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命若琴弦读后感网 命若琴弦读后感(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4 06:35:17 页码:14
命若琴弦读后感网 命若琴弦读后感(通用8篇)
2023-09-24 06:35:17    小编:LZ文人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命若琴弦读后感网篇一

《命若琴弦》,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是一种凄惨绝伦的感觉,琴弦该是多么的脆弱,命在一线间,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呢!

读完《命若琴弦》全书,知道这个命其实是一种希望。讲的是两个瞎子讨生活,老瞎子告诉小瞎子,自己只要弹断千根弦,就可以把自己师傅放在琴盒里的药方拿出来,吃了药,自己就可以看见这个世界了。凭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老瞎子认真的弹每一次琴,终于达到千根弦,老瞎子拿着琴盒里的药方去抓药,可是人们却告诉他,这是一张白纸,老瞎子顿时懵了,如果不是有个徒弟在身边,他一定没有命活了。等他找到徒弟,看到徒弟因为某个姑娘,没有生的欲望,结果老瞎子告诉他,自己记错了,其实师傅说的是1200根,我是没有希望了,可是你有,只要你弹断1200根弦,一定是认认真真弹的,就可以拿着药方去抓药,你就可以亲眼看看这个世界了。故事情节很简单,读来却很震撼。想想每个拥有明亮双眼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何尝没有瞎了的那只眼呢,生活很迷茫,没有方向。

小时候,我们的那个药方就是好成绩,只要考试考好了,什么都有了。拼命努力学习,就是要跳出农门,不再和那黄土地打交道了,不用早晨五点起床,仅仅是拣一些别人割剩的麦子,不用这儿放假,那儿就到田里点化肥,冬天被刺骨的寒风吹,夏天被玉米叶子割伤稚嫩的小脸蛋,那个小小的我,长得和玉米差不多高,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将头伸出玉米杆外,汗水流过的'地方,更是又疼又痒。那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不停的做题目,不停的背书。

晚上11点,全家人都在睡梦中,我依然是站在门前,看看远处的庄稼,回过头又继续学习。终于拿到那个药方了,才发现,那个药方上面还有许多其他的要求,不是一味就能治好病的。于是,我们继续努力,继续前行,等我们终于老去的那一刻,才突然发现,那不过是一张白纸,而我们也走过了整个人生。

我们都是那弹琴的人,我们期待着早日弹断那一根根琴弦,其实弦断了,我们的心也就断了,最好的生活,大概还是享受弹琴的过程吧!

命若琴弦读后感网篇二

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的开头如是描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一个简洁的开头,却充满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开头,故事已经成形:两个盲人,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他们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岖小道上。一前一后,小盲人正沿着老盲人的脚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盲人重演了老盲人曾经的伤痛:一个受到命运不公对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运的同情,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注定是一个悲剧——兰秀儿最后嫁给了别人。而老盲人也经历了他师傅曾经经历过的被崩断心弦的痛苦时刻: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老盲人踩着老老盲人的脚印,小盲人又踩着老盲人的脚印,小小盲人又踩着小盲人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于此,我们不得不称赞构思的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盲人的一生,许许多多盲人的宿命,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盲人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盲人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只靠想象描绘出来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盲人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弹好了就够了”。

这时,不禁令我们想到:其实盲人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在盲人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愿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黑暗——描绘出来的也只能是黑点,只是在原地害怕与失望。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害怕与失望、抱怨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心弦两端的点设好,将心弦绷紧,奏出属于你自己的生命独特之曲。这样才能在黑暗中、在绝望中,找到指明灯,找到动力,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出绝望,继续生命之途。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怎么才能圈住属于你的精彩呢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线段(人生的某一时期)设置两个端点,完成一个再接着另一个,也许这样我们能走得更远,圆画得更大,圈住的东西更多,收获到的也更丰富多彩!

小说中除了内容让我们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让我们思考外,它的结构之美也是让我们陶醉的!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命若琴弦读后感网篇三

生命犹如一段未知的旅程,每个人都匆匆奔走在每个人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寻找为自己绽放的花朵,为自己流淌的清泉,为自己歌唱的鸟儿。生命不息,旅程未尽,追求不止。

老瞎子的师傅留给他一纸药方,告诉他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去抓那服药。老瞎子对此深信不疑。坚持了五十年,走过了万里路,就在这个夏天,在野羊坳,他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他无数次梦想的蓝天白云,明月星斗,花草清泉,峰峦山涧,还有火热的太阳和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女孩,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的美好在向他招手。他的满腔希冀却只换来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感觉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但他放心不下徒儿又踏上了回去的路,在路上他想起了自已那些奔奔忙忙的日子是多么快乐,有了一个目标生活是多么快乐。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对他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原来还有这般深意。

回去后他找到了绝望的小瞎子,悲哀他也懂。他对小瞎子说自己没记够,得弹一千二百根才行。他希望小瞎子永远怀着对生活希望的心不断追求,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苍苍莽莽的群山之中,还是那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匆匆忙忙,无问西东。

作者史铁生在21岁的大好时光不幸失去了走路的机会,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也绝望灰心过,他知道人在天灾人祸面前根本不堪一击。他在温柔的母亲帮助下,在与无声的地坛的紧密接触中,他拿起了写作之笔尽情挥洒,重拾了心底的光和热,最终他不仅成为了有名的作家也拥有了美满的家庭。在他的生命中,残疾、地坛与母亲是永远不变的话题。残疾是痛,地坛是亲,母亲是爱。因为他的生命有追求,他想追求幸福,想追求平等,因此他的想法和文字总是明净的,总是能超越自己的身体审视自己的灵魂。《命若琴弦》也是他融了自己的血肉在里面,他告诉我们追求的过程便是收获快乐的过程,因为他的存在我们的心灵不再荒芜。

“扶轮问路,审视生命的每丝风吹叶动;想念地坛,体验存在的每缕欢乐忧伤”,史铁生的名言道出了他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生命旅程。生命是一场不断追求的旅程,为梦去追,无怨无悔。

命若琴弦读后感网篇四

一曲一亡魂,一弦一情深。

一人一世界,一念一乾坤。

活脱脱的一场悲剧啊。小瞎子动了情,兰秀儿却走了;老瞎子大半辈子的苦苦追寻,药方却是一张白纸。悲剧而又现实,人生十九不如意,事与愿违才是常态。若既已知无可挽回,就不要自怨自艾,当一切尘埃落定,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懂得放弃其实也是另一种美丽的收获,往昔皆须尽,接纳现在便已足矣。

他们回到了原点,却再次踏上征程,他们弹断了琴弦,却再次绷紧了心弦。终是瞎子断了弦,既是恩赐也是劫。终是心中有了弦,烟海无涯也向前。

命若琴弦读后感网篇五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在这略显匆忙和寂静的氛围中拉开,故事以七十岁的老瞎子和十七岁的小瞎子师徒二人为主线,穿插着师徒情与小瞎子第一次萌生的爱情。

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赶着多说书,心里盘算着或许能在前面的野羊坳里弹断第一千根弦。这一根根弹断的一千根弦,将成为一副药引子,就着封在琴槽里的药方,老瞎子就能重见光明。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小瞎子却只一门心思在师父的电匣子上,他不明白绿色的长乙(椅),也不知道曲折的油狼(游廊)。只知道前面就是野羊坳,野羊坳里有个尖声细气的小妮子兰秀儿。

老瞎子反对小瞎子和兰秀儿厮混,命运却使小瞎子得了一场病而获得了更多与兰秀儿在一起的时间,就在这一段时间里老瞎子总算弹断了最后两根弦。两根弦一起断了。

老瞎子留下小瞎子在野羊坳养伤,独自出山治眼睛。再次回来却已形容枯槁。他在找他的徒弟,可是人们告诉他,在兰秀儿嫁到山外去的那天,小瞎子就已经离开了。

老瞎子在深山找到了小瞎子,后者正一动不动在等死。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最后道:“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那就弹你的琴弦,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记住,得弹断一千二。”

“一千二?”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他不忍对他说,那药方本是一张白纸。

往往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却发现原本的目标依旧遥不可及或者根本虚无。这时就像书中的老瞎子,在瞬间失去了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心弦的溃坏不过如此。失意是难免的,难求的是树立起新的目标,换上新弦,重新绷起一曲新的人生乐章。作者史铁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自嘲道:“我的主业是残疾,副业是写作。”读史铁生前期的文章,常常能读出他对于车祸致残的无奈以及不甘,但是,他已将新的重心置于写作上,他找到了新的`目标,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生本是严峻的。在我们心弦的两端有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在琴上绷直的那一瞬,人生的乐章就开始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曲折,会被命运左右,从而一头扎进黑暗长久难以出来,但一定要抓住黑暗中的支点,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即使目的是虚设,也非得有不可,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哪怕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也至少让老瞎子在匆匆中给村民们带去欢乐,为自己黑暗的生活添上兴致勃勃,让身上的疲劳和孤寂全忘却。他的一辈子都被这虚设的目的拉紧,在他唱到“不表罗成投胎事,又唱秦王李世民……”,或是带着小瞎子在山林间穿梭的时候,他是充实的,是向着梦想去的。

信念,应当是这样一个存在,就像有人看见一滴露水或一片漂浮的叶,便知道它们存在,或是有人的脚被一块尖岩石碰伤了,他也知道岩石就在那里,就像高树在地上投下影子,花和人也在地上投下影子。没有影子的东西,没有力量活下去。

一切周而复始。

命若琴弦读后感网篇六

“文学就是宗教精神的文字体现”史铁生如是说。他赐予了文字宗教的神圣。“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是史铁生对自我的评价,年轻小伙正是生龙活虎的二十出头却双腿瘫痪,他经历了多少生与死的挣扎,受过多少命运不公的折磨,扛过多少从恶梦中入睡从美梦中惊醒的夜晚?他的文学让人感觉不到身为残疾人的颓废和萎靡,相反,他对宿命和理想的思考对生死的深思,以及带有北京口语贴切的语言帮我拨开眼前的乌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话,保准对你没坏处。离那妮子远点儿。”“兰秀儿不坏”“我明白她不坏,可你离她远点儿好。早年你师爷这么跟我说,我也不信……”老瞎子不是预言家,只是他经历过,最后的分离和心痛让他生出保护小瞎子的心。最后老瞎子弹断了一千根弦,带上药方启程拿药了。但是那张载有老瞎子一生梦想的药方竟是一张白纸,没有一个黑字,老瞎子蹒蹒跚跚来到野羊坳得知小瞎子走了,走的那天就是兰秀儿嫁到山外头去的那天。

难道这就是命运的轮回?当小瞎子问老瞎子为啥没拿到药,老瞎子说:“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我没弹够,记成了一千。”说到这,估计老瞎子明白师爷对他师父的话:“记住,得弹一千根,我没弹够,记成了八百。”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样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故事就是这样的,瞎子的命记在琴弦上,奔波一辈子,虽没得到梦想中的药方,虽辛辛苦苦说了一辈子书只是验证了一个谎言,但倘若没有这个谎言,瞎子能把三魂七魄、东刀西枪、关羽张飞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讲给老百姓听吗?能充实的度过每个物质缺乏的白天黑夜吗?能身体强健劲头十足的四处奔走吗?恐怕失去了拉紧的琴弦,他的生命将不堪一击。也许每一天只是抱怨哀叹自我是个瞎子,还有老天的不公,人生的没有好处。虽是个谎言,但瞎子过出了不是谎言的人生。梦想对于自我来说,成真了就是梦想,否则就是个谎言,是个神话。但从瞎子身上,我明白了人们在梦想的征途上得相信梦想绝不会是谎言,只要拉紧琴弦,不停的弹奏下去,最后即使梦想未成真,他的过程也是值得掌声的赞美,呼声的衬托的。

人生在世,黄发垂髫,都得经历坎坎坷坷的岁月,都得完成心中的生命好处,都得拉紧命运的琴弦。眼前或许是弹断一千根琴弦,或许是阅览一千本名著,或许是建造一千座大楼,或许是医治一千位病人……就在弹断琴弦、翻阅纸张、添砖弄瓦、听诊问切当中,日子过去了,岁月捎带着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给予我们千姿百态的人生阅历......

我们不必把命绑在琴弦上,但我们得把命记在目标的弦上。

工程班每个人都弹响一曲生命的赞歌,将会交融成最雄壮最秀丽的交响曲!!

命若琴弦读后感网篇七

生命如歌,悠扬美妙;生命如花,娇艳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远;生命如画,浓墨重彩……可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会使生命焕发出美丽的色彩。

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于是他遵照的要求,要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才能打开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让他到达期望的药方。当他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欣喜若狂地去抓药时,却发现那一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先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经过一番煎熬与思考,他最终体会到的苦心。虽然他一生追求的期望是虚无的,可他却在追求“弹断一千根弦”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欢乐,即使是不能用眼睛来看一下这个世界。也真正地从感悟到了临终时的那句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与期望只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不论我们能到达哪里,这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得到欢乐。

兢兢业业的教师们,永恒不变的目标就是让自我的学生提高,看到自我的学生成才。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平凡的两点一线间徒步,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命若琴弦。人的心弦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仅有这用这两头绷紧了的心弦——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会让生命绽放如花,悠扬如歌。生命的本质不是结果,因为我们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都仅有一个,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成为一个“土馒头”。生命的本质是过程。这个过程,不必须非要笑傲江湖,不必须非要一比高下,不必须非要飞黄腾达,不必须非要大智大勇,不必须非要无私无畏,只要我们有追求,有期望,只要把我们生命中的那根“琴弦”弹好就够了。

命若琴弦读后感网篇八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的情节十分简单,一位老瞎子和徒弟小瞎子一起到处拿着三弦琴说书。老瞎子相信了他师傅善意的谎言,认为在弹断一千根弦之后,就能够拿这一千根断弦当药引,按照师傅给的药方去重获光明。当他真的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后却发现师傅骗了自己,他顿时感到绝望,可是也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临终前对小瞎子说他记错了,要弹断一千二百根。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的道理也不深奥。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一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在绝望之际,有时候你得自己出创造你的追求、你的目的,可是有史铁生来写,就有别样的震撼力,因为他正是这样一个在最完美的年华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只能自己去找寻自己追求与目的。

是的,不论弹断多少根琴弦,都无法改变他们是瞎子的事实。“我师傅才冤枉呢,他记成了八百根,不然他就能弹够一千根了”与老瞎子说的“我记错了,得弹够一千二百根”互相呼应,老瞎子的师傅将这份信念传递给老瞎子,老瞎子又将这份信念传递给小瞎子,小瞎子又会将它带给小小瞎子。就这么一向循环下去,应对的都是同样的结局。

这说起来是很令人心酸的,造化弄人,人总会有那么些弱点,有时候甚至是生理上的缺陷,这是无法改变的宿命。但总得有信念去支撑我们活下去,为自己设立一个追求与目的,即使它是虚无缥缈的,永远够不到的,只要能给你一种应对生活的信念也好,加上一种把握绝望与期望的张力将心弦绷紧,在这过程中才能弹奏出错落有致的心的旋律。这就是生命。

想来老瞎子毕生追求的愿望多么纯粹简单,就是期望在人生的最终阶段,再最终看一眼这个世界。也许很多时候人生也就是这样,未必有什么雄心壮志,支撑着你活下去的信念,有时候其实很简单。在命运面前人显得那么渺小,很多挫折面前我们什么也不能改变。能够选择去自暴自弃,也能够选择将改变这一切变成你心弦的两个支点,让在绝望中寻找期望的过程变成绷紧心弦的张力。

你不能永远做命运的主人,但你能够让你的心弦一向演奏属于你的歌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