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9 18:10:06 页码: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通用10篇)
2023-09-29 18:10:06    小编:笔尘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脍炙人口的名句,谁没听过呢?三国里的英雄,的确就像后浪推前浪,数也数不尽。不过,真正的大英雄是谁呢?人们时常会道出几个响当当的大名:诸葛亮、赵云、吕布、马超,而我却不以为然,我则喜欢:刘备、关羽、张飞。

遥想桃园结义之时,誓同生同死,多么豪情!后来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打得吕布大败而回。

关云长过五布吕关斩六将,张翼德大闹长板桥,无不一立功。

可怜,关云长因性情傲慢,败于麦城,被吕蒙斩了首级;可怜;刘玄德因闻云长被斩,终于病死于白帝;可怜,张翼德因打骂军士,被军士所害,多么惨烈。

从中,让我明白了诸多道理:“做人,不能傲慢,更要有理智。不能像张翼德那样,一生气就殴打群士。也不能像刘玄德那样,一听关云长死了,把自己也弄病了,应该理清事实,重做打算。

《三国演义》能让你明白很多道理,让我们一起看三国吧!漫游在三国之中!

读了《三国演义》,我又见识了三国时代的诸葛亮等一大批足智多谋人物。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这个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失了街亭之后,司马懿率领十万兵马向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此时手下只有两千多老弱残兵,可是诸葛亮临危不惧,却叫人大开城门,在门旁布置了二十来个兵士扮作老百姓扫街,然后他本人端坐城楼上燃香抚琴。司马懿领兵来到城下,面对洞开的城门,耳听诸葛亮的琴声,疑心有重兵潜伏,于是退兵而去。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表现出诸葛亮胸有成竹,足智多谋的潇洒风度。

2、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多疑和对诸葛亮的畏惧。

3、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孔明的分析十分精辟,简直就是心理大师啊。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三国演义》是一部老少皆爱的古典名著。作者罗贯中呕心沥血地描绘出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我觉得其中写刘备外貌的句子特别好: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的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读了这几句话,我感悟到了写人作文的方法:要写好这类作文,要抓住人的特点来着重描写,如作者写的,双耳垂肩等特点,登时使刘备这个人物“活”了起来。

当我读到桃园三结义时,我为他们的“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深厚情谊感到钦佩不已。

当我读到“三英战吕布”时,我看到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当时恼了虎将关云长,瞪起丹凤眼,竖起卧蚕眉。手提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催马上前,夹击吕布”。当读到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一员虎将(关羽)正对吕布怒目而视,随后提起青龙偃月刀,上阵与吕布一阵拼杀。又当我读到“关张奋力,三将酣战五十回合,犹然战不倒吕布。”时,我不禁想,关羽张飞合力都打不败他,吕布不愧是一代枭雄啊......

我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而叹服,也为刘禅那扶不起的阿斗的乐不思蜀而悲叹......

读《三国演义》时,我百感交集,时而愤怒,时而惋惜,时而欣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世人都说曹操乃一代枭雄!可是只一个枭雄,怎么能写出如此即潇洒肆意又豪放不羁的诗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诸葛孔明先生,怎么偏偏就投了超级软弱无能的刘玄德呢?每每说到此,老妈都好像恨得牙痒痒的!老妈不止一次郁闷地说刘备除了一个汉朝正统的刘姓外,其余比之曹操,孙权皆不如!若是诸葛亮当时投了曹操,早统一全天下了!什么三国,什么两晋南北朝统统靠边站啊!

历史终究是历史,没有如果这一说,所以老妈让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计。也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看过全篇的《三国演义》,反正罗贯中的那部版本我还没有读过,我看的是注音连环画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定三分隆中对策,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什么周公瑾火烧赤壁,什么关云长水淹七军,什么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因为小说添加了许多奇幻元素,又采用虚实夸张的描写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创作,所以比真实的历史有看头的多!

虽然原版的《三国演义》我还没看过,但开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简直如雷贯耳啊!因为书本上的历史不就是照着这个轨迹走的吗!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好不容易有了秦汉的统一,可是还没有统一的太久,中国又分成了魏,蜀,吴三国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对策”。这个天下三分的'对策可不是诸葛亮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空想出来的。史书上说刘备请教诸葛亮,而诸葛亮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以及对当时局势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各方军队政权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的天下三分这一说!诸葛亮当时对刘备坦言:“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他自己又很有军事才能,可谓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可谓占着地利;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战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进取三秦,老百姓肯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这样一番精辟又言简意赅的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小伙伴们读了,是不是也超级佩服诸葛亮的绝顶学识跟无双智慧呢?只可惜了这人间奇才的“卧龙”先生,为了蜀国是那样地劳心劳力,鞠躬尽瘁!到最后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啊!也许还是老妈说得对,诸葛亮真的应该投奔曹操的,这样说不定不会让人感到那么遗憾了!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小伙伴们一定要读一读。因为书本会向你讲述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风云际会;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鼓角争鸣;更会在你面前展现一部充满传奇色调的精彩三国!抽空一定要看呀,我还等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刘备死后,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他又辅佐刘禅和魏、吴对峙;他鞠躬尽瘁,凡是处罚20军棍以上的事都要亲自审理,不丝毫怠慢,公平对待军中所有士官,对待他们亲如一家,由此蜀国的军队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战斗力强。到后来,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盖等老将们都一一去世后,诸葛亮也操劳过度。但基于先帝托孤,蜀国国力下降,他便更加日夜操劳,发明了木牛流马、连弩等先进武器,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在他第六次出祁山攻打魏国时,终因操劳过度而病逝。临终前,他留下了一条计谋,如果魏军追来,就把诸葛亮的雕像放在战车上吓走司马懿。

最后,蜀军按计吓退了司马懿,安全撤回。关羽也是一位让我佩服的英雄豪杰,他忠义豪爽,英勇善战。例如: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刮骨疗伤、水淹七军、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大战黄忠。虽然曹操对他很好,很欣赏他,想收他为将军,但他却对刘备忠心无二,护着二位嫂嫂投奔刘备。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可以杀掉曹操,但他念及曹操曾对他的旧情,放走了曹操。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英雄豪杰让人敬佩,如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心耿耿的赵子龙、富有献身精神的黄盖等。也有一些人物让人叹息,如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英年早逝,未能成就大业的孙坚、孙策等。(三国演义)是一篇史学巨著,记载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暑假里拜读《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 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 200 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 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 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等等,无不个个极尽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 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

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

”这句话不无道理。周 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 无数的军事谋略, 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 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 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 长厚的鲁肃, 勇者张飞、 许楮、 典韦, 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 无不个极其态。

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 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位人物, 他们分别为两国的重臣, 且皆深谙韬略, 通权知变, 可谓当世之奇才, 而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在与司马懿交手之前,他运筹帷幄中,决 胜千里外,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论才干,论智慧,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

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正是因为他的坚忍不拔、锲 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死于五丈原,死在跟司 马懿的对抗当中。

对这么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及,但诸葛亮却很 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有正式出场,大显身手的 时候, 诸葛亮就称赞:

司马懿 “乃世之英雄” 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 。

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 不怕孙权, 当然更不怕周瑜、 夏侯惇之流, 这些人他全不放在的眼里, 唯独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在性格上没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这些人 都有突出的性格优势,同时也有明显的性格隐患,像曹操性格多疑, 周瑜气量狭小。这些性格缺陷,易于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战争中,容 易受到致命的攻击。虽然司马懿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太大的 缺点,所以谁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非常难以对付。

诸葛亮“六出祁山” ,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 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一直打胜仗,甚至让司马懿在上方谷险些丧命。

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诸葛亮好像胜了, 但从来没有大胜,没有彻底地胜;司马懿好像败了,他却也没有被彻 底打败,因为他始终是有实力的。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正是司马懿的`坚忍不拔才一次一次地阻 挠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 手。

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那股软磨硬抗的劲 儿。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坚信自 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输。司马懿对付诸 葛亮的战术就是: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 追,反正我粘着你。所以, “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 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 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 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 有什么可挑剔的, 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 就是他的多疑, 特别地多疑, 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 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 虑。

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前提 条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但是从司马懿的具体表现来 看,他的多疑有时并没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时小心谨 慎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样就不免贻误战机。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一战。古人说:

“料事者先料人。

”要预 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预料一个人,要充分吃透一个人。诸葛亮是个聪 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才能神机妙算,算 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所以, “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 亮的智高和胆大,也不仅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同时也表现出 司马懿的过人智慧。更重要的是, “空城计”故事还表现出司马懿的 战略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力以 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无功而返。虽然诸葛亮在北伐中算无 遗策,多次打败了司马懿,但却没有彻底打败他。诸葛亮北伐最大的 难题是粮食。

蜀军的粮食要通过千里栈道运输到战争前线实在非常困 难。所以,时间利于魏不利于蜀。虽然诸葛亮认识到这一形势,但却 没有从战略方针的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司马懿认识这一形势, 采取了软磨硬抗的战略决策,最终活活拖累死诸葛亮。所以说:诸葛 亮是战术高手,司马懿是战略高手。诸葛亮赢得一场战役,却输掉整 个战争。

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放下沉甸甸的《三国演义》,那淋漓尽致的情节、拍案叫绝地计谋,还是余音绕梁,丰富的句子、富有表达性的好词佳句,都深深在我脑子里扎了根。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关羽,他也是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啊。

还有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小说。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而且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它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它留给我们青少年,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学习三国演义,我们就应该学习古代人的长处,借鉴他们的做法,更好的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于我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此书。读的次数也已经数不清了。上篇谈到,最近利用空余时间把《三国演义》重新温习一遍,对照听《曾仕强讲三国演义》,尤其关注“忠信”和“仁义”问题。写下自己感想。

关于忠信

何谓“忠信”?古代讲“忠君爱国”、“忠诚守信”,忠于国家、忠于君主。今天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最高层面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只有对生育养育其的国度和人民具有忠贞不二的信念和感情,才能强有力地站立在这片土地上。不能因这个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存在一些问题就舍她而去,更不能因其他国家比我们先进或优秀就离心离身。这样的人,即使去了另外一个国家,即使享受着看似美好的环境,内心的支撑也终究难以挺立。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科学家即使在国外成名成业,依然盼望回归故土、报效祖国的原因,因为其内心的忠信之念难以消除,只能是祖国和人民。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每个人对于忠诚的理解和重视不同,导致的最终选择也不同。即使对自己的选择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只要非忠信于国家和人民,也终究不是我们所言的忠信。

国家之下的层面,就是事业和人。对待事业要忠,对待人要信。具体而言,就是忠信于自己树立的事业,忠信于自己所建立的共同关系。中间出现改变,有时也自然在可理解范围。因为也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但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经常选择和变化,其便不再是良禽和贤臣,只是一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者,其变化和选择也便远离忠信之意。一个四处效忠的人,终究会被抛弃,这是吕布的悲剧所在。一个看准了就从一而终的人,甚至可以成为神,这也便是关羽被后人尊崇的原因。我们提倡明忠,反对愚忠;提倡精信,反对钝信;提倡大忠,反对小忠;提倡大信,反对小信。古人云“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一旦答应了,就是尽心尽力而为之;一旦决定了,就是拼尽全力去做好。这便是“忠信”之要义。

关于仁义

仁义和忠信是不同价值体系的东西。仁义,是一个具有强烈价值观念的道德体系,反映到一个人身上,更多是其人格魅力和宏图志向。仁义之人,必然有博爱,有周礼,有信义,具有悲天悯人的时空情怀,具有坚韧不拔的超凡意志,具有宽仁人之心、行仁人之举的价值与实践融合。行事的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是否具有仁义之心,是否把人民放在心中,放在首位,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在阴谋家或者一些自诩战略家眼中看来,是不合算或者愚笨的,对于仁义之人却能体会其中的洪钟大义。只有仁义之人才能体会仁义之利,而非仁义之人往往既不能体会也不愿体会仁义之利。仁义只有是出发,是自然的心态和行为,是根植内心的种子并发芽成长,其结果才能是宏大的。带有非仁义的目的的仁义,既不能长久,也往往不能善终。

仁义如此抽象,何以仁义呢?首先,胸怀更宽广,眼光更长远,把人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谦卑之心,博爱之心,诚意之心。对于当政者,政策制定与执行,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仁政,百姓心中自然清楚。对于一般人,做事情要充分考虑他人利益和想法,要有爱心,要有义举。难的是,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或名声而去行事,纯粹地行仁义。正如老子所言“无为而无不为。”正因为不考虑自身之利益,而谋划民众之利益,最终获得利益最大化,人民受益,社会进步,历史发展。仁义是最具有感召意义的价值,在其笼罩下的人民愿意与之一起相随,愿意与之一起度难,愿意与之一起拼搏。而以利益结成的同盟,即使输之于再多的利益,终究是表里不一,难以久长。

忠信和仁义是一种伟大胸怀,是我们应该具有和努力养成的品质。过程是艰辛的。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深切认同,对共同理念和价值的充分信任,对共同理想的矢志不渝,需要通力合作,有时甚至要做出牺牲。虽然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发展,但在此方面,古代先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路漫漫,其行昭昭,其意辉辉。忠信仁义,依此作为内心所求、外行所系,九死不悔。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关羽得知荆州、江陵等长江要塞相继失守,非常震惊,几乎不敢相信,他马上率兵从樊城南撤。

而吕蒙进入江陵后,释放了被关羽俘获关押的于禁,又派人抚慰蜀军将士和家属。这些举措,使蜀军军心涣散,斗志瓦解,许多将士半路而逃。关羽恨得咬牙切齿,大叫:“我生不能杀吕蒙,死了也要杀了他!”

孙权的军队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而关羽节节败退,一直退到麦城。孙权率兵赶到,派诸葛瑾多次劝说关羽投降。关羽假装投降,在城头上竖起白旗,暗地里带了十几个骑兵弃城往西而逃。

孙权闻讯,派兵阻断了关羽必经之路,埋伏在草丛中,用绊马索绊倒关羽等人,活捉了关羽。

孙权亲自出马,再次劝关羽投降,然而关羽怒目圆睁,破口大骂:“我和刘皇叔一起共谋大业,怎会和你这样的叛贼共事。要杀便杀,要剐便剐,何必废话!”

孙权怕留下后患,杀了关羽。

刘备得知关羽被害消息,昏倒在地,醒来后不吃不喝,整天痛哭不止。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则日日哀鸣,也不吃不喝,没几天就死了。

三国演义第37到38回的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十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性的小说,但书中的主人公的品格却激励着我们。

我们要以古人为镜,取百家之长,争取有更大进步,向成功挺进。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精彩的一百二十回的第二回:张冀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这一回主要讲了:张飞用柳条痛打督邮,但在仁慈的刘备的劝说下,仍旧停下了,以及何国舅谋诛宦竖。

我们现在还小,还在成长,我们可千万不能太卤莽,同时也不能对人太仁慈。如果太卤莽的话,就可能会失去许多朋友,如果太仁慈的话,那么被你帮助过的人就会得寸进尺,使你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