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志愿者心得体会(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5 00:34:28 页码:9
2023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志愿者心得体会(优秀8篇)
2023-09-15 00:34:28    小编:翰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民间故事篇一

作为一个民间故事志愿者,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参与了许多志愿活动,收集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民间故事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它还有很深的渊源和意义。本文将从自身经历出发,谈谈我对民间故事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段:认识

民间故事是指由民间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没有正式的文学形式的故事。这些故事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还包含着各种智慧、道德和价值观。在收集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它们的魅力和价值。

第三段:体验

作为一名民间故事志愿者,我最大的感受是:感受到了故事中蕴含的人性的互动和情感。在社区里,我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和有趣的故事。许多老人都对我关心,给我讲述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传统习俗、他们受到的教育等等。这些故事让我更加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在收集故事的过程中,我也和许多新朋友建立了联系,并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四段:反思

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有时候,我发现刚开始的交流中老人们并不总是很愿意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他们经常要求一个确切的目的,一个确认的补偿,或者一些其他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但随着关系的建立和信任的形成,他们变得更加开放和愿意分享。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交流的复杂性和深度。

第五段:结论

作为一名民间故事志愿者,我十分享受和收获了这样一段经历。通过了解与收集民间故事,我不仅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人群,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必要性。同时也让我清晰地意识到,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取得的成就,总是与周围的人密不可分,都网罗着人性情感的辉芒。我希望可以把自己的所得与认识转化为持久的实践,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未来的征途中,继续坚定自己的文化认同,保护和推广我们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篇二

山东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可是他们的民间故事也不少。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山东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古时候有个书生王汉喜,因家境贫寒,大年除夕,奉母命到未来的岳父家借年去。汉喜来到岳父家院内,看到上房全家正欢度新年,深感自己处境寒酸,正自惭形秽,徘徊不前,突闻有人走来,无处可躲,慌忙中误入未婚妻爱姐闺房回避。

恰巧来人正是爱姐和陪她一同回到闺房安歇的嫂子。爱姐回到闺房,因思念贫困中的未婚夫,不免闷闷不乐,善良的嫂子对爱姐这种处境深表同情和关怀,她想尽办法使爱姐愉快,并答应愿意成全小姑的婚事。善于体贴人的嫂子,怕小姑大年除夕一人孤单,意欲陪同小姑入寝。

此时躲避在暗处的汉喜暗暗着急,幸亏爱姐婉言拒绝嫂子的好意,才解脱了汉喜一场虚惊。爱姐送嫂子出门,汉喜本想乘机溜走,不料爱姐很快转回房内,汉喜只好重又隐身暗处。爱姐回到屋内,面对银灯怀念起未婚夫,无限幽怨袭上心头。正当爱姐独自哭诉自己的心事,却感动了隐身暗处的汉喜,他不自觉地从暗中走出。

爱姐听到另有哭泣,大吃一惊,惊魂稍定,才认出这人正是自己所思念的未婚夫。爱姐问明汉喜来意,知道他是来借年的,便欣然把年货和银子赠给汉喜。汉喜得到这些东西早已心满意足,同时天色已晚,便要告辞。但爱姐却执意要汉喜喝辞岁酒。不想二人正喝辞岁酒互谈终身大事时,嫂子在窗外早已看清室内情景。嫂子有意戏弄二人,便在窗外喊爱姐起来下饺子。

屋内二人立即惊作一团,手足无措,汉喜无奈,只好藏进衣橱内。其实善良的嫂子早已有意成全二人,她明知汉喜藏在屋内,爱姐却故作正经死不承认,嫂子只好打开衣橱将汉喜拉出。爱姐和汉喜在嫂子戏弄之下,窘态百出,无地自容。最后,这一对思念已久的未婚夫妻,终于在嫂子的关怀和支持下,结成百年之好。

传说五莲山的名胜都是何仙姑留下的。说起这事,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古时候的一天,何仙姑正从五莲山上空经过,忽听一女子在山下啼哭,何仙姑忙降下云头,来到这女子跟前询问根由。那女子哭着说:“我是天河边的织女,每年得自己采桑养蚕,然后抽丝织锦。如今正是蚕吃老食的时候,可天河边桑叶都采净了,要是不喂上足够的桑叶,蚕就不能作茧,我的辛苦就要落空。还要受到王母娘娘的惩罚。听说这山东方的天竺峰上有桑,枝繁叶茂,我就奔来采摘,不料洪水泛滥,这儿被淹没,天竺峰凌空矗立,就是能上去也没法站立,桑叶根本无法采摘,眼看竹篮打水一场空,又急又愁,万般无奈。”边说边啼哭起来。

织女梳洗完,又跑到樱桃涧摘来了一些樱桃,恭恭敬敬地放在何仙姑面前。何仙姑吃了几个樱桃,然后摘下手中一片荷叶,吹了一口仙气。荷叶立时变作一只能容、二十人的莲叶舟,何仙姑让织女上了莲叶舟,拿起另一片荷叶,朝莲叶舟轻轻一扇,那莲叶舟便轻轻地朝天竺峰漂去。

织女欢喜得心花怒放,手舞足蹈,双手飞快地采摘起桑叶来。何仙姑坐在梳妆台上,一面吃着樱桃,一面唱着仙歌。歌声悠扬,飘飘悠悠,令人陶醉。她的歌声,引来了虫鱼禽兽。一只大龟爬来,一只青蛙跳上山尖,白鹿从洞中轻轻地走出,老虎听得入了迷,凤凰闻声飞来落下,白鹤低头洗耳恭听……虫鱼禽兽,一时如痴如醉。

勤劳的织女左右开弓,不大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船桑叶。她高兴地驾船回到了何仙姑身边。何仙姑见织女的篮子盛不下这么多桑叶,就又摘下一片荷叶,吹了一口仙气,立刻变成一只花篮,帮助织女把满船的桑叶,连她的篮子都装了进去,然后又拿起一片荷叶,一扇,织女便飘飘上了天。

这时,只听一声鸡叫,老虎一听雄鸡打扰了这美景,就示威地仰头叫了一声,顿时,天地间回响,洪水波涛滚滚。

何仙姑觉得雄鸡、猛虎太放肆无礼,就顺手拿起她的莲花,飞向天空,回头用食指向山间点了三点,于是虫鱼禽兽,吃剩的水果,全部化作巨石。不想慌忙间,她手中的莲花遗漏了一叶一花一个骨朵,于是便化作了现在的荷叶棚、五莲峰、莲花峰。

山东河发源于牙山北麓,经亭口入白洋河。山东河长不是太长,五六十华里,宽也不是太宽,到中下游最阔处也不足百米。就是这样一条河,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山东河。为什么叫“山东河”?沿河考察,两岸几乎没有高山,如果说牙山高,可河在牙山的西北,也不是东。所以,只能解释为“山东省的河”。一条普通的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大”的名字?想来与河里的“二龙戏珠”有很大关系。

“二龙戏珠”位于亭口北三四里的山东河徐村段。龙分公母。公龙位于河东岸,从东南面蜿蜒而来,到了河边则幻化成一道嶙峋起伏的山脊,龙头部位为一处悬崖,高约十丈,龙头顶上有一巨大的石头突兀而起,为一龙角。原来是有两只角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战山河”的时候,一只龙角被人用炮锤砸掉,一起被砸掉的还有河中央的石珠子。当年参加战山河的人说,一锤子下去,龙角变成了一块块个头不大的小碎石子,原本是准备砸了垒河堤的,一看这个样子,便停了下来。据村里的人说,当年参与砸龙头和龙珠的人,不是被打瞎了眼就是打断了腿,就是没受伤的,也没有大寿命。虽说有点迷信,可却是事实,看来的确是有点神奇。龙头的两面各有一个巨大的石坑,每到雨后,石坑里水汪汪的,就像龙的两只大眼。从龙头向后,奇形怪状的山石布满山脊,其间有一处老虎洞,不是太深,洞内石头的花纹还真如虎皮的样子,一道一道的,边上还有一山石酷似一把椅子,人称老虎椅子。快到山顶时,石头则被一片片苍松翠柏所替代,随着山势的起起伏伏,向东南绵延五十多华里,一直伸向牙山西北麓下的杏家庄村。

母龙位于河西岸的石口子村北,与公龙遥遥相对,虽没有公龙的威武气势,却也很是不凡。龙身从徐家村而过,向西北一直伸展到白洋河边的南城子村,有五六里长。

石珠子这么厉害,简直是个宝了,就连河西岸马山上的一只白蛟也开始想入非非,想将其占为己有,但是因为有两条龙的守卫,它也只能望珠兴叹了。它只是一个蛟,而不是龙。传说后来这二龙戏珠的胜地被老佛爷慈禧太后知道了,正巧她身边有一个御厨,是亭口石口子村的,就问他:听说你们那里有个二龙戏珠很有名气,我想去看看。这御厨一听,心想要是这老佛爷下去的话,迎来送往,不但扰民,还要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于是,说:回老佛爷,确实有这么个二龙戏珠,但是只是徒有虚名,一堆乱石罢了!这才让老佛爷断了念头。

传说不足以信,但是如今在石口子村依然还有当年那御厨留下的气派房子。御厨的确是有,至于是不是慈禧太后真的想来,这事就不得而知了。

2页,当前第112

民间故事篇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民间文化。而收集民间故事成为了许多人的热门活动。我也参与其中,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心得和体会。

段二:民间故事的丰富性

在收集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民间故事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样。无论是神话传说、传统节日的来历,还是乡村的传统民俗活动,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文化。这些故事不仅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宇宙奥秘的追寻。收集民间故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们民族的传统和荣光。

民间故事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而民间故事正是那个让我们放慢脚步,沉淀心灵的纽带。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我发现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寓意和价值观。这些故事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慰,还能够指引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收集民间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段四:和乡亲们的交流

在收集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我与许多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和我分享了许多珍贵的故事,并且乐于向我讲解这些故事背后的含义。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通过听取他们的故事,我不仅能够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信仰,更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善良和智慧。这些交流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亲和力。

段五:个人的成长与收获

收集民间故事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传统文化,也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许多。首先,我学会了聆听,学会了倾听乡亲们的故事,并从中感受到他们的心声。其次,我增强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感到责任重大。最后,我深深地明白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关系。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遗产,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撑。收集民间故事让我重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尾:

通过收集民间故事,我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意义,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许多,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明白了它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收集民间故事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会继续走下去,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

民间故事篇四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搜集了一些民间的故事,欢迎大家来阅读。

从前,一家有两个儿子。大的名叫勤,二的名叫俭。这两个虽是一对双生儿,但性格截然不同。大儿子勤舍得出力,肯流汗,样样庄稼活拿得起,放得下,可就是生活不知道节约,花钱如水流。二儿子俭呢,懒得出奇,整天只想歇,不想干,样样农活不在行。可他生活俭朴会合算,一个钱恨不得掰成八瓣花。

弟兄两个性格不同,少不了磨牙斗嘴,在父亲的训教下,坏事却成了好事。他们都能以自己的长处去要求别人。勤反对俭懒惰、惜力、不吃不动。俭自然也反对勤的奢侈、浪费、挥金如土,这样他们互相制约,互相勉励,各人缺点都不敢轻易抬头。兄怕弟反对,不敢轻易花钱,事事俭点;弟怕兄嫌弃,也乖乖地起早贪黑地干活。所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十分富裕。不久就远近闻名了。县太爷知道了这事儿,就亲笔为他家题了“勤俭”的金字大匾。从此,这家更是名扬全县,无人不晓了。

后来,勤和俭的父亲不幸去世,弟兄二人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激化。终于达到了不分家不能生活的地步。在他舅的主持下,为使财产分得公平,连县太爷题的大匾也一分两瓣,各人占有自己的半拉。

分了家,弟兄二人谁也不再怕谁反对,都毫不顾忌的按自己的脾气行事。勤虽然努力耕种,挣得不少收入,但生活铺张,挣一个花两个,日子自然很穷。俭尽管处处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但由于天天睡觉不干活儿,家里没进项,日子也过不上来。没几年,分家时分得的东西被挑光了。弟兄二人一个比一个寒酸。

弟兄俩无法生活下去,只得又去找他舅舅。舅舅想想过去弟兄两个的日子,再看看眼下这个穷酸样儿,想出了一个道理。对两个外甥说:“自古至今,勤俭不分,如果分开,会变穷酸。只勤不俭,财产再多,也不够踢腾;只俭不勤,挣不来家业,能守个啥?我看你们二人还是伙在一起。”弟兄二人听了这番话,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对舅舅的话表示同意。从此,弟兄二人又在一起生活,县太爷题的大匾又合并在一起挂在门头上。不久,便又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人家。

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诀窍

莫洗衣,见病如亲学功夫

谁要是来学艺,就先到书房门口对联下来“考”一下。

“好。你懂这个意思吗?”

“我不懂。我慢慢学吧!”

“好!”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老郎中都这样要求着,华佗勤奋学习,毫不松懈。

一天,一个产妇难产,去请老郎中和华佗。老郎中到了产妇家,没费多大工夫,孩子就生下来了,可是落地没有声音。老郎中招呼华佗说:“这是羊水闷的……”华佗没等老郎中说完,就弯下腰,用嘴吮吸着胎儿嘴里的羊水,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产妇全家高兴极了,热情地款待了师徒俩。

华佗牢记老郎中的话,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师傅。果然,他后来行医出了名,名气比他的师傅还响,还大,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1.英语民间故事小丑雕像杀人

2.与长城有关的民间故事

3.腊八的传说的民间故事

4.震撼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篇五

第一段:引入民间故事的魅力(200字)

民间故事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方式,它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记忆。收集民间故事是我一直有兴趣且深受启发的事情。通过收集民间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故事的独特魅力。民间故事不仅可以带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还能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和情节,传递着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我相信,通过收集和传承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第二段:亲身参与的收集过程(200字)

在收集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了寻访和收集故事的乐趣和挑战。我选择了去乡村和老一辈的村民交谈,并委托他们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有些村民并不愿意回忆过去,有些故事也逐渐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殆尽。然而,我从中感受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每一次与村民的对话都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不仅了解到了许多从未听说过的故事,还体会到了故事的延续力和魅力。

第三段:民间故事的价值与意义(200字)

收集民间故事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这些故事的价值与意义。民间故事不仅代表了一个区域或民族的文化传统,也见证了人类的共同记忆。通过收集和传承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一个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而且,许多民间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能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我们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因此,通过收集民间故事,我们不仅能够继承和传扬文化传统,也能够拓展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视野。

第四段:收集民间故事的启示(300字)

通过收集民间故事,我意识到了多种启示。首先,我深切体会到了时间的逝去和文化的丧失。许多老一辈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记忆中的故事已经渐渐消失了,年轻一代对这些故事也不再感兴趣。这让我意识到了我们要及时收集和传承民间故事的重要性。其次,通过上门采访村民,我深切体会到了尊重和真诚的重要性。尊重村民的意愿,真诚地与他们交流和倾听,才能让他们敞开心扉,欣然分享自己的故事。最后,通过与村民交流,我体会到了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将这些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民间文化的智慧和积淀。

第五段:未来的行动计划(200字)

在未来,我将继续收集民间故事并进行整理和传扬。我计划将这些故事整理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这些独特的文化魅力。除此之外,我还计划利用互联网平台,将这些故事制成动画、音频等形式,更好地传播和分享。我相信,通过这些举措,我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民间故事的价值和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间文化。

民间故事篇六

1920xx年7月3日,年仅29岁的张学良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在张作霖死后一个月,顺利接手东三省的军政大权。

给张学良网罗一个团队

一个人想成就大业,单枪匹马肯定不行,得有人帮忙。这些帮忙的人,按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团队,只有有了自己的团队,创业才成为可能。张作霖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团队。

张作霖起家靠的是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一干拜把子兄弟,这些人成了张氏团队的早期人员,也是核心人员。在这个“保险队团队”的努力下,靠着几把土铳,从穷乡僻壤来到奉天这个大都市,又从奉天走向北京,走向全国,开创了威震民国的奉系,张作霖是其中的天然领袖。

可张学良呢?那可说是纯正的富二代,含着金钥匙长大。说张学良是公子哥,也没什么不妥。当别人还在学怎么骑马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私人飞机。要让这样的人去接班,难度不是一点点,可张作霖做到了!

张作霖明白,自己活着,大家还尊你张学良是大公子,可真等我故去了,人家会怎么待你呢!要想顺利接班,首要条件是接班人必须有自己的团队。这一点,古今中外的例子俯拾即是。李世民能顶着“杀兄弑父”的罪名顺利成为一代英主,关键是有尉迟恭、侯君集、李靖等天策府十八学士的鼎力支持;曹丕之所以能在曹操死后成功逼迫汉献帝禅让,靠的还是曹丕跟着父亲曹操南征北战培植的亲信华歆等人。自小熟知三国、隋唐演义的张作霖怎能不明白其中的诀窍。

怎样才能让张学良拥有自己的团队呢?

有枪便是草头王。要让张学良接班,就得让他掌握军权,要掌握军权就得当兵。可真要把张学良派去当个大头兵,却是不大可能的,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先例可循,你见过历史上哪个太子、阿哥从小兵干起?还不是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亲王、郡王了。这种事,只有在西方的王室贵族中才有能,比如,英国的哈里王子就被派去阿富汗打仗。

在中国人看来,让子孙从大头兵干起总不是那么一回事。直接派去当高级军官,也不是没有先例。但在奉军那种讲究资历的地方,保险队的老人们是不会买张学良账的,结果是树立不起威信,和没去一个样。最好的办法是进军校,军校毕业后再出来当军官。一来,军校可以使张学良接受初步的军事教育,知道打仗是怎么一回事;二来,为将来奉军的改头换面做准备。当时的奉军匪气十足,官兵虽然枪法准,但军队作战毕竟不是打家劫舍。拿破仑曾说过:“两个马木留克兵可以对付三个法国兵,但是一百名法国骑兵就不怕一百名马木留克兵,而一千名法国骑兵则能击溃一千五百名马木留克兵。 ”军队作战讲究的是组织性、纪律性,而且军事技术的进步,导致军事组织结构日益复杂。让一群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去和那些德国、日本教官训练出来的军队打仗,那不是找死吗?所以,张作霖让张学良入军校也算是为将来奉系军队的壮大、发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做准备。

然挑的都是能识文断字的,但数学,物理学对这些人来说不啻于天书。而张学良自小文化基础比较好,能考第一确实不是因为他是东北王的大公子。

军校毕业后,张作霖并没有急着让张学良去当什么高官,而是“回锅”去当讲武堂的监督。本来讲武堂的最高领导人是张作霖,日常事务由教育长负责。但为了能让张学良参与到讲武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张作霖计上心来,特设了监督一职交给张学良。

自从有了张学良这个监督,讲武堂的事情基本上是张学良管。这样,从职务上来说,张学良与老师们是上下属关系,与学生就是师生情谊。我们常说黄埔军校是国共双方将领的摇篮,而东北讲武堂又何尝不是奉军军官的摇篮呢?张学良长期掌管东北讲武堂,对讲武堂的师生人品、才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是一个领袖人物成长的开始,也是一个接班人建立自己接班团队的基础。这一切全都在张作霖的计划之中。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果如张作霖所预料的那样。随着奉军的不断扩军,大量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被充实到奉军各级部队当中去。而在人事方面,张作霖又放手让张学良做主,所以像日后比较著名的东北军将领如黄显声、许庚扬、牛元峰,甚至开国上将吕正操、万毅都与张学良有师生情谊。而当时在讲武堂任教官的郭松龄、何柱国等人也恰是在此时与张学良建立了特殊的友情。

这样,张学良就以东北讲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团队。

让张学良打出威信来

如果认为张作霖仅仅让儿子当个东北讲武堂的监督就能确保日后能够接班的话,那就太小看张作霖了。老谋深算的张作霖明白,在部队中立威的关键是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一个娃娃兵,没上过战场,别人是不会服你的。

于是,在儿子还没毕业时,张作霖就从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东三省巡阅使卫队旅中挑选了一个团的士兵,配属骑兵、炮兵、机关枪各一连,工兵、辎重各一排,组成一个超强的加强团让张学良率领去剿匪。剿灭几个土匪需要这么强的兵力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叫杀鸡用牛刀,保证只胜不败。张作霖的目的有二:一来给张学良树立打仗的自信心,这个自信心太重要了,你总不能让一个人刚从军校毕业就去打败仗吧?万一打败了,弄不好,张学良一辈子不敢上战场,那张作霖的精心培养不是全白费了吗?二来呢,在奉军中立威,要让奉军将士知道,虎父无犬子,我张作霖的儿子也是凭本事走到这一步的。

张学良果然不负父望,剿匪马到成功。张作霖的把兄弟、时任吉林督军的孙烈臣极为识趣地公开通电:张学良在吉林剿匪指挥得当,作战勇敢,敬请提升为卫队旅旅长。张作霖推辞了几次后,就顺水推舟任命儿子为卫队旅旅长。张学良当上旅长后,所遗团长一职就交给了军校教官郭松龄。这是张学良第一次把自己人推荐上来任职,也是打造自己班底的开始。

1920xx年,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一溃千里。张作霖眼看局面无法收拾,马上派人让张学良丢下部队赶快跑。要是连儿子都给吴佩孚抓了去,丢人现眼不说,接班人大计可就全玩完了!可没想到,张学良在郭松龄的协助下,张弛有度,打得有板有眼,最后还是在儿子的保护下才压住阵脚。这一下,奉军的老帅们真正的刮目相看了,再也不敢小瞧这个公子哥了。但这种令人刮目相看还是有保留的。为什么?虽然打了胜仗,可谁都明白,这其中郭松龄起了很大作用,你张学良到底有没有两把刷子还不一定呢。但在不久发生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中,张学良的出色表现则让所有人都闭了嘴。

郭松龄举起反奉大旗后,一路势如破竹杀向奉

天。张作霖被打得没了招,把前线的一切事务全权交给张学良处理。张学良先是组织部队抵抗,成功地把郭松龄部队阻挡在巨流河一线,然后以情感联系瓦解郭部。因为郭部的军官大多由张学良提拔,张学良在前线一喊话,这些军官大部分自动放下武器。事后,张学良又力主对这些军官既往不咎,一概重新留用。这一手极其漂亮,虽然张作霖装模作样地大骂一通,声称要对参与反奉的官兵追究责任,但他心里也明白,真追究起来,奉军还打不打仗?所以当张学良提出所有军官一律留用的主张后,张作霖也就同意了。他知道:好人让儿子做了,这些人出于感恩,将来对张学良会更加忠心!

在这件事中,张作霖及奉系的老派看到了张学良的指挥作战能力和在军队中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从此再也不敢小瞧张学良。张学良自己也说:“我真正在东北军中树立威信是在郭松龄反奉后。”从此,张学良开始独当一面,张作霖也对张学良完全放权。

后来奉军和北伐军对抗,张作霖把所属军队编成七个方面军,其中嫡系三、四方面军完全由张学良指挥。虽然最后奉军吃了败仗,退入关内,但作为主力的张学良的三、四方面军并无多大损失。在政治上,张作霖也开始让张学良适度参与。比如,张作霖退出北平,就把与蒋介石和谈的重任交给了张学良。

这样,经过一系列的历练,张学良在奉系乃至全国都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人虽死恩威还在

有自己的团队,有资历、有能力,但这并不成为能够接班的必然条件。还有一个条件是各方派系的支持,特别是实力派的支持。

任何一个军政集团都不是铁板一块,大多分成形形色色的派系,奉系集团也不例外。在1920xx年,奉系大约可以分为老派和新派。老派中又可以分为以张作相、汤玉麟为首的一派和张海鹏、王永江、于芷山一派。前者跟着张作霖起家于八角台保险队,后者主要是张作霖在一次次高升的过程中加入的。虽然其中很多人也和张作霖结拜了兄弟,但毕竟属于外来者。新派主要是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陆大和东北讲武堂的土派和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洋派。土派早期以郭松龄为首,郭死后以张学良为首,洋派的首领是杨宇霆。

历史上为了争夺最高权力,统治集团各派别争得你死我活导致分崩离析的比比皆是,为何奉系集团内部各派别却能达成妥协,一致支持张学良呢?那得从各个派系的具体情况分析。

先说杨宇霆为首的洋派。杨宇霆加入奉系后深得张作霖信任,历次奉军出关作战,杨一直担任总参谋长的角色,全权策划奉军的战斗。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杨的手下,聚集了一批出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他们人数虽少,但却担任奉军的关键职务,力量不可小视。但在郭松龄反奉中,杨宇霆为了一己私怨,怂恿张作霖枪毙了郭松龄,得罪了奉军中一大批军官,这些人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杨力量。所以在争夺最高权力斗争中最先被pk掉的就是杨宇霆。

再来看老派,其主要势力范围是地方行政,说白一点就是有钱。其中又以张作相等人最为重要,他们长期担任吉林、黑龙江等省的督军,势力盘根错节。按理来说,张作相是最有可能接张作霖的班。张作相长期追随张作霖,对张作霖忠心耿耿,而且一直担任奉系二把手的角色,让张作相接班是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事实上,事情也果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1920xx年6月24日,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发表通电推举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吉林保安司令,张学良为奉天省保安司令,万福麟为黑龙江保安司令。但张作相“坚辞不就”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之职,并建议张学良担任“此一重要职务”。

张作相为什么自己不愿意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呢?首先,张学良子承父业继承“大统”乃当时天经地义之事;其次,张作相对张作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想“乘人之危”夺权;再次,新派和老派矛盾深重,如果处理不慎,容易引发内讧。洋派和土派虽然有矛盾,但在对付老派的态度上却是目标一致。老派在历次奉军出关中搂钱、占地盘,新派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却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这也是郭松龄反奉的原因之一。张作相虽然得到老派的支持,但并不容易全盘掌控奉系,弄不好满盘皆输。

在这种情况下,张作相分头说服老派们支持张学良子承父业,以维护奉系团结。其他老派人也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关内是蒋介石的北伐军,身边是狼子野心的关东军,局势危如累卵。凭自己手中那点兵力,如果处理不好,弄不好再来一次“郭松龄反奉”,大家都一起玩完。所以,他们也同意了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920xx年7月3日,夏日的阳光明媚,沈阳邮局的发报员向全国的邮局发出了一份“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电报。与此同时,在沈阳的大街小巷,也贴出了一张同样内容的布告。落款是: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张学良。

奉天的精英们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他们有了新的领导人,一盘散沙的奉系又成了铁板一块。关东军司令部里那些虎视眈眈的军官们则恨得咬牙跺脚,本以为张作霖一死,东北肯定会因为抢班夺权出现大乱,没想到,张学良竟然异常顺利地接了班。

关东军的军官喟叹:人算不如天算,而深知内情的奉系元老们则说,有时候,天算也不如人算,雨帅(张作霖)可以瞑目了。

2页,当前第212

民间故事篇七

《非洲民间故事》是一本集合了非洲传统民间故事的书籍。阅读这些故事,不仅可以了解非洲文化,还可以感受到非洲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智慧与哲学。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深深地被这些故事所吸引,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

第二段:生活之智慧

这些故事中,许多都包含了深刻的生活哲学。例如《小石头和大石头》中,小石头最终能够比大石头赢得比赛,并不是因为它更强壮或者更聪明,而是因为它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出类拔萃的天赋,但只要我们拥有追求目标的决心和毅力,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人生和生活的智慧,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第三段:文化之艺术

这些非洲民间故事还展现了非洲的文化和艺术。例如,《肚脐》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如何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击败了阴险的国王。这个故事在表现方面非常出色,并将讨论主题美妙地嵌入了它的情节中。非洲民间故事的艺术形式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它们通常用口头历史和口头表达来传递。听众可以想象自己在那个时代,并且将它们视为真正的传承。这使得这些故事的文化意义更加深远。

第四段:人性之情感

非洲民间故事中描绘的人物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特性。例如,故事中的小鸟,它在被困在一个瓶子里后,用自己的机智和知识,最终逃脱了瓶子的限制。这种如此坚强的反抗和斗争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胜利,只要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并敢于希望和追求成功。这些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刻启示,使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发现。

第五段:总结

总之,《非洲民间故事》 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其深刻的情感、文化、人性以及哲学观念,将给我们启示和鼓舞,并提供一种独特的思考和感知方式。读完这本书,我认为我获得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智慧和哲理,不仅增进了对非洲文化和传统的了解,也提高了我的心智和思维水平。

民间故事篇八

通过对民间故事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达到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世界文化的规律,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民间故事征文。

郁保四祖籍涿鹿人,上梁山前,曾有一段“盗银惩班头”的故事。

且说涿鹿衙门里有个王班头,此人依仗势,强取豪夺,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百姓们对他是又恨又怕,暗地里叫他“五步蛇”。

郁保四这人不仅武艺高强,轻功上乘,梁上功夫也很有两下子。他决心惩戒一下这个无恶不作的“五步蛇”。

王班头有一把自制折扇,平时扇凉,必要时当兵器。一天郁保四施展神功,盗走了这把折扇,王班头竟然不知。再说他就是知道了也不敢声张。堂堂衙门捕快班头,让人盗了折扇,传扬出去,岂人遭人笑话!

一年一度的“完钱粮”开始了。新任知县为了讨好上峰,以便升迁,不管百姓死活,整整征收了十万税银。知县将这些税银封存入库,待机上缴朝廷。

这天深夜,一条黑影跃进了衙门大院,一阵鼠窜猿行,靠近了存放银子的库房。这时传来更夫的梆子声,黑影赶紧伏身躲在暗处观察动静。

“邦邦邦”,更夫敲着梆子由远而近,哦,是两个人。二人一边敲梆子,一边注意观察着风吹草动。来到库房下,只听一个更夫道:“李哥,这大冷的天,风又这么大,谁敢来咱衙门里想买卖?咱找个地方避避风吧!”另一个说道:“老马呀,这可大意不得呀!一旦库银出了纰漏,你我担待的起吗?还是小心为妙。你先在这儿守着,我再到别处看看。”说完,敲梆子走开了。

“李哥”一走开,“老马”不以为然,找了个避风处蹲了起来。

这个库行窃之人不是别人,就是郁保四!郁保四拿了十锭大银,揣入怀中,丢下盗得的王班头折扇,一声冷笑,便攀绳上了房顶,飘然而去。

第二天一早,衙门便发现了库银被盗,这还了得!知县亲自到现场察看,一下子发现了王班头平时使用的折扇。知县大怒,好你个不知死活的东西,竟然敢盗直皇家之银来了,这还了得!当即命人将王班头锁来审问。

王班头自然不会承认,说是贼人陷害他。知县如何肯信?让人狠狠地拷打,逼他招供。王班头被打得皮开肉烂,大喊冤枉。

师爷平时与王班头吃喝不分,交情不错,就为王班头求情。说可让他戴罪立功,限期破案。知县想了想,同意了。

王班头拖着伤腿烂屁股,如何行动方便?与手下人查访了七八天,仍然一无所获。结果又被知县打了一顿。

知县又给了他五天的限期,声言再若破获不了此案,就重重治罪于他。

王班头早就怀疑这盗银陷害自己的人是郁保四。因为整个涿鹿除了郁保四有这身功夫外,其他人都不曾有此高深的本事。只是自己明察暗访,并没有什么珠丝马迹可寻。眼看限期一天天逼近,王班头也豁出去了,管他有枣没枣,先撸几杆子再说,就将郁保四抓了起来。郁保四自然不会承认。因为他做事周密,早将盗得的十锭大银藏匿到别处去了。王班头在郁家挖地三尺,也未能搜出官银。无奈,只好又将郁保四释放了。王班头由此砸了饭碗,搜刮民财、买官求荣的知县也受到了上峰的查处。

相传,扈三娘共有姐妹三个。

当时辽兵时常侵犯内地。兵荒马乱中姐妹三个被辽帅耶律胡虏了去。

“你杀我一个小孩子有啥用?你家这么多羊,还不如留着我给你放羊呢!”

耶律胡一想,“对呀!杀一个黄毛丫头有啥用,留下她放羊得了!”

就这样,扈三娘拣了一条命,从此拿上了牧羊鞭。

扈三娘白天放羊,晚上更加思念两姐姐。她痛恨狠毒的耶律胡,更想着为两个姐姐报仇。

早在埋葬两个姐姐时,为了给自己留个纪念,她就悄悄地剪下了两个姐姐的大辫子,带在身边。

为了给姐姐报仇,她必须习练一门武艺。练舍武艺呢?一没人教授,二没有器械,自己拥有的只有这滚滚羊群和遍地石头。

她打上了这些碎石头的主意。轰羊赶羊,不用鞭子,改用石头打,久而久之,她的掷石头功夫了得了,说打羊的犄角,决打不着脑袋。

扈三娘在练飞石打羊的同时,又把自己的辫子剪下来,与两个姐姐的大辫子一道,拧成了一根一丈多长的绳子,一端栓个圈儿,用来套羊,久而久之,练成了一手飞索擒羊的绝技,她想逮哪只羊,只需将绳子抛出,这只羊断没有逃脱的道理!

练成了飞石功和套索功,扈三娘又练习骑马。只有学会了骑马,才能接近耶律胡,杀敌报仇。

辽营中战马有的是,扈三娘就向管马官蘑菇了一匹马,名义上骑马放牧,实则习练马功。

一晃五年过去了,扈三娘的马上功夫也练到了相当程度。她在默默地寻找着报仇的机会。

说来也是赶巧,一天,扈三娘牧羊回来,只见一群孩子正在草地上玩耍。突然,从前面狂奔来一匹惊马,后面人边追边喊边“快闪开”。

几个孩子被这突然的一幕惊呆了,傻瞪瞪地看着狂奔而来的惊马,一时不知所措。

眼看几个孩子就要被惊马踏死!

正在紧急关头,扈三娘没顾得多想,袋中摸出一块石头,冲着惊马的眼睛打去!

石子正中眼珠子,惊马负疼,暴叫一声,竖个橛儿,滚倒在地。好玄,离这群孩子仅有五步之远。

扈三娘飞石击马的手段,正让后边追赶而来的耶很胡看见。不由得暗暗吃惊。真想不到,这黄毛丫头几年不见,竟练成了这番功夫!再看扈三娘的容貌,出落得更加端庄秀丽,阿娜多姿。当时耶律胡心里就打了个转儿:看这小妞出落得比她两个姐姐还漂亮,这次我定然要把她娶到手!

耶律胡记取了上次强逼扈家二姐妹的教训,改为攻心战术。他给扈三娘送来了珠宝手饰,又派来了使女侍奉——当然,羊早就不让她放了。每天好吃好喝好待成。为了防止扈三娘逃跑,耶律胡收回了她的马,还派兵将站岗放哨。

眼看逃跑无望,扈三娘又气又急,苦苦地思谋着对策。她已横下一条心,就是豁上一死,也决不让耶律胡达到目的!

“元帅如果真心要娶我,就答应我一个条件,否则,宁死不从!”

耶律胡一听,大喜过望。这个小美人儿,到底开口讲条件了,莫说一件,一万件本帅也答应!

“讲!”

“我想随元帅出征,待得胜回来时,三娘定愿披红挂彩当新娘!”

耶律胡闻听更是打心眼儿里欢喜,眼下出征宋国,正愁没有精兵强将呢!她那手飞石打马的功夫正好派上用场!

当即,二人击掌为誓,定下了契约。

且说耶律胡率领大军南犯宋界。他压根儿没想到扈三如此痛快地应婚是另有所图。就封扈三娘为先锋官。

到了宋辽边界,宋兵摆阵迎敌。辽兵这边也摆开了阵势。

头一阵,自然由先锋官来打。只见扈三娘手握几枚石子,飞马冲出阵去,没跑几步,拨马而回,照着阵阵前的几员大将挥石打去。辽将没有提防,颗颗直中头颅,一个个死于马下。

耶律胡一看,直到这时才知上了当。大喝一声,挥刀直扑扈三娘。扈三娘并不知他对打,拨马就跑。

耶律胡一心想报仇,在后面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只见扈三娘怀中掏出那根丈长的辫绳,使出套羊神功,回头说声“着!”套扣正好落入耶律胡的脖颈。扈三娘怀中一带,将耶律胡拽下马来。

说完,打马如飞,托着耶律胡往宋阵跑去。耶律胡被辫绳活活勒死!

辽兵见死了主帅,不战自乱,各自逃命去了。宋军没伤一兵一卒,大获全胜。

扈三娘被留在宋军效力。以后出兵打仗,就用这根丈长的青丝辫绳,屡立战功。因为她这件后患十分独特,就给它起名“一丈青”。后来这个“一丈青”就慢慢成了扈三娘的绰号。

平定了辽邦入侵后,扈三娘解甲还乡,回到了老家扈家庄。后来梁山兵马攻打祝家庄,扈三娘又投到了宋江麾下,成为山寨中一名能征善战的女将。

相传,凌州团练使“圣水将军”单廷珪,与“神火将军”魏定国,是一师之徒,二人又是同年同月同日时生。师傅一靖长老,是当时驰名的世外高人,文韬武略,兵书战策,无有不通。特别是他的“决水浸兵法”和“引火强攻之法”,更是无人匹敌。一靖师傅决定将二法传授给二位弟子。

可是,就在传谁“水”,传谁“火”上,二人发生了争执。因为万物水为本,水能克火,二人都抢着要学水功,争为上。

一靖师傅这下为了难。二人都是自己的爱徒,年龄上又不分长幼,在这种相持不下的情况下,自己怎好说让谁学“水”,让谁学“火”呢?一靖师傅想出了一条好主意,他要出几道题,考考二人,胜者即学“水法”。二人连连说好。

什么猫不吃腥,什么铁不打钉,什么米不做饭,什么鸡不下蛋?

一靖师傅的这两条谜语,涉及的面比较宽,既有日常生活的细节,又有安邦治国的大计。他是故意借机全面了解两个徒弟的。谜语说完后,命二人拿出纸笔,各自将答案写出来。

单廷珪魏定国想了想,提笔“刷刷”写了答案:船上的铁锚不吃吃腥,请客的柬贴不打钉,地里的米草不做饭,织布机子不下蛋。

第二则的谜语答案是:人心不能用钱买,信义不能用秤称,治国当以民为上,没理寸步好难行!

一靖师傅看罢二人的答案,连连说好。

第一个回合没有分出胜负,一靖师傅决定再出第二个。

一靖师傅的这道考题,实际上考校二人理解能力。问题含而不露,不仔细想想,很难取胜。

且说魏定国,没有认真琢磨师傅话中的意思,以为只要吃得多吃得快就行,所以,当师傅一说完,立刻抓起两个烧饼,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单廷珪开动了脑筋,只拿起一个烧饼不紧不慢地吃。当魏定国吃完一个半时,他正好秘完一个,随即,又把剩余的两个都拿在了手里,魏定国这个傻了眼,方知自己输了,但他不认输,说单廷珪是耍赖眼,此次此法不能算。

说罢,袍袖中摸出两串钱,每人一串,让二人出去各买一样东西,谁有本事装满这间屋子,谁就为胜。

二人拿钱,各自去了。

这一次魏定国动起了脑子。心想,这一串钱也不少了,买什么贱东西能把这间屋子装满呢?来到集市上,左转右转,发现青草最便宜,就买了一串钱的青草。回到师父处,发现仅装了半间屋子,离装满还差远着呢!魏定国很是着急,可又没有办法。心想,我买的东西装不满这间屋子,单廷珪买的东西也未必能装满!等他回来,看看他的再说。

天渐渐黑了下来,单廷珪这才提着个小包回来。魏定一看,满心高兴。心里话,我不行,他也不行!师傅出的这道题,实在是太难为人了!

一靖师傅见单廷珪回来了,说道:“回来啦?为师要的东西呢?”

单廷珪不慌不忙,打开小包,从包里拿出了一盏小油灯。原来他是用师父给的钱买下了这些东西。

单廷珪来到屋里,取火点着了油灯,满屋立刻亮堂起来。

师傅点头称是。魏定国这下没的说了,拍拍脑袋,暗叹自己不如单廷珪聪明。从此,心服口服地称单廷珪为师兄,心甘情愿地让单廷珪学了“水法”,自己学了“火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