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美术的论文(通用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4 00:39:57 页码:13
最新美术的论文(通用6篇)
2023-09-14 00:39:57    小编:笔尘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的论文篇一

美术论文是每个美术学子在学习生涯中必须面对的课程之一,通过研读美术论文,不仅可以了解到不同名家的想法和风格,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美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在我研读美术论文的过程中,我深感到了其对于我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在下文中,我将分享我对于研读美术论文的体会和心得。

美术论文是探索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论文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更关键的是,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思想,启发我们的创作灵感。通过对于不同艺术家和不同艺术作品的研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发掘艺术的精髓,同时也能够把握当今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段:美术论文的阅读方法

研读美术论文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方法,首先应该对于论文的主题和作者有一定了解,同时还需要准确理解和领会论文的意义和精神。在阅读美术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多地思考、比较和分析。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体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讨。

第四段:美术论文对于我的影响

在我研读美术论文的过程中,我深感到了它对于我的艺术成长和人生观的影响。通过研读不同艺术家的论文和作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艺术的精髓和本质,同时也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和思维方式。在实际的创作中,我也能够更好地领会、把握和运用美术理论,从而创作出更加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第五段:结语

美术论文的研读是每个美术学子必须面对的课程之一,通过深入研究不同艺术家和作品,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启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并不断拓展我们的艺术视野和思维方式。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会继续不断地研读和了解美术论文,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成长和人生观。

美术的论文篇二

一、何谓“迹”,何谓“象”

简单地说,“迹”是指艺术家手工或者半手工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痕迹;“象”指艺术作品的色彩和形象。

从迹象论出发,把绘画的基本元素归结为迹象,当迹与象被分开使用时,说某画的“迹”如何,就是指画中某“象”的质地,它包含大家所熟悉的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当然也包括绘画材料(如纸或布)在内的迹理因素;说某画的“象”如何,就是指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中表现对象的形式与态势,它包含我们常说的轮廓、形象、造型、构成等等,连同绘画材料的边沿和角线在内。

下面,我们就用迹象论来浅析一下壁画中的“迹”与“象”,迹化的过程、迹化的结果需要我们深究。

二、关于“迹”与“象”在壁画中的表现

人类最古老、最早的绘画是壁画。

人类最早的壁画是手绘的壁画。

那么何谓壁画?

如从字义上来看,是“各类壁画的装饰泛称”,可理解为墙壁上的画。

传统的绘制壁画,专指画家们运用画具和各种媒介调配色彩在墙上绘画,即造“迹”到形成一个完整的“象”。

传统壁画概念显然不能完全概括现代壁画的含义,而且这样也是不够科学严谨的。

现代壁画在传统表现方式上扩展为两种形式:一是与环境紧密相结合,在建筑功能和空间环境的意义上进行延展;二是材料和手法的多样性产生的丰富的变化,例如镶嵌壁画,也许“马赛克”这词对于大家更为熟悉和形象一些。

壁画是人类追求美的理想,通过“迹”来表现“象”的独特艺术。

它的题材相对于其他绘画形式较为广泛,可以是具体写实的,亦可以是抽象或意向的;可以是象征的,亦可以是浪漫的。

其丰富的内容与表现手法形成有机的和谐统一并与建筑物相结合,给人的感受是不可替代的。

(一)识“迹”知“象”

在绘画中,迹呈现出什么样的象?象带着什么样的迹?象内的填充会呈现出五花八门的迹理,慢慢发展,轮廓瓦解,象迹混同。

在壁画中,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壁画艺术作为建筑整体的重要构成因素,并非适用于任何建筑。

若有建筑强用附上壁画就可能引起反向作用,甚至破坏建筑的功能性,也破坏了壁画的装饰性。

壁画对于建筑的功能上的完善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那么,用怎样的“迹”来表现“象”,以给人在心理上形成特定功能的印象呢?例如,医院作为医疗单位有着特定功能的需要,因为,其重点空间中的壁画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是轻松愉悦的;反之,儿童乐园则要体现活跃、欢快的视觉效果。

倘若我们将两个不同功能中的壁画相互交换位置,那么将完全违背建筑存在的特定功能:在医院中等待看病的人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了不应有的刺激,而儿童乐园中的壁画单纯宁静的气氛也与活跃的空间气氛相悖。

在国内外,既有很多成功优秀的壁画作品,也有不少不理想甚至失败的壁画作品,归结起来主要原因是壁画与建筑形式的关系失衡,即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象的迹因素,没找到合适的迹来填充“象”;壁画画面相互对比过强,过分强调自身,没有把握住迹的象元素,忽略了迹的组合性和统一性,破坏了“象”。

例如,对于两类不同的材质有其不同的特性,尤其是要理解在室内室外空间环境中不同材质的性质。

追溯到壁画的源流,由原始时代的壁画,到古埃及壁画,到中国古代的壁画,到希腊罗马的壁画,到欧洲中世纪的壁画,到文艺复兴的壁画,到欧洲现代绘画中的壁画,到中国当代壁画中的丙烯画,再到现代壁画。

不同时期的“迹”,有不同“象”。

迹象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也就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壁画特征。

而在现代壁画中,艺术家借助各种特性的材料为媒介,回避传统壁画单纯的描绘手法,即选取特别的“迹”,来表现现代人的理想、情感、审美意识和观念意识的创作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审美价值的表达已从对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表现当代人在社会中的内心世界,象征、隐喻、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意识成为材料追求的新理念。

(二)“心”的迹象表达

此处的“心”是指壁画的创作观念与意识,它不同于其他的绘画,对其迹象的表达,我们应该着重探究,关注相关的问题。

1、对于传统

这个问题对于有作为的艺术家来说是不可回避的。

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的丰厚,对于我们既是得天独厚的,又是精神上不可或缺的。

对于传统的态度要在现实的创作中作出取舍,仍是一个难题。

如果我们在继承传统上只用传统优秀的文化精髓,如秦汉的雄浑、隋唐的大度、宋的严谨、元的豪放、明的典雅、清代的细致来直接演绎今天的生活,无疑是文不对题。

今天我们面对观念的冲击,继承传统不是简单地去寻找一种模式,而是以参照的观念来认识传统,发扬传统,真正的融合传统,继承传统。

2、对于借鉴

西方的现代壁画艺术的形式和种类繁多,这主要因为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

很多壁画带有强烈的个人发泄的情绪,对人的心理、精神产生负面的影响。

借鉴西方应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是首要的,这样才能以更好的迹象来表达那“x”(在钟儒乾的迹象论理论中,迹+象+x= 画,其中x,就是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者让别人以为你想表达的内涵。)

3、对于观念

所谓的观念就是人的思想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概括后在脑中形成的概念。

壁画在当今社会和艺术观念的变化中与以前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传统上单纯追求审美价值的壁画,在今天已经向艺术价值的多样化延展。

从形态上,艺术与传统的具象形态有着显著的差异,有了意象和抽象形态,与建筑空间的结合不仅是以一个二维的画面出现,也许是地面,也许是天花壁画。

迹的风格形式在不断的创新。

(三)其象之“迹”,变化万千

壁画的形式语言具有多样性,多样而强烈的视觉语言使得壁画艺术独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特殊的艺术魅力通过整体环境包围着人们,感染着人们,这便是壁画独特的象之“迹”。

通过对壁画的“象”的归纳,可分为三类不同的“迹”表现:

1、具“象”类

具象不能简单地规范为写实,因为写实指的是对客观忠实再现的一种概念,而具象则超越了单纯的再现客观形象,是在表现现实形象中侧重于借用形象,追求一定形式法则与样式的一种作“迹”方式,属于现实具象主义。

在壁画艺术创作中,今天的壁画艺术所运用的具象手法,目的是追求一定特殊形式的语言,这一类的形式样式,使人们在感受具体样式的同时,传达了客观存在的形态,然而表现客观形态并不是主要目的,只是视觉语言样式的媒介。

2、意“象”类

意象给我们的感受是变形以及表现的概括和条理性。

意象不是表象,而是加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无疑在意象形态的表现与传达中最能够体现出艺术家情感与审美状态的追求。

同时,也较容易产生视觉语言与样式,即“迹”的独特使用。

这种迹象的呈现还体现了客观的联系性,使人们感到亲切而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抽“象”类

所谓的抽象也是一种视觉形式,即“抽”掉形象的具体形态及其特定内容并以此对人的视觉与心理产生作用,这种迹象仅仅满足人们的视觉与心理。

但现实中的人们的视觉往往习惯于以形象的概念和含义来感受客观,容易在抽象的状态中再去寻求一定的形象概念,这是不恰当的,抽象的概念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

抽“象”形式的表现通过条理的秩序和肌理图等形式很鲜明地形成“迹”,这是抽象类形式较容易实现其语言迹象的优势,也是受客观形态制约性较小的原因;但在另一方面个性的“迹”,体现在抽象形态中变得尤为重要,个性化的“迹”是抽“象”类形式的关键。

(四)“象”的新鲜感

壁画艺术由于多采用各种材质与工艺来实现,材料的美感独具视觉与审美魅力。

不同的材料有些不同的质地和工艺特点,不同艺术表现手段有其不同的质地与工艺特点,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有其不同的个性和形式,但是各自又有着不同的局限性。

这就使“象”具有了新鲜感。

谈到壁画的材质和工艺,首先要涉及两个范畴:在质地上,可分为软质类、硬质类、绘制类;从形式上可分为平面和浮雕起伏状式。

软质类:例如以各种工艺手法编制,组合成的纤维纺织作品。

硬质类:相对较多,例如各种石材、铜、不锈钢、铸铁、人造石材、陶板、木和玻璃钢等。

绘制类:例如以丙烯、传统天然矿物质颜料、油彩和油漆等表现材质绘成的壁画。

新材质的应用自然带来了新形式,新的语言的产生,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运用材料的经验,形成很多具有新鲜感的“象”,带来了更多的艺术趣味。

总之,对于迹象论的研究范围,不应仅仅局限在绘画领域,而相比而言,壁画做迹造象的专业特征更为明显,更为直接。

迹因素与象因素的谋划与探究,贯穿于壁画创作的全过程,由于迹象效果越来越多样化,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更见心机,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创新。

论陶瓷审美文化的当代追求【2】

当代陶瓷美术研究正面临着体系的转型与重建,这是当代陶瓷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陶瓷美学的背景是人类整体的文化精神,人的陶瓷审美活动作为文化创造系统中最有魅力的不忍,它应该以自己的特殊形式来表达现代陶瓷发展的时代精神,表达人类文化创造的超级本性。

从这一角度来展望当代人类陶瓷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笔者认为,陶瓷美学应该自觉把发展和深化的指向,同人的文化意识自觉的结合起来,从密切关注现实人类文化实践中获得自身发展的生机。

当代陶瓷审美文化建设应该积极地致力于一般的大众文化、感情文化向陶瓷审美文化的转化,并按照符合时代精神的陶瓷审美理想去完善和构建文化。

陶瓷审美文化实践应该努力致力于当代人类所希望、所追求的生活秩序,使人们以陶瓷审美的态度从事现实文化实践,并把现代陶瓷审美意识辐射到所有人类文化的广阔领域,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社会文化的质量。

当代陶瓷审美文化实践也应通过上述努力,最终达成全社会与全民族的陶瓷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一, 着力于人的现代陶瓷审美意识的培养

陶瓷审美意识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他是人类在欣赏美、创造美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作为陶瓷审美文化的综合表征,陶瓷生没意识包括人类的陶瓷审美感受、陶瓷审美体验、陶瓷审美情趣、陶瓷审美态度、陶瓷审美理想等诸环节。

美术的论文篇三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美术需要深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包括艺术史、美学理论、绘画技巧等等。作为一名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美术的艰辛和乐趣,也体会到了美术创作的无限魅力。

第二段:学习心得

在大学美术专业学习期间,我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和比赛,这不仅扩大了我的人脉,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自己的信心。作为初学者,在绘画技巧方面可能会比较薄弱,但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创作意识和用心钻研,总会取得一定的进步。

第三段:美术创作体会

美术创作需要融合诸多因素,包括想象力、表现力、色彩搭配等等。创作过程中,我时常感受到自己和艺术不断对话,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艺术可能性。在作品完成后,也会感受到一股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一个作品的完成代表了自己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第四段:美术对我的影响

学习美术对我的影响不仅仅在技能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注重细节、注重观察力,让我在生活中更加用心感知大自然和人类的美丽。美术让我更加善于审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更加珍惜生命的美好。

第五段:结语

总的来说,学习美术是一件具有挑战性和充实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艺术的价值和无限魅力,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艺术创作的决心。美术不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健康、更加快乐、更加用心地感知生命的美好。

美术的论文篇四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天性喜欢新奇、鲜艳的事物,无法对单一事物保持热情。因此,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美术因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语文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本文结合语文与美术学科的特点,从利用美术教授课文、利用美术布置作业、利用美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三个方面,讨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具体利用美术学科的教学手段。

在“应试教育”下,老师所开展的所有教学活动,几乎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就使得人们在编写语文教材的时候,忽视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新课改强调要“以生为本”,不仅仅指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包括在选择教学内容与编写教材时,要以小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画面感十分强的文章或诗歌。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教材这一特点,用美术方式来教学生学课文,这不仅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彩色的翅膀》的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在黑板上为学生展示了两幅简笔画。

第一幅简笔画是以海岛为背景,画面中有哭泣的边防战士、西瓜田;第二幅简笔画依然是以海岛为背景,画面中有微笑的边防战士、结出果实的西瓜田以及蜜蜂等昆虫。然后,我让学生们谈一谈他们看到这两幅画的感想。学生说:“在一个岛上,有驻岛军人,还有一片西瓜田。等蜜蜂来采蜜之后,西瓜也逐渐成熟,并结出了果实。”然后,我问学生:“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位驻岛军人与西瓜、蜜蜂之间的故事呢?”学生们回答:“想。”然后,我再引入《彩色的翅膀》的教学。学生们在这堂语文课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大多数的同学都十分踊跃的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这个简笔画,也能够直观的了解昆虫与植物成熟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战士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美术布置作业

虽然我们一直反对“题海战术”,但是课后作业依然是帮助小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有段。然而,现在很多老师在为小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采用的依然是让学生们抄写生字词、做课后练习、做练习册等形式,这会让学生消极对待课后作业,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很多老师反映,他们一直催促、监督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但是成效甚微。因此,老师可以利用画画来布置课后作业,以多样化、趣味性的方式来促使学生积极完成作业。我在让学生背诵《伯牙绝弦》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这篇文言文的写作顺序,以画画的方式来呈现这个故事。学生们为了完成这个作业,就必须弄清文章的结构以及中心内容。因此,他们会积极投入到这篇文章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这份绘画作业,能够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这对于他们背诵文章十分有益。有的学生在画画的时候,会为画中的主人公,俞伯牙和钟子期配上简短的对话。学生通过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按照这些图片的顺序就很容易将全文的内容背诵下来。这不仅能够加快学生的背诵速度,提高阅读质量,还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用美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术这门学科十分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因此老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的思维意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如果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述课文,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学习《老人与海鸥》等关于动物的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搜集一些关于小动物的剪纸或者是贴画。如果学生家里有宠物,他们还可以用照片或者是画画的方式记录他们与这些小动物真实的故事。在搜集完毕之后,学生要重新组合这些剪贴画的顺序,使其变成新的故事。然后,学生需求根据这些剪贴画创作出一篇作文。学生在这种写作训练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写出来的作文十分有新意,也十分生动、有趣。总而言之,语文与美术具有很多相似点,他们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老师要用美术来讲授语文课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利用美术布置作业,让作业切实发挥其教育作用;利用美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美术的论文篇五

在大学美术专业中,美术论文课堪称重要的一门课程。在这门课中,学生们要独立完成一篇美术论文,不仅考验了我们的学术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写作水平。在这门课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写作的艰辛和创新的必要性。

第二段:写作技巧

在写作这篇美术论文中,我学到了很多的写作技巧。首先,在最初的选题阶段,我们要多方面搜集资料和思考,找准一个具有开拓性和研究价值的课题,这是写作成功的首要条件。另外,我们还需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从多方面的角度入手,展开尽可能全面的研究。

第三段:创新思维

此外,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我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的过程不光是发表文献资料,更应该在这个积累产生创新思维,是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创新的思维方向常在于课题的切入角度、思考思路及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勇于创新”是一种思维品质,它使我们在搭建论据的时候,敢于反思题目的切入角度,从而从其他方面考虑问题和分析思维,创造更好的策略性思考。

第四段:团队合作

在美术论文课程中,团队合作缺少不了。有了团队的支持和协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完成美术论文的写作。我们会在研究阶段互相交流分享,亲身体验到合作的力量,并且不断在讨论中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在每一次的撰写阶段中,我们相互督促,相互支持,不断完善论文,保证整个文章的准备度和合理性。这种友谊也成为我们生活中难以忘怀的,在未来也将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五段:总结

总之,在这门美术论文课程中,学到了很多的写作技巧和创新思维,更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尽管美术论文的写作过程繁琐复杂,但却让我发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也是一种有益的成长经历,将使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美术的论文篇六

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都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它们一致追求和谐与真、善、美的统一,但由于地域、文化、观念等的影响,在长期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明显区别的各自传统,成为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影响着世界画坛的发展。

本文将以这两大体系的代表画种“中国画”和“油画”位论点,对这两大体系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以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论文关键词:中西方;绘画;区别;联系

画由人为,画的不同,即是人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也是环境文化的不同。

这又离不开人所处的特定的环境和时代。

马克思认为:对艺术的思潮,流派或艺术家,只有从历史的发展中才能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判断它的社会价值,从而便于我们批判的借鉴。

通过中西方绘画性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一、中国绘画艺术特点

植根于儒道文化的中国传统绘画,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影响下,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中国画是“人化了的自然”之审美理想的心印,是笔墨概念根与自然发于心源,而又超越自然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线的结合,是情质并发的思想感受。

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实在的,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往往借助山水、花鸟、虫鱼等抒发个人的情怀,“情景交融”,并将自然物象尽收笔墨之下。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中国画家对待被描绘的自然态度不是被动的、对立的,而是主客观统一的,正如唐朝张b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强调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体验,感受大自然之灵气,吸取其生命之精华,融入自己的心灵与感情,并将自己的感情与精神注入大自然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达到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地步。

这样作画时,便是画家发自心得的感受,有了然于心中之意象,在达到自由地表现自然的富有生命的神韵的同时,也抒发了个人的情怀,表现了画家的心灵、人格与精神风韵。

这就是中国画的“天人合一”、“心物合一”、“形神统一”的创作观念,即形式与内蕴统一的传统艺术思想。

在这种创作观念的影响下的中国绘画,是自由的、写意的,是以笔墨造型的,所以构成的艺术世界是意象的、表情的、意境的。

同时,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着重表现审美感受的真实。

是将作者所见所感综合组织于一体的绘画。

中国画还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

中国山水画,是将作者游览山水的所见所感的田野之平阔、山间树木重重之幽深、登上路途之盘曲、仰视主峰之高耸等,综合组织于一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中国花鸟画还可以将四季之花画在一起等。

中国画的构图,是以立意、气韵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重视情势,讲究画面物象内在联系上脉通气贯;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从内外两个方面形成一种起伏而又连贯的情感节奏。

二、西方绘画艺术特点

西方哲学观念主张将事物一分为二,将认识分为感性与理性,将世界分为主观与客观,将社会分为人与上帝,其概念和范畴都具有明确的规定性。

古希腊哲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理论就是“模仿自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起源于人们善于模仿的天性,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按照真理的指引去创造那些合情合理并给人快感的东西,实现该目标的方式就是模仿事物,“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模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模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欧洲的创作观念是将人摆在与所描绘的客观对象相对立的位置上,作者面对客观对象进行写生,正如达芬奇所说:如同是镜中之像的真实再现。

这种创作观念的绘画,是科学的肖似再现,构成的艺术世界是镜像的、理性的。

西洋画里的景物,非常注重物体上的光和其色彩因受到光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要求描绘的肖似,重视形似,与真实景物一般无二,并且在一幅画面上,只能有一个固定的视点,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

在空间处理上是定点观察、定点写生。

为了再现人的视觉经验如同“镜像”般的真实,以色彩和明暗造型,画面不留空白,理智的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表达近大远小的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西方这种再现性艺术传统,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不同风格的大幅度变化及延续,其创作观念直至东方绘画思想传入并影响了塞尚、凡高、高更等一批画家,才开始出现大的变化。

三、中西绘画的区别与联系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它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共同的特征。

从绘画内容方面来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历史,其发展的初期,都注重人物画,并且都曾为宗教服务过,构成所谓宗教画。

中国古代长期是封建制度,在帝王、贵族、地主的统治下,绘画要为他们服务。

绘画多宣扬封建礼教和宣扬宗教及其出世思想。

其目的都是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巩固其政权的手段。

西方绘画也有相似的情况,就是西欧各国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其文化完全为基督教神学所笼罩,科学、教育、文学、艺术都带有宗教性质,西洋画也没有例外,是为宗教服务的。

从绘画表征来看,绘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的。

绘画是整个美术以至整个艺术门类中特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

从绘画内涵来看,中西绘画,虽然面貌有很大区别,但它们都是追求和谐与真、善、美的统一。

四、结语

总结来看,尽管中西美术家的着眼点和创作方式不尽相同,但在探究真善美方面,在挖掘人类共同情感方面,在维系社会责任方面,又存在着众多相同之处。

相互比较也是一种文化创造,更是一种文化建设,重要的是不断寻找中西方艺术结合的契合点,做到既保持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又在吸收西方艺术的同时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