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9 03:20:26 页码:10
最新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优秀10篇)
2023-09-19 03:20:26    小编:雅蕊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篇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

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篇二

师:你了解多少关于苏轼的事。(2分钟)

1、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2、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

苏轼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显著,与黄庭坚齐名,人称“苏黄”

在词的创作上表现更加突出,与辛弃疾一同开创了豪放词风,人称“苏辛”

在书画方面与 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齐名, 在当时被称为四大书画家

3、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谓是旷世奇才! 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这位旷世奇才的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请两位学生分别读第一、第二段,教师泛读第三段,全体学生齐读第四、五段。(5分钟)

三、

师:文中提到的赤壁是在宋朝的黄州,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这个地方,本文是苏轼在被贬期间所作。黄州景色优美,有诗云:“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苏轼同朋友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写下了这篇《赤壁赋》。那天夜游赤壁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呢?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寻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变化的词语,触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确:乐甚——愀然——喜笑, 喜——悲——喜(3分钟)

四、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

师:作者因何而喜,缘何而悲呢,又为何由悲转喜呢,一切都源于风月。

的确,《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紧扣山水风月展开描写议论,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顺着“喜——悲——喜”的情感轨迹,走进《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1、浏览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写风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5分钟)

文字赏析后,可全班朗读。

明确:

第(1)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补充: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2)段: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第(3)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第(4)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第(5)段: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文中所写的有关风月的句子有什么不同?(15分钟)

举例比较不同: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分析:

问:第一句中的月有什么特点,说明作者的心情如何?明确:由景生情。

问:第二句中的月表明客人怎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明确:由情入理。

问: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阴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在这句话中,作者对月又做了怎样的思考?得出了了什么样的结论?明确:水月是不值得人羡慕的。

总结:本文最大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情 景 理交融。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明确:

第一段和第二段关于风月的描写是纯景物描写,并由景生情。

在第一段中几乎都在写风月,展现空阔、瑰奇、壮美的景色,处在如此境界,自然心情舒畅,此处的风月描写乃“乐甚”之由。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兴而高歌,故而有了这歌咏风月之辞,江水澄明,月光浮动,面对如此浪漫的良辰美景,难怪东坡会联想到美人,美人比君,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情感也进而由“乐”转“悲”。 不想又引出了一段如怨慕,如泣如诉的袅袅之音。

第三段风月的描写激发了联想,并由情入理。

第三段的风月是历史之月,由眼前的风月联想到曹操当年志得意满,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进而想到江水无穷,人生须臾,自己渺如沧海一粟。抒发要摆脱现实,渴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人生理想。

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风月引发了古今人物的对比,宇宙无穷和人生须臾的感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的叹息,悲苦和哀怨也便由此引发。

第四段风月的描写阐释哲理。

先是由水月引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由此得出结论,水月是不值得人类羡慕的。

然后苏轼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拥抱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

苏轼在被贬的困境中,并没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并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可见他旷达的胸怀,乐观的处世态度。

也正是这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让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点,而是在原来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是大彻大悟的喜悦。

五、结语和作业:

风月引发情思,风月触动心灵,风月激发联想,风月阐释哲理,风月预示人生。风月让整篇文章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有悲、有欢、有喜。“风月”在古代文学作品也是很常见的意象,请同学课后去查找有关“风月”的古代文学作品,并想想这些作品中的“风月”有什么内涵和作用。

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篇三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

总结: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

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篇四

1、 在时间准备中不够充足,也没有提前试讲,当真正上课的时候,感觉有点紧张,特别是当课件乱了的时候,变得慌乱起来,心理素质不过关,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因为作为一个老师紧张是要不得的。

3、 教学目标没有完全落实,尤其是有感情朗读、背诵这两个目标上引导得很少。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语文课需要花大部分时间在朗读上。在整堂课的学习上,我让孩子们进行朗读的环节比较少,目标中的有感情读,似乎在整堂课中都有所忽视,没有真正落实目标。

5、 在自主感悟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引导过多”等问题,在让孩子主动认知方面还没有真正放开。教学时,我只是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大胆“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学会”而没有“会学”。

6、 没找到着重点进行训练,没有注意到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还不是低年段教学的主要方法。在理解重点词语上,我更多的是灌输给孩子们“这词语什么意思”上,我觉得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去理解,并相信他们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篇五

在本次教学中,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在课堂上依然存在诸多遗憾,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读的指导层次不够明显,读的方法不够灵活,如果能让学生自主分角色朗读,甚至演一演,可能收效会更好,应该给学生提供理解在创造的空间.

2,在讲捧字时,课堂上出现了学生说:打字,当时很诧异,情急之下,处理的不妥当,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样用不行.

3,教师的情感渲染不够到位,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做到忘情无我.

4,对文章内容研究还可以再细致些,根据国王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复杂心情可以指导孩子读出不同的理解.

5,课件还可以加入鲜花的图片,会对指导朗读有一定的帮助.

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篇六

傍晚的时候,我到一个小村子投宿。在一个老翁家住下了,和他们聊了一会儿后得知这个小村子叫石壕村。

晚上我正躺在床上,忽然听见拍门声,老翁和老妇的脸色一下子变了,老妇打开窗户让老翁赶紧逃出去。外面的人似乎有点等的不耐烦了,一边拍打着门一边喊道:“我们是差役,快开门!”老妇赶紧把窗户关上,跑过去把门打开。差役冲了进去没看见一个男子,便朝老妇怒吼道:“你家的男子呢?快出来!”老妇一边哭一边说:“官爷啊,我家三个儿子都去战场了,一个最近送了信回来,还有两个已经战死了。”这时传来一阵婴儿的哭喊,差役问道:“你家里还有谁?”回官爷,这是我已经去世的儿子留下的孩子,因为他还没有断奶,所以他的母亲没有离开,留下来照顾他。可是她的裙子都是破破烂烂的,实在不方便见人啊!差役还是不肯罢休,继续追问道:你家就没有别的人了吗?回官爷,没有了,就只有我们三个人。差役指挥其他几个人,让他们把那位妇女抓起来,老妇赶紧跪了下来,哭喊道:“官爷行行好吧!求求你放过她吧!官爷!”差役冷笑着看着老妇,说道:这不是战争上缺人吗!不然让你上啊?让开!老太婆我告诉你,如果你想快点过上太平的生活就给我让开!不然别怪我不客气了!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带走后孙子会活活饿死,只好挺身而出,官爷你把我抓走吧!我虽然年老力衰,但是我还可以为你们准备早餐。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吧!差役犹豫了一会儿,然后对手下说:“带走”。请等一下官爷,让我和儿媳妇再说几句话。差役不耐烦地说:“快点!”我听见老妇哭哭啼啼地对女子叮嘱了一些事,便和差役走了,那位女子也哭哭啼啼地望着窗外,目送着老妇渐渐消失的背影。

第二天早上,我只告别了老翁,就继续赶路,也不知那位老妇是否还能回来,唉!

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篇七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美丽: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小节,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述的情感后,再让学生模仿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第二、第三、第四小节,并通过提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然后通过回顾前四小节的内容,体会诗中四次提到的 “这究竟是为什么?”所表的情感,为学习诗中第五小节内容铺垫了痛恨战争的感情基础,最后与作者产生共鸣:停止战争,呼吁和平。整堂课的教学基本能够按着自己的思路顺利完成,但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诗歌情感。基于学生的特点,我还是选择了“扶、放、收”的方法,所以课堂中学生读的机会就相对少了。

2、学生在提问题的环节中,问题内容比较浮浅,只是居于自己对字面的理解来进行提问的,不会没有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3、针对这节课,我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示给学生,觉得和可惜。

4、诗歌结尾处,学生情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5、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语言不够丰富。

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篇八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 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多一份反思,或许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语文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作为母语,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前几年语文大讨论时,多少偏激之词言犹在耳,多少老教师感叹越教越不会教。我困惑,摸索,听了几位大师言谈,观摩了几堂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偶有一些心得体验,聊且作为反思。

首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必须过硬。听、说、读、写不必说样样精通,起码必须能镇住学生,在学生面前能有几分自信。我真正感到自己在课堂能闲庭信步,挥洒自如,是普通话培训之后。自己朗读能力提高之后,可以自如地范读,底气就足了。基本功过硬,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语文。比如如果你善于听,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你的评点,引申就有根据,有针对性。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往往会发现他们本身素质相当之高。可惜,大学、目前的培训机构对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

其次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比如《项链》,未必就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装在套子里的人》未必就一定要大谈揭露沙皇军警的黑暗。

教学中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试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畅所欲言,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意识大加批判,我也加入他们行列,讲了几个小故事: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专制时,有人质疑赫鲁晓夫为什么不在斯大林在任时指出他的过错,赫鲁晓夫拍着桌子:“谁在说话,给我站起来!”那人吓坏了,以为大祸临头。赫鲁晓夫幽默地说斯大林就是这样做的。高压专制下,必有奴性。随后讲了萨达姆的“万人坑”,讲了康熙、乾隆时代的文字狱,讲了孙志刚的遭遇。大家一下子陷入深思。这是我在教读《我若为王》一文时的一段“穿插”。将历史、现实和课文联系在一起,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仅恰切的丰厚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强化了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适度地“穿插引入”,可以让行多行多的课表现得活泼灵动。教学艺术是需要学习总结的。这一点,湖北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做得相当成功。她将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所以在课堂上她能游刃有余。而我们往往还凭经验驾御课堂,有时感觉很不错,有时感觉很失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篇九

由于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写的时候显得有些罗嗦,且重点不突出,如:写第一段的内容时,学生只写出了对人物的介绍,但对于核舟的主题就给落掉了,就是学生对“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没有看到,或没有理解。对于“奇巧”的突出,学生也只把原文写上去,并没有总结、提炼,显得有些罗嗦。我在点拨的时候,首先问问学生这样写的理由,尽量让学生自己能够随时改造。我就顺着学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点圈点出来,让学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学生自己讨论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问题、及时被解决问题。

一段说完之后,其它段落的问题解决就快多了,学生也明白多了。

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是一种既快、又明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

(一)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毕竟语文的教学随机性还是很大的,并且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体,有的环节就不必了。

(二)由于是两个班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一个班的时候效果没有那么好,在上课之前的环节我是先翻译后读书,而第二节课在另外一个班稍有调整,先让学生读书后再翻译,在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去认知新知识,效果好些了。

赤壁赋课文反思总结篇十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自然也不会例外。不足之处:

第一: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重复。对于妇之苦内容的探讨,颇多重复之处。环节设计上并无重复之处,为何具体操作环节会出现重复的内容探讨?事后反思,原来是一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第二:文化体认环节缺少必要的铺垫。“知人论世”,学习一篇文章,不限于学完文本之后就结束,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作者,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者的其它文章,从而更好的认识作者,这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具体操作读人——名家对话这一环节时,所做的铺垫还远远不够。仅只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关注这普通的一家人,在学生简单的回答之后,幻灯出示一段文字,便得出读人——忧国忧民的结论,未免有些突兀。这个结论的得出,更多得是教师给出的定论,而非学生认识到的。要想达成此认识,尚需要去做大量的铺垫工作:多找些相关资料、诗句呈现,同时适量的人物背景介绍也是必需的。

没有任何问题的一节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怕的,因为随着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完善,有问题才有课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