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学设计案例(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3 00:05:18 页码:10
最新教学设计案例(汇总13篇)
2023-09-23 00:05:18    小编:飞雪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一、设计理念: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小挂饰》是人教版第二册当中的一堂造型表现课。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如何保持它的美丽并使它更加易于人类居住是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纸餐具,但稍加改变,就可以成为情趣盎然的艺术品。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美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件件废旧物品给了孩子太多的启迪,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联想的立足点,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点缀美好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实践活动,触发学生能够对手边材料去发现和认识,能够考虑到物体的特性灵活运用、适时造型,使这些废旧物品焕发新的光彩。

情感:通过尝试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处处隐藏着美的构件,激发学生从小懂得依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能力:通过对各种废旧材质进行造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表现能力,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不同材质形态,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新的造型表现。

难点:对不同材质形态的联想迁移。

五、教学准备:

教师:纸杯、纽扣、纸盒、吸管等废旧物品,废旧物品做成的图片课件。

学生:收集彩色纸、吸管、果核、落叶、纽扣一次性纸杯等废旧物品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

1、变魔术:

小朋友,你们看过变魔术活动吗?

你们想不想看老师变魔术呢?

教师边说边用早准备好的一次性纸杯快速穿成一个挂饰,并把它挂到脖子上,让学生欣赏。

(教学意图: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意图:以这种形式让孩子们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及时回顾“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适时造型意识。)

2、看谁脑子转得快:

教师将纸杯、吸管、费旧纽扣、果核等一一展开,让学生观察,然后随意组合,看一看谁能马上联想到最好的组合方式。

(教学意图:联想是再创造的基石,没有生动的活跃的联想,艺术作品就缺少打动人心的闪光点。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的思维神经,为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一)小组合作联想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准备好的费旧物品摆放在一起,通过大家动手拼一拼、合一合、剪一剪等方法共同探讨各种造型。

(教学意图:再次联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究放飞理想的空间。在合作探讨的同时培养了一种共同努力、互帮互学的协作精神。)

(二)反馈交流结果

1、小组汇报

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改造能做出什么?

为什么这样组合?你是怎样想到的?

(教学意图: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总结探讨的结果,由此上升到一个提炼经验的高度,让学生初次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听取别人成果经验的同时也补了自己的短处。)

2、点拨引导

(教学意图:让学生知道将它们改造成想象中的东西,还可以用许多手段去修饰,保留它们原有的美,稍加改进就可创造出各种美丽的小挂饰。)

(三)小挂饰造型图片欣赏

(教学意图:启发学生联想,为下面的创作学习做铺垫。)

(四)各小组活动学习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作活动,帮助解决学生作业中的问题。

(五)展示评价

一段激情飞扬的音乐响起。

1、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带着各自的作品上台展示,请小组长当解说员介绍本小组制作的成果。

2、教师手拿纸话筒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活动:

1)你们小组制作出这么多的作品,真是厉害!谈谈你们现在的心情好吗?

2)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呢?

3)看了他们的作品各位观众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吗?

(教学意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表现的愿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加入到评价展示活动中,既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可随时调节学生们的学习评价方向。)

3、小组和他们的创作成果拍照留念。

(教学意图:让学生感受收获的无比喜悦,增强了小组集体荣誉感。)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吗?

(教学意图: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课业内容的理解。

(七)课后延伸

结合班会课等时间,充分利用学生们创作的作品,作为道具,设计童话情景,进行与环保有关的剧情表演。

(教学意图:拓展延伸,升华主题思想,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

七、反思: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有位名人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具备巨大的创新潜能。但我们看到仅有创新的勇气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好他们独特的视觉语言形式,张扬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二)合作意识的形成长期以来,我们的学习方式是单调的,传授式的教学几乎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在学习技能、技巧的课上,教师忙于示范,完全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的一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美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性学习方式,是不同以往的学习方式,它把学生立于主人的地位,教师从课堂中的主导者变成幕后的引导者、共同学习交流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合作学习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够充分体验到平等、民主、友情,也感受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在未来的社会中,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需要,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优势。

(三)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美术课的作业,而对于学生是如何完成这张作业并不是十分关心,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的美术作业好坏的肯定与否定来实现的。这样,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和创新意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体现。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年龄性格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多的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说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关心帮助和尊重欣赏他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组合图形的面积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执教者

王冬梅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题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教学难点:割补后找出相应的计算数据解决问题。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实验(演示)教具

图画,图片,教科书,粉笔,教学支持资源

课件,投影,幻灯片

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让学生猜一猜(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说一说(面积公式),看一看(给出的图案像什么)

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3、师生总结分割法填补法。

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板书并计算面积 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都有成功的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前面情景导入时几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了一个,剩下的我放在练习里。2设计一个组合图形的草坪,面积大约45平方米。

学生在画图程序中,自己设计出组合图形的图画,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自由说,畅所欲言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教 学 过 程 流 程 图

八、教学评价

形成性检测与评价

1、是否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是否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基本图形的面积。

3、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4、是否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5、是否能够倾听他人发言。

6、是否能够理解,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九、教学总结与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本节课是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基本图形面积计算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境和具体的图形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谈论生活中的各种组合入手,进而出示七巧板拼图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图形都是一些组合图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3、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拼图,画图,分割图,并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拼一拼、画一画,分一分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组合”的概念,从而对“组合图形”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教师语言的精练度,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等等,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发布者:王晓峰 发布时间: 2012-8-17 15:30:26

教学班级:高一(14)

课题名称:接力跑交接棒教学(身体素质)

授课时间: 45 分钟

一.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兴趣广泛,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接力跑为田径运动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但是具备了学习起来枯燥可变化性较少的特点,所以在课上不定时的通过小型比赛竞争的的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

二.教材分析

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跑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中重点学习部分。接力跑是田径单纯跑步的一个升级,是唯一一个多人配合的径赛项目,本课教学内容是接力跑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的是接力跑的交接棒。交接棒在接力跑运动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好的交接棒配合能够决定接力跑的最终结果。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了解接力棒的知识。

2、85%的学生能正确掌握交接棒的手型及交接棒的动作的要领。

3、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教学策略

通过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学生在零压力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交接棒的动作要领。

本节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有:

2、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重复练习方法让学生牢记技术动作,同时结合示范讲解及纠错让学生把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3、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了游戏和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学的开心的同时让学生在游

戏比赛中掌握技动作要领。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老师安排见习学生,通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准备部分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围绕操场慢跑一圈,结束后由体育委员带领做热身运动,老师一旁监督让学生知道热身运动的目的和好处。

(三)基本部分

首先教师与一学生配合讲解示范了下压式传接棒的动作方法,重点演示了交接棒的手型,并指导学生集体模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错误动作及时纠正。接着通过抱团小游戏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四人一小组,组织学生分组尝试原地传接棒练习,并提醒学生在练习中要学会相互纠错,以提高练习质量。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邀请一组练习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演示,演示要求以第一棒右手持棒为例,通过下压式传棒给第二棒学生,并且给予声音提示(例:“给”,“接棒”等),在听到提示后接棒学生左手向后伸直,掌心向上虎口朝外准备接棒,再通过该方法由第二棒学生用左手传给第三棒学生,第三棒学生右手接棒以此类推,演示完一次后学生交换位置再演示一次,教师鼓励其他学生针对演示的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演示完后再次组织学生分组练习跑动中传接棒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练习,提示交接棒的正确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在练习结束后安排了十字接力的小型比赛,通过学生与学生的竞争,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交接棒技术,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运动的快乐。

结合教材内容,在游戏结束后安排学生做身体素质练习俯卧撑,10个一组,练习两组。

六.结束部分

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指导学生进行放松活动,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放松肢体,调节心情,然后组织进行课堂的回顾与总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的结构清晰,重点明确,通过一些小的比赛贯穿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基本实现了现如今已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理念。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把一个专业的技巧动作,只花一节课来学习,学生的掌握程度肯定不够,交接棒技术的要求不够细致,练习的密度不够,缺少实战来让学生提高团队的配合。

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教学准备阶段:

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学生按实验桌每5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三、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较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2)、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1、药品的取用

(3)、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个实验操作。重点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说明:把学生相互评价这一重要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具体化,并使学生亲眼看到评价的价值所在:使结果更完美。】(4)、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2、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个“绝对禁止”?

(2)、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用口头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第三板块: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孙集中心校

孔伟

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用生动、形象的词去描述事物。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大班的孩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该目标却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有感情的朗诵、按结构仿编这些大容量的学习任务对于处在大班的幼儿来说还是十分困难的。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描述事物。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该目标缺乏针对性,适用范围过于广泛。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

(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

(3)在阅读中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提高阅读兴趣。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分析:首先小班的此次教学目标很好的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同时该教学活动目标运用了“品尝”、“观察”、“表达”等词具体清晰,针对性、操作性强,唯一不足在于目标一过于笼统。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附歌词:北风爷爷别神气,别神气,我敢和你比一比,比一比,跑跑跑,跳跳跳,北风爷爷吓跑了,吓跑了。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 2.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分析:该目标没有从统一的角度进行表述,第一条目标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主语不一致,前半句从幼儿学的角度提出,后半句和第二条目标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使目标显得混乱;同时目标表述不清晰、不准确,“大胆地应答”与“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两点间又互相交叉,缺乏整体考虑。

建议改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

(2)愿意在问题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篇二: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幼儿园王丽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我们南方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

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操作材料过于简单,难度不大,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如果给一张空白脸谱让幼儿自己创作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2.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怎样的语言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操作 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3.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吸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必备的。

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1.学习用线条纹样、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张的表现京剧脸谱特征。2.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创作,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两张、京剧片段ppt。

幼儿材料:幼儿操作卡,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人手一份),第二层次是已经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每组一份),第三层次是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每组一份),勾线笔、油画棒、垫板人手一份。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其次,每组一份的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和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目的是给那些在创作时遇到困难或者不会画的幼儿提供一个参考对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1.幼儿欣赏京剧选段。(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京剧,我们一起仔细听听这段京歌中唱了什么。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

(由京剧片段导入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脸谱。)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1)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颜色。”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小结:脸谱上的颜色看上去都比较夸张,有的很鲜艳,有的色彩的对比很强烈。

(2)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花纹。”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教师小结:这些脸谱的纹样很好看,有的装饰在了下巴上,有的装饰在了额头上,还有的让脸谱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变得很夸张了。

(3)教师提问:这么多的脸谱,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若幼儿说不出对称,教师可把一张脸谱沿中间线剪开然后慢慢的合起来,让幼儿感知脸谱的图案颜色都是对称的。)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而且脸谱还是左右对称的。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请小朋友说,老师帮忙总结,代替了原本的教师说,幼儿听的模式,给了更多的孩子发言机会和表达想法的机会。)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 1.幼儿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教师出示人脸底板,然后将黑白局部脸谱贴磁逐个已对称的方法贴在人脸底板上形成完整的已勾勒好地黑白脸谱,最后将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脸谱盖上,让幼儿完整了解脸谱制作的方法。)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如果想不出纹样的话,可以选择老师准备的纹样,也可以就画上面的脸谱一样的纹样,都可以。(教师出示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画脸谱,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若有的幼儿实在不会画,就给他提供第二层次或者第三层次的操作纸。)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原本的了解京剧文化可放在区域游戏中开展,教师可设置让幼儿观看京剧片段、模仿京剧演员、欣赏京剧图片等,让幼儿对中国京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感受其中的美。2.幼儿结合经验进行点评。

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脸谱。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图案和对称性等方面进行讲评。)篇三: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

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操作材料过于简单,难度不大,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如果给一张空白脸谱让幼儿自己创作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2.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怎样的语言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操作 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3.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吸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必备的。

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1.学习用线条纹样、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张的表现京剧脸谱特征。2.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创作,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两张、京剧片段ppt。

幼儿材料:幼儿操作卡,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人手一份),第二层次是已经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每组一份),第三层次是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每组一份),勾线笔、油画棒、垫板人手一份。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其次,每组一份的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和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目的是给那些在创作时遇到困难或者不会画的幼儿提供一个参考对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1.幼儿欣赏京剧选段。(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京剧,我们一起仔细听听这段京歌中唱了什么。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

(由京剧片段导入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脸谱。)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1.幼儿观察脸谱,感受脸谱中色彩、纹样的夸张性和对称性。师:我这儿有许多脸谱,你喜欢哪一个?喜欢它的哪里?(1)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颜色。”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小结:脸谱上的颜色看上去都比较夸张,有的很鲜艳,有的色彩的对比很强烈。

(2)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花纹。”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教师小结:这些脸谱的纹样很好看,有的装饰在了下巴上,有的装饰在了额头上,还有的让脸谱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变得很夸张了。

(3)教师提问:这么多的脸谱,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若幼儿说不出对称,教师可把一张脸谱沿中间线剪开然后慢慢的合起来,让幼儿感知脸谱的图案颜色都是对称的。)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而且脸谱还是左右对称的。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请小朋友说,老师帮忙总结,代替了原本的教师说,幼儿听的模式,给了更多的孩子发言机会和表达想法的机会。)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 1.幼儿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教师出示人脸底板,然后将黑白局部脸谱贴磁逐个已对称的方法贴在人脸底板上形成完整的已勾勒好地黑白脸谱,最后将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脸谱盖上,让幼儿完整了解脸谱制作的方法。)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如果想不出纹样的话,可以选择老师准备的纹样,也可以就画上面的脸谱一样的纹样,都可以。(教师出示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画脸谱,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若有的幼儿实在不会画,就给他提供第二层次或者第三层次的操作纸。)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原本的了解京剧文化可放在区域游戏中开展,教师可设置让幼儿观看京剧片段、模仿京剧演员、欣赏京剧图片等,让幼儿对中国京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感受其中的美。2.幼儿结合经验进行点评。

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脸谱。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图案和对称性等方面进行讲评。

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在当今社会,英语能力成为一个合格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中职学校的学生除了必须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即能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借助工具书阅读英文的专业书籍。

1.案例 1: 在给一年级某班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 让学生用英文写一封信寄给英国的朋友约翰。笔者向学生提供了写信的主要目的和约翰的中文地址,并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一份中英文信件的书写样例,详细讲解怎样写英文信件,分析总结中英文格式的区 别,并解释疑难、易混淆的语言点,如英文称呼和落款的写法,以及地址所涉及的“区”、“街道”、“5号楼”等词语的英文表达法。

同,具体怎样写则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书店或互联网等途径进一步查阅相关的英文写作资料。3天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话题包括:中英文书信写法、格式的不同之处,以及从哪里获得的有关信息,等等。以上两个案例的教学内容相同,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 1 采用的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方法,其特点是讲授,然后通过机械的操练巩固。案例 2 是一个“自主互助”型教学活动范例,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然后在班内进行讨论,并由学生自主总结,最后教师归纳讲解。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强调语法讲解、分析课文,教师主导课堂,而学生听教师解释课文并记下所讲内容,以至养成被动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因此,传统教学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考虑语言知识的习得,也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交际能力、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案例 2 中,笔者采用了“自主互助”型教学 ,不是先讲授有关的语言知识,而是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辅导讲解,习得新的语言知识。设计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 传统教学重讲轻练,如案例1所示,培养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差,表现为高分低能。“自主互助”型教学精讲多练,如案例 2 所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与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一致。新课程标准强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游泳”在课堂上,可根据所学课文,向学生讲授有关的背景及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能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 ,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没有“反思”,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对教训的吸取,那么,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一般型”层面。

为了成功地实现教育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能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没有“反思”,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对教训的吸取,那么,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就只能永远停留 在“一般型”层面。综上所述,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反思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反思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课堂教学的有效。

新课程标准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二者协调配合,教学质量才能有保证。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力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采取重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避免满堂灌、一言堂,组织教学时尽量创造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适度放松,鼓励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和自学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采取重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避免满堂灌、一言堂,组织教学时尽量创造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适度放。

“学”的角度设计组织每一次教学活动。

2.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授与适量的练习进行巩固和提高。其实,这与“教游泳”是一个道理:教师教一个班的学生游泳,先讲有关游泳的知识,并向学生示范动作。如果他讲50分钟,只让学生练10分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长时间的理论讲授过程中,学生早已失去了实践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难免受到很大影响。而如果将教学方式改一下,只讲10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直接下水练习, 并在练习过程中及时辅导,最后的效果则好得多。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听讲多的学生游泳知识掌握得不错,笔试得分高,但不会游泳;而练习时间多的学生笔试得分较低,但学会了游泳。

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表格式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沁园春?雪》

科目: 语文 提供者:黄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 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情感与态度:

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 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 中成长。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

1````````````````````

教学对象: 学生 课时: 一课时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 围,且使学生对毛泽 东又一个整体的认 识:既有雄才武略,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范读、听读、谈感受 教师配乐诵读,提出要求:

认真听准每一个字音,领会诗词 表达的感情。

学生认真听读,然后谈听读 感受。

1、学生尝试齐读

2、学生对齐读的朗读加以

评价; 三、指导学生朗读

3、教师引出创作背景; 教师提出要求:()注意押

1 4、大声自由朗读,体会诗 韵(2)注意:停顿 节奏 重音

歌蕴含的情感;

感情(打出幻灯片)

5、指名朗读;并让朗读比

较成功的学生自谈经验。

四、简介作品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 1936年---抗战前 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 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 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 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 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 2 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 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 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 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 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 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 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 山河的壮丽诗篇。

五、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理 解思想和艺术

教学上阕:

1、词的上阕。

1、诗人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雪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 析:

学生了解词作创作背景。

整体感受诗歌的 风格、气势。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学生对诗 歌朗读技巧的把握,加深对作品感情、意 境的体会和理解,为 学生更好地理解这 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加深学生对作

品的感情的理解。

2````````````````````

```` 景?是怎样的景?用作品中的语 句回答。(千里 / 冰封,万里 / 雪 飘)

2、指导前三句的朗读并重点 品析“千里、万里、封、飘”这

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 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 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

几个词。

出。其中蕴含了诗人乐观、必 胜的信心,抒发了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热爱之情。

5、作者首先总写,然后分

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 话?(望长城内外 , 欲与天公

写。作者在分写时运用了虚实 结合的手法,先写作者看到的试比高)。展开想象的翅膀,把 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 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 后描述给大家听。驰蜡象”

4、以《江山如此多娇画卷》 引出上阕末尾三句,并由学生进

行想象描绘,对写景及其中蕴含 的情感加以分析。

5、小结上阕。

6、学生对上阙进行男女分节 朗读。

教学下阕:

1、由历史背景及柳亚子的词 作引出对过渡句的理解。柳亚子 词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 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 园春· 雪》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 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 雄竞折腰)

````````````````````

合 作学习的过 程中,相互讨论,相

静写动的手法。同时,作者在3、重点赏析“山舞银蛇,原

景物描写时,还运用了互文、互启发,充分发挥学

生的互补作用,培养

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交流、倾听、评 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

析:

他们是英雄;惜中含贬:批评 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时 今朝的革命英雄,新时代的人 民群众。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 对革命英雄必将主宰山河的无 比坚定的信心。

3````````````````````

```` 4、小结下阕。5、男女合作读下阕

六、指导学生再次诵读,深入 感悟诗词情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

有感情地齐读词作。

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更进一步感受诗歌

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 满怀这种豪情,齐读 雪》。

七、拓展升华

谈谈学习《沁园春· 雪》后 的收获或启发。(可以是写作方 法、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诗人 乐观向上的精神气概等方面来 谈)

按要求完成课时作业。

《 沁园春的意境。

学生畅所欲言。

提升学生对作品的 理解,培养学生积极 乐观的人生观。

比较,写品析文章的诗词艺术及人格 2、课外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 作品(至少 5 首),写读后感。

春· 雪》写景抒情手 法的体会。

2、进一步了解伟人 魅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教学,能够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达成本课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白如何学习诗歌作品。

2、着重通过多次诵读和分析重点诗句,体会诗词磅礴大气的气势,领悟诗人豪迈旷 达的胸怀。

3、以读(听读—自读—分组读—悟读 --演读)贯穿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练习,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八、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上阙:描绘北国雪景(总写—分写)实景: 望(化静为动、以动写静)虚景:看(想象)抒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下阕:评估颂今,抒个人抱负 “惜”(肯定、批评、自信)

4 ````````````````````

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

1课时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上饶县六中:蔡祥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像对比,探究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通过计算和数据分析,寻找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南丰北缺

教学难点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某种意义上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比调水更重要。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由干涸的土地图片获得心灵的冲击,并猜测这么缺水的地方在哪里。

通过身边事物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将珠江充盈的江水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进行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产生感性认识。

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呢?能联系之前学过的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一下吗?(课件相应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同学们觉得我国什么地方缺水最为严重?为什么? 展示全国、南方、北方、华北、东北等地的人均水资源数据。

提问:华北年降水量并没有像西北那么少,为什么人均水资源量这么低呢? 展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让学生解释原因。

通过读图,归纳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其原因。

通过数据和人口密度图,探究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而且原因并不相同。

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真实感受一下,北方由于缺水,生活是多么艰难。观看视频

加强学生对北方缺水地区境况的认识,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提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方法。

将学生之前积聚的对北方缺水忧虑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献计献策。

展示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提问:

1、从哪条江调的水?

2、调水线路主要有哪三条?分别把水调到哪里去?

读图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展示南水北调各地开工图片,表明南水北调这项跨世纪大工程已经开工了。完工后将很大程度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欣赏图片。

加强时代感,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地理课能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

承转:除了跨流域调水,还有哪些方式能缓解北方的水危机呢?

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除了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还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结:我们南方地区是否就没有缺水的烦恼了呢?你知道吗?由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南方的某些农村在少雨季节也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在某些地方由于水污染严重,甚至“守着大江没水喝”,还好我们闽江水质目前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至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酝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方法。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乌丹六中

我在教授科学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教学时,我当时按照已经准备好的教学思路走进课堂,满怀信心地实施课堂教学。根据多年的经验,这堂课教起来并不难,只要把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形象化的给出,方便学生 理解即可;在继续深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关系,让学生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其四个概念间的关系,即达到其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中所用的实验没有用教材上现成的试验。这节课教学的开始便从现实生活入手,我选择生活中最熟悉、最多见的食盐和水来做试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之近。我设计的试验是这样的,在室温下,选择一个量程为250毫升烧杯,在烧杯里加入100克水,分四次向烧杯里加入10克食盐,而且加完食盐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保证食盐充分溶解,同时观察且记录结果,记录结果如下:

第一次: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二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三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四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部分溶解有食盐剩余。

[注:未溶食盐是4克]

第一次所得溶液、第二次所得溶液,、第三次所得溶液均能溶解食盐故称为不饱和溶液,第四次所得溶液已经达到不能溶解食盐的状态,也就是说达到溶解极限,其极限值为36克,溶液称为饱和溶液。据此可借此试验全过程,分析总结得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此时有位女同学问:“老师,所有固体物质在100克水中溶解均有极限值吗?”听完后,我大脑中突然有了新感觉,感觉到第四次试验溶解达到极限,其极限值为36克,已经为固体溶解度的理解无形中提供了相当不错的理论基础,何不借此顺水推舟把固体溶解度与学生一起学完,同时也给这位女同学一个解释。这样把下一节难理解的概念轻而易举得学会了,为下一节学习提供了很大方便,做到难点分散,教材有机整合。于是我这样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非常默挈,有水到渠成之感,过去对固体溶解度的教学之困得到解决,而且收效奇佳。真有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真是瞬间的灵感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了挈机,可见稍纵即逝的灵感,我们如果不注意便会离我们远去,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捕捉这种灵感,时刻注意挖掘这种教学潜在资源,开辟教学新天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真正地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一

教学目的: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展开师生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会认6个生字,规范书写8个汉字。

3.能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并能拓展课文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

同学们,假如你有一个有求必应的潘多拉的盒子,你希望用它变出什么呢?假如你有一张神奇的飞毯,你想到哪儿去?假如你有一盏阿拉丁神灯,你想用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假如我们拥有这些神奇的法宝,我们会让梦想飞扬,看来想像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如吧。

(板书课题:10、假如)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词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这首诗共有三小节,指名学生每人读一小节,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也相机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4.指导识字。

(1)学生圈画生字,自己初读,并想办法记忆字形。

寒袭击觅饿泣

(2)学生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字形的,老师及时评价并给予帮助。

(3)同桌之间利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查识字效果。

5.出示词语卡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认读词语。

寒冷袭击觅食哭泣快乐叹息

三、再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想想作者要用马良的神笔画些什么。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想给画,让它们;

我想给画,让它们;

我想给画,让他。

四、个性化阅读,体验情感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老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多读几遍,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师生对话交流。

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小树在冬天面临的寒冷,作者要给小树画上一个金色的太阳,这样小树就不怕寒冷的袭击,能安然地渡过冬天,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绿化我们的地球,说明作者爱护树木。

第二节,小鸟是地球上可爱的精灵,找不到食物时会饿死的,作者要给小鸟画上一些米粒,这样小鸟就能快乐地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

第三节,西西是残疾人,没有腿他内心一定很痛苦,作者想给他画上一双腿,这样他就能和正常人一样奔跑了,表现了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

4.在学生谈阅读感受之后,让他们带着情感把喜欢的那一节再读一读,读后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后再读或配乐朗读,以求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5.小结,激发情感。

五、拓展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1.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和着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启发学生: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送给谁?帮他解决什么困难?(学生思考,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3.学生自由表达,老师适时地从学生的语言、价值观、情感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

六、总结

《假如》教学反思

上周五上午第三节课,我和我们班的孩子们共同在电教室上了展示课《假如》。为了上好本节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1、制作了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2、提前带孩子们去电教室观看了《神笔马良》的动画片,因为只有看了动画,才知道马良的“神笔”“神”在何处,才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二节课,我就把孩子们带到了电教室,先针对《语文园地五》做了半节课的练习,又让孩子们读了读《假如》这篇课文。孩子们朗读的十分认真。最后8分钟,我让孩子们观看《神笔马良》。观看完毕,我提问:“孩子们,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大部分的孩子回答:我要画钱,要给自己买车;我要画钱,我可以想买什么买什么.......最后李好同学说:“我要画许多金银珠宝,把它们送给灾区的孩子,让他们买需要的东西。”一股暖流从我的心间涌出,小小的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有困难的灾区的孩子,多么有爱心呐!其他同学仿佛也受到了启发,教室里顿时安静了许多。

第三节正式展示,许多老师前来观看。我们班的孩子坐姿端正,听讲认真,发言也十分积极。《假如》这首诗歌共分为四小节,第一小节主要写:小作者要为冬天的小树画太阳。第二小节写:小作者要给小鸟画好吃的谷粒。第三小节写:小作者要给残废人西西画一双好腿。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想为大家做更多事情的美好愿望。这每一个小节都体现出了小作者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孩子们自己体会到小作者的善良和爱心,才能激发他们也做这样的人,激发他们去关爱生活,关爱他......

在学习第一小节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棵在冰天雪地中瑟瑟发抖缩成一团的小树,并请孩子们起立,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就是这棵冰天雪地中瘦弱的小树。”然后问他们:“你们什么感觉?”孩子们纷纷缩成一团,有的还哆嗦着嘴唇说:“冷......好冷啊......”我再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在寒冷的冬天,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这句话,孩子们的朗读我用一个字来形容“棒!”我再提问:“小树小树,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温暖,有的说阳光,有的说太阳。总之一切他们所能想到的能够温暖小树的东西。这时我又用多媒体出示了红红的太阳,让它照耀着小树。孩子们说:“啊,不冷了,暖和了。”我问:“这个画太阳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孩子们有的说是有爱心的,有的说是善良的,有的说是能为他人着想的。不用我多讲,课文所要讲述的道理,孩子们已经体会到了。

在二、三、四小节的学习过程中,我创设情境,出示了恰当的图片,配以了合适的音乐,通过孩子们的感悟、朗读、使孩子们充分地理解小作者是一个有爱心的善良的孩子。后来为了让孩子们的爱心得到延伸,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做爱心小天使,说一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    画   ____________。因为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有限,对生活中的许多不幸、困难等等了解的不是很多,我专门从网上搜索了相关图片:例如:贫困山区孩子的衣食住行、地震灾区孩子的即将倒塌的教室、因河水污染而大量死亡的鱼儿,被砍伐的光秃秃的山顶等等并配以音乐和解说,为孩子说话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这一次我再提和第二节课同样的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刮目相看:例如:杨林玉说:“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孩子画许多坚固的教室,让他们安心学习!”不仅杨林玉同学一个这样,班里的孩子们再也不说给自己画什么了,相反都是要帮助有困难的人。我感动!!我的孩子们太值得我去爱了!他们是多么善良的孩子呀,他们的转变多么的巨大,年龄虽小却具有了一颗为他们着想的伟大的爱心!作为老师能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爱心,这节课的德育教育是成功的。

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二

1、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2、在完成染纸的过程中体会形式美,以感性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原色知识;

3、喜欢染纸的过程,并能用染纸作品装饰美化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学生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初步体会染出的画面效果与纸的折叠方法及用色之间的关联。

扎染背心、扎染方巾、染纸作品装饰的贺卡、染纸作品、电脑课件、染纸的工具材料。

本课的基本脉络: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欣赏感受、开阔视野——观察探究、了解技法——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美化装饰、培养设计应用意识——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欣赏感受

1、教师展示扎染背心和方巾,引导欣赏。

(1)教师简单介绍扎染的特点和方法。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欣赏感受。

(3)板书课题——美丽的染纸

2、欣赏扎染、蜡染、染纸作品,开阔视野、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演示课件,简单介绍,引导欣赏。

(2)学生讨论交流欣赏感受。

(3)激发学习欲望。

二、观察探究,了解技法

1、观看制作方法视频。

(1)教师播放制作方法视频课件。

(3)学生观看视频。

(4)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

2、探究发现折叠方法。

(1)教师出示染纸作品展板,提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案例

示纸张的基本折叠方法和形状变化。 (2)分组探究折叠方法。

(3)学生代表到前面演示发现的多种折叠方法。

3、尝试染纸过程。

4、欣赏撕染、剪染作品,启发创新。

(1)欣赏课本里的撕染作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生谈自己的设计打算。

三、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

1、学生染纸实践,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

四、美化装饰,设计应用

1、教师展示染纸画装饰的贺卡作品,引导欣赏,启发思维。

2、学生讨论发言。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的染纸作品。

2、相互交流评价。

3.启发学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并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4、合唱《幸福拍手歌》,尽情享受创作成功后的乐趣。

六、作业要求:

1.每人四幅不同折法,不同色彩的染法。

2.点染时胆子要大,心要细,每染完一张,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

3.折纸、剪纸可以自己设计花样。

七、板书设计:

美术的染纸

制作过程:折、夹、挤、染、展开。

种染法:浸染、点染、冲染、浓破淡。

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三

1、 通过本次课练习,了解地震知识,学会自救与救护技能;发展学

生奔跑能力和灵敏素质。

2、 让学生体验 “自救与救护”等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和创编多种自救和抢险的方法;体验遇险、逃险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心理承受力。

3、树立团队合作和安全意识,养成互相关爱的优良品质,获得体育锻炼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二、教学重点:自救与救护的技能掌握;

三、教学难点:学生自编自创救护方法与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引导与讨论探究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讲解与示范和小群体教学法相结合,指导学生实践;

五、教学流程

本课教材选择的是根据新课改以来,新课程理念结合健康教育专题及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而设计的一堂研究课。

(2’)开始部分我安排了一些原地队列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的学风。

(8’)准备部分我安排了“摸四位“和“击掌不报数”两个小游戏,主要让学生学会快速反应技巧,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30’)基本部分的教学过程我注重师生平等互动,也注重师生和生生评价。模拟地震发生时“自救与救护”游戏,主要发展学生力量、速度及灵敏等身体素质,设立了救护“组织奖”“创意奖”和“抗震救灾勇士”称号,主要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的重点体现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相关互动游戏后,以及教师的暗示和启迪,各组自编自创探究合作,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游戏创编能力。通过设立竞赛奖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 结束部分采用配乐舞蹈放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身体放松的同时愉悦身心。

六、学情分析

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

2.高中学生因身体条件、运到技能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我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身体素质练习和基本运动技能的提高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整合在一堂体育游戏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3.高中一年级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实践并小结,教师进行及时点评和激励。

七、教学效果预计

通过教学95%以上同学掌握地震相关的基本常识及地震发生时的救护技巧,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基本达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