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例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8 12:11:21 页码:10
2023年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例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优质8篇)
2023-09-18 12:11:21    小编:LZ文人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例篇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例篇二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2.1环境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

在校大学生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在中学成绩很好,进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不能在学习上强人一等,失去了学习的优越感;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与原来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与学习现实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等;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由此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与痛苦之中,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郁闷、孤独、失眠等适应不良,以致影响到学习。

2.2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心理调适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一般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一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负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二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真实情感;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极情绪颓废。而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朋友圈进入新的人际圈,远离家庭的呵护开始独自的寝室生活,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们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他们处于心理纠结之中,导致多种心理不适应接踵而来。

2.3情感挫折导致心理失落

大学生时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恋爱季节,大学生活又为男女学生广泛接触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学恋爱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于婚姻与恋爱缺少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盲目寻求感情寄托或认为上大学没有谈过恋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致使部分学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损害,或在交友失败后情绪低落而影响到学习与生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恋而悲观、堕落等等。

2.4就业压力带来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增多;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形势低迷使就业岗位减少,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在就业当中托关系走后门,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忧虑,产生沮丧情绪,许多不良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既艰苦又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如果充满高尚校风、丰富多彩文体活动,有着良好教学秩序、宽敞教室、卫生清洁食堂、温馨舒适宿舍等,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也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积极运用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3.2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推广专、兼职咨询员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应定期定点地给大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备案;针对学生共同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卫生协会等社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宣传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宣传等,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异常倾向,努力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能倾吐心声、发泄情绪的场所,从而有利于矫正大学生中可能有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障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防患于未然。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措施基础上,高校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建立预警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发生的不良后果。

3.3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沟通网络

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沟通组织网络,即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指导下,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早发现,及时有针对性解决,促进大学生学习及培养健康的身心。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配置。这样做既可以使学校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及时、全面地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沟通网络内对档案库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评价。

3.4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和各学科教育的融合

首先应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思想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次,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特别要注意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而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认识指导着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当然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也会有助于思想品德实践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

3.5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发挥人格表率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充分注意教师及学校员工的人格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情绪、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状况与教师的表现紧密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暗示、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恪守师德,为人师表,切忌以消极的心态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辅导员等学校员工的心理修养,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及辅导员等学校员工开设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例篇三

篇二:

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健康的判断;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更多热门文章:

1.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论文

2.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3.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例篇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并明确提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的指示。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据国内外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研究认为:现实社会心理素质不高、心理学知识匮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70%以上。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极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大学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忽有忽无,极为薄弱,我们紧紧抓住了以大学生心理学全校性选修课的开设为切入点,开始了进一步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纵深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访谈记录,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即形成了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以心理学选修课教育为主要途径、以心理协会和心理咨询中心等组织的培训和实践为辅助、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人才为目的的培养体系。

2. 具体方法

2.1 建立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知识建构和智慧技能形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2.1.1大学生心理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学虽然只是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其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其在规范大学生心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指导大学生正确走出挫折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同样不容忽视。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有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但其内容却在界定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界定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概括和具体两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a.概括的主要问题

概括来说,现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存在 “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对大学生心理学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大学生心理学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阐述少;对一般意义的大学生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具体出现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机械性的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

b.具体的四个问题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第一,理论无法真正引导实践。当前大学生心理学只是把所关心的转变为科学的语言形式, 然后再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处理。这实际上是使教材真正适用于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使大学生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实用性学科。

第二,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当前大学生心理学很大程度与普通心理学相似,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也时常会有概念或认知上的混淆。

第三,侧重于讨论个别的心理现象,而不强调整体的心理特性。

第四,内容缺乏创新点。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紧密结合大学教育实践而进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学观念,没有被吸收进教材。

2.1.2解决方法及建议:

a、界定遵循的原则:

(1)根据大学教育目标决定大学生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框架。

(2)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外,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的界定还要遵循一些现实意义上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性、前沿性、实效性的“三性”原则。

b、界定的实际操作:

一方面,要坚决删除现行教材中对大学生心理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与大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不良学习的研究、关于心理问题导致异端行为的研究等。

其次,要强化解决实际存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大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

再次,大学生心理学应提供可能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学的背景知识。从而使大学生不仅仅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有一个表象的认识,还要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通过对深层次知识的把握,有助于大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再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和同样的错误。

此外,必须打破以心理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的“贯例”,消除教材中的“条块分割”现象,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学的内容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有关心理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完善认知结构。从微观方面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学习心理、挫折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恋爱心理和性心理以及职业选择心理和网络心理”到宏观的“高校校园文化心理”等一系列大学生心理问题入手,力求从大学生的人格、气质、性格、情绪调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心理咨询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c、对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界定:

大学生心理学应该包括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

第三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四部分:大学生的情绪及调节。

第五部分: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第六部分:大学生人格、气质与性格。

第七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

第八部分: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性心理。

第九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心理及调适。

第十部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卫生。

第十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心理。

第十二部分: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第十三部分:心理测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十四部分:心理咨询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

2.2 采用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类应用课程,在传授大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优化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根据学生现实需要以模块方式进行教学,加强实践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小组活动、在线讨论、影片赏析、团体训练等多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变客体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自我成长。

(1)答辩式研讨。

大学生答辩式研讨是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自选课题,自设问卷,面向学生调查,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心理科学的浓厚兴趣。学生调研课题内容可包括生活状况、综合素质、恋爱问题、网络依赖、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每一项调研都关乎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为广大学生了解身边群体提供了一个窗口。另外,可争取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课题组同学为全校辅导员、班主任宣讲调研结果,请学校领导亲临现场,实现学生给自己的老师上课。

(2)小组讨论与读书心得。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学讨论,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源,实现“三个一”具体要求,即每位同学每学期阅读一本心理学书籍,撰写一篇心理学读书心得,参与一次心理学课外学术讨论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小组讨论与读书心得等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打破传统课程教学的固有模式,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助紧密结合,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影片赏析。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源增强教学效果的直观性,《认识两性》、《生命过程》、《爱德华大夫》等心理类影片展映倍受同学们欢迎。这样,同学们不仅感性地了解了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而且更深刻、形象地认识了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神奇魅力。

(4)在线答疑、社区讨论、邮件互动。借助于大学生心理论坛平台,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网上心理知识的学习、课件下载,一般心理测试以及适时心理咨询。这些可作为心理教育平台的延伸。此外,主讲教师还适时组织在线答疑、社区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实现心理教育的自助和互助,并以邮件方式随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存有的困惑。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心理教育空间,成为《大学生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5)专题讲座。《大学生心理学》主讲教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涯规划方面的专题讲座,不仅为广大同学介绍了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丰富了课程学习内容,而且教给了学生识别、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技能技巧,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化解了问题。另外,还可以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答疑释惑。

(6)团体训练与拓展活动。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成长性问题,课程主讲教师适时开展专业的咨询与辅导。对于具有共性的问题积极开展团体训练,让学生在团体中获得同伴支持和理解,从而走出自我。此外,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心理素质,通过人际关系训练、情绪识别与管理训练等活动,学生可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认知策略及思维方式,并予以积极调整完善。

(7)成长工作坊。为了让更多同学受益,作为大学生心理课堂的重要延展,利用展版、宣传栏开设“心理成长工作坊”专栏,专栏文章选取日常咨询和课堂讨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为主题,展开分析和辅导,以拓宽心理教育的受益面。如推出“心理辅导老师给新生的话”、“陷入困境的你孤立无援吗”、“朋友间能给予的,不仅仅是友谊”、“停止吧,一个人的战争”、“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与微笑相伴成长”、“为了心灵的一片晴空”等专栏。

2.3 心理学协会培训提高

由于大学生心理学课时有限,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会加入心理学协会,协会聘请心理学专业老师任指导老师。在协会中,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如大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名家论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大型签名现场咨询活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大型手语歌曲晚会、心理电影展播与赏析等系列活动,通过组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建立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全方位的加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协会中,大家经常沟通,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协会的培训,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逐步完善,视野逐步开阔,心理调适能力逐步增强,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2.4 心理咨询中心实践

心理咨询中心是由心理学专业老师担任、面向全校学生展开心理咨询活动的机构,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和想提升心理素质的学生。老师们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和服务对象,对于心理学基础比较好、愿意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的学生,老师们可吸收一部分参与进来,利用心理学实验室做一些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做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咨询中,学生可做老师的助手,包括预约、记录、整理档案等工作。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从在校高年级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例篇五

【摘要】实践证明,大学的心理教育课程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各高校要充分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进入到转型期的阶段,社会压力逐步增大,社会结构大幅调整,这些都使当前的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感到各种压力交织增大。致使有许多大学生会感到社会现实与学校学习生活反差太大,有了无所适从、茫然若失和倍感迷茫的心理反映。对于适应环境、管理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和求职择业等现实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心理困惑和矛盾会日益突出和递增。所以,这些社会现实与学校的巨大反差,都在进一步的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基数较大,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重视。在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健康的时代发展需求,更是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性要求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有很大程度是要依赖于大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心理健康课程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措施之一。同时,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高校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途径之一。在心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都对心理教育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摸索出来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内容、形式、教学方法和目标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态,并且在其中有许多的问题出现,使得心理教育的教育程度和目标都很难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当前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

1.1心理教育课体系建设上存在的差距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影响

大学的心理教育课属于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概念范畴,也是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关键环节,这些也都被人们所共知和共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所处的起点的不同,又因为没有统一的教学应用大纲,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计划、实施、总结等的不统一,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规范,也使得这门课程只能由每个高校自行解决和安排,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和体系,因而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这门课程缺少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

1.2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学习心理教育课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其实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才刚刚起步,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尤其在高校的师资力量等方面,专业课程教师的缺乏也严重影响心理学教育课程的成熟发展。现在在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上,任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进行过心理学的正规培训,很多都是“自学成才”,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兼职任教教师。有许多的教师在心理学课堂上表现出了一种自我认识能力不强的素质,有些教师则是一直都处于讲心理学教育课不专业的状态,这样的心理学教育课程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同时,在教师的心理学授课能力评估上,也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许多相应政策没有制定或是不落实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大学的心理教育课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学习心理学方面提高缓慢。

2.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和潜力,而在心理学中,从事心理学的教育者必须得有一个成熟而又积极的心态和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心理学的教育者才有信心在心理教育中去指导学生,并能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所以,心理学的最高宗旨和体现也可以说是助人者必自助。在心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树立一种以学生心理剖析为主的教学理念,只有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现实心理表现,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才能引导学生克服心理瓶颈,积极提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尽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教育课中,潜移默化的被引导和激励。教师还要在关键的环节,对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心理学的道理,从而形成成熟心理反映能力和效果。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感和特征比任何一门大学的学科课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时代的色彩,而在心理学的教材更新上却远远跟不上学生心理变化的节拍。因此,现代心理学教育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范畴,与时俱进的开展好心理学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课程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20xx,32(3):130.

[2]王春娜,金鹏.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

[3]王玲,郑雪.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xx.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例篇六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较为成熟, 但大学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仍需完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是心理素质评价的制约因素之一。本文在心理素质研究基础上, 分析心理素质培养评价的难点, 针对评价难点提出对策, 为心理素质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心理素质; 评价; 难点; 对策;

近年来因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屡见不鲜, 心理素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 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 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稳定的心理品质[1]。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心理品质, 是一个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心理素质养成的动态性就要求我们要对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 过程性评价较难。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并提出对策。

1.1 心理素质特点导致评价难

1.1.1 内隐性

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成分之一, 具有内隐性的特点[2]。作为一种内在属性, 心理素质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表现出来的, 不能直接地被观察到。由于其具有内隐性特点, 无法直接对心理素质进行测量, 只能通过对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进行间接测量来推测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个体外在表现进行评估首先要考虑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由其心理素质水平决定, 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受到客观情境的影响。对个体外在表现和心理素质的相关性方面, 缺乏相关的评估体系。这些方面导致了心理素质评价难。

1.1.2 可塑性和养成性

心理素质的可塑性是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接受教育和外部环境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由于心理素质具有可塑性特点, 个体心理素质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会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发展受部环境的变化, 有提高和下降两个方向。

心理素质的养成性指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内化过程, 在个体的成长中不断变化[3]。心理素质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养成性要求我们对心理素质的评价要进行动态评价。动态评价也称过程性评价, 动态评价需要对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 因而难度较大。

1.2 多样化的培养导致评价难

高校对心理素质培养方案在培养原则和培养目的上是一致的, 培养方式上灵活多样。从培养内容看, 既有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有非专业知识的培养;从培养方式看, 既有理论培养, 也有实践培养;从培养主体看, 既有学校培养, 也有单位培养;从培养理念看, 既有意志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 也有挫折承受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法的多样性要求心理素质评价模式多样化, 为心理素质评价带来了难度。

1.3 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已较为完善, 而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周期较长, 对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较大。高校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也是参差参差不齐, 心理素质的不完善性也给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增加了难度。

1.4 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模糊

心理素是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和认知特征等构成的具有基整体性、层次性和交互性的综合心理品质[4,5]。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较为模糊, 导致对心理素质的测评以综合评价为主。综合测评能够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状况, 而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各个要素的测评不够清晰。模糊的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加大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的评价难度。

2.1 针对心理素质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估方式

2.1.1 创造条件让个体暴露其心理素质水平

由于心理素质的潜隐性, 对心理素质的测量依赖于个体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个体充分暴露其外在表现, 通过外部表现评估其心理素质水平, 这样就降低了对心理素质进行评价的难度。

2.1.2 对心理素质进行动态评估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受到环境和教育的交互影响, 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这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估应是一个动态的形成性评估和静态终极性评估的结合。

2.2 界定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比重

心理素质是由认知、个性和人际适应等维度构成的综合体, 心理素质各项要素的权重模糊就导致了难以对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因此, 界定心理素质各项权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清晰的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的权重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更好的评价。

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 离不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及对策的研究。摸清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有利于寻求解决对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和对策的相关研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同时也应看到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的存在。这些难点也推动着相关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王韬.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xx:48.

[2]赵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0xx:8-10.

[4]高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构成——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xx, 24 (10) :1837.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例篇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并明确提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的指示。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据国内外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研究认为:现实社会心理素质不高、心理学知识匮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70%以上。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极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大学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忽有忽无,极为薄弱,我们紧紧抓住了以大学生心理学全校性选修课的开设为切入点,开始了进一步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纵深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访谈记录,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即形成了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以心理学选修课教育为主要途径、以心理协会和心理咨询中心等组织的培训和实践为辅助、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人才为目的的培养体系。

2.具体方法

2.1建立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知识建构和智慧技能形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2.1.1大学生心理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学虽然只是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其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其在规范大学生心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指导大学生正确走出挫折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同样不容忽视。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有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但其内容却在界定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界定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概括和具体两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a.概括的主要问题

概括来说,现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对大学生心理学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大学生心理学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阐述少;对一般意义的大学生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具体出现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机械性的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

b.具体的四个问题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第一,理论无法真正引导实践。当前大学生心理学只是把所关心的转变为科学的语言形式,然后再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处理。这实际上是使教材真正适用于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使大学生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实用性学科。

第二,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当前大学生心理学很大程度与普通心理学相似,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也时常会有概念或认知上的混淆。

第三,侧重于讨论个别的心理现象,而不强调整体的心理特性。

第四,内容缺乏创新点。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紧密结合大学教育实践而进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学观念,没有被吸收进教材。

2.1.2解决方法及建议:

a、界定遵循的原则:

(1)根据大学教育目标决定大学生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框架。

(2)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外,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的界定还要遵循一些现实意义上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性、前沿性、实效性的“三性”原则。

b、界定的实际操作:

一方面,要坚决删除现行教材中对大学生心理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与大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不良学习的研究、关于心理问题导致异端行为的研究等。

其次,要强化解决实际存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大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

再次,大学生心理学应提供可能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学的背景知识。从而使大学生不仅仅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有一个表象的认识,还要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通过对深层次知识的把握,有助于大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再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和同样的错误。

此外,必须打破以心理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的“贯例”,消除教材中的“条块分割”现象,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学的内容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有关心理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完善认知结构。从微观方面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学习心理、挫折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恋爱心理和性心理以及职业选择心理和网络心理”到宏观的“高校校园文化心理”等一系列大学生心理问题入手,力求从大学生的人格、气质、性格、情绪调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心理咨询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c、对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界定:

大学生心理学应该包括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

第三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四部分:大学生的情绪及调节。

第五部分: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第六部分:大学生人格、气质与性格。

第七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

第八部分: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性心理。

第九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心理及调适。

第十部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卫生。

第十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心理。

第十二部分: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第十三部分:心理测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十四部分:心理咨询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

2.2采用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类应用课程,在传授大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优化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根据学生现实需要以模块方式进行教学,加强实践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小组活动、在线讨论、影片赏析、团体训练等多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变客体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自我成长。

(1)答辩式研讨。

大学生答辩式研讨是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自选课题,自设问卷,面向学生调查,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心理科学的浓厚兴趣。学生调研课题内容可包括生活状况、综合素质、恋爱问题、网络依赖、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每一项调研都关乎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为广大学生了解身边群体提供了一个窗口。另外,可争取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课题组同学为全校辅导员、班主任宣讲调研结果,请学校领导亲临现场,实现学生给自己的老师上课。

(2)小组讨论与读书心得。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学讨论,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源,实现“三个一”具体要求,即每位同学每学期阅读一本心理学书籍,撰写一篇心理学读书心得,参与一次心理学课外学术讨论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小组讨论与读书心得等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打破传统课程教学的固有模式,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助紧密结合,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影片赏析。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源增强教学效果的直观性,《认识两性》、《生命过程》、《爱德华大夫》等心理类影片展映倍受同学们欢迎。这样,同学们不仅感性地了解了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而且更深刻、形象地认识了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神奇魅力。

(4)在线答疑、社区讨论、邮件互动。借助于大学生心理论坛平台,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网上心理知识的学习、课件下载,一般心理测试以及适时心理咨询。这些可作为心理教育平台的延伸。此外,主讲教师还适时组织在线答疑、社区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实现心理教育的自助和互助,并以邮件方式随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存有的困惑。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心理教育空间,成为《大学生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5)专题讲座。《大学生心理学》主讲教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涯规划方面的专题讲座,不仅为广大同学介绍了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丰富了课程学习内容,而且教给了学生识别、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技能技巧,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化解了问题。另外,还可以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答疑释惑。

(6)团体训练与拓展活动。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成长性问题,课程主讲教师适时开展专业的咨询与辅导。对于具有共性的问题积极开展团体训练,让学生在团体中获得同伴支持和理解,从而走出自我。此外,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心理素质,通过人际关系训练、情绪识别与管理训练等活动,学生可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认知策略及思维方式,并予以积极调整完善。

(7)成长工作坊。为了让更多同学受益,作为大学生心理课堂的重要延展,利用展版、宣传栏开设“心理成长工作坊”专栏,专栏文章选取日常咨询和课堂讨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为主题,展开分析和辅导,以拓宽心理教育的受益面。如推出“心理辅导老师给新生的话”、“陷入困境的你孤立无援吗”、“朋友间能给予的,不仅仅是友谊”、“停止吧,一个人的战争”、“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与微笑相伴成长”、“为了心灵的一片晴空”等专栏。

2.3心理学协会培训提高

由于大学生心理学课时有限,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会加入心理学协会,协会聘请心理学专业老师任指导老师。在协会中,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如大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名家论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大型签名现场咨询活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大型手语歌曲晚会、心理电影展播与赏析等系列活动,通过组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建立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全方位的加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协会中,大家经常沟通,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协会的培训,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逐步完善,视野逐步开阔,心理调适能力逐步增强,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2.4心理咨询中心实践

心理咨询中心是由心理学专业老师担任、面向全校学生展开心理咨询活动的机构,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和想提升心理素质的学生。老师们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和服务对象,对于心理学基础比较好、愿意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的学生,老师们可吸收一部分参与进来,利用心理学实验室做一些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做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咨询中,学生可做老师的助手,包括预约、记录、整理档案等工作。

3结语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从在校高年级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例篇八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时至今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大学教育理念当中,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有胆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男女心理素质特点入手,针对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引入体育课教学中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并得出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有着明显差异和不同,体育专业女生和非体育专业女生差异更明显,值得庆幸的是,调查中没有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选择自暴自弃。大多数体育专业男生、女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对于参加体育运动后的感受是很愉快很舒畅,而40%非体育专业女生参加体育运动后无特殊感,甚至16%的人会感觉疲惫不舒服。通过表一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是心情舒畅,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运动是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释放心中的不快和阴霾,培养自己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的心理素质。相对来说,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用体育运动舒缓压力的情况明显弱于体育专业,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女同学们,那么,如何养成正确面对挫折、懂得释放压力的自我调节方法,也就成为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1.有针对性安排教学内容。已有研究证明,整个身体素质结构中,各种素质的形成都要以个体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和基础[2]。体育教学一直被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如何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就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通过几节课时间,通过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大概掌握每位学生的体育课参与情况,包括积极性、热情度、认真度以及情感体验等,并针对男女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加上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实现通过体育课教学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2.合理的进行评价。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同学们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的积极评价,往往能极大促进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大学生体育课堂,主要就是以室外体育运动和体育技能学习为主,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体育教师对学生某个动作或者某段时间表现作出评价,这个是时候,积极性的、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极大的满足感,即使面对教师提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也能欣然接受,并从意识上去主动改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运动精神,也能学会如何面对和指出别人的'不足,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反之,如果体育教师只是批评,甚至是谩骂,则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减少体育热情,严重则会导致学生不爱沟通交流,出现自卑自闭的严重问题。

3.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建设。社团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社团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社团类型,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参与社团发展和建设,甚至是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制定,那么体育社团作用可能就不单单是一个体育活动社团,可能会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兴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性活动群体。当然,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学校团委和社团负责人等部门和个人的充分协调和统筹安排。

体育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的主导,在开展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及其安排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渗透既然作为相应心理素质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心理上塑造和完善个体,大学生体育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传授体育运动知识的责任,也肩负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必须要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影响心理因素,认识到体育课对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运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低落的情绪和紧张的生活学习压力,从思想上认可体育课对心理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总之,因为体育课的实践性和运动性,使大学生体育课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