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4 14:46:40 页码:7
最新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大全10篇)
2023-09-14 14:46:40    小编:薇儿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感悟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篇一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

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篇二

《论语》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而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本书中,于丹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事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她带着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领到众人面前和现代人对话。读完她的心得,我心目中的孔子不再是有威严的、遥不可及的圣贤,而是平易近人、传递朴素生活态度的老人;《论语》不再是长在高山上可仰望而不可触及的“劲松”,而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下面说说我在这次学习中的几点感触。

1、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来自工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困扰着我,我不止一次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试着整理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讲苏轼与佛印的故事,从而点出“心里有,眼中就有”。就像于丹所说,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对生活的感受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如果心里满是不公、嫉妒,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只能是一个丑恶的世界,如此怎能开心地生活下去呢?反之亦然,只有心里有阳光,你才能看到一个灿烂的世界。在教学中,“心里有,眼中就有”同样适用。如果我们教师心里装的是学生的优点,那么我们看到的将都是学生的长处,这样就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如果我们心里全是对学生的挑剔,那么,我们看到的自然是“笨蛋”、“差生”等等,以这种心态教学,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对学生始终保持一颗爱心,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我们改变不了学生,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我这样说你不听,我就换一种方式;这件事情没有做好,我换一个角度考虑。比如和学生闹矛盾,我就会想,可能是自己太急于求成了,态度太硬了,太恨铁不成钢了。什么事情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心态,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2、勤学善悟,提升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竞争充斥着整个世界,大及国与国之间,小及个人与个人之间。我们常听到诸如此类的话“你我都是名校,为什么你们却如此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你我都是教师,为什么你却如此受学生的欢迎。”这让我想到了于丹《论语》心得中的另外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用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是啊!“四刀”和“千刀万剐”的差别何其大?付出和回报总是成正比的,如果你和别人相比,心生不服气,那只能说明你忽视了别人更多的付出与努力,忽视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攀比、无休止地抱怨,而是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些不足和遗憾。我们不能在“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同时“错过星星”!

3、让自己做一个最幸福的人

这是我读“于丹《论语》心得”一些启迪,愿与所有人共同分享。

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篇三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细想身边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篇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就要多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论语》这本书主要是由他的弟子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及言行而流传于世的。在我五年级的时候,爸爸就要求我读《论语》这本书了。

《论语》这本书,教给我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就是说有三种朋友有利于你,也有三种朋友不利于你。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朋友有利于你,拍马屁,两面派,夸夸其谈的朋友不利于你。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交对我们有利的朋友,交了好朋友可以弥补我们的缺点,做得不足的地方,可以有好朋友指正,同时朋友有困难,也要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才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但交了损友,他不仅使你变得跟他一样坏,甚至可以使你变得更坏。对这句话,我是非常赞同的。

学习,是我们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死读书而不会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最终一无所获。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思考,不死读书,把书读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学习了一些知识后,再反复地温习,总会有新的发现,获得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收获,甚至可以成为一代宗师。

《论语》这部书是道德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要深入地了解这部书,学会放弃,学会宽容,学会舍得,学会立志,这也是孔子所要传达的思想。学了这部书,我受益良多,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提高素质。

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篇五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论语读书心得。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篇六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篇七

孔子是非常重视友情的,朋友在他心目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他关于“友情”、“朋友”的言论,在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根本就不会在一起策划,就更谈不上交友了。因此,有着相同的追求,共同的爱好、志趣,才有可能成为朋友。曾子是孔子的学生,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曾经说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他认为,朋友之间交往,还应当有利于培养提高彼此的道德素质。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静下心来思索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带来情绪上的浮躁,情感上的淡漠。真正的友情、朋友,才显得如此珍贵。我非常赞赏刘心武先生的说法:友不过三。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会超过三位。检视自己,在芸芸众生中走过了几十年,其实真正能够称得上“朋友”二字的尚不足三位,人来人往,常不过是泛泛之交,过眼烟云。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学会珍惜,好好把握。在生活中一旦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实属不易,一定要认真交往,用心呵护这份友情。如果缺少机缘,无缘相逢,也不必过于急躁,拥有一份宁静的心情不被打扰,也是一件美丽的事情。世间事大多是不能够强求的。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感悟,用心寻觅,真正的友情一定在不远处微笑着等待我们。

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篇八

翻开《论语》,古人思想的精华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脑海里埋藏,把我的心灵净化。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伟大的一种。的确,从古至今,从闻雷泣墓到哭竹生笋,再从卧冰求鲤到扼虎救父,这一个个孝义的故事无不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顺。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只要养活爹娘就可以了。即使是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对父母多一些恭敬和爱戴,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是啊,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对待自己的父母。

我认为,一种从心底里真正孝顺的表现;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责任,而是每个人从心底里就明白的该负的责任!

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篇九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论语个人读书心得感悟网篇十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说:“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