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教师论坛发言稿网(模板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5 03:37:14 页码:9
2023年教师论坛发言稿网(模板6篇)
2023-09-15 03:37:14    小编:字海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师论坛发言稿网篇一

一个学校的发展,尤其是要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离不开一支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程校长在今年的工作计划中要求我们创设“学习型组织”,通过加强业务培训、理念培训、制度培训,不断转变观念,加强青年教师成长,促进优秀教师成名。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层次尚且不高的老师,我深深感到通过学习加强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教师不学习,思想就会停滞,眼界就会狭隘,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丧失对教育的激情,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给学生带来的也是枯燥无趣的低效课堂。

有人说:“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更为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庸医伤害的是孩子的肉体,而庸师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好的老师让不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让聪明的更加聪明;而不好的老师则是把本来聪明的孩子变笨,把笨的孩子变得更笨。好的老师给孩子带来美好与快乐,不好的老师给孩子带着的是枯燥、压抑甚至痛苦。

好的老师用生命拥抱教育,把创造融入课堂,创造了无数教育的精彩;而平庸的老师,则是得过且过,日复一日重复自己,得到的只是学生的抱怨家长的不满以及自己的人生失落感。

因此,加强学习,促进自我成长,不仅关系到自己发展前景,更关系到受教于我们的学生的未来,体现着一名教师的职业良心,理应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内在需求。人生为一大事而来,既然选择了老师,就让我们努力成长,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的老师。

因此为了加强老师们的自我成长意识,通过名师引路,通过相互交流,改变观念,启发智慧,使每位老师更好更快地成长,提高每位老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们举办本期“教师专业成长论坛”。

教师论坛发言稿网篇二

在各位专家面前谈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管理,实在是有些班门弄斧。没有什么经验,只有一些有关特优生的粗浅认识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1、一难——难于影响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三,特优生,特别是重点中学的特优生,都是被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宠上来的好学生,他们身上的缺点,都一直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包容甚至是支持的,无法轻易改变。

所以,作为高中教师,教给特优生知识不难,但改变他们在成长中待人、处事等的方法态度却不容易。

2、两好——学习好、纪律好

(1)学习好

在这里,特优生之所以被称为特优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品行如何优秀,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理由是他们成绩拔尖。所以很多老师都是比较喜欢教实验班,因为实验班的学生往往一学就会、一点就透。按照华师大李政涛教授的话说这叫没有成效,他们“本来就好”,我们的教学应让他们“好上加好”。如果师生的这个观念不改,这就是蕴含在特优生培养背后的突出问题。

(2)纪律好

特优生除了学习好外,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纪律好。按照我的理解这主要得益于特优生自身对环境的要求——在高效的学习中,他们相对一般学生更喜欢较安静的环境。

3、有害论——老师培养不出特优生,如果去培养的话反而会影响特优生的健康成长。

以上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老师培养特优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确立正确的观念,我们才可能坚定不移地做好特优生的培养工作。

1、选苗

我认为,特优生不仅要学习好,更要素质高。这一点听起来像是唱高调,实际上并非这样。老师们想想,从重点中学实验班走出来的学生,以后做的肯定是不平凡的工作,如果思想不过关,贪汅受贿,当官不能造福一方百姓,说不定若干年后,我们反会受这些“高智商”的伤害。如果真是那样“养虎为患”,我们反而成了罪人。

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个事:一位学生毕业后分到了交警队工作,有一次他的高中老师开车出了事故,正好是他出的现场,他老远地看到是高中老师就溜号了,没去现场。这样的学生,我认为就是素质低下的表现,你不帮老师可以,但你不能亵渎了你的工作——说不定你晚到现场就会有更大的事故,更不用说不出现场了。

另外,特优生的“选苗”工作不能仅仅把“宝”押在几个人身上。要让特优生形成群体。

2、管理

(1)因人而异

不客气地说从小学到高中,大部分特优生是在“温室”里渡过的。但是我认为要想让特优生更优,决不能放纵特优生,也不能把他们管的太死。我们不能硬把每一个特优生都塞到同一个班级管理的模式中来,应该针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所以我带的班内没有明确的班规,只有相对的纪律。

(2)发挥“特长“

任何一个特优生都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必须将他的长处发挥出来,才能带动他个人的全面发展。我对特优生培养的一个原则就是“用其所长”。我带的班内,每科都是两个科代表,一个是单科成绩最好的特优生,另一个是管理能力较强的。

(3)要鼓励,更要激励

“赏识教育”提了很多年,但要真正做到由衷地赞美学生,我发现还是很难的,因为中国人习惯于追求完美,习惯于恨铁不成钢。但在高三我们必须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这是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手段。但对于特优生有时候这样的表扬显得苍白无力。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针对个别学生,我有时就有故意贬低他们,抓住把柄把他们贬得一无是处,利用他们不服输的心理,激发求胜的斗志。只要火候掌握得当,效果还特别明显。比如去年的一个学生叫马延友,在一模考试结束后,成绩不理想,精神颓废。我就叫他到办公室,狠批一通,对他放下狠话:你就这水平,你也不用自责,你也与张同会不是同一个档次,你也比不过人家……。这话听起来像挖苦,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我的这番话确实起到了激励的作用,马延友去年高考以总分647分位居全班第三名。今年寒假同学聚会时他还提到这事,从他的言谈中我能感到他对我的感激。他说要不是我当时那一番话他可能还会颓废下去。

(4)特优生之间要不断思维碰撞

把特优生放在群体中才显出他们的优秀。我带的班内有个特优生小组,要定期组织讨论,有专人负责记录。让他们之间相互讨论,以引起共鸣。一来可以解决一些困惑,再则也可以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特优生培养的一点粗浅认识。由于我对特优生的认识和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当然,以上烦言碎语间如果能有一两处可供各位班主任同行参考,则是我的最大快乐。

教师论坛发言稿网篇三

大家好!

俗话说:花的美丽需要绿叶的陪衬。前面花儿一片灿烂,最后就让我做一棵陪衬的绿叶。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候,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讲好课,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那时候,我认为一个老师上好了课,他就是一名优秀的老师。

后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同事,他们亦师、亦友,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淮中z老师一语中的的点拨,z老师润物无声的熏陶,z老师艺术课堂的设计,z老师深厚的理论功底,z老师看问题独特的视角。和他们接触中,我的认识也在改变,感觉自己的浅薄。觉得一个优秀的老师,除了要上好课,会上课,还要有深厚的理路研究功底和科研能力。

今年工作刚过十年,坐在这里谈教师的发展提升问题,感觉是有点坐立不安,因为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说,我都十分的匮乏。今天我就说说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正。

我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有三个途径:学历提高、培训学习和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但是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将这种反思和教学实践、教育理论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教育教学,对于我们自身都是一种提高。

那么怎么做了,我个人有一些做法和体会,多思、多理、多记、多读书、多对话。

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经验的积累,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都会得到根本性的提高。用心思考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思考三个方面:1、思考学生典型的课堂活动,2、认真反思教师的教学得失,3、思考同事特别是老同志的点评。

关于思考和反思,潘晶晶老师在前面已经谈了狠多,我就谈一方面的体会:思考学生典型的课堂活动。

《最后的长春藤叶》中有个主要的探讨问题:最后的长春藤叶是谁画的问题。有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件事是老贝尔曼和苏艾的共同策划。学生并且找到了一个细节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老贝尔曼和苏艾都知道那长春藤叶是琼珊活下去的希望和理由,都很担心窗外的长春藤叶(第36节原话),在那样的天气下,第二天早上叶子是不可能有的,但是只要琼珊让苏艾放下窗帘的时候,她都没有犹豫的做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艾也许知道老贝尔曼画叶子的事情,即使不是一起去画的。学生的分析主要是从人物动机和心理分析的,而且他能抓住文本的细节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很不错的。

事后我就想,从动机、时间、能力、细节,人物心理等方面来分析,学生分析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我想到了侦探小说的分析推理,觉得课堂上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探讨关于叶子是谁画的问题,再水到渠成的探讨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问题。课堂教学就变成了一个案件侦察活动,学生课堂兴趣一定会很高的,事实也证明了我的想法。事后我再思考完善,课堂上起码达到了四个目标:从动机和行为出发去分析人物品质,由人物空白时间训练学生合理想象,锻炼学生想象能力,进行拓展的作文训练,由课题探讨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好习惯,体味欧?亨利小说的妙处。

后来我将这个过程整理后写成了一个教学案例。

所以,我认为,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提高,有突破。思考是教师发展的灵魂。

在教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的时候,有个教学难点:结合全词分析层层深化的情感。但是我设计了了两个问题:1、让学生分组根据词的内容给词中人物画个心电图,2、人物的心电图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第一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本来枯燥的难探讨的问题就比较简单了。在探讨第二个问题时候,我就结合生活一些事情讲了人物两种心理状态:心静如水、波澜起伏。让学探讨心理形成原因,学生很容易理解词层层深化的情感。

后来我想到了我一些其他做法,比如前面的侦探真相法、竞争读书法(小组比赛,其他小组找出读书错误,有评比细则)、故事法。它们都可以归于一个方面,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结合一些理论知识(如兴趣法、求知欲、荣誉感等),将这些做法进行梳理、提升,就是一篇比较有效的教学论文。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点滴的.东西过滤、整理。聚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相信,即使每天你收获的是一棵棵小草,日积月累,也可以汇成最美丽的草原。

为什么要随时记录了,我觉得人想、说、写是需要感觉的,没有感觉是不来电的,没有感觉也是写不出好东西的,可以有时候感觉又是很短暂的,所以我们要善于随时记录,有时候一个好的思路,好的观点,你想到了,不去梳理,不去及时记录下来,很快就会忘记了。这里我不谈教学方面的事,前段时间,年级部要求各班制定个班规,当时我就想搞一个关于怎样有效达成班规的小课题研究。

晚上睡觉时候,突然来了个感觉,觉得可以讲学生讨论的规定改成容易记住的四字短句,当时就用手机把想到的句子储存下来了,第二天又补充整理给学生看,他们很满意,又达到了一次教育的机会。

说真的,如果没有那天晚上感觉,我还真想不到这样,所以,有了感觉就写下来,时间长了,会有好处的。

所以,有了体会和灵感的时候就千万不错过,她来的快也去的快,千万不要看到别人写的东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时,想到了《大话西游》里面的那句台词。

关于多读书和多对话,前面老师已经说的非常详细,我就不画蛇添足了。

以上是本人一些浅薄的认识,到与不到,敬请大家谅解,谢谢!

教师论坛发言稿网篇四

首先感谢教委教研室的各位领导和在座的老师们信任我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向大家展示自己。今天和大家谈谈我成长路上的三个平台和四点感悟。

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我们常常羡慕大师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感叹于他们臻于化境的教学艺术。但事实上,光彩照人的背后,是汗水,是心血。名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须深深地扎在数学的大地上。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所谓根深叶茂也。吴正宪,潘小明,黄爱华等老师,无不是从一线课堂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来的。

一个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公开课,但是最能磨炼人的,则是日复一日的家常课。因为教师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自己所教的学生身上!作为一个数学老师,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花在学生身上。回顾自己所走的15年的数学人生,如果说前5年,是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只知道教着一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教这本书。这个时候,对数学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怎么样把一节课上得让学生喜欢的层面上。稍后的一段时间,开始对数学有了些肤浅的思考,我开始追问:数学能为学生做些什么?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究竟我所做的哪些事,是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哪些事情纯粹是在搞应试教育。经过解剖,我发现,自己的很多教学行为,的确是为了应试,而不是给孩子们最好的数学养料。发现这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是继续这样在应试的路上走下去,还是冲破应试教育对数学的束缚,走自己的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没有屈从于所有指向于自己的重重压力,用自己的改革,为孩子,送上一阵清风,抗起一片天空。课堂上,我尽力做到不搞琐碎的提问,不搞枯燥的练习,努力让孩子在课堂张扬灵动的个性,闪烁创造的火花,响起愉快的笑声。我始终以“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灵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尽量善待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善待学生的每一次“灵光一闪”的创造与感悟。新课程改革以来,我虽然没有在课改一线,从没有教过新课程,但是我始终在自己的课堂上贯彻着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有用、有趣。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幸福栖居的天堂,一个数学教师只有将根深扎在数学的沃土上,数学的花朵才会开得艳丽多姿。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阅读数学教材,不仅要读你所教学段的教材,还要读其他学段的。我们小学教师不仅要读小学教材,而且要读初中、高中教材。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要阅读数学史,因为“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有许多平时我们困惑不解的难题可以在读史的过程中豁然开朗。要阅读杂书,教数学的,不妨读点文学、读点哲学、读点美学……做一个“杂家”。我们校长每学期都会向我们推荐一些好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细节决定成败》、《假如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出类拔萃》、《优秀是教出来的》、《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这些书我都读过。读了这些书一方面可以增强我们的职业素养,另外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多一份机智,多一份自如,多一份洒脱。要阅读经典,经典能帮助我们分辨是非,澄清模糊,领悟真谛。除了读有字之书外,我们更要读无字之书。要阅读同伴,能够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就是一种缘分,“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伴是一种资源,更是一座宝库,我们要学会欣赏,并充分开发、利用。要阅读社会,社会是一部大书,“留心处处皆学问”,要读懂这部大书,必须抛开浮躁,沉下心来,处处留心。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如果说课堂是老师的根,那么,教学理念则是一个老师的魂。教学理念怎么样形成,一靠实践中提炼而成,二靠阅读积淀与扬弃。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其理论高度与厚度。因此,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化妆。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读了不少遍了,那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于一身的充满智慧的书,每读一遍总有新的感悟,真是百读不厌!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饱读诗书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但是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要多读书。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应该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最欣赏教育在线一位网友的签名:人生就是戏,每天都在现场直播!反思可以让我们把明天的直播做得更好,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美丽!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第一线教师培训会上,针对自己的不足和未来展望写下的10条反思,我觉得很有意思:现摘录下来与大家共享:1.激情不老;2.读书一生;3.宁静致远;4.以写促思;5.慎独养身;6.伸展个性;7.爱在细节;8.海纳百川;9.合作同进;10.海星角色。作为一个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特级教师,窦老师正凭借着用自己的不断反思,一次又一次跃上了语文教学的新高度。教育事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人是变数最大的、最活跃的因素,过去成功的经验,在不同的教育对象面前不一定同样会成功。因此,我们必须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让自己的教学永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可以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用键盘留下文字,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这几年,学术界比较倡导“叙事研究”,所谓的叙事研究,我想,说简单点,也就是将教育教学中的故事和体会记录下来,我们日常的反思录,就是最好的叙事研究的样本。

用键盘敲下自己的反思吧,我们的人生会因此更美丽。

回首十几年所走过的风雨教学路,感慨颇多。现将感触最深的几点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勉。

“人往高处走”,如果有更好的又赚钱又轻松而且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几乎每个人都会选择跳槽。在座的好多老师也许在还没有走上教师岗位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跳槽。而且,也许一直在默默努力,但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太大。我想,如果我们在35岁以前还没有跳出教师队伍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一职业视为终身职业。在跳出去之前,你必须要将目前坐着的这把椅子坐好!不要老想着做不平凡的事,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不平凡的事情?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不要在年青的时候目标游离不定和摇摆,更不能在不得志的感叹中消耗掉最金贵的青春年华,及至过了浮躁的岁月,人安静下来了,却再也没有了青春的活力,再也没有了奋斗的激情。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帝年轻时读过师范,毕业时他问父亲我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当歌唱家,那么你就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在两把椅子中间彷徨!他选择了当歌唱家,经过七年练习,终于第一次登台演出;又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他终于在各大都会演出,成了著名的歌唱家。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曾经做过洗厕所的工作。她说,就是洗厕所,也要洗得最好!

每一种工作都是学习的机会,每一个岗位都重要。不管未来怎样变迁,坐定目前那把数学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离你也就不远了,机会和赏识也就离你不远了,人生的精彩也就离你不远了。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来未曾想过出名的老师成不了好老师。没有人在年轻的时候真的能做到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那是失落者的失落之言。一个教师,年轻的时候,要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不要以为自己底子不好,成不了优秀教师。其实这观点是错误的。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85%居功于他对待事业的态度。“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就是代表他这个人”,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生命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人生。

渴望成功,并不是说要对名利过分的追求,一切顺其自然,就像徐志摩说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人生最理想的姿势,应该是向外求得事业的发展,向内提升精神疆域。诚如李叔同说的“无事澄然,遇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那么,我们就能正确地面对名利了。

人生是由无数个细节串成的链条。不注重细节的打磨,就不可能达到人生的高度。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也往往做不好大事。细节有时候往往决定成败。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尤其要重视公开课的每一个细节。记得01年,我参加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就因为所裁的几个图片不规则,而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把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困难估计足,把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考虑周到,课,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住课堂的每个细节,将课堂偶发事件,当作教育的资源加以利用,使得我们的课堂如一泓活水,精彩纷呈。

我们还应该注重职场生态,注意与人交往的细节,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同事和老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举手,一投足,足以显示一个人的品格与风范。

1、丢弃烦恼,在自己的心里撒满阳光。

一个稍稍负责任的老师,每天都面临着很多烦恼。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和不公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无端地低着脑袋生自己的闷气,这些气争先恐后地汇集到你身上,就成了一堆恶气。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解决不了。所以,我们得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学一学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随时准备把烦恼丢到垃圾桶里,努力做个快乐阳光的老师,这是永葆青春的秘诀。

2、经常摸摸学生的脑袋,将阳光洒进学生的心里。

我们不一定打心眼里爱自己的学生,但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承担我们相应的责任,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口头上,而应让学生摸得着,感觉得到。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常与学生个别谈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声问候,哪怕摸一摸学生的脑袋,这些都是能让学生摸得着的关注。亲切地摸一摸学生的脑袋,对学生微笑,我们,就能把阳光洒进学生心里。

3、心中备有一本英雄谱,让生活阳光灿烂。

如果真的决定将教书作为终身职业,那么我建议大家在平凡的日子里学一学武侠小说中的人物:练习教学本领,要象郭靖那样持之以恒;学习文化知识,要象黄药师那样兼收并蓄;对待突发事件,要象黄蓉那样随机应变;对待教学艺术,要象杨过那样痴心不改;面对大千世界,要象老玩童那样童心未泯;面对权术与名利,要象令狐冲那样淡然处置,而不要象岳不群那样处心积虑。

教师论坛发言稿网篇五

大家好!我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关注细节 让爱的教育润物无声

要求学生肃穆庄重,行队礼,教师就须立正、行注目礼,不能随意站立,甚至闲谈嬉笑。教育学生谦让、礼貌待人,教师就应该和气地对待学生,说话文明,举止文雅,多说“谢谢”“请”等礼貌用语。试想一名班主任老师教育学生时一套,自己做出来的又是一套,言行不一,学生会作何感想?对学生的影响仅靠课堂上的教育和校纪班规的约束是不够的,教师自身的言行就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这本书里没有打道理,没有耀眼夺目、光辉灿烂之处,有的只是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这一切都会被摄入学生的眼睛里,成为学生的镜子,照耀着他们成长。

一个“搬凳子”的动作,传递给学生的是爱和尊重,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促使他改变。具有同等魔力的还有老师的眼神。作为老师,和学生目光相遇的那一刻,你的眼神里传递给学生的是怀疑、不满、责备、不屑还是赞许、欣赏、肯定、鼓励呢?我相信所有的学生,不论成绩优劣、聪慧与否,也不论年龄大小、懂事与否,都能够读懂老师的眼神。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微笑,一次温柔的抚摸,甚至一句随意的询问,都足以打开学生的心门,搭起通向学生内心深处的桥梁,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老师的影响和教育有实施的可能。

学生也是不及的。我班有一个学生,按通常说法是一个实足的“坏小子”,他慵懒散漫,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是个让老师非常头痛的学生。然而他却有热心助人慷慨大方的一面。六一文艺汇演,我班的小演员们正在为班里的节目排练得汗流浃背,口渴难忍,这时他将自己带来的饮料分给了大家。我第一次觉得这个平时只会捣乱,只会惹老师生气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原来我一直没有发现。我们班的孙国栋特别调皮,我甚至怀疑他有多动症,上课不是玩橡皮,就是玩废纸,你收了他的橡皮,他就开始欺负小凳子,但他每次写作业时却很认真,从不玩,会早早的做好作业。赵琪琪性格内向,上课从没有主动回答过问题,学习成绩也很让老师头疼,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发现,她默默无闻地在课间拿起扫帚清理教室的渣滓 ,吃完早餐总是自觉地倒垃圾。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室里也没有两个王全相同的孩子,班主任一定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应善于发现并加大宣传力度,不仅对于整个班集体来说有教育意义,对于他们本人来说,扬其所长改正缺点可能意义更深远。

教师论坛发言稿网篇六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在做人上修炼——走在知行的路上》。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学校给我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而我们也自觉不自觉地成长着。

七年的教育生活已经让我能够熟练地驾驭课堂,基本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我深深地明白: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勇于求真;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要追求理想;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要基于务实。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还需要不断地在做人上修炼。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说说我的感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真教育。他有这样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先生看来,真教育就是“追求真理做真人”、“教师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要教学生做真人,教师自己就得说真话、求真理、做真人。

(一)说真话。

学生是思想未定型的孩子,纯洁天真,是一张没受任何污染的白纸,他们的道德、良心、正义感、社会责任感需要在学校阶段尽快养成,教师的道德品行、正义良心、言谈举止、爱好憎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自己说真话,我们才能挺起胸膛教育学生说真话。自古以来,学校就是圣地,学校应成为讲真话的坚强保垒!培养出的人才最低标准应是:说真话办实事,而为人师表者首先应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求真理。

闻名已久的特级教师于漪是“非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但是为了尽快成长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她曾针对自己的不足,立下了三年的奋斗目标。有这样一件事,是有关于漪老师备课的。一次备课中,为了一个字的读音,她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终在一份音译作品中找到了准确的答案。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就是凭借这种求真精神,苦读苦练,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于漪老师改行三年就成为了语文骨干教师,进而成为今日令人景仰的特级教师。是啊,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甚至一河水。我想,只要我们有了这份求真之心,总有一天也将拥有这一河清水。

(三)做真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当然也不例外。尽管工作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但是,辛苦不等于正确,劳累不同于无错。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作为老师,我们的世界观、品行以及对各种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都在影响着学生。老师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做真人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的心里有阳光。”这个世界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有了错误能迅速认识并纠正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闻过则喜,知错就改”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成为令学生信服的老师。

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刚开始上文言文的时候,在课堂上总会有孩子提出比较生僻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觉得非常尴尬,有时甚至把不成熟的答案教给学生。后来,请教了组内的老教师,他们告诉我,老师也不是全能的,有不懂的地方也是难免的,告诉学生实情,课后再去认真查阅资料,补上答案就可以了。后来,我真诚地向孩子们道歉,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当然,之后在上课前,我会更加认真地备课,慢慢地孩子们越来越信任我了。他们做了错事的时候也用于向我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

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啊,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只要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说真话、求真理、做真人,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根独有的琴弦,倘若你能与他对准,他就会奏出最美妙的音乐。

朱永新教授指出:“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很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很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很远。”有理想的教育需要有理想的学校来支撑,有理想的学校需要有理想的教师来实现。曾经我也有理想。

还记得初上讲台的意气风发,还记得刚工作时的满腔激情,无数的埋头苦思,无数次奋笔疾书……在几年的重复中,意气风发逐渐消失了;在后进生对自己的考验中,满腔激情减弱了;在忙不完的工作中,曾经在自己看来最神圣的教师也变得日益普通甚至卑微了。没有理想的我像是一台重复的机器,又像是是一个播音的喇叭。这样重复的、机械的生活让我迷惘了,我甚至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一次国旗下讲话中,施校长说,我们要仰望星空,作一个有理想的人。的确,无论我们选择做什么,追求完美的程度决定我们成就的高度。“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是把教师作为一种事业。”如果把我从事的职业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我的星空一定会变得五彩缤纷。

在短暂的教学生涯中,我曾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还会彷徨、犹豫和迷茫,但是只要不放弃努力,不放弃追求。追随着老教师的成长足迹,我们终将长大,终有一天我们也能获得成功。仰望星空,我们信心百倍。

周末有幸听到锡山高级中学校长、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亲自上的一节课。他中学毕业后,通过自学,一步步成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无锡市惠山区政协副主席。他上了一节名为《倾听》的课,感觉很朴实,过程很简单。但是唐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特别会关注细节,能够捕捉学生哪怕是一丁点的漏洞,让每个学生听了他的课都能有收获。

我们做事的时候往往一心追求结果,忽视做事的过程,忽视做事的细节。最终,一心渴望伟大,伟大却了无踪迹;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我们的工作,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小事,如果真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不断,即使我们有超凡的能力,或许也招架不住,承受不了。所以,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就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行,只是我们没有做好那些平凡的小事。踏踏实实地做事,做好每一件小事,在知行的道路上我们将一往无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