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论文网 构建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7 06:58:18 页码:13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论文网 构建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8篇)
2023-09-17 06:58:18    小编:念青松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网篇一

一、构建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学习是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维特罗克是这一构建过程的主要阐述者,他认为和提出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最初对于知识的认知结构以及理解,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和信息接受相互作用和联系,进而生成有用信息的过程。在他的阐述当中,对于人脑被动接受知识的想法给予了否定,他认为人脑是主动接受信息,并且有效的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和结果。另一方面,其结论还认为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并不是从最初的感受信息开始,而是从信息的选择开始,选择性的接受一些有用的信息之后,再利用大脑进行分析,获得想要得出的结果。在理解的过程当中,不断的与感觉和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意义。当然如果与旧的经验和感受发生了冲突,则会出现理解和认知的重组,为了实现和适应新的认知体系构建而重新建立。

(二)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构建这是构建主义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更深层次的一个体现和理解。首先他们认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对新信息的理解,往往是通过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经验,并且超越所提供的原有信息而构建的。其二则是有选择的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的本身,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构建,而不只是单纯的信息提取。总而言之,建构主义实际上不仅仅是对新信息的一种理解和构建,更是对原有信息和经验的一种重组过程。

(三)学习者自我理解的构建

学习者通过自我理解,可以对信息进行构建。这充分展现出了信息和结果不具有唯一性,同时每个人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不同,对于信息的理解不同,所生活和选择的经验不同,极易导致了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事物的方方面面,所以往往学习者之间实现合作,就可以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构建。进而丰富对于世界的认识,增强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二、教学中的认知构建主义

(一)教学设计自上而下与知识网络结构

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符合认知观念的构建主义方式和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逐渐完成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实现逐一的把握。一般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对学生呈现教学的整体性任务和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需要掌握和解决的问题。学生会在不断摸索和思考的过程当中,通过主要问题的设置,也会自己去挖掘需要完成整体任务的子任务,以及完成主要任务所需要掌握的所有技能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顺藤摸瓜而已抓住所有教学的方方面面,确保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被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和批判成为过于简单化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设计,都应该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模式构建方式,避免不实事求是以及片面的态度来应对教学问题。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近些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比较常见,也是经常提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情境教学一定不能脱离开相应的情境作为依托,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使得学习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也应该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同时学习的内容也应该选择真实性的任务,避免因为相对的简单化而事物情境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的具体问题实际上都涉及到了许多内容的方方面面。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往往都会强调弱化学科的界限更好的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有效的实现学科的交叉,发展学科的共同特点。情境教学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与现实的情境相类似,所以往往教学的工具和具体的内容展现都会隐含于情景当中。因此教,师往往不会将自己提前备课准备好的知识提前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展示,让学生循序渐进了解。情境教学需要的是综合性的考验,往往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教学的成果。另外,相对真实的任务,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内部动机的激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真实任务比起简单化的课堂情景设置,具有更为广阔的适用范围和实际操作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当今的教育教学发展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支架教学

实际上支架教学是引入了建筑学中的脚手架原理,在这里被拿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历史上,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责任与任务,一直都有着争论不休的结果。发现、指导和接受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可绕过的关系。如何完善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的开展,就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一般来说,教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学生通过接受教师的引导,这一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信息的接受、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所以,支架教学往往就是教师通过知识的传递,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一技能,把握了具体知识的时候,教师再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和操作当中,要求教师先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走进到课堂教学当中。然后由教师为学生确立教学的目标,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探索。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演示。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对于知识解决过程的参与程度,逐渐的加入学生的探索成分。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探索的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找寻探究方向,这样教师便能逐渐将扶住学生的手拿开,让学生独立行走。这一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方法的不同,就是其他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支架教学更加注重教师成分减少之后的教学效果,最终培养学生形成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中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师生是最主要的关系和成分,而相互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关系。因为构建主义曾提到,每个人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做为背景,进而建构对于某一事物的了解,所以很多时候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获得比自己更多的知识和认识。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彼此合作与探究,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思考,将大家的想法集合起来,进而对事物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得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抓住了什么,而哪些又是自己在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当中漏掉的。丰富的理解往往是广泛知识迁移的重要前提,所以这样的合作与相互作用对教学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不断对自己进行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己对于知识的重组和对于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重视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往往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彼此合作,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推到一个顶峰。

三、结束语

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当中,构建主义理论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和作用。同时构建主义理论更是教育学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在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学的设计和模式也更加符合教学的开展,学生独立能力的形成和对于知识建构能力的训练,也得到了更为重要的发展。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网篇二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便直接面向社会,投入生产一线,这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较,从学习内容、过程和毕业走向上均是不相同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中职生和普通中学学生同属一个心理发展阶段,但由于教与学的环境不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探究全新的教学模式。

1中职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1.1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样,同属一个年龄段,同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同样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因而存在看问题不全面,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而就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因而得不到包括心理学意义在内的应有的教育。因此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较,他们的起点较低、差异较大、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同普通高中生的一种区别。

1.2家庭因素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仅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且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要求过高往往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

1.3社会因素

当前正是市场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求职困难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而求职的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中职生自入校到毕业,危机感等心理压力一直重压在其心理。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

1.4学校因素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向,而对学生心理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很难得到健全的发展。

1.5学科因素

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程较多,且专业性较强,教学方法和时间的支配也有异于普通中学,造成许多中职学生难以适应这一环境,所以学习、生活均感到压力很大。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通过心理学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抗挫折的调节能力,减少中职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即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完好的发展。进而为他们将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做到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不仅是外在地向学生施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认识性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意义的教育,促使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在这过程中,可以说更多的是体现为德育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也可以说,这几乎已经成了学校德育过程取得实效的一种工作规律。

2.3心理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学科性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意向心理,如果教育者能使学生这二者达到辩证的统一,学生就能有着好的学习心态和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目标和行动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自觉一致。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再能根据学生个性的心理实际,能在适合的时间和空间,使用适当的方法,那就能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程度。这便是心理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

3.1加强学校领导,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各中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学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2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学教育档案

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使教师对每个中职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有全面了解,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中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材料。中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中职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中职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其次是中职学生资料的搜集。搜集反映上述档案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最后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更为系统的心理学教育档案。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网篇三

教育心理学目前在教学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将介绍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完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强各层次运用这三个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是进步的方式,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在技校的教学当中,因为技校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有不同的经验和方法,再加上各种学科的复杂特性,为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具体情况不断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系统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1]。这些不断加以完善的理论指导,更加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让它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促成了良性循环。

技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首先培养学生的基本品质,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其次在学业上要有学有所长,成为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为了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对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上的掌握和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技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就逐步帮助学校达成了该目标[2]。技校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停留在书本的理论层面上,必须逐步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并提高。目前在技校中开展实训课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在实训课程中严格遵守教育心理学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如,保证自我体验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在实训课程中具体体现为,虽然教师在课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但是课程当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真正从心底认为所有的内容是有意义的,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3]。在技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师不再仅仅按照传统的方式照本宣科,而是首先向学生说明这节课的意义,以后哪些工作会用到,是哪些重要工作内容的基础知识,学生不再为了考试而学,逐渐明白自己为了将来的工作应该进行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也提高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掌握了重点和难点,能够更加轻松地做到有侧重点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技校在注重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心理学中,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丰富德育教师的教学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仍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传授德育课程,将两者不断结合,使内容不因空乏而无趣,使学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想起教师的具体要求,这对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较强的技术水平,才能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教师素质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非常频繁的人,教师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非常重要。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让学生看见榜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当中各个层次都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而职业培训作为学校和社会的重要衔接之一,也受到了重视。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在学生刚入学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如果学校有一定的条件应当组织学生去真正的企业上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更加领悟理论和指导的意义;在学校也可以开展职业培训的讲座,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听取真正的企业人讲述工作过程中的规整制度,为学生进入岗位提前做好准备[4]。

在技校中开展英语教学一直是基础课程的重点之一,将教育心理学切合实际地应用到英语教学当中,注重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的密切性,不同专业之间的英语教材可以进行改动,使其更加适合本专业的学习,这样的英语教学有更强的目的性,也有更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和未来职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看见所学知识在将来工作当中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系统、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在各个层次中取得了效果这三个主要方面,为技校的教学工作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应当继续深化应用,不断完善和推进。

[1]张锦伟,张华。技工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6.

[2]晏莉,张锦伟。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对策[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0.

[3]张生弟。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8.

[4]张薇。打造学生积极心态提升教学活动质量:积极心理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探析[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5.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网篇四

摘要: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顺应心理过程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应用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如果教师顺应心理过程规律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反之,一味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补课等,未必能达到效果。所以,研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尤为重要。在近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深深地懂得了老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及外在形象外,还要具备很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因为对于初中老师来讲,要抓住学生只凭知识渊博、表达能力好、外在形象等还不能满足当今的教学活动,除了具备上述条件外,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心里动态,才能抓住学生,也就能掌握学生的一切,从而驾驭学生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那么研究教育学心理,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就成了一个关键环节。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

众所周知,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社会的肯定。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强化尤其是正强化对于消除紧张与焦虑,使人体验到自我满足,引起心理愉悦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显著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能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赞赏与信任,变“批评训斥”为“赏识提醒”,那我们的转化工作也许会事半功倍。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爱与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科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在问题面前,师生应是平等的、互助的。在不同的时候,需要教师成为不同的角色:示范者、顾问、对话人、解惑者。尊重学生现有水平,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各科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创造人才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二、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

心理学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于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任务联系着。人有了问题和任务,就要求去思维、去解决。

可见,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是与一定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因此,教学过程可以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心理有这样的特性:如果他的行动不足以应付外界事物,就产生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或是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该善于随时“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的心理需要,这样,他们就自然会乐于思维。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答问,怎样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学生课堂答问后,我们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激励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缺陷,又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纠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要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实施评价是调控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著名的教育家赞可比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肯定有许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此时,教师不应全盘否定,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发现错误所在;对于正确的回答教师应予以热情的赞赏。变可能的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尤其是对答错的学生要努力发现一些闪光点,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意识,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如我班有位同学,进入初三后各科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越学越没信心。一次在各科课提问中几个成绩较好的同学都没有答对的问题,可他答对了,我及时表扬了他,课后又与他交流了学习各科的方法与心得。后来他的各科成绩提高了。这样及时、积极地评价也使同学们坚信,在各科课上可以大胆地提问,大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及时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的手段。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成败得失,思维的优劣;通过评价,能使学生掌握一堂课或整个问题的概貌。

总之,教师如果能做到将心理学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了解学生心理,认知学生的学习特性;爱你的学生如你的孩子,在初中各科阶段的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难度,寻找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在你的积极评价鼓励下;对各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增加教育理论学习,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把自己学到的教育理论尝试着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少走很多弯路。那么你的学生的各科学习能力就会增强,就会成为各科学习的主人。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网篇五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教育进行了探讨:一、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二、 幼儿的语言沟通及心理健康发展;三、 对幼儿在当下中国社会所需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 情感沟通

心理是人类与其它物种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幼儿只有对心理有所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日常事件。

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心理理论的获得也会促进幼儿的同伴互动和人际交往,进而为其社会化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我是在如下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的。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处于和谐安稳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这就导致了目前幼儿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生活技能差,从而在未来面对的生活、就业、家庭等方面时都会产生困难。

这点可以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甚至不会吃饭。

这就明显体现出幼儿生活技能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而行为活动,又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如此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幼儿错误的价值观及认知体系。

我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曾经尝试手把手的教他们穿衣吃饭,但发现这种方法的效果微乎其微。

随后我发现幼儿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是从联想想象以及内心的兴趣来选择性的认知事物,从而导致了幼儿对事物认知的不定性。

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我通过教学的三大环节,以兴趣发展为主题设计教学,通过具体有趣的儿歌抓住幼儿新奇的心理为载体,最后经过图解教会了他们自己穿衣服吃饭,成功培养了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基本能力。

二、幼儿的语言沟通及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

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这时候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深刻地和长远的,老师的几句表扬的话,一个眼神,或者是时常做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内心中产生强烈的触动,对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的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对待孩子时,我们要向孩子父母一样耐心,全面的照顾孩子。

在我带班的办理曾经有一个小孩叫做洋洋,整天不听我的指挥,我慢慢观察发现他每天衣服都是脏兮兮的,指甲中间也全是泥巴,于是我就叫他过来询问他为什么不听老师话,“勤洗手,后吃饭”,但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发现,他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并且发现他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总是不善说话。

后来与其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了,这名孩子的家庭是单身家庭,从小缺少母爱,导致了其在日常交往中对陌生人的排斥,甚至自闭。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如古人所说的因材施教,把握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与幼儿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论,鼓励幼儿大胆讲话,鼓励幼儿多与人交流。

在家庭中,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开展亲子阅读。

后来的带班中我积极改善方法,利用做游戏等互动活动营造了孩子平常语言交流的环境,成功使孩子们敢于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养成了勤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

在孩子做对时积极表扬孩子,在做错时不要盲目批评孩子,而是要主动引导是孩子明白这么做为什么不好。

三、 对幼儿在当下中国社会所需品质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带班经历,我觉得在当下人文关照下的中国社会,幼儿所需要的教育应为以下二点:

(一)培养孩子个性及创新能力

把握适当的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而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

从而在孩子不断的磨练中培养孩子的个性,而且在不断磨练中,孩子也会积极动脑去解决问题,而每个孩子先打个方法都不尽相同,这又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及创新的`能力。

例如我曾经在带班中上手工课,当孩子们玩橡皮泥时,我有意提出几个简单的答案不唯一的谜语,然后让孩子去猜,并且想办法动手用橡皮泥去捏与之相应的东西,比比谁的更快。

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对动手的兴趣,及对知识的渴望。

并在实践中养成了个性,创新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理想勇于奋斗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缺少了对理想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而假装游戏是我在不断实践中结合幼儿心理所采取的教育办法。

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

在后来我就把孩子们所喜爱的正义的卡通人物列举出来,并一一阐述它们的理想及勇气,然后同孩子们一起游戏,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它们所喜爱卡通人物的品质,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理想及勇于奋斗的精神种子,从游戏中体会快乐,从快乐中领悟本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出适应当下中国社会的幼儿所应当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网篇六

自从人类迈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的竞争日趋加剧,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人的心理活动对高校思政课的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创新,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育心理学;运用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曾经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大学生才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高校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引导下,高校思政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整体上来看,高校学生的思想信仰以及价值观是积极、正面的。然而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信息发展日益膨胀,各种思想价值观互相交融,这对于思想活跃、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社会阅历有限的高校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引导,容易在思想上产生迷惘甚至走入歧途,这就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心理学与教育的产物,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以教育心理学为突破口,着眼于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研究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如今已经有着百年的历史。而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存在心理规律的。笔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学情境中的教师与学习情景中的学生以及他们在互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国内外有许多教育者都高度地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并提出合理运用这一因素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教与心理学是伴随着教育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旨在通过了解人性,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可见,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涵及价值分析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大概占75%,而心理健康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高校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对思政课地学习引起重视,他们觉得只要背背知识点,考试能通过就行了。这样并没有充分地发挥思政课教学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而教育心理学和高校思政课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目标,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尊重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准确介入,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或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进而实现德育目标。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将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及时了解,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各种思想动态,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一)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思路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一度被忽略,他们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学生行为符合传统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要求会得到肯定和鼓励;反之,不符合要求便会受到惩罚和批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教育者都没有否定学生的权利,它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信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要等,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拓宽高校思政课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和法律观念。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

当下许多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原则、方针和举措,这些经验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课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反之,效果不太理想。同时,教育心理学中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规律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激发学习热情。所以应以教育心理学为突破口,结合高校思政教学经验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提炼、总结,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科学。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强调产生思政理论体系,而忽略了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通过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结合,全面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与性格差异,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思想动态与情感变化,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觉、想象、记忆、思维等规律,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从而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进行学习,激发整个课堂的活力。同时,教育心理学提倡运用认知分析、行为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也是值得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的,通过借鉴、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教育力,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伟大的瑞士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在人的一生中要在他固有的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它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高校思政课便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的多样性。而运用教育心理学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拓宽教学思路,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增强其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势在必行。其中,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主导因素,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关键因素,而外界环境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完善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教师理念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做过研究,研究得出教师应该具备“仪表良好”“态度友善”“品行良好”“尊重学生”“兴趣广泛”“有忍耐性”“宽容”“幽默”等特征。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培养教师特征,学生认可教师,才会主动理解和把握教师传授的知识。首先,教师要注重仪表、简单、大方、端庄,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教师要具备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个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教师良好的思想作风、生活习惯和言行举止也能够增强在心中的地位。同时,教师还要合理地培养期望效应,以学生能承受的为底线,不能给学生过大的压力,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学生犯错时不能乱发之气,而应该虚怀纳谷,有包容之心。当自己犯错时,要勇于承认错误,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对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价值观交叉融合,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局限在“是什么”层面的教学上,而是深入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和“怎么样”,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其次,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出发进行思政课教学。学生由于家庭、遗传、环境等不同,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也不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学生分类,因材施教,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要为他们量身制定符合他们水平的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同时还要注重态度理论的运用,在态度形成与转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了,懂得利用周围环境、群体意识以及网络资源影响学生的认知,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时耐心细致地开导。此外,还要注重情感教育理论的运用,注重激发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三)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在高校传统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运用心理疏导的方式不失为弥补现有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心理疏导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言语或者其他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解决学生的心理疑问和思想困惑,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一方面,以宣讲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如对大一新生进行环境适应、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的疏导,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道德心理的调节,对大四的学生进行就业心理问题地指导,给学生传授缓解心里矛盾的技巧,解开学生的思想困惑。另一方面,以对话说理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在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交谈与信息交流中,找出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学生心服口服,形成积极健康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体现民主的对话交流,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它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倾诉和教师地引导,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方式,打造学生爱听、老师爱讲、学生受益、老师提高的高校思政课堂。

(四)提升教学环节的艺术性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确,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只有对该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教师才有可能实施有效地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环节的艺术性是当前思政课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播放历史题材类影片《生死抉择》《冲出亚马孙》《谷文昌》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等;通过激情的演讲,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享受思政课教育内容带来的乐趣;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公正地剖析实际问题,将枯燥的思政课教学打造成具有艺术性的公共课程,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环节的艺术环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不断地提升思政课教学课件制作水平,选择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与生活息息相关,要珍惜老一辈革命者为今天美好生活所做的牺牲,从而帮助学生塑造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等。

(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固然作用,但是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要改变对这一课程的偏见,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行为,还要学会克服学习障碍,通过正确的学习策略,获取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首先,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高校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勇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在自我剖析中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的前提下,结合教师的有效引导,提高自身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怀着对高校思政课的兴趣,内化为高尚的理想信仰,自觉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实现个人价值与自我价值。其次,学生还要善于学习,成为真正的策略型学习者。具备丰富的学习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在没有教师、家长以及他人的监督情况下,也能够有效监控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学习行为符合学习目标;养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这种学习品质对学生今后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问题。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当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完善,提高教学素养,从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1]许贺,李洪。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6)。

[2]牛江永。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

[3]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7)。

[4]王兆云,李小梅,王新刚。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3(23)。

[5]齐晓颖,刘立伟,赵婷。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8)。

[6]张彩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角[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9)。

[7]唐剑。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例探索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03)。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网篇七

一、重视课本理论知识,重视课外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专院校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的能力为目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一体化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教会学生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能够充分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幼儿教学活动,做到充分运用学习理论去分析幼儿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特点和规律,做到有效地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幼儿学习和指导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到指导幼儿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依赖、相互共存。

二、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不仅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理论性,还伴有一定的枯燥性。作为学生很难运用抽象、形象的思维来理解这门学科,所以,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对于一些死记理论知识的学生又无法做到用理论知识联系和指导实际,所以,部分学生就会产生学无所用的错误想法。让学生建立起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责任和目标。只有建立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才能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好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盲目灌输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途径进行展现,改变生硬的知识为灵活生动的图片、动画、影片等。通过对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死板的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探知和求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的现代化模式,推动着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了资源整合的服务平台。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促进了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信息化,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优化过程。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借鉴优秀教学的案例,吸取他人教学模式的经验,通过网络的共享与利用,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丰富性。

四、创设真实情景,充分运用情景模式加强学生的深刻记忆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理论、方法,通过研究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规律设计指导幼儿活动,从而有效地实施幼儿教育活动。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综合性与交叉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教学内容,发挥自身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真实的互动教学情景,通过各种情景的互动模拟,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度,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他人心理的能力。通过各种实际情景的模拟训练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记忆,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有效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各种先进教育手段为媒介,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准则,通过各种实际有效的方法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网篇八

摘 要: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心理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之一,它所包含的一些理论对英语教育有所启发,对词汇学习、话语理解和英语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大有裨益,对我们学好英语、教好英语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词汇表象模型;语言处理模型;认知发展模型;英语教育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心理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之一,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认知心理学以明确阅读、计算、推理、下定结论等人类各种认知活动的构造为目标,特别是明确语言信息处理过程的构造,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语言从根本上支撑着人类的认知活动,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而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及其规律,因而把认知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实际的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

一、词汇表象模型与英语教育

所有语言掌握的基础都是词汇的掌握,那么,第二语言(外语)词汇的掌握构造是如何形成的呢?认知心理学者佩维奥就这一点提出了通晓两国语言的双重编码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就可以得之,比如通晓汉语和英语的人,会把“狗”放在汉语系统,把“dog”放在英语系统,而把狗的形象放在形象系统里,于是,在这三个表象之间就形成了坚固的联系,看到狗就应该同时联想到“狗”和“dog”两个单词。那么,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呢?因为“狗”这个汉语单词已经掌握得很好,所以看到狗当然会马上说出“狗”,而且,如果已经学习了“dog”这个英语单词,把“狗”翻译成“dog”(或反过来)也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让他们看狗,然后比较他们说“狗”所用的时间和说“dog”所用的时间,哪个会更长呢?如果在英语课上,让中国人很充分地练习把狗的形象和“dog”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和通晓两种语言的人一样,在说出“狗”和“dog”的时候应该没有时间差。不过,如果是按照传统的“语法译读法”的方法,说出“dog”所花费的时间就会比说出“狗”所花费的时间长,这是因为,在“语法译读法”中,虽然“狗”和“dog”之间形成了联系,但是“dog”和狗这一形象却难以形成联系,因此,看到狗的时候为了说出“dog”这一单词,必须要先翻译成“狗”,再把“狗”翻译成“dog”。

二、语言处理模型与英语教育

在认知心理学的语言处理模型中,人们为了理解语言,假定以下各种语言处理是必要的。

(1)词典性处理:即对构成句子的每一个单词的处理。例如,为了回答:“was the proposal fathered by john?”这一问题时,你必须知道“father”什么意思,词典处理就使得这种理解变为可能。

(2)句法性处理:即利用句法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方法。例如:我们能够判断“on when am that bent.”这个句子不成立,这就是句法处理。

(3)语义学处理:即利用语义学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例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chomsky)[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47]这句话,从语法角度讲没一点错误,但是,对于有正常的英语语感的人来说,就会判断这句英语不自然。这种判断就是语义学性处理。

(4)语用学性处理:即根据说话的文脉,解析说话人的意图的处理。句子的意义并不总是和一个说话人在某一场合通过使用这一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相一致。孤立地看,“he is a fine friend”总是表示了“他很够朋友”这一意义,这是它的句子意义,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但是如果在你处于困境时,某人却舍弃不顾,拂袖而去,你对别人说“he is a fine friend”,你所要表示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则截然相反。这种理解就是语用学性处理。

原来的英语教育中,主要着眼于词典性处理、句法性处理、语义性处理的教育,好像一直没有形成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如果是这样,今后应该更加重视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语用功能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语境不同,同一个话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当中为了能够正确的理解话语,还是要重视语用性处理,更好得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三、认知发展模型与英语教育

美国心理、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主要对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为了说明智力的成(发展),布鲁纳提出了再现表象这个概念,他把再现知识的模式的发展分为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结构。有适合较大年龄孩子的成长阶段的指导方法,也有能够让低龄儿童理解高级教材的可能,同时布鲁纳认为小时候,以适合其年龄阶段的样式学习某些教材,之后以高级样式再学习那些教材的时候,就变得很有帮助了,例如,当孩子学习集合概念的时候,如果孩子处于活动性表象阶段的话,就通过玩“拿椅子”的游戏来学习集合概念;如果孩子到达印象性表象阶段,就利用积木等具体实物来学习;最后如果成长到象征性表象阶段了,就利用计算公式和符号等抽象性的样式来学习,像这样,对于同一教材,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让他反复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指导方法,恰好可以比喻为螺旋阶段,也就是说,似类于螺旋上升那样,从低级逐步深化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如果把“螺旋式课程”的构想适用在英语教育中,就像描绘圆锥侧面螺旋形状轨迹那样展开。首先从听开始,在反复学习说、读、写的同时,不断获取语音法则、语法、文法以及词汇等领域的知识,慢慢地步入高层次水平。

参考文献:

[1]许雪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英语教学词汇释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

[2]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47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p1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