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海底世界说课稿(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2 12:54:43 页码:9
海底世界说课稿(实用8篇)
2023-09-22 12:54:43    小编:曼珠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海底世界说课稿篇一

今天学习了邹老师执教的《海底世界》一课,有以下收获: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邹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很好的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一开始的复习中,陆老师通过对课文的内容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文眼“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中心词概括出海底世界的特点,并让学生跟着一起板书并记住这两个词,由此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语文学习重在语言文字;而信息技术则是侧重于听、看,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如何将语文和信息技术融合,是当前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本人认为对于学科教学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辅助教学,切不可喧宾夺主。陆老师在媒体的运用上应该说充分利用其优势,又不过多过滥。

如:抓住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的特点,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视频欣赏,使孩子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孩子心跳与文本的述说产生了共鸣。他们置身于情境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

“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听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边听边想象,一会儿,你要和大家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第二自然段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戴上潜水镜,穿上潜水服,向海底出发。让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的情趣性。声音的演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丰富的,而且清晰地诠释了这几个象声词。

新课程所要求的语文训练要讲求三个维度:

第一个纬度是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感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训练应有两个路向:一是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即课文“怎么说”。有专家指出 “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也就是说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

第二个维度就是积累语言。

第三个维度就是表达训练。

其实,“理解”是前提,“积累”基础,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是“表达”。因此运用文本语言的表达训练应该成为语文训练的重点。

在小学三年级这个年段,是从学习字词向学习课文的转型阶段,应该说理解文本内容是其基本的训练形式。陆老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学习规律结合课文阅读,设计各种语言表达的话题,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积累和表达获得双赢或多赢。

另外在课堂的答问练习中,邹老师不仅注意问题答案的正确,也注意了问题语言表达的正确,要求学生对答问的言语正确组织和完整连贯表达,并适当给予指导。这样的表达练习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

海底世界说课稿篇二

《海底世界》是九义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科普知识性美文。课文以生动、有趣、准确、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美丽的海底世界。文章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也不见雕琢的痕迹,但却以自然流畅的语言为基调,给人以亲切、热情的感受。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生命、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有序地描述了海底的光线、声音、动物、地貌、植物和矿藏,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深刻的印象。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通过多样化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因此,教学重点为: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校生活,已初步形成了主动识字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积极地搜集、整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同时,三年级学生接触计算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这些静止的资料,而是渴望自己去inter网上探寻。因此,我将尊重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海底世界展览会”、“小小解说家”等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实践创新意识。

1. 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就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

《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显得很苍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将运用一套制作精美生动的动画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直观、和谐的学习情境。湛蓝的海水、美丽的珊瑚、五彩缤纷的植物……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是多么令人神往!当这些美妙神奇的东西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一定会引起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强烈地感受着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一定会加深对具体情境的体验和领悟,使认知和情感更加协调地发展。

因此,情景创设法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 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主动地融入到阅读情境中去,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四肢五官,要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要让他们“走出”课堂,“跳出”文本内容,愉悦地进入自我学习中,丰富自身感受,从而自觉地运用语言,积累语言。因此,我设计了自由分组、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驰骋想象,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有迎合了学生之间精神交往的需要;既使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得到了结合,又实现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因此,自主探究学习法是这节课的另一个主要教学方法。

3. 突破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但这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海底动中有静、黑中有亮、静中有声的奇异景色,学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为了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我创设了和谐生动的教学情境,即通过动画课件让学生亲自去领略一番。

(1)

进行海面和海底的对比。利用动画课件先后演示海面的波涛澎湃和海底的悄然无声,并分别提问: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澎湃”和“宁静”的词意,还体会到了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

(2)感受黑暗深海中的点点星光。利用动画课件假想一名小潜水员,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光线越来越暗,最后是一片黑暗。鼠标点击光点会变成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这样,学生对海底黑中有亮的体会一目了然。抽象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富有童趣,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3)

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利用动画课件演示一个插入海底的水中听音器,并配有各种声音,同时提问: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谁能模仿课文的说法运用排比的方法把同学们说的这些声音连起来。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亲耳倾听了海底奇妙的声音,还在表达的过程中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并通过模仿课文的说法理解了比喻、排比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真可谓一石三鸟。这种实践性练习,使学生觉得亲切自然,很好地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4. 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方法。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具体设计了读、看、说、演四步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一读:这段文字浅显易懂,不需过多讲解、分析,因此,我重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熟读成诵,在读背中领悟语言,积累语言。二看:通过动画演示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直观感受活动方式多、有趣,为下一步的说做铺垫。三说: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交流,谈出自己对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方法有趣的体会,从而领悟到课文采用的是列数据、做比较、打比方等写法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四演:让学生自己上台表演是激发学生读、看、说兴趣的引子,又是对学生练读、练观察、练说效果的检验。这四步学生动了口、动了眼、动了脑、又动了手,循序渐进,步步落实,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一) 旧知导入,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回忆课文写了海底世界的哪两个特点?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去体会海底世界的神奇,进一步去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自主学习二、三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感受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划出相关语句。

(2) 全班交流,播放课件帮助理解。

a.“海面”与“海底”理解“动中有静”。

b.黑暗深海中的星光闪烁理解“黑中有亮”。

c.海底听音器理解“静中有声”。

2.合作学习四至六自然段

(1) 看看作者从几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物产的丰富?(动物、植物、矿物)

(2)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自由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3) 小组汇报。

按照读:朗读感悟———看:欣赏课件——说:品读体验——演:美读感悟的阅读主线来学习。

(三)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畅游了神奇的海底世界,你心目中的海底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究办个海底世界展览会,请你来当小小解说家。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龙凤大街148号

海底世界说课稿篇三

工团 《海底世界》是围绕海底四方面的内容:海底宁静而黑暗的景象;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而且活动方式各异;植物种类繁多以及矿产资源丰富。整篇文章所有的文字都在说明一个主题——那就是海底世界。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在处理时有一定难度,上不好就变成了自然课。语文课要上得有十足的语文味。我仔细读它的课文语言,很生动,很精练,而且通篇的结构层次很清晰,是一篇适合三年级学习阅读的课。

《海底世界》一共有七小节,不到五百字,每读一次离文本更走近一步,整篇文章结构是总分总,开头是一句设问句“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来引出下文,结尾以“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八字来总结提炼出主题,仔细研读每一小节内容,笔触也是非常细腻,层次也使清晰的。例如:在介绍海底景象这一节,作者将海面的波涛澎湃——海底的宁静形成对比。“依然”用得非常贴切,将海底深处的黑暗与光点闪烁形成对比,不仅让它赞叹海底世界的魅力,随后又巧妙地运用了一句设问句“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介绍海底动物活动方式的这一节,语言也非常有特点,课文例举了四种动物,应该说是作者精心挑选的这些动物的活动方式是很有特点的,有趣的,有快有慢,有动有不动,有进有退,来突出海底世界奇异和丰富。在介绍植物时,例举了海藻类的一大一小来突出种类繁多。我觉得在这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特点、语言的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再根据三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要求。

“关注语言因素,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这篇课文共有九个生字,但是三年纪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对于在教学中,我认为重点让学生理解三个词语“波涛澎湃”“蕴藏”“窃窃私语”。但在教学处理上我认为词语的理解上要力求准确,哪怕是积累意思相近的词语,哪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对于词语的理解要一锤定音,不可含糊。例如“波涛澎湃”通过画面、视觉的效果,让学生积累一些相关句词语(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我在归纳时强调“波涛澎湃”是指波浪相互撞击的一种宏伟气势。又例如课文中的一句中“蕴藏”“储藏”,力求用简洁的语言说清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很细微的一种差别。再例如教学“窃窃私语”时,通过指名学生朗读海底动物的叫声,怎么读,理解词语含义。指导学生读得轻一点,细微一点,好像在说悄悄话,这从朗读指导中理解词语,从小狗“汪汪”叫声回到“窃窃私语”,理解后再在朗读中体会,这样比较扎实,在正确理解基础上积累运用。

句子教学中能够比较自然的把语言领会其中。例如教学两句设问句,第一句是课文的第三节,我是通过师生合作朗读,随后告诉学生,这样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问句叫设问句。还有一句设问句是在课文的开头“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它是以整篇文章作为回答,这句设问句不是一句很明显的设问句,所以在课文上完以后借助板书,在归纳的时候再提炼出这个知识点,这样也把整篇文章的结构讲清楚了:总领(设问句也是总领),然后最后一个总结是总分总的形式给学生呈现出来。句子教学中有一个转折,转折句的教学中不提转折二字,通过自然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先是讲解前后句子发生变化,再问连接词是什么,找到“却”,在通过朗读,老师引读,加入(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这一类比较规范的关联词渗透体会,把当时的奇异情景表示出来,带着理解去读。引读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既是能力的训练,又是思维训练。教学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各异这一小节时,采取引读的方法,老师读总起句,学生读下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总起分述的结构,随后在引读时加入一些简练的提示语,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用意。

动笔墨读书,写了一些,给孩子一个台阶,一些把手,这样孩子容易达成。句子的出现“有的------有的------有的”是对前一次的运用。借读课文的内容可以填写,也可以借用提供的资料填空,同时还可以调动孩子的一些知识欲望去探索来表达,学生有话可写,写得又不相同,动笔效率就会高一些。

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是:解读材料要有高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有深度;引导学生思考要有力度,教师始终要有厚度。

海底世界说课稿篇四

近日,有幸聆听了王彤老师执教的《海底世界》一课,收获颇多。 王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道出了浓浓的语文韵味,流淌出自然和谐的师生关系。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篇关于海洋的常识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教学伊始,王老师用一个“旅”字,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悟中审美,让我印象深刻。

带着兴趣,怀揣问号,孩子们开始了阅读之旅。“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似要求不高,却是给孩子铺设了初读课文的台阶,也为自读检查埋下伏笔。

很多时候,老师们喜欢把书后的生字拉到大屏幕上,让孩子们反复读,却把课本撇在一边儿。王老师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让孩子翻到书后读生字,边读边正音;接着由字到词,在文中圈画出由生字组成的生词,多媒体出示:

※ 海藻 硅藻 甲藻 巨藻

※ 海参 乌贼 章鱼 贝类 窃窃私语 肌肉 伸缩 器官 闪烁 长途旅行

※ 富含 煤 铁 石油 天然气 稀有金属

三组词串,独运匠心,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了解了学生字词掌握情况,也让孩子由词入文,加深了对文本的.记忆。

由字词到句段,王老师让孩子分节读课文。老师引读第一段,让孩子边读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再读3、4自然段时,教会孩子用中心句概括段意。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孩子明白这段是全文的中心句,首尾呼应,就是告诉我们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读中感悟,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奇异”,引出下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王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海底动物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出示句式: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是宁静的。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通过朗读对比,理解“依然”一词更显出海面与海底的天壤之别,感受文本遣词造句的精确,为日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潜在资源,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展开合理想象,加深理解和体验。

王老师让孩子们找出海底动物的声音,提议双读:嗡嗡 嗡嗡,啾啾 啾啾,汪汪 汪汪??浓浓的生活情调,浓浓的语文味道,多有趣呀!孩子怎能不爱呢!王老师还抓住文本的空白,让孩子们说说:海底还会有哪些声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对“窃窃私语”的理解与说话,更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学生身临其境,创新的火花在闪耀,情景交融,情随景动,景因情美。

王老师分层阅读,为孩子构建了阅读阶梯。每一次读文都有不同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化,情感不断迸发。孩子们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享受审美的乐趣。让浓浓的语文味尽洒课堂的每个角落!

海底世界说课稿篇五

海底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生活着新奇的生物。它同样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孩子们往往会被这种神秘与新奇所吸引。而作为美术活动,今天要挖掘的是它的绚丽斑斓的色彩。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好奇心强,对未知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想象和向往。而且大班幼儿在绘画、泥工、剪贴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对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特别爱好。鱼是儿童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海底世界深蓝色的海水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同时还生长着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

本次活动《海底世界》以此为内容题材,分别通过剪贴和绘画的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鱼的形状特征,色彩变化,从而了解海底世界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表现时方式方法的不同,使之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加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促发幼儿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的能力,让幼儿通过剪贴、绘画的学习活动,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对海底世界美好未来的丰富的想像。

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海底探究的兴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挥幼儿的想像大胆绘画,同时形成良好的美工活动习惯和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

工具与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工具将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本次活动中,我除了供给彩纸、剪刀、固体胶、水彩笔和蜡笔外,还提供了记号笔和多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及大号的水粉笔,便于幼儿表现大面积的色块,尝试多种作画方法,可以用记号笔描线,可以用蜡笔勾边,也可以用油水分离法。这样一来,无疑又构成了美术创作中的形式美。

其次经验准备,在活动前让幼儿知道大海里也生活着鱼,而且是色彩斑斓的鱼,而且掌握了画鱼的基本技能。

在此次活动中,我所用的教学方法有

1、引导发现法:在活动的开始,老师引导幼儿欣赏海底世界,所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发现法,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孩子的引领者,要引领孩子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

2、观察法: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各种鱼的不同外部特征。

3、个别指导法:在幼儿进行创作的时候,老师个别指导一些美工基础较差的幼儿,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多种颜色,达到有层次的教学的目的。

4、情景法:教室布置就是一个海洋世界的背景,还有海底世界的大背景图,让孩子置身于海底的感觉。

1、观察法

2、尝试法

1、导入部分我首先出示光碟,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播放光碟,让幼儿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

2、通过提问和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想像各种鱼的不同外部特征。

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几个提问:刚才小朋友在画面里都看到了那些鱼?它们是一样的吗?身上有什么样的颜色和花纹?在幼儿回答后让幼儿观察各种鱼的图片,了解鱼的种类很多,每种鱼的身体形状和颜色花纹都不一样。有的鱼身体形状和花纹是对称的,有的鱼是不对称的。

3、在幼儿了解到鱼的一些外部特征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可以让幼儿大胆发挥想像的问题:海底里除了鱼还有什么?让幼儿说一说海底的各种各样海洋生物。

5、介绍操作材料,幼儿动手操作带领幼儿参观活动室的四面墙,介绍每一面墙旁准备的不同材料,简要讲解不同材料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进行操作,通过剪贴、绘画的形式表现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丰富海底世界。老师巡视整个操作情况,适当进行提醒。由于准备充分,材料选择得当,幼儿美术功底较好,又是幼儿自由选材,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自主性的发挥,所以每个幼儿表现都很出色,特别是集体作画的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气。

6、幼儿欣赏自己创作的海底世界,互相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海底世界》这个活动我发现幼儿兴趣非常高,而且很快乐,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对整个活动进行以下反思。

选择的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海底世界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海底世界图展示了海底的各种生物,形象而且丰富,神秘的海底世界给孩子们带来无限遐想,让他们画海底世界实际上给了他们自由创作的机会,所以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作画的材料新颖,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次活动让幼儿在纸盒上画《海底世界》,画时纸盒是拆来了平面的,画好后把纸盒再拼好,立体效果很好,幼儿感受从平面到立体的神奇变化,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整个活动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导入部分花费了很长时间,海底世界图生动形象,幼儿都能看出来,不用一个幼儿只说一样。在幼儿尝试示范好后,老师在装饰上再示范又花了很久,幼儿作画时比较紧凑,有些幼儿来不及,色块不明显。而且在作画前要求提的不够明确。

海底世界说课稿篇六

《海底世界》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第4自然段介绍了5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它们有的向前进,有的向后退;有的自己活动,有的自己不动;有的速度极慢,有的速度极快。就在这进与退,动与不动,快与慢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他们的活动方法不同,充分说明是“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教学时,采取哪些活动方式,使学生既能了解海底动物的不同活动方式,又能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在活动中还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请看下面一则片断:

生:(齐声回答)想。

(学生看到海底神秘、奇异的景色惊叹不已,被各种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所吸引。看完后,进行交流。)

生:我知道那种黑黑的动物叫海参,它是爬行着活动的,而且爬得很慢。

生:海参不是爬行,是身体伸缩蠕动,像蚯蚓一样。

师:你们的观察真细致,知道得也真多。

生:那种身子细长的鱼叫梭子鱼,它游得很快,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呢。

生:乌贼和章鱼是一边向前方喷水,一边向后面倒退着游动的。

生:贝类动物最懒惰,自己不肯出力,光依靠别人四处活动。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个个读得绘声绘色)

生:我想读写海参活动方式的句子。(生读得慢条斯理。)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仿佛看到海参正在懒洋洋地蠕动,爬得可真慢呀!

生:乌贼和章鱼的活动方式很奇特,我也想来读读。

生:我也想来读这一句。(生读)

师:两位同学读得都很好,一个赛一个。

生:我想读一读贝类的活动方式。(生读)

师:其他同学喜欢不喜欢贝类这个“懒鬼”,想不想读一读?(生齐读)。

生:我还想读一读写梭子鱼的句子。

师:你也读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读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代表这几种动物作一个自我介绍。刚才我们看过了录像,介绍的时候可以先把它们的样子说一说,然后把它的活动特点讲清楚。可以边说边加上动作。

(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兴趣盎然地准备着。)

师:老师准备了几个动物头饰,你想表演哪一种动物就挑一个戴上。(生开始表演)

生:小朋友们,你们好。我的名字叫海参,我长得黑黑的,样子很像一条大毛毛虫,身上还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别看我长得不起眼,营养价值可丰富啦!哎,不过我从小就养成了做事慢吞吞的坏习惯,在海里,要数我游得最慢了,因为我是靠肌肉伸缩来爬行的。你们想知道我每小时能游多少米吗?告诉你,我每小时只能游4米。

生:我叫梭子鱼,我的身体是流线型的,体积又小,所以嘛,我游得可快啦!在大海里,游泳大王一定是我。我攻击别的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你们一定想知道我每小时能游几公里吧?哈哈,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快吧?如果有人问你谁游得最快,可千万别忘了我哦!

生:我是乌贼,和章鱼是铁哥们儿。我肚子里有一个墨囊,里面装满了墨汁。如果有敌人来攻击我的话,我就会向前方喷墨,施放“烟幕弹”,然后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乘机逃走。

生:我知道大海里有一种蝴蝶鱼。蝴蝶鱼身上点缀着各种色彩斑斓的花纹。尾巴前上方长着一块黑色的斑点,斑点四周镶着黄色或黑色的边,看上去像是鱼眼。而真正的鱼眼则藏在它头部的黑斑里,蝴蝶鱼爱在水里倒退着游动,其他鱼把它的尾巴当成了头,把它的倒游看成是前进。于是,有些凶猛的鱼朝它的“头”扑去,呀,没抓到,眼看着蝴蝶鱼朝反方向飞快地逃走了。哈,上当啦!

生:在20xx米深的海底世界有一种鼎足鱼,它的身子是白色的。它靠三条“腿”支撑身子站在海底,这三条“腿”分别是一对胸鳍和一个尾鳍,看上去就像一只古代的三足鼎,鼎足鱼就靠这三条“腿”在海底爬行或跳跃。

生:大海里有一种会飞的鱼,它伸展着一对又长又大的胸鳍,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飞翔。它可以在离开水面的空中飞行几十米,甚至二三百米,还能连续几次在水面上时飞时落,人们还称它“水上小飞机”呢!

师:同学们,我建议黑板报就出一期介绍海底动物世界的专辑,大家说行吗?

生:(异口同声)行。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赶快写下来。

上述案例正是遵循这样一种教学思想,努力使《海底世界》的教学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看影片说熟悉的动物活动”,由于影片画面绚丽、声音悦耳、形象生动,又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学习情境。接着我以“课文中介绍了动物的哪些活动方式,你喜欢读哪一种就读哪一种”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朗读”活动中,把“要我读”的指令变成了“我要读”的内需。同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地采取激励措施,因而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一个想比一个读得更好。然后,我提出了新的要求,把语言实践活动由“读”转换成“说”——分别说说几种海底动物的特点和活动方式。为了使学生能积极投入这项活动,我让学生扮演成自己喜爱的动物角色,戴上头饰进行介绍,并提出边说边加些动作的要求。这样,这个“说海底动物形状特点和活动方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就具备了游戏的性质,又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而积极投入活动之中。为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我又让学生说说他们从课外读物中得知的一些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这下,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学生争着说,抢着讲,“有条理地说海底动物的形状特点和活动方式”的训练在积极而又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落实。最后向课外拓展提出了出一期介绍“海底动物世界的专辑”黑板报的建议,让学生把说的内容自然转化为写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不是一张白纸,三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许多语言材料。教师反复的讲解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时间。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先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取得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应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动脑、动手、动眼的时间和空间。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趣”,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语言实践活动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他们喜爱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发展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而且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敞开,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听、读、说、写等能力。因此,努力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势在必行。

海底世界说课稿篇七

工团《海底世界》是围绕海底四方面的内容:海底宁静而黑暗的景象;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而且活动方式各异;植物种类繁多以及矿产资源丰富。整篇文章所有的文字都在说明一个主题——那就是海底世界。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在处理时有一定难度,上不好就变成了自然课。语文课要上得有十足的语文味。我仔细读它的课文语言,很生动,很精练,而且通篇的结构层次很清晰,是一篇适合三年级学习阅读的课。

《海底世界》一共有七小节,不到五百字,每读一次离文本更走近一步,整篇文章结构是总分总,开头是一句设问句“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来引出下文,结尾以“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八字来总结提炼出主题,仔细研读每一小节内容,笔触也是非常细腻,层次也使清晰的。例如:在介绍海底景象这一节,作者将海面的波涛澎湃——海底的宁静形成对比。“依然”用得非常贴切,将海底深处的黑暗与光点闪烁形成对比,不仅让它赞叹海底世界的魅力,随后又巧妙地运用了一句设问句“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介绍海底动物活动方式的这一节,语言也非常有特点,课文例举了四种动物,应该说是作者精心挑选的这些动物的活动方式是很有特点的,有趣的,有快有慢,有动有不动,有进有退,来突出海底世界奇异和丰富。在介绍植物时,例举了海藻类的一大一小来突出种类繁多。我觉得在这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特点、语言的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再根据三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要求。

“关注语言因素,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这篇课文共有九个生字,但是三年纪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对于在教学中,我认为重点让学生理解三个词语“波涛澎湃”“蕴藏”“窃窃私语”。但在教学处理上我认为词语的理解上要力求准确,哪怕是积累意思相近的词语,哪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对于词语的理解要一锤定音,不可含糊。例如“波涛澎湃”通过画面、视觉的效果,让学生积累一些相关句词语(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我在归纳时强调“波涛澎湃”是指波浪相互撞击的一种宏伟气势。又例如课文中的一句中“蕴藏”“储藏”,力求用简洁的语言说清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很细微的一种差别。再例如教学“窃窃私语”时,通过指名学生朗读海底动物的叫声,怎么读,理解词语含义。指导学生读得轻一点,细微一点,好像在说悄悄话,这从朗读指导中理解词语,从小狗“汪汪”叫声回到“窃窃私语”,理解后再在朗读中体会,这样比较扎实,在正确理解基础上积累运用。

句子教学中能够比较自然的把语言领会其中。例如教学两句设问句,第一句是课文的第三节,我是通过师生合作朗读,随后告诉学生,这样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问句叫设问句。还有一句设问句是在课文的开头“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它是以整篇文章作为回答,这句设问句不是一句很明显的设问句,所以在课文上完以后借助板书,在归纳的时候再提炼出这个知识点,这样也把整篇文章的结构讲清楚了:总领(设问句也是总领),然后最后一个总结是总分总的形式给学生呈现出来。句子教学中有一个转折,转折句的教学中不提转折二字,通过自然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先是讲解前后句子发生变化,再问连接词是什么,找到“却”,在通过朗读,老师引读,加入(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这一类比较规范的关联词渗透体会,把当时的奇异情景表示出来,带着理解去读。引读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既是能力的训练,又是思维训练。教学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各异这一小节时,采取引读的方法,老师读总起句,学生读下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总起分述的结构,随后在引读时加入一些简练的提示语,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用意。

动笔墨读书,写了一些,给孩子一个台阶,一些把手,这样孩子容易达成。句子的出现“有的------有的------有的”是对前一次的运用。借读课文的内容可以填写,也可以借用提供的资料填空,同时还可以调动孩子的一些知识欲望去探索来表达,学生有话可写,写得又不相同,动笔效率就会高一些。

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是:解读材料要有高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有深度;引导学生思考要有力度,教师始终要有厚度。

海底世界说课稿篇八

一、备课认真,吃透教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纵观乔老师的一节课,我们可以感悟得到教者备课是认真的,对教材的解读是深透的。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适当取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课文的重点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环节紧凑,忙而不乱,调整教学游刃有余。

二、创设情境,注重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搭桥梁。

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统一。本节课,乔老师善于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搭桥梁,巧妙地运用了字理释词法,用字理析词“窃窃私语”、“伸缩”、“蕴藏”,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析词能力。

三、让学生充分彰显个性特点,发挥特长。

教者在拓展训练部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可以画,可以写,可以读,可以查资料,把较大的空间留给学生彰显个性特点,发挥自己特长,培养了多方面能力。正如北京特级老师窦桂梅所说的超越教材。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