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3 14:02:25 页码:12
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9篇)
2023-09-23 14:02:25    小编:文锋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一

许久没有沉下心来去读一本书了。之前听过一句话,大约是这样说的:如果时日长久不读书,也没有心生愧疚,那么这个人就无药可救了。好在我还有愧疚之心,想来我还“有药可救”。

好不容易闲暇下来,有时间去读一本书了,遂决定与乡村教育家的小伙伴们一同读《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巨著,它既是哲学,也是小说。“哲学从不指导生活,哲学就是生活”。我不求像哲学家一样辩证这个世界,我只寻一颗努力生活的心。我要通过本书的引导,思考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安宁,过精神更加自由的生活,对自己的心灵、精神进行修炼和提升。

其一,活着的意义

活着的意义,这是苏菲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每当苏菲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苏菲的祖母在生病后说过类似的话。她说:“现在我才体认到生命是何等可贵。”大多数人总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够活着是何等的福气。

八十六岁的奶奶,已经走到了风烛残年,她总爱絮絮叨叨地讲她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记不清是第几次,奶奶在絮叨的时候滴落了泪珠儿。一个八旬的老太太,白发、褶皱、佝偻、满口假牙。一次次,在聊起生活的时候,聊起儿孙后代的时候,她流下了浑浊的泪珠。她爱说,那时她很年轻,能做地里好多的活儿;她爱说,她亲手带大了五个孩子,有儿有女才是好;她还常说,看见最小的两个重孙,心中不由地感觉疼爱。一亩田、几棵树、残余的夕阳……这些都可以是她落泪的原由。

其二,柏拉图“永远的真善美”

柏拉图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他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上。

“真善美”意思是指原始的、本质的、真实的、真诚的,利他的良好品行,美好的言行事物。这是文明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须追求的境界。这亦是一个人所追求的理想心境。

比如,冬日里,当我从门前的空地经过,陷入孩子们流动的潮水,看见一串串小小的笑脸,看见翻飞的跳绳和鸡毛毽。这时候天空晴朗,风移动着几片云影,这时候我就觉得孩子们是纯真的、是快乐的,我的心境是美的。

再比如,清晨,我迎着太阳出发,去往学校。那些云朵、那些风吹、那些来来往往的行人、坐骑以及枯槁,都快速地擦过眼帘,去往身后。轻轻地,从眼睛滚出一颗泪珠,挂在睫毛,晶莹、剔透。它折射太阳的光芒,涂抹着那些云朵、那些风吹、那些来来往往的行人、坐骑以及枯槁。于是,追求美的心便感觉到满目缤纷陪着我走了这一程七彩的路。

追求“真善美”,背后是我们所得到的快乐。它推动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往更高形态发展。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二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苏菲的世界》是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让人深思的概念,苏菲在迷茫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了解西方哲学领域。

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

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感觉虚虚实实的!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

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文明。

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我发现在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然而现在的教育在哲学方面给人的感觉是“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所以以前我对哲学就是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想法!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

以上是我看到一部分的感受!不过很多事我还是没想通啊!就像书中说的人常把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归于神论,等到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开始相信无神论!接着哲学继续发展,宗教出现了分裂,基督教开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开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可是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战争避免不了!

记得历史老师提过十字军的事,原谅当时我在开小差,听的不全面啊!大概是说红十字军为了耶路撒冷那称为基督发源地的地方,组织了教徒开始征战,开始他们也许为了教义,可后面他们虐夺路过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宗教是可以洗涤人类的心灵!只有人的自我觉悟才能改变一切!因为只要人愿意,一个原本是博爱的教义会被人曲解!我想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让人顿悟的学问!

暑假在家闲来无事,就把以前在上学买的书整理一下,发现有好多书自己竟然没有好好的读完,都是听老师说要看什么书自己去买来了,结果随便翻几页就扔在那里。

心里实在有点过意不去,就决定在这个假期里好好弥补一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

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

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

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

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

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

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

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一位花季少女,某天回到家,发现了一封写着两个哲学问题的神秘来信。

于是,在一位哲学老师用一封封信的引导下,开始思索与探索,从古希腊到现代,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佛洛伊德,所有哲学大师所思考各类问题与学说,最后塑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哲学的.意义、人的生命和各种哲学学说:

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

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刚开始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人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的生活,就不再过问世事了。

哲学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别人拉上去的人。

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为哲学家。

在我们的心灵,四周都有“滤网”,由于“道德”已经步入了我们的意识里了,所以他不断在约束我们的一举一动,这就是著名哲学家佛洛伊德所称的“超我”,也就是“良心”。

直到有一天,这个人忽然出现了一种强烈的不好的欲望。

这时,“超我”开始履行责任,把这个不怀好意的欲望,五花大绑,架出了我们美丽、脆弱的心灵,并把围墙加固。

这个欲望非要闯进,就走进了潜意识,于是这个欲望就开始不断出现,心灵开始有了压力。

最终心灵崩溃了。

这个人得上了抑郁症。

在医师的引导下,这个人又把欲望请出了潜意识,与其正面交锋,最后欲望被消灭了,心灵恢复了。

这告诉我们要正面对待自己的欲望,及时与家人沟通,不要埋在心里。

所以每件事都要有理性的思考,才不会冲动,做错事!

还有,一个人,不一定能肉体长寿,但理性(作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

“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性的世界,它们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大多数人都紧抱着理性的肉体不放,他们从不去想他们拥有每一件事物的原因,从不去认清世界。

不知道灵魂不朽,不去塑造自己的灵魂,也从未成功。

海伦凯勒就是这样的人,她虽然眼瞎、耳聋、口哑,却从不自暴自弃,还用自己的毅力与决心,考上了哈佛大学,为自己赢得了一条宽敞的人生大道。

生命与灵魂是要用心塑造的,你走的路是你自己挑的,生命是你自己的,不要虚度年华,无所作为,一定要把命运踩在脚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三

亲爱的苏菲:

感谢你愿意与我分享哲学家的来信,更要感谢你如此信任于我,而把你和哲学家之间的小秘密告诉给我。

我真的如此痴迷于这一封封往来的书信,以至于今早醒来,一张宏大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不知你是否发现,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潺潺的小溪从古老的奥林匹斯山上流下。漫过古希腊中心广场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巨擘,冲刷着中世纪的经院教堂,席卷着启蒙时期的康德、笛卡尔,佛洛伊德……在人类的大地上汨汨地涌动着,越来越宽阔,越来越深邃,像人类的血管一般蔓延开来,给养着这片土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灵魂。我们吮吸着长大,我们的血液中,我们的身体内出处散发这他们的芬芳,而我们却全然未知。正如哲学家在信中所言,“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正因为如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

读完这些书信,让我最为惊讶的是,在古老的西方与古老东方之间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我不得不承认在人们无法解释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敞开思想的翅膀,任它驰骋。试图利用超能力来解释这周围发生的事情,譬如打雷、下雨等等。希腊神话就此产生并广泛传播,在遥远的东方国度里同样有着这样的神话:女娲娘娘利用泥土仿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世界本来混沌如一颗鸡蛋,是一个叫盘古的巨人在中间挥动他手中的巨斧,上面的部分成了天空,下面的部分成了土地,世界就此产生。当然你不会相信,因为你已经知道这是神话故事,是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世界中的。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即便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着太多太多无法解释的事情。因此,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人们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相信科学一定能够给予充分的解释,但这往往需要漫长时间的等待。另一方面,人们并不希望等待,他们更愿意给出自己的想象,这种想象之中往往伴有超然事物的存在,如神话般解释这我们这个世界。这便是哲学家所言的“深化的作用便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吧。

再说说自然派哲学家。他们认为“水”或者“空气”是万物之源,亦或者世界是由某种无限定的元素组成的。恩陪都的“四元素”说令我十分惊异,因为,在遥远的古代中国也有着惊人相似的学说——“五行说”,即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苏菲,你想想在20xx多年前的古代希腊和距离上千公里的古代中国,产生了如此相像的思想。(范_文_先_生_网)我想这应该说明了这种学说可能更多基于现实吧,人们看到了生命于水中诞生便产生了水是万物之源的思想,同样看到泥土中冒出的新芽,便认为土是万物之源。因此,自然派哲学家已经和神话完全不同了,他们的学说更多的贴近了当时人们的具体生活。说到自然派哲学家,我更加惊讶的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居然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就已经提出来了。而今这成了一种被广泛传播的理论,在初中的化学、物理课本上广泛的教授。但唯一不同的是它是否真的是最小的单位呢?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显然不是,人们在小小的原子内部又找到了各种粒子,按照现如今的解释,物理学界认为世界上拥有62种基本粒子,就在去年人们还为了预言与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而欢呼雀跃呢。但这个亘古的问题依然实实在在的摆在我们面前,这62种基本粒子就不可再分吗?那么到底有没有德谟克利特所说的这种不可分的基本最小单位呢?看来20xx多年的发展,我们仍然在找寻答案的路上呀。

我想你可能和我一样惊讶于在20xx多年前的东西方哲学竟然有着如此多相通之处,并且悄然发现,似乎即便再古老的哲学也似乎能沉淀于现在的生活中。至少似乎在现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看见古典哲学的影子,我们的脑海中或隐或现地浮现过古典哲学家们曾经苦苦思索的问题。只是我们在一闪而过之后便敷衍于匆匆的生活,变得漠然,再无那颗好奇之心,那颗求索之心。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些人,如你一样,保持着童真般的好奇,解读着周围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已然点亮了心灵归宿的明灯。

好了,苏菲,时间不早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原谅我的懒惰,更原谅我多年来未曾提起的沉重的笔。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四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作家总是要尽力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却没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了许多谜一般的事情,随着哲学家艾伯特的出现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这无数谜一样的原因不是苏菲,而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更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席德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到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逃出了小说的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他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五

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不能确切的解答,但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发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就没有思考过,关于这种对事物本质的问题就怎么没有思考过。这时发现,原来是我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不想去了解这些本质的问题。在书中,艾伯特开始给苏菲介绍哲学的时候就说到哲学家的一个条件——好奇心。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有求知欲望。

那为什么才来到这个世界二十年我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了好奇心?是我对这个世界都了解了,这个显然不是的,那为什么不了解这个世界又不好奇了。书中说的是我们习惯了这个世界,所以没有了好奇心。反观我们的生活,来寻找答案。

在高中的时候,我每天都做很多的题目,学习很多的东西。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我很早的就把它学会了,但是我学习勾股定理不是为了去了解三角形,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而是为了我的考试,作为学生我学习它们就是想考一个高分。上了大学以后,我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如经济学中的很多原理。但我学习这些东西也不是因为我想了解这个世界,想要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主要是为了我以后的生活,为了我以后有一个好的技能来让我过上好的生活。我的父亲是一个中学数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下来,他对中学的数学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那他对于这些东西的学习和了解是出于对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吗?这显然不是的。我们这样做其实是顺应一个社会的规律而已,那就是中学生要学习什么,大学生要学习什么,老师要做什么,学习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适应我们周围的环境而做的事情。我们从小就开始了为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在这种长期的生活在,我们终于适应了周围的环境,但是周围的环境也把我们和谐了。我们只知道如何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如何去顺从这些规律现象,但是我们却从来不去真正的认识了解他们,所以我们长大了,都只会顺从了,却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所以我们是因为长大了,习惯了这个世界,从而失去了好奇心。但是如果们想让自己进步提升就要想哲学家一样的思考,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保持求知欲,那样我们才会不断的进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六

刚看完《苏菲的世界》,颇有些感悟,记录在此,以供日后参考。感悟主要有三点:

(1)两条故事线索和五层世界

《苏菲的世界》有两条故事线—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席德和少校的世界。苏菲和艾伯特可以说是少校笔下的虚构人物,是少校的想象力。

然而,《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至少有五层世界。我说“至少”的原因是我并不知道究竟最后有几层世界,有可能多于五层,原因很简单:苏菲和艾伯特是一层世界,可别忘了,苏菲在她的世界里也发现了一本叫《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这本书本身又是另外一层世界。席德和少校处于另一层世界,而我们这些读者所处的世界又是另外一层世界。这么说来,已经有四层世界了,还有一层世界我称之为不可知的世界—就是也许在我之外是上帝或者宇宙之外的某个未被发现的世界。

当然,对于第五个世界的说法也许并非所有人都同意我。不过,正如我们不能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一样,这个问题里面目前没有对错可言。

(2)宏观哲学历史背景和重点。

《苏菲的世界》与其说是一本哲史书,还不如说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在短小精悍的篇章可以读到一个大致的哲学框架。

不过要注意了,这个框架是非常模糊的,而且也并不精准。然而我相信,精准并非作者的意图,启蒙才是。在深入了解哲学之前先把大致的线索串联起来,这对后来的学习很有帮助—因为你大概知道这条道路引导你的方向,那么接下来就是你来决定是否继续这趟旅行了!我比较喜欢这种先俯瞰整个图画然后再深入了解的路径。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而且对哲学不甚了解,不知是否深入学习,这本书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再次声明,书里的知识并不深奥,但是重点都在那儿了!

(3)关于“无用”的理解—人应该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关于这一点的体悟,并非完全因为此书,不过也是在阅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再次想到的,而且非常重要,所以也一并写下来。

哲学可以说是“无用”的知识—当然了,这里的“无用”是相对的。比如我就觉得哲学是“有用”的—因为它可以启发我的心智,甚至帮我解答疑惑—当然这也许需要一段时间,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五年或十年后。但有些人会觉得哲学“无用”,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哲学并不能立刻对他们有用。所以我说,有用和无用其实是相对的。

我这里想说的是,对世界保持好奇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会因此获益良多。这也许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无论如何,《苏菲的世界》的确成功重新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和对世界的审思—这种启发也许比任何实在的技能和技巧更为重要。我希望看了这本书以后,你也可以有我一样的收获。

以上便是一个粗略的读后感。以前读过的书读过就算了,不曾留下些许总结或感悟。然而,看完一本书有感而发并且记录下来,倒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况且日后这笔记也许可以帮助我重温该书。好的书还是值得被颂扬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七

“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挪威了不起的作家乔斯坦·贾德,借苏菲之口,以非常平淡的口吻,道出了令人唏嘘的'事实。

所谓的习惯,是指时间积久养成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设想一下,当我们的习惯受到某种冲击时,我们会变得怎么样?就像你突然搬家了,突然转学了,你会不安,也就是没有安全感。

习惯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安全感。相较之下,不习惯则是我们的好奇心。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档节目叫奇葩说,其中有个“天问”——高等生物的蛋我们该不该把它砸了?黄执中先生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好奇心,那他虽生犹死。

世界,是我们最大的常规生存环境,适应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可是,每个人最初接触世界时却是带着好奇的。犹记得小时候我为雨而奇,为雷而惊,为火而惧,可大人告诉我不要去淋雨,否则会生病的;不要怕打雷,那只是天空的一声巨响;不要玩火,不要靠近火,否则会受伤。

就像苏菲的妈妈告诉苏菲的:“不要再说这些话。”大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个不要,那个不准,可是,太多习以为常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世界的渴望。其实,这不要那不准的所谓真理是在敲碎我们脑子里从小拥有的那颗蛋,让我们少去了探索世界的动力与好奇心。

记得之前的一个晚修,还没上课,我站在走廊看星星。有个大人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看星星,然后他说了一句让我很不舒服的话:“星星有什么好看的?快回去上课吧,在这里站着被领导看见不好。”

我不是叛逆的另类人,但我不希望自己活成别人眼中只懂务实的精灵,更不希望自己一味关心芝麻琐事,却懒得抬头欣赏满天星辰。我希望教育充满理想和情怀,而不是无限放大功利心,仿佛考试分数之外的一切都不值一提。

我曾为鲜花而喜,为蝴蝶而笑,为毛毛虫而惊,而大人们觉得这一切再平常不过了,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但我确信,大人们也曾有过丰富的童心,他们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好奇与惊喜。

我不认为这样的胡思乱想是幼稚而愚蠢的:即使白天天黑了,你也只会想,要下雨吧,却没想过会不会是太阳消失了。

我渴望成熟,但成熟不是让你变得麻木,变得一切都习以为常,变得不再需要追问和反思。请不要当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你应当努力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哪怕只是为了看看魔术师帅不帅。

“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这话是说给苏菲的,也是说给我的。我必然长大,变得成熟,但我的精神拒绝麻木,我的心灵渴望生动。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八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叫我打开门拿包裹。” 索菲关上门打开信封......

苏非用手指着一个镜子里的自己说:“你是谁?”此时苏非和我的脑子里没有想得是一样的:我是谁?不用说,我是庄子婷,可是我们这个叫庄子婷的人来说又是谁?是我。得,又绕回去了:我是谁?我居然可以不知道他们自己是谁,这不是太可笑行为了吗?我甚至导致无法去决定学生自己的长相、父母、家族,我更没有进行选择通过自己是人还是兽的权利,这不是中国太不应该合理发展了吗?但这些问题却是我不得存在不接受的事实。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道。 老实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真正知道,对吧?

这些问题是很头疼的燃烧,和我们说可以实时得到解决。要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彻底改变自己的思维,生活模式的`方式,我们生活在作为生活的中心,地球的宇宙一样可笑中心的时代。对我们来说,那一刻自然是最重要的,最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并不重要,因为我们现在应该尊重未来的同样的尊重。

我们是生活的主角,人类社会则是一个地球的主角。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九

前几天,我读完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做――《苏菲的礼物》。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蜘蛛,她的名字叫做苏菲。她从小就会织各种东西,并且织得非常精美。大家都想看看苏菲最杰出的作品。苏菲年轻的时候,搬过好几次家,可是,大家都讨厌苏菲。准确的说,大家都讨厌蜘蛛。可苏菲每搬一次家,就想着为住在那的人织点什么东西。苏菲搬了四次家。最终,她把家安在――一个年轻女人的屋里。这个女人很穷,可她快生宝宝了。她对待苏菲十分友好,不仅没驱赶苏菲,还特地帮她做了一个温暖的小窝,这时的苏菲,已经很老很老了,她用余下的精力,为自己织了一条毯子,和八只袜子。几天后,宝宝诞生了,可是,他却没有一条合适的毯子,于是,年轻女人只好用房东太太那条又破又丑的围巾,做了一条和宝宝非常不搭的毛毯。苏菲用尽了她所有的力气,在临死之前,为宝宝做了一条十分精致的毛毯,并且把她的心织进了毯子的一角,最终,这条毯子成为了苏菲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

这个绘本非常简单,但是,我却被里面的主人公――苏菲,所深深的感动了。

苏菲并没有因为别人的驱赶而放弃帮助别人,并且,她懂得感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和精力织下了一条美丽的毯子。

刚开始我还有点奇怪――这条毯子是很精美,可是,苏菲的其他作品也都很优秀啊,为什么偏偏说这条毯子是苏菲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呢?后来,经过我的思考,终于得到了答案――因为这条毯子是苏菲怀着感恩的心织的,毯子里包含着苏菲的爱。使这样的一件“死物”,富有了灵魂。

这样的作品,的确是最杰出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