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3 00:07:21 页码:9
2023年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8篇)
2023-09-23 00:07:21    小编:笔砚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一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内容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这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写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积极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这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现在这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现在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二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立刻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立刻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可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当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欢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欢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能够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可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可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三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四

品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在羡慕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考虑到种种疑点,我们可以知道,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身处乱世之中,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剥削和压迫,不会流离失所,不用躲避战乱。他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感叹,在那个乱世之中,他的幻想多么美好啊!这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吧。

现在,陶渊明所向往的已经一一实现。如果他知道,一定会很欣慰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五

初识桃花源,那时笑容明亮,眼神清明,心中丘壑初建。少年情怀,文人诗意,如三月盛开的桃花一样美好。

缘溪而行,桃林自现:中无杂树,纯得让人心醉,落英缤纷,纷纷扬扬,桃花雨之浪漫,喷薄而出。几番行走探索,始现桃花源,别有天地:平地齐屋,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一切与外界一样,又都不一样。

陶渊明笔下构筑的桃花源,成为藏在我心中的一个梦,埋在心里的一首诗,时间得宜,入梦时分,是桃花源模样;失意得意,所咏之诗,仍是桃花源。

年岁大些,对桃花源的喜爱程度倒减弱了些,反而对桃花源中人多了几分艳羡。

善良、热情、好客·,是桃花源中人的标签。见渔人,大吃一惊——毕竟几百年不曾有外人进入,就像唐僧师徒路过女儿国,女儿们的惊异一样。而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拿出家中珍藏款待客人。小农经济下的桃花源人,民风淳朴,人民朴实。桃花源范围应不大所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之后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林美好娴静,而桃花源这样一个世界,是质朴自然的。没有压迫,没有赋税,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任何人,如此平和,如此诚恳。

桃花源中人拥有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所以他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来查根究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高在上、互相攻杀的统治集团,他们避开了统治者,同时,统治者的名册里再也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已经成了统治者眼里的`亡人。我想,大多数人会向往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的原因便是如此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有所依,小有所养,平等自有,不受羁绊......

多美好的地方,多么让人神往。

现实多少血泪,多少无奈,多少伤感,在桃花源,都成为尘土,微风一吹,便身形聚散。所以多少人,必胜只为寻一桃花源,踏破铁鞋,翻山越岭而最终,和刘子骥一样结局,无法实现,独自哀叹,直至老去死去。

多少次在梦中,我也曾试图寻找桃花源,只是,渔人尚可“寻向所志”,而我,连狭窄洞口也找不到。

毕竟,现实要求我们一定要入世,这入世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但它又出示了两个选项——积极和消极。我想陶公一开始也是选择入世的吧,他也需要养家糊口,可能也希望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所以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陶公最终还是回味“五斗米”而入世,做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和彭泽县令等一系列官。纵然最后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辞官,真正过上隐居生活,我们不能否认自由的陶公是一个“采菊东篱下”的隐逸高人,是一个不轻易向权贵低头的铮铮铁汉,我们也不能否认,陶公曾经是想“入世”的。

所以后来年岁渐长的我们,开始明白所需,构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一个在心中,那便是更加美化的陶公所描绘的桃花源;一个在现实,如果不能避开入世的现实,你那就迎上去,让自己的入世之花,开得更为绚烂。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六

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大家在读了桃花源记之后,会有什么感想呢?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读后感,欢迎参考借鉴!《桃花源记》陶渊明读后感【一】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瞧!‘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桃花源记》陶渊明读后感【二】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

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桃花源记》陶渊明读后感【三】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源记》陶渊明读后感【四】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马上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记》陶渊明读后感【五】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我的灵魂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那个人间仙境。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的只是快乐和谐的生活。我经常幻想着那样的人间仙境。

但这仅仅是幻想,当回过神来,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距离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关爱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们沿着荷花塘走过,微风拂面,淡淡的荷叶清香中夹着柏油的气味,原本令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这时我想到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那么还可以闻到竹叶的清香呢。

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尘土的气息所代替了。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还有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环境雪上加霜,想起这些,心里一阵遗憾。

夜幕如期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脚步,我问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着一只打转的鸟儿说:姐姐你看,是小鸟,好可爱呀,也在做游戏吗?我说:可能是吧。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鸟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了?晚上会害怕吗?面对他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观望四周,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造路、建房,竹林变成了柏油路与居民区,或许这只鸟儿正如我弟弟所说的那样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园的何止是这一只小鸟呢,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都是人类所赐。

渐渐地我开始进入梦乡,我仿佛变成了刚才所见到的那只鸟儿,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儿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我在这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气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这里的生活非常和谐,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劳作,享受着劳动与大自然的喜悦。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七

小时候偶然听人提起陶渊明 ,但对他不是那么了解,后来我们学了一篇《桃花源记》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开始时,我读桃花源记,读出的只是纯粹的故事,和书上写的小道理……

待我深入读了《桃花源记》时,我感觉到了桃花源的美,景色美,人也美——和谐、热情、幸福。在作者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样的桃花源是当时所有人的向往。如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时代变了,人们心中的桃花源也就变了。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落英缤纷。”一句让人孚将连篇,我感觉我以置身在这桃花林中,春耕季节,乡民们料理完了田地,三五成群的回家,家家户户的屋顶都升起了炊烟,山谷里桃花盛开,湖中鱼虾结群。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

有些事情是不能为别人所说的,可能会影响那个人的一生,不过,那也是那个人应有的惩罚。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八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但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快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快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可以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但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