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四年级科学教案全(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3 01:25:05 页码:11
最新四年级科学教案全(优质9篇)
2023-09-23 01:25:05    小编:字海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四年级科学教案全篇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

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二、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三、观察蚕卵

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

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四、观察蚁蚕

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3、告诉学生刚出生的蚕的名字,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们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细观察蚁蚕,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度并做记录(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

5、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四年级科学教案全篇二

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各部位的特点,与它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适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鸟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鸟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7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

3、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预设:

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预设:

这三幅插图中的分别是企鹅、鸭子、母鸡。

5、教师引导:企鹅生活在南极,鸭子和母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其实,企鹅也好,鸭子和母鸡也好,它们都属于鸟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四年级科学教案全篇三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课后反思

过去,教师习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习惯以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事物。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没等学生开口,教师就口若悬河,说个是是非非。由于没有经过学生的自我识别过程,要么出现了师生抵触情绪,要么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中迷失了自我。注重学生的评价能力正体现了教育最本质的一面,能帮助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在漫长的终生学习中受益、成才。

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被认可和赏识的需要,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种需要更为直接和迫切。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学生很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肯定对方的优点再指出其不足之处。这种互评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懂得了尊重对方,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尤其是引导学生来评价教师,张扬其个性,尊重其心灵,使学生以平等的姿态来跟教师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二、自我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验证明:学生是很有点“好为人师”的味道的,有机会叫他们自我评价,会使他们感到兴奋,注意力集中。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再学习过程,凡在自我评价中接触过的学习内容,学生记得比较牢。三、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在自我评价活动中能逐渐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能学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自我教育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用。

四年级科学教案全篇四

第二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价值态度观:

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难点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水杯、热水、温度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

倒出一杯热水 引出三种预测:

1、先快后慢,最后不再下降了

2、先慢后快

3、均匀下降

强调:要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

二、自主学习

研究科学规律时一般要用到图表,教学生学会来图表,再利用图表进行分析、总结。

我们通过这些曲线图的比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这是研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先预想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这种猜想很重要,以后遇到一些问题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假设,可以多提几种可能,然后怎么办呢?(做实验)

因为一切科学真理都离不开科学实验,所以通过科学数据的整理,作曲线图就能发现实际的规律。

我们虽然每组只做一次实验,但9组同时做,等于做了9次相同的实验,9次的实验结果都一样,可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比较可靠的。如果只有自己做实验,只做一次还不够,要多做几次相同的实验,必然会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先做好实验前的预测,以及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开始实验,10分钟,每分钟测量一次,并做好记录。学习怎样来图表,并把自己观测到数据画在图表上。利用画好的图表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三、学生能够如实记录所观察到数据,并能根据数据对自己的预测做出判断。

能够看懂图表,并能够正确地标上数据。能通过图表对自己的预测做出判断。

学生能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能够做液体热对流实验。

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知识与技能

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认识液体的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预测温度的变化,能初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认识液体的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教学准备

一、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用金属片做研究材料,均匀涂上一层蜡烛油,加热后观察现象

加热试管中水的上部分至沸腾,提出思考的问题:试管下部分的温度会是多少

温度居然不高,这是怎么回事呢?

加热一杯冷水,你能利用哪些材料看出冷水是怎样变热的吗? 指导学生实验、观察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学生推测,发言 预测,来出热传递的示意图

学生先想好准备怎样看出冷水是怎样变热的,讨论其可行性,准备好实验材料

分组实验

思考各种方法,讨论其可行性,准备实验材料,预测实验结果

了解热传导是向各个方向的,判断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三、找出热对流的规律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

杯子、温度表(两根)、水、沙、记录表、黑白塑料手套、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授

水和沙的吸热实验

推广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

三、得出实验结论,对原先的猜测进行判断

知道深颜色的物体吸热比较快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给糖加热认识到物体会融化和凝固。

能够通过给铁圈加热和冷却认识到固体的热胀冷缩。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改变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固体受热变成液体实验(糖)

物体热胀冷综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受热以后会产生什么变化?(糖、生鸡蛋、玉米粒)

冷和热对物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一看糖加热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还有哪些物体在加热和冷却以后会产生与糖相似的变化呢?(松香、巧克力、蜡烛)

你们知道p23图讲的是什么吗?

动手实验,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先猜一猜,讨论一下

进行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明白固体在受热以后,体积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会变得大一些

三、学会自己选择研究的课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过程,以及所所需物品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

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

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发会吸收热量。

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知道云、雾的成因。

知道雨、露的成因。

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知道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云、雾的成因。知道雨、露的成因。知道水蒸气的成因。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知道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杯子、冰块、玻璃片、开水、温度表、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易拉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 新授

实验设计(云、雾、雨、露、霜的形成)分组进行实验(云、雾、雨、露、霜的形成)

水蒸发实验

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看看还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

三、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尝试进行推断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四年级科学教案全篇五

1/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接力。

2/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

3/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

5/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拼人体骨骼图

剪刀、硬卡纸、胶水

准备实验用的器材、收集有关骨骼方面的知识。

(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二)引导学生探索人体的骨骼结构

1.活动:每人用力摸摸自己的身体,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2.交流: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四肢。你摸出了几块骨头?

3.比较:与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分布图比较一下。

5.学生汇报交流。

6.讲解:手骨共有27块,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这些骨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人体的骨架就叫做骨骼。

7.观察骨骼模型。

(1)头骨是什么样的?

(2)躯干骨包括哪些骨?胸骨、肋骨、脊柱分别是什么样的?

(3)手臂骨包括哪些骨?大腿骨的几块大骨分别是什么样的?

8.游戏——看谁说得快。

(1)老师指骨骼模型,学生说骨的名称;

(2)学生对照骨骼模型,摸摸自己骨骼的各个部分。

(3)老师说出骨的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

9.活动:把活动上的人体骨骼贴在硬红色板上,剪下来,拼成一副完整的人体骨骼。

(三)观察骨的结构

1.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骨头是什么吗?

3.活动:分组观察动物的骨头,要求看它是什么样子的,用图画或语言记录下来。

4.学生汇报,交流。

5.讲解;和其他动物骨头一样,人的骨头也是又硬又结实,它既不是实心的也不是无生命的,骨骼可能生长;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四)了解人体骨骼的作用

1.观察图片,小组讨论: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2.学生汇报,交流。

3.(出示人站立图)谈话: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骨骼)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具有什么作用?(板书:支撑)

4.(出示颅腔,胸廓图)讲述:头骨里面装有人体的什么器官?胸骨、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里面装有什么?脑、心、肺等都是人体内部重要器官,想一想,骨骼起着什么作用?(板书:保护)

5.(出示人体弯腰运动图)提问:这说明骨骼还具有什么作用?(板书:运动)

6.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讨论还有哪些骨头参与了运动。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骨骼

支撑

保护

运动

四年级科学教案全篇六

教学内容:第1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立式导热油泵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3.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4.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5.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深圳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年级科学教案全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五、教学进度

四年级科学教案全篇八

第一单教骨骼与肌肉

材分析元: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教学目标:

1、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甩。

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5、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和措施:

1、充分利用实物、教具、仪器,丰富学生的知识。

2、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加强预习指导,提高预习效果。

5、充分发挥限时作业的诊断作用,及时巩固学习成果。教学重难点:

懂得骨骼的作用及物理和生理特点。

教学准备:动物的骨头、骨架模型等。学生准备一些动物的骨头。课时安排:

第1课 骨骼

1课时 第2课关节

1课时 第3课

肌肉

1课时 第4课

骨骼、肌肉的保健

2课时

第1课 骨骼。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课的内容。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完成骨骼拼图;

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作用; 科学知识:

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

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 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 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 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的习惯。

从感觉骨头开始认识骨骼。学生将通过触摸、拼图、观察,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其功能,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教学重难点 懂得骨骼的作用及物理和生理特点。

教学准备 动物的骨头、骨架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提纲:

1、预习第1课 骨骼。

2、通过触摸、拼图、观察,感受骨骼的存在。

3、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其功能,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互 动

效果简析

一、导入

1、我们平时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卡到,你知道卡在我们喉咙中的时鱼的什么吗?

二、建立骨骼概念

1、在于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样的?

3、你能形容一下你摸到的身体里面的骨头是哪个部分的?有多少呢?

4、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

5、你能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各个部分骨骼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吗?

6、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通过书上

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人的手由多少块骨头组成?

三、认识骨骼作用

1、在人的身体当中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2、这些骨头的外形不同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作用,你知道这些骨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上台来制模型举例说。

四、认识骨的构造

1、很多动物和人是一样的,身体里面也具有骨骼,你们在平时吃一些肉类的时候注意观察过吗?说说看。

3、你们知道骨头的里面是什么吗?猜猜看。

4、学生解剖观察

5、通过实验你看到了什么?

6、你能给同学们来讲解一下吗?

7、通过阅读课本第4页的知识,你发现有些骨头还有什么作用? 限时作业:同步与探究。

第2课关节

教学内容:教材第二课的内容。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关节的位置;

• 能够在固定关节的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一些作用; 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 预习提纲:

1、预习第2课关节。

2、通过触摸、拼图、观察,感受关节的存在。

3、认识关节的作用,初步了其功能,认识关节。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互 动

效果简析 能够在固定关节情况下发现关节的活动方式和

一、导入

2、骨头与骨头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叫做什么呢?

二、认识关节功能

7、动动你的身体,找一找你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关节?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关节的?

8、是不是在身体里面的所用的关节都可以活动呢?

9、你能在书上第5页的图中把可以活动的关节用圆圈圈出来吗?

10、如果没有了这些关节会怎么样呢?请同学来做一个小游戏(书本p5页)

11、学生活动

12、汇报:通过作这样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13、你能告诉大家关节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吗?

14、运动一下你的各个关节,找一找这些关节它们的运动方式都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学生示范讲解)

15、阅读课本第6页的资料。

10、此之外关节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做一个小试验。当你从高出跳下的时候,在落地的一瞬间哪些关节在活动?落地后身体是什么样的姿态?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腿部弯曲/关节在起缓冲的作用)

限时作业:同步与探究

第三课

肌肉

教学内容:教材第三课的内容。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触摸体验肌肉的存在与质地;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 •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

科学知识:

•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知道骨骼肌是成对存在一起工作的; •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 •初步懂得人体运动的机体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准备: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提纲:

1、预习第2课肌肉。

2、通过触摸、拼图、观察,感受肌肉的存在。

3、认识肌肉的作用,初步了其功能,认识关节。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互 动

效果简析

一、导入

4、还缺少什么?

5、你认为为什么有了肌肉就能够让骨骼活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肌肉。

二、认识肌肉功能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3、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4、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5、学生汇报。

6、学生汇报完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可结合录像)

7、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再活动记录上画出任再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

8、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三、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请你根据手臂的结构制作一个模型来模拟手臂的能动。

2、出示材料,先请学生解释一下个部分材料用来表示什么部分。

3、学生制作。

4、学生展示,评价。

限时作业:同步与探究

第四课

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够针对运动方式说出他们对身体的好处;

•能够分析某一动作锻炼身体的部位与作用; •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分析如何保障安全。科学知识:

•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知道不同动作锻炼不同的肌肉和关节; •知道摄入蛋白质和钙有利于骨骼和肌肉; •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 •懂得如何做到安全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

1、预习第4课骨骼、肌肉的保健

2、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3、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教 学 过 程

效果简析 教学环节 师 生 互 动

一、导入

6、平时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你喜欢这项运动?

二、认识锻炼的作用 带来什么好处呢?

7、我们知道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那么体育运动从哪些方面是我们变得更加强健呢?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8、阅读课本11页了解不同运动对人体的锻炼效果

1、从你喜欢的运动说说运动可以为我们 9

9、在做广播操的时候,每一节动作对我们身体的哪一关节和肌肉有作用?

10、学生讨论,说明

11、为了是肌肉和骨骼能保持正常的工作,我们需要多吃一些什么样的食物呢?

12、哪些食物含有蛋白质和钙?

13、在运动中如何注意安全,避免受伤。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限时作业:同步与探究.

四年级科学教案全篇九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

1.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我会填。

1、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

五、课后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