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康德的哲学论文 哲学家康德的故事(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9 05:11:41 页码:11
2023年康德的哲学论文 哲学家康德的故事(通用8篇)
2023-09-19 05:11:41    小编:碧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康德的哲学论文篇一

在康德的身上,除却他哲学上的成就,还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敬佩的,那就是他的守时。小编在此整理了哲学家康德的故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康德的生活非常的规律,5点起床,每天早晨的五点,他就会起床,然后开始两个小时的工作,中午吃饭后,他一定会去散步,晚上十点会准时上床睡觉。甚至于到最后,他做事情沿途经过的家庭主妇会用他的活动当做时间表,因为分毫不差。

另一个关于康德守时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朋友家拜访,因为之前有写信给人家说自己上午十一点会到,同时朋友家住的比较远,过去还要经过一条河,所以他大清早就租了辆马车前往。等到康德和车夫到达河边后,却发现桥断了,虽然河不宽,但是水深,而且结了冰,这也就意味着他无法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朋友家。

为此他感到很焦急,询问车夫后得知,如果往前面走,十公里外还有一座桥,但是走这条线路到达朋友家就十二点半之后,选择走眼前的线路,只需不到四十分钟。两难的抉择后,康德花费了两百法郎买了河边的小屋,并且许诺屋主,二十分钟内从小木屋拆下几块木条修好桥面,就将小木屋送给屋主,于是屋主很快喊来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按时的修好了桥。桥修好后,马车终于在十点五十五到达了朋友的农场。在家门口等待的朋友见到看的的第一句话就是“朋友,你真准时。”

直到今天,康德守时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康德一直过着很刻板的生活,终身未娶的他,一天只吃一顿饭,深入简出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懂得享受生活,他有着很丰富的业余生活,比如打牌,听戏或者听音乐会。他每天都邀请朋友一起吃饭并讨论一些学术上的话题。

他的爱情始于凯塞林克伯爵夫人,他暗恋着这位夫人的时候,身份是该夫人的儿子的.私人老师。伯爵夫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寡妇,为了能够多看她一眼,他每天都准时去给伯爵的儿子上课,后来这位夫人嫁给了另一个贵族,康德为此很伤心,他辞掉了工作。暗恋失败的他开始致力于自己热爱的哲学事业,并且开始形成自我的婚姻观。

康德很早就知道爱情给人带来的激情与欢愉维持的时间是有限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的,最后冷却变质后,两人之间的信任就会转换为亲情,也只有这样,夫妻之间的感情才能长久。这样的爱情虽然在激情消磨殆尽后,就只剩下亲情,却也是平凡的,同时很值得人细细体味。

康德一生未娶,关于这方面的原因,他自己的说法是:“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供养她时,我却再不需要她了”。这句名言也就代表了康德的婚姻观。

康德的名言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 康德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 康德

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 —— 康德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 康德

康德的哲学论文篇二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最终目的并非知识哲学而是实践哲学。

康德的实践哲学包括“实践理性批判”以及与之相关的“启蒙”“永久和平”等“第四批判”。

一、康德的道德哲学

实践领域虽然像“空气”一样不纯粹(它对鸽子的飞翔构成了阻力),但是,康德认为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纯粹理性而在道德领域显示出人的严峻的自由意志。

康德借用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展开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而在考虑“实践理性批判”时,康德延续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包括身心二元论)和自由意志。

笛卡尔不仅认为人有天赋观念,而且进一步认为人有自由意志。

他将世界分为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像一部机器,它是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的身体或肉体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因而人的身体也是一部机器。

但是,人的精神(心)却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人拥有自由意志。

康德将笛卡尔的心物关系转换为现象与物自体的关系(或自然与自由、自然与自我的关系)。

现象界(自然)受因果律的支配,而本体界(物自体)是自由的,不受因果律的支配。

如果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的重点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是可能的”,那么,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的重点就是人的纯粹的“自由意志何以是可能”。

自由以及自由意志是康德哲学的“拱顶石”,所有其他概念(上帝的概念和不朽的概念)都依附于自由意志及其道德学之上,甚至宗教也依赖于道德。

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几乎等同于自由意志或自律意志。

康德对自由与道德的关系的解释与卢梭保持了一致。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自由意志虽然并非由康德首次提出,但康德为人的自由意志增加了不同的内涵。

奥古斯丁较早地讨论了人的“自由意志”问题,却主要是在消极意义上讨论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被视为人类原罪的祸首。

在康德这里,人可能因自由意志而作恶,人更可能因自由意志而坚守道德义务,成为纯粹的坚毅卓绝的“义人”。

正是凭借自由意志,康德构建了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

在康德那里,道德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获致幸福”。

他甚至认为“幸福道德”是“虚伪道德的典型”。

在他看来,“一切原则或者是经验的,或者是理性的。前者以幸福原则为出发点,以自然的或道德的情感为依据;后者以完善原则为出发点。”知性世界的活动以道德的最高原则为基础,而感觉世界的活动则以幸福原则为依据。

换言之,幸福原则是经验的,而道德原则是理性的。

幸福和道德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使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和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绝非一回事。”另外,由于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必须依据理性法则行事,所以他不信任道德情感。

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他明确表示:必须防止儿童变得多愁善感。

“人们一定不要把儿童的心变得太软弱,即总是为他人的命运所感染,而是要使他们坚强,他们心中所应该充满的不是感情,而是关于义务的理念。很多人在现实中变得心肠很硬,正是因为他们此前曾经富于同情心,却常常觉得自己受了欺骗。”

一般认为,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有德性;有德性的人,必然会得到幸福。

然而,在现实中,在经验世界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幸福依赖于环境和审慎,而非取决于单纯意图和灵魂的纯洁性。

在尘世中,它们之间的一切关系都是偶然的和有条件的。”幸福和德性“两者之间不存在经验上的因果关系”。

事实上,幸福的人不一定有德性,有德性的人也不一定过得幸福。

换言之,在经验世界(感性世界),德性是幸福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尽管如此,理性却要求二者有必然关联,即“要求幸福与配享幸福是成比例的”,“根据德性分配幸福”。

理性是可以提出这种要求的,因为理性原本就不受经验的制约,并且能为经验世界提供“范导性理念”,去影响人们的行为。

“理性当然有一个不可拒绝的感性方面的义务,要照顾到(这一)利益,并给自己制定着眼于此生的幸福,并且尽可能也着眼于来生的幸福的准则。”因此,“德福一致”尽管在感性世界中难以实现,但必须坚持“德福一致”的理念。

康德通过悬设“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实现了理智中的“德福一致”。

尽管康德赞同“德福一致”是一种美好的状态,但在道德教育中,康德主要关注的是“配享幸福”。

他认为“善良意志甚至是值不值得幸福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康德的意思是:不管事实上我能否获得幸福,但我务必使自己对得起(配得上)我可能会得到的幸福。

作为“道德人”,我所关心的不是“我究竟幸不幸福”,而是“我是否有资格享受幸福”。

而要获得这个资格,就必须拥有“道德之善”,使自己的行为服从道德律,服从“绝对命令”。

柏拉图认为,“有一种善,我们乐意要它,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后果。”康德是把柏拉图的这个观念推到极致的人。

二、康德的德育观

康德的德育观念直接源自他本人的道德哲学。

康德集中讨论教育的著作是《论教育学》。

根据自然与自由的二律背反的思路,康德将教育分为自然教育和道德教育。

“自然性的教育是关于人和动物共同方面的教育,即养育。实践性的教育或道德性的教育则是指那种把人塑造成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的教育。”康德强调必须把自然和自由区分开。

在康德看来,当一个少年到了性觉醒的时候,就进入接受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期。

与卢梭一样,康德也认为性的成熟是一个重要事件(卢梭视之为人的“第二次出生”)。

性发育的成熟表面上是自然教育的问题,实际上,它提示了道德教育的关键期的到来。

在道德教育或实践性教育方面,康德主要提示了三点:技能、世故和道德性。

这里的技能指的是精深的技能(区别于通过自然性教育已获得的肤浅技能)。

“世故”这个词在这里并没有贬义,它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上的成熟。

“世故指的是那种把我们的技能施之于人的艺术”;“世故意味着人不能轻易动怒,但也不能太无动于衷。因此人一方面是不要过于激烈,另一方面仍要积极……世故的养成是为了培养性情。”康德所谓的“世故”接近洛克的“绅士教育”中的“礼貌”。

但是,三者之间,康德真正关心的是人的道德性。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始于道德行为,绝不是知性使人与动物有区别,“只有道德才使人成为人。失去道德,人将变成动物。”

康德在《论教育学》中讨论了儿童道德塑造的要点。

康德把“义务”视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包括对自己的义务和对他人的义务。

对他人的义务则是指要懂得敬畏和尊重他人的权利。

康德强调道德“义务”已经接近宗教。

反之,康德的宗教哲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

“康德的宗教哲学是直接和他的伦理学相衔接的。”在他看来,宗教就是我们心中的法官所颁布的法则。

康德所谓的“上帝”,就是良心,即人们自己“内心的法则”。

康德的“上帝”就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自由意志”。

在道德领域讨论的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康德已经接近马基雅维利在政治哲学中讨论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宗教就其内容及对象来说,并不在任何一个方面有异于道德,二者的区别仅仅是形式上的。”也因此,康德反对宗教仪式中的敬拜,他认为虔敬而屈膝和跪拜是“违反人类尊严”的。

这样看来,康德的“神”离传统的神学很远,离斯宾诺莎主义的“自然”很近。

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中写道,“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悬置所有知识,这里“知识”仅仅是指有关经验的知识。

而这里的“信仰”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而是与自由意志相关的纯粹理性和道德实践。

康德始终不变的追求是斯多葛主义式的纯粹的理性和纯然的善良意志。

康德直接讨论“启蒙教育”的著作是《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其实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几乎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康德开篇就提出:启蒙就是人从“受监护状态”走出。

他认为,人之所以不愿意走出受监护状态甚至喜欢受监护状态,主要因为人的懒惰和怯懦,不愿意承担自由的责任。

由于受监护状态的确给人带来某种不操心的舒适,人因此而宁愿做一个幸福的奴隶。

问题还在于,那些监护人也从他的监护人那里获得操纵的欢乐和权欲的满足。

康德的呼喊是:在可以公开运用理性的地方,就应该敢于理性地思考,“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智!”

不过,康德的“启蒙”很快就受到他的朋友哈曼(j.hamann,1730~1788)的反驳。

哈曼认为,在康德那里,这么多人没有成为“成年人”,这么多人需要“他人”引导,这本身就说明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安然无恙之中,原本不需要启蒙。

而且,康德一边指控“监护人”导致了人的未成年状态,而康德本人却不知不觉地担任了大多数人的“监护人”。

这说明康德的启蒙哲学是一个悖论。

哈曼出身卑微、籍籍无名,虽然一度得到邻居兼朋友康德的支持(他与康德住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他却“尽其余生与康德争论”。

在伯林(i.berlin,1909~)看来,“有一个人给了启蒙运动最沉重的打击,启动了浪漫主义进程,启动了整个反叛启蒙理念。”这个人正是哈曼。

康德使笛卡尔以来的先验哲学几乎达到顶峰,不过,这个哲学的顶峰后来受到两股相反力量的冲击。

比较奇妙的是,冲击康德哲学的这两股力量在康德哲学内部就可以找到各自的源头。

或者说,康德哲学本身就可以派生出这两个哲学的方向。

在冲击康德哲学的两股力量中,一方以哈曼、赫尔德(j.herder,1744~1803)、费希特、谢林等人为代表,他们以浪漫主义的方式重点发挥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意志。

康德哲学所隐含的主体主义已经孕育了浪漫主义的种子。

费希特和谢林等人所做的只是“把他的思想往这个方向推进。”与浪漫主义相反,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另一方并不认为康德的理性不好,而是嫌其做得不够,黑格尔借助谢林的“绝对自我”将康德哲学推向更彻底的理性主义(“绝对精神”)

康德的哲学论文篇三

西方哲学流派迭出,理论丰富,要做好历史性的研究就必须根据其演变历程,追根溯源,梳理出脉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教条主义哲学史观的影响,我国的西方哲学史研究一直遵循着这一基本模式,即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实际上,西方哲学的演变进程包括许多哲学要素的发展,常常显现出一定的脉络。这些思想的脉络在历史上相互交织,成为了西方哲学史特定的研究对象。把握西方哲学史的脉络可以有许多维度,只有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去透视历史才能从各个侧面去把握西方哲学史的整个图景。这也是追寻西方哲学史线索的意义之所在。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这个维度强调的是“哲学”,而不是“历史学”或其他。例如从哲学家的师承、学派、哲学的概念、问题、体系、方法等视角来把握的脉络就是突出了“哲学”的维度。

首先是以哲学概念、范畴和哲学问题的变化发展为线索。西方哲学史家们在这一方面早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以哲学家们的种种“问题”为基点来展开对各个哲学体系的阐述的。作者叙述哲学家的哲学体系时,大都先讲其“问题”, “探讨的问题”、“注意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思考的问题”等等。但是梯利只是以问题作为体系的开始,不是始终以它为线。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则算是一部经典的问题和概念的历史。虽然伽达默尔曾以文德尔班没有针对问题提出新问题为由,判定其哲学史为假问题史,但是从对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性研究上看,我们不能否认《哲学史教程》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概念、范畴是哲学的基本元素,研究哲学离不开对概念、范畴的哲学史梳理,而每一个哲学概念、范畴又都与某些哲学问题相关。至于为什么要强调寻找哲学问题的历史脉络,笔者认为有必要说明。的确,哲学史常常令人觉得哲学似乎总是在重复着那些永远也找不到答案的问题,那种无休止的批判和探索在一些人看来根本毫无意义,与其在这里兜圈子,还不如去找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做做。但是,哲学本身就源于惊奇,没有对世界、对人生的追问,就不会有哲学。为什么从泰勒斯至今这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中,总有一些问题是哲学家们无法回避的,这就说明哲学问题看起来虽然玄妙,实际上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只要有人类,这些问题就会相伴而生,成为永恒的问题。这些根本的问题在思维的历史运动中不断重复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谋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理论不断更新,这也就使得寻找问题的主要路线成为哲学史研究的必然。

其次是要理出哲学学派、体系及其相互关联和发展的脉络。这不是水獭祭鱼式地按照编年体的模式罗列哲学派别,而是重在西方哲学史理论、体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性。黑格尔第一次揭示全部哲学史是必然性的有次序的历史,提出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但是他夸大了“历史中的理性”因素,为了解决个人思维的偶然性混乱,以自己哲学上先验预设的内在逻辑次序为标准,忽略了历史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的时间次序,对历史进行主观剪裁和拼凑。历史本身是经验的事实,历史研究虽然加入了主体的因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毕竟是一个融入“创作”与“写生”的作品,它最终不能脱离经验历史,历史图景的描绘更不能忽视对“生”的还原的努力。黑格尔把对哲学史发展的内在理路的寻求当做一种哲学创造。所以,要批判地吸取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首先就要跳出其唯心主义的桎梏。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逻辑的、内在联系的因素在哲学史脉络梳理中的重要性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否则,我们就会像黑格尔所批判的“某些动物”那样,只听见音乐中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却没有透进头脑。

有了对理论的内在逻辑必然性的梳理,才能理解一种理论是如何发展的,是什么矛盾使这一理论最终走向困境,同时另一种理论又是如何诞生的。哲学家之间常常产生跨世代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如果缺乏对思想内在必然性的认识,缺乏对事物逻辑的自觉,就无法理解西方哲学史上的几次转向,也就不能更深入的了解西方哲学史。从哲学维度来追寻西方哲学史脉络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这里得以凸现。所以,大多数西方哲学史的编写都以哲学学派、体系及其相互关联和发展为脉络。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就是极具代表性的著作。

“做哲学史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历史科学地’做,一种是‘哲学地’做。”〔3〕哲学史虽然定义了其“哲学”的领域,但它终究还是“史”,所以哲学史的研究始终离不开历史学的方法。把哲学史还原为历史而加以考究是必要的。笔者从葛兆光教授的《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方法》一书中获得了许多启发。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书中曾以哲学史研究的困境来反思思想史研究的出路,得出了不少新方法。本文又以此为出发点,回到哲学史研究的层面上去重塑哲学史脉络。

比如葛教授在书中提到思想史要眼光向“下”,要与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宗教史等方面携手。这颇类似于他介绍的日本历史学家丸三真男的史学方法。这一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丸三真男分别借用了地质学和音乐学的两个概念“古层”和“执拗低音”来说明其历史研究方法。他强调,在古层的上面是儒、佛、自由民主主义等外来思想,但底层也就是日本本身的文化却一直延续着。在近代日本,虽然欧美近代思想居于主旋律的位置,但也常常被低音部也就是日本自身的文化思想所修饰。这种低音有时成为背景存在,有时甚至压倒主旋律,有时又被主旋律掩盖,但它始终存在。所以在历史研究中他强调重视“古层”和“低音”。这一方法如果借用在西方哲学史脉络的重塑上就是要重视每一种哲学思想形成之前的文化积淀。任何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决不仅仅属于哲学家本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虽然处于古层之上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主旋律,但那古层之下和低音部分的东西应该值得哲学史家去探究。比如不研究古希腊的神话、诗歌就不可能更好的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不研究古希腊晚期的民间犹太教等各种宗教的流传、融合以及教义的变迁,也就不能把握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文德尔班也认为,内在联系的线在哲学史上经常被打断,所以,还有一条线是值得探索的,那就是“来自文明史的因素”。“因此在哲学史中,除开对于对象的基本特性有经常性的依赖性(内在联系因素)以外,起作用的还有从文化史中或从当代的文化现状中产生的一种必然性,此必然性说明了:为什么思维结构本身的历史存在权利不是持久不变的。”〔4〕这就说明了时代文明背景也限制和影响着哲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些观点与哲学观念史派的观点如出一辙。哲学观念史派主张哲学史是文化史、观念史,而不仅仅是哲学范畴、哲学流派的历史。

从这一维度来重塑哲学史脉络,在以往的哲学史研究中曾有过一个范例。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就尝试过“文化史”的写作模式,在时代社会政治的广泛联系中去分析、把握哲学论辩的生成条件。“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5〕可以说,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来自他的时代,来自当时社会的需求,任何一个时期的哲学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如科学发展的程度、社会文化习俗等。哲学家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甚至是自然条件的改变都有可能造就富有个性的思想。这些改变不但给哲学发展以动力,同时也在引导哲学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某一哲学体系中看到它身后的时代烙印,甚至还能从哲学思想的斗争中看到其他社会矛盾的影子。

又如,葛教授还认为思想史“推陈出新”的模式值得怀疑,它和“道统”的意义一样了,这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因此他首倡思想史研究不应该只做加法,还要注意那些被历史和历史学家减去的东西。一些东西是历史中渐渐减少的,还有一些则是史家们有意识地渐渐少记了的。而后人只能通过史书来了解历史,这样的历史我们的确不能说真正接近了历史原貌。

从史学的“减法”维度出发去重塑哲学史的脉络有特殊的意义。虽然至今还没有哲学史家从这一维度去开展研究,但是问题却是明摆着的。西方哲学历史之丰富毋庸置疑,所以每一个史家都必须用一个筛子去筛选他需要的东西,如果筛子的漏洞越大,那么历史所剩下的东西就越少。一旦史家们所用的筛子具有了普遍性――就如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为筛子一样,那么哲学史上的一些思想也许就会人为的消失在后世的史书当中,结果是一些历史被永远的漏掉了,余下的渐渐变得单调。如果史家们选择了形式各异的筛子,别人筛过的我们用不同的筛子重新筛一遍,那么,我们收获的就是另一种思想。一种思想较之另一种思想与米和米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别人筛下的米糠也许我们不屑于理会,而如果这些米糠换作一些思想,那么,这些思想对于恢复历史全貌而言,它们的价值就不是米糠所能比拟的了。且把这些形式各异的筛子当作不同维度的西哲史脉络去重塑它们,那么历史原貌保留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对于那些已经被筛选掉的或者即将被筛选掉的思想,那些在今天看来是过时的、没落的、甚至反动的哲学观念,也许应该引起哲学史研究的注意。

西哲史的脉络除了从以上两个维度去追寻和重塑之外,还可以从更广泛的维度来探索。各种脉络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可以并行不悖,甚至互相支持,只有这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意义才不会落空。从不同的维度去寻找脉络使哲学史具有无限的重塑性,哲学史研究的创意空间和意义深度才得以大大开拓。我们研究哲学史,除了原著也就只能从史书到史书,有时候,越是通行越是普及的脉络就越有可能成为我们思想的障碍物。而对西方哲学史脉络进行开放性重塑就要走出传统模式的限制,多视角的诠释西方哲学史,拓宽它的研究视野。历史不能做成万花筒,它再好看也是事先设定好了的,就在一个筒子里,这不是历史。

笔者认为人的维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这一点在文德尔班看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哲学历史进程之所以形形色色,是由于“观念的发展以及一般信仰成为抽象的概念,都只有通过个别人物的思维才能完成;而这些个别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深深地扎在该历史时期的逻辑联系和流行观念之中,然而他们总用他们自己的个性和生活行为添上某种特殊因素。”〔6〕因而在哲学概念的发展中会打上个体因素的烙印。他还特别强调在哲学史发展中占主导作用的人物的独立特性对他们思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个人因素值得重视的原因。尽管哲学家们的思想受到其所处时代的限制,但他们总有自己的个性,有各自不同的成长历程,这使得他们的哲学思想又独树一帜。哲学史的世界也就是哲学家自己的王国,他们通过思考一些人类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来展现自身。没有一种哲学体系能够脱离其哲学家来考察,所有的哲学体系都是个性的创造物。大哲学家们毕竟不等于哲学概念、问题或者哲学体系,他们是思想者,不是思想本身。每一位哲学家都是唯一的,在某一无法定义的点上是不可能被超越的。他们通过自身的展现而与时代紧密相连,形成了永恒的客观形象,他们超越了由他们所塑造的时代精神,他们可以在以后对所有时代都产生影响。

从人的维度来讲其实还不够具体,因为从人的维度还可以有许多取向。不同的取向得出的内容相差很远。在这一问题的探索上,笔者认为有几本书颇值一提。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以哲学家为线索,并不突出其概念、体系,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去阐释他们的思想,描绘他们鲜活的形象,赋予知识以人情味。二是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这虽然算不上是一部严谨的西方哲学史,但它却做到了将读者置身于哲学史之中去直接面对哲学家。他像是在讲一个侦探故事,实际上他已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他的脉络去穿越西方哲学史,与众多的哲学家们对话。这是许多哲学史家所没有做到的。三是雅斯贝尔斯的《大哲学家》。在导论里,他很明确地说了,这只是三卷书的第一卷,遗憾的是雅斯贝尔斯生前只完成了他哲学史计划的第一卷。他把历史上众多的哲学家分成许多大组、小组,如思想范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等等。雅斯贝尔斯从人的维度出发,借用了心理学的方法,承认并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无限性,并设法把人的这种无限性从各种理论的践踏中解放出来。另外,雅斯贝尔斯还研究过从其他角度去把握哲学史脉络,比如实用的角度、动力学的角度等。

史无定法,但有成例。真正富有启发性的哲学史并不在于其没有缺点,而是以其独特的视野去理出哲学史的脉络,去诠释和描绘历史。因为任何一部哲学史都有史家的取向,史家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们只能在众多的线索中进行选择。就如文德尔班的“忍痛割爱”――确定了对哲学的历史发展作纯粹主题的处理,就不能够对哲学家的品格做同他们的真实价值相称的深刻描述,就不得不牺牲赋予哲学史更广泛阐述特殊技巧的艺术魅力;也如罗素的“大刀阔斧的选择原则”――在他所讨论的人物中,他只提到与他们的生平以及社会背景有关的东西,对于那些他认为似乎不值得详尽处理的人物他就完全掠过不提。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一部哲学史是绝对完美的,也正因如此,对西方哲学史脉络的多维度研究才显得尤为重要。

康德的哲学论文篇四

中秋佳节,圆月当空。仰望明月,思绪涌上心头。

月有阴晴圆缺,很多人都为满月赞叹不已。他们喜欢满月的美满,却忘了,没有新月,又哪来的满月呢?我不同,我喜欢残月,尤其是上弦月之前下弦月之后的残月。她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让我沉醉,让我着迷。

缺与全是对立的,从宇宙诞生的那天起,它们就对立至今。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残缺不全的,正是因为没有完美的事物,所以人们都在追求完美,都把完美作为一个目标。在追逐这个目标的同时,人们获得了功名、获得了利禄,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但获得这些并不代表获得了完美,此时的你仍然是“残而不全”的。

“残”也是相对于自己的完美。德国哲学家尼采曾作诗谈“处世之道”: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残”再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使自己达到了人生的新境界,虽然还未曾完美,但获得成功就是属于自己的完美。所以“残”其实并不残,它是留有余地,是一种适度的放弃,是一种知足而长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把心态放平常,把心态放轻松,不要过度追求完美,这只会让你的人生变得紧张无味。要以“残”的心态去追求“全”的人生,你会发现,人生其实轻松美好,因为你在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人生的每一步都变得更坦然了。人生并不十全十美,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残”也会变为“全”。

康德的哲学论文篇五

2、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康德

3、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6、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7、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康德

11、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康德

12、天才是创造前无古人的业绩第一个——康德

15、最好的享受就是工作。——康德

16、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

17、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康德

18、三样东西助于缓解生命的劳累:希望,微笑和睡眠。——康德

19、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20、所谓的宗教,是指我们的一切义务都要当做上帝的命令而言。——康德

22、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康德

23、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的义务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康德

25、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康德

康德的哲学论文篇六

2、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4、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康德

5、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

8、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康德

11、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12、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康德

13、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14、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康德

15、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16、所谓的宗教,是指我们的一切义务都要当做上帝的命令而言。——康德

17、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康德

20、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的义务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康德

22、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24、天才是创造前无古人的业绩第一个——康德

25、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康德

30、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31、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

33、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康德

34、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康德

35、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康德

38、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康德

39、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康德

40、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康德

41、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康德

42、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康德

43、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康德

44、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康德

45、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康德

47、最好的享受就是工作。——康德

49、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康德

50、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康德

51、哲学的义务是,去除因误解而生的幻想。——康德

52、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康德

53、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康德

54、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康德

55、男人是容易被考察的,女人却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康德

56、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康德

57、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康德

58、一个人没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康德

59、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

60、贪是人类内心对外界无止境的欲望。——康德

61、三样东西助于缓解生命的劳累:希望,微笑和睡眠。——康德

康德的哲学论文篇七

自20世纪60年代正式诞生以来,社会语言学主张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考察语言,研究语言的社会变体、地域变体、性别与语言、年龄与语言、社团与语言、族群与语言、宗教与语言、国家或地区语言政策和语码转换等现象(w ardhaugh1998 /2000 : 12一13),但传统的社会语言学注重语言现象的收集和描述,似乎已经走入末路,近年来已有明显的隐退迹象。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社会语言学注重语言现象的罗列,缺少对现象背后认知机制的考察。本文认为,认知社会语言学(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以下简称cs)是后现代哲学思潮中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嫁接的结果,也是对相关理论的新发展。本研究以语料为支撑,提出cs是一条新兴的语言研究进路。它以后现代哲学思潮为学理基础,运用认知语言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察语言的社会属性,强调认知主体间互动时形成的社会性和主体间性在语言认知中的核心地位,力图为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所有言语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释。

后现代(post-modernism)主要不是指时代化意义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后现代和诸多哲学思潮一样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现实的关系。它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一种流浪者的思维,一种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坚持对以二元对立思维为特征的现代性思维方式的否定。

2、 1研究对象的去中心化

自现代语言学诞生以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区分语言(langue )和言语(parole ),强调在结构系统中重点研究前者,因而忽视后者;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区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主要研究前者,因此忽视后者,甚至造出一个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根本不会使用的英文句子。

2、 2认知方式的主体间性

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的共性和个性,正是有了认知的共性,才能使人们的语言交际顺利进行,但这种共性是如何建立的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胡塞尔曾经问过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我怎么能够把在我之中构造出来的东西恰好经验为他人的东西;同时,确实与此不可分的还有,我怎么能够对在我之中构造出来的自然与由他人构造出来的自然做出认同。

2、 3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人类语言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必然为语言打上社会的烙印,而社会性是复杂的,所以研究语言不能只依靠单一的方法。后现代学者fpyp-raband认为,多元主义方法论允许采用一切方法,容纳一切思想,反对传统方法论原则的唯一性和普遍性,反对传统方法论对其他方法的排斥和打击(feyeraband 1975:116)。认知社会语言学在研究方法论上从后现代多元方法论汲取营养,提倡既继承又创新的理念,既用传统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渠道收集原始资料,又提倡语料收集的多元化,如利用网络媒体的信息和语料库(中国国家语委语料库、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英国国家语料库、美国国家语料库等),也使用各类搜索引擎提供语料,如生活中的广告乃至一些小广告作为语料。总之,它力主的语料收集方式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格尔2013167),践行将每个社会个体的语言都纳入研究范围内的研究方法。

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robins 1967 : 103 ),任何语言学理论或语言研究范式都应有其哲学基础,最近兴起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当然也不例外。本文系统地陈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后现代思潮,并且从3个方面论述认知社会语言学与后现代思潮的紧密关系:

(1)研究对象的去中心化;

(2)认知方式的主体间性;

(3)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本文还用语料详尽分析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用认知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考察语言的社会属性。本文认为,认知主体间互动时形成的社会性和主体间性在语言认知中占有核心地位,并且论述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核心任务是为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所有言语从认知和社会的视角提供解释。当然,与后现代思潮相比,认知社会语言学才刚刚起步,为更快、更好地从后现代思潮中汲取营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学人们共同努力以推动认知社会语言学健康茁壮地成长,为我国乃至全球语言研究事业尽责尽力,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康德的哲学论文篇八

1、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2、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康德名言

3、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4、一切显象都在时间中,无论是同时存在还是相继,都只有在作为基底(作为内直观的持久形式)的时间中才能被表象。

5、一切显象中,持久的东西都是对象本身,也就是说,是实体,而一切变易或者能够变易的东西,都仅仅属于这一实体或者各实体实存的方式,从而属于它们的规定。

6、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

7、男人是容易被考察的,女人却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

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9、统觉,同一种先验的统一性,从总是能够在一个经验里面相聚的一切可能的显象中,按照规律形成所有这些表象的一种联系。

10、人是万物的尺度。

11、对显象的杂多的把握在任何时候都是渐近的。各部分的表象相继而起。至于它们是否也在对象中相继,则是反思的第二点,它并不包含在第一点中。

12、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

13、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

14、哲学的义务是,去除因误解而生的幻想。

15、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16、凡人的一举一动,必是社会准则。

17、形而上学的真正路径不是跟杂乱无边的经验对象打交道,而是从理性本身出发,并且至于理性本身产生对话。这才是形而上学的根基,不可拔除。

18、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19、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就叫作感性。

20、酒能使人出语轻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为一种道德的性质成为搬运率直之心的物质。

21、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22、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23、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24、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25、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26、理性的批判最终必然导致科学。

27、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28、我从不担心被证明有错,却担心被误解。

29、没有信仰的人类生活与兽类生活无异。

30、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

31、经验虽然告诉我们某物是如此这般的状况,但并不告诉我们它不能是另外的状况。

32、有一种美的东西,当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

33、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34、即使聪明谨慎的人有时亦难察觉别人的虚伪。但对纯真的小孩子,虚伪再怎么巧妙掩饰,他都能察觉而避开。

35、时间的无限性无非意味着:时间一切确定的长短都惟有通过对惟一的作为基础的一个时间的限制才是可能的。因此,时间这一源始的表象必须不受限制地被给予。

36、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

37、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39、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

40、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41、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

42、一个人没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

43、将人视作手段,而不以人本身为目的,这永远都是错误的。

44、美最忌讳的是使人反感,而和崇高相去甚远的是令人失笑。因此男人最痛苦的是你说他无能,女人最讨厌你说她丑陋。

45、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46、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47、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48、思维无直观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

49、启蒙就是让人有勇气去自己思考。

50、一种在直观中被给予的杂多的统觉,它的这种完全的同一性包含着一种表象的综合,并且只有通过这种综合的意识才是可能的。

51、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52、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

53、自杀是可恶的,因为上帝禁止这样做;上帝禁止自杀,因为这样做是可恶的。

54、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55、理性的批判最终必然导致科学,与此相反,理性不经批判的独断应用则会导向无根据的、人们可以用同样明显的截然相反的主张与之对立的主张,从而导致怀疑论。

56、为一个判断中的各种不同表象提供统一性的同一种功能,也为一个直观中的各种不同表象的纯然综合提供统一性,用一般的方法来表达这种功能就叫做纯粹知性概念。

58、横波一盼,说话一句,胜过世界上的一切知识。

59、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不取决于它的结果,而仅仅取决于该行为背后的意图。

60、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的义务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

61、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康德名言

62、事实上只有三种人适合结婚:傻瓜、恶棍和牧师。牧师习惯受缚于义务,恶棍希望他的太太不贞,傻瓜则相信他的太太是忠实的。

63、时间不是推理概念,或是人们所说是普遍概念,而是感性直观的一种纯形式。

64、决定我们是否富有的,不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没有也行的东西。

65、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66、贪是人类内心对外界无止境的欲望。

67、我不能让人变得更好,除非他们身上还残存着善良;我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除非他们身上还有些许理智。

68、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

69、自然的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的美是一个事物的美的表现。

70、审美观念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没有语言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

71、知识分子是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运用理性的人。

72、老年时象青年时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73、一切必然性在任何时候都以一种先验的条件为基础。

74、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康德名言

75、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76、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77、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78、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

79、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

80、无论出自纯粹理性的概念的可能性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这些概念都毕竟不是反思得来的、而是推论得来的概念。

81、我已选择了一条路,将要终身实行;我要继续我的事业,任何事都不能加以阻挡。

82、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83、对善的爱与对永恒的信仰指的是同一件事。康德名言

84、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

85、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86、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87、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88、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