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 三国演义的读书感悟(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6 22:15:04 页码:10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 三国演义的读书感悟(优秀8篇)
2023-09-16 22:15:04    小编:JQ文豪

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一

四年级,我有了这一书,使我对书中人物典故有了更深的了解。像"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三气周瑜"、"官渡之战"我都能耳熟能详,我还非常佩服书上的人物。

我佩服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足智多谋。"草船借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佩服关云长,因为他有万夫不当之勇,杀死袁绍二位猛将颜良以及文丑,又过无关,斩六将,还水淹七军,真是智勇双全。

张飞武功也非常了得,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我更佩服赵云,因为他在几十万大军中宁愿战死,也不投降于曹操,他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欣赏关羽、张飞、赵云的武艺,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今年我想为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众所周知,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故事从东汉末年开始,讲述东汉末年朝廷衰败、黄巾起义、诸候混战、曹操崛起,接着刘备、孙权壮大,形成三国鼎立争雄的局面。但最后,三国先后衰亡,司马篡魏,建立西晋。

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各有所长、千姿百态。领导人物各式各样。曹操足智多谋,虽然他有缺点,但是他却称得上是一代枭雄,同是他还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诗人。孙权深谋远虑,懂得隐忍。刘备礼贤下士,仁爱宽厚。三国演义里的将军各显风采。关羽忠心耿耿,骄傲耿直。张飞豪迈爽朗,武艺高强。赵子龙气宇不凡,所向披靡。三国里的谋士各具特色。诸葛亮神机妙算,鞠躬尽瘁。庞统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张昭忠诚刚直,是一位内政能手。徐庶淡泊名利,一诺千金。

当我读诸候混战时,我为各路诸候捏了一把冷汗。当我读三国争雄时,我为各路英雄的风采暗暗叫好。当我读三国衰亡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英雄逐渐衰老及国家兴亡的滋味。回忆起三国往事,历尽千辛万苦,悲喜交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三国演义,不仅可以帮你了解三国时代,领略不同英雄的性格特点和展示的风采,而且当你真正走进这本书时,你可以品尝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各种酸甜苦辣,点点滴滴。希望大家能去好好读一下这本书。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三

我坐在书桌前,手里是一本三国。窗外是绵绵细雨,打落了几朵儿花。天空阴霾密布,乌黑的云夹杂着天空深邃的蓝,一切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刹那,一阵久违的亮光划过天际,闪过我的眼帘。“轰!”一声巨响响彻天空。我的心思才从三国中走出,却又陷入了沉思。

东汉末年,董卓当道,玩弄政权,昏庸无道,民不聊生,以致于天下英雄对他恨之入骨。曹操早有当皇帝的野心,离间计杀死了董卓,削弱了吕布。干脆当了个幕后皇帝。天子不甘心,暗自联络心腹,竟意外地召集到了和汉王室有关系的刘皇叔。刘备先投奔了曹操,曹操白门楼战死吕布,后与刘备发生冲突,刘备逃走。投奔了刘表,刘表死前,欲将荆州赠与刘备,备不受。曹操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灭袁绍、袁术。欲下江南,南取荆州,东灭江南,一统中原。没想到孙刘联手,火烧赤壁,大破曹兵。刘备用诸葛亮计,借荆州,并以此为根据地,和巴蜀,取益州,渐成大气候,遂有三国鼎立之势。但后来并不乐观,关羽败走麦城,张飞被暗杀,刘备白帝城托孤。整个偌大的蜀汉,承载着兴复汉室的志向,全都托付给了刘禅,孔明辅佐。但刘禅沉迷女色,玩物丧志,不听从诸葛亮的戒言,汉室衰败,最终,魏国一统天下,司马懿夺权,司马家族掌权,建立了晋朝。

仔细想想,蜀汉的衰弱完全因为阿斗的昏庸无能、沉迷女色、亲佞远贤。刘备生前,意外地有了孔明出山辅佐。蜀汉虽土地贫瘠、人口过少、贤士不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孔明招纳贤士、制订军法、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大破曹兵,发展了蜀国。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刘备信任孔明,听从他的建议,广开言路、开张圣听所造成的。

刘备死后,刘禅肆无忌惮、没有了君王的职责,忘记了自己是个皇帝,不思进取。诸葛亮北伐前,曾写过一篇《出师表》给刘禅,上面殷切地期望刘禅可以开张圣听、赏罚分明、善用贤士、亲贤远佞。孔明是站在一个师长的角度严厉地告诫刘禅。这可都是忠言,可忠言逆耳,刘禅在孔明北伐时,没听从孔明的建议,和善于阿谀奉承宦官交好。最终汉室衰弱,孔明北伐失败,乘鹤西行。

但姜维是后起之秀,他也有能力兴复汉室。但刘禅买下的种子深深地害了他,姜维和邓艾一起被钟会害死,蜀国差不多要灭亡了。

这一切,归功到底还是刘禅。如果刘禅听从孔明的逆耳忠言,亲贤远佞,那么孔明可能就会北伐成功,就可以一统中原,兴复汉室,改写历史,那他阿斗也可以做一个好皇帝。唉,历史没有如果,这一切都是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后果。

思绪回到生活,我们不也是那个阿斗么?我们从小没有养好习惯,长大了不听从老师的建议,我行我素。老师家长的建议都是忠言,逆耳忠言,但逆耳的话几乎没有人听进去。因此,如果在这样持续下去,就算有孔明辅佐你,亲自亲为帮助你,那你的下场也只能和蜀汉一样。

心中无尽的沉寂

轰!又一声雷炸响。此刻,我的思绪回到了显示,我的脑海里已深深烙下了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要马上行动,不能做阿斗。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四

你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吗?它使人受益匪浅,正如此,我爱上了历史。

早在东汉末年,因为汉灵帝的昏庸无能,许多想称霸天下的大人物开始出现了,这场长达近百年的大战拉开了帷幕。

在这本书中,我最崇拜的人物就是诸葛亮。我想他的足智多谋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钦佩。读完《三国演义》整本书后,我至今还弄不懂诸葛亮为什么会知道还没有发生的大事?他又不是神仙。这也许就是诸葛亮的神奇之处吧!他对每一个人的习惯、弱点、性格捉摸得一清二楚。哪一次刘备惹下的娄子不是诸葛亮来收拾?真应该给他颁一个大奖!

他不仅聪明过人,还有像海一样的胸怀。对于张飞的刁难,他并没有像小人一样去计较、记恨,而是知轻重的把刁难放下,以大局为重,为刘备辛苦地打江山。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五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欢。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啊!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六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讲了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还清晰可见,显示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动荡不安的现象。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接着就是诸葛亮,这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七

武艺超群,谋略高深,骄傲自大?“武圣关公”在武艺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去鬼神般神勇的吕布,当属关刀称雄。

关羽的最大毛病就是傲,除了不服入川、取汉中皆有上佳表现的老将黄忠外,再举一例:孙权请求迎娶他的女儿,不嫁也就算了,还以当时南方人最忌讳的北人骂语辱骂之。所以有学者说,关羽之死咎由自取,是刘备、诸葛亮假借曹、孙之手除去,很有见解。

关羽能镇守荆州多年,要感谢一个人:鲁肃。就是因为鲁肃坚决主张联好西蜀,才有关羽坐镇荆州的局面,否则,不要说早逝的周瑜,吕蒙早就瞄准了荆州,只是在鲁肃生前,孙权一直听从了鲁肃的主张罢了。所以,关羽只是逞匹夫之勇,身担重任,而不知事事当以孙刘联盟战略为重,他的败亡是早晚的事。

关羽攻击襄阳曹仁,由于连降大雨,令既无防备、亦不擅水战的曹魏援军--于禁部队措手不及,以致崩溃。但接下来,关羽就对坚守孤城的徐晃军队却一筹莫展,可见他的能力止及此,直至被吕蒙端了老家。

关羽在民间的信仰极深,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统治者的刻意拔高,也就是为了宣扬所谓的忠义。

在三国志中,他和张飞一样,是“万人敌”的猛将形象。

关羽在后世受尽顶礼膜拜。黑道爱其义,白道尊其忠。武品,人品都是顶级的。关羽已经武功盖世却依旧注重谋略,对于《春秋》,甚至手不释卷。文武兼备的良将,曾经水淹七军功盖华夏。他优秀的一面,让他的傲气滋长,目空一切,小视陆逊,最终痛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所擒,头颅被割下送与曹操,曹操尊其义,配木身以葬之。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八

以前只看了《西游记》和《水浒传》两本名著。我一直认为《三国演义》比较适合男生看,所以就没有怎么看。自从周老师规定我们看后,我就爱上了《三国演义》!尽管我记不住所有人的名字,但是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尽管诸葛亮的智慧和周瑜不分上下,周瑜曾说:“既生瑜,何生亮?”但是诸葛亮的气量比周瑜大,这就是诸葛亮胜过周瑜之处。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诸葛亮七擒孟获。蜀国的南边有个荒蛮之地,南蛮王就是孟获,孟获手下的人都比蜀国的人强壮,光靠硬仗,蜀国是肯定打不赢的,所以得用智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用计在峡谷擒住孟获的那次。南蛮的三大元帅被诸葛亮打败后,诸葛亮布下伏兵,就派了两员大将引诱孟获上钩。两人假装战斗失败,引孟获入峡谷。诸葛亮再派了四名大将,两名在后面追赶,两名在前面夹攻。孟获实在抵挡不住,被魏延活捉了。可是孟获还是不肯服气,诸葛亮大方地将孟获又放了回去。

诸葛亮六次擒住孟获,孟获都不服气,所以每次诸葛亮又都将孟获放走了。直到第七次,孟获才输得心服口服,我觉得孟获是个顽固不化的人。刚开始我不是很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都抓住孟获了为什么还要将孟获放回去呢?都已经抓住了,放回去有用吗?孟获已经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了,不服也得服啊!诸葛亮这样做不是多此一举吗?如果是我,第一次抓住孟获了,我就不会将他放回去了,不管他输得是不是心服口服,反正他已经败给我了,还放走他干嘛呢?抓来抓去,总是要被我抓到的,还不如一次抓住不放了呢!到后来,我才真正理解诸葛亮的做法,诸葛亮是为了让孟获输得心服口服,因为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

诸葛亮真是难得一见的奇才,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