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7 01:51:05 页码:11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实用15篇)
2023-09-27 01:51:05    小编:文锋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一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附庸,基本都是老师在陈述知识,同学们被迫的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质量、接受知识的速度都相对较小,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添加了新的教学方法,即对话交流。但是,尽管在融入对话教学之后教师的观念有所改变,进行一些对话交流,可总体上说,教师仍然是主导者,同学们的自主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该怎么说,对话的含金量明显不够。经过笔者探讨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开展对话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于教材上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探讨,学生各抒己见,根据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谈谈他们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全面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在对话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经验,锻炼同学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深远的意义。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因为把握不好内容的方向就很容易产生偏差,如果对话内容没有针对性,或是泛泛而谈,偏离教学轨道或者笼统概括没有内容,变成了聊天活动,那么,这就失去了对话教学的真正意义了。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将图片和声音整合到一起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的方式深受教师青睐,多媒体教学以其方便快捷、易于表达的特点,迅速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这对传统教学是有很大程度的完善和补充,但是利用到对话教学之中就会发现,过度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使得学生将注意力大都投放课件的内容上,注重多媒体的播放,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对话教学中来。而且多媒体上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也干扰了对话教学的质量。

构建高效有序的教学环境,是当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和谐有效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加强和完善学习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效率。所以要在对话教学模式积极肯定的基础上,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弥补它的不足之处,促进历史教育事业的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策略。

对话教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难免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尽管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毕竟和课堂内容无关,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也是不被允许的。这就需要老师首先对课堂进度和内容有个深度的理解,选择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对话话题在课堂中提出来。及时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必要时要进行思路的调整,通过适当提问、旁敲侧击等方式,及时纠正和提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回到教学主题上来。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师生探讨、学生反思、双向提问等方式的对话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深度解读历史,丰富学生们对话的内涵,将对话教学有声有色地进行下去。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高中课堂广泛采用的辅助教学的方法,但是在对话教学中切忌不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样就本末倒置,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被局限了。一定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恰当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对话情绪。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适当地播放一些相关的影片和历史资料等进行铺垫,辅助同学们理解,加深记忆;也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轻音乐,渲染当时的历史环境,也烘托出和谐的对话氛围。巧妙设置出学生感兴趣的对话,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讨论的习惯,提高高中历史的学习质量。

对话之后老师要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对话回归教学。筛选出有价值的对话内容给予积极的肯定,巧用暗示、提问等方式搭桥引路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优化成果;针对存在问题的对话,要委婉的加以指正,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轨道;至于那些和课堂内没有很大关系的对话,就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一带而过,以免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对话教学还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构建高校有序的高中历史对坏教学,是所有师生共同的心愿和目标。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二

人工智能(ai)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象人一样思考。这可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如果希望做出一台能够思考的机器,那就必须知识什么是思考,更进一步讲就是什么是智慧,它的表现是什么,你可以说科学

家有智慧,可你决不会说一个路人什么也不会,没有知识,你同样不敢说一个孩子没有智慧,可对于机器你就不敢说它有智慧了吧,那么智慧是如何分辨的呢?我们说的话,我们做的事情,我们的想法如同泉水一样从大脑中流出,如此自然,可是机器能够吗,那么什么样的机器才是智慧的呢?科学家已经作出了汽车,火车,飞机,收音机等等,它们模仿我们身体器官的功能,但是能不能模仿人类大脑的功能呢?到目前为止,我们也仅仅知道这个装在我们天灵盖里面的东西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器官,我们对这个东西知之甚少,模仿它或许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了。

在定义智慧时,英国科学家图灵做出了贡献,如果一台机器能够通过称之为图灵实验的实验,那它就是智慧的,图灵实验的本质就是让人在不看外型的情况下不能区别是机器的行为还是人的行为时,这个机器就是智慧的。不要以为图灵只做出这一点贡献就会名垂表史,如果你是学计算机的就会知道,对于计算机人士而言,获得图灵奖就等于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一样,图灵在理论上奠定了计算机产生的基础,没有他的杰出贡献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这个东西,更不用说什么网络了。

科学家早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就已经希望能够制造出可能模拟人类思维的机器了,在这方面我希望提到另外一个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布尔,通过对人类思维进行数学化精确地刻画,他和其它杰出的科学家一起奠定了智慧机器的思维结构与方法,今天我们的计算机内使用的逻辑基础正是他所创立的。

我想任何学过计算机的人对布尔一定不会陌生,我们所学的布尔代数,就是由它开创的。当计算机出现后,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了,在以后的岁月中,无数科学家为这个目标努力着,现在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几个科学家的专利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学的计算机系都有人在研究这门学科,学习计算机的大学生也必须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现在计算机似乎已经变得十分聪明了,刚刚结束的国际象棋大赛中,计算机把人给胜了,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大家或许不会注意到,在一些地方计算机帮助人进行其它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为人类发挥着它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其它计算机软件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进展而得以存在。

现在人类已经把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人工智能也在下世纪领导计算机发展的潮头,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因为受到理论上的限制不是很明显,但它必将象今天的网络一样深远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世界各地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对人工智能的真正实现要从计算机的诞生开始算起,这时人类才有可能以机器的实现人类的智能。ai这个英文单词最早是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在此以后,因此一些科学的努力它得以发展。人工智能的进展并不象我们期待的那样迅速,因为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还不完整,我们还不能从本质上解释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能够思考,这种思考来自于什么,这种思考为什么得以产生等一系列问题。但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以它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让我们顺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来回顾一下计算机的发展,在1941年由美国和德国两国共同研制的'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了,从此以后人类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第一台计算机的体型可不算太好,它比较胖,还比较娇气,需要工作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如果希望它处理什么事情,需要大家把线路重新接一次,这可不是一件省力气的活儿,把成千上万的线重新焊一下我想现在的程序员已经是生活在天堂中了。

终于在1949发明了可以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这样,编程程序总算可以不用焊了,好多了。因为编程变得十分简单,计算机理论的发展终于导致了人工智能理论的产生。人们总算可以找到一个存储信息和自动处理信息的方法了。

人类智力的结果都是一种反馈的结果,通过不断地将结果反馈给机体而产生的动作,进而产生了智能。我们家的抽水马桶就是一个十分好的例子,水之所以不会常流不断,正是因为有一个装置在检测水位的变化,如果水太多了,就把水管给关了,这就实现了反馈,是一种负反馈。如果连我们厕所里的装置都可以实现反馈了,那我们应该可以用一种机器实现反馈,进而实现人类智力的机器形式重现。这种想法对于人工智能早期的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1955的时候,香农与人一起开发了thelogictheorist程序,它是一种采用树形结构的程序,在程序运行时,它在树中搜索,寻找与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树的分枝进行探索,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个程序在人工智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学术上和社会上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方法思想方法有许多还是来自于这个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另一位着名科学家的麦卡希(就是右图的那个人)召集了一次会议来讨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从那时起,人工智能的名字才正式确立,这次会议在人工智能历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但是这次会议给人工智能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起了铺垫的作用。在此以后,工人智能的重点开始变为建立实用的能够自行解决问题的系统,并要求系统有自学习能力。在1957年,香农和另一些人又开发了一个程序称为generalproblemsolver(gps),它对wiener的反馈理论有一个扩展,并能够解决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别的科学家在努力开发系统时,右图这位科学家作出了一项重大的贡献,他创建了表处理语言lisp,直到现在许多人工智能程序还在使用这种语言,它几乎成了人工智能的代名词,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发展。

在1963年,麻省理工学院受到了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的支持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美国政府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在冷战中保持与苏联的均衡,虽然这个目的是带点火药味的,但是它的结果却使人工智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后发展出的许多程序十分引人注目,麻省理工大学开发出了shrdlu。在这个大发展的60年代,student系统可以解决代数问题,而sir系统则开始理解简单的英文句子了,sir的出现导致了新学科的出现:自然语言处理。在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成了一个巨大的进步,他头一次让人知道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类专家进行一些工作了,由于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人工智能得以进行一系列重要的活动,如统计分析数据,参与医疗诊断等等,它作为生活的重要方面开始改变人类生活了。在理论方面,70年代也是大发展的一个时期,计算机开始有了简单的思维和视觉,而不能不提的是在70年代,另一个人工智能语言prolog语言诞生了,它和lisp一起几乎成了人工智能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要以为人工智能离我们很远,它已经在进入我们的生活,模糊控制,决策支持等等方面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让计算机这个机器代替人类进行简单的智力活动,把人类解放用于其它更有益的工作,这是人工智能的目的,但我想对科学真理的无尽追求才是最终的动力吧。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三

《我想》这首清新悠畅的小诗,以独特的视角、亲切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美好,道出了孩子们置身于春天的遐想,勾勒出一个纯真的精神世界与想象世界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心、童趣。

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本课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内容,体味情感,品味语言。在朗读的过程中,面对优美的文字,有些孩子愿意高声诵读,通过读表达来表达理解;有的孩子会用诗一样的语言对文章进行再创造;有的孩子会默默凝思,在内心深处反复品味此时,我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使课堂成为他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另一方面,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在课堂上出现,也使学生不仅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更得到了美的享受。

孩子们由于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都有所感悟和思考,个个都畅所欲言,回答精彩。在集体交流时都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我因势利导,又抛出了拓展想象的问题:试着用课文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愿望.

这时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被激活,课堂上再次达到了高潮。下面是课堂精彩语录:

崔轻扬:

我想把耳朵,

安在飞机上,

听小鸟的欢唱,

听太阳和月亮的聊天。

听啊,听啊

蓝天是我的乐园。

邢万里:

我想把眼睛,

安在火箭上,

飞到遥远的天空,

看星星玩耍,

看啊,看

看到了宇宙的秘密。

张嘉林:

我想把自己,

种在大西北的土地上,

变成一场春雨,

让小树苗茁壮成长,

长啊,长

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窦晓玥:

我想把自己,

变成一粒种子,

种在家园上,

长啊,长

长成一片片树林,

让家园更加美好。

高易达::

我想把槐树籽

种在大地上,

伸进湿软的土层,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绿化我们的家园。

张永琪:

我想把眼睛

安在飞机上,

和太阳捉迷藏,

看星星和月亮玩耍,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游乐场。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四

所谓的元认知评价实质上就是自弗拉维尔(flevell)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提出的,其本质目的就是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的认知方式。这种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符合学生自身实际,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智力发展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做好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对于夏、商、西周的政治熟悉程度进行了解,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了解自我的学习不足。然后教师抓紧的引导,建立表格对比、强化概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发展性评价

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认知发展的评价。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等特点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生出身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不同、社会教育不同,存在客观上的认知能力差距也就不足为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符合学生的自身实际。例如,学习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时,这就对学生平时对于国际新闻的关注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家庭环境不同、爱好不同,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世界多极化概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分组进行关于世界多极化的信息收集。也可以设立“关于世界多极化出现的好与坏”进行一场自主的辩论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化评价

所谓多元化评价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种考核标准,告别传统的唯成绩论的评价标准。从学生价值观、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等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用历史的角度分析现有的问题。然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规划并和同学分享。引发自我的历史思考,拓展自我的历史思维及知识面。这不仅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符合社会对综合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标准。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五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族人民对课程改革的重视度也在不断的提高。总得来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历史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在文科的学习中,历史是文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文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改变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成为现在困扰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分析历史教学的现状,找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改进教学的效果,希望对历史教师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各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等成为现在判断人才的标准。为了全面提高我国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在教育的制度上不断的进行改革。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式改变了以往的应试教育,正在逐步朝着素质化教育的方向前进。不论是在教材的编排还是在课程的设置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各种事物变化的太快,教育改革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现在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制度的改革还不能很好的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经过总结发现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历史,而是把历史当做副科来看待。我们知道,一些传统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甚至家长都认为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才是学生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主科,而历史,只是一门副科而已,并不用花太多的时间。相信上过历史课的同学都知道,历史课本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点枯燥,部分同学本来就对历史没有很大的兴趣,在这样的一个课堂环境中学习,更失去了仅有的一点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的情况不理想。众所周知,是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一切,只要家长学生和教师等对历史这门学科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面对这门学科,那么学习效果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书上的内容很多,需要同学们记忆的内容也很多。特别是历史事件发生的一些时间、地点等是特别容易混淆的。

如果学生们在自己花时间的情况下,还不能很好的分清各个内容要点,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抵制学习历史的情绪。可能很多同学学习历史都是临时抱佛脚,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才开始死记硬背,这样做是能够记住一部分内容,但是,如果缺少了平时的积累,那么考试的成绩和效果也不会特别理想。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就会减少学习的积极性,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相信做过历史试卷的同学都知道,学习历史,全靠自己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很多题目需要自己的分析和观察才能做出来,比如说,很多题目中出现的都是文言文。所以,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这方面的能力。多出一些题型相似的题目让同学们进行锻炼,见得多了,做的多了,自然就熟悉了。一般来说,上述问题的出现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学生们对历史没兴趣,觉得这门学科枯燥乏味,其次就是认为这门学科是副科,不像语数外,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他们认为就算把历史学好了,也不会给自己很大的帮助。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并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而是以教师为主体,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每节课只是自己在讲台上进行授课,很少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法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地,高中生的心理状况都是特别敏感的,很容易发生波动,这是由于巨大的学习压力造成的。所以,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他们造成影响。目前,国家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应该逐渐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渐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虽然每个教师有自己具体负责的教学任务,但是他们还是需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学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对学生性格等各方面的了解也会逐渐的深入。所以,老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各个学习中去。

(二)改变教学模式

其次,就是需要逐渐的改变教学的模式。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他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因此,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使教学的方式多样化,尽量选择幽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到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多教师认为历史知识都是属于结论性的知识,不容改动。只要学生们记住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学好。其实并不然,目前,在课程改革的情况下,仅仅记住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还应该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来记忆,但是,现在,很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而直接省略了这一环节,导致学生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欠缺,思维能力大大的下降。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家的综合能力。

(四)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涉及的方方面面特别的多,记忆起来也非常困难,更别说进行分析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讲解书本上内容,学生必然会觉得乏味。所以,历史教师要学会把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以前和现在的对比,来了解知识。同时,两者相互联系,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大家了解到一些历史以外的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总的来说,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历史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及教学的水平,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梁础珊.在学科教学中提高研究性学习质量[j].现代教育论丛,(9).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六

所谓目标同一性评价就是给予每个学生树立同样的学习目标,建立同样的目标体系。并鼓励学生向着统一的目标发展,忽视人本身存在客观差异性的事实。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要求。高中生一般接近成年阶段,对外界的事物以及思维都有着独立的见解。他们多有自己的思想及主见。假设,教师设立统一的目标评价体系,自然会迫使他们统一价值观、统一发展方向、统一目标。自然会有学生被迫使放弃自己的原始目标,甚至打消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二)过程同一性评价

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学生过程评价时,大多数是建立统一的学习模式、统一的教学模式。这种评价体系自然违背了人们自身差异性的特点。学生出身不同、教育不同。那么,存在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各不同的现象也就十分正常。那么,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标准一样,自然会导致很多学生接受能力不足,学习自信心受挫。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结果统一性评价

结果一致性评价不仅出现在高中历史课堂评价中,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共同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的将尽力投入到班级的升学率、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这种结果性的评价体系必然会严重违背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阻碍自身多元化的发展,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综合素质化人才的培养战略,又回到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机制下的“考试机器”培养模式。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七

摘要:历史地图可以将各种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发生的地理环境完整地表现出来,它可以更加简明、更加直观地反映我国历史的进程。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利用历史地图,能有效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效果,它的出现为学生更加清楚、更加明了地展示了历史结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历史形成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地图;教学应用

历史是高中的基础学科,也是高考学科之一,因而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当然,在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中学教师都开始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方法与新策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中将历史地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开展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历史地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将历史准确表达出来

历史地图是一类具有超强直观性与艺术性的教学道具,它可以通过各种线条、各种符号将实际地理等比例缩小之后,再完整地把历史表现出来,因而能让高中学生立马看清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时的地理情况。历史地图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明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将历史准确地展现出来。此外,历史地图本身也是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所以历史地图还具有艺术作品中生动形象的特点。在高中历史地图中,无论是江河湖海、山川岛屿,还是平原大漠、城市村落,都可以用各种符号与图像将其精确地表现出来,同时还配有准确的文字加以描述,这样才能有效吸引高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更加系统地将历史展现出来

当前有许多高中历史课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在课堂上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影响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全面了解且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为目的.来展开,而历史地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正好能有效地促进这一点。将历史地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能更加系统地将历史展现出来,这样会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历史地图可以通过时间、客观条件、地点等脉络将历史因素连接起来,这可将某段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更加鲜明地展现给学生,学生也就能更加具体地认识它。

二、如何将历史地图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中

(一)利用历史地图导入新课

一种有效的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尽管导入时间较短,但却决定着整堂课的成败以及气氛。比如,当教到《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用本书27页中《1750年英法在北美的殖民地》这幅图对新课进行导入,通过地图将课文导入进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做铺垫。

(二)对历史地图深入挖掘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让学生掌握一些书本上没有明确讲出的隐性知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分裂局势及其成因与规律也可以从地图中发现。比如,教师将《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五代十国时期形势图》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进行比较,学生能清楚地从图中了解到,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南北对峙局势通常都是沿着秦岭、淮河来划分的,而南方政权能利用高山河流这些地理优势来挡住外强的进攻。同时,还能了解到江南地区因其良好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农业,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稳固其政权。

(三)对历史地图的情境加以扩展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还要将历史地图中的一些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情境加以扩展,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常常会利用历史地图中的地貌特征与人文景观来创建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比如,教师可以将《辽宋夏金元经济示意图》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牧业以及政权的分界线有所了解。此外,还能让学生了解到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而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与生产差异,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我国古代南北方出现对峙的主要因素。所以,通过历史地图为学生创设、扩展历史情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有利于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历史地图是最有实用价值、最富创新精神和最具改革意识的教学资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工具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能把我国古代历史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八

【概念阐述】

一、城市国家

城市国家即城邦,是古代希腊基本的政治单位,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两百多个城邦。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最大的城邦八千多平方公里国土、数十万人口。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陶片放逐法

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采取的一项措施,是按公民投票来决定是否对某一公民实行政治放逐,因投票时把定罪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而得名。每年由五百人会议提请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应实行此法,若大会同意就召开全体公民集会进行投票,获得多数票者将被流放国外xx年,但不动其财产。这个放逐法对那些不受群众欢迎的头面人物(往往是贵族)是很大的威胁,不失为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

三、五百人会议

雅典城邦的最高行政机构,创设于克里斯提尼当政时。由新设置的10个地域部落用抽签的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各选出50人组成,以代替梭伦时代的“四百人会议”。除为公民大会准备议程并执行其决议外,享有处理经常性的财务、军事、外交等项最高权力;对外则代表国家,接待外国使团,事实上相当于雅典政府。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九

在历史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对话题进行主动探究,要是这个话题和学习内容相互联系,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选取探究的话题时,要从学生的历史水平出发,让这个话题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载体,能通过深入对话题进行分析和理解,来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掌握。在选择课堂学习探究的话题时,不是任何知识点都可以作为探究的话题,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的学习目标和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话题的选择。选择的话题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展开有效的探究。在历史合作探究教学中,要是课堂教学大大提高,学生充满兴趣地参与探究,需要教师在进行话题选择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的话题要围绕教材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通过探究能有效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他们对知识整体把握。

2.话题要能体现教学目标,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历史水平和能力。

二、运用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过程中普遍运用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时能更深入,让他们能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他们从多方面对历史问题入手,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多元化,提高历史综合能力。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起到的是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不断地尝试解决,获得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理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的互相合作,认真倾听他人的分析和见解,并在其他同学表达完意见之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例如,在进行“开辟新航路”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针对“新航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教师可做类似如下的教学安排与设计:

1.先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与自主探究,并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表述。

3.进行小组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回答问题:地理大发现对西欧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通过有效的合作探究,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讨论过程中让他们把历史知识进行整理,使历史知识体系趋于完善。

三、激励学生进行积极表达,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需要学生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把自己的想法正确流利地表达出来,促进小组成员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在探究中让学生把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学生会先对语言进行组织和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在鼓励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表达时,教师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鼓励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运用历史性的语言进行表述,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2.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积极探究,并对他人的见解能勇敢地说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在矛盾的知识理解过程中通过探究,解决矛盾,促进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3.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能表达出对问题的看法,还要鼓励他们把自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写出来,使学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他们的积极发言中,使思维互相发生碰撞,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他们看到知识的本质。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讨论中,使课堂在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进行,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十

为了帮助各大莘莘学子顺利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下面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优秀历史教学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一

摘要: 当今时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传递和交换越来越频繁,人类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深受影响。借助于现代技术,不仅教学手段得到了创新,教学方法也得以改进,教学内容也大为丰富。因此,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相应的技术,以便为历史教学服务。

关键词: 大数据;高中历史;兴趣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种技术的极大进步,不仅直接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而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大致如下: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黑板、粉笔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师的口头讲解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黑板、粉笔加老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原始单一。整个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居于绝对主动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许多老师都在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自从信息技术普及之后,教学手段得到了极大改善,学生的兴趣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

就以《孔子与老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孔子、老子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在孔子、老子生活的时期,世界各国还诞生了哪些思想家,有的学生说:亚里士多德;有的学生说:柏拉图;有的学生说:^v^。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个时代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将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不同之处,又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效率。

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由于多媒体可以展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取代了教师的板书,也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讲授,从而使教师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机会从一个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指导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由此,便可以实现师生地位的转变,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使用更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以《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动态演示法、表格归纳法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开始涌现出来,如,合作学习法、探索式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涌现,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大数据。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历史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要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适当引进一些教科书之外的内容。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此前对于教材的拓展和补充并不多。现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提炼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教学课件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等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入本节的新课。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图文介绍,在讲解完教科书的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在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的发展形势。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对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大势有一个宏观把握。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创新教学手段,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艾音红。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历史素养的培养[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中[c],2014.

[2]王毓高,石莉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2(02)。

[3]张荷。运用“友善用脑”理念,创设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设计[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二

一、背景篇

高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了,截至期末考前,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组织了三次考试:两次单元考和一次期中考。这三次考试前后学生提问的频率波动很大,尤其是期中考前后。在平常我值班的自修时间里,来问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是期中考试前的一周,在我值班时很多学生很频繁地拿书、拿练习册来问我,甚至有学生还跟我预约,要我在其他自修时间里来班级为他们答疑解惑,学生学习、钻研的热情让我动容,我也在所教的几个班级来回奔波,忙得不亦乐乎。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回到了考前的平静状态,我坐了一节课,都没有一个学生上来问问题。我曾戏谑他们说:“考试真是灵丹妙药啊,一场考试就可将考前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在学生会心的欢笑声中,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这种考试前后问问题频率大波动现象背后,暴露了高一年级历史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二、问题篇

1.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

尽管已经进入高中,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带着初中的心态对待高中的各门功课,认为除了语、数、英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此外,由于社会上重理轻文风气严重,很多学生抱定读理科的心态。所以,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上课不用心听,不愿意做笔记,下课后就将书和笔记扔到一边去,等到下次上课才再拿起来。所以,平常不钻研也就没问题可问。

2.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不科学

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在考前的几天熟悉知识点在课本的位置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很多学生是带着初中学历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以为考前背一背,练习册做一做、看一看就可以了,平常不重视复习、消化知识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问题来讨教老师。

3.不重视学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习效率不高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三个被动”,即被动听课、被动记笔记、被动写作业,没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无法培养阅读、分析、归纳材料以及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没有自己主动对知识点整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性训练,就没办法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建设性问题来与老师交流。

所以,尽管考前有很多学生来找老师问了很多书本、练习册上的问题,但期中考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甚至考出了非常低的分数,主要是因为学生不重视平常的积累和钻研。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在历史科的学习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必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

三、对策篇

1.重视开学第一课的引导

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堂历史课上,最好不要教授课本内容,而是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比如,要讲讲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难度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有整体全面的了解,改变轻视历史学科的初中思维,做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准备。

2.重视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爱上历史课,更要注意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历史事件、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对相似、相同的历史事件、现象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等图示法来归纳知识点,等等。通过种种学习方法的启发、应用,引导学生学得更深入透彻,这样可以在深入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实现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例如,比较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中国和希腊地区的政治制度。在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时,能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3.重视练习的训练和落实

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做历史练习册,被动抄写应付,因此,平常要加强对学生练习册的检查,既要他们及时做完,还要求他们用红笔对答案批改,老师再定时抽查批阅,不合要求的要重做或者另外布置作业。此外,还要由备课组老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定时定量组练习卷,学生做完后要第一时间收上来批改并挑出典型题目来讲评,做到及时、保质、保量、有针对性、常规化训练,让学生能及时应用、消化知识点,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不至于所有的问题都积压到考前那几天,而平常无题可问。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十一

戏述唐玄宗——潮起潮落

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乃唐玄宗的统治优良也。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唐玄宗也无例外。也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当然他选择了^v^小说^v^。^v^一失足成千古恨^v^,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十二

摘要:高考历史小论文作为高考新题型已出现两年,它立意高、题型新,在高考中属于难度大得分低的试题,备受社会关注。在解答这种题时,首先要浏览材料,找到关键词,明确观点,然后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最后再下笔成文。要讲究格式,注重史论结合。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试题特点;解题技巧

新课程改革以来,湖南省已经参加了2010、201 1年两次高考。在新课标文综历史卷中,我们不难发现,就是试卷中出现以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论的新题型。它要求学生能够在紧张的考场环境中写出一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小论文。这种题型设计极大地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符合新课程改革方向,且在今年的试卷中很可能还会继续保持。因此,笔者认为,认真研究近两年的高考历史小论文真题,分析其试题特点和解题技巧,这对掌握解题技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试题特点分析

1.立意高,题型新

小论文这种新题型既要求考生具备阅读、理解、推理等方面能力,又要有一定史学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有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形成文字表达的能力。这些完全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历史大纲的要求,是对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和高考考纲的充分体现和完美诠释。同时,这种特点有利于拉开不同层次考生的差距,体现高校选拔功能,也很好地实现了与大学学科内容的“无缝对接”。

2.难度大,得分低

从2010年和201 1年的高考中得知,2010年围绕“^v^所说历史前提认识”的13分题,难度系数、全省平均分分,其中,根据抽样调查显示,5分以下的考生占抽样考生数的%,特别是得0分的考生占抽样考生的比例为%;6~9分段的考生占抽样考生%;10~13分段的考生占抽样考生1,4%。而2011年的有关“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的12分题,难度系数、全省平均分分,比上年提高了分。

3.使用最新的评价方法

这种题放弃了高考历史阅卷中常用的要点给分法,采用现在solo分类评价法。该方法由香港大学约翰·比格斯(biggs)教授创建,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拓展抽象结构层次。这种方法在计分上更加灵活,但不便于具体操作,因此,在201 1年很多省份就将solo分类评价法与采分点评分两者结合起来,即从论述与思维层次两个方面计分,具体分为四个部分计分:观点计分、史实计分、结构层次计分、整体计分等。

因此,这种题一出来就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虽然有部分教师明确否定,但是更多的专家教师都对这种题型表示肯定,认为这种题既考查了考生的知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因此,这种小议论文形式的题型也出现了在2012年文综历史卷中,并且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解题技巧分析

笔者将以2010、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卷真题为例,试图分析。

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理解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由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 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结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小议论文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选拔。

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我们就要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运用我们分析原因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比如经济上,我们就可以想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等。而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是从内外因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唯物史观,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

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太多,要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就这样写:“^v^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如,201 1年的“西方崛起”:“西方的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如,2010年的“历史前提”政治方面,就不能只说资产阶级革命,而应该表述为“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等。

要想做到以上这些,考生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一定不要只看看题目,简单构思下就完事,每篇论文都必须动笔写,要把平时的训练当成高考看待,深思熟虑,包括遣词造句,当然掌握必要的行文套路还是十分有用的。

综上所述,作为一道体现新高考理念的历史小论文,人人都得高分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了解试题设计的特点,熟练掌握基本答题技巧,在高考中多得分应该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好,有一定史学思维和素养的考生应该要多得分甚至是高分、满分。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十三

一、教师需要“俯下身”

当老师降低自身“身份”,真正的和学生平等的交流的时候,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也会随之建立起来。作为教师,应放下老师尊严的架子,与每一位学生建立出相互信任的感情,要懂得相互理解和尊重。

二、学生需要广阔的天空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但是课堂的45分钟眨眼即过。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敢于“挑战”教材,善于提问、敢于提问,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共同的解决面临的问题。

三、交出课堂主动权

(一)在交出课堂主动权前,需要对学生提出指导式的教学方法

在进入高中学习后,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的大了起来,随着历史综合性知识的深入、提高,学生已经感觉到掌握历史知识有点力不从心了,混乱、理不清,对课程没有系统的掌握,已经是很多学生的通病了。很多学生因为历史需要大量的知识记忆,对历史都相当头疼。笔者针对学生的通病,对如何改善学生的历史记忆问题,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

1、对比法记忆

此处的对比,既是历史人物、历史年代、历史事件的对比,可相互对比,也可以国内外对比。

1)纵向比较法

纵向比较法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同一类型的事物,在时间顺序、纵深感方面的比较方法。

2)横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指的是处于同一横断水平面上的不同事物之间,根据某一个标准而作出比较的方法。

3)横纵结合比较法

将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法相结合,比较不同事物的不同之处,相对的层次感。

例如在比较高中历史选修二中的英国君主立宪制与选修四种的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时,可以从它们的本质、特征方面比较它们的“同”;从元首的产生、任期等比较它们的“异”。

2、时间顺序记忆

在教材中的历史事件都存在的较为典型的时序性,按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可以掌握事件、任务的来龙去脉。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中的资本主义市场所经历的过程:

世纪,新航线开辟。

世纪,殖民地扩张。

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

一个合理的时间顺序,更能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3、口诀顺口溜方便记忆,促进学习

例如:“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两句战国七雄口诀,就能记住各个诸侯国的名称以及方位;从1927年到1930年得革命根据地的记忆,有可编成__,闽浙赣;向前看、鄂豫皖;贺龙洪湖湘鄂边;小平云逸左右江。

趣味、归纳、联想等等记忆法,都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加强历史学习的记忆。

4、多媒体教学,图说历史 合理的利用历史资料,以读图代替传统教学的时代已经来临,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出贴近学生的情境,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1)多媒体本身就是一大亮点 多媒体教学本来就是集图画、声音和文字与一体的教学模式,它可以让枯燥的历史教学变得生动,具有鲜艳的色彩。多媒体的运用,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走入课本之中。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农村来的高中学生。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到高中的历史教学模式中,能够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对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有这促进性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二)学习指导后,需要让学生真正占据课堂主导权

要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历史教学当中,作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真实想法。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自己慢慢的“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灵活的组织,采用如得方式,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讨论。

例如:高中历史当中的《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辩论中,让学生自由的分组,针对古代君主的功过进行讨论,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对于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大多数学生都熟悉名字,但是对具体的事件还很模糊。通过辩论赛,学生为了自己能够辩论得当,能够挤压对方,也会进行深深的思考,资信的阅读教材,查找相关君主的资料。比如在讨论到中国第一任皇帝——秦始皇的时候,针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辩论。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十四

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学生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新课标以教学中师生的“双边”理论为核心,指出了教师是“教”而学生是“学”的角色关系。这表明了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是很关键的,这对加强教师和学生教学上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策略

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一起互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说在新课标形势下形成一套创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对教学质量来说尤为关键。初中历史教师同样要深刻地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加强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全方位丰富教学内涵,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质,将互动教学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教师没有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

历史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详细的课程计划,尤其是针对课上的互动活动,都要提前做好筹备工作。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许能掌握好互动的规律,但是大多时候只有学生自己在行动,而教师缺乏指导能力的话,很容易让学生偏离课程中心。所以说教师的主导性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给学生讨论空间的同时更要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活跃的氛围

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间的交流和互鉴。对于传统的分组式学习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就减少了交流探讨的机会。教师可能觉得学生之间的探讨过于浅显达不到效果,无法抓住课程的重点,会延误课程的进展。但是这样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共享的学习过程着实让人觉得无趣。

(三)课堂互动内容学习价值不够高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互动就是给学生提问题,太多的问题设置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过多地关注课程进展,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来给不同的学生讲解,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性,这样会给学生拘束感。目前我们需要的还是更加深入的教学。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共同学习的平台,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才是关键,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师要明白,与学生创造出融洽的关系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改良作用。师生关系处于比较和睦的状态下学生会感觉更加轻松,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压力,和教师互动就像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学生会逐渐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氛围,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有信心和乐趣。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给学生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教与学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师要做好课前的预备工作

好教师不但要好好上课,更重要的是对于每节课都要提前做好课程计划安排,提前想好互动的形式和方案,对于互动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提前想好应对政策,以免正常上课时节奏被打乱。在教师和学生的互问互答的环节之外增添多一点和历史有关的游戏环节。在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分步分组地引导,让学生尽快融入历史学习的主题,教师监督学生把握好学习节奏,以最好的学习状态上完这节课。比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提示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前预习一下,对里面的精彩内容先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上课时可以让有意向的学生现场表演,根据课本情节内容来进行自己的表演,增强大家对历史情节的印象,有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

(三)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

现在的初中生可能处于比较桀骜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教师要用更温和的教学方式指引他们。相对来说他们的思维形式比较独特,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做出有效地应对方案。注意多带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活动,体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乐趣。对于一些浮躁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一味地责问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敏感,走上叛逆的道路。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沟通,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地方,多进行鼓励,多发现学生的讲课时要有历史情节感,将学生带入历史的发展中。

(四)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对历史人物情节的好奇心,针对课本里的故事情节加以扩展,将学生带入情节发展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过程。比如说在学习《春秋》这门课时,教师课前收集好相关的典故,然后向学生提问,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历史知识渗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活动,还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改正和扩充,学生有哪里不清楚不了解的要及时做出解释。

(五)通过多媒体形式教学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历史课堂学习中,并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学习模式。这样最大形式上优化了历史教学。初中生相对来说比较活泼好动,比较注重形象问题,历史原始的教材还是不够有吸引力,书本上的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伟大,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更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情节,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历史情感随着教学视频慢慢地发散出来,整个课堂充满愉悦的气氛。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学生通过幻灯片观察硝烟的壮阔前景,同时思考当时的政治格局,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此过程中历史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根据以上论述,在初中历史互动教学不仅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还对学生本身的学习互鉴有莫大的益处。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送同学互相探讨,得到更丰富深刻的知识,同时全方位加强了学生整体素质,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大作用。教师要提供更多良好的学习渠道给学生,以互动的形式交流自己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篇十五

2012年高考落下帷幕的时候,江苏历史高考第22题无疑给一线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题秉承了江苏高考演变的趋势:“稳中求新”。其“稳”是良好地继承了去年江苏高考第22题小论文的题型;而重要的是在于其“新”,新在史学理论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了论述式的考查。该题围绕的主题是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的变化和修正。它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而在于考察萧公权对康有为思想认识为何变化,为何修正?这就涉及历史认识论问题,从中也感受到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

一、品味历史认识的主观性

在历史哲学中,史学界提出了历史学的“月亮问题”,即“历史事实在哪里”的问题。张耕华先生认为历史学中“月亮问题”的真正含义:“认识客体的非直观性,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的难以分离,主体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影响,主体因素对认识结果的渗透等等”。[1]这实际上指出了历史研究、历史认识充满了浓厚的主观性。该题围绕的主题是萧公权先生对康有为思想认识的变化。同样做个比喻,如果把康有为的思想比做天上的月亮,而史家对康有为思想的认识比作心中的月亮,而史家的心是一面镜子呢,还是水面呢?显然,后者合理些。因为史家绝对完整地认识历史不可能的。在这个比喻下,更能直观合理地理解萧公权先生为什么修改其历史认识了。月亮映照在水面时,会不会有阻碍物呢?如云层,树木等,这会影响到历史认识。因为阻碍物,导致天上月亮的一部分不能呈现在史家的心中,也就是说史家没有完整掌握其所有史料,导致认识的偏差。再者,月亮本身就没有光,是借助太阳之光,那么这个光显然是月亮的表面,而不是其实质。正如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其表面呈现了儒家的思想,其背后是宣扬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还有,如果吹过一阵风呢,也会使水中的月亮晃动起来,甚至消失了,或者呈现虚假的现象,这阵风不妨说就是社会环境。史家同样容易遭受这个环境所影响。如康有为改良保皇的主张与^v^革命倒皇的主张在辛亥革命时期是针锋相对的,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从而建立“^v^”、确立民主共和制时,那么在“^v^”时期,对康有为思想研究就容易受革命史观的影响而发生认识上的偏颇甚至相反。该题材料二中含蓄地透露了这一信息,即“……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其中的“史观”主要是指革命史观。

可见,康有为研究折射出历史认识论问题。从历史认识活动过程看,历史认识呈现如下结构:认识主体(史家)——史料(认识中介)——认识客体(对象)。也就可以从这些要素中分析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正是时代、史家、史料辩证地作用于历史认识造成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但没有必要恐惧主观性,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寻求与历史客观性的接近和统一。

这些分析可以为下面分析学生的主观个性答题思路提供史学理论依据。

二、在主观个性中探求解题模式

该题张扬学生主观个性,但很多学生对这种新题型却并不适应,在实际的表达中显现着思维和论述的混乱。笔者以为如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步骤,形成一定的解题模式,可有序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呈现自己的主观个性。因而,笔者试图从学生的主观个性中探求一般的解题模式。

可形成这样的解题思路:主题——观点——论证——结论。主题是材料围绕的中心问题,脱离了主题也就跑题了。围绕主题,加工材料,形成鲜明的观点。如本题的主题是“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由题头“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三段材料大意可形成主题三个关键词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以史家为主语,与“历史认识的修正”构成主干,而“时代”构成状语,可表达为由于时代的变化史家会对其历史认识进行修正。二是把中心词锁定在“历史认识的修正”,这是整个题目反映的核心,而把“时代”、“史家”作为历史认识修正的原因。可表达为由于时代和史家的变化,历史认识会不断修正。两种分析的差异在于:第一种仅把时代作为历史认识修正的原因,第二种把时代和史家都作为历史认识的原因。显然,从衡量思维的广度看,第二种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并认识到时代的变化,史家也在变化;从命题人设问的表达看,用“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是把“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进行并列,可理解两对关系,即“时代”与“历史认识的修正”,“史家”与“历史认识修正”。

论证。就是用史实论证提炼的观点。史实有两个来源,一是材料,二是教材所学知识或生活常识。本题在设问上进行了限制,即“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所有只能用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论据的调动只能采用上述材料和康有为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上可抓住关键词抽取出论据,如“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可抽出“史料”;“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可抽出“史才”或“史学方法”;“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调动教材知识康有为思想特点是托古改制,可抽取出“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和策略性”;“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抽取出史德;“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抽取出时代;“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抽取出时代;等等。抽出的这些因素可最终归宿为四个要素中,即时代、史家(认识主体)、史料、认识对象,这又回到了历史认识论上。

结论。就是在前面具体论述的基础上再次明确观点,升华观点,拓展观点。如前面具体论述了时代的变化、史家的变化、史料的增多、认识对象政治敏感度的减弱等影响着历史认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即历史认识的程度取决于这个时代提供条件的程度。

总之,本题让老师和学生耳目一新,让老师和学生深刻地体验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定会让历史研究、历史高考、历史课堂形成更多的开放、探究、创造、鲜活的氛围,还历史课堂生命之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