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30 21:07:02 页码:14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模板13篇)
2023-09-30 21:07:02    小编:书香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一

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9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二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三

里程表(一)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四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挂图、计分表等。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五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

钟面模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

3、教师板书:晚上9时 上午9时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

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书。

3、自学反馈。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时?

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

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反馈。

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

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六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正确数出多少种图形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球体、三角形呢?

课题10以内连加法第11周第4—5课时

10以内连加法活动目标:

1、学会连加法

2、能够准确计算

学习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活动难点:正确,快速的计算活动过程:

一、口算练习

二、新课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七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八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年月日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揭示课题)

1、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2、请大家拿出你带来的年历卡,你会看吗?那在年历卡上找一找你的生日,把它圈一圈。

谁来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么找到的?

3、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年历卡,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一起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

(1)你是怎么填表格的?

(2)通过刚才的观察和统计,你还发现了什么?

4、游戏

随便报一个月,要是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李老师报了月份后,喊了开始才能起立,不然你就犯规喽!

7月你怎么判断的?

8月怎么8月还是男生站起来

4月10月2月

5、计算全年天数

(2)交流总结方法

1、猜节日

国庆节植树节儿童节教师节

2、修改日记

(2)读了王心的日记你想说些什么?

3、整理食品

(2)这里还有些食品,大家来看看它们能不能顺利通过检查

光明酸奶牛肉干巧克力蛋糕喜之郎果冻

20xx.3.102004.3.2520xx.3.12004.9.1

30天1年一个星期半年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我们学校网站上有一些有关年月日的一些小故事和小知识,课后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回去后做一张20xx年1月的月历卡。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九

教学内容:

教材p8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走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线路。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行走的方向。

教学过程:

2、揭示课题:认识路线。

1、引入:师出示1路车路线图。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火车站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2、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

3、师:我们乘坐1路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动物?

4、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猴子在熊猫的什么方向?狮子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5、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大门出发去看完所有的动物,再从大门出来,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b)指名介绍路线图。c)集体评价。

1、我来当导游:通过下面的路线图说说从甲地到乙地是如何行进的?途中经过哪些地方?

2、从动物园向( )走到电影院,然后,又向( )走到少年宫。

3、从火车站向( )走到站前街,又向( )走到商店。

4、从游泳馆向( )走到图书馆。又向( )走到医院。

教材p10 5-7题。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十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知道平时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折纸)你们玩过吗?那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 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导入:刚才大家的折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述:老师这里有一盘苹果,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你们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你们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这盘苹果的1/2)

一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盘苹果有几个呢?平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取下盖布,露出6个苹果,谁能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

问:现在谁来说说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问:你现在还能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操作体验

(3)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说)

自己再轻声地说一遍。

小结:是啊,我们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个就是它的1/6,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两个就是它的1/3,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3个就是它的1/2。刚才我们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来平均分的?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体演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操作实践、巩固加深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两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种学习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写好活动报告,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十一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3、通过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事情,受到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

课件、28页列车时间表每生一份。

一、导入

二、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读题。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某某同学的算法和书中红红的算法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算的。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数学学得真不错,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能够如鱼得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经历了计算经过时间的一个全过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更难一点的挑战呢。

学生拿出师给准备好的列车时刻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师:同学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想必不会被老师的问题给难住了,请看大屏幕。

生尝试解决。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了

四、练一练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每个电视台呢都有自己的一个节目单,我们来看一看中央七台的节目单吧。

学生讨论回答。

师:你真聪明,那我们先来计算一下,大风车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生自己完成

师:同学们完成的不错。接下来同学们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且完成。可以吗?

生自己完成。

交流自己的结果。

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引导学生读懂列车时刻表。

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进行计算,很快列出具体作息时刻,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数手指计算。

2、画时间轴,在轴上数出经过时间。

3、画出模拟钟面,标上睡起时刻再数出经过时间。

4、少部分学生笔算。

1.t1次列车是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刻是下午5点。

2.t2次列车是从长和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刻是下午4点36分。

3.向上箭头表示进京,下向箭头表示离京。

4.t1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23点29分。

5.t1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5点01分。

6.t1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7点12分。

7.t2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17点56分。

8.t2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20点04分。

9.t2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1点39分

1.每个节目的结束时间其实就是它后边的节目开始的时间。

2.可是这里边还有广告时间,因此如果我们把每个节目看结束时间看成后边的节目开始时间的话,里边是加了广告的时间。所以算出来的节目时间只是大约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十二

课题:

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

2、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通过涂一涂、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钉子板、三角尺、各种图形、有一定硬度的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请你观察一下这幅图中的数学知识体现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校园图,引导观察:数学知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细心的好孩子。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四边形,那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板书:四边形)

生: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有四条边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板书:)

生:(众)不对,它的边不直。

师:边还得是直的,你们也没说啊?以后记住说清楚。我明白了,四边形应该是这样的。(板书)

生:不对!得连起来!

师:怎么又不对了?还得连起来。哪位同学来连一下?

生:(板书)

师:原来这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谁能用语言来叙述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式四边形?

生:由四条直边连在一起的图形是四边形。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

师:我明白了。我再画一个四边形,你看符合不符合要求?(板书)

生:这不是四边形。它的角不是尖的。

师:怎么还不对啊?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啊?

生:还得有四个角。

师:完整地说一遍。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有四个角。

师:嗯,你们真棒!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边形是有四条直边围起来,有四个角的图形(板书)。同桌两个人互相重复一下。

(3)感受图形,深化认识课本79页例1:涂一涂

(1)(课件出示图形图片)四边形可就藏在这里面,你能把他找出来吗?请给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看谁找得准。(让学生给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教师巡回指导,同桌互相检查评价。)

(2)学生汇报,课件展示答案

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呢?其它的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呢?(强调:四边形的边必须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1:剪一剪、画一画、围一围

(1)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分组练习,第一组,用剪刀剪四边形;第二组,用笔画四边形;第三组,用钉子板围四边形。(点击课件播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派一位代表,说一说,你所做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练习2:游戏

(1)同学们表现都好极了,我相信以后再出现四边形你们肯都认识它。但是,我们的好朋友小猴子遇到了一点麻烦,它只能沿着四边形走,才能顺利回到家,它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刚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它找到回家的路。

(2)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答案练习3:找一找

(1)四边形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四边形。例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文具盒,看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点击课件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寻找,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2)在我们这小小的教室里已经找到那么多的四边形,那走出课堂,生活2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四边形。请看:(点击课件,让学生欣赏图片)

(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74+28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2.30.9+6.214.1+3.62.08+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食盐一袋火腿肠味精一袋

1.86元1.00元5.06元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4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的减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0.5810.9+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第5课时

课题: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5.40.6+0.80.36+0.4

0.9–0.70.8–0.41–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第4题和p98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0.95-0.58=0.37;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1.3=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了。

一年级(下册)

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年级(上册)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本单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所以教学内容还包括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计量单位。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初步的面积概念;认识并能使用常用的面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经过探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面积计算公式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四部分编排,共编写了六道例题、五次“试一试”(“想一想”)、四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三道思考题和两篇“你知道吗”。

1.初步建立面积概念。(第74~77页)

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这里的“大小”不是有的大、有的小“相差”的意思,而是每个面各有确定的大小的意思。

74页例题教学面积的意义。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这样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面积的意义,分三个层次展开面积意义的教学。

(1)第一层次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想”——想“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

这个层次的教学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能仅仅比出黑板表面比课本封面大、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各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可以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黑板的表面、哪里是课本的封面,感知物体的“面”。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黑板面有多大、课本封面有多大,感知物体的面有确定的大小。第二,在学生知道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以及为什么说黑板表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3)第三层次是开放的,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一方面让学生反馈对面积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第75页例题教学内容有两点:一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二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本例题的学习,继续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例题出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他们认知迁移,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前面例题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时,使用的方法是观察,因为相比的两个面大小差异很明显,一看就知道。这个例题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差异不明显,凭观察难以作出判断。于是,要采用别的比较方法,如把这两个图形叠起来比一比,或者用同一张纸条量一量,当然,学生还可能想出其他方法。如果两个图形不便重叠的话,用同一张纸条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对后面学习面积单位有积极的影响。

还有一点要注意,教材没有对面积下概括的定义,只要求学生结合实例体会面积的意义,在表象的层面上认识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是比较方格纸上的四个图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些。用相同的方格量也是比较面积大小的一种方法,用图形有几个方格那么大的方式描述图形的面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图形的面积是它的大小,另一方面又为以后用面积单位计量面积作了极好的铺垫。第4题先描出图形的边线,再涂出图形的面积,这是教材第一次引导学生区别周长与面积。通过描和涂,学生能体会到图形的一周边线的总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围在边线里的面的大小是图形的面积,从而明白周长与面积是不相同的。第5题让学生观察学校平面图,图上可以看到校园里有哪些建筑、有哪些场地,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还能看出什么占地面积大些、什么占地面积小些,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

2.常用的面积单位。(第78~81页)

例题及“想一想”让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例题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吗”,由于学生曾经用自制的纸条量过图形的面积,所以这个问题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自选工具来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各人选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答案不可能一致。为了能有一致的答案,需要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进而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这一小段教材在引发学习动机的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人类创造面积单位的历史过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