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生活数学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论文三年级(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8 10:06:01 页码:9
生活数学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论文三年级(汇总12篇)
2023-09-28 10:06:01    小编:LZ文人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一

我有许多秘密,说个给你听听——瓦房的秘密,嘿嘿,失望吧?我的秘密保密。

“大家快出去,这屋顶不安全!”我慌忙地叫道。大家也惊慌起来,不知所措。

老师安抚大家说:“同学们,不要慌,屋顶现在不会塌的,屋顶上的木头还完好无损呢?”

“老师,木头好好的也不一定就能撑得住啊?”我不解地说。

“大家仔细看看中间的木头是怎么搭的?”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一个个都睁大眼睛向上看去,并异口同声地说:“三角形。”

“对,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此屋顶不易变形,安全性也就高了。对吧,老师?”我不禁问道。

“建筑者就是充分利用三角形这一稳定性,来加强屋顶的稳固性的。”

原来瓦屋保存到现在的秘密就在这儿啊!

细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自行车的脚撑,空调室外机的安装等等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给它们投了一份份不易倒塌的安全保险。数学的作用还真不小,它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我可得努力学好数学,让生活更丰富多彩。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二

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解答数学问题。

接着,我发现了这些盆栽摆放得很有序,虽然颜色各不相同,却一点儿也不眼花缭乱。我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连连点头,便问了我一个问题:“这些盆栽里的花分别是白、粉、蓝、紫4种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各有几盆花吗?”

我思考了一会儿就得出了答案:“这些花从外到里一共摆312圈,最外圈有25盆花,最里面只有3盆,每圈隔2盆花。每种颜色都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最里面4圈是白色的,接下来3圈是粉色的,再是3圈蓝色的,最后是2圈紫色的。如果按每圈隔2盆花计算,第二圈紫花是25-2=23盆,一共是25+23=48盆。而白花是3+5+7+9=25盆。按这样计算,粉色和蓝色分别是39和57盆。“题目虽然不难,但很考验心算。妈妈点了点头,又问:“你知道这些花占地面的百分之几吗?”我看了看四周,发现地面是个正方形,边长为15米,而圆的半径大约是3米,面积是32×3.14=28.26平方米。地面面积是15×15=225平方米。于是我很快给出了答案:“盆栽占地面的28.26÷225=12.56%”妈妈敲了敲我的脑袋:“嗯,学的不错。”

最后,妈妈帮我买了一盆月季花,递给了营业员一100元人民币,于是她转过头来问我:“如果一盆月季花的价钱78.5元,那么它的价钱比我给的钱少百分之几?”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到:“100-78.5=21.5元,月季花的钱比你给的钱少21.5元,再用21.5÷100=21.5%。”妈妈再一次摸了摸我的脑袋。

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会学以致用,将学过的东西和生活联系起来。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三

吴勇俊

(江苏省丹阳市运河初级中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不好数学往往是因为数学太过难懂,所以融合生活现象,使数学成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学不是单向的传播活动,而是双轨道的互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中学生这一群体的主动性,教师往往成为单纯的灌输者,学生变成单纯的接收器,这样达不到效果的最优化,所以教师需要实行生活化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一、营造生活化情境

数学无处不在,当你去便利店买东西,需要数学去计算你的开支;当你从一个城市奔赴另一个地点,需要数学去计算你所花的时间。所以说,数学来自生活,教师要从数学的本质出发,联系生活,创造新型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情境与学生更具有接近性,更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比如,讲解坐标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存在哪些对应关系呢?学生就会集思广益,可能会想到经纬度与城市的对应,可能会想到姓名与个人的对应,这些都是生活常识,但是其特性与坐标的知识如出一辙,学生根据对坐标实质的分析,联想生活存在的事物,就会觉得其实这门课程是很实用且有趣的,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尺规画图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情境联想法做开堂语,比如,教师可以说:有一个人的家在主干道的西北方向100米处,他从家里出发去主干道会见好友,而好友的家刚好在主干道西南方向200米处,试问他们俩如何走,在主干道汇合时的路程是最短的呢?路程又是多少米呢?教师可以利用此类情节,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提高学生参与度。

二、数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生的智力水平还处在有待开发的未成熟阶段,所以教师要着重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毕竟对很多现象,他们都还是处在懵懂时期,所以举例子要在学生的经验范围之内,而且要选取普遍存在的现象,选择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的例子得不到全班学生的`认可,信息不对称,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注重生活中的例子,并且是具有普遍性而非特殊性的,比如,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可以联系利润问题,让学生解答,教师可以举压岁钱存银行的例子:小明过年获得累计1000块的压岁钱,他把这些钱全存进银行,一年后他从银行取出本金的一般购买衣服,其余的钱继续在银行存放一年,最后小明获得了900元,假如银行利润是固定不变的,那么银行一年的利息是多少呢?此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例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得知了有关银行的一些内容,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认知水平。

三、课后练习教学生活化

教师把生活化教学应用到课堂,提高了课堂有效性。课堂生活化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练习也要朝着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迈进;教师单方面的联想和情境创设是不够的,学生应该成为情境创建的发起者,学生要学会生活化的数学应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要自身能够使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毕竟学习是自发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布置一些让学生举例的题型,如给出一个解答方程式,让学生自发想象,编造情境,但是不能脱离现实,天马行空,因为经验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这不仅能让学生汲取知识,而且学中作乐,让他们懂得关注生活,并且由生活联想到数学。

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能够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的内涵,提高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侠南。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06)。

[2]卞兆俊。谈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08)。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四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材、教法、学法都有较大改革。从教材内容调整看,尤其明显;在数学新课标中,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分为四大版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而把训练目标也划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学习内容标准方面,把“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由此可看出数学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学生今后发展学习是十分重视的。

其实,这是远离学生生活实践的,在学生生活中,早就见过,甚至用过“正”字统计法和相关统计图表。在新教材编排中,把“统计与概率”提到很重要的位置,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的一个方面。在课标总体要求方面,每一学段要求对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每二学段明确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并且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方法方面:第一学段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统计过程、方法;第二学段是进一步学习与分析。统计结果:第一学段要求回答简单的问题;第二学段则是能作出判断与预测;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方面:第一学段是初步感觉,第二学段是能理解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且第一学段对统计图表了解是初步的,第二学段则是较全面的了解,根据“统计与概率”的学段不同要求,教材的编排在各学段也依据课标有所侧重。

至此,初步的统计的几种方法,学生已初步感受,并且这些统计内容出现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因此,笔者认为,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一、联系实际,灵活教学。数学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素材。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根据教学安排,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作一些调整,便于学生学习,以达到课标的培养目标。如在一年级中,学生对全班同学生日的统计时,不知道生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先想办法统计小组,再用同样方法统计全班。这样,不至于让学生束手无策。又如,一年级1册让学生分类时,可以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用好校内外资源。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有利用开发教学资源的意识,充分利用学生中的资源,学校内的资源和校外的教学资源,为我教学所用,为教学服务。“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教科书上的编排少之又少,但生活中的应用却很广泛,在学生活中,如选举班干部用统计,对作业做得好、坏也需要统计。对学校开展活动情况、社区各方面情况等等,都需要统计。如果我们根据教材编排、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整理数所,学生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大胆放手,注重过程性。“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单纯的术语的学习,让学生对统计过程有体验和经历。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五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这一论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育的实现过程必须有生活的因素,否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我们也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果在这样的高度上驾御我们的教学,我想,那将是一种使教学回归的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要求看,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应该用学生熟知的活生生的生活数学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作为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探求新知,应用新知,让学生获得尝试成功的喜悦感。

反观我们的数学教学,现状却很不乐观,一些陈旧的思想和模式还左右着我们的实践不能深入下去。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总是在用“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实际上,学生还是没有走出抽象的局限,我们的教师也总是把这样的教条当作生活的真实,因而放弃了挖掘真实生活的兴趣。我们还知道,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因此,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还原为取之于学生所了解的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已经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比如采撷一些如乘车、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我们还在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上做了尝试,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常规性问题加以探索研究。根据我的数学教学实践,在探寻生活化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巧设生活之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巧设疑,能激趣。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他们学习的数学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考场中,它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节课,我先巧妙利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这个类似游戏的数学问题,马上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纷纷跃跃欲试地提出了一系列的解题方法,我顺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来解决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数学问题。

二、巧用生活之物,探寻数学性质。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直接把最终的数学结论送给学生。我们数学教师要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所以我经常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实物,可以用来作为探究数学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使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在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我想若让学生用任意准备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小棒长度确定,实验次数少,不具代表性,不易发现规律。我就换方法让学生用火柴拼三角形,实验次数增多,换角度可以从反面实验,让学生体验四根火柴拼一个三角形,不许折断火柴,结果如何?接着用五根火柴拼三角形,使它一边为3根火柴长度,结果又如何?学生自然会发现,按上述要求拼出三角形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从三边长度关系上发现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然后再拼其他三角形进行验证,这个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到的结论会深入人心。

再如《梯形》这节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时,我反复研究教材,如何能简单地画出相对严格的等腰梯形,方便我们研究它的性质呢?我想到了用方格纸,让学生在格线纸中画出等腰梯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巧解生活之疑,将数学知识应用生活。

自古至今,数学来源于生活,处处存在于生活中,并最终应用于生活。人们还在不断摸索,在生活实践中继续发现数学真理。倘若学生学了数学,不会应用数学,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并且会使学生产生学数学无用的心理,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学以致用,我不断挖掘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进行改造,设置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来解决。

学了《分式方程》这节后,我让同学们用所学知识解决为我班百分考核优胜者买奖品的实际问题:“班长带15元钱去超市为百分考核优胜者和进步幅度大者买奖品,如果买一种软皮本,正好需付15元钱,但售货员建议她买一种质量好的硬皮本,这种本子的价格比软皮本高出一半,因此,她只能少买1本笔记本,这种软皮本和硬皮本的'价格各是多少?如果想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奖励,请同学们参考超市的不同学习用品的价目表,制定一个购买计划,”这样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学生很自然地担负起解决问题的使命,这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了《勾股数》这节,我拿了一把学生常用的刻度尺来到讲台,我问同学:“老师看到咱们班黑板的这条边框有些偏离原位,想检验一下,它能否和下面的边构成直角。但是老师手里只有这把直尺,同学们能否帮老师想个办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只用老师手里的工具来检验?”学生们热烈讨论,并到黑板前用直尺比比划划,想出多种办法,不知不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方案,亲自去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统计班上同学们视力的数据来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让同学们根据统计结果提出保护视力的合理化的建议。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用数学课堂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六

一、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的教育理念

长久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时代发展的领头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素质教育的时代发展造就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新内涵,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升注入了一笔新生力量,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近年来,回顾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道路,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扬长避短,通过接收和吸纳新的国际教育内涵,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系。在体育教育不断改革中,力求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至高追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要创新,体育教育也要创新,而观念创新则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先导,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本质就是力求创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发展的过程必须经过教学质量上得以体现的,而质量则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质量观是体育教师从事该专业教学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学生发展的前提,学校的办学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整体发展,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社会转型下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阻碍

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往往习惯将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针对教师的话常常作为他们接受知识的标准,自己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话语权,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当然就连最基本的自主性也必然成为一纸空谈。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在有关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各都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众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探索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构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后盾和基础。然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仍未蔚成风气,体育教育理念尚未成熟,在发展和完善体育教育理念研究项目中其内容和分支较为分散和肤浅,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统一性,在发展道路中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协调、整合各种文献资料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之中,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体系才能得以更加完善。目前,随着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育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呈现现代化、多元化以及国际化,高等体育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发展是当代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点,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前提,然而体育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缝隙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同时在教育质量环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教育理念必须融入到教学实践环节当中,才能有待提高体育教育理念与体育教育思想的相互一致性、统一性。

三、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新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在教育理念上,现代管理大学体育体院应努力贯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指导方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体育教育的专业性、知识性、艺术性三位一体的完美融合,在技术战术方面体育教师应通过培养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形成内化与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洞察能力、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最终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朝着高校体育教育精英理念发展的,现代化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始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以及“健康第一”教育新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积极响应,创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理性思考是学生及时掌握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策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科学发展观应积极顺应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免会遇到种种阻碍和难题,与世界教育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只有尽快的引入先进的体育国际教育理念,关注时代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体育教育理念,将体育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切实可行的统一到整体部署上来,真正把育人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灵魂,总结先进做法,深刻反思差距,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为我国体育育儿长远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七

法国有名教育家卢梭说: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素材更多地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当中,既然这样,如何才能确实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呢?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以下途径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让教学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经过对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兴趣的掌握,把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作为根据,然后将教学内容实行再次删减整合,重组学习素材,让新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新课标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中,编者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阅读的拓展性知识。我们在处理这些教材内容时,转变了以前对这类教学内容忽视不见的态度,而是踏踏实实组织引导学生汲取这些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素材,因为这些素材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还能让学生真切地领会国家在数学上的伟大成绩,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课题组的教师还启发学生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学习素材:其中包含对学校生活、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中素材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从而激励学生活学数学,用活数学。

二、教学过程要生活化

(一)课堂引入要生活化

我们知道,如果学习内容与学生熟知的素材息息相关,那他们主动汲取知识的水准就会更高。基于此,课题组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特别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以达到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目的,让学生大胆地加入到探索交流之中,引起学生之问积极有效的思维碰撞。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用多媒体课件为孩子们呈现了学校电动门伸缩的画面,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动门可以伸缩自如,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这样的课堂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数学教学的例题要生活化

我们的教材虽然经过各位专家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编排,但是,却难以达到十全十美,完全适应全部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们常常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把教材中学生比较陌生的、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引不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和部分情节做适度的调整,而那些大数据则进行必要的删减,大胆应用学生熟知的、有兴趣的、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9的分解和组成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猜数游戏,让其中一个孩子把9枚棋子分别撮在两只手中,然后由另一个孩子猜一猜,每只手中分别有几枚棋子,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合作,在游戏中发现,交流中总结,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巩固9的分解组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题的设计要生活化

大家知道,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以致用。所以说,练习题的设计就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纽带,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是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所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每位孩子拿出一张纸,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因为练习题的设计就在学生身边,利用的学具也是学生熟知的,这样,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又让学生彻底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的要生活化

(一)指引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上完“轴对称图形”之后,我让学生回家之后,自己设计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图形,然后,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班级橱窗上,然后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运用所学的轴对称的知识布置自己的房问,均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庆六一活动中,学生用自己设计并剪制的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宣传栏美观大方,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二)制作数学手抄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们可以带领学生将乏味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有趣的手抄报中,让学生在制作数学的过程中轻巧地获取学知识,同时,又可以借此机鼓会励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突出,而动手能力又特别强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从而达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目的。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虽然我们的做法也许还不完善,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但是我们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继续探讨生活与数学结合的方式,及时总结,整理经验,完善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为本实验得到的成功经验得到推广而努力。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八

摘要:

利用快乐教育理念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给小学生快乐的语文学习体验,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受欢迎。文章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着眼点,主要分析了“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问题。

关键词:

快乐教育理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快乐教育理念得到提倡,其对于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也更多地突显出来。快乐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感受,也更加重视教学氛围的转变。

1快乐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现状

1.1小学语文课堂有失趣味性:

“灌输-接受式”教学方法,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教师是语文课堂中的知识传递者,学生是无条件接受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讲台上兴奋地讲解,学生在下面平静听讲的场景。在听课与记笔记类型的课堂上,小学生能够接触许多语文知识,却不一定能够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这样的课堂过于死板,没有活力,小学生从内心里并不希望参与其中。出于省时省力的目标,很多教师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然只利用黑板与粉笔,让课堂显得过于单调。

1.2教师忽视学生课堂学习感受:

小学生活泼好动是天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些小学生会无意间违反了课堂秩序。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违反课堂秩序就是与自己作对,会对学生发脾气,甚至用不恰当的言语批评学生。消极的课堂评价,无疑伤害了小学生的自尊心,也打消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一次不愉快的记忆,会影响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总希望学生给出自己期待的标准答案,一旦学生说出个性化的答案,教师就会很不满意。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快乐教育理念的落实。

1.3语文课堂师生关系不尽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落实快乐教育理念的`重要前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并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和谐水准。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课堂中的权威,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人,处理不好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教师过于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就会喧宾夺主,抢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风头。一些教师不讲究民主,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正常互动。还有教师教学过于随意,完全放手让小学生自主探究,最终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师生距离越来越远。

2快乐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方法

将快乐教育理念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全面理解快乐教育理念,积极处理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2.1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在快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施小学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小学生于课堂中快乐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让学生快乐学习最直接的方法。趣味化的课堂,就是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小学生兴趣入手,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小学生爱语文,乐于学习语文。将游戏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更能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不一样的风采。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识字虽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但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果教师一直引导小学生拼读拼音去识字,分解偏旁部首去记字,必然不会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例如在学习《小草之歌》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渺小、惭愧、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幸福、锁住、天涯海角”这些词语。教师可以将每一个汉字都制作成一张卡片,引导学生去寻找词组中的另一个汉字。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会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更加轻松。

2.2改革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方法:

考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是快乐教育理念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可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评价,都要尊重小学生,认可小学生。关注小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小学生的人格,才能让小学生具有快乐的学习体验。小学生虽然心智不成熟,但内心十分敏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于他们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去表扬小学生,给他们语文学习的动力。比如语文能力较弱的小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了全部生字,教师要对他们说“你们这节课学得很认真,老师都比不上”,让小学生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2.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轻松化,更能让小学生积极地与老师互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奉献的重要性,将自己的爱与情感投入到语文教育事业中去。教师喜欢自己的工作,才能向学生传递快乐的情感,带动小学生快乐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民主,鼓励小学生说出心中所想,不能一味寻求标准答案。教师更要在教学中做到一视同仁,用不同的标准去对待不同的学生,不要只重视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比如在讲解《枫桥夜泊》这首诗时,这是一首感情基调悲伤的诗歌,但有一些学生特别喜欢诗中描绘的情景,认为这样的情景对自己来讲意味着快乐。教师不能一概否认学生,要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在学生表达完想法之后,再引导学生与作者、诗歌本身互动,理解作者要传达的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小学生快乐思考,快乐参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大快乐教育理念的推广力度,鼓励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快乐教学法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用快乐的学习方法引导小学生接触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让小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夙愿。

参考文献:

[1]谢国芬.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及其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35)

[2]刘艳琴.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

[3]冯德兵.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探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九

一、生活科学教育意义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基础性学科,它是通过各个领域中不同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由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非常活跃,生活科学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轨迹与生活轨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知识。生活科学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利用生活中的规律和常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科学成分。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与探索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仍然充当主角,占据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气氛沉闷、乏味,学生上课打盹、搞小动作的现象普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缺乏知识的有效延伸,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实际生活。造成学生听课兴趣不高,难以实现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任务。导致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准确判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理解起来晦涩难懂。其次,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面对这种教学问题,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1、对生活中的科学进行了解。围绕生活、了解生活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身边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例如,为什么有时候冰棍会冒出白色气体?为什么澡堂的天花板上会挂满水珠?在北方,为什么夏天下雨,而冬天会下雪?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提高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意识。

(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例如,一些孩子会问:为什么家里的.铁锅会生锈?还有的孩子问:为什么通过电话能够听到对方声音?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将科学教育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实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实践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教材的有效性延伸,使小学生拓宽思维与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意识,掌握科学知识。

(1)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兴趣小组,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共同探索与分享学习经验,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

(2)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另外,教师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班级活动,可以通过联谊或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拉近班级与班级的距离,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学习。

3、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贯彻,新课标在小学教学中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增强科学意识,探索科学奥秘,用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好奇的问题,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冬天湿衣服晾在室外结冰后仍然可以晾干,从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气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对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现象与常识,鼓励与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巩固课堂知识。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十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很多椅子的腿设计成三角形结构就是运用了数学中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点原理,还有自行车停放支架也是这个原理。

记得在上兴趣班的时候,我就运用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做了一次很成功的实践。那次,老师布置了一个让我们手工制作小玩具的任务,我苦恼的是动手能力不强,但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做一个我并不太了解但觉得非常有趣的纸皮小货车玩具。

接下来算车身的表面积了,车身的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长×宽+长×高+宽×高)×2,所以车身的表面积就是:(15×10+15×6+10×6)×2,这样算出来的表面积再减去一面车头的面积就是需要贴纸部分的表面积了。

现在需要贴纸部分的表面积有了,接下来就按需把彩纸剪下贴上去就行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彩纸一面一面地贴上去。贴好之后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满意,原来我的手工制作能力也不算太差嘛!第二天课堂上当把我的“作品”展示的时候,老师还给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呢,我心里乐开花了。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太实用了。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十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让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将教材中那些枯燥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转化为生活中活灵活现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到更多的知识。小学生在逻辑概念、数理概念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更加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数感。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从生活中将数学概念抽象出来,培养数感,并加强理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将数学概念抽象出来。

教师要从生活实践出发,将教材中的内容融入在生活中,向学生提出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数感。

例如在教授小学生“大于”、“小于”和“等于”这样的概念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排队游戏,将学生分成数量不同的几组,然后用“一小组一共五个同学,二小组一共六个同学,所以一小组的人数小于二小组的人数,二小组的人数多于一小组的人数”等类似的引导性话语来启发学生理解数量多少的概念,并对“人数”这样的词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继续询问“,如果要让两个小组人数相等,应该怎么办啊?是不是要让二小组减掉一个人呢?”通过这样的小组排队游戏也可以让学生对简单的加减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和计算法则等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直观的展现方法,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不再陌生,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数学学习中少不了对抽象思维的训练,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将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活化。例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是让他们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1就是10,10个10就是100的概念。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个报数游戏来训练思维能力,让学生挨个报数,在报到10和10的倍数的时候,就要举手,看谁做得越快越好。在学生学到了倍数的概念之后,教师也可以安排类似的思维训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找倍数的游戏,教师选择一个数,然后学生挨个报数,在报到该数的倍数时候,就要举手表示。这样的思维训练采用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方式,相比简单地做试卷和练习题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数学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的时候,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难题。

在教授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和生活情境相符合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更快更形象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元、角、分”等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课堂变成小商店,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以训练学生对于钱数的正确概念,并学会正确地找零。为了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的家长配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商店中完成物品的购买,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钱的概念,还可以促进他们人际交流的能力,并能够让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在生活中有用的学科,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或者公式,例如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通过形象且具有生活化的方式来教授。教师可以先在学具中拿出几个大小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告诉学生这些小正方形就是装修房间用的瓷砖,让学生随意利用这些瓷砖来铺成长方形图案,并数一下该长方形一共由几块正方形瓷砖组成,这就表示该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然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观察正方形的长和宽的厘米数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而对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则可提示学生正方形的长和宽都是一样的,让他们参考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得到启示,正方形属于特殊的长方形。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当小小数学家,测算一下诸如课本、课桌面等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学得轻松。

小学生很容易对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也可以尽量和他们熟悉的生活相关联,这样可以让学生不会对枯燥的数学题产生疲乏感。例如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出题。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布置一些书面题目来让学生回答,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会对家庭作业产生消极态度。但是如果教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将题目变得更有趣,相信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练习中的。教师可以将分数的相关题目化解成具有情节性的小故事“分饼干”,“小王有一块饼干,他分给了小李13,分给了小张26,分给了小陈39,大家说,小王最后自己手里还有多少饼干呢,小李、小张和小陈三个人,谁得到的饼干更多呢?”通过这样的数学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还能够让课余作业变得不再枯燥,让学生从怕做作业变成对作业感兴趣,主动完成作业。

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实践类的课余作业,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后当一天“家长”,帮助家长购买东西,并记录账本;又或者可以安排学生当小小设计师,假设为家里的厨房选择新的地砖,自己丈量家中的厨房地面面积是多少,选择不同大小的瓷砖分别要多少块,计算购买它们分别要花费多少钱,等等。这些题目中不仅包含着数学知识,更闪现了生活的智慧,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小学生对数学有更加直观的感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动手操作,通过简单的小实验来感受数学的乐趣。尤其是在学习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属性时,这一点就更加重要了。教师可以采用摸一摸、看一看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什么叫点、线、面。为了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长短不一的小棒和橡皮泥等粘贴物,让学生用橡皮泥来连接小棒的顶点,将小棒当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边,然后自己学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图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中的棱,哪些是长方体的顶点,一个顶点一共有几条棱相交,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等。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基本概念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更深入了解长方体的特性,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长方体的总棱长等。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更可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学以致用,这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有好处的。

。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启发学生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课间分点心或牛奶,遇到数量有多有少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对学生提问:“班级里一共有40个小朋友,牛奶有39包,牛奶是多了还是少了呢?少了多少啊?谁能够将它在黑板上列出式子解答出来啊?”

。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不仅仅看学生考卷上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是不是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如果同学们要将你们的数学课本包起来,大家觉得自己至少要选择多大面积的纸呢?”又如,当学生要搞班会活动的时候,教师在安排班费的时候可以提问:“现在班费一共有20元钱,买气球是0.5元一个,买彩带是2元钱一团,大家计算一下,我们最多可以买多少气球和彩带呢?”通过这样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对于他们逻辑思维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会相关的数学知识,更能够体会到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运用在生活中。将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就再也不会为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而苦恼了,他们将在潜移默化之中让自己的头脑得到锻炼,让自己更具有数学思维能力。生活化教学方法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充分地挖掘出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并将其融入数学课件的设计中,让学生学得快乐,让课堂教学更生活化。

生活数学小论文篇十二

生活情境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生活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相关教学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积极意义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缺乏对周围事物的具体认知与感知,且不具备较为完善的思维模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使得小学生可以通过真实案例充分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1]。其次,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会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带来一定阻碍。通过运用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不是触摸不到的事物,而是蕴藏在日常生活中,使得学生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将数学知识有效的应用至生活实践中,从而深化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最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数学教师通常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逻辑造成阻碍。通过应用生活情境,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对生活中的新鲜事物进行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2、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1在课堂教学导入阶段的有效运动

课堂教学导入阶段主要是指教师在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一种初步认识[2]。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多种不一样的水果,如香蕉的数量是8、梨的数量是6,然后将其中3个梨和4个香蕉分给一个学生,然后将剩余的3个梨和4个香蕉分给另外一个学生,这时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对这两名学生水果之间的数量进行比较,这时学生会发现两名学生手中的水果数量一样多,而教师则可以向学生提问,每个学生手中水果的数量,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从1-5运算这一阶段过渡到“6-10”这一阶段,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有力基础。

2.2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生活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将真实生活情境融入课堂并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在更加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中所讲授的相关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圆角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去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扮演超市售货员,而其他同学则是拿着5元钱去超市购买商品,使得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同是有效提高学生对“圆、角、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中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的有效运用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会学生数学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得学生感官可以在生活情境的刺激下得以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有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体验数学问题,并形成爱动脑、爱思考、爱动手的良好习惯,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加之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使得当前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处于小学阶段的小学生仍然处于一个身心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并不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加之小学数学自身抽象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将生活情境应用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化小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生今后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朱翠敏.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神州,,(1):195.

[2]蔡春梅.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西部,,(12):212.

[3]格桑次仁.生活情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数字化用户,2017,(41):17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