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寻隐者不遇教案网(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9 04:06:16 页码:13
2023年寻隐者不遇教案网(优秀10篇)
2023-09-19 04:06:16    小编:紫衣梦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寻隐者不遇教案网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假如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发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寻隐者不遇教案网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 初读古诗

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8、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10、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贾岛的诗有像我们今天学习的这样很安静,置身世外寻访隐者的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诗。

2、教师相机出示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3、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一起来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教案网篇三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含义

一课时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19、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案网篇四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首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首,作者是贾岛。全诗共4行,以问答的形式叙述了他去寻访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松树下面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文章虽然是以问答形式来写,但语言选择十分精妙。诗中省略了寻访者“我”的三次询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在哪里采药?”“你能找到他么?”但读起来并不难理解。而且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情绪低落;“只在此山中”――希望又生;“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有无可奈何之感。

教学的重点是: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诗可以通过“看――说――读――演”四个步骤来进行。“看”就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寻访的过程;“说”就是把想好的说给全班同学听;“读”就是边想象边朗读,边朗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演”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诗文背诵下来,然后边背诵,边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

2、学习生字,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贯穿于朗读诗句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

寻隐者不遇教案网篇五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2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案网篇六

一、教学目的:

1、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法

1、 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 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 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 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 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 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

1、 抓字眼、明诗意

2、 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 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 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七)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兴奋)

言师采药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   (羡慕)

(就)(这)

云深不知处。   (向往)

(弥漫,缭绕)

附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内容:

古       把

诗       话——抓字眼  明诗意

的       变——提问题  想诗境

一       成    悟诗情  咏诗句

种       画

寻隐者不遇教案网篇七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

2.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幻灯(或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二课时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偏僻的山野。诗题的意思是: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没有遇到。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曾任长江(今四时省蓬溪县)主薄。他以苦吟著称,“推敲”的典故,就是从他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而来。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1.自由朗读,数数有几行几句(四行两句),找出生字,看拼音,认生字,同桌互查。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并组词。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释义组词。

2.试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1.指名试读,教师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精讲。

先解释难理解的词:童子: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言:说的意思。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又多又深。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下,指在松树底下。言,说的意思。采,采集。这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就在,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这句的意思是: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点拨: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这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1.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2.朗读指导:

诗题“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用生字组词。2.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参考

5寻隐者不遇

地点 人物 对话 内容

? ? ??松树下面 我 问 你的师傅在家吗?

童子 答 他采药去(了), 云深(雾大)不知(去向)。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诗歌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寻隐者不遇教案网篇八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深厚兴趣。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

2.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寻”、“隐”、“者”。

3.全班小朋友跟教师读课题。

4.教师简单地解释题目的意思。

5.教师导入:诗人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却遇到了一个小男孩。

二、观察图,感知内容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松树下。

3.引导想像:想一想,诗人会部男孩什么呢?

4.教师导入:男孩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把古诗读一读。

三、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全班小朋友听录音范读,然后跟录音读。

3.学生齐读。

4.指名读,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5.全班齐读。

6.学习生字。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指名认读并组词。

(3)小朋友自由识记,可以和其它小朋友音商量怎么记住这些生字。

(4)反馈识记生字的办法。

(5)小组开火车去拼音检查认读的情况。

四、读懂诗意,理解内容

1.指名反馈:童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童子对诗人说了什么吗?

4.角色表演当时的情境,在表演中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五、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读给同桌听,互相督促。

2.教师指导学生读。

3.全班齐读。

六、布置作业

1.认读生字词语。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指名读古诗,其他评议。

2.集体读古诗。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棒。

4.抽查生字的认读。

5.开火车读生字词,巩固生字。

二、背诵古诗,鼓励积累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计,集体评议。

3.学生跟老师有感情读。

4.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5.学生自由背诵,看看谁背诵得又快又好。

6.鼓励学生这时候课余时间多收集、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3.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说一说第个字书写的注意点。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互相交流、评价。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书写本课生字。

寻隐者不遇教案网篇九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寻隐者不遇教案网篇十

——人教版第二册

生:我看到诗人在跟一个小孩说话,诗人可能是在向小孩问路。

生:我觉得诗人在向小孩打听一个人,问小孩是不是这个人。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我们今天就学习它。诗人寻访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的老爷爷在很高的山上采药。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身上背着药篓,手里拿着药铲,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药。

生:隐者是为了给别人治病才去采药的。我想对他说:“您的心灵多美好,为了医好他人的病去采药,不怕山高林密。不顾年老体弱。”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心里只想那些生病的人,真是好心人。”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为了治好别人的病去采药,走了那么远的路,爬上了那么高的山,您真勇敢!我佩服您!”

师:正是隐者一心为别人想的高尚品质打动了诗人,诗人才去寻访隐者。可这次诗人没有遇到隐者,但我想,诗人以后还会去寻访,也一定会遇到隐者。

……

师:同学们根据诗中的内容,结合插图,大胆的想象一下,诗人与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然后选出优秀小组到前面来为全班同学表演。

评析:1、以图为导入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从图入手,认识诗人,猜想诗人在做什么,调动了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

2、以图入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让学生看图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并向隐者表达心声,放飞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活动得以主动参与,有效地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内在思想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语言素质。

图文结合,扮演角色,发展了学生语言和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