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三国演义读书笔记(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4 03:32:04 页码:11
最新三国演义读书笔记(通用10篇)
2023-09-14 03:32:04    小编:琉璃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一

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开头的《临江仙》一把抓住了我的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幽州涿县有个英雄,那人耳大垂肩,臂长过膝,正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一天他在外面玩,看到一棵桑树说:“我为天子当乘此盖也。”叔父刘元说:“此儿非常人也。”后来他还认识了关羽张飞两兄弟。为什么贤良之士都往刘备那跑呢?因为刘备只要看中一个人就会很爱他,所以大家都往刘备这跑。

却说沛国譙郡人曹操字孟德,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其父曹嵩原姓夏侯,后来养在曹家所以姓曹。曹操虽然杀人不眨眼,但是在文学上还是有一定的造诣的再说东吴孙策死了孙权继位,那时曹操要来攻打孙权,但孙权这边人心惶惶,孙权拿剑劈断桌子角说:“谁要是再说投降,就如同此桌。”就是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了《三国演义》后我被关、张、赵的勇气深深地折服了,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折服了,被曹操惊人的统领能力折服了。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啊!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罗贯中编写。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从其中的一些人物身上得了很多的启示。

如:曹操,他和陈宫到吕伯奢借宿时,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又不知悔改杀了吕伯奢,因此陈宫弃他而去,曹操竟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死了后因为知道自己做了很多坏事,给自己做了很多坟,怕别人去盗他的墓。因此曹操告诉了我们,不要去做亏心事,这样会给自己更多的负担。

与曹操截然不同的刘备使万众知道了百姓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没有了百姓,就没有国家,还有仁慈能使自己更加强大。

曹操和和刘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人才,但是他俩重人才的方式截然不同,刘备得到人才之后就会像带亲人一样对待他们。而曹操一般用完人才之后就会杀掉,陈琳就是被他杀的。

而他们两个人死后的待遇就不一样了,人们记住刘备是因为他对待谁都很仁慈,而记住曹操是因为他贪恋酒色而被后人称为奸雄。

他俩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只要心向善,就会永垂不朽。

我最近在看《三国演义》,这本书十分精彩!我最喜欢书中的关羽,他为人正直,而且有一身好武艺,在他那里我也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从这个故事中看出关羽十分忠义,不忘旧主,是一个忠义之士。

《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名著,让我感悟很深。每当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歌我不经想起了《三国演义》。想起了那栩栩如生的一个个历史人物……,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看完三国,试想,生活在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环境中的每一个现代人,如果你想成功,如果你想成就一番非凡的伟业,如果你不愿碌碌无为地度过此生。那么,这四个字“、斗、情和义”缺一难以成功。

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那里讲的是三国时期发生的故事。

这本书里讲有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三英战吕布,关羽斩华雄······都是打打杀杀,用计。他们将军都是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这里有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如百战百胜、节节败退、尘土飞天、魏兵即发,早有人暗中报知姜维。无计脱身、波涛汹涌、火逐风飞、千军万马、千方百计、翻波戏浪、天色向晚。我看完了这本书,学会了兵法,和只要努力、坚持就可以变成天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二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真的太好看了,里面的赵云,让我十分钦佩。

在书中,我最喜欢“子龙深入曹营救阿斗”这个部分。

当时曹军来袭,刘备的夫人刚生下阿斗,未能及时离开。赵云发现夫人没有跟上来,立刻翻身上马去寻找夫人。张飞发现赵云骑马往曹军奔去,以为他要投靠曹操,于是马上去追。张飞追上了赵云,不让赵云再继续往回走。赵云想走,可没想到这个时候自己的马没力气倒在了地上,于是赵云夺过了张飞的马,继续朝着曹军奔去。赵云回到了他们原来驻扎的村子,发现已经变成了一片片废墟,赵云在一个井旁边发现了刘备的夫人和阿斗,赵云想带他们两个一起出去,夫人怕连累赵云,投井自尽,最终赵云只好带阿斗出去,将他交给刘备。

读到这里,我想:现在的人,会为了谁去拼命吗?谁又会为另外一个人而奋不顾身呢?不会,现在的人很多都贪生怕死、见钱眼开。很少会有因为别人有困难而去帮助他。

在前不久的新闻中,我了解到我国的边防战士为了不让印度骚扰边线,面对敌众我寡、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奋不顾身跟他们打了起来。好几名战士身受重伤甚至牺牲,他们怕了吗?他们没有!他们为了能维护国家尊严、国家领土,奋不顾身地跟敌人战斗,他们是新时代真正的英雄!他们让我们见识到了残酷的现实!和平,哪有那么简单!

《三国演义》真真切切是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三

我仰慕过行侠仗义的《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也深思过《红楼梦》里盘根错节的四大家族;品尝过《西游记》中有着令人羡慕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但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有着各个计谋而不被任何人察觉的《三国演义》了。

最令我欣赏的部分就是刘关张三兄弟的桃园三结义了。他们共同的信念是——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当关羽听闻大哥刘备没死的消息后,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去找大哥,舍弃了曹操给的一切荣华富贵——宝马、金银珠宝、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好处,想让关羽留下。但他仍然坚持去找他大哥,他过五关斩六将,最后终于找到了他大哥,兄弟见面抱头痛哭,生死之情让人感动!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让我深感震撼。人物描写入木三分,情节跌宕起伏,越看越想看。我每当想到我国以前有这么多英雄豪杰,我都无比的激动与兴奋。

他们有的为国家捐躯;有的不顾亲情去报效国家;有的行事莽撞,但粗中有细;有的才智超群,武艺高强。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气质,都有为忠于自己国家,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品质。

《三国演义》让我增加了许多知识,了解了历史,三十六计,一计连一计,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如果让我去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作者罗贯中了,他留给了我们这样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长篇巨著。

《三国演义》让我久久回味!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个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等内容改编而成的。《三国演义》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诸侯们勾心斗角,最终被司马家族统一的历史故事。

初读《三国演义》,人们总是会被它鲜明的人物性格、生动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宏大的战争场面所吸引,但再读时,书中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之间肝胆相照的情义,则更吸引人。

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桃园三结义》了。话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起义军逼近幽州。当时涿郡有一个人,姓刘,名备。刘备虽为汉室宗亲,但家里却十分贫穷。有一天,刘备和往常一样外出卖草鞋,看到了皇榜招兵,长叹一声,也因此认识了张飞,后来又认识了关羽。他们志向相同,便桃园结义,从此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三兄弟永远肝胆相照。

还有《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话说曹操攻破了徐州。刘备、张飞投靠了袁绍,关羽则暂时投降曹操。后来刘备遭袁绍怀疑,不得已只能写信让关羽回来投靠袁绍。关羽收到了刘备的信,为了兄弟,放弃了富贵,一路过关斩将,寻找刘备和张飞。

他们这样的兄弟情,如此难能可贵,我们交友的时候也要像刘、关、张三兄弟一样,一定要肝胆相照,不能背信弃义。我们要交志向相同的朋友。

《三国演义》真像一个宝藏,每读一次都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惊喜。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五

你看,在战场上有一位身长九尺,鬃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手提青龙偃月刀,坐下赤兔马的先生,这可是有勇有谋的关大爷。他三合灭颜良、一刀斩文丑,动作潇洒敏捷,令曹大爷口瞪口呆、瞠目结舌、呆若木鸡。他还曾经温酒斩华雄,在四方起义诛杀董卓时,由于董卓部下的华雄太过勇猛,力斩联军两员大将,大家都望而生畏,束手无策,关羽却挺身而出,曹操敬他热酒一杯,他轻轻将酒杯放于桌上,绰刀上马,冲出帐外与华雄交战,我们关大爷的勇猛令联军士气大振,喊杀声震天,一瞬间,关大爷斩华雄于马下。当他提华雄首级扔在营前,进帐端起酒杯时酒还是热的。我们的关老爷真是一大勇将。

他还曾经设计攻拔襄阳、水淹七军,把东吴的军队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闹得东吴是人心慌慌,草木皆兵。关大爷可算是三国一大豪杰。

勇猛的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使一条丈八大蛇矛,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囊中取物。张飞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所畏惧,如入无人之境,想当年在长板桥一声大喝,吓走曹操百万大军。打仗对他来说真是“张飞吃豆牙,小菜一碟”。

这张飞虽是一个文盲,却粗中有细,颇会用一些小计谋。比如打西川时招降了老将严颜就是一个例子,当时严颜城防坚固,久打不下,张飞眉头一皱生出一计,他在自己的军队中扬言要夜间突袭严颜的军营,然后他假装醉酒鞭打两个士兵,逼迫士兵投降严颜,严颜闻讯做好准备,晚上果然有士兵突袭,他迅速把那些士兵包围,却发现只有三十名骑兵,突然外围喊杀声振天,张飞大部队将他们包围。严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张飞活捉。

张飞的优点不少,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太爱喝酒,每每醉酒就打士兵,这也是他被杀害的原因。

回首长板坡一战,一个银凯小将,手拿亮银枪,坐下银鬃马,指东打西,好比孙悟空大闹天宫,救得后主刘禅,有诗曰:血染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他长板坡一战,斩杀曹阿瞒50余名大将,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真乃三国第一勇将耳,他就是赵云。

老将黄忠是老当益壮的代表,常拿廉颇自比,他使一杆大刀,拉得开二石之弓(32斤的弓),曾与严颜夜攻曹营,来往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马超,字孟起,面如冠玉,目如流星,虎体猿臂,因衣着讲究,举止非凡,人称“锦马 超”,他为蜀汉边关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虎上将,个个都是豪杰,他们自会在历史长河中光彩照人,令后人敬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六

三国啊,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时代,是一个盛世,也是一个乱世。是中华民族由盛转衰的.时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东汉末年分三国,这是一个需要领袖的时代,也是一个诞生领袖的时代。在董卓废帝时,有多少人的野心重新复活,还有多少自持世家贵族的大夫欣喜若狂,觉得乱世来了,也意味这机遇到来。“这江山,有能者居之”,但也催生了战争。

在三国里,我要敬佩的是刘备的坚毅性格。坚毅的性格让刘备每逢绝境都不放弃,是什么支撑这刘备呢?我想也有这那争霸一方的志气吧。还有曹操和孙权,这二人皆有相同之处,就是厚黑。其实在这三人之中,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在曹操一生中,能够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大局,在对待异族的态度是无情,不讲什么圣人道理。虽然说曹操做过很多人神共愤的事情,但是曹操是一个真性格的人。“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不足二十岁却执掌一方,可以说年少有为,虽然不是自己打的基业,但也是子承父业,只是守成之君而已。

刚看三国时,看到貂蝉一个弱女子让董卓尸首分家时,也没什么了不起。在上高中以后,仔细研究了一下三国历史,却猛然发现貂蝉的舍身为国的勇气是那么的让人敬佩,那么的让人惭愧,让那些自以为是的士大夫一个响亮的耳光,巾帼不让须眉,只是伊人已逝,我们只能缅怀,让这一事迹永远的流传下去。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魏,蜀,吴三国,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统一天下,只能不断的内耗,不断的消耗中华民族的底蕴,以至于,在晋连灭三国后,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悲惨事件,只能躲在南方苟延残喘。幸运的是出现了冉闵大帝,发出著名的杀胡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凡我汉人,皆可杀胡人”,这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三国有太多的著名武将和文臣。武将如吕布、赵云、关羽、张飞、张辽、甘宁、颜良、文丑、典韦和夏候渊等。文臣如诸葛亮、郭嘉、庞统、荀攸、田丰、周瑜、法正、钟繇、贾诩、张昭、鲁肃和陆逊等。三国的人才太多了,导致三国的局面始终不能打破。

三国啊,你让人着迷,却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重回三国。三国时一个盛世,也是一个乱世。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

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

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

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八

《三国演义》,于我们女人,似乎不大沾边,有些距离。以前只零星知道里面的几个重要人物和很少的一些故事,但都串不成一条线,对里面的人物关系也模糊不清。那年无意间看到易中天品三国这档电视节目,突然有了些兴趣,想去了解清楚。然而诸事百端,冗杂繁芜的生活锁事,终是开不了头。看易中天品三国时,对曹操的印象颇深,有时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曹操的说词,特别是一篇关于曹操的红颜知己是蔡文姬的文章,那种想读的欲望更强了一些。

今年暑假,终于能闲了下来,于是从书架上抽出《三国演义》用心读起来。其间一些不认识的字,我通过查阅字典知道其读音和意思,并在书上注明。但此书涉及的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繁杂,看到后面就想不起前面的起因,也会再回头翻阅。有时嘲笑自己,如果当初有这股子读书的劲头,我兴许不会如此平庸,也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还能引经据典呢。

说实话,读《三国演义》,主要是冲着曹操去的,对这个人物一直觉得很神秘,也许是因为蔡文姬的`缘由吧。不过,读完之后,让我为之流泪的人却是猪葛亮。其余的如关云长的“义”和赵云的“勇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代表作者宣扬的正统人物刘备,却不以为然,总觉得他的“仁义”背后罩着一层伪善的面纱,因为他“仁义”的目的也跟曹操一样,都不过是为了达到自己雄霸天下的野心。

诸葛亮在作品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倾注了强烈的爱和崇敬,把他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对猪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渲染。

马克思主义指出: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作品中的诸葛亮也许被作者神人化了,但从历史事实来看,诸葛亮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有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他之所以有这些长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重视实践。例如:在曹操取得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曹操必败,就正是因为诸葛亮已经在曹操下荆州的过程中,经历过战争的实践,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短处都已作了比较的缘故。

但在很多章节里,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思想。

诸葛亮一出场,他就告诉齐备:“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诸葛亮病重在五丈原:“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之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结果魏延飞步入告军情,“竟将主灯打灭”,真个能“知凶定吉,断死言生”。为了突出诸葛亮,作品还一再写他的“锦囊妙计”,每逢重要事件,他总要把装有“妙计”的锦囊交给任务者行者,吩咐“到时开看”,不但根本不跟别人商量,而且也不让任务执行者事先知道如何去做。一切都只是他那种能够“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余的人只是被的“智慧”所使的、被动的工具。鲁迅评《三国演义》时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是极其确切的评价。俗语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也正说明了诸葛亮不是超凡的“先知”,不可企及的“天才”。不过,这些不足并非诸葛亮之过,实乃作者的抬爱,就算有一些唯心,也不能抹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学生时期学习《出师表》时,真是云里雾里,不明就里。教师也不会给我们交待“表”之起因,而此次读来,却让我心酸流泪。也许是他的事必躬亲,有些我那慈爱的父亲的影子,他的忧国忧民,无不是我所敬爱的周总理的另一个缩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写照。不过,敬佩归敬佩,感动归感动,我仍然对诸葛亮有些遗憾。作为举足重亲的领导人物,应该学会领导。诚如蜀主簿杨顒对诸葛亮的劝谏:“……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虽然诸葛亮也知这个道理,“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读至此,无不为诸葛亮之尽心尽责而垂泪惋惜。当时的情况,刘禅懦弱无能,三军中,尽管诸葛亮也在物色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奈何都难委以重任,以致最后累病而终。

不管小说与史实有多大的出入,《三国演义》仍然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的称号,它取舍得当的选材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刻划,影响着后代的文学艺术。不仅如此,即使在今天,它杰出的艺术成就,有分析有批判地加在借鉴,也应该是肯定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九

曹操是三国的主角之一。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忘不了他的细眼白脸的奸诈形象,包括罗贯中、司马光在内的古代夫子们,总是戴着封建正统观念的有色眼镜来审视这个人,以至被骂得体无完肤,遗臭了1700多年。但在当代历史学家眼中,曹操则没有那么坏,是一位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我们想,功大也好,过大也好,至少大家都承认曹操是一位能人,是一位智慧和胆略非同时代人可及的大腕。

曹操之所以能开创统一北方的基业,首先得益于他超人的战略洞察力和纵横捭阖的政治手段。在《三国》中,曹操的谋略可以说无人可敌,至少不比诸葛亮差。在军阀混战中,他为了保护自己,对付敌人,常常采用挑拨离间、借刀杀人、隔岸观火的手段,他以计挑起了袁术与刘备的矛盾,使两方杀得难解难分,自己却冷眼旁观,坐待敌人削弱。他看到吕布与刘备过分亲密,便设法离间他们的关系。尤其是迎天子驾幸许都,透露他极为远大的战略目光,汉献帝自被董卓劫到长安后,司徒王允和吕布合谋杀死董卓,汉献帝又落到李催、郭汜的手里,后来杨奉、董承又将汉献挟持到洛阳,这些人把汉献帝抢来夺去,无非是以为奇货可居,汉献帝返回洛阳后,曹操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抢先把汉献帝抢到手,就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政治上取得有利地位。公元196年,曹操领兵入洛阳,亲自朝见汉献帝,他为了’便于控制皇帝,借口洛阳破坏严重,皇帝无法居住,就强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发布自已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封袁绍为太尉,袁绍以太尉位在大将军以下,拒不接受任命,曹操看到自己的实力不如袁绍,干脆就将大将军一职让给了袁绍。曹操在用兵打仗上也颇有一套。濮阳城大战吕布时,陈宫以田氏诈为内应,诱曹操进濮阳城,遭到重重围困,幸亏被典韦救了出去,曹操将计就计,诈言自己被火烧死,一边设伏要道诱吕布来攻,吕布信以为真,果然倾众来攻,遇伏犬败。公元200年袁、曹官渡大战时,袁绍手下的颜良先被斩杀,接着又派文丑自延津渡河南攻。曹操面对敌军,下令以后军为前军,以前军为后军,粮草先行,军兵在后,丰厚的粮食辎重成了袁军的诱饵,待文丑军迫近时,操令部下解衣卸甲,尽放其马,文丑军一哄而上,前来抢夺,队形顿时混乱,曹操乘机下令掩击,文丑军大败。象这种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奇谋,在曹操那里还可以找出很多。

善于玩弄权术,是曹操的另一重要特点,他的“奸雄”绰号即由此而来。例如对于狂士祢衡,曹操恨入骨髓,早就想杀之而后快,但他又怕自己亲手杀死祢衡,后世会遭骂名,故借刘表之手置之死地。关云长投降了曹操之后,曹操深知云长不会在此处久留,故当云长一行20余人自许都出走之后,曹操并不追赶,程昱曾劝他说:“您这样厚待关某,他却不辞而别,读书笔记。其罪莫大,如果让他归附袁绍,必后患无穷,不如追而杀之,以绝后患。”曹操假惺惺地说:“我以前已经对他许过愿,今天不能失信,他要走就让他走吧。”并且还派张辽赠送路费、征袍,以作纪念。曹操客客气气,给人以忠厚的.印象,实际上他早就布置了五道插翅难越的关卡,挡住关云长的去路,只是他过低地估计了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能耐,才让关羽侥幸逃走。后来曹操看到云长已逃离虎口,不可追及,赶紧又派人补送通行证,以示“关怀”,暗中捅刀子,明里却要做好人,奸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奸也是一种智慧,曹操的奸也有可爱的地方,他从他的奸中捞了大量的好处。

残忍也是曹操的本性之一。他曾有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的心之狠、手之辣,决不次于三国的任何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他自洛阳逃出后,残忍地杀死了好友吕伯奢一家。他与陈宫夜宿吕家时,闻有磨刀之声,又有“缚而杀之”之语,他把人家要杀猪待客误认为是要对自己下毒手,起来杀死吕伯奢家属,不久方知为误会,途中遇吕伯奢,本应解释误会,或远躲他处,不意竟残忍将吕杀死,陈宫骂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另有一次是曹父被陶谦部下误杀,曹操兴兵报仇,竟对无辜的百姓大加杀戮。他对前去复仇的部下下令说,只要攻下陶谦的城池,城中百姓一律杀光。他的部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沿途遭到空前的浩劫。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十

先说“温酒伐华雄”。其他人都被华雄砍了。关羽在哪里?哪里来的绝世武功?帐中人闻帐外鼓声,见华雄人头。关羽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厉害到超音速。

先说“赤壁之战”。这场战斗的关键是孔明借东风。冬天,我看见孔明留着长发,念着咒语,在七星平台上站了一会儿,然后东南风就停了。古代迷信不能这样对待诸葛亮和神话,让人想起《西游记》中的妖怪道士,真的破坏了孔明在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

其次是“空城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打败了。深刻展现了孔明在敌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威武形象。

忽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蜂拥而入。这时,孔明周围没有将军,只有一群公务员,他吓得魂不附体。这时,孔明不慌不忙地下达了命令:大门敞开着,禁止喧哗和出入。我在那里焚香,笑着弹钢琴。想必琴声一定悠扬,司马懿被骗退兵了。这个司马家人才济济。司马懿怎么会不懂兵法?你为什么不先去镇上抓小偷?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孔明在弹钢琴。肯定不远。用弓箭射死他后不久,军队士气大乱。即使这是意料之外的,你的十五万大军也与此无关。被困在城市周围几个月,没有粮草供应,没有城市人。另外,在这个战争年代,你扫什么门?在我看来,这部孔明剧太假了。如果不是为了让他在读者心目中成为更好的形象,司马懿是愚蠢的。

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三个特点。第一,“历史形象”是历史学家提倡的。第二,“文学形象是作家所崇尚的。第三,“明朝形象”是普通人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这段历史。于是过了几千年,越来越邪乎了。

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超过历史作品。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真正的三国,只是人们爱看,永远不会厌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