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流浪地球读后感(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4 15:56:18 页码:9
最新流浪地球读后感(优秀14篇)
2023-09-24 15:56:18    小编:灵魂曲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一

在未来,太阳最终将会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进行星际移民,目标星系是半人马座比邻星。但是对于移民方式存在飞船派和地球派之争。飞船派计划人类乘坐飞船逃离地球,但是依照当时人类的技术,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由于飞船设计的太小,内部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地球派则计划在地球上安装发动机,使地球飞向比邻星。最终执行了地球派的计划。

依照地球派的设想,人类的逃亡过程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

第二步,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到达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本文为处于流浪时代i的我回忆逃亡过程的前三步。逃离过程中一方面要应对地球逃离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和飞船派进行抗争,使得地球逃离计划能够成功执行。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地球成功逃离了太阳系,进入流浪时代i,加速飞向比邻星,等待着地球的仍然是长达两千四百年的的漫长飞行。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二

身为一个不称职的刘慈欣的粉丝,电影的热度让我在看完《流浪地球》电影后翻开了原著。可能是之前《三体》和《时间移民》的关系吧,总觉得大刘的作品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很长时间的过程,几代人的变迁,又如何会拘泥于一个时间点写一部英雄向的小说呢。果不其然,文字的表达和电影毕竟是不一样的。

电影《流浪地球》:美国科幻大片真得不要太好看哟,我对科幻电影的爱日月可鉴(虽然如今穷到买不起电影票),当看到这样一部《流浪地球》真的是感动的,看电影的第一眼便知道这真的是良心之作了,场景里冰冻着的著名建筑,刘培强刘启父子间的情感连接,王磊上尉对于职责的坚持和生命的责任无不令人动容。作为一部2h的电影,带着一份东方特有的对故土的眷恋流浪,何其浪漫。可是这样一部电影还是令我遗憾的,从韩朵朵那偶像剧般的呼吁到洛希极限计算的错误,我期待着更加成熟的国产科幻片。

真的很喜欢大刘耿直的硬科幻小说,也很看好中国的科技和电影业,《流浪地球》就是那希望。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三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候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事业上摆人一道的权谋,业务上觥筹交错的应和,锱铢必较的算计,低头哈腰的唯诺,套路和苟且,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意价值,亲情也可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通道路上的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非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处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了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果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载寿命的本身。

新西兰就是这样的世外桃源。忘却其他,返璞归真。《桃花源记》所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太阳系的毁灭不过文笔杜撰,无法有切肤之感受。而新西兰之旅,则可有身体力行之亲历。置身其中,才会发现“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不再是一种戏谑,而是值得频频点头。

描述一个国家,无非美景、美食、风土、人文。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足赘述,只总结为这是一个尚“有问津者”的桃花源,是一个可以了解什么是生活、生命,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地方。

足以。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四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一听到这句话,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先不说电影的情节怎么样,可能看过原著的不是太多。我是在上学时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这部小说,当时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于是就读了起来,原著的篇幅不长,我大概用了两个多小时把它看完,读完之后深深的被大刘的脑洞所折服,同时对里面涉及的物理学、天文学名词很有感触,看来大刘不愧是一名理工男。

首先和电影一样,交代了流浪地球计划的起因,由于太阳氦闪,太阳系将不复存在,人类的救赎计划起初分为“地球”与“飞船”两派,最终因“飞船派”无法支撑完整与庞大而又稳定的生态系统而被抛弃。读到这里就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也是我对大刘脑洞所折服的原因。看过《星际穿越》等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可能都清楚,当地球不适合生存时,他们会选择乘坐飞船去寻找新的家园,但这却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几年、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飞船上的燃料与给养再多,毕竟有限,所以飞船上的人们只能通过休眠来减少给养消耗,茫茫太空,旅途艰险,即使通过“引力弹弓加速”、“虫洞”等方式成功的到达目的地,但还得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新的家园,会不会适合人类居住,人类不可能一直呆在空间狭小的飞船里,就像《星际穿越》的剧情一样,人类派出去的12位宇航员,分12路去12个目的地行星,这是一个孤单且没有回程的绝望旅行,人类在等待多年后,只有三个目的地行星发来信息,其他的9位却消逝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于是人类又派出第二批人员,对这三颗行星进行再次探测,同样是没有返程的旅行。当他们通过“虫洞”到达这三颗目的地行星附近时,却发现他们有两颗是在“黑洞”旁边,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可以知道,那里的时间将会变得很慢,在那里,一个小时等于地球上的7年。当他们到达第一颗行星后,却发现二十多年前出发的飞船刚被这颗星球上的超级潮汐所吞噬,他们也在经历一次超级潮汐后发动机进水,为躲避第二次超级潮汐,只能用燃料将水喷出,在回到轨道空间站时却发现时间变慢已严重超出他们的预期,一块来的同伴已经老去了27岁,同时意味着地球上也已经历了27个春秋,而对于他们只是经历了1个小时而已。他们现在还要面对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由于燃料不足,剩下的两颗星球他们只能二选一,结果他们选择了一个连大气都可以冰冻的星球,原来第一批来这颗星球的人,无法忍受孤单的寂寞,不甘心一个人在这里消逝,故意发出错误的信息,引诱后面的人前来拯救。电影毕竟是电影,最终叛变的人付出代价,主人公飘入“黑洞”奇迹般的进入五维空间该写历史,最终得救。但是现实没有那么多得巧合与奇迹。所以说“飞船派”是行不通的。而选择“地球派”的《流浪地球》,则是脑洞大开,35亿人带着地球通过行星发动机变轨,人们进入地下城,拥有足够完整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不用担心燃料和给养。人们也不要休眠,可以随时规避旅途的风险。这个脑洞大开想法,标新立异于其他好莱坞大片,真可谓“神来之笔”。这其中也包含了中国的“守土情结”与“愚公精神”,还有中国“人定胜天”的坚强斗志。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底蕴的不同。

同样面对滔天的洪水,西方神话里使用“诺亚方舟”进行逃生,而中国则是“大禹治水”保天下平安。西方的末世,是“诸神的黄昏”,而中国则是“女娲补天”,中国的文化里没有逃避、没有退缩、没有放弃、没有抛弃,有的却是“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当然还有包容。即使观念不同、信仰不同,只要在中国,都能“求同存异”实现大同,比如一座庙里不仅有“佛”,还有“道”和“儒”,中国的道观也是这样和平共处。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参加奥运会和一名日本女子结婚生子,即使最后立场不同,但也没影响两人的情感。而西方却是“十字军东征”以及现在的五次“中东战争”。

正是文化理念与底蕴的不同,才有了大刘这一“神来之笔”,除了这些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小说中还体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成不必在我”以及“靳柯刺秦、慷慨赴死”的不怕牺牲以及大无畏精神。“流浪地球”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那是计划耗时2500年,100代人的千年大计,小说结尾更是呼应这一点,当叛军打着“还我阳光”的口号处死联合政府高层而高歌时,太阳发生了氦闪,人们处死了拯救自己的人们,这是极大地讽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正是联合政府高层为了后代、为了地球的希望而功成不必在我、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一直延续的关键所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相信真理的人们一贯坚持,流浪地球计划才有希望。人类才有可能到达新的家园。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记得选择希望。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五

20xx上映了一部高票房高质量的《流浪地球》,令人震撼的不仅是国产科幻片的进步,更是那个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小说原著——刘慈欣。

莫言曾说:刘慈欣的小说有非常深厚的修养和准备。这句话在流浪地球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故事始于刹车时代:因为太阳即将发生的氦闪将波及整个太阳系,人类倾尽资源,帮助地球逃逸到四点三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

本以为会以悲剧结尾:太阳爆炸了,人类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到达新家园。

但是没有,在生存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恐惧,孤寂,绝望,迷茫,面对不可测的未来,人们鼓起勇气去面对,代价是高昂的,艺术,伦理,常识,一件又一件曾经无比熟悉的特色从人性中消失,逝去的生命更是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对生存的强烈渴望。

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类当中引发叛乱之火,然而太阳最后的灭亡瞬间平息了一切,人类终于怀揣希望踏上漫长的流浪之旅。斗争。很奇怪吧,明明内心的怯意早已泛滥成灾,却仍要拼死抵抗,明明孤寂缠绕束缚手脚,却仍要寻觅家在何方!

仙人掌孤寂的在茫茫荒漠中绽放娇艳;忍冬孤寂的在残垣断壁中蓬勃生长;幼狮孤寂的在无边草原历练成王;人类,像地球上的千万种生命一样,虽然渺小,拥有脆弱的情绪,但也因情感而强大,有着放手一搏的力量,我们用孤独凝聚力量,寻觅家在何方。

我们终将流浪于宇宙,拥抱孤独。你若是可以凝聚孤独的力量,化其为动力,那么,我相信你会找到家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六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流浪地球》。因此,我特意去看了它的原著――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发现小说和电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流浪地球》中的未来,太阳即将死亡,其威力可以吞噬海王星。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人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并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经受了岩浆的不断侵袭以及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作为科幻小说,作者大刘的想象宏大瑰丽,描写出的宇宙无边无际的孤独感和冰冷感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让我觉得整个地球亦或是太阳系甚至是银河系都显得非常的渺小。不仅如此,小说还透露着现实的的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种种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中,正隐含着人类对种种现实问题的深切思考。

大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的科幻小说把人类的感情作为重点。比如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这也是整本书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然而书的结尾却给人漫长而冷漠的绝望。地球航出了冥王星的轨道,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人们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把五千多名地球派残忍地处死,可没过一个小时,太阳就爆炸了,地球派所做的一切被证实是正确的。幸存的人们带着地球开始新的流浪。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特别难受,像是有什么东西卡在心里。或许编剧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因此电影在这一处做了很大的改变――希望不是等着别人来解救自己而是大家行动起来,永不放弃。在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八千米高的喷射火焰依旧无法点燃木星,吴京扮演的角色驾驶飞船,带着飞船上的三十万吨燃料,为火焰续上了最后一段燃烧的距离,创造了奇迹。

“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路。”是啊,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守住自己认定的希望,总有一天你会得到所有的回报。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七

电影很棒,却并不棒在电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会意义,开创性且完成得还不错,便成就了票房奇迹。

但我始终认为,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不该高于其艺术价值。

很多人并不这样觉得,觉得一定要有深刻意义要影响社会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称伟大堪称经典。但是这样的标准本身就太过于功利性,文艺作品给人带来的力量不是标语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艺作品是给人以灵魂上的共振,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意识形态的。甚至很多时候,文学作品是滞后性的,是在思想萌发之后才有相应的作品产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籍能有多大影响力,是我一直不认同的评价标准。

因此,电影并不让我觉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电影过后反观原著本身,却让我惊喜。深度比电影高出几个等级,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体在文学叙述上的流畅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对人类依然是一针见血,集体无意识下的愤怒被讽刺得淋漓尽致。地球派真的是错的吗?无法被证实。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个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刘作品,推荐。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八

“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如果你选择希望,你就有理由坚持生活。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太阳进入老年,地球上的人们带着地球去寻找新的家园以求生存。它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灾难来临时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有勇气去做,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它们不努力工作,而是舒适地等待灭绝,结果会完全不同。即使前面的过程很困难,但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即使过程简单,也注定要灭亡。这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很珍贵,因为它能反射成千上万种颜色的光。希望,给它一束人类的光辉,它一定会给你一个多彩的成功世界,所以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叛军想把坚持在地球上游荡的5000名士兵冻死。但是5000名士兵中没有一个人屈服并乞求怜悯。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全人类的希望,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死刑执行一小时后,氦闪爆发,太阳开始死亡,所以5000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有很多选择希望的例子,比如“猪很强壮”。如果它没有选择希望,如果它在废墟中坚持了九天的希望,它今天怎么能过上舒适的生活呢?还有最美丽的老师张丽丽,她为――个孩子的未来选择了更高的希望。她继续努力,把三个学生从疾病中解救出来,给了他们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真诚的情感,但它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吗?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习和工作不令人满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并坚持下去。每当我穿过峡谷,沿着崎岖的小路行走时,一片绿荫出现在我面前,我的心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如果你选择希望,希望也会选择你,给你带来光明的未来。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希望比钻石更珍贵!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九

《流浪地球》就是大刘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为短篇而小看它,大刘雄浑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样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8个故事,当中有关联的有两个,虽然它们因为篇幅和架构的原因,比不上三体的气势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很多时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后味反而更浓。

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乡村教师》为例,小说开篇非同寻常,你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现实小说,反映在穷乡僻壤的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师,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这本书明明确确的就是大刘署名,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拿错了——当然,从一半开始,风转急下的剧情突然让人了解了大刘这样安排的用心,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绝不是什么进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类的发展动力,人类传承的制度虽然低效,但是却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乡村教师最后的坚持,也许文明都会自此消失,这种戏剧的安排,其实很有意思,让紧张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反映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刘关注的现实,大刘的作品不同于其它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大刘不是信马由缰的想象乱飞,大刘的作品一定是以现实和人性为基础的幻想,幻想可以满天飞,但是没有基础的沉积,那样的作品并不会打动人,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我想这正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刘的科幻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几部作品《中国的太阳》以农民工为主角,出发点和特别,最后的主旨也很特别,是一种对纯经济论的反驳。《流浪地球》则是典型的在极端危机之下,对人类本身命运和人性的拷问。大刘最擅长的估计就是这种手法。而《镜子》更是一部关注腐败问题的作品,当然是以科幻的角度。其它几部作品也是各有侧重。

诚挚向诸位推荐,如果你还有幻想的话。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十

随着大年初一《流浪地球》的上映,掀起了一阵科幻狂潮。《流浪地球》甚至被称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一步”,网友们纷纷称“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科幻电影”,上映后便获得了许多好评,且以极高的票房逆袭《疯狂的外星人》和《飞驰人生》。截止到今天,网络数据显示《流浪地球》电影票房已突破46亿元。

我也是在46亿元里贡献了四十元的一份子,起初只是被特效、末世背景和主角帅气的脸蛋跟风去的,观影结束后被流浪地球里的世界观所吸引便去补了原著。所以才会有这一篇读书笔记的诞生。

原著作者是刘慈欣老师,而他的文字下里没有刘启这个痞气十足的叛逆少年,也没有温柔负责的刘培强,更没有委屈的moss和火种计划,甚至木星危机都被四段概括。全文以第一人称述说,由主角出生起讲述地球是如何靠地球发动机停止自转进入刹车时代,后再逃离太阳系,开始一千九百年的流浪历程。其中有地下城渗岩浆,穿越小行星带,木星危机,飞船派暴动和叛变四个大事件,其中着重描写了叛变,在结尾形成一个讽刺的事件,让人眼前一亮。这似乎和其他科幻作品没什么特别的区别,不就是灾难降临,人类自救最后成功的事情。

我之前所接触的文学作品里更多的是让人心寒的人祸,而《流浪地球》里则是无法抵抗的天灾。在末世背景里一定会相伴相依的“两兄弟”——希望和绝望。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希望是“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路。”;原文的希望则是“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希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只是有些人紧紧抓住了,有些人直接放弃。比起希望,原文里令人绝望的情节更吸引人。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最让人难受的便是结尾的叛变,暴动的分子把坚守地球发动器的地球派五千人活活冻死后看到了太阳的光芒,大声赞美时太阳氦闪了,歌声戛然而止,陷入了沉默。就像天气预报说今天下雨但却出了太阳,认为外面天气极好不用带伞,结果出门就乌云密布骤雨将至。当然这是一个些许夸张的比喻,但是话歪理不歪。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人们总是跟随着舆论,把幼稚错误的想法推至最高点,反把掌握真理的人给送上火刑架。有一种真实的共鸣,仿佛是个必然的事件。不过纵观人类的历史,的确是这样缓慢的进行着,故事里的五千人和当年的哥白尼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另一个是从古至今都让人绝望的词语——死亡。《月牙儿》的死亡是白袍和黑木匣;《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是两条冰冷的铁轨;《流浪地球》的死亡是平原上一堵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的发光的墙。

希望绝望与死亡,是灾难科幻故事必备的要素,《流浪地球》也不例外,但它多少有些不同。

我对灾难科幻片并不感兴趣,所看过的灾难片科幻片也就《2012》和《生化危机》系列,如果打一个响指全宇宙消失一半生物也算灾难片的话(复联3)。《流浪地球》是以我们所熟知的“太阳”为切入点,不是靠玛雅的预言,和让人变成丧尸的瘟疫营造出末日场景。正如文中小星老师所说的“其实,人类把太阳同恐惧连在一起也只是这三四个世纪的事。这之前,人类是不怕太阳的,相反,太阳在他们眼中是庄严和壮美的。那时地球还在转动,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他们对着初升的太阳欢呼,赞颂落日的美丽。”这是真的。太阳氦闪让我看的心头一惊,若是地球失去了太阳,便会陷入无尽的黑暗和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人们内心,而不是外界。虽然也有《太阳浩劫》这样同是对太阳动刀子的,但是他们的主角去点太阳,我们则是带着地球跑。

再是我对《流浪地球》一个十分主观的感受,人类带着地球跑,除了地球优秀的生存条件外,应该还有刘慈欣老师作为中国人对家的眷恋。放大来看,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地球就是人类的家。外国电影多是坐着飞船逃离地球,而中国电影则是带着地球逃亡,这是一种骨子里心坎底的情怀,是对家乡与故土的热爱,对家人团圆的期望。电影全篇贯穿着这以思想,而在原文里是以飞船派与地球派的争论体现。体现的十分隐晦,我几乎被带着地球流浪是因为地球所拥有的的优越条件说服了。兴许是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太重,美国大片最后大概是以拯救地球为动力,《流浪地球》则是以回家团圆为动力。这些都是我在电影里看到的,电影着重展现了中国独有的人情味,引得观众们一波共鸣。而在《流浪地球》原著作为一部硬科幻小说,并没有阐述过多有关人情的事件,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每个事件,就如岩浆渗入地下城时是按年龄大小逃生,靠抽签来进入地下城,都是残酷却又十分真实。

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主角的爷爷,后两次都是主角自己的感叹。《流浪地球》的故事也在伴随着结尾的那首歌,和最后一次感叹“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里结束,给人一种带着忧虑却又对明天充满希望的感觉。电影里没有出现这句话成为了我的一大遗憾,但那句“终有一天,冰会化成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流浪地球》不像《带上她的眼睛》那样使人压抑,至少尚存着希望,但是再多再多的分析也可能只是读者的自作多情了。阅读时怀着激动,读完后感叹,写下时又重归于平静。无论是讽刺的叛变还是一千九百年的流浪,都成为了星空一颗明亮的星星,好在我们现在依旧能见到太阳,如果赣州这鬼天气愿意让乌云散开的话。

最后还是要乐一乐,毕竟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容易造成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十一

昨天晚上看完电影之后,今天便想着读读刘慈欣的原著。

没想到电影和原著其实截然不同。在我看来,这不只是故事线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不同。

就像文中描述的那样:“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这样冷冰冰的世界太可怕了。

从创作角度来说,电影和原著我都很喜欢,甚至原著的文字冲击更加震撼,但是我给电影打了五星,而给原著只打了四星。这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希望且相信,如果人类真的走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社会是不会变的像原著所描写的那么冷冰冰的。

就像电影里刘培强说的一样:“人类文明,如果没有人,那将毫无意义。”

而人作为情感动物,如果人没有一丝感情,也不能被称之为人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十二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选择希望,人生就有坚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设定在太阳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为了存活,带着地球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也揭示了当灾难来临时,生活中人性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气去做,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他们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着灭亡,那结果截然不同,就算前过程艰难,但是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就算过程安逸,结果注定灭亡,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的珍贵在于,给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万道的五彩缤纷。希望,给它一束人性的光辉,它肯定也会回赠你成功的缤纷世界,所以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反叛军要把坚持流浪地球计划的五千名士兵冻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当中没有一个人屈服求饶,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整个人类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后一个小时氦闪爆发了,太阳开始走向灭亡,所以说这五千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选择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猪坚强。如果不是它选择了希望,在废墟中九天九夜都坚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会有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还有最美教师张丽莉,她选择了更崇高一点的希望孩子的未来,她一推,让三名学生免受病痛之苦,让她们获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人世间最朴质的情感,却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和未来。

而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呢?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习,工作不如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坚持走下去。每当我跨过沟壑,走过崎岖的小路,眼前出现一片绿荫,心中顿时变得明朗。你选择了希望,希望也就会选择你,并带给你美好的未来。

我觉得,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十三

《流浪地球》这本书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为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地。

尽管这部书是想象的,但是当我了解到因为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后代的繁衍生息,我内心还是非常感动。书中内容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守护我们的家园,避免书中的那种情况发生。

岁月从不静好,但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无数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使我们抬起头看见了清静与美好。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十四

昨天晚上看完电影之后,今天便想着读读刘慈欣的原著。

没想到电影和原著其实截然不同。在我看来,这不只是故事线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不同。

就像文中描述的那样:“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这样冷冰冰的世界太可怕了。

从创作角度来说,电影和原著我都很喜欢,甚至原著的文字冲击更加震撼,但是我给电影打了五星,而给原著只打了四星。这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希望且相信,如果人类真的走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社会是不会变的像原著所描写的那么冷冰冰的。

就像电影里刘培强说的一样:“人类文明,如果没有人,那将毫无意义。”

而人作为情感动物,如果人没有一丝感情,也不能被称之为人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