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4 13:26:30 页码:11
最新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模板9篇)
2023-09-14 13:26:30    小编:笔尘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网篇一

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作为教师,阅读就更不可或缺。阅读,不仅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也让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对各式各样孩子们。本学期,我们低数组全体教师在组长的带领下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书中阐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进行沟通,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在面对孩子时,一些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孩子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会比体罚更加可怕。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书中详细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首先是观察,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比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家校访谈,在约谈某位家长之前,我会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个孩子,做出详细的记录,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在与家长沟通时,我就可以客观的描述事实,比如说,在上课时,孩子有没有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敢不敢举手,举了几次手,回答对了没有。在做作业时,孩子对了几个,错了几个,有没有改正?是没有理解,还是粗心算错。这样,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沟通起来也更为顺畅。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如果能客观的描述问题,孩子才乐于跟老师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解决。

第二是表达感受。我们的需要与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有些时候,我们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非暴力沟通则鼓励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我们会发现班上的同学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原因引发冲突,比如说,a同学不小心碰到了b同学,b同学如果还手可能机会立刻引发一场冲突。如果b立刻发表自己的感受,你不小心碰到我了,我有些不高兴。相信a同学都会小心道歉,一场冲突就会即刻避免。那就是非暴力沟通鼓励发表自己的感受的重要意义。

第三,感受源于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能直接说出来,更容易获得积极的回应。例如:我的先生是一个不怎么浪漫的人,生日,纪念日,情人节,什么鲜花,礼物,红包从来也没有,有时也羡慕别人,从而感觉到委屈,自己去生闷气。而他并不知道我在生气什么。在接触《非暴力沟通》以后,我尝试表达自己的需要,我需要你拥有一些仪式感,这样我会比较开心。渐渐地,他会做出一些积极的回应。我们的关系也变的越加和谐。

最后,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在面对班上的孩子们时,要求一定要非常具体可操作。

非暴力沟通说来简单,其实,包罗万象。要想应用的得心应手,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观察他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让教育工作更加顺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网篇二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习,这练习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习,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网篇三

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可以是合作的模式,这是一个新的方式。之前没有想到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只是认为孩子现在是学习阶段就是必须要认真的去学习。不认真的学习就不行,父母必须要加以管教,否则会往我们不想看到的路上走。合作应该是共赢的,与孩子的合作也是一样的。孩子在合作中没有赢利,也不会和我们合作的。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还怕合作不好吗?一切就会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了,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了。

自我尊重这方面,我们对每个人都要是尊重的。不管别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尊重别人,因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为了让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合作长期下去,首先我们为人父母者应该付出更多。我们时终认为孩子不和我们合作,是孩子先破坏了合作的规律。其实不是,我发现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比如我自己,我和孩子之间的合作收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那我心中就不平衡了,因为我心中还有个角色,我是和他之间的权利系统的上位者,我可以任意的玩我的规则。)这就说的是我们破坏了合作的规律。与孩子之间合作我们还是把目光放长远点,短期可能真的没有收获。然而我们与孩子之间,我们很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因为我们的内心也是容易给自己贴上标签的,而何况是给孩子呢?直到现在发现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就意味着放弃了,我们在给孩子贴上标签时,应该先想想我们自己,孩子的这样表现是不是我们无意识的灌输给孩子的呢?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境子。对于孩子的尊重、沟通、奖励、惩罚,还是很重要的。(最近的一次,我答应带孩子去吃肯德基,可是却没有去。那天我是太累了,在家睡觉。孩子虽然没有来叫我带他去,可是他的心理不是滋味了。直到第二天我的妈妈告诉我,孩子一直在她面前说我骗他的。所以今后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去完成,这是一种诚信。)

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之前我一直是要求孩子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而必须要听命与我的命令,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什么,且现在想想我有的时候不也是和孩子一样的吗?很多事情不也是没有立刻去做吗?为什么要求孩子必须听命与我呢?难道我就是是权力的上位者?其实命令孩子是没有用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因为沟通了,更懂他需要什么,下一步他想干什么,他会很高兴的去完成我们所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孩子们的成长首先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会从情感上获取安全感。我们对待孩子的犯错,不要认为可怕,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可能认为这是正确的。我们是经历了这些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以才知道这样做不对的。可是孩子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怎么又能分辨正确与不正确呢?我们作为父母又不可能提前把什么事情的真相都统统教给孩子的,所以孩子们的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孩子这个事情做的不正确时,要引导他向另一个方向走,而且要让他愿意配合往我们引导的方向走,而不是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对他们大吼大叫的。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常常都被孩子感知到,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情绪,把阳光的一面留给孩子。我们每天的工作中都会有不愉快的事,但是面对孩子我们就要把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全部都忘掉,给孩子一个阳光开心的一面。

孩子现在还小,他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不懂得取舍,只知道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导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付出才行,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在给予孩子的奖励时,我一直以为是物质上的东西才算是奖励,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做到什么样子,给予孩子什么奖励,而且肯定是物质上的奖励。现在是明白了,给孩子一个拥抱,或是一个吻……等一切都是奖励。对于语言尊重还是通过后来的读书改变了,之前孩子在学习方面达不到我的要求时,会忍不住说出了非尊重孩子的语言,后来发现越骂孩子越糊涂。渐渐发现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反而他领悟的更好。看到这里才明白了,对待孩子也要使用尊重性的语言。我们还要做到要能倾听孩子的内心一切,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交流。比如你叫孩子现在写作业,而孩子现在不想写,我们应该要与孩子沟通为什么现在不想写作业,而不是用强迫性的方式,必须现在写,不写不行。这样做双方都受到了伤害,不可取。

孩子在成长,我们也要跟着成长。否则难以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成长了,就像书中所说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处理。不管是孩子的什么阶段,都可以去面对,而不是束手无策的。而成长也能使我们尽量成为一个无错的有责任的父母。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家庭中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发生更多的冲突。

我们要学会使用长颈鹿的文化语言,避去豺狗的语言。就像师傅给我们上课中所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而豺狗的语言,就如同我们始终站在巨人的脚下,看不见前方的风景。连风景都看不见了,怎么能去做的更出色呢。所以每天一定要挤出一些时间,静心读书,深入反思,让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更高……这样我才有能力把孩子的事情处理好。记得孩子这个学期刚刚开学没多久,经常因为作业不认真而出现了错误的情况。那时候都很火恼,对孩子上来就是一顿火、且大骂,就差去揍他一顿了。而发现每次骂过之后,他好像更不会了。而且自己心里还非常的难受。后来改变了方式,忍住不发火,不骂他了,很耐心的和他解释是为什么,反而他更能听的进去了,而且会做的更好了。其实一开始这样的转变很难,每次心里面都在提醒自己忍住,不要发火,一定要忍住,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终于能做到了。

文中很多的训练方法让我们来提升自己,让我们来分辨出什么地方还有不足之处,这些训练方法很好。像有一个标题“转化愤怒”。我之前是很容易就愤怒的,不管是任何的事情从来不以大小之分,一点小事情也会引起我的愤怒,而且没有耐心。自从遇见师傅后,并经过多次的学习和读书,有一天突然发现,不像之前那样暴躁了,到事情也不是那么的冲动了,而且心里还会有师傅经常说的一句话“那又怎么样呢”,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每天坚持不断的读书,直达现在只要在看书的时候,心中就感觉毫无杂念,而心很自然的平静下来了。

书中有很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在遇到这些事情怎么处理。而且分析的很全面。这本书读完了,让我们更清楚了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开始与孩子的合作到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都给我们做出了分析,并给出了案例引导,受益匪浅。像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段让我感受深刻。我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就给孩子贴上标签的,直到读到那里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了,这是否意味着就要放弃了呢……。其实孩子是很优秀的,只是我没有发现到一种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往前走。因为我是权力系统的上位者就可以给孩子贴上所谓的标签。那如果换过来呢,孩子给我们贴上标签了,我们又会怎么想呢?我们与孩子都是可以犯错,重要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了,而不是让错误继续下去,让我们尽量的做到任何事情都是无错的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网篇四

并不是动手才叫暴力,语言也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激励自己的方式也可能促成自我憎恨,比如,那些认为自己‘应该’做到的事。

今早,看到亲生闺蜜发了个圈,再次申诉不断被指责的委屈和幽怨。想对她说,也许,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自己内心的宁静被破坏了。

一遍又一遍,我曾在亲生闺蜜群聊天时提到在无数书籍中看到的同一句话:发生冲突或矛盾时,看自己,从自己找原因,从自己这里先改变。

一次又一次,闺蜜们脱口而出:为什么!明明我受到了伤害,为什么要反思自己。

曾在一次听李松蔚的音频课时,被他低沉的声音讲的最后一句话忽如其来的击中内心,流下眼泪。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活着,就活在各种关系里。

不可能所有的关系都融洽,和谐。

关系紧张了,彼此憎恶了,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说: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好友跟我说儿子面临小升初,她压力很大。数学不行,很不行。从小都是爸爸在一旁辅导功课,孩子动辄得咎,一举手,爸爸就说你这错了,那不行。她又是个眼里容不得活儿的人,遇到爸爸无法辅导功课时,她一句“写作业”吧!就去忙家务了。

如今孩子已是高年级,数学报了辅导班也听不懂。又想送到外地教学质量很好的学校就读,又觉得儿子也许考不上,好友一脸纠结的跟我说了一中午。

我们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是条件反射式的`。好友的老公,成长中听的就是讽刺、否定。在养育下一代时,也只有这样的说话方式。好友如果想走出困境。只能从自己开始改变。

老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可能通过三言两语改变,孩子日久天长积累的问题,也不好更改。只能从自己开始。

不改变行不行?行。

你看到的困局,只会越来越束缚自己和娃。

改变呢?很难。改变自己很难,但,值得。

为了孩子,有什么是妈妈不能做,不会做的。

首先,什么都不要做,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不做。

接着,想一想,自己的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是感受不到和爱人的联系,还是对自己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沮丧。诚实的把自己想到的需要对自己说出口。

然后,观察他人及行为。

我说的是观察,不评判、不指责,不分析。

观察和评论,有什么差别?下面这些句子,哪些是观察,哪些是评论,你猜猜看。

1.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发脾气。

2.我父亲是个好人。

3.他陪他父亲的时间太长了。

4.俺公公很自私。

5.姑姑在和我说话时爱发牢骚。

哪些是,你猜。

都不是观察。都是评论。

1.哥哥用拳头砸了一下桌子。

2.在过去的25年,父亲把他工资的十分之一捐给了慈善机构。

3.他这个月四个周末全在他父亲那里过,没有陪孩子和我。

4.俺公公在我们需要买车,他有100万存款,我们跟他借钱时,没有借给我们。

5.本周姑姑给我打了三次电话,每次都说别人不尊重她。

这些,叫观察。

好。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你知道了。

观察。

第二步,感受。

在表达感受时,我常常会觉得自己词语匮乏,于是我决定,把这些词背下来。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

责备自己

指责他人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事实是a,我们对事实的评论是b,评论造成的感受是c。

感受不来自他人及行为,来自我们对他人及行为的评论。

我们的需要及期待,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如果我们通过指责、批评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架上,我们可能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老公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并且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如何区别命令和请求呢?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倾听一个人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大声地提出请求

换一个环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网篇五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大家初次看到时会觉得沟通怎么会和“暴力”扯上关系呢?初次接触这本书,是我的闺蜜、大学老师隆重推荐给我的。她告诉我能从本书中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时的心理状态,包括和父母的沟通问题以及我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自身改变,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悦,让生活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本书的作者和创始人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让人们互相伤害,以及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决。这个愿望引起他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卡尔·罗杰斯。1963年,他创立了非暴力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层面和各种环境中,帮助预防和解决学校、家庭、商业、医院、监狱等环境中的矛盾与冲突。20xx年,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书中说到的暴力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狭义的概念,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出于对生命的爱而希望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改变,从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

本书提到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有爱、表达、感受、倾听、感激等关键词代表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通过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和指责的模式,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的处事方式,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平和,积极的行动,重获生活的热情。

通过看这本书,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得不”的生活模式拉开了我和家人的距离,不擅长的表达令我的工作黯然失色。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吸收书中的精髓,改变自己与家人、同事和朋友间的沟通方式,真正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享受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氛围,能够让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激情,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网篇六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的沟通方式,结合生活,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就是和家人好好说话。以下是我对《非暴力沟通》第九章以后的内容总结。

当我们期待别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时,就觉得别人应该要那样做,如果没有那样做,我们或许会指责他人。事实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也是在思想上对别人施加了暴力。

晚上回到家,我对自己白天和孩子爸爸说话的态度进行了反思,重新梳理了一遍思路,才发现自己一开始就掉进了“就应该……”的误区。其实爸爸忙了一个星期的工作,难得周末可以在家放松一下,他想好好睡一觉满足一下自身的需求再正常不过了。后来跟爸爸交谈了此事,认同了他自身的需求,因为白天和他说话的态度不太好,向他道歉,也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相互理解了对方,因此我也放下了心中的内疚。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用苛责的态度对待他人,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只有走出“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的误区,我们才能宽恕他人以及宽恕自己。

曾经,我也抱怨过生活,因为我不得不要做一个全职妈妈,我每天不得不要做饭给家人吃,觉得现在的事情和生活都是不得已的,我好像别无选择。

大宝知道我和老师都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她的请求,所以她也欣然地接受了我们的建议。

这时大宝有些生气地冲着我喊:“你没有给我装好米糊,我喝什么呢?”这时我看出来了,大宝已经习惯了我帮她装米糊,而且把这件事当成是我理所当然要为她做的.事。

大多数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感激和赞扬,但平时我们对别人的感激或赞扬又感到羞涩,认为自己做得好是应该的,做不好也要接受相应的责备,即使别人不责备自己,自己也会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感到自责。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才发现自己这种不敢大胆接受别人感激和赞扬的心态其实也是不够真诚的表现。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和家人沟通时,经常不经意间就使用了暴力的语言。我想把书中的理论一点一点地运用到生活中,通过不断练习,和家人相处时,尽量选择有爱的沟通方式,我也是我们和家人沟通时必需要学会的爱的语言密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网篇七

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一身轻松,没有压力,那时候好像有些事情还是可以合作,直到上了小学,我是各种心累,考试不行回来伸手挨板子,我累孩子也累,以前我一直认为她必须按照我给她的要求来,不可以也不允许做不到,然而到现在也没能达到我的要求。现在通过读书我学会了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面对面和她沟通,学会静下心来慢慢倾听,尽量减少逼迫。

我们小时候是农村里放养的孩子,我的学习成绩父母很少过问,而有的父母从小就比较重视。从小父母陪伴的孩子和放养的孩子区别明显较大,他们现在过着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生,精神层次就更不一样。长大之后我还是觉得比较遗憾的,有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觉。现在我更喜欢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感觉,她成长我学习。孩子不是天生爱学习,我们父母需要关爱陪伴和正确的引导,让她打好基础,展望未来。

现在我最看重的是家人身体健康,一家人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的繁衍一直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养儿防老是我们的传统思想,生孩子也就是我们必做的一件事情,一个家庭有了孩子才算完美,我们生下之后要更好的养育她,我们做父母的都是给她提供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都是尽可能的满足和付出。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和孩子互动的用意是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家长也能从中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更好的帮她解决问题,也可以提高亲子关系,让孩子和我们更亲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每天短短的互动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以前我总是烦她嫌弃她啰嗦,不怎么搭理她,觉得她渐渐和我疏远了,我立马改正和她套近乎,和她多互动,互动之后和我的关系进步了很多。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我要加倍努力付出,为自己加油!

倾听孩子说的每句话也是理解。我认为孩子和大人一样不但需要被理解还需要倾听,而父母恰恰就是她倾诉的对象。现在我们家长由于工作忙,家务忙,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比较烦,总会让她去一边玩去。其实孩子也是想让我们多关注她,孩子现在不理解的事情比较多,所以话题没完没了。如果她是遇到了难题或者是和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向我们诉说,我们应该倾听孩子的诉说,并正确的帮她疏导和解决问题。

之前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首先把她骂一顿。现在觉得自己都在威胁她。因为她的天真无邪我吓她的都当真了,我反思。在这里向她说对不起,下次教育孩子不能这样了,要鼓励和引导。现在的我给孩子爱抚和拥抱较多,给她安全感,且经常和她多沟通,多讲解,好好鼓励她好好吃饭或安心做作业。之前她和我说什么意见我不予采纳,我认为我下达的命令她必须服从,现在想想这孩子心理得多委屈,遇上这么个妈。现在我学会多和孩子沟通,多给她安全感,让她知道妈妈要求你的是因为妈妈爱你,妈妈希望你上进。

现在我们都是每个家庭一个孩子的多,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把孩子逼得太紧。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孩子能走的路都给她铺好了,父母对孩子太严格。我认为我们应该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和孩子多交流多互动。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希望她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在成长和学习,只是每个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而已。我个人在结婚生孩子以后也在不断学习,从孩子呱呱坠地到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小学生一枚,自己的改变挺大的,以前的`我不爱学习到现在能和孩子侃侃而谈,也可以为一道题目讨论半天。这也是一种成长吧!文中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特别喜欢。现实生活中我会让孩子知道,遇到困难没什么大不了,不能哭,我们要想办法解决,因为办法它比困难多的多。

大家都知道长劲鹿站得高看得远,而豺狗我把它比作“井底之蛙”。看了这篇文章,对比了一下,书中的长劲鹿语言和豺狗语言,发现生活中我们往往倾向于豺狗语言居多,我们应该用“长劲鹿”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孩子尚小,我们需要培养她认识和看待事物,有时候她对事物的了解不是很全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来和她好好沟通,让我们“丰富”的社会经验来满足她内心真实的需要,带一些有建议的忠告。

昨天和孩子手拉手散步一起聊天,吕睿问我妈妈你现在大部分时间对我好温柔奥,但是有时候还是有点“暴力”。我问她你是喜欢“温柔的妈妈”还是喜欢“暴力的妈妈”。她说喜欢温柔的妈妈。以前总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因为我都是为她好为她着想,但是没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换一个温柔方式对待孩子,我认为孩子也听话多了,没有那种被迫学习的态度。孩子是需要我们父母轻声细语的呵护,她和同学之间的有趣的事情回来和我们分享,我们需要倾听,让她知道我们是很爱她。自从倾听她和我讲的每句话之后,现在的我很少和孩子有大吼大叫,有问题好好沟通讲解,态度很好马上认错并和我说一次不会了。

现在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很满足,以前没考虑孩子的感受,对她打骂让她对我恐惧,现在老公说你成长了很多,还是要多读书。之前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散步都是主动牵着她爸爸手,我之前很失落,为什么孩子和我不亲。现在想想我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我改正,我反省,我成长。现在她都是牵着我的手,搂着我的腰,说话都是很幸福的看着我。我还需要努力!加油!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网篇八

与人沟通是一种实践的艺术,许多精妙之处也许是难以在纸上完全表达的。这也许是为什么阅读这本书,既觉得其中有非常闪光的点,又有些别扭。如果换一个场景,变成与卢森堡博士面对面,相信这感觉会完全不同。

人的秉性和沟通的风格千差万别,这其中有些是先天,有些是后天习得。作者在书中提及他的祖母是和舅舅都是天生的非暴力沟通者,自己也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方式有奇效,再行推广,由此可见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而实践的源泉,也许是来自遗传,也许是来自文化传统,无论何者都是源远流长。因此,即使不能完全赞同理论的人,也应该可以从案例中受到有益的启发。这正好应了作者的一个观点:注意观察,不要判断。

以下是阅读笔记:

1.

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人类的语言功能远远没有进化到完全适应文明社会人际关系的程度。)

2.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暴力的种子无处不在。)

3.

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的日常语言在自然状态下就带有暴力性质。互相伤害很容易。参照书中实例,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暴力比想象中多得多,有些是有心,更多是无意。)

(非暴力沟通的对立面,并非字面上的暴力沟通,恰恰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沟通方式)

4.

语言暴力可以逞一时之快,却通常达不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例如:

a.当你看到事情还没做完,告诉我你感到失望。说我“不负责任”,并无法打动我。

b.当我对你的请求说“不”,告诉我你感到受伤。说我“冷漠”,并不会增加你以后的机会。

c.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是的,我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

(从谈判策略和危机处理的角度而言,非暴力沟通比自然语言更为高明,因为它最大程度上弱化对方的负面情绪。因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如果感受到语言中的暴力,人们常常要么反唇相讥,要么拒人千里。沟通的链条就此断裂。)

5

在对别人不满时,如何表达自己、提出请求?

沟通要素:

a.我看到什么(力求就事论事、客观)

b.我的情感反应(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对于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尤为困难——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形象相冲突。

注意方式,例如要说我感到失望,而不是你让我失望)

c.感情反应的内在原因(归结与自身的需求、价值观、愿望等,而非归结于外界环境,例如我爱整洁,而非你搞得很脏。)

d.我的请求(请求而不是命令或强迫)

(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方式,在说清楚问题同时巧妙地避免批评的语气。但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是很难的。)

6

当别人对你进行言语攻击时,如何回应?

好好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驳也不自责。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建议使用你的意思是xxx吗?之类的一般疑问句来回应他人,逐层深入对话,以传达出i care about you的态度以化解敌意。这部分更加抽象,更加反直觉,需要结合案例才能勉强理解。实践起来则更加困难,在被骂的时候更多是羞愧万分或火冒三丈,要克服如此强烈的情绪谈何容易。)

7

局限性与适用范畴

(尽管书中没有提到,但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沟通模式,最明显的缺点是很费脑力和时间。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和每个人说话,估计自己也要发疯。我个人对其应用范畴的理解是,适用于维护重要关系、化解重要冲突。尤其是适用于家庭——语言暴力的重灾区,书中关系到家庭关系的案例都十分精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十网篇九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的后记部分,作者讲了他舅舅和他外祖母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故事似乎与此书没有多大关系,但认真品味,感觉这故事是把握全书精髓的钥匙。这把钥匙告诉人们:在与他人或与自己沟通时一定要充满爱心,不然书中介绍的那些沟通方法就降格成了技巧和话术,而这样的沟通其实也是暴力的。

在非暴力沟通中,爱心为何这么重要?因为这可以有效防止我们在沟通时,掉入人们习以为常的打标签,先入为主的陷阱。语言是人类用于人际沟通的伟大发明,只有掌握好这工具,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但语言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描述我们周遭的客观和主观世界。把颜色数字化后就会发现,在这世界上竟然有1600多万种颜色,相比之下,人类用于描述颜色的词汇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词汇是稳定的,但词义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心态下,对不同的人是会变化的。比如读了《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的某一章节后,饱经沧桑的人说“懂了”,初出茅庐的人也说“懂了”,虽然是同一个词汇,但词义却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何在本书的379~381页,作者拒绝用业内公认的学术性方法去和精神病人沟通的原因。如果没有爱心,是无法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心理状态的。

无论是请求他人做某事或是自己计划做某事,人们都希望能心想事成。当请求和计划能满足真实的需求时,心想事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那么怎么才能发现真实的需求呢?作者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去听需求方在说什么和做什么,因为同一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词义,同一行动可能会有不同的动机。只有通过观察和感受,不要受说什么、做什么的干扰,才有利于找到最接近真实的需求,所提出的请求才可能被接受。

1943年夏季,还是童年的作者一家搬到了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搬来后的第二个星期,他家附近一处公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暴力事件,这个事件萌发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关注。《非暴力沟通》首发出版的具体时间无从查考,不过据网上的资料,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作者所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法就已被用来为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学校项目提供纠纷调解和人际交流技巧培训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