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旅行意义文案(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9 16:11:26 页码:14
旅行意义文案(通用11篇)
2023-09-19 16:11:26    小编:琉璃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旅行意义文案篇一

“奶奶大学生”仝正国多次考研不成,但落榜并不能阻止她前行的脚步,她的一句“文凭不是目的,只为享受过程”,一句话震撼了无数人。我们终日寻寻觅觅,渴望找到成功的捷径,殊不知,终点不是旅行的意义,沿途的风景更美,享受过程的人往往才是胜者。

董仲舒为研究儒学“三年不窥园”,最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从此他走上了成功的巅峰。没有人生来就注定会成功,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拥有享受过程的心态。

享受过程要学会等待。翠绿的秧苗由于农人揠苗助长而免不了枯死的命运,农人愚蠢的举动令人哑然失笑。但我们又何尝没有农人的心态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尚要十年之功,却有许多人心存侥幸,幻想着一日成名,最终免不了也是碌碌无为。等待的过程,能使焦躁不安的心平静下来。收回着眼于成功的灼灼目光,去品味等待的美好,去发现享受过程也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享受过程要学会专注。蝉在地下隐忍蛰伏,为的就是换来一个短暂的夏天能引吭高歌。黑暗是一种忍耐的过程,也是一种蜕变的过程,更是一种磨炼。蝉若不能专注于忍耐与磨炼,就只能永远沉睡在地下。上帝是公平的,却又是不公的,它给了每个人同等的掌握命运的权利,却格外垂怜专注于过程的人,经过了漫长的黑夜,黎明更加可贵!

享受过程要学会隐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从亡国的悲愤中走出,默默忍受着一切嘲讽,终于造就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好局势。他有复国的雄心,被劳役、被鞭打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隐忍使他的内心更强大。奥尔阿德在其创作的《小妇人》中曾说过:“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受忧郁而愈益温厚。”

懦弱的人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引火烧身,只有懂得享受过程的人才能所向披靡。不想被前行的阻碍绊倒,就要让内心沉淀下来,享受过程的美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成长!

旅行意义文案篇二

1、说走就走,是人生最华美的奢侈,也是最灿烂的自由。

2、旅行的意义不在其他,而在自己“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旅行的路上。

3、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回做了。

4、你所不知道的远方,都是值得一去的天堂。

5、生活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感受路。

6、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

7、旅行,就是让梦想照进现实的一种可能,与陌生人友善的微笑,换一种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重新学会去爱!

8、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流水江南,烟笼人家。

9、愿你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

10、旅行的迷人之处正是在这里,扛着不轻不重的今生,到处浏览自己的前生和来世。

11、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12、旅行就是,离开自以为是的生活,串联起以前的回忆,并以开放的态度结识,日常生活之外的有趣之人,至于风景,那只是附赠品。

13、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

14、旅游和旅行的最大区别在于:旅游仅仅是用双脚与眼晴,而旅行还要带上灵魂和梦想。

15、只有在一个人旅行的时候,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重新认识自己,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还宽阔还壮美。

16、旅行教给我最大的一个道理是: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多不一样的人,他们在用五花八门的方式生活着,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价值观,让理解他们的人有共鸣,不理解他们的人有话题。不旅行,我就无法遇见他们。

17、旅行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暂时远离日常生活还不必承担平日里琐碎的责任。

18、别的地方就像是一块反面的镜子,能让旅行者看到自己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从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19、美食和风景的意义,不是逃避,不是躲藏,不是获取,不是记录,而是在想象之外的环境里,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从此慢慢改变心中真正觉得重要的东西。

20、旅行就是,即使是同一个世界,你们发现的却是不一样的世界。

21、旅行是为了可以大声抒发自己心底期待已久的声音。

22、一个人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23、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看来都是很大的快乐。

24、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25、旅行的理由不需要阐述太多,一个字就可以概括全部:走。

26、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寻回自己——最本真的自己。

27、一个背包,几本书,所有喜欢的歌,一张单程车票,一颗潇洒的心。

28、人只有不停旅行,听不同的人诉说,去不一样的地方经历,你才会发现生活还是会给你超出想象的惊喜,这也是你之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有趣。

28、没去过其他国家,就相当于世界这本书,你只翻看过一页。

30、旅行是重塑人格的过程,有的人,变得越发自负炫耀,有的人,有了机会重新审视自己,还有的人,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更好的自己。

旅行意义文案篇三

以前的我只是认为旅行的意义在于欣赏沿途的风景和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但现在我认为旅行的根本意义在于陌生的环境中找寻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次的旅行令我成长,令我受益匪浅。当时只是想了解连接着杭州和安徽的那条有着历史悠久的古道,便和妈妈报名参加了漫步杭徽古道的活动,与同学们走过这条海拔1800米的古道,体会那里的一花一草一木,和那一股从古至今都飘荡在其间的气息,但在旅行的最后,我发现这次的旅行对我的义还远远不止这些。

杭徽古道路途坎坷,山间怪石嶙峋,并不是我们想像中那般平缓舒服,于是困难便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我们一行人拄着登山仗,步履艰难,眼睛要全神贯注地看着前方,也要留意脚下道路,这让我无暇顾及眼前的风景。山间的路一段比一段难走,由于前一天的雨水冲刷,道路很是泥泞,山路陡峭且曲折,让我们时不时还要手脚并用,互相搀扶,我喘着粗气,汗水顺着脸颊一颗颗往地上砸着,衣服的后背部全被汗水浸湿,紧贴着后背,我无力地拉着姐姐的手,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姐姐的脸红扑扑的,仿佛刚跑完长跑,“哎哟,累死了,我不爬了,今天我就在这里住下了。”“累死我了!不爬了!”“脚都抽筋了,这是什么路啊”这些话陆陆续续传到我耳中,此时的我仿佛被泼了一桶冷水,心底不由地升出一股放弃的念头,心灰意冷了,在这时,迎面走来一位步履蹒跚的老爷爷,他拄着拐杖,在我身边缓缓坐下,喘着粗气,闭目养神,并没有一丝怨言,阳光照耀下,那一头的银发显得格外耀眼,竟有一丝庄严,神圣的意味。我的心中仿佛又被火焰温暖,想着: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都可以坚持下来,何况我这样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呢?我又燃起了力量与信心,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前方走去。费尽千辛万苦,我终于登上了山顶,迎着风,自豪、快乐交织在我的心中。

每一次旅行都有它独特的意义,也就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寻找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和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旅行似茶,初品有苦,后品有甘,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此。

旅行意义文案篇四

放假了出去玩玩本来无可指责。但近些年,“旅行”被赋予了太多意义,它意味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意味着广博的视野与见识,意味着诗和远方……以至于不爱出门的人有被认为无趣、枯燥、了无生气的危险。

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想要找到自我,探寻生命的厚度与深度,是否真的需要“行万里路”?在铺天盖地的“诗和远方”中,也许我们已经需要警惕,抵达某个城市的火车站、拍下异域风景的照片,并不意味着他的生命比过着单调规律生活的人更丰富、更值得肯定。

真正的远方发生在每个人的心里。行万里者,也许能找到理想的落脚点,也许只是随着风景逐流。

如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以及“诗与远方”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人们憧憬着用这种方式加入浪游者的队伍,成为寻找人生与自我的一员。这个目的地因人而异,或者是西藏,兰州,大理,或者是宁静的加拿大与狂热的南欧,浪游者一边远行,同时不忘阅读手中的书籍,既脱离世俗,追求到了理想宁静的生活,又能满足精神的空缺——看起来理想而美好。

然而,对于是否有必要将两种远行并列而谈,我却抱有深深的怀疑。

虽然有些时候,地图上的旅行和精神远行是相互呼应的,例如松尾芭蕉在慢吞吞的步行中写出的俳句,还有跑到塔希提岛上寻找艺术慰藉的高更,如果没有地图上的旅行,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便不会拥有超越自我的艺术魅力,远行是他们灵感的进化之窗。不过,现在我们在面对“远方”这个意义丰富的词语时,却难免会有些本末倒置,很容易误把抵达某个城市的火车站当做抵达另一种形而上的远方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远离尘嚣的逃离路线,没有天涯海角的行程经历,就难以找到自我,追逐理想,相应的创作与阅读便沦为了无生气的书斋生活,丧失了活跃的生命力。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想起了吉姆·贾木许最近的电影,《帕特森》,一个生活简单如时钟的主人公,每天按时起床,工作,为小镇的居民开公交车,在生活的间隙里写诗,在地下室发呆,没有发表过一行字,也没有离开过同名为帕特森的小镇。电影的色调是舒缓轻松的,或许与现实作家痛苦的创作过程并不相符,但它起码向我们做出了一种提示:远方,未必真的在远方。

《帕特森》剧照

诗人也好,小说家,哲学家也罢,他们选择各种方式度过一生,最终目的并非为了抵达某个实在现存的远方,而是为了向内在的、永无止境的远方苦行,在这场远行中,有人漫游天下,也有人足不出户,蜗居一隅。

伊曼努尔·康德

几乎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哲学家康德的思想历程有多么宏远,那么相反,他的生活历程就有多么狭窄。我不确定康德会不会是整个人文史上旅行足迹最短的一位,但他绝对有资格成为一名有力的竞争者,整个后半生,他的哲学生活与个人生活几乎都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伊曼努尔·康德(1724 -1804)

康德是个喜欢制订秩序的人——正如他在哲学里做的那样,一位先驱的立法者,一个喜欢条分缕析的人——他也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行程,哥尼斯堡的外围对康德而言似乎是一堵围墙,挡着他不让他出去,虽然康德自己给出过许多理由,诸如身体不适,过于敏感,对旅行的厌恶等等,但他更恐惧的事情,恐怕还是让秩序以外的因素进入生活,打乱自己的思想节奏。所以,对他而言,最妥当的方式,自然还是留守小镇。

因此,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份极为精密的生活,每天早晨让仆人定时叫他起床,然后吃饭,在楼下上课,写作,思考,每件事情都有严格的起止时间。到了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康德会准时出门散步,从小镇的这一段走到另一端,每天八个来回,每个来回必须要一步不多、一步不少,每天比教堂钟声还要准时,居民们甚至直接按照康德出门的时间来校对钟表。一天忙碌过后,康德准时在晚上十点钟睡觉,枕头、被子都有严格的折叠方法,一丝不苟,也从来不会熬夜——因为他每天一沾枕头就入睡,和电脑关机一样。就在这样一份机械到令人咋舌的生活中,康德不曾远行,不曾逃离,在绝对封闭的原地创造出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哲学远方。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布雷顿角岛是一切的圆心

哲学上的远行是笔直的,如一根箭,直刺思想鹄的。而文学的远行则是绕行的,一环一环,曲折扩散,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圆点和边缘。很多作家便选择将这个圆心设置在自己的故乡,抑或某个与生活经验贴切的体系当中,终其一生不曾远离,所有远大思想亦不过是通过这一圆心而射出的直径;这种古典的理想,我们曾经在托马斯·哈代和威廉·福克纳的身上见过,我们知道他们用一本本著作开拓栖居的荒原,将威赛克斯郡和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变成建筑林立的王国,而在现代,我们依然可以在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身上看到这一复古的风格。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1936 -20xx)

在十岁的时候,麦克劳德就回到故乡——加拿大东部的布雷顿角岛,在那里学习、成长。这个地方随之成为他文学生涯的圆心,在麦克劳德的小说中,见不到任何布雷顿角岛以外的景色,所有布雷顿角以外的世界都被他作了封闭处理,拒之门外。在所有了解世界的方式中,他选择了最缓慢的一种:从故乡开始,描画形形色色的居民、叙述小镇生活,而后在小镇的故事中寻找异变的根源,将文学的反思从封闭的地域居民扩散至普遍的人性经验,就像巴尔扎克在房间中研究巴黎社会一样。

同时,古典栖居的方式也让麦克劳德拥有一份与当代世界格格不入的节奏,四十多年的文学生涯,却仅仅写完了三部小说,还全是短篇小说集。不过,并非所有定居一处的作家都是慢节奏的,如果你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你会有机会在某家咖啡馆里遇见塞萨尔·艾拉——他的生活范围或许不会比康德更远——他每天都在咖啡馆里写作,像个爵士乐手,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没有固定风格也没有固定主题,写完后从不修改,灵感如天气般多变又源源不绝,时至今日,他已经写完了几十本风格不同的小说。

弗朗茨·卡夫卡

在布拉格写出世界的孤独

很多时候,远方是被作为逃离的手段而提出来的,人们想依靠“行千里路”的方式离开这个让自己不满的世界,同时用“读万卷书”的方式远离让自己不满的社会价值,这似乎是一种双重逃离。康德或塞萨尔·艾拉的生活范围虽然狭小,但都算明朗怡人,因此,他们或许没有太多远行的理由。

而对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来说,他或许是最需要远行疗养的人——但他走不出去,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弗朗茨·卡夫卡(1883 -1924)

他生活在一个把自己挤压到异化变形的环境中,父亲如暴君般统治着自己的生活,强迫他放弃文学改修法律专业,在生活中,他的身份是保险公司的见习助理,没有几个人见过他作为作家的另一张面孔,他仿佛生活在“地洞”里的鼹鼠,对外界的一切存有毁灭性的恐惧,所有障碍都会粉碎他,所有人都可能毁灭他的生活。为此,他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他生活在“城堡”中,绝望地敞开大门,却不知道该欢迎什么样的生活进来。卡夫卡的作品讲述了无数光怪陆离的故事,变异的人,孤独绝望的对话,其实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是他日常生活的变形——于是,他生在布拉格,却写出了让全世界人孤独绝望的、超越空间的小说。

卡夫卡把写作视为劈开冰海的斧子,我不认为这是坚毅,勇气,或是什么逃离的象征,我认为这是他内心最深邃的痛苦,布拉格,那片生活的冰海是他劈不尽的,每次劈开一块坚冰之后,都有更多的、成片的冰山围涌上来。这封闭的环境既创造了他,也毁掉了他,最终,当卡夫卡打破足不出户的'限制,漫游欧洲的时候,他已经处于肺结核的晚期。因为卡夫卡,整个布拉格都多了一层阴郁色调,或者说,因为那个布拉格的卡夫卡,每个远方的小角落里,都多了些阴郁的影子。

他在所有远方,留下了自己的角落。

艾米莉·狄金森

在二十五岁弃绝社交

在很多艺术家身上,足不出户都与痛苦和孤独联系在一起。

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女诗人,虽然,人们无从知道这股影响力的源泉来自何方。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艾米莉·狄金森就弃绝了社交,进入完全自闭的房间,剩下的三十年内,她从未离开过马萨诸塞州西边的阿默斯特小镇——无论是足迹还是名声。生前默默无闻的狄金森在别人眼中只是个有些奇怪的女性,没有社交,自闭,终生未婚,公开发表的诗只有个位数,还都被编辑改的面目全非;直到死后,她的亲友才整理出版了狄金森的全部诗歌,让她成为惊艳的女诗人,同时也成为诗歌史上的缥缈谜团。

艾米莉·狄金森(1830 -1866)

进入她的诗歌,我们便会惊讶于其中的贫乏与丰富。蜗居的诗人或散文家并不少——我是指像梭罗或安妮·迪拉德,凯伦·布里克森那样的作家,在大自然的某一处定居,作为观察世界的基点,将某地的特色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而艾米莉·狄金森并非如此,就地图上的远方而言,她诗歌的范围还要再小一点,比从未离开的阿默斯特镇还要小,甚至比她自己的屋子还要小……她的诗歌中看不到任何与时空有关的联系,所使用的词语极为简单,例如太阳,蜜蜂,酒壶,蜡烛,他或她……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会遇见这些简单的事物,然而狄金森的诗歌却从简单贫乏的事物中酝酿出一股神秘性,她用于构成诗行的物品似乎不属于这个世界,而是来自于另一个彼岸的神秘镜像。

除了强烈的主体性和难以言传的神秘感受,她的诗歌再没有其他成分;有些沉寂,一尘不染,正如她的独居生活,没有任何远方纷扰一样,我们也不知道“远方”这个词对于狄金森来说会有多少份量。

莱纳·里尔克

去哪里,哪里就变成工作室

有些作家的生活范围狭小,但尚且保留了一定量的户外活动;但对有些人而言,无论去什么地方,足不出户都是他们一贯的生活习惯。奥地利诗人莱纳·里尔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莱纳·里尔克(1875 -1926)

毫无疑问,像所有德语作家一样,他非常勤奋,在阅读里尔克的传记时,能惊讶地感受到里尔克的这一特点。他并非蜗居一处的诗人,他去过很多地方,去过俄罗斯,西班牙,西西里,在远行途中写过完美的《杜伊诺哀歌》。但无论里尔克去到哪里,那个地方的地域影响对他来说都近似于零,他去俄罗斯,结识帕斯捷尔纳克的父亲,迷上了俄国文化,于是每天躲在房间里没日没夜地学习俄语,读书,写作;后来去了西西里也是如此,每天十几小时地工作,写诗,读书……无论他去什么地方,最后的结果都是窝在房间里写诗读书。

或许,我们可以将此视为一种规律?无论是蜗居的艾米莉·狄金森,还是开启漫长公路旅行的罗伯特·波西格,在宇宙里,地球只有这么大,说白了,哪里都是远方,哪里也都不算远方,当他们在迥异的人生旅途中发现了某些神秘收获,并通过艺术的形式向读者传递的时候,他们便会回到封闭的房间,进入与世隔绝的唯我状态进行创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身在何处,其实都是一样的,那个封闭创作的过程,便是最遥远的浪游。

而且,真正的远方,终极的理想,永远不是依靠“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这样简单的过程就能找到的,因为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书里,都没有提前为每个人准备好的终点与生活模板。

真正的远方发生在每个人的心里,行万里者,也许能找到理想的落脚点,也许只能随着风景逐流;读万卷书者,也许能体验遥远的存在与理想,也许却止步于字里行间。远方,不是逃离与寻找间隙宁静的产物,而是一场狂热永恒的追逐,就像康德,狄金森,卡夫卡他们以足不出户的方式所抵达的精神远方一样。它应该交予每个人的手中去自由选择与创造——我在何处,何处就有远方。

旅行意义文案篇五

第一次踏上火车,拓梦之旅也在火车启动的那一刻开始。始于任性的决定,激情的向往。未来的总是充满期待,过去的也将在时间的沙漏里,慢慢泛白。随着远行的结束,回忆和憧憬在夜幕中被拉开。

在高中时,对路途就抱有过分单纯的幻想。上大学后,由原先的幻想变成了执拗的追求。所见大,则所思大,所思大,则所为大。受眼界的限制,思维也跟着变宰。所思所为皆循规蹈矩,不敢有半点逾越之心。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不加选择的吸收。立志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学生。对于这类人,她欣赏他们不为外界所扰的心灵定力,欣赏他们好好学习、力争奖学金的决心。他们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睡觉、逛街、上网及没意义的社团活动上。她欣赏他们是因为她永远学不来。她希望的大学生活是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完美结合中度过,她渴望中的青春之花是在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广阔天空下绽放。

初次远行,她二十一岁。从做出决定到旅行结束,在这段短暂的几乎可以忽略的光阴里,留下的却是美好而永恒的回忆。订票、逛图书馆看旅游类书籍、上网查看当地地图、浏览景点图片及景点介绍、查询当地物价(主要是房价)、最后做出行程安排。这些在一般人看来无需准备的准备,在她看来却是一次快乐的体验。这种快乐来自对旅途的向往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在一开始,就寄予了旅行过多的责任,希望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希望可以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希望能寻找到美的存在,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希望能在旅途中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回来后她才发现,旅行的真正意义并非如此。

喜欢远行的人,都不免聊起过旅行的意义。有人说,旅行的意义就是寻找意义。一张票、一个包、一双舒服的鞋、一部相机,开始一段旅程,行走,不停歇的行走,意义就在脚下。之所以选择旅行:

有的人为了离开,离开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

有的人为了逃避,逃避现实的生活,当前的自己;

有的人为了寻找,寻找一种心境,一种生活态度;

有的人为了思考,思考事物的此消彼长,人的悲欢离合;

有的人为了探索,探索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今人也可如是观。文人可以从中寻得写作客体和创作灵感;商人可以从中发现隐藏的商机和竞争法则;画家可以从中描绘出美妙、奇绝的自然风光;摄影爱好者可以从中捕捉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音乐爱好者可以从中聆听自然界赠与的天籁之音…各取所需!

一曲《旅行的意义》伴着宁静舒缓的吉它曲响起,撩拨着对旅行的回忆和憧憬,重新思考着旅行的意义。

旅行意义文案篇六

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梦想,有一天,可以自己一个人背上行囊,一个人去旅行,去看尽世间的风景。我想应该是的,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旅行的意义只是离开,从这一站到另外一站,生命在旅行,心情在旅行,我们每个人都在旅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有一天你会觉得疲惫吧,有一天你也会感到想要放松吧,于是便有了给自己放一次长假去旅行的目的,给自己平白无奇的生活开一道拥有青草和花香气息的缝隙。不要试着对自己辩解,忙忙碌碌的日子里,你总需要时间让自己好好的休息。是,让自己的心好好的休息一下,拂拂心上的尘埃,理理自己的心情。

那么就去旅行吧。在行走的路上,去闻闻世间的芳香,去闻闻自己的味道。一个人,背着行囊看风景,或沉吟或欢笑,或与陌生人侃侃而谈,或打个电话告诉亲朋好友沿途的心情,或在某个地点驻足一整日,可以关掉电话,可以不和任何人说一句话,总之,想怎么样都行。在旅行中总是更容易与人相处,和不相干的人说些不相干的事,甚至心底那些一直以来隐藏的最深的秘密也说说无所谓,反正下一刻便天各一方,不必有什么担忧,只当是旅行中的一段插曲。旅行的心情是轻松的,淡然的,是为自己去旅行的。旅行的心情是浪漫的,简单的,是为了自己去旅行的。也许会去那个美丽省份的某个小镇,穿梭在陌生的小巷,踏过那些铺着石板的小路,听那些隐藏在树荫后面的隐约的呼吸,在陌生的静僻的咖啡馆里喝咖啡,或许,灰色的墙,黛色的瓦,崎岖的路,就是当下的思绪小镇就像一幅含蓄的水墨画,默默,静静的,穿过悠远静谧的街巷,行走于小桥亭台之间,感受着小镇那份安谧温馨的情趣和古朴的风韵。

旅行的心情,是摆脱了一切环境牵拌的、逍遥自在的心情,更是远离了所有熟悉的人们的自由放任的心情,也是抛开了一切属于自己的事物的、轻松与全新的心情。喜欢独倚船舷,看孤舟一叶,乘风破浪。喜欢凭车窗,看长长的列车,逸兴飞扬。可以住进一所乡间的旧式客栈,赏青松,听流泉。也可以住进新式旅馆那舒适的房间,欣赏精美的装璜,悦目的色调,与窗外无际的蓝天。有时,旅行是一种冒险,经历着动魄与惊心;有时间,旅行是一种分享,和朋友、恋人分享着风途的快乐与温雅;有时,旅行是一种寻访,怀古历史的沧桑与变换;也有时,旅行只是一种情节,习惯了独行的清爽与干澄;更有时,旅行是为了追念,回味着曾经的故事和温情想旅行。

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着旅行,喜欢着旅行时的心情。是无所羁绊的自由和淡然。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沿途的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情。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幕风景。我是风景,风景是我。我看风景,风景亦看我。旅行的时候,带上一本本子,把自己的心得和看到人与事物都记录下来,也许只是几句话,也许是长长的一段文字,都是当下的心情。把本子留下来,有空的时候再翻阅翻阅。说到底,喜欢那些让心灵平静的风景和心情,让自己心绪沉重的时刻,总是选择不间断的放弃和忘记。或许,不去刻意记取,也就无所谓忘记。

去旅行吧,去感受那里的柔软时光吧,安静的,坐在某个无人打扰的角落,看风景来去,从容自己的心情,也是一种美丽。只要心情是平和的,能够放开心怀去容纳那片风景以及自己看风景的心情,在任何时候,看到的任何风景,都将是绚丽的。

旅行意义文案篇七

尊敬的xx:

世界永久的不变就是不停的改变,时间将一些人分开也让一些人遇见,一些人分开后就没有再遇见,也有些人遇见了就再没分开。所谓缘分只不过是人们不想遇见抑或是不想分开的托词。

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自己待腻歪了的地方去一个别人的待腻歪的地方。白天,一样的车水马龙。夜晚,一样的灯火辉煌。然却邂逅了另一片心情。有时候是心累了,有时候是人累了,有时候是身心具惫,我们需要一次放风,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当踏上一趟列车或者飞机,当被上背包或拎起手袋,当穿过铁路两旁的芳草凄凄到城市的高楼林立,当从北方的巍巍宫殿到南方的亭台楼阁,我们一路放空,一路遐想,一路归真。有时踏上旅途就想这样一直走,一直在路上。不是逃避现实,只是温习真我。

社会纷繁复杂,保持单纯比变得复杂更难,长大后的漫街霓虹亮不过孩童时的一粒萤火,酒店里的山珍海味甜不过地头的半截红薯。橱窗里摆满的玩具,独独不见那一个树杈做成的弹弓。时间还在是我们走了,是当初那个容易满足,无忧无虑的我们走了。

借一场旅行,去吃农家菜,去游山,去玩水,去家乡追忆那条踩满我们脚印的小路,去昔日映满我们笑脸的烂漫校园,只是满心欢喜而去往往失落而归,于是我们追悔:当时只道是寻常。于是我们感怀:物是人非。

小时候我们总把黑暗踩在脚下,现在我们总被黑暗吞噬,旅行不只是肉体从一个城市挪移到另一个城市,不是旅途中拍下那一张张风景,不是餐桌上的一道道特色风味小吃。若仅限于此,那这只是一场附庸风雅,一场空荡荡的宣扬。真正的旅行是去遇见自己,带灵魂回家,且行且思考,不必匆匆赶路,不必急急炫耀,不必做作附和,同自然交流,与历史共话,与最初的自己同行。

旅行,是一场遇见,遇见另一个自己,。旅行,是一种皈依,皈依自然。旅行,是一次缅怀,缅怀历史。旅行是心在走,是灵魂在走,与脚下行程无关。

谢谢大家!

旅行意义文案篇八

旅途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得到了些什么。殊不知,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因此,处理好得失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

时间总会在你享受某件事时,流逝的飞快。夜幕之下的人儿,挥手作别,算是真正结束了这段旅程。之前我们也与司机、导游道别,可想而知道别的场景总是伤感的。有六天的相处我们从陌生人变为朋友,可人总是在相熟之后面临分别。而这时,我们将失去这一个个熟悉的面容,未免有些不舍。

诚然,我们就没有从这些朋友身上得到些什么吗?当然是有的。从导游口中得到了川西的人文素养,从同行人笔下得到了对于自然不同的见解,从这些朋友中收获了友谊与知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与某些人再次见面;也许,此生不会与这些人再次同行。可是,胜于再续前缘的还是回忆的收获。

浏览着手机中的照片,看过红石的坚守,领略过大渡河的汹涌,敬畏过雪峰的高贵与珍珠海的圣洁。可悲的是,如今只可在仅存的相片中寻觅着它们的踪迹,只可在文章中重温它们的气势。我们无法一直处在川西这片大地之上,也无法一直以自然为伴。总是要结束旅途,回到平淡的生活中继续行走。想罢,旅途会让人有失去的沧桑感。

我们既然失去了与自然相伴机会,那么就该铭记自然带给我们的体悟。因此,我会记得藏民的虔诚与信仰;因此,我会记得雪峰与珍珠海的圣洁;因此,我会记得面对自然是谦卑与敬畏。如此平衡得失,或许容易些许。

写到这里,我就不应该为那短暂的失去而落泪,该为得到灵魂、思想的洗礼而所幸。人生不会永远的失去,也不会一味地得到。它总是在得到的同时失去,在失去的同时又得到。在得失的两个境地,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对于生活甚是重要,对人生同样如此。

于是,我不会再含泪道别,而是微笑面对归途。即使不知,后会是否有期。

旅行意义文案篇九

lv,旅行的意义,温暖如斯

——关于光和影的童话

感受阳光,感受光影,感受梦,感受旅程,抑或是,感受生命······

那些错综复杂的光线,那些琉璃般透亮的灯影,那些闪闪烁烁的流光,那些被玻璃折射后的明媚,那些透过水流过滤出来的妖娆······这是我看到的。

仿佛梦想照进现实;仿佛阳光带着能量;仿佛嫩芽披上新绿,初春降临;仿佛时光如流水,来去匆忙;仿佛梦的旅程,已经出发······这是我感受到的。

“为何旅行?旅行不是一次出行,也不是一个假期,旅行是一个过程,一个发现,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真正的旅行让我们直面自己,旅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更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其中的位置,究竟是我们创造了旅行,还是旅行创造了我们,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旅行,生命将引领你去何方?”

旅程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流动,生命的流动又体现在交错的光影中,飘忽不定,若即若离。 沙漠中那个眼睛看不见的黑人男子,他仰望天空,看到的是光还是世界?他光着双脚站在沉重而厚实的黄土上,迈出步伐。仰望天空和脚踏实地,是梦想和现实的交错,还是统一?在他抬头回望天空时,镜片上折射的阳光,仿若看到这世上的一切。画面上的光影苍茫澄澈,将人物包裹在这层淡淡的朦胧之中,包裹在这层淡淡的光晕之中。他手轻轻的擦拭掉照片上的泥土,就像拂去蒙在双眼前的污渍,他所在的世界也许就是这样吧,清明一片,不见黑暗。

湖边苍茫的藏青色,弥漫着袅娜的雾气,幽静深远,只见画布左黄金分割点上,一叶扁舟和扁舟上穿着蓑衣的渔农,更显空灵。藏青色的雾占据了周围绝大部分,整个画面像一幅晕染开的水墨画,看不清周边的勾勒,只见层层浸透过的青渍。

拥抱大自然的男子,朝着太阳,身后藏着半个光斑。白色的衣裳和白色的天空,仿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车上的那个女子沉沉的在梦乡,这是在前往旅途的'路上吧,旅途中的颠簸,光影的闪烁晃动,都像是对于前景的不确定,但是,马路霓虹灯印上车窗的光亮,梦幻般的色彩,却又是憧憬着。在这里女生是线索,她的沉睡,她睁开眼睛,她从车窗向外面看,又见霓虹灯影闪烁,童话般。就像是旅程的起承转合。

第一个重音起的时候,她睁开了浅绿色的眼睛,下一个瞬间我们已到古镇曲院之中,琉璃般透明的光从屋檐的缝隙中吐出细蕊。两个镜头之间衔接流畅,前一个镜头女生睁开眼睛,下一个镜头以仰视的角度拍到阳光下古镇屋檐,仿佛是女生亲眼看到的一样。而旅程也从这一刻开始了。

而在狭长狭长的古镇小道上,看到的老人孩子,都被温暖的阳光所笼罩。放风筝的孩子,在他们奔跑的画面下方,呈现出一条浅浅的虹,在小镇上挤满的阳光是幸福的标记,所以有光的散射而形成的彩虹才会出现在这里。

公路一旁写着东西的马路诗人或者是行走作家,写下的只不过是用墨晕开的符号罢了,但是这些符号,却像是书写下生命走过的痕迹。

旅程中我们看世界,看到那个不同的世界,那些局部的微小的东西,那些被我们忽略掉的,那些人和事,都呈现在此,旅程的意义是发现吗?大量的特写是在强调我们生命中的不同吗?生命中美丽的却被我们忽略的东西。

中世界应该是主体,是这个世界包容了人的存在,它具有绝对掌控权。

从手指间流过的水,像流过的时光。在夕阳下,被风吹起的书页,那么微妙的动着,光影的交错也像是不断溜走的时光。还有那个在简陋房屋里的老人,在她的墙上贴着大大小小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年轻而美丽,是否是她年轻的时候,岁月流逝,这么快,在曾经年轻的面庞上刻上一道道岁月的划痕,曾经那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变成了现在微微驼背的老妪,旅程中,我们去感受着时光的脉搏。

那个在浴缸里浸泡着的女生,从窗外眺望,灯火辉煌。入夜了。夜色下的景致更加迷离,人流攒动在灯火影映下,别于白日下喧闹,多了一分寂寞。在街道上的橙色日光灯,停在画面的一侧,摇摇晃晃,异常孤独。下一组中,出现在画面内的红色灯影,在这里看来却又带着丝丝的暧昧色彩。

而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女生亲吻鱼的那组。从女主角眼神与鱼交流的那刻起,仿佛能看见他们彼此灵魂的共通。从女主角身边游走的鱼自由而潇洒,在旅途中惬意而自由的活着,是一种极度轻松的生活状态。鱼是这样,女主角亦是这样。

在最后的画面里,那个拥抱自然的男子,那个荒原上的男子,一同看着天空,一轮日出从窗户旁探出了脑袋,日出的光亮并不明显,微弱的,像生命中的希望也是微弱的,也许旅行是为了换一种生活方式,在一成不变的生活环境里面,总是被固有的东西所拘束了,在我们所未知的旅程中去发现我们不曾发现的希望,在安静的思考后,在放松了身心后,在我们放大了自己的感知后,去抓住生命中微弱的希望。

茶叶被水泡开所呈现出的沉沉的暗黄色,像沉淀了很久生命。就是这样暗黄色的液体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阳光照射下透彻明亮,旁边的背景变成虚无,梦幻般还是梦幻般,所以说,浮生若梦啊,浮生若梦啊。

后半部分的影片画面中,水的出现占了很多,生命也是流动的水流,流动才有生机,通过水反射出的光也显得多样,水光洌滟,波光凌凌,真是好景致。

最后以拥抱结束,画框中只能看到男女主角的身体,留下的是大面积城市为背景的晨曦,无限的遐想,他们会是谁?是吵架的那对吗?还是在椅子上依偎的那对呢?旅途的最后是回归,回到一个温暖的怀抱,放下旅途的劳累,眼前的风景成为日后的回忆。

整部影片都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淡淡的轻盈的光下,只有这片光才能让我们看到流过的岁月,时光和我们的生命。旅行的意义啊,在于感受光的存在,在于感受温暖。

1、 景别

2、 光线,逆光,正面光,剪影。

3、 角度

4、 升格,降格

5、 两个故事的比较

6、 虚化

旅行意义文案篇十

最近看一部电视剧,里面说过一段话,到一个地方,看一处美景,写一张明信片,寄给想要一起分享的人,这便是旅行的意义。我不知道这些话说的'对不对,只是单纯的很喜欢。就像女主角说的,她很喜欢的一句话,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果说,如今的我们,旅行的途中,心里放着的是一群人,或者说,只有自己,那么如今旅行的意义,我更加比较喜欢,关了手机,去完全陌生的地方,去认识完全陌生的人,看完全陌生的风景。

既然,旅行的途中,没有了可以想要一起看风景的人。那么,就把旅行的意义定为一种孤寂吧。

旅行意义文案篇十一

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你看过了许多美女......这是陈绮贞旅行的意义里面的歌词,这首歌的吉他谱到底是怎样弹奏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旅行的意义吉他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多人都非常陈绮贞,因为她的歌总传达出一种温暖的善意。爱她的人喜欢叫她“陈老师”,因为她学哲学,爱文学,能写歌,会生活,像个“仙女”。

陈老师说她的音乐作品都是她心底里的话,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听过的歌。这看起来似乎很文艺,但她却并不是太在乎,也不太懂这个词,她只知道自己生活状态是个什么样子。

她不喜欢上电视,却不排斥唱片的繁忙宣传;她不商业,却也会担心“投注太多万一卖不好我就破产了”。她就像个孩子,偶尔会有一种冲动去做想做的事情,却也会担心、彷徨和恐惧。

和大家分享的这个现场已经是七年前的视频,虽然连画质都不太清晰了,但这并不影响屏幕内陈老师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

视频中,陈老师戴着她标志性的机车帽,哽咽的和大家一起唱完了整首《旅行的意义》。其实在唱这首歌之前其实有一段将近6分钟的vcr。vcr的内容是关于她最初在地下道唱歌、在垦丁卖demo、参加比赛获奖到出道的经历。但时间叠加着时间,现在这些也成为了我们的回忆。

2009年这场演唱会对陈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节点,因为这是陈绮贞第一次登上台北小巨蛋,还记得那场演唱会的主题是:太阳。直到现在我都还喜欢着文案里的一句话:时常你觉得自己脆弱,渺小的不堪一击,但你不知道,你或许已经的别人心中的太阳。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电视里陈绮贞抱着吉他闭着眼睛轻轻的哼唱。

一个三十岁的女人用少女般的清澈声音给我们唱出所谓旅行的意义。

很早就听说这个名字,出没在许多地方,甚至是歌手的制作人名单。

但真正喜欢她是因为这首《旅行的意义》,大概和许多人是一样的``````

虽然很多号称资深同学的人说因为这首歌喜欢老师的人不是真正喜欢老师。

有个歌迷这么说过:很喜欢陈绮贞那种很幽灵的声音,虚幻中带有爆发力,很能感染人。

属于女生的清丽女声。。。。。。。

都说她的音乐是独立音乐,对此没有什么概念。倒是认为很能打动那种游走在寂寞与失落边缘的人。

我觉得自己是个寂寞的人,所以当我第一次听到她声音,我说不出那是种什么感觉,她的木吉他声一下一下地敲打着我心灵最脆弱的部分。

虚幻而又空灵。真的很舒服,清淡,没有负担。

她的音乐屏弃了所有华丽空洞的效果和配器,她选择了一条没有人走上去的小路。

一把吉他,一个瘦瘦的女生,一腔颤颤巍巍的声音,一座用丰富敏感的心志搭建而成的梦之城堡。

所以她可以自信地说:“我想我有一种魔力叫大家都买我的正版。”

那样的充满自信,那样的理所当然,那样的不可一世。

是啊,你的确有这样的魔力,因为你本来就是音乐魔女。。。。。

你的歌迷们宠着你的骄傲,你的任性,你的孩子气。。

“你看过了许多美景 你看过了许多美女”

她一唱出这两句,我就喜欢上这首歌。

或者是在前奏时,就预感会和音乐有一个美妙的邂逅。

果然如此。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心里轻轻震了一下,它就像是在说一个我很熟悉的人。我仿佛一下抓住了那种感觉,不想轻易放下,却又有点心酸。

差不多听了2个月,不紧不慢的`伴奏,浅浅的吟唱。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学会享受一种随性自然的感觉。

因为我不知道,下一站会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会有怎样的相遇和怎样的分离。。。。

我喜欢的音乐。。。。。。。。。。。

忘不掉这首歌中的火车声和la la la,前者让我想拥有这样的思念,后者让我想起王菲。

我的王菲,还可以听到你的空灵如天籁的歌声吗?

可以,记忆里,记得你给我的每一丝感动。永远。

记得我曾经那样迷恋的声音,记得你的《彼岸花》,记得你的每一首让我感动的歌。。

扯远了``````````````

最后的最后,是摘自lsaland的几段话,是关于《旅行的意义》:

“这首歌里,那个故事里,旅行的意义都是身心的放逐,都是女子悲怆的言语。都是离开了的他和她。都是人生中的擦肩而过。

但我总是觉得很旖旎的,哪怕是有些心伤的旖旎。一次次的旅行,其实本来也都没什么真切的意义,不过都是自己的逃离跟放逐,然而风筝线在手,再远也是牵挂,或者礼物或者明信片,都缘自没有变化的当时,当地。

风流云散,花落花开。一载载的华年如同栀子花香了又落,落了又开。而旅行,也一年一年持续着,渐渐在心情的沧桑风尘的仆仆中淡漠了神色。旅行到了最后,怕是习惯的最后连最初的初衷也被忘却了罢?就算无法忘却反倒一次次的深刻,游离回原地,继续的也是下一次更远更长的放逐,直至有一次,最后的放逐。

放逐自己,离开,永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