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7 07:00:18 页码:13
2023年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9篇)
2023-09-27 07:00:18    小编:笔砚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一

生活是个万花筒,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书籍就是这个万花筒中最灿烂的一角,那里的一切一切都让我着迷,令我陶醉......

我最初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是两年前我十岁生日的时候——那天妈妈送了我一整套的“四大名著”,并且都是无删减的版本,我兴奋不已的立即挑选了一本《三国演义》开始读了起来。

里面的内容不好理解,生僻字还一打一打的——“谞”、“藜”、“镔”、“劭”、“颙”。我家那本小小的字典都快查不全了,耗了一个多小时才把第一回看个大概。

后来,我还是被它吸引了过去——引人入胜的情节此起彼伏,让我看得如痴如醉:“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三期周公瑾”、“诸葛亮痛哭庞统”、“关羽刮骨疗毒”。。。。。。这些都是我的“珍藏品”,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

我对题记也有更深的理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东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憾,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罗贯中虽然借用了杨慎的诗,但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二

读三国,做一个像关羽一样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读三国,做一个像夏候惇一样的热血真英雄。

读三国,做一个具有超级阳刚之气的人。

……

《红楼梦》中有一回袭人说宝玉的话:“每日又不习文,又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儿里闹。再者,也没个刚气儿。”这句话其实是袭人不客气地批评宝玉太女人化了。男孩子就要有点阳刚气,一个男人若有“脂粉气”,说话娘娘腔,做事优柔寡断,没有担当,缺乏主见,婆婆妈妈,胆小怕事……其实是特别不好的。

自古以来,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要有点刚气儿。汪老师认为,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可以较好的让小孩子明白什么是男子汉,什么是热血男儿,什么是英雄本色。

就在前些天,我在给学生讲名著《三国演义》时,汪老师重点讲到了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夏候惇。他是曹操的老乡,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特别勇猛善战。

汪老师重点和同学们精讲了第十八回《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他把自己受伤的眼睛塞进嘴巴吃了,同学们在课堂中都听得异常兴奋,简直不敢相信有这事。

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繞阵而走。惇不舍,亦繞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

细读以上文字,罗贯中用极简,生动、细腻的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热血汉子,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汪老师不得不对罗贯中的文笔服气。

此处,以写夏侯惇为主,没有华丽的铺陈,没有多余的描写,从动作,语言上一气呵成!

汪老师再来分析情节,夏候惇被曹性射中左眼,在战场上直接拔箭吃掉受伤的眼睛,这真是铁血真汉子啊!

至于他吃眼珠的理由是“父精母血,不可弃也”。这样写也反映出夏侯惇自己的道德观、伦理观是符合中国传统思想的。

据汪老师所知,古人遵从《孝经》里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古代的人无论男女成年后一般就不再剃发,也都是源于这个传统。自己的生命,都是来自于父母,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是不能随便毁伤的。例如:古人有言:“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圣人之训也。”

当了解到这些中国文化背景后,我们才能明白夏候惇为什么当时要把自己受伤的眼睛吃掉。他这样做并不是粗野的表现!而是缘于以上原因,所以他啖睛时,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在当时封建社会里,这恰恰是一个人重孝之表现。

另外,从小说的情节来讲,当时夏候惇能忍受左眼被曹性射中的剧痛,直接用手拔箭,连眼珠也一起拔出,这绝非平常人能忍受的痛苦。并且他在负伤后,杀掉了曹性,报了一箭之仇。可见夏侯惇的战斗力还是很高的。大多数人一只眼睛伤到这样之后,恐怕直接用手捂住眼睛,然后另一只眼睛也睁不开了,直接后退跑人完事。但是,夏候惇一次重大的负伤,没有让他放弃职守,继续战斗,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关羽刮骨疗毒后,大家都称赞关羽了不起,夏候惇眼睛受伤瞎掉了,忍着剧痛继续战斗杀敌,可以说也是真正的英雄本色,亦着实了不起。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孩子就要有胆色,有刚气,有豪迈的一面。

一部《三国演义》汪老师读出了英雄本色,读出了男儿当自强的霸气……颇让人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塑造了一大群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刘备。

刘备识人善用,忠厚宽仁,很受将士和百姓的爱戴。他曾屈尊下驾,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天下奇才诸葛亮。后来,看着赵子龙为了救出阿斗,艰难地杀出曹操的重围,他心疼不已,大怒之下甚至想把亲生儿子弃于此地。一个编草鞋的,能从一无所有到得三分天下,这其中少不了他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特点。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在团队合作中,领头羊得知人善用,才能带领团队成就大业。

记得有一次,我去观看我们学校的足球比赛。我们队伍里的人一上场,我就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因为我们的前锋个子都很小,而另外一队的前锋长得又高又壮,这样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我揪心呢?可奇怪的是,我们的教练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他还神神秘秘地跟我说:“别担心,你教练我可是当代刘备!千万别小瞧我们队的小身板哦!”我更纳闷了。

这时,比赛开始了,对方发球。对方的球员把球带了出去,我们的中卫上前拦截。可是这根本难不倒对方的前锋。对方的前锋一个远传,成功地把球传给了他们队的另一个前锋。我顿时心凉了半截儿,可就在这时,我们的前锋一下子冲到接到球的前锋面前,毫不费劲地把球抢了下来,再以飞一般的速度向前跑。对手都傻眼了。就这样,我们的前锋顺利地进了第一个球。后来好几次,我们的前锋都这样迅速地化险为夷,让我们队赢下了这场比赛。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教练和刘备一样识人善用,懂得如何发挥团队合作的巨大优势。

《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使我对历史故事充满了兴趣,还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真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四

火攻计使夏侯惇兵败博望坡,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无言以对,即使他死后也在之前布置好一切,还活活把仲达吓走了。假如蜀国没有诸葛孔明,历史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诸葛孔明虽然一世英明,而生命如果喜欢中国历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汉的故事,我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仔细地欣赏了一番,这就是“三国”。

一说起《三国演义》,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心地仁慈、胸怀大志的刘皇叔;机智多谋,刚腹自用的曹操;心胸狭窄的周瑜……但我一合上书,诸葛孔明的身影就隐隐约约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佩服诸葛孔明。他足智多谋,年幼时就开始为蜀国效力。他用一招火攻计使夏侯惇兵败博望坡,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无言以对,即使他死后也在之前布置好一切,还活活把仲达吓走了。假如蜀国没有诸葛孔明,历史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诸葛孔明虽然一世英明,而生命却非常短暂。为安天下,在蜀国上付出了多少力量。当我读到诸葛孔明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世时,我深深的为这个人才惋惜。我想,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不用象过去那样舞刀弄枪,但是,现在的竞争多么激烈,只要我们稍一松懈,可能以后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无法做一个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以天地,以所有读者为证。在这里,我庄严宣誓:我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待长大后为国家奋斗,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五

——题记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三国演义》描写的时期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四分五裂、群雄逐鹿的年代,在这动荡时期,涌现出一位位英雄人物,流传着一个个流芳千古的传奇故事。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彻底动摇东汉政府统治,后董卓专权,飞扬跋扈,致使汉室凋零,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忠臣被逐于庙堂之高,壮士惨死于锋刃之端,贤良空老于林泉之下,何其怪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早已悄然过去,通过这本书,让我们又回到过去,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温那金戈铁马的历史画卷,体验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时刻。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董卓后灭吕布,大破李傕和郭汜,又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破袁绍,而后平马超、灭张鲁,远征乌桓,统一北方。“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暴露出他的狭隘;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突显出他的智谋。可是,赤壁一战,二十万大军顷刻化为乌有,损失惨重,奠定三国鼎立。他生性多疑,神医华佗为他治病,他竟然怀疑华佗要谋害他,遂杀死了这位神医。这就是乱世奸雄——曹操。

他,被刘备不辞辛劳、思贤若渴的精神所感动,为刘备制定建国策略;为联合孙吴共同抵抗曹操,他舌战江东群儒;三气周瑜,智取荆襄九郡,又进军益州,使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也曾七擒孟获,安定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多次击退曹军,因积劳成疾,壮志未酬,病死军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印证了他的一生。连魏国司马懿也赞叹他是“天下奇才”。这便是卧龙先生——诸葛亮。

他,勇猛刚毅,义重如山。“桃园三结义”,“身在曹营心在汉”,毕生追随刘备,为刘备鞍前马后。他武艺高强,颇有谋略: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为曹操解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所向披靡,英勇无敌。然在无数次胜利面前,他渐渐滋生骄傲情绪,最后败走麦城,兵败被杀。这便是三国名将——关羽。

此外,这本书还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喝断长坂水倒流”的张翼德,“宝刀不老”、“百步穿杨”的黄汉升,骁勇善战的赵子龙等等。

《三国演义》开创我国历史小说的先河,其中名篇数不胜数,“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故事早已烂熟于心,耳熟能详。“赤壁之战”透露出的智谋更令人惊叹不已:孔明江东辩群儒,七星坛上借东风,再加上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才使得那曹操上当,才会取得如此大的胜利。正因为这些精彩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才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才真正让我们感受到我国文化的璀璨。

经典《三国演义》,大哉《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六

我早就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一拿到这本名著,就如饥似渴的读完了。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灵帝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西晋统一,期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为夺取政权,统一中国而展开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

《三国演义》描写的人物众多且十分生动形象,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打动了我,我非常喜欢张飞,他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钢须,他的声音亮如洪钟,威势如奔马,书中描述张飞曾在战场上大吼一声,震倒敌方一员武将,这可见张飞的勇猛。除了武将张飞外,我也很喜欢关羽,他九尺高,丹凤眼,两条卧蚕眉,胸前长须飘飘,印象最深是他的一张红脸,就像红枣一样。据说关羽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红脸,有一次他受了箭伤,华陀为动手术他刮骨疗伤,他一边下旗,一边疗伤,直至最后手术全部做完,由于古代麻醉技术不好,关羽忍痛绷脸时间太长,从此就变成了红脸。张飞关羽我喜欢,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又叫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擎,手执羽扇,飘飘然,有如神仙下凡般,他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不仅人物描写得好,故事情节也描写得很好,我最喜欢描写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赤壁之战分三个环节写的:“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中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博学多才和足智多谋,不费一文钱和一兵一卒,就为周瑜准备了十多万支箭,为日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周瑜打黄盖”中也充分描写了黄盖忠勇。我最喜欢的就是火烧赤壁,周瑜火烧赤壁,张飞和关羽围追堵截,曹操拥兵几十万,最后就剩三百,足见当时战争的惨烈和曹操败得狼狈。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远不止这些,书中人物个个厉害,故事情节也非常吸引人,我很喜欢《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七

唐中老三届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农家子弟,没有红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受父母之托,抱着成名成家的幻想,抱着为国效力的理念,抱着为父母争光的孝心,早起晚归,借路灯看书,借月光复习,被窝中仍在背诵公式与单词,为改变生活环境而拼搏。唐中6.6届的多少佼佼者、当年的学霸,数理化的尖子,假若能够继续学习深造,相信都能超脱五行,学得真功夫、取得真学历,谋得院士、专家、高级领导的职务也是囊中取物,但随着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都成了一代空有抱负的知识青年。当年的唐河水能载50吨大船直下襄樊,并入汉水归入长江,为长江的波澜壮阔增添了浪花,算起来我们这一代人也是被长江的东逝水载入了历史史册,送走的唐中老三届学生,50年后的感情使然,皓首古稀会唐中,圆满了我们“一壶浊酒喜相逢”的良好心愿。

长江浪花拍岸,迎送了无数的英雄豪杰,留下了唐、宋、元、明、清历史的更迭与沧桑,谁能说得清孰是孰非,空有抱负凌云,到头来江山社稷、成败拼争、富贵荣华、金钱美女都是一场空。虽说英雄不问出处,奈何已被浪花淘尽,即使奢望万岁但也难逃天地人寰。

青山绿水踏歌声,

细听两岸百鸟鸣,

长江水流仍向东,

渔樵鬓斑转头空。

春华秋实,春夏秋冬,社会风情,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身在高处不胜寒,我们都已见惯不惊,古稀之年,银发苍苍的我们这一代人就像在江渚上的渔翁樵夫一样,已经无欲无求,置身事外,漂泊于历史长河,看惯那秋月春风,春绿秋黄一岁一枯荣的自然现象谁也不可抗争。

好在还有一群老同学、老朋友,能够长聚畅谈,为了健康,没有了老酒,没有了曹操当年挥槊作诗的气概,没有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人生情怀,但仍有一壶清茶共同品尝。67届2班的唐河聚会,让我们回忆起多少往事:唐河白帆、岸上唐中、竹林寺外晚翠、大雄宝殿上悠扬的钟声、笑容可掬的笑弥勒、威严高大的“竹林保障”、似乎在倾听泌桥飞雪、追虎鞭的虎虎生风;那些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老师们在那非常时期的窘境,因学校停办而使空有抱负的学生们的无奈,没有了保守派与造反派的区别、没有了各种造反战斗队的林立、恍然明白了那三年的所作所为都是过眼云烟和身不由己;50年前你争我斗的结果,有心为官,官位不稳,有人下乡,学会了农耕,一桩桩一件件,都成了我们谈论的话题;离校50年的情怀,原来都没有忘记!若用“一笑泯恩仇”、“回目一笑百媚生”来形容50年来的错觉,也未尝不可;更明白了“浪花淘尽英雄”的内涵。不管是无知还是有意,过去了!都过去了!

词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都付笑谈中”勾勒出了作者当年的心情,当把世事看透时,作者和我们今天的心情又有什么不同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八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故事。

书中讲了许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刘备,才华横溢的诸葛亮,讲义气的关羽,总沉不住气的张飞,奸诈的曹操。三个国家之间也发生了很多脍灸人口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失街亭等。还有许多故事,如空城计、收姜维等被改编成了戏剧。更有一些三国人物被改编成了歇后语,可见这本书对人们有多么大的影响啊!

我要介绍的是曹操和刘备。曹操是东汉诗人,政治家。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乃奸雄也。曹操看似心胸狭窄,而且侠天子以今诸侯,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但是我认为他是乱世之奸雄,并非那样的恶人。

再看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也没有曹操高强。但他心胸宽广!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他在长沙诚恳接收降将黄忠,从刀下救下魏廷的命等等。这一个个充满仁义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喜,不能不说是蜀国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一个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九

这个寒假,在休息时,我又将《三国演义》重温了一遍,获得了写作的灵感。

《三国演义》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其中,罗贯中将他笔下的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角色:刘备、关羽、张飞、周瑜等人。罗贯中用他的妙笔勾画出了一副三国大战图。

《三国演义》是计谋与战略的合成,其中的反间计、空城计、连环计都被诸葛亮用的恰到好处。另外,三国大战的一场场战争、一条条计谋正是吸引我再读一遍的地方。其中,另外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舌战吴国群将。正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我感受到了罗贯中手法的巧妙,他将每个人的情态都刻画了出来。

还有关羽的一个故事令我记忆犹新。关羽被箭射中,神医华佗为他割去皮肉,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而关羽坐在那里俨然像一座神像,仿佛丝毫感觉不到任何疼痛。“刮骨疗毒”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一个典故。

那武圣关羽,鬼才诸葛亮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还有罗贯中的精妙的手法使我身临其境,仿佛又一次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三国演义》,一本寓意丰富的书,每次读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