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网(精选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4 00:52:42 页码:9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网(精选6篇)
2023-09-14 00:52:42    小编:XY字客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网篇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0—132页的例1—例3,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能够进行面积单位 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投影片,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1分米的两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教师板书出来: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师: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先用分米做单位量一量它的边长,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然后再想一想,如果用厘米做单位,边长是多少厘米,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并指出:这个正方形是以厘米做单位就是100平方厘米,以分米做单位就是1平方分米从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含有多少个平方厘米。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用上面的方法教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总结。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那么,你们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教师板书:进率100。

4、比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让学生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每相邻两个是多少?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度单位的大小可以用线段来表示,而面积单位的大小可以用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放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是100。

5、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提问:折合25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

板书:2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里有几个平方厘米?”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2、做练习三十的第2、3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十的第4题。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网篇二

一、复习旧知,引出研究问题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是怎样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个结论的?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小组交流

4.得出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类推: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6.巩固练习(略)

三、实际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课

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他们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呢?学生看书,填表。

反思:

1.目标让学生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习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习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1.借助一条线段是学生明确要表示长短要用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他们之间的进率。

3.继续演示课件,由面过渡到体,问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常用的体积单位后问学生:接下来,你们认为我们该研究点什么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4.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汇报。此环节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结合学生的汇报及时适时地点拨指导,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之所以是1000,而不是100,是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10厘米(分米),在10×10的基础上,又乘了一个10。学生头脑中一旦有了由一条1分米(10厘米)的线段到一个边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再到一个棱长1分米(10厘米)的正方体的清晰、完整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6.演示课件后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刚才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化的时间。

7.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8.巩固练习: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专项练习。

9.引导学生探究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之后进行专项练习。

10、综合练习,可以融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网篇三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2、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两人准备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个。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1: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生2:我们认为是100。 ……

师: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太慢了。

师:有什么好的办法,请你告诉大家。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3:我们还有更快的。

师:哦?说出来大家听听。

师:这种方法真妙!

生:100平方厘米。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反馈练习: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题目。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三、全课小结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网篇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计算体积用      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单位       单位          单位

说一说:计算长度用     单位,计算面积用     单位,计算体积用      单位。

1米=(   )分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分米=(   )厘米    1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3)小结: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练习:

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5立方米=(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12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填写比较表

50×30×4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钢板的质量(比重×体积=质量):  7.8×80=624(千克)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质量是624千克。

求物体的质量公式为:比重×体积=质量     注意前后单位是否统一。

三、巩固练习:

20厘米=2分米  2×2×2=8(立方分米)8.9×8=71.2(千克)

3、一块长方体铁板重468千克,又知铁板长2米,宽1.5米,厚2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铁板重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

四、作业: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网篇五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平时上课的教学习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网篇六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许多数学老师进行了观摩,课后也及时给予了评价。通过教学和评课这两个环节,我的感受颇深。

(一)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二)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一)教师口语过多,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邓丽萍老师对我的课观察显示,我喜欢重复问全班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这是我平时上课的教学习惯所致,说明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二)给予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时间不够长,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课堂上确实有很多次让学生讨论的机会,但是时间稍短,感觉有些走过场。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三)板书结论口语化,不严谨。学生课堂上反馈“大单位化小单位要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虽然在口头上我提到了大单位就是高级单位,小单位就是低级单位,可是板书时仍写成学生的反馈,我以为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忽略了作为数学教师的严谨、科学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