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3 10:57:23 页码: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大全8篇)
2023-09-23 10:57:23    小编:紫薇儿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篇一

党的xx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21282个,贫困人口从20xx年底的750万人下降到20xx年底的17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到2.7%,农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增长7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新期盼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xx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总理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举乡村振兴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到20xx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打造“川字号”品牌,到20xx年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5600个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xx年建成全国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突破2万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风情小镇和特色美丽村庄,到20xx年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100个以上,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突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指示,继续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旧村落和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分类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到20xx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抓好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20xx年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率100%。

三、坚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的重要指示,继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体系,总结运用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的做法,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涵盖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四、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健全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坚持由省委常委兼任农工委主任常态化,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重大政策,审议重大投入、重大项目、重大工作等职能,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牵头协调、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推动落实等职能。建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坚决贯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上着力,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先选派熟悉“三农”的干部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向全省所有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基础上,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篇二

农村振兴发展有诸多先天不足,但也不是事无可为,清晰的思路、得力的措施对农村发展仍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实际,现谈谈本人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固本培源: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生性动力

对于毗邻的欠发展地区,农村经济不够活跃,主要的难题仍是积累不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个人认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要固本培源,发展好本地的产业、富裕本地的群众、培养本地的领军人才,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自生性动力。具体到,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示范带动,提升烟叶产业发展水平。目前,的烟叶在全县是“龙头”的地位,但客观地说,这种地位仍不稳固。一是本地烟叶大户仍然不足,专业户更是不多;二是产业经营模式依然是传统低效益的模式,低投入低产出,依然是靠天吃饭。据于此,我们一直向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示范带动。通过镇村干部、引进外地大户规模化种植烟叶,一方面培养本地的种烟能手,另一方面宣传烟叶种植的经济效益,引导本地有知识、有经济基础的能人转向烟叶种植。同时,通过扶持烟水、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表彰奖励种植大户等方式,着力将种植大户培养成烟叶种植专业户,成为稳定烟叶种植规模、得升经营层次的中坚力量。二是引导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无论是土地的流转模式,劳力的组织方式,还是烟田的管理方式,都还是处于传统农业种植的模式,只是简单面积的累加,而没有现代的经营。我们着力尝试通过组建烟叶协会,逐步引导烟农加强合作,采取一些现代经营的手段,来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产业发展升级。

2、向山上要效益,积极发展林果业。虽不是山区乡镇,但也有山林面积14.7万亩,为耕地面积的4倍,要富民,如何做好山上的文章就不可忽视。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现有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的管理,加强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工作,监督好各种不良激素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低缓林地,引种对环境没有破坏的油茶、黄栀子等经济林木、中药材,以及近年风行的花梨木等名贵树种,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山地经济效益。

3、打造新亮点,孕育乡村旅游经济。有诸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如到县城10分钟路程,有仙济岩、白马寨等风景区,有赣南赣南畲民的发祥地—球狮等等。但乡村旅游经济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所需的资金、人才和硬件设施都是目前所不具备的,这方面我们将做好前期工作,着力抓好规划,逐步完善一些基础设施,向乡村旅游这一无烟黄金产业迈进。一是抓好乡村规划。重点对仙济岩、球狮进行规划,逐步建设一批像大竹坑一样的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村庄整治点。特别是要对球狮村进行重新规划,按畲乡特色村寨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二是先易后难,逐步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逐步对进入相关景区及特色村寨的道路进行改造、拓宽,对相关人文和自然景观进行建造和修缮。

二、民需导向:民生工程建设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农村的欠发展,使得农村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也显得民生工程的紧迫性。但农村资源条件不足,特别是乡镇资金不足,使得民生工程难以面面俱到,上这项目还是上那个项目,有时很难抉择。个人的体会,民生工程建设必须立足于群众的需求,哪个问题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哪个问题是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就优先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搞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1、推进社区化建设,解决“住”的问题。解决“住”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住新房”,有新房没新村,农村依然没有发展。镇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社区化建设,顺应“人口城镇化”的大趋势来推进村庄整治。一是围绕中心社区抓好规划布点。中心社区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集中配套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卫生整治,我们为此选取了下排子、大竹坑、古楼岗、上下九里等一批群众相对集中、基础相对较好的自然村落来建设中心社区,有的点连续几年打造,吸引周边零星分散的村民到中心社区建房。二是突出地方人文特色。有一段时间,我们忽略了人文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位置,建了一批“火柴盒”式的民房,没有品位、没有灵魂。近年来我们开始反省,并在建设中挖掘和融入地方人文特色。如20_年开始在仙济岩村大竹坑建设点上,就强调要融入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组织理事会成员外出参观,并统一建筑立面,外观上传承赣民居的特色,因此得到了各界的好评,也引起了各级媒体甚至中央媒体的关注。今后我镇各中心社区建设也将延续这一理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上要突出人文特色。

2、科学治水,解决安全用水问题。素有“枯燋”之名,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到干旱少雨季节,部分群众连饮用水都保证不了。水的问题是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我们努力在两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解决“量”的问题。我们对全镇水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如何解决水源上制定了近期和远景规划。近期就是开发离圩镇约5公里的油坑的水资源,并与现在的自来水厂并网,解决圩镇及周边几个村没有自来水的问题。远景就是开发离圩镇约30公里的中坝的水资源,彻底解决群众没水用的问题。二是解决“质”的问题。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对水源地坚决实行禁养政策,严厉打击唯利是图的违规养殖户。同时坚决督促各山塘水库的退包退养。

以上是个人目前对发展的体会和感悟,近十年的乡镇主官经历,本人感觉到乡镇的困难重重,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同样大有可为,特别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能够创出一番新天地。在此也对县级部门如何支持乡镇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建议。

一是涉及乡镇的项目多要在制度和程序上强化乡镇的作用。目前乡镇面对群众的诉求,都会向上申报一些项目。前期的调研、立顶乡镇都要花大力气去争取。但在立项之后的实施及验收上,乡镇就基本上管不到了,导致一些民生工程不得民心。如我镇立新渠的维修上,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方不与镇村两级组织商量,完工也不用镇村两级组织参与验收,导致这条本来可以满足几个村农田灌溉的水渠边一个村都用不了。所涉及的农户意见很大,几次都要组织群体上访,镇村两级组织只能想其他变通的方法。

二是涉及乡镇的执法适当放权乡镇。目前很多工作乡镇有责任没权力,而部门则有权力却管不过来,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安全生产工作,一些矿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镇村干部发现了只能发发通知、做做工作,稍为采取一点措施就会引起企业主很大的反弹,导致一些问题久拖不决。在这些问题上建议通过委托执法或定期联合执法等形式强化乡镇的管理权限。

晋宁的乡村振兴同样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同样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谓之“乡村综合体”,将带给我们各级干部怎样的考验?

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也就是在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这五方面实施全面振兴,整体推动,激起乡村内生动力。重点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是关键,以乡村丰富的生态、文化等资源为依托,以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手段为支撑,打造一批特色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文化振兴要把乡村的传统文明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弘扬中华文化,支持、鼓励农村自主文化组织的发展,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政府必须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完善和升级乡村教育基础设施,从小抓起,“三农”学者到农村去,农民到学堂去,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养;进行观念革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绿色产业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筑绿色政策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保障党和国家政策落地,保障党员带头,政令畅通,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扶持农民自治组织,引导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取决于干部和党员的带动和引领,取决于群众的响应和共鸣,上下一致,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坚信,以更大的决心、更新的观念、更有力的举措,共同发力,定能获得开启晋宁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

我的老家是位于鲁中地区的一个普通小乡村。现在,我称它为故乡,这是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一个名叫大槐树的地方迁徙过来的,他们看到这里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就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村里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为村里的人绝大多数姓贾,因此把村名定为“贾家孝门”。

为啥在村名后面加上“孝门”二字呢?这里面可有些说法哩!村里所在的镇叫汶阳镇,自古就有“齐鲁必争汶阳田”之说,关键是这里民风淳朴、崇尚孝德,上孝父母、下教子女,是远近闻名的文明乡镇。因此,镇上的人都以传承孝德为荣,给村子起名的时候也喜欢加上“孝德”二字,让后人铭记孝德、传承孝德。

后来,村里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方便管理,经公社研究决定,以中间的一条公路为界,把村子分为了两个村儿,北边的叫贾北村,南边的叫贾南村。虽然现在自然村归属不同了,但老少爷们儿之间的情谊还是一如既往的深厚,大街上见了面赶紧掏烟寒暄,谁家有了困难也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两个村村民之间的心从未疏远过,毕竟几百年的根儿深着呢!

记忆中,在村院儿旁边有偌大一块场地,平时村民们都在那里晒粮食,孩子们在那儿玩游戏,那应该算是我们村里最早的广场了吧!在广场的西南角,有一大块凸起的土疙瘩,那是我们男孩子的天地,拿着自制的手枪、手榴弹向“敌人”发起冲锋,而上面的“敌人”则负隅顽抗,直到我们兵分两路,采取“正面佯攻+迂回包抄”的战术,把敌人拿下。休息十分钟,各自回家补充能量,一块馒头几块咸菜,马上交换场地投入战斗。

后来,村里来了一些人,据说是县考古队的,他们在我们的战场上左看看、右转转,后来干脆用布条圈起来了,不让我们进入“阵地”了。后来开来了几辆车,挖开土疙瘩找出不少东西拉走了。大人们说,咱们每天都在这儿,竟然不知道这还是战国时期的战场哩!这土疙瘩里面还藏着这么多宝贝,不过也好,上交国家就有意义了!

文艺活动是我们村的特色之一。在鲁中地区,从老一辈儿开始,就非常喜欢听山东梆子,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我老家泰安还成立了专门的泰安山东梆子剧团,在省内外都颇有名气。村里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村里的文艺活动,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一个不差、一样不落。

尤其是到了春节、中秋节,在外人员都回老家了,村里又热闹起来了,全都操练起来了。我们村儿每年都会代表镇里参加全市文艺展演、国际桃花节等演出,长此以往,我们村儿成了文艺表演的代名词。

如今,家家户户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住上了新房子,买上了小汽车,甚至组团出国旅游。我们这一代都在外地成家立业,很少回老家了,但和老家的距离不但没远,反而更近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篇三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写好乡村振兴的“奋进篇章”,需要各方合力,久久为功。

实施“优先发展+配套支持”,让农业基础“强起来”。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资金予以优先保障,政策予以优先倾斜,人才予以优先提供。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机器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关键是人才。高校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要继续扩大面对农民的招生培训力度,提供“套餐化”“精准化”教学,提高农民专业水平。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新创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朴”的“后花园”。要对村居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并通过多种方式让村民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要重点整治门前屋后、垃圾处理等场所环节,做到无杂物、无异味。要深入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加大对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引导乡亲见贤思齐,美化环境。要充分挖掘农村“乡土文化”“孝道文化”“宗族文化”,做好传统文化传承,让子孙后代“爱家乡、念家乡、建设家乡”。

实施“自主经营+优化服务”,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千条路,万条路,发展经济才是好道路。要聚焦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生产补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推广订单式生产模式,从播种到施肥,再到收获,提供一条龙服务,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增加收益。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技推广人等专家学者作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效益。要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等方式,加大特色农产品推广宣传,扩大农产品销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______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篇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21282个,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7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到2.7%,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新期盼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李克强总理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举乡村振兴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打造“川字号”品牌,到2020年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5600个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突破2万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风情小镇和特色美丽村庄,到2020年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100个以上,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突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指示,继续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旧村落和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分类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到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抓好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率100%。

三、坚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的重要指示,继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体系,总结运用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的做法,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涵盖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四、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健全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坚持由省委常委兼任农工委主任常态化,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重大政策,审议重大投入、重大项目、重大工作等职能,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牵头协调、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推动落实等职能。建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坚决贯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上着力,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先选派熟悉“三农”的干部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向全省所有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基础上,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篇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扶贫“传好棒”。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是脱贫致富、实现长效脱贫,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手段。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篇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要搞好,要发展好,离不开“三注重”。

一是注重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部署实施重点研发专项、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乡村实用科技人才。

二是注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把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要素配置、干部配备等方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推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注重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升乡村生态品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及感想2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最后冲刺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应砥砺务实作风、涵养为民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不留遗憾、全力以赴,奋力答好新时代决胜脱贫攻坚试卷。

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已迎来最后的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要想啃下这块硬骨头,实属不易。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双重加压下,要想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还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端正作风,杜绝形式主义,真抓实干、苦干实干,不搞“花拳绣腿”,注重“求真务实”,切实把每一件群众事落实好,确保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

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感同身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外在表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主动倾听贫困户的心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多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多问问他们生活的困难,多找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原因,及时妥善地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让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以此为轴,不脱离人民群众,拥护人民群众,确保能脱得了、稳得住。

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气度,迎难而上。只有个人本领过硬、素质过高、底气过足,才能接得了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的“烫手的山芋”。党员干部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不仅是要帮助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注重谋划乡村振兴,做好有效衔接,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固基础。党中央承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行动上不能有丝毫迟缓,要有“善始善终”的决心和“善作善成”的担当,在磨练中蜕变成长,在烈火中淬炼成钢。“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用“钢铁一般”的意志练就过硬本领,助力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篇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厦,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篇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扶贫“传好棒”。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是脱贫致富、实现长效脱贫,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手段。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篇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篇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

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篇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

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

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篇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这既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农村发展的总纲领,更是新一轮乡村发展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我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以“我的村庄我的梦”为载体,努力让农村更美丽、更文明,让群众更富足、更幸福。

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产业发展缺乏持续能力、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村民文明程度不高、农村基层治理有待加强、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

为此,建议:坚持党建为魂坚持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以党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发挥堡垒领航作用。

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推动支部作用核心化,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以开展“书记晒项目”等活动为抓手,狠抓项目落地。

二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激活红色细胞,建立以返乡干部、党员、乡贤等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委员会,把乡村振兴作为检验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的主考场,完善党员积分制管理,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

三是发挥志愿服务作用。

积极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围绕乡村发展,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建立党员包干联系、党员帮扶指导、党员带头落实等工作机制,打造基层党建铁军。

坚持美丽为先以“美丽”为突破口,全民发动、全域提升,推动美丽乡村由“盆景”变“风景”,把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谋划。

一是全域整治,让“干净”成为第一感官。

坚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清理整治最急需”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全力推进垃圾、公厕两大革命,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卫生厕所建设、改造、普及,努力实现“污水不横流、垃圾不落地、危房不住人、杂物不乱堆”。

二是全民参与,让“美丽”成为自觉行动。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做到村村整治、家家行动、人人动手,打一场全民战役。

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即“包干净、包整治、包美化”,引导农户做到门前屋后见绿、见花、见小品,形成有品味、有特色的景观。

开展“美丽家庭”等创建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产业为本把“富民”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着力提升产业链的融合度,打通农村经济发展梗阻。

一是加大政策帮扶力度。

建议中央和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进行以奖代补,重点用于土地流转后实行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经营主体奖补,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实现产业链式发展。

树立“一个村就是一家企业”的理念,积极推行“村+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农业多样性,如发展深加工、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引导农业产业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

三是加快农村“触网”进程。

坚持把农村电商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引擎,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出台农村电子商务专项扶持政策,充分激发草根创新智慧,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特色村,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治理为重大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一是创新基层治理。

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村级“领头雁”工程,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基层网格员队伍建设,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二是规范基层权力。

积极探索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全面梳理村级权力事项和村干部权力事项,深化农村“三务”公开,全面推行村务联席会议制度,切实管牢“微权力”。

三是深化基层改革。

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体系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

坚持文明为要积极开展农村乡风革命,以党风引领村风民风,培育文明乡风,筑牢精神家园。

一是破陋习。

发动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到移风易俗中来,从源头上破除乱堆乱放、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

二是立规矩。

坚持推进文明乡风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卫生管理保洁机制,坚决避免“突击一阵风、过后老样子”的现象。

三是树新风。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村级文化礼堂的主阵地作用,以“最美榜样”引领文明,以“家风家训”传承文明,以“乡贤文化”涵养文明,让文明正气在农村蔚然成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篇七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

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

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

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

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

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21282个,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7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到2.7%,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新期盼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李克强总理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举乡村振兴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坚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竞争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基地、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药、川猪等优势产品打造“川字号”品牌,到2020年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5600个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20年建成全国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产值突破2万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新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风情小镇和特色美丽村庄,到2020年创建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100个以上,建成全国乡村旅游强省和森林康养大省。突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办法,带动小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坚定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指示,继续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旧村落和新建聚居点相结合,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分类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建设,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到2020年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注重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抓好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率100%。

三、坚定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三农”发展动力活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的重要指示,继续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扎实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体系,总结运用四川在脱贫攻坚中创新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的做法,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配套政策和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涵盖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保障政策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聚集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四、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健全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坚持由省委常委兼任农工委主任常态化,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重大政策,审议重大投入、重大项目、重大工作等职能,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牵头协调、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推动落实等职能。建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坚决贯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上着力,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优先选派熟悉“三农”的干部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在向全省所有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派驻第一书记基础上,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十九大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

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意味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抵达终点前也难免磕磕绊绊,更重要的是,冲刺完成以后的前行方向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脱贫任务和脱贫困难相对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应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1+1>2”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规划措施、具体落实双管齐下。

在措施的规划上,要体现全面覆盖和精准针对的要求。对于重点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保持一定的财政投入力度,以求总体稳定。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脱贫县,可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巩固脱贫成果。对于返贫问题,健全防止返贫检测和配套的帮扶机制,杜绝贫困户在脱贫和返贫之间的来回挣扎。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动其积极与乡村振兴同配套适应,确保广大的农村人口有应对风险、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

在具体落实上,制定的政策离不开单位个人的落实,所以乡村振兴离开不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深入脱贫地区了解实情,根据当地特色和优势条件,配套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下乡问题,需要拓宽引才聚智的渠道,如通过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等方式,将“三农”人才聚集到乡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对于“三农”队伍的培训问题,需要注重当地人才的训练养成,通过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乡扶贫“传好棒”。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是脱贫致富、实现长效脱贫,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手段。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篇八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化农业,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人才引领。唯有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扎根基层、建设农村、服务农民,方能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各地要利用好人才第一资源,依靠人才引领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培养造就人才,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激励年轻干部下沉基层,当好乡村振兴“勤务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村容村貌改观明显,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农村发展观念还较为落后,一些干部工作方法偏向保守,与新时代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迫切需要一批头脑灵活、思维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要树立服务基层鲜明导向,激励引导年轻干部以广袤农村为考场,以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为考卷,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出台激励保障措施,从经济待遇、办公条件、健康保险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在干部提拔重用等方面向基层倾斜,让年轻干部在农村能扎根、有盼头。

挖掘乡土人才兴村活村,当好乡村振兴“主力军”。乡土人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熟悉农村村情及农业生产规律,且大多身怀一技之长,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金种子”。要充分重视和用好乡土人才,改变过去乡土人才发展“不温不火”“任其自然”的局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在“全国十佳农民”“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遴选资助项目上予以倾斜,让“土专家”“田秀才”在资金政策支持下脱颖而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赚。要强化乡土人才技能培训,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等方面的技术技能,让乡土人才的理论实践知识与新时代接轨,迅速成长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引回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当好乡村振兴“突击队”。部分外出能人产业发展理念先进,创业有成,回乡兴办实业、带动群众致富有着资金、技术和理念上的优势。要注重引回品德素质较好、报效家乡意愿较强的外出能人返乡,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有效填补部分贫困乡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等掣肘短板。要大力扶持回归能人领办创办新兴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村情实际发展特色项目,壮大支柱产业,有效激活集体经济。同时,要在政治经济待遇、政策支持、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保障,为能人在村安心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各类人才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不负时代使命和人民期盼,在广袤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3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