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哈姆莱特读后感受(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4 07:45:11 页码:11
最新哈姆莱特读后感受(优质8篇)
2023-09-24 07:45:11    小编:紫衣梦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哈姆莱特读后感受篇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这部戏剧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对金钱、权利的欲望。对于哈姆雷特的死,我是很悲痛的,这也引起了我们一些思考,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哈姆莱特读后感受篇二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亲死后,他见到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叔父献媚,他感到深深的痛苦。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哈姆雷特就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读到这我认为哈姆雷特是个坚强的人,父亲死后,他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坚定了他复仇的决心。王子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和逃避仇人的监视,假装精神失常。他的叔父对此十分怀疑,就派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和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利娅——他的情人去试探他,这都被哈姆莱特一一识破了。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这时他的叔父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利用一场戏剧,哈姆雷特确定了鬼魂的话是真实的。他的复仇心理也就随之愈强。 这时,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谈话。

在和母亲的谈话中,哈姆雷特用极其犀利的话语责备她。“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这样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谵妄的狂言;苍天的脸上也为它带上羞色,大地因为痛心这样的行为,也罩上满面的愁容,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一般。”这些话使王后感到无比的羞耻,就像一把剑把她的心劈成了两半。

同时,哈姆雷特刺死了帷幕后偷听的波洛涅斯。波洛涅斯是个阿谀奉承的人,只知道向王上谄媚。现在死了也是罪有应得,但是这却给了他的叔父一个放逐他的借口,他决心除掉哈姆莱特,设计派他出使英国,以便并想借他人之手铲除哈姆雷特。但这一阴谋也被王子识破,他中途折回丹麦。

他的叔父又生一计,让御前大臣之子雷欧提斯与王子比剑,暗中备下毒剑毒酒。比赛中,哈姆莱特被毒剑刺中,又用毒剑刺中了他的叔父和雷欧提斯,王后也因误饮毒酒身亡,四人同归于尽。哈姆莱特临死前嘱咐好友霍拉旭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哈姆雷特如此悲惨地死了,令人惋惜。如果他还在世的话,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在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中,有些遗憾的是奥菲利娅的死。哈姆雷特在这方面没有考虑周全,以致于奥菲利娅因为无法忍受失去父亲和爱人的痛苦而发疯,最终坠河身亡。

哈姆莱特读后感受篇三

《哈姆莱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有幸读了它,感慨万千,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以十二世纪的丹麦为背景,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向谋杀他的父亲、霸占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克劳狄斯行复仇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英国种种社会矛盾。

哈姆莱特是个坚强的人,热爱艺术、生活和深邃的思考。他文武双全,才智过人,对人类充满了期望,他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他热爱自由,与士兵朋友相称,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奥菲利娅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可却也悲观厌世,犹豫延宕。可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产物,是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但在犹豫的同时,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他是“忧郁的王子”,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从哈姆莱特身上,我明白了很多。童年的我们总是天真快活,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忧郁了。正和哈姆莱特一样,在威登堡学习时,他是个快乐的王子,可回国后,发生了许多扑朔迷离的事,他变成了“犹豫的王子”。童年是我们曾幻想过的美好社会,可长大后现实让我们的理想破灭。正和哈姆莱特一眼个,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刻困扰这我们和我们的哈姆莱特。

丑陋克罗迪斯用毒药灌进哥哥的耳朵,将其杀死,还霸占了皇后。行为极其卑劣,令人痛恨。可从中我也明白了,现实就是这样,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各种明争暗斗时刻在发生。所以我做个强者。我好好学习,好好做人。

雷欧提斯的莽撞、粗心,也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奥菲利亚的悲剧深感难过,但现实就是残酷的。

《哈姆莱特》让我感触颇深,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哈姆莱特。新一轮的《哈姆莱特》在继续上演。

哈姆莱特读后感受篇四

他的存在是一个谜,众说纷纭,他的作品是……我一生的经典。

在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里,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个关乎命运与性格的悲剧,一首人性的凯歌。它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的罪恶与本质,同时,我们频繁的看到了一个词——命运。它像影子一样和我们不离不弃,又似阳光一般温暖人心,邂逅让人变得幸福却也伤痕累累,但更多时候,命运像梦魇一样深邃而窒息。霍拉旭在戏剧的第一幕、第五场的露台的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棋局。

戏剧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场戏。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段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那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 永恒与不朽东西。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选择的人生之路——面对正义、爱情、责任,一颗矛盾而又决绝的心,在那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毅然背叛了命运,坚守住了他的正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重视感情的,一个忧郁多情的王子。当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时,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利亚的思念,不忍心让她因为自己装疯而痛苦,冒着可能受到国王怀疑的风险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当他倾听了父王鬼魂的诉说,一颗心困扰在亲情与正义之间,忧郁不已。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本来他完全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性格不允许他带着疑问庸庸碌碌地生活,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此后,只要他做出的任何抉择稍有不同,所有人最终的命运都会改变,但是经验驱使他一次又一次作出在他认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是致命的抉择,然而,他并没有为自己的抉择感到遗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为他“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因为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抉择在特定情况下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不会指责他的愚蠢、不值得与对正义的狂热,他是黑暗中的英雄,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我们的成长,不知不觉中做出了很多的抉择。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命运,我们的未来。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我们的抉择是否正确,我们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择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就像哈姆雷特所说的“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

也许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不是像"to be or not to be"这么严重,然而,要想在这个充满风险的成人化的世界里做好而又做对,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命运不是能掌控的,却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的努力,我们的虔诚,有人可以看见。每一天的阳光都在改变,每一天的我们都在成长!

哈姆雷特是我心中最原始的存在,他的悲剧使人性的光辉灿烂耀眼,他的悲剧是人生成功的开始,那是一座价值与精神的大厦,一座正义的丰碑。在那样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莱特读后感受篇五

戏剧中出现的戏中戏的环节,让人印象深刻。通过再现老王被杀的情景,不仅试探出叔叔的内心,也表现了哈姆雷特的愤怒,将矛盾推向更尖锐的地步,进而推动情节和故事的高潮。

与此同时,莎士比亚也巧妙性的将自己的戏剧观点,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在指导伶人表演之时呼出,“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言语相互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土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让人难以忘怀,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对人性本身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牺牲也是他个人发展的最终结局。悲剧不幸,却演绎了不一样的美。哈姆雷特值得久读深思。

哈姆莱特读后感受篇六

《哈姆莱特》是莎翁的一部经典代表作,故事中跳动着的,是哈姆莱特愤慨又优柔的复仇之心。在太平的岁月里,性格弱点不过是生活里的瑕疵;在邪恶环境下,性格弱点却成了致命的利器。

他,嫉恶如仇,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善恶观却,也是一个忧郁的王子。父亲的突然死亡,母亲的迅速改嫁,叔父的庸俗粗鄙,家族的伦常败坏,使他对“人”的美好信念一下子倒塌了。它们郁结于心,于是,忧郁滋生,在悲观厌世的感伤情绪中,在痛苦的泥淖中,他终于因叔父的主动出击而将一再被延宕的复仇计划付诸行动。

他,让我们看到:柔与刚,爱与恨,理智与感情,言论与行动,冷酷与热情,优柔与果断,厌恶生却不愿死。于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的食物而已。活着,就不能让自己像国王那般狠毒、波洛涅斯那样虚伪,而应该拥有雷欧提斯、奥非莉娅的高尚、霍拉旭的忠诚!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个人性格与环境矛盾的情况,那么哈姆莱特并不是一个客观过时的角色,也许我们自己的某些特征在他的身上就有所体现。现实中,倘若我们遇到了困难,我们是去勇敢面对还是选择逃避,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如果能坦然面对,是一种超脱、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简单。

哈姆莱特读后感受篇七

苍白消瘦,忧郁多思,行为荒诞又让人同情,言语疯癫却又饱含深意,这个丹麦王子从书里走出来,四百多年来,一次又一次走上舞台,他的悲与喜,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让我们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做出解读,然后用来审视自我,完成心灵的充实与成长。
无疑,哈姆莱特的前半生可谓是一帆风顺,得宇宙之精华天地之灵气。作为一国备受宠爱的王子,能到新文化中心的威登堡接受现代文明的熏染,还有志同道合的好友陪伴左右。这是哈姆莱特的幸运,他是那个时代重估古希腊“三杰”价值的“旧人”,也是一个走向未来的“新人”。
叔叔弑兄篡位娶嫂,这是哈姆莱特人生的地震与转折点,也让他的生命走向了怀疑与否定的深渊,信仰坍塌,还如何存活?来看叔叔事件对这位王子带来的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是,他不仅失去了父亲,慈爱的、威武的、作为偶像的父亲,还“失去”了母亲——爬上了弑夫者的床第,成了邪恶者实际上的同流合污者。紧随而来的是地位的动摇,虽然假惺惺的叔叔表面仍称他为国王的继承者,但实际上却夺去了哈姆雷特的“嗣位权”,并千方百计要除掉这个“很大的威胁”。
这个事件在更深层次上动摇了他的信仰。他怀疑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连父亲这样正直慈爱的的、骁勇善战建功无数的人都死于非命,并且连死后都要陷入地狱,他那首小诗“凯撒死了,你尊严的尸体也许变了泥把破墙填砌;啊!他从前是何等的英雄,现在只好替人挡雨遮风!”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的虚无感是何等的绝望。他由此洞察了人性之恶,开始怀疑人性,否定人的伟大:丑陋的叔父为了权力,杀害了手足兄弟并霸占了兄嫂;而自己的母亲在父亲逝去两月就为了权力与淫欲嫁给了叔父,这样的乱伦是哈姆莱特难以接受的,那些看似荒诞的话语“我在太阳底下晒得太久了”“超于寻常的亲族,莫不相关的路人”都反映出他的清醒与绝望。
如果说这些残酷的现实毁灭了他的生活,颠覆了他的人生观,那他在复仇之路上披荆斩棘一往直前当然是理所当然了,这样的愤怒、绝望足够让一个青年燃烧,熊熊怒火也足够让他不惜一切代价集结一切力量除掉罪魁祸首。可是,我们却看到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复仇者:他优柔寡断,因为顾忌死后的灵魂,在叔父祈祷时错失了杀他的机会;他还残酷无情,尽管是为了自保装疯卖傻,可是他玩弄纯洁善良的奥菲利亚的爱情,把这位姑娘向死亡的深渊重重地推了一把;他复仇的信念甚至不够坚定,在那段“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上,他游移不定,从根上否定了复仇的必要性;他复仇的结果与其说是自己努力而来的,还不如说就是运气好,步步处于下风,甚至被暗算毒害,在生命最后一刻手刃仇人,还让母亲、爱人及其他善良的人为他陪葬,实在不能用“运气好”以外的词语来总结他的复仇结果。总而言之,这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它的过程焦灼、黏糊,它的结果让人悲哀无力。
而这种黏糊的过程造就了哈姆莱特的可读性与传世性,也成就了这部作品。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古希腊文化的继承者,他接受了人文的教育,知道人的伟大,也认识到了人的渺小,没有被个人的私欲冲昏头脑,而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全局,既然人人都不完美,叔父不完美,母亲不完美,甚至连自己要因为复仇而变得阴暗邪恶,那么复仇又有什么意义?私欲的膨胀让人们为所欲为,让社会混乱不堪,这时候这种自我审视的理性之光是多么可贵!如此,就不难理解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性了,除了自我力量的渺小、无法找到合适的复仇方外,对于复仇本身必要性的思考才是根本——也是哈姆莱特理性的闪光之处。
玉石俱焚的结果大快人心,也让人悲哀可惜。哈姆莱特的悲喜命运也让我们思考:让社会变得更好,不是一股脑的鲁莽蛮干,更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为所欲为,而是认识到人的伟大,也接受人的不完美,用理性来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社会。


哈姆莱特读后感受篇八

还记得,第一次认真阅读《哈姆雷特》是在高中,当时的学习篇目是节选内容,只将《哈姆雷特》中具情节魅力的部分展现在我们面前。很早听说过莎士比亚的这部名剧,苦于一直没有机会通读这本书,可以说这也是一种遗憾!可我深刻地记得:当时学完高中节选部分的《哈姆雷特》,为了想更多地了解这部名剧,我利用尽身边的学习资料来满足我的好奇心。可惜的是,我最终没有条件翻阅《哈姆雷特》,曾经的我感兴趣更多的是故事情节,由于生活阅历不足,能体悟的哲理很浅薄。

这次的我,并非一口气读完《哈姆雷特》,不是它不再激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而是能静下浮躁的心认认真真看一本书的精神状态略显难得。这次的我可以底气十足地说:“我读完了《哈姆雷特》,再一次被深深折服!”一部经久不衰的文学名剧,它情节的魅力可想而知,给我多次震撼的是戏剧人物语言背后体现出来的精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