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2 15:39:36 页码:9
最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
2023-09-22 15:39:36    小编:JQ文豪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先进事迹材料篇一

全县扶贫干部在遇到政策疑问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打电话向张小娟咨询,正因如此,张小娟总有接不完的电话。家人给她打十次电话,基本有七次都显示“正在通话中”。即便是晚上回到家,张小娟也是手机不离手,往往在做饭时还要接着电话,以至于一顿饭要等很久。

在舟曲县民政局工作的弟弟张建平,见到二姐张小娟最多的地方,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县上脱贫攻坚的会议上。由于工作繁忙,周末时,张小娟也经常带着年幼的女儿来办公室,自己加班,孩子就在一旁写作业。而翻开她的朋友圈,90%以上都是与脱贫攻坚有关的内容,或者是政策解读,或者在加班,或者是去哪个乡、哪个村。

如今,走进舟曲县的村村镇镇,家家户户门口墙壁上,都张贴着一张漫画图——舟曲“精准扶贫政策图解”。近几年,贫困人口到户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不少农户在政策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贫困户由于文化程度低,对于自己享受的政策并不清楚,遇到生病就医、娃娃上学的事就会一筹莫展,也不知道有政策扶助。

为此,县里将各项到户到人惠民政策进行精简整理,梳理出48条,配以形象的漫画图片制成政策图解,发放到农户家中。这样,享受了哪些政策、哪些政策还达不到享受条件、将来还能享受哪些政策,都能按户情实际看得一清二白。一张图文并茂的挂图,就让所有农户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大大提高了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先进事迹材料篇二

近日,中共阳朔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纪检干部观看献礼影片《秀美人生》。该影片主要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在扶贫工作中典型事迹,讲诉了黄文秀同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青春,用生命诠释了她初心和使命的事迹。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黄文秀同志不忘初心,坚定信念。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工作,到__年开始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个决定凸显了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始终心系家乡群众。我们要向她学习,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坚定一切为了人民的理想信念,联系群众、脚踏实地、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哪怕新长征路上荆棘满地也积极为人民群众奉献自身。

学习黄文秀同志牢记使命,矢志前行。影片通过班布大叔搬新居、黄大年找回妻女和阿布回乡给村民授课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黄文秀同志扎根基层,积极向群众靠近,时刻为群众着想,想尽一切办法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奋斗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她学习,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勇于直面困难,克服阻碍,用务实的工作践行使命担当,矢志前行;在基层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勇于担当,展现出新时代基层党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在新长征路上用履职尽责秀出自己的美丽人生。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先进事迹材料篇三

1923年生人的夏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退休后的她一直专注于教育扶贫领域,多年来,她倾囊相助,资助贫困学生上学。2021年2月25日,在脱贫攻坚胜利之时,这位仅比我们的党“年轻”两岁的世纪老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夏森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投身教育扶贫,主要是自己之前吃过苦,更能体会贫困学生遇到的困难,她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帮助到每一位寒窗苦读的学子们。

教育条件落后决定出资相助

夏森今年已98岁,离休后的她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全部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事业中,这一干,就是15年。耄耋之年,夏森仍心系老区教育,她的信念是扶贫先扶教,治穷先治愚,“不能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因此从2006年开始,她便在社科院的两个定点扶贫县,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和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坚持捐资助学。

而让夏森开始关注教育领域扶贫,就要追溯到她第一次来到陕西省丹凤县考察时了。走访丹凤县龙驹寨镇西街小学,简陋的教学环境让夏森很难过,“我是经历过苦日子的,知道那种苦。所以看到现在还有孩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就很心疼。”她当即就决心要为那里的扶贫和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于当年捐资2万元,为该小学添置课桌椅。两年后,夏森又拿出2万元,以此奖励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不仅如此,她再次捐资20万元,建起了龙驹寨镇赵沟小学教学楼。

这些钱,都是夏森与其老伴的生活费和离休金,他们平常的生活十分节俭,年事已高每天仍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吃穿用度“够用”即可。然而在捐资助学方面,他们总是不“知足”,总是毫无保留。

成立助学基金经常收到感谢信

2013年,夏森又拿出了多年的积蓄,捐资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为两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户提供资助,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和高三学生上学,直至这些受助学生大学毕业,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

夏森表示,到现在一些自己以前资助过的学生还会和她保持联系,之前她还叫学生来家里吃饭、聊天,“他们都是生活在北京的孩子,没事就过来家里坐坐,看到他们能来,我也很高兴。”

让夏森高兴的,就是她能看到被资助的学生圆梦向未来出发。夏森拿出一封感谢信给记者看,那是一封由陕西省丹凤县2016年届32名环卫职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联合署名的感谢信,而这样的信,夏森收到了太多太多。

信里写到:夏老奶奶,我们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这本是件大喜事,但我们和家人由于开始发愁学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正在这时,您向我们伸出了温暖大爱的手,给我们资助2000元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在此,我们向夏老奶奶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于资助学生的标准,夏森表示,道德品格更是她看重的,“考上什么学校不重要,一本也好,专科也行,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们的思想道德表现,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他们必须爱自己的祖国。”

而被夏森资助的学生也很懂夏森的心,在信里让老人放心:“我们会把您的关爱化为一生前行的动力,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以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报答您的大恩大爱”。

心中只有教育获表彰感到高兴

对于此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夏森老人很淡泊,接受采访时,她并没怎么聊获奖心情,一句“很高兴”就轻轻带过,可说到学生、学校、教育、扶贫这些字眼时,夏森就滔滔不绝,开心地讲述自己去过的穷地方、遇见的好学生。

从2006年至今,夏森先后捐出自己的生活费、离休金共200余万元,累计资助了182名家庭贫困大学生、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高三学生完成学业,并多次为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优秀师生奖励等慷慨解囊。这位98岁的老人,现在牵挂的只有学生,“我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帮助到每一位寒窗苦读的学子们”。

返回目录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四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度赞扬了黄文秀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信仰情怀,充分彰显了对一线奋斗者的亲切关怀,对黄文秀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度褒奖。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必将激发起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党员干部,投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等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建功新时代、奋斗永不息的豪迈热情。

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要向她一样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北师大硕士毕业,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面对危险坚定前行。是什么让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无怨无悔选择农村,面对生命危险毅然笃定前行?毫无疑问,是为民服务的初心,舍我其谁的担当。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也正是有了这份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让年仅30的黄文秀变得崇高而伟大。

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要向她一样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读书时,她总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但当了驻村第一书记,她就收起了漂亮的裙子,学起当地的方言。到贫困户家不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助扫院子干农活;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帮他们摘砂糖橘、种油茶,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慢慢地,群众开始接纳黄文秀并打心眼里喜欢她,敬重她。黄文秀的事迹再一次告诉我们,干好驻村帮扶工作,不仅要身到还要“心”到,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就要从内心把群众当亲人,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才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要向她一样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她常常心急如焚,一心扑在工作上,常常放弃节假日休息,忙得顾不上病床上的父亲,也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为疏通贫困户黄邦旋低保未评上工作的消极情绪,从“闭门羹”到以兄妹相称;为帮助分析病因,找准对策,她一连往贫困户韦乃情家跑了12次......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对于老百姓来说,身边的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黄文秀忠实履行了扶贫干部的职责使命,始终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和使命,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为民担当、甘于奉献的榜样。

据统计,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数已超过9000万,其中“80后、90后”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曾经“垮掉的一代”已坚实地踏入社会舞台的中央,黄文秀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扶贫干部的初心和使命,用青春和生命谱写出一首壮丽的赞歌。她虽然牺牲了,但她焕发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更多的人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积极奋斗,努力进取。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先进事迹材料篇五

从6月16日黄文秀同志因公牺牲以来到现在的近半个月时间里,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各地广为传诵、经久不息。可谓,“文”洒扶贫路、“秀”亮新时代。

天之骄子,“文秀”于时。27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说她是天之骄子真是毫不为过。“她本可以有很多选择,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她的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郝海燕满怀遗憾地说。但她却义无反顾地考取了选调生,返乡工作。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不到两年,她就当上了百色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市委宣传部副科长,又令多少人艳羡!但她却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到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如果说《扶贫从“新手”到“熟路”》以及两本驻村日记展示了她的文采,那么在百坭村一年的时间里她交出的答卷则见证了她的才华: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3%降至2.7%,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4万元,百坭村被评为2018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她的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黄文秀们正走出象牙塔,勇敢坚定地把才华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

党之英才,“文秀”于心。为什么要选择返乡?为什么要申请派驻?追寻她的人生足迹,我们发现,一切早已注定。2008年,黄文秀考入山西省长治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在这里,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背后有红色老区的基因传承,也有“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精神感召,还有徐本禹等榜样的力量感化,更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真理引力,以及她自己的亲身体验。“没有政府的扶贫资助,家里不可能供我上大学。我选择读思政专业,选择加入党组织,都是发自内心的。”从赤子之心勃发出来的是怎样一种力量?从后进生到班级前十名,从勤工俭学到发愤读书,她用“打不死的小强”精神,一步一步践行着报效乡梓、党、祖国和人民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地行进在自己“心中的长征”路上。现在,她用自己年轻而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忠诚和担当。

国之栋梁,“文秀”于民。为什么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作为来自百色市田阳县农村贫困家庭的姑娘,贫困是她心里挥之不去的痛。直到2016年,她毕业参加工作后,她的家庭才因卸下了她这个包袱而刚刚脱贫。正是疾“贫”如仇,她才发誓说“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年2.5万公里兑现了她的诺言。她在总结中这样写道:一年来,我坚持带领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吃住在村,摸透村情民意,团结党员群众,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带领村“两委”干部如期完成百坭村2018年的各项脱贫攻坚任务,从一名扶贫“新手”变得“轻车熟路”。面对重重困难,她以“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的气概,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坚持运用土办法入户调查、建档立卡到认真听取社情民意、查摆问题,从被怀疑排斥到死缠烂打,从“我还不够勇敢”到“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她笔下这些斗智斗勇的扶贫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她“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我想,这一定是她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了。这是何等的情怀啊!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六

2020年初,乍暖还寒。因为担心工期,刘虎住进了总水厂。原定2月10日复工,受疫情影响,分布各地的施工人员未能如期到达。

他一个又一个电话联系施工人员,得到的答复大多都是,“封闭在家,去不了”。

怎么办?伽师县人民都在热切期盼,盼这祖祖辈辈梦想中的甘霖,盼这冰山上的“来客”。

“困难再大,也要想办法,调整方案,确保工程如期完工。”他迅速向县领导汇报:能否组织当地施工人员复工。

刘虎的想法得到了喀什地区水利局、自治区水利厅的支持。“举全地区水利系统之力,全面打响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会战。”

“刘虎不停地联系喀什地区的技术人员。”吾斯曼回忆说,我们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接人,马不停蹄往工地送。

喀什地区各县市都在支援,一支支力量从四面八方赶来,一个个问题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迎刃而解。

厂家的技术人员到不了现场,就用手机视频,指导施工人员现场调试。

伴随着复工,沉寂3个月的工地再次沸腾了。这期间,刘虎经常会接到主治医师的电话,催他去化疗。刘虎总是说:“快了,等水一通马上就去。”

吾斯曼回忆说:“过去,(他)21天去医院化疗一次。那阶段,5个月都没有去医院。”

刘虎把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每天的日程从早排到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就是这样,他也总是说说笑笑,浑然不觉得苦。每当有人劝他:“刘局长,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累啊!”他就立刻很精神地回答:“我不累,工作是快乐的!”

“我每做成一件事就收获一次快乐。”刘虎说。白天,他和同事们一起翻沙包,跨戈壁,走村串户,只要施工中遇到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晚上,他参加完调度会,又回到办公室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办公室的灯总要亮到深夜。

为了让伽师群众喝上“幸福水”,刘虎用赤子之心,诠释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先进事迹材料篇七

引领脱贫,时不我待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李春惠作题为“提灯行一路,照亮身后人”报告说,姜书记是今年4月12日出差时,突发心脏病旧疾走的,实在太匆忙,她与同事随姜仕坤身边工作人员收拾他在晴隆工作所在地遗物时,发现他的桌上除了药就是书。姜书记身边人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他生前最爱看的一本书。他折过的书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可以遗憾,但不要后悔。我们留在这里,从来不是身不由己。而是选择在这里经历生活。”李春惠记者动情地指出,姜书记曾四次调研位于海拔1800米高山上的大田乡兰蛇坡村,这里是黔西南州最后一个通电的村,路左侧是石壁,右侧是悬崖,车窗外是万丈深渊,车上坐的人分秒感到绝望,是姜书记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现代化的能量。面对全村800人是苗族同胞、常年种苞谷,贫困发生率超过80%的村庄,姜书记不仅冒着生命危险上兰蛇坡,还到地里、猪圈、羊圈了解真实情况,苦口婆心动员村民改种,掰着手指头给老百姓算帐。如今的兰蛇坡有近一半的土地种上了经济作物烤烟,许多农户靠养殖翻修了旧居,还有不少人家盖了新房。

晴隆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贺伯果详细介绍了姜仕坤在晴隆的6年时光。虽然县里贫困程度远超出想象,但姜书记还是强调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只能闯干拼!初到晴隆时,为了解决用水难,他跑了一个多月到全县56个贫困村考察。6年来,他车辆行程几十万公里,平均每天要在车上颠簸100-200公里,而每次下乡都特别关心养羊情况,进村入户总是先钻进农民羊圈里查看。他常说:“想让百姓养羊,自己先得懂羊”,一本养羊的书紧随其身,无论再忙都要和养殖专家探讨改进饲养方法,最终才想出以吊脚楼结构做成“羊宿舍”,终于治好了潮湿导致的羊腐蹄病。

贺伯果说,只要有一点时间,姜书记都在看书,出差最喜欢逛书店,常向大家推荐一些好书,他的办公室、寝室、车上到处都是书,宿舍书籍就整整装满7个编织袋,还时常对大家说,“要多看一些伟人专著和历史书,多看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书,要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对工作大有益处。”同事们劝他好好休息下,去医院看看不舒服的身体,他总说“等忙完这阵再说,现在遇上国家好政策好机遇,晴隆脱贫正当时啊!”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做领导工作本来就是“苦差事”,很多时候要“五加二”、“白加黑”,想舒舒服服的就不要当领导干部。姜仕坤就是这样一位吃苦耐劳、鞠躬尽瘁的好干部。

小爱存于心,言传又身教

报告会上,姜仕坤书记在读大学的女儿田姗灵泪光闪闪,脸庞稚嫩,却举止成熟坚强。她说道:从初中开始,她就读寄宿学校,大约一个月才能见上父亲一面。晚上10:55,是下晚自习回到寝室的时间,也是姜仕坤和她约定每晚通电话的时间,6年来从不间断。自己有时会跟父亲抱怨学业繁重困难,父亲总是语重心长地说:“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难免,迎难而上才能活得精彩!”

2016年4月的一天,来广州出差的姜仕坤和女儿约好通电话或来大学看她,但她的手机再未响起。她在收拾父亲出差遗物时,姜仕坤的手机响了,闹钟显示“10:55”。“他还留着闹钟,说明他一直在惦记我!”田姗灵感慨道。她充满遗憾地说,爸爸妈妈聚少离多,爸爸工作地点一有变动,妈妈就不得不跟着变换工作,但结婚20多年,他们在一起时间却太少,爸爸也只能在妈妈生病时抽空来看一下,我们一家才能欢聚,爸爸将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前年,爷爷急发胆囊炎需立即在昆明做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但爷爷任谁都劝不动,只能把远在晴隆凌晨两点多会议才结束的爸爸叫来,爷爷在爸爸劝说了一个多时后才同意做手术,父亲没来得及休息就被工作电话催促回晴隆。爷爷看到爸爸走路一瘸一拐问他是怎么了?他笑着说,“在上楼时不小心把脚崴了,没事儿。爹,您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好好养病!”后来才知道那天晚上,他痛风发作,疼得脚不能落地,开会时只能斜靠在沙发上,怕爷爷看出他病了,硬撑着走进病房。

谈到这里,她深情地说:“我的手机屏幕是我爸爸调研小学生免费营养午餐时的照片,他微弓着背,一脸和蔼地望着眼前的孩子。每次打开手机,仿佛觉得爸爸正慈爱地看着我。我会努力振作坚毅,照顾好妈妈和爷爷奶奶!做一个像你一样脚踏实地、负责任、有爱心的好姑娘!”

大爱见于行,廉洁奉公,为贫困百姓谋幸福

女儿田姗灵的报告,让现场的人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父亲、丈夫、儿子姜仕坤的隐忍坚硬铮汉子性情,更令在场的人感受到姜书记对贵州这片土地人民的浓烈热切之爱:爸爸每年过年都带我和妈妈回册亨老家、苗族寨子走马村去看望爷爷奶奶,进寨子的泥巴路太难走,发展滞后的老家让我了解到爸爸拼命工作的原因——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爸爸发现老家自然环境和晴隆相似,乘着回老家时便把晴隆脱贫经验介绍给老家乡亲们,乡亲们在父亲回老家时都会围着爸爸问很多关于发展产业的问题,爸爸每次都耐心解答,看到老家百姓们生活越来越好,他每次回去都开心不已。老家人说:“爸爸跟农民一个样,没有架子、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大家说话都愿意跟他掏心窝子,他是一个不会忘本的人!

晴隆县委副书记王琴在报告会上深情介绍了这位“不忘本”的姜书记,对晴隆更是“知之深,爱之切,脱真贫”。晴隆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高、水低、谷深、土瘠,石漠化情况严重,人均耕地仅0.77亩,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开发重点村,多项指标名列全国592个贫困县的倒数第一,是全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也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发生率52.2%,这就是说几乎每两个晴隆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0年,姜仕坤任代理县长时,1.7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不足3万,狭窄的街道是泥巴路,水电供应也没有保障;通乡公路既破损又危险,70%的村不通公路;许多乡村百姓靠种粮难以维持温饱,年轻人都得外出打工。姜书记刚来晴隆春节走访时,看到一位老乡家里除了一口显眼半边锅外,再没有像样东西,他含着眼泪从兜里摸出两百元钱递给老乡说:“买口锅回来,先把年过了,过完年我们一起想办法”。这幅光景令初来晴隆、农家出生的姜书记痛心,今后工作无论多艰苦或取得小进展,他常说:“可以承认落后,但不能甘于落后;消除贫困,任重道远!”

自此后,姜书记带着大伙开始了6年艰苦卓绝斗争:结束用水难、用电难历史;跋山涉水筹集资金贷款修路,新建市政道路20公里,改造、建设通乡、通村、通组公路1800公里,许多边远村寨还通了车;县城人口、面积都翻了一倍,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全产权升级“晴隆模式”,为羊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系列“晴隆羊”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北上广,带动2.5万人脱贫;深入调研茶产业,建茶青交易市场、发布信息、引导市场、提高茶青收购价,维护茶农利益,种茶积极性高涨,茶叶成为晴隆脱贫又一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羊、茶、果、蔬、烟、薏”六大产业,老百姓收益大幅增长,2012年初至2015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减少8.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7.1个百分点;姜书记提出旅游脱贫,排除万难将“抗战生命线——二十四道拐”这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留给晴隆的珍贵遗产打造成知名景点,招商引资、改造县城、建设安南古城、打造史迪威小镇,建成了一个具有民国建筑风格人文景区,央视热播《二十四道拐》电视连续剧后,晴隆成旅游热点。

晴隆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贺伯果说,姜书记是县里出了名的“老抠”,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号召干部节约工作资金用在刀刃上,为贫苦户买猪、买牛很是舍得。2014年,姜书记来到董箐村走访,了解到村民陶金翠一家5口人,丈夫患有重病,两个孩子上学,还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只有陶金翠一个人苦苦支撑,他就赶来安慰她说:“困难是暂时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你说,你想干什么,我们会帮助你的。”陶金翠说:“想养牛。”姜书记回去即协调资金买了一头牛送给陶金翠家。2015年春节前夕,姜书记再次来到这户,发现陶金翠还在帮人养猪贴补生计,姜书记很感动,立马表示送她们家一头猪,还叮嘱我选一头肚里有崽、马上就能见效益的母猪。姜书记对当地百姓亲切,另一方面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格,还因我阻拦十多年上访户郭永茂见他而严厉批评过我,郭永茂在与姜书记长谈征地事后心平气和离开了。在得知姜书记噩耗时,郭永茂叹息万分:太可惜了!姜书记是个好人、是个好官!

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中写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民心”就是“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县委书记是“芝麻官”千钧担,全国三千多个县犹如全国这张网上的“纽结”,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2015年6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郡县治,天下安。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干部干事创业、锻炼成长的基本功训练基地。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广大县委书记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姜仕坤书记用生命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现场的人们都真切感受到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品味他短暂生命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有精神的人、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忠诚为民,不忘初心!

返回目录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先进事迹材料篇八

表彰大会现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其中,总书记第一个给重庆人毛相林颁奖。

毛相林是重庆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曾获评2020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时代楷模和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

他带头修路的点滴,就是他带着下庄脱贫的“足迹”。毛相林被人们称为“当代愚公”。

毛相林坚守偏远的下庄村43年,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历时7年铺就一条“绝壁天路”。

为了修通这条路,毛相林号召劳力全都上工地;没有资金,他带头卖猪卖粮。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村民们凑出了3960元钱。

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毛相林又用自己的房子做担保,以个人名义贷款1万多元。

7年时间里,有6人为“天路”献出了生命。在他的带领下,下庄人不向现实低头,坚持向荆棘遍布的大山要路。

2004年4月,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蜿蜒伸向山外。从此,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下庄村几代人的梦想,终成现实。

路通了,但如何让下庄脱贫摘帽?

毛相林摸索“脱贫路”,带头种过漆树、养过蚕、栽过桑,从蛮干到巧干,最后确定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

2015年,下庄村在巫山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5年的坚持不懈巩固了脱贫成果:2020年,下庄村人均收入达1.3万元,较20年前收入增长了40倍。

摆脱贫困后,毛相林没有止步,他又带着大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如今,下庄人用血肉之躯建成的“天路”,已经成了他们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

返回目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