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当下的力量读书感悟(通用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5 05:36:34 页码:8
当下的力量读书感悟(通用6篇)
2023-09-15 05:36:34    小编:雨中梧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当下的力量读书感悟篇一

作为一本纯理论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书中免不了出现一些心理学概念,以及某些莫名其妙的逻辑。没有关系,这并不影响一个心理学小白去读这本书,并形成自己对当下的理解。

当下时刻,这是贯穿整本书的关键词。“时间一点儿也不珍贵,因为它仅仅是一种幻象。你认为珍贵的东西不是时间,而是不在时间内的那一点,即当下。实际上,当下才是真正的珍贵。你越关注时间——过去和未来,你就会越多地错过当下。当下才是最珍贵的东西。为什么?首先,因为它是唯一正在存在的东西,你的整个生命就是在这个永恒当下空间中展开的,而这个永恒当下是唯一不变的常数。生命就是此刻,你的生命从来不会不在此刻,未来也不会。”“有什么比反对生命本身,也就是当下,而且永远是当下,更疯狂的吗?”活在当下,道理我们都懂,劝慰他人,鼓舞自己的'陈词滥调。如果整本书都是类似这种当下是如何重要的告诫,也不会对读者产生多达的触动。

臣服、宽恕、感受身体、沉默、关注,这是如何进入当下时刻的关键词

感受身体。如果还不知道如何臣服和宽恕的话,就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身体。“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尽可能地强烈地感受这些部位的生命能量,让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像波浪一样通过你的身体。然后,将你的内在身体看成完整的单一能量场,并且去感受它。“为什么说感受身体也可以进入当下呢?作者认为,身体是意识与无意识的连接点,感受内在的身体,即打开了意识的大门。我的理解是,感受的身体的时候,你变得集中在此时此刻,即经由身体,慢慢的进入了当下。

等待、抗拒、消极心态、防卫感、小我,这是为何无法进入当下时刻的关键词。

最后总结一下,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拯救不在空间或时间内,它就在此时此刻。接纳或者采取行动。

当下的力量读书感悟篇二

痛苦源于自我:我们的痛苦源于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它不满于当下,不停地去外界寻找认同感,通过追求物质世界来获得满足。千万不要去寻找身份认同感,这会让你无法专注于当下。

什么是小我的思维呢?作者所说的“思维”并不单是思考,还包括我们的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

“小我”由思维活动组成,只有不断地思维,它才能存活。它是我们无意识认同于我们的思维产生的。

思维认同的坏处:只要我们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痛苦就无法避免。

一般无意识状态是指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你会被你的思维所控制并且不会意识到。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持续的、轻微的、不满、烦闷或是紧张。

深度无意识的状态是指痛苦之身被激发并且完全控制你。当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挑战或是损失。一般无意识会转变为深度无意识。

我们应该怎样从思维中脱离出来呢?

两种方法:

一种:观察思考者

二种:将注意力集中与当下。(控制你的思维,不要你老是思考,而是专注于思考的对象。这个对象不能是自己。)

有些人喜欢参加冒险的活动,如爬山、赛车等,原因是这些活动迫使我们进入当下时刻。即使一秒不在当下就会面临死亡。但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你的呼吸、走路、洗手都是可以让我们进入当下。

认同思维与时间的关系。

从过去寻找认同与同未来寻找认同。这种思维的认同。

时间的真相是你越关注时间,你便越多地错过当下。

你对当下满意吗?

你若是对当下不满意,势必会引发痛苦之身。比如你一直求而不得会让你对当下产生不满。你无法摆脱思维的认同,外界又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你便会产生深深的痛苦。

你能意识到你被你的思维控制了吗?你是否在反问你是否被自己的思维所控制了。

当下的力量读书感悟篇三

为什么你还那么忧伤?为什么你过得不幸福?

于是你活在你的未来和过去,你焦虑、忧伤、浮躁、压抑、痛苦,惶惶不可终日,唯独没有正视当下,体会当下,安于当下。殊不知,无数的未来正是由无数点滴的当下组成,无数点滴的当下又会成为无数的过去,如果你连当下都把握不好,那么你将又失去今天、明天和昨天,最终幸福将离你远去,一无所有。

书中用比较哲学的语言和逻辑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思维和无意识让我们偏离当下,我们一直活在思维的惯性和寻求自我价值的圆满中,当我们不能正视现实或不能认同自我时,焦虑的情感就攫住了我们,使我们不得平静和愉悦,更谈何幸福和快乐呢!

其实,现实中的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当下发生,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时间只是一个幻想“。只有通过向当下的臣服,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它还告诉我们怎么通过临在状态达到彻底的愉悦、平和和宁静,从而积聚更多的能量,在每一个当下得以释放;怎么通过痛苦之身体悟当下,寻求解放;怎样通过当下连接本然的自己。他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爱,什么是真正圆满的爱情关系。总之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己,正视生命的本然,“不扭曲,不变形”,安于当下,懂得臣服,不抱怨不焦躁,“以无为而有为”。

在阅读中,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耶稣说,看那野地的百合,它们不耕不织却长在地上。

这句话虽平常,但是却让我们懂得,应该怎么去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任何事物和存在都有它的前因和后果,何不去把握当下的每时每刻,积储能量,等待爆发,那么,您自然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同时我也懂得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幸福,如果他能够知足常乐、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波荡起伏、坦然面对周围的小麻烦,享受自己的小快乐;富人若能够取之有道、心安理得地取得财富,造福社会,名利双收,他也一样能够尝到幸福之味道。而那些“坐在宝马里哭”的人并不一定幸福!

当下的力量读书感悟篇四

太姥姥和她隔壁的老太太原本是两个好朋友。

这两个老太太曾经是早上一起到早市溜达,一起开荒地劳动,一起逛商场,一起……现在,这些都成了回忆。

太姥姥自从股骨颈骨折后,再不能独立行走,每次行走都要靠助行器来完成,而隔壁的姥姥则是膝盖积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现在只能每天卧床生活了。

人老了,太可怕了。不光是腿脚不利落,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已经“磨损”。太姥姥是心脏不好,肺子曾经也是得过肺结核,听妈妈说:每次去医院检查,医生都会仔细看看肺子的ct片,总之,医生说的更是合理:一台机器,磨损了80多年,曾经还不知道保养各个零件,不出故障那就是神了。看来医生解释的一点毛病都没有。

人老了,才能看出儿女对父母的爱。隔壁的姥姥听说也是一儿一女,只是分家产的时候,可能是老人多给了儿子一些,从此,女儿心生怨恨,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看看老人,老人现在的生活,自理都困难了,儿子为了生活,每天要和媳妇出去打工,那个姥姥一整天都不能动一动,早上床头摆好一天的食物,就这样老人一个人在床上一天天的慢慢熬过。

有一天,家人带着太姥姥到外面晒太阳,太姥姥想到了隔壁的姥姥,就慢慢挪到了她家窗前,那个姥姥也看到了太姥姥,用手指摆摆,意思让我们进他家去坐坐,我们谢了好意,实在实在是不方便啊。

是啊,两个昔日的好友,仅仅是一墙之隔,连见个面都仿佛是天涯海角。

我想到最近老师读过的一本书《活在当下》,我们真的应该珍惜当下。

当下的力量读书感悟篇五

不要通过他人或者事物去寻找一些它们不能给予的东西—身份认同、永恒和满足的感觉。

不要去依赖,不要去相信他们带给你的安慰,不要让你陷于失去的痛苦,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去相信和期待他们能给予你想要的,不要对外界抱有期望、信任、依赖,不要相信那些幻象。

不要去寻觅爱你的人,不要为感受不到他人的认同与喜爱而悲哀,不用自怜,不要用他人对你的评价来巩固和确认你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不要把对自己的期望和认同建立在他人对你的看法和取得的世俗成就上。

不要用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的方式试图弥补自己的过错和道歉挽回。

不要再陷于不可控的过去和虚无缥缈的未来,不要把它们当做你的痛苦之源和救赎之旅,它们不可控,唯有现在是可控的。

那你要做什么呢?你要做的是:

最大程度的悦纳自我,最大程度的'享受和关注当下。相信你自己,关心你自己,陪伴你自己,鼓励你自己,反思你自己,提升你自己,爱你自己。接纳你自己。无论她有没有你讨厌的地方,无论她有没有你喜欢的地方。你讨厌哪一点就去尽量改,你喜欢哪一点就去维持,不用去在意别人。哪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重来一次就好了,只要去做了,即使结果是错的也比躺尸无作为好。你不是为别人,不需要有太大压力。你就是你,你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相信自己会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也不用太过于焦急。原谅自己因愚昧无知而犯下的过错。一直自责和愧疚不会让你有力气去改正错误,它只会耗尽你的精力让你再一次无意识地陷入同一种错误,如此循环往复。我相信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像对待最好的朋友一样对待你自己。她伤心难过了你会说“乖,抱抱你”,她取得了小成就你会说“哇!你真棒呀!好厉害!”,她做错了事情你会说“没关系你也不是故意的”(当然如果这个错误牵扯到自己可能还是会有膈应,但尽量和解,除非原则性的错误。),你会想要珍惜她爱护她关心她,请你对自己也这样。学会主动去做一些事情说一些话来表达你对家人朋友的珍惜和爱护。总之,善待你自己,学会关注和接受当下,认真做你必须要做的事,适度与他人建立联结,但不要依赖。对于他人,在你还需要努力去安抚你自己的时候,坚持最低底限的礼貌与善意就好,世人皆苦,承认自己的无能。既然你自知无法给予,请远离,不要给人家幻象。

当下的力量读书感悟篇六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曾长期蝉联《纽约时报》心灵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张德芬因为受到这本书的启发,从而写下她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

不过在许多读者认为这本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时,美国《时代》杂志却也评价这本书是“听不懂的胡言乱语”。

这本书的确有很多作者创造的术语,读起来也有些吃力,不过,作者显然通读了基督教、佛教以及道家经典,并结合自己的体悟,提炼出了解读生命的新角度。

比如他提出“小我”这个概念,说它由意识形态构成,却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我们的痛苦与烦恼却往往来自对虚幻的.“小我”的关注,另外一个痛苦与烦恼的根源则是沉溺于时间的幻相中。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当下之外别无他物,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只是追忆,未来则是想象中的心智的投射,而我们却时常将当下当作过去遗憾的延伸、通向未来的跳板,于是就活在怅惘和不断赶路中。

但实际上惟有当下才真正活生生的、不断散发着能量。这能量来自于周遭的世界,更来自于自己的身体。当你能领略天空云霞的壮观时,当你能聆听到水流与鸟鸣的婉转时,当你能通过呼吸与这自然界产生联结时,你就会感受到某种无可名状的深沉又欢欣的喜悦从内心涌出,感悟到当下的神奇与美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