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网(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8 07:01:24 页码:12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网(实用9篇)
2023-09-18 07:01:24    小编:灵魂曲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网篇一

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儒林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儒者的生活和命运。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儒林外史不仅深入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更展示了儒者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更对儒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阐述我对《儒林外史》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儒林外史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从主角孔云霄、夏竦、诸生方大宝到魏良卿、顾景桐等,这些形象丰满鲜活,各有特色。他们或聪明机智,或刻苦好学,或机智过人,或忍辱负重。他们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既有风采,又有局限。通过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儒学所提倡的“君子之修其身而天下自定”的理念。

其次,小说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小说中展现了官场的腐败、贪婪、懒散等现象,以及各种旧式的田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这些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的必要性。儒林外史逼真地展示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向这些黑暗势力发出挑战。

第三,小说中的情节丰富多样,各种喜剧元素和讽刺元素妙趣横生。许多故事情节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意味深长。例如,小说中描写孔云霄为了寻求进步,不择手段地殚精竭虑,与人周旋势力。这种讽刺现实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通过这些情节,我体会到了创作的智慧和幽默感。

第四,儒林外史的写作语言优美流畅,文笔雄浑豪放。作者吴敬梓以饱满的情感、生动的画面和精细的心理描写,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儒者世界。儒林外史尽展文人的才学和智慧,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作者的创作功力。同时,这部小说也为我提供了一种阅读体验,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儒林外史引发了我对儒学思想的思考和探索。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入了解了儒学的核心理念,尊崇天理,尊重道义,注重修身养德。同时,儒林外史也让我了解到儒学思想的现实局限性,它过于理想化,距离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我们特殊的文化认同,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和继承。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小说,它以儒林为背景,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的情节、优美流畅的语言等方面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儒林外史》不仅帮助我更加了解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也使我对儒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这部小说的研读,我对儒学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体会,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网篇二

假的时间我去买了一本《儒林外史》来读,以前我听过这本书,是一本讽刺小说。书中描写的是作者吴敬梓的所见所闻。反应了封建社会中人性被腐蚀的现象。

书中我们最熟悉的人物,没过严监生了。他在我们的课本中出现过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在临终前,还在看两个竹心,反应出他的爱财如命的性格。不过,此人也有一点也令我十分反感,就是他追悼他妻子时,连一枝花也不肯买,更反应了他的视财如命的家伙。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对比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这正好回应主题,讽刺封建社会。不过,王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一生苦读,干成了许多事情。

在文中,有以为考生用钱买来监生,那就是周进。他在生活中不好好学习,在外头风流潇洒,专门靠父亲的地位来欺负别人。我最看不起这种人了,这本书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物,无非是为了讽刺社会。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网篇三

儒林外史是清朝作家吴敬梓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清朝末年儒林学者们在科举考试中的辛酸经历以及他们在官场上的生活。作为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儒林外史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儒林外史对儒家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对友情、家庭、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独特思考。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

首先,儒林外史对儒家文化的诠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中的主人公邹忠贞、单安等人都是儒家文化的忠实信仰者,对于儒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熟稔,他们尊崇儒家思想,秉持着崇高的人生理想。作为读者,我通过对邹忠贞等人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伟大价值。儒家文化强调道德、值得尊敬的人格,主张人人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普遍而基本的道德原则对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儒林外史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小说中,儒林学者们所面临的科举考试、官场斗争、封建礼教等问题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绘,儒林外史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引发了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考。另外,小说中塑造的社会角色形象也丰富多样,有各种权谋之士、知书达理之士、还有世故而精明的商人等。这些形象的塑造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再次,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友情的真谛。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友情关系构成了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例如邹忠贞和单安之间的深厚友谊。在逆境中,邹忠贞和单安互相扶持、支持,相互鼓励,无论是科举考试的压力还是在官场上的困难,他们始终在一起。通过对这种深厚友情的描述,儒林外史告诉读者,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考验的,是无私奉献的,是在困境中互相支持和关心的精神寄托。

最后,儒林外史深入探讨了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小说中,家庭对于主人公的影响非常重要。比如,邹忠贞的父亲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很到位,他们教育子女守规矩、讲礼貌、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这些教育理念在邹忠贞身上得以体现,使得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信仰。同时,儒林外史还通过描述官场斗争的世故与赤子之情,展示了家庭与社会的矛盾与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利益的协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篇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关系和人性的思考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儒家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对中国封建社会及其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儒林外史中所展现的友情、家庭与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启发了我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我相信,只有通过对过去的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当下的挑战,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网篇四

在五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本古典长篇讽刺小说,正是我喜欢的书型之一,所以,我立即买了一本。果然名不虚传,刚读完两三篇就让我爱不释手了。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虚伪。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网篇五

在惊叹中国科举制度的完备,尤其是防范舞蔽的处理之精妙时,头脑里不由自主地冒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说法来,接连又想到“他律”和“防不胜防”。

前些日子,一位搞管理的朋友感叹说,不知道什么缘故国外量化工作时间的做法到了国内竟变成了整人的工具。又说,中国的管理困境总无非“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不只管理现状如此,教育也一样。寻求心理援助的孩子当中,很多人都是在父母过于严苛的管控下出问题的,管控过度导致他们行为被动,做事拖沓,非理性地对抗父母《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以上(5篇)《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以上(5篇)。是控制,还是放手?这在父母那里成为了两难问题,继续严加管控,怕把人管死,放手不管,又怕孩子“一路下滑不可收拾”。

要追究以上困境的原因,不得不说到我们的文化设计。传统文化一贯从外在树立标准,用外在力量要求和约束人的行为,本质上属于他律式的文化。这种永无止境的修身要求要么让人不自信(成为奴才),要么使人自以为是(自封主子),整个的文化氛围缺乏个性和尊严。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自身以外的任何人都不放心,管控者和被管控者彼此周旋、相互应付,阳奉阴违成为普遍的社会人格状态,谁都不可信。这样一来,人既无诚信,严加管控便顺理成章,管控者和被管控者的相互算计就此没完没了,人性越发堕落。

文明的设计应导向使人自律,应以尊重他人、承认他人权利为前提,应该相信每个人有独立思考的、对自己负责的能力,承认个人拥有除法律限制之外的一切自由,相信人只要拥有人格尊严就会变得正直,并产生公平公正之心。

在他律的文化形态中,人要学会自律是比较难的,但是,信任和尊重仍然是有效的方式,这就是“当你从背后向我开枪,我依然相信你的枪走火了”这句话的奥义所在。

所以,千万别再为各种管控技术的严密和精巧而沾沾自喜了,学会信任与尊重才是文化发展的正途。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网篇六

《儒林外史》这本书是吴敬梓爷爷写的,吴敬梓爷爷是安徽全椒人。

这本书是一本长篇讽刺小说,里面的人物都很吝啬,小气,所以大家读起来肯定都皱着眉头的吧!其中,我最喜欢看《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这篇文章里面的人物很生动。

文章主要讲了,严贡生亲弟严监生的大妻子王氏卧病不起,次妻赵氏精心待侍奉。一日王氏对赵氏说: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赵氏听了忙把严监生请来,把奶奶的话说了。第二天严监生叫二位舅爷来说定了,并要趁王氏眼见让他俩同拜天地。严监生积劳成疾,中秋以后,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一屋人,桌上点盏灯,严监生慢慢的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大侄子上前猜没猜中,二侄子上去猜,也没猜中,最后被赵氏猜中了,正因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火,不放心,恐费是不是费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这就是一位吝啬的严监生。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网篇七

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五百年由封建王朝统治的时期,其中的最后一个朝代——清代,最终将差点江山社稷断送他人。以前,我一直认为清朝的整体末落是从它的后期开始的,可当我读完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清朝就像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各种各样的坏社会风气乌烟瘴气地笼罩着它,其中之一就有使无数士人丧失淡泊名利意志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能让非官宦家庭出身的人升官发财的一种便捷路径。《儒林外史》一书就是围绕一些士人与百姓、官宦写的许多故事,通过故事深刻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惟利是图的人与腐化的科举考试。

整本书以“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一词为开头,点出了高官厚禄是芸芸众生的追求,世上没有几个人能看得透。

全书分别介绍了很多不同的人物:有淡泊名利的蘧公孙,有愤世嫉俗的两位娄公子;有自吹自擂的匡超人,有爱财胜命的严监生等等。在这些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最令我佩服的人就是王冕了。王冕作为全书第一章的主人公,也是全书的楔子,堪称得上是所有士人的楷模: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被金钱与地位所迷惑。他格守仕途,学识渊博,而又不迂腐。比后文娄三公子、四公子来说更明辨是非,不轻信他人的只言片语;比文中那些卑鄙龌龊、惟利是图的伪君子来说,能看的破世事,始终都很正直。

当明朝开国皇朱元璋来拜访他时,他没有显得献媚讨好,而是和吴王(朱元璋)促膝谈国事;当假名士危素想请他会面时,王冕装病不出,不因买办对他使弄权势进行恐吓而胆怯。在这一章的最后,王冕指出“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又见“忽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的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只见天上纷纷有百十个小星,都坠向东南角上去了”,可见此言不虚。后来朱元璋让人去请王冕当参军,王冕却早已料到,已隐居会稽山去了。最终他在会稽山患病逝世,王冕这一生,真可谓问心无愧、两袖清风地离开了人世。

《儒林外史》就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真实的解剖了清朝这个垂危的“病人”,以讽刺的手法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给予了有力的打击,也对当时的伪君子、假名士嘲讽一番。在全文最后,一首《沁园春》表现了作者对世风浇漓的无奈和伤感。

诗曰: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网篇八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儒林外史》一书,序言有部分相当精彩,可谓是《儒林外史》的骨髓。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玄虚荒渺只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仅仅几句,就把读书之人的性情心术都刻活现了出来。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一书中,在序言部分也有一段关于《儒林外史》的描述。此书为明清时期五大奇书之一,数的作者用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言语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奇异丑恶现象,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封建皇权统治的残酷,官府宦吏的贪婪,地主豪绅的劫掠,市井狂徒的强悍,平民百姓的`无助,提供了一幅鲜活的社会众生形象。

读了这些序言部分,不读此书,已解此书的真谛!也正是这些序言的精彩,促使我翻开了此书。

书的第一回是以一首词开始的,意思大体讲人生富贵功名是人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性命去求,到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个是看得破的!一句那个是看得破的,道出了整本书的内容趋向,而作者却峰回路转,写了与趋向相反的故事———王冕的故事。这个故事相信每个人都有所了解,记得自己在小学的时候也学过,但当时的理解很是肤浅,记得是一个孩子每天放牛,无意当中学会了画荷花,并一直坚持,最后花的荷花人人称赞。现在再读《儒林外史》中,整个关于王冕的故事,感觉领悟全部一样。母亲让王冕去邻居家放牛时,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放牛快活,是宽慰慈母;带书去读,是述明志向。先母后己,可觇知其后处事为人。后面的描写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孔,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有一天下雨,王冕看到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想把它画下来,可惜没画工。若是常人多放弃只会感慨,而他心里却想“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他几枝?”自此,王冕学画荷花,画到三个月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争着来买。王冕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

可以看出王冕是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是难得看的破的人。后面故事的描写更论证了这一点。知县时仁将其画给老师危素看,危素想要与王冕相会,不料王冕不肯见他,逃到济南。后黄河水患,王冕知天下将大乱,回到家中,时任已升任去了。后明朝建立,知朝廷实行八股取士,又见贯索星犯文昌,有百十个小星坠向东南角,预言一代文人有厄,天降一伙星君维持文运。朝廷要征聘王冕出仕,王冕竟隐居会稽山中。

看的破的少之又少,随后的周进,范进一生追求功名,晚年二人高中。范进高中前后岳父的形象就是市侩市民的再现,鲜活逼真。范进高中前的家庭生活穷苦潦倒,“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高中后的家庭生活“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环都有了,”“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这些足以看到当时官吏的腐败。多半辈子的圣贤书似乎白读了!

书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我们要以此为镜,不可五十步笑百步。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网篇九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乏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要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绘画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