喜喝时新茶。新茶虽然叶色鲜活、叶醇香爽,但饮用弊 大于益。因为存放不到一个月的新茶,含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 类和醇类较多, 易引起腹胀, 腹痛等, 加重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症。

八、口渴才饮水。口渴表明人体已经轻度脱水,犹如田地龟 裂后才浇水一样,显然不利于健康。正确的饮水方法是,除每天 吃饭菜、水果、汤外,还应补充白开水 1.5--2 升,夏秋季节适 当加些淡盐水。

宪法伴我行手抄报内容篇四

2019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为啥设立国家宪法日呢?接下来就为您一一解读。

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除确立了国家治理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机制等内容外,更详细地规定了我国公民拥有的诸多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一系列的基本权利!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在很多老百姓心中,对宪法这个国家根本大法也许还没那么熟悉,有了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每年的这一天,起码大家会记起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相信通过国家宪法日的宣传和教育,会使宪法观念和宪法体现的基本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让宪法成为至上的法律,从而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12月4日将迎来国家宪法日,它从原来的法制宣传日到现在的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体现的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还具有更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宪法乃国家之重器。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通过界定权力和权利来分配基础性资源,构建起在修改之前不得任意逾越的法治框架。在一定意义上说,宪法集中反映了一国社会各阶层的协调意志,因而是最大的社会共识。所以,宪法乃国家之重器,犹如定海之神针。环视宇内,宪法作为治国之利器,功勋彪炳,益世良多。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作为国之根本的宪法本身沦为一纸具文,谁来约束权力?谁来保障权利?如何凝聚共识?百姓的身心安宁何以维系?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何以承载?如果宪法与现实渐行渐远,国人就会心生几许迷惘……强化宪法权威,已是刻不容缓!

依宪治国是宪法的实施。“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贵能求均衡而致中和”。当前中国的突出问题是权力对权利的失衡,是权力不受约束,解决方案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笼子就是法治。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宪法的具体内容可以不一,但对于宪法的尊重却不能有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执政就意味着权力要受约束,不允许有超越于宪法之上的特权者。在特定的宪法框架下,权力有大小,权利有多少,资源分配也不可能绝对公平,但游戏规则一旦制定,大家就要共同遵守。依宪治国的实质是法治,法治的底线是任何人不得享有犯规的特权,否则法律就将沦为特权阶层的工具,而特权阶层是难有良知的。因为良知形成于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 特权阶层既是辩证法的豁免者,自然也就没有换位思考的必要和习惯。此外,依宪治国与民主也如一枚硬币之两面,依宪治国重在限制权力,民主重在赋予权利。

以宪法日作为法治新起点。近代以降,宪法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自192019年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起算,依宪执政业经百年轮回。现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有理由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谋求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需求层次的不断上移,强化了公民的权利意识,而利益的多元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加剧,也迫切要求在政治与法律层面上的调整和回应。站在历史和现代交会处的东方巨人,只有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才能进一步焕发勃勃生机。信息化和全球化大潮涌动,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宪法日的确立,既饱含着历史的重托,也是对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宪法日的设立本身是一种形式,形式的作用在于对内容进行沉淀和升华,可以激起内心的神圣感,实现情与理的交融。但形式不能脱离内容,更不能以形式取代内容。让宪法从文本走向实践,不能只靠宪法日的法制宣传,更要靠具体的制度保障。但宪法日可以作为尊宪行宪的一个全新起点,成为向依宪治国的正确方向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以此为契机,或可将部分国人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转化为对宪法和法治的尊崇,使法治成为一种自上至下一体遵行的生活方式。

设定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决定把每年12月4日制定为国家宪法日。每年12月4日,国家都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这部被称为“五四宪法”的法案为年轻的共和国奠定了法制基础。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宪法。1988年、1993年、1999年、2019年,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决定指出,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宪法伴我行手抄报内容篇五

十一国庆节快到了,你还在为国庆节手抄报怎么写而苦恼吗?在这里特别为你提供丰富的国庆节手抄报内容,国庆节手抄报图片,国庆节手抄报资料等精彩内容!让你不再为制作手抄报烦恼!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 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将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 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 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国庆大典是为庆祝国庆而举行的大型活,主要形式就是大阅兵。

国庆大阅兵是展现一个国家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一般而言,国庆大阅兵包括两部分,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

国庆手抄报内容:国庆大典庆祝形式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曾几经变化。 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一万六千四百人,由东向西行进。空军十七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其中有四架是携弹飞行。

一xx零年第二次国庆大阅兵,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发布命令,就朝鲜战争爆发、台湾的局势,要求人民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此次阅兵最壮观的景象是骑兵部队的一千九百匹白马以六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一xx一年第三次国庆阅兵,受阅部队最前列的方队是正在军事学院受训的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军官。本次阅兵还首次出现民兵大队。

一xx二年第四次国庆阅兵,公安部队首次参阅。本次阅兵民兵大队的成员来自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手里拿着新式的武器。还有乘坐一百六十辆摩托车的摩托化步兵方阵。

一xx三年第五次国庆阅兵,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国的国庆节。

国庆节的来历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中国国庆节的来历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颗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因为天安门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又是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黄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br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国庆节诗歌

沁园春国庆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换得新生红太阳。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当巍峨的华表,

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

当雄伟的天安门,

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

历史的耳畔,

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

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

洪亮的声音,

全世界都听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那胜利的旗帜,

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

人民扬起了头颅,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写给祖国母亲的歌

金秋的风

送袅袅暗香而来

霜中的菊

献片片芳菲一季

吻夕阳余辉

爱溢出温柔的眼眸

望四野安详

激情飞上诗句

听黄河汩汩

载无数苦难历史

观河沙沉沉

积淀多少回忆

满目疮痍

是你旧时的容颜

儿时的艰辛

留下了不灭的烙印 风霜雪雨

半个世纪的搏击 渊远流长

五千年文明的足迹 历史的长河

翻滚着昔日英勇的浪涛 时光的琴弦

弹唱着今日辉煌的旋律

国庆节的来历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1、国家象征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2、功能体现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3、基本特征

诗歌:《国庆颂》

祖国,

你走过了不平凡的64年,

像一个婴儿长成了壮年,

今日您正充满活力,散发着蓬勃的朝气,

您有过磨难,也有过欢笑.

历经了崎岖坎坷,明天将更加美好。

55年来,

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的人民日益富强。

您的国力日益强大。

走进了新的世纪,

今天,在这欢庆的节日里, 我从心底里向您说一声, 祖国,您好!

国庆节手抄报诗歌资料:【沁园春·国庆】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

看九州岛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换得新生红太阳。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

诗歌资料:【写给祖国母亲的歌】

金秋的风 满目疮痍

送袅袅暗香而来 是你旧时的容颜

霜中的菊 儿时的艰辛

献片片芳菲一季 留下了不灭的烙印

吻夕阳余辉 风霜雪雨

爱溢出温柔的眼眸 半个世纪的搏击

望四野安详 渊远流长

激情飞上诗句 五千年文明的足迹

听黄河汩汩 历史的长河

观河沙沉沉 时光的琴弦

各国国庆节由来

中国共产党—一个响亮而又伟大的名字。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了共和国的诞生,筑起了道道血肉长城,誓死保卫国家;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惮精竭虑,鞠躬尽瘁。

壮大吧,中国共产党!用你坚实的臂膀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奋斗吧,中国共产党,用你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建设起新世纪的殿堂,这是亿万华夏儿女的心愿。

我爱你,中国共产党!

党在我心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国庆节的由来:

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因为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国庆节纪念活动:

国庆节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1949年10月1日,这个日子在许多中国人的印象中是十分重要的。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来,当50年、60、70年国庆纪念日时,我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其规模之大震惊了全世界。

国庆节诗歌:

我古老而年轻的祖国啊,

我是你广袤大地上一棵稚嫩的幼苗,

摇曳在你温暖呵护的怀抱,

我是你无垠天空中一只飞翔的小鸟,

鸣唱在你春风和煦的心头,

我的血管里,

涌动着黄河的波浪, 我的心灵里,

开放着文明的鲜花, 我心中的理想,

正展现在祖国蔚蓝的天空里。 世界的东方,

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国家, 茫茫大海,

是她广阔的胸怀,

巍巍长城,

是她坚强的脊梁,

滔滔黄河,

是她奔腾的血液,

青藏高原,

是她刚硬的臂膀…… 她——

就是我的祖国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伴我行手抄报内容篇六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