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读红楼梦有感(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9 10:43:08 页码:12
2023年读红楼梦有感(优秀9篇)
2023-09-29 10:43:08    小编:影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红楼梦有感篇一

还是上个学期,我们军事爱好者协会去参观红楼。那是一个万里无云的秋天,菊花开的很灿烂,满天星,绿牡丹,红楼门前,还有菊展。没去之前,我对那一段历史的认识,甚至是有些模糊的。可是去看了之后,我发现,这些灿烂的菊花,这么灿烂的晴天与那一群在国难当头的人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无法割裂开来。

辛亥革命纪念馆门口是孙中山同志的雕像,我们在门口照了很多照片,孙中山同志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是他留给我们中国的思想,他开天辟地的创举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王朝,使民主观念深入民心。

让我记忆印象最深刻的是用鲜血染成的革命的旗帜。

从1858年列强的魔爪染指武汉时,到1912年北洋军阀统治湖北,这期间如此辛酸的历史,让人不忍继续看下去,这其间,牺牲了多少我国同胞!我们追求自由,民主,独立和科学,那时的我们国难当头,内忧外患,中国危在旦夕。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黎元洪,汤化龙,谭人凤 吴禄贞,刘静庵,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是一堆自己并不认识的名字,但是,他们对中国那一段崎岖纠葛的历史,又做了多大的贡献啊。

红楼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建成。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民主和自由,这个在封建社会根本不可能想象的词汇,在一百年前的今天,实现了。一百年前的今天,一群人不愿意看到中国收到内忧外患的困扰,勇敢的啊走到历史舞台的前面,成为了历史的弄潮儿。

然而,辛亥革命确立的宪法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民主制,他所确立的民主范围是资产阶级,可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大多是工人和农民,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唯有确保他们的利益,一个政权有他的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这个政权才会长久存在,我想,这也是后来革命果实遭窃取的原因之一吧。这也是共产党获得认可的原因之一吧。

读红楼梦有感篇二

第一段:入门篇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日,我有幸读完这部伟大的作品,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与感慨。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宏大的家族社会,并通过描述贾、王、薛、史等家族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了人性的弱点、爱欲的纠葛和社会动荡的背后。读完全书,我深受触动,不禁感到自己在人生的追求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段:人情冷暖深处

小说中的世界充满着人情冷暖、亲情与友情,令人动容。在贾府这个封建家族中,聚集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命运的人物。虽然他们身居高位,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贾母的善良和关怀,王熙凤的聪慧和能干,让我对贾府这个家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然而,红楼梦的世界并不仅仅是美好的情感,其中也包含着权谋、争斗、背叛和勾心斗角。这使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类似的困境。读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与其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也使我更加明白,人情冷暖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体会到。

第三段:浮世三千,唯独爱常在

书中描述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令我深深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纯洁。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既是悲剧的延续,又是纯真爱情的最好诠释。他们相互怜惜,惜别假病、怜花惜花,互留遗书,那种浓浓的爱意穿透了时光和文化的差异。林黛玉不断地流露出对人世间虚伪和苦痛的不满,她是那种下凡的天仙,永远无法融入尘世。而贾宝玉则是世俗世家的一员,对红楼的去留充满着矛盾与痛苦。这段爱情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明白,爱情是浮世间最纯粹和美好的东西,唯有爱才能抵挡住浮躁和诱惑。

第四段:见识生活的残酷与笑谈尘世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太虚幻境中的红楼虽然充溢着诗画、琴棋书画的艺术气息,但正是这种渲染和奢靡让红楼的命运成为了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结局。无论是贾宝玉在下凡后对红楼的无奈,还是黛玉对温存与悲情的表达,都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常和无奈。红楼虽然繁华如锦,但背后是颓废和衰败。而那些美好执迷,爱恨情仇也逐渐被尘世的现实击溃。

第五段:修身齐家治国的启示

尽管《红楼梦》是一本小说,但其中透露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智慧令人叹为观止。书中描绘的人性的弱点、虚荣和贪婪都是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责任感、友情、亲情和爱情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德。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教导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读完这部作品,我感受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秉持良知、追求真善美;作为一个家庭,应注重家风传承和亲情之重;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则要倡导和推行公平正义,守护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在读完《红楼梦》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感动。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对封建社会中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红楼梦》就如同一个超级明镜,眺望其中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展望其中你又能看到自己的未来。感谢《红楼梦》为我带来的这份心灵之旅,我将用这份感动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读红楼梦有感篇三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最大的长篇小说之一。它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等,作者曹雪芹。作品通过四大家族家务事、儿女情的描写,向世人展示了封建礼仪及等级制度,揭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不平等关系,这都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真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的好书。

在《红楼梦》中,作者写了近一千个人物,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称为“女曹操”、“胭脂虎”的王熙凤。

王熙凤的出场真让人难以忘记。她浑身珠光宝气,作者形容她“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还说她“恍若神妃仙子”等,虽然她是一个大美人,但由于小时侯是当男孩子教养的所以性格豪放,毫不拘束,可她也有细腻之处,能在贾府中八面玲珑,她善于管理,对下人非常严格,讨得贾母喜欢。

别看王熙凤貌赛天仙,她可是真正的面艳心狠,对待下人是心狠手辣,绝不留情。在秦可卿刚刚去世不久,她被请到宁国府来料理家事。她刚去,就把宁国府管理得井井有条。一次,有一人迟到了一会,凤姐不念脸面,让人拖出去打了二十大板,还扣了一个月的银子,那人明明挨了打,还得近来叩谢,凤姐说,以后再迟了翻倍挨打。大伙知道了凤姐的厉害,个个都服服帖帖的。

不仅如此,她还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得了三千两银子;设相思局、害死了贾瑞。王熙凤就是这样罪恶累累,但人们却不得不承认她的聪明才智,贾府上上下下近千人,能被她管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这不得不让人佩服。

但是恶人终有恶报,这位女霸王的下场是很悲哀的。这一切都是她自取灭亡。

读红楼梦有感篇四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是世界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又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我早就心向往之,尤其是当耳畔响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那悠扬的越剧时,我更是想一睹为快。

有人说,《红楼梦》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无能、黑暗;有人说,《红楼梦》写的是宝玉和黛玉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有人说,《红楼梦》是一个是时代的叙述,如百科全书一般;又有人说《红楼梦》以一个“情”字贯穿前后,弘扬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在我看来,《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

在《红楼梦》中人物的形象生动传神,有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行为“偏僻而乖张”,典型叛逆者的宝玉;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为金陵十二钗之冠中的黛玉;有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的宝钗;还有豪放潇洒的湘云、泼辣狠毒的凤姐、善良内敛的袭人……我觉得最有趣的当数心地善良、老于世故的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为了取悦贾母,在宴席上故意出丑,鼓着腮帮子幽默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哄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也跟着捧腹大笑。

《红楼梦》中最令人悲伤的情景莫过于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眼前有一朵一朵刚刚绽放过的花儿渐渐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即使是那曾经的清香,也伴随着风向远方流逝……可是又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黛玉!但是当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又有谁会来思念可怜孤独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即将迎来成亲之际,她的突然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此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对宝玉的爱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在我看来,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对于宝黛,有人感动于他们的爱情,有人感动于他们的悲剧。而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的我们似乎已学会了感动于他们的真实。

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悲伤,他们可以狠毒地道出心中的不悦,他们有勇气翻看开那本罪恶的《西厢》。但他们最真实的莫过于他们躲不过人世的网,再怎样躲避,逃脱,不过是自己织网,独自死亡。

但至少,他们曾努力过,努力冲出那银丝的网,却已足够。

令我不忍的是《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却十分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玉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分崩离析了,不禁感慨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读红楼梦有感篇五

学生时代读红楼,无非就是就是看看大观园的热闹,为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爱情叹惋几声。记忆中那些文字都很高深,勉强囫囵吞枣过一遍后就束之高阁了,这一晃,人已近中年。
寒假搞卫生,洒扫尘除之际猛然抬头,发现书架上《红楼梦》几个大字在夕阳下闪着别样的光辉,忽有心动,居然一口气读到忘却了时光。
阅读之余我发现,身为教师的我,已经不再关心大观园的奢华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满眼满脑看的想的都是那群正值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透过几百年岁月风尘,我发现他们和我眼前所带的学生一样,有多情而叛逆的贾宝玉,有寄人篱下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的林妹妹,有外表冷漠、内心炽热的薛宝钗,有尖酸刻薄、两面三刀的王熙凤,有心直口快、爱淘气的史湘云……
阅读他们我就像在看一部青春偶像剧,我一边随着他们的悸动而悸动,一边想如果他们就是我身边的学生,我该如何去融入他们,如何去引导他们,陪他们走过花季雨季呢?
比如书中的“呆霸王”薛蟠,是薛家的“独苗”,幼年时父亲早逝,被母亲溺爱纵容,从小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经常口无遮拦,出言不逊。正如薛宝钗所说:“何曾见过我哥哥那样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说什么的人呢?”
如若这个薛蟠只是嘴上功夫了得,其他的品行不坏的话,那也无伤大雅。偏偏这个薛蟠,仗着自己富二代的身份,身后有贾政和王子腾做靠山,恣意妄为,在11岁上下的年纪就因为强买香菱打死冯渊犯了人命官司。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少年犯啊!他最后的结局就是在家道沦落后,数罪并算,被问罪流放。
像薛蟠这样的顽劣孩子,当老师的哪一个没带过,哪一个班上没有几个被家长娇惯得无法无天的浪子,在我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我自己也有碰到过,孩子的行为不良,身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去引导他重回正路呢?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其实细读《红楼梦》后,你会发现薛蟠是一个本性纯良之人,他对待母亲十分孝顺,就连平时在外面买的新鲜瓜果都不敢先吃,一定要等母亲尝过之后自己才敢享用。对待自己的妹妹他也是疼爱有加,每次出门必定给她带回礼物。他还是直性热肠之人,对穷人他慷慨大方,对朋友更是仗义。他的身上有着不少的闪光点,那他是如何成长为一名既纵欲无度又蛮横霸道的坏孩子的呢?究其根源,还是与薛姨妈对他的过分宠溺脱不了干系。薛蟠的种种劣迹都是在薛姨妈视线外犯下的,而他在母亲面前又是至孝之人。而身为母亲,自然是很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有时候意识到了孩子的行为不正确,出于母子连心,一句暖心的话,一个简单的动作,也变得很原谅自己的孩子。薛蟠与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有相似之处,仗着母亲的疼爱,为所欲为,最终成为了啃老一族。由此,我得到的启示是所有的问题行为之后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家长的纵容,或者是家庭教育存在某种缺失。
还记得2018年央视春晚贾玲的小品《真假老师》中她曾引用了苏联大货车司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的一句话,“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在遇上熊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从他的家庭情况着手去了解他,只有用好了家校合作这把剑才能助力学生的成长。
纵观红楼梦,里面一个个少年,他们在青春里痴狂,在青春里游戏人间,他们的成长经历无不和今天的少年相同,他们的人生故事也一如今天的少年一样单纯而复杂,怎么以书为鉴,怎么以这些少年心理发展,喜怒哀乐为参照,思考今天的少年教育,是我读《红楼梦》的一点浅薄感受。(王艳萍)


读红楼梦有感篇六

“红楼凝碧备,黄鹤绕青松,英雄垂不朽,休唱大江东。”

红楼—这个不能也不会被中国人忘记的名字。作为“民国之门”的它是武昌首义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由抵抗侵略走向崛起的伟大的里程碑。怀着一颗崇敬与激动的心, 我向这幢屹立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建筑走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高大铜像,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不由得停下急切的脚步,仰视着这位民主革命的先驱高大的身影:他身着黄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坚毅的眼神凝视着远方。此刻的我似乎能够感受到他驱除鞑虏,解救历尽苦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民众的豪情壮志。一百年前,就是这个身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为新中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我情不自禁地深深的鞠上一躬,向这位“国父”表达崇高的敬意。

接着就到红楼门口了。二面铁血十八星旗不得不让我再次肃然起敬。革命初期,就是这样一面旗帜号召关内十八省的全体炎黄子孙都联合起来,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战场上青年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在此刻变得异常清晰,正是他们“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勇气和不怕牺牲精神吹响了武昌起义胜利的号角,使革命的炮火响彻全国。

终于目睹到红楼的端庄典雅了。百年的风雨并没有洗涮掉那鲜艳夺目的红色,日光下红楼依然是那么的雄伟庄严;正如百年的历史并没有使人们忘却这段历史,在心里对这群先行者的感激之情与日俱增。

步入展厅仿佛置身于当年神秘而又庄严的历史场景,那种紧张而又热烈的战斗气氛深深地感染着我。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大量翔实的史料,生动地反映了武昌首义和辛亥革命,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我对民国史的认识,更增进了对革命党人的敬仰之情。20世纪的中国,如同人间地狱般黑暗,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危亡难料,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是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高喊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给民族带来了希望,给民众点亮了曙光。“蛇山当年炮声隆,倾倒清廷首义功,荡尽寇氛民作主,江山永照红楼红”,这句题词精炼地写明了后代对革命党人的崇敬之情。

带着激动而沉重的心情,我走出了主楼,夕阳的余晖下,红楼被烘托得格外壮丽。至此,我的红楼之旅也该宣告结束了,然而内心却久久难以平静。

看到曾经的天朝上国被帝国主义的瓜分掠夺,民众受到列强的欺压,心里不由得沉重起来。正如孙中山所指出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一个国家要兴盛富强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不可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之后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也要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时俱进,学习各种先进知识技能,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脚步,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轰轰烈烈的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最终宣告失败了。然而革命者的初衷是好的,精神是伟 大的,他们走出了中国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步,他们的尝试和牺牲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关键一步,历史的丰碑上永远刻有他们的名字,后代儿女永远对革命先烈心存最深切的感激!

“斑斑热血,永励后昆。”红楼,记载了辛亥革命的足迹。这里,是中国一段漫长历史的终点;这里,更是中国一个崭新纪元的开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应该纪念,我们当自豪,我们当奋起。

读红楼梦有感篇七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红楼梦这本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 在这本书中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他们两人的爱情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本书中的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最后还阴阳相隔。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在封建社会中只知道门当户对,甚至连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对他们来说权利和利益十分重要,重要到连自己亲人也要出卖!所以才导致了封建家族的没落。

这就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权利有什么用?金钱亦有何用?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封建社会的人总是自己为中心,嘴上说是为了别人好,其实利益都在站自己一边!

我思想过后,拿起红楼梦再次感受,这次却觉得书中已没有尔虞我诈,各自算计的大观园里仿佛总是春天,最初的暖意,最纯的感动,最无邪的诗情,风露清愁,衡芷芳菲。年轻美好的生命,是那部书中最华彩的篇章。少年游,杏花插满头。

一曲红楼人叹息,如花美眷自凋零。 贾宝玉和林黛玉可说是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告诉了我们封建社会的黑暗!用泪水来告知自己的爱情!如果有来生,希望他们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读红楼梦有感篇八

在这个不同于以往的夏天,我在补课之余也看了本名著——《红楼梦》。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而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王熙凤这个人的形象,她泼辣,但又会见风使舵,并且还有一张利嘴,媚上欺下,深得贾母与王夫人的信任。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他阴险狠辣,从他设局陷害贾瑞就可以看出,虽说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从王熙凤设局使其患上相思病足可以看出此人的心思险恶。

在从他应某逼死尤二姐,又顺便将贾琏的私房钱搜上来了,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只为了钱财,而不惜伤人性命的狠毒之人,但最终他的阴狠毒来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那个本十分繁荣,十分具有实力的贾府啊。

王熙凤最终被休,也落了一个短命死的下场,也许他的死并不是天命,而是他自己作恶多端,自食恶果罢了。所以,做人并不一定要有多少钱,也并不一定要有多大的权势,只要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善良的内心,就足够了。不然坏事做多了,最后承受的人将会是自己,抱应终将会报应到自己身上来的。

而在现在这个繁华的年代,也许还会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灰色地带,也并不是那么清清楚楚的黑白分明,但至少不要颠倒是非,黑白不分,我们只要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纯洁的心灵,这份纯洁并不是有多们的高尚,要去济世救人,要为人类的平等而做贡献,甚至牺牲,我们只需要友好地与人相处,见了面会打一声招呼,也会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生出援手,尽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这一次的苏州昆山金属制作厂爆炸,导致65人死亡,120多人受伤,而在医院门前,献血的人们已排起长龙,等待献血,救助伤员。真些鲜血的人都是有一颗美好的心灵的人,他们在别人有困难时帮助了别人一把,我相信,当这些人有困难时,也会有许多的人来帮助他们回馈他们。

而那些见死不救的人,我虽然不知道他们将来是否会承受和那些他们不救助的人的灾难,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们遇到困境时,是没有人会使出援手救助这个无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的。你帮我,我帮你,大家帮来帮去,才是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的氛围,那样即使还有灰色地带,但是我们坚信可以将灰色清清楚楚的分成黑色与白色,但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将自己美好的心灵献出来,共同努力。

保持一份美好的心灵,这是曹雪芹大师从王熙凤身上警示我们的。

读红楼梦有感篇九

《红楼梦》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我为之折服沉迷。那个历来被人视为圆滑世故工于心计的薛宝钗,即便有许多人称她为“冷美人”,对她大加讨伐之词,我依然认为她“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钗是个封建社会典型的大家闺秀。她举止端庄,性格稳重,温柔体贴,而且聪明机智博学多才。她既慷慨大度礼数周全,又不拘于小节。当王夫人急需二件衣物给投井的自尽丫头金钏妆裹时,薛宝钗主动拿出自己的两套新裁的衣服以解王夫人燃眉之急,毫不考虑衣服给死人穿的忌讳。薛蟠从外地带回一些南方特产,送给薛宝钗,她又将此分送给每一个人,连赵姨娘都感激不尽,诚可谓礼数周到。在贾府众人(除宝玉外)的眼里她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少女。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她工于心计。难道说只有厚此薄彼才能显出她待人真诚吗?我鄙视那些当面把你赞成神,背后把你贬成鬼,斤斤计较于小事,看领导的脸色行事,媚上欺下的人。

薛宝钗无论是在长辈面前还是在丫头面前都一团和气。这就无怪乎贾母、王夫人对她青眼有加,袭人、麝月对她敬佩无比,就连一向心存芥蒂,怀疑她“有心藏奸”的林黛玉也一度把她当作知己。试想,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讨好长辈,怎么可能让所有的人都一直对她有额首称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即使薛宝钗一直都在作假,如果她永远如此,那又何妨呢?我们又何必指责她呢?我曾为此痛心疾首,既为宝钗也为那些本来毫无瑕疵,却因此遭人嫉恨,被批评得体无完肤的善良的人,因而十分希望世人能多一些客观少一些偏见。

正如温饱是一种幸福,饥饿的人才能体会;宁静是一种幸福,喧嚣才能体会;自由是一种幸福,战乱才能体会。也许薛宝钗的追求只有她才懂。而她那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则让我深深地敬佩。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她那样为了理想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因此“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我的眼前又一次浮现出薛宝钗那雍容大度的笑容。在大观园那百花摇曳生姿、各尽其美的群芳之中,她顾盼生辉“任是无情也动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说“我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我要说我独爱薛宝钗这在大厦将倾之际依然追求完美的“冷香”。我因此更爱世界文化长廊百花摇曳之中那独放异姿的名著。它的语言优美着我的视觉,它的思想启迪着我的灵魂,它的精神激励着我一步步走向成功,一点点地体味人生的精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