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 教师读书随笔(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3 21:17:02 页码:7
2023年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 教师读书随笔(汇总12篇)
2023-10-03 21:17:02    小编:飞雪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一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是啊,对学生每一个老师都倾注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一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二

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读书可以夯实教师人文底蕴,是提高思想境界与文化品味的基础工程。任何出类拔萃的写作者,首先必然是永不间断,长于吸收的阅读者。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最应该而且最值得站的是理论家这些巨人的肩膀。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将使我们看得更远。”作为我来说,虽然说也从教了12年了,但在新课程标准面前,在新教育实验面前,还只是像孩子一样刚刚学习走路,刚刚走上讲台上的人生路。为了使自己扎实掌握教育真谛,我开始与书为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在我家的会客室里,有一整架书。每每夜深人静,妻儿都进入梦乡之时,一切都归于沉寂,只有墙上的石英钟还在不急不慢地丈量着夜的深度,此时,我就独自摩挲大小不一的书,闻吸飘飘荡荡的油墨香,心中总是充溢着一股欢欣与怡悦,取书一册,慢慢翻阅,怡然自得。不论风霜寒暑,只要打开书本,古今智者便乘着晚风与夜色翩然而至,无须客套,不用茶烟,高山流水,促膝谈心,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一任歌哭怒骂,听凭云倦云舒。

明代的王心斋曾经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体,的确是极好的见解,当然,学习并不仅限于读书,但读书却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有多少学者或读书人嗜书如命,我现在读书也入了迷。在幽静斗室,伴一盏台灯,手执一卷,全身心投入,任思绪如骏马奔腾,尽情驰骋,览遍名师名作,目睹中外教育史兴衰荣辱。与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等大师一起体验教育真谛,品尝咀嚼魏书生、于永正、李吉林等名师睿智和超凡的教育技巧,让理性之光粲然于脑海。静静地揣摩教育的快乐,时而拍案叫绝,在心底引发阵阵莫名的感动,一股控制不住的激奋和灵感奔涌,总想写些什么,说些什么。于是乎,就端坐在电脑前,轻轻敲击键盘,随着“啪啪”声响,一篇篇随笔、日记、论文尽也汩汩而出。于是,也就有了我在“行知论坛”上的《佐明手记》,有了我在“教育在线”上的《澜溪花》。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发帖,一边反省,渐渐读书写作的兴趣越发浓厚,于是我就越发渴求好书,到学校图书馆借,去书店购买,在网上寻觅。一旦遂得心愿,无不兴奋久久,歌之舞之,从《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让语言与生命同构共生》到《魏书生文选》、《教海漫记》,然后是《教育的视界》《细数阳光》……怀着珍爱的心情,细心拜读,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仿佛一股股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又似饮进醇香的佳酿,让人心醉神驰。一旦与同事谈论起“书经”幸甚至哉,带着一种迫以狂热的虔诚。书是传播思想的能启发人思维,但也不能过分迷信。所以我认为读书即要能入,又要能出。庄子说过:“筌者所以在鱼,得而忘筌;言者所以在薏,得意而忘言。”我想这里的“得意”既指书中之意,又指自得其意、自得其乐。大概这就是王心斋的:“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吧!有时书中的做法,对我们的教育实际并不合适,我们就应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因材施教”了。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读书,使我告别无知无识无能;读书,使我获得接天通地的感悟;读书,使我对教育多了一份自信……在读书中,我实在是得到了许多难以形容的乐趣,在乐趣中学到了教育的真谛,提升了思想理念。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三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与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与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与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与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四

纪伯伦曾说过“荣誉是热情站在阳光中影子,花根是鄙弃荣名花朵”。我想这句话送给朱永新先生一定是最合适不过。他是全国人大会委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是苏州大学博导,但他却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力图不让孩子掉队老师。初听他名,缘于他连续11年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提案;敬仰他人,却因有幸拜读他《教育之旅——教育承诺》。

翻阅书籍,会发现全书以一种访谈形式展开,记述朱先生近些年和众多媒体关于教育观点一些对话。在这些对话中轻易就能发现,朱永新先生致力于新教育实验理念普及和推广,他提倡多角度关注孩子人格健全与成长。但让我最感同身受还是他所提倡“全民阅读”理念。他认为这是新教育实施最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改革必由之路。他在访谈中提到“一个不善于阅读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民族,也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民族”。朱先生还以犹太人为例,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有45本书阅读量。这似乎让这个种族人才辈出、贡献良多变得不那么匪夷所思。

而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重要。他有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提高表达能力等诸多作用。正如朱先生所说,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是必要乳汁,那课外阅读就是孩子健康成长其他营养物质。但现实操作中,我们总会感到荆棘满路。应试压力、阅读方式改变、社会观念不认同等都让孩子读好书路径看似越来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阅读”理念。由民众阅读形成一座城乃至范围更广书香氛围,去吸引那些离书越来越远人群。例如,他认为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阅读,定能形成共同语言,拥有共同生活密码。他始终坚持,哪怕多一个人爱上阅读,这世界便也多一份书香。

掩卷沉思,朱先生理念,我想就现在来看是梦想大于现实,毕竟太多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太多人甚至没有阅读兴趣。但长此以往,从书香校园影响到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到撬动中国教育改造,也并不只有渺茫希望。低头再看书面上朱永新先生,我惊讶一个身体力行搞教育改革人,看起来却温和淳朴、笑声朗朗,我想那一定醉人书香才能浸润出儒雅气质吧!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五

课间,在同事办公桌翻看《小学语文教师》,一篇《“152”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验》的文章一下吸引了我,连忙借阅,因为上课不得不放下,放学路上一边走还忍不住看几眼。

文章的作者高子阳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从2004年开始阅读实践活动,已经坚持十年了。十年时间读过的图画书、桥梁书、纯文字的童书260余本。

于是,他提出“152整本书阅读教学”即“要我爱儿童整本书阅读”。看的我激动不已。

“152”中的“1”指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轻松读完1000本世界经典图画书(就是绘本);“5”指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轻松读完500本世界优秀桥梁书(图文比列1:1,字数在1500-15000之间的童书);“2”指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轻松读完200本100-200页左右的纯文字世界经典图书。

到这样一串数字,令人惊讶。三个学段加起来就是1700本啊,这是什么概念?

作者给我们进行了计算。课标规定九年读400万字,实在太少了!按照一本书10万字算,九年读40本书,每年读书约4.5万字。那么每天呢?作者用算式进行形象地说明,400万字的阅读量,每天只读1218个字,相当于读一本杂志一页多一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似惊人400万字,其实每天只要四五分钟就行了。

而4000万字的阅读量,作者说需要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作保证。学校25分钟,回家再读25分钟,依然轻松完成。

看到这些,我更加坚定了信心。目前,我进行的读书活动,读书时间与高老师提出的读书时间如此相似。每天下午上课前20分为全班读书时间;另外要求学生在家高声读书20分钟。

高老师还列举从报刊中收集的一些数据,来说明读书数量。犹太人人均每年读64本。芬兰人均每年60本,并年年孩子增加。俄罗斯人人均每年读55本。美国从克林顿总统开始执行人均每年读50本书的计划。亚洲日本人最多,人均每年40本;韩国人均每年25本。近十年,我国人均1.6本(2002年)、2本(2005年)、4本(2008年)、6.6本(2011年)、4.39本(2013年)。看到这一连串的数字,高老师提出读4000万字,迫在眉睫。

至于读书的好处,作者也列举了大量的理论作依据和古今中外的事例。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结合国情,地情、校情、班情,带领孩子阅读。首先,找“米”下锅,让孩子有书读。我校各班都建立了“图书角”,都有一定的藏书量。学生有书可读。其次,想方设法把引上阅读之旅。老师要向学生推荐好看、好玩的图书给学生读。第三,确实落实阅读时间。这一点最难,需要老师、家长、社会各方的重视,形成合力,方可达成。

[再谈读书教师随笔]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六

其实,阅读《教育的力量》,就能够给出明晰的解惑之路。教育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我们应该竭尽所能,让每一个世界变得生动、快乐、不单调、不沉闷、更不黑暗;在充满阳光的白天帮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注意到星空的美丽;即使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走出茫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人,这就是教师。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会让我们变得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阅读《教育的力量》,我们确切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不断进步。肖川老师的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练就的教育学问。

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我们深深地感动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激励着我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权力金钱,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小草对春天的回应和礼赞。

阅读这些经典名著,我总是不断地被吸引、被感动,有些东西便不留痕迹地沉淀下来,沉淀到我的内心深处,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清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教师在一生中要不断提高自我,需要读书好学。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献。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05.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07.

(作者单位 山东省烟台龙泉中心小学)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七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丛书》中的一本。在阅读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这本书是编者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晶,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区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的标志。这本书特别适合于在第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实验区体育教师自己积累的经验,是发生在第一线教师身边的事情,是新课程改革中生动的故事。具体心得如下:

在这本书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提到了“自我反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需要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做法如下:

1、要将反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反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2、要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

3、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

4、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帮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这本书中还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中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学生去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当然也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是中考科目之一,分数也很重要,要计入中考总分的。

1、学生需要的品德教育。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近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八

朱永新教授提出新教育要构筑理想课堂,在课堂上我们要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熠熠生辉的平台。

今天的语文课我教孩子们学习《彩虹》一课。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我和学生商定,采用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如果谁读错了就要停下来换下一个人。(以往读书的形式很多,但我总是让学生耐心听同学读完后再进行评价。)由于我采用新的读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发现听的同学特别认真,读书的同学更认真,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当前两个同学由于多字或少字被叫停后,第三个同学是李佳明,一个很内向的男孩,平时不爱读书,从第三段开始,他居然非常流利地一直把课文读完了。同学们不由自主的为他鼓掌,他自己也非常激动。我也更为之激动――为李佳明同学的认真读书、为同学们喜欢这个新方法!我不由得为孩子们鼓起掌。

以前,我总是担心用这种办法会扼杀孩子读书的欲望,总是要求学生耐心听等同学读完再指正。今天一试“遇错叫停”这个方法,不但使读书的孩子更认真了,而且使听的孩子也非常专注。我忽然觉得自己真是杞人忧天!相信通过这种新的读书方法,出现错误的同学一定能知错就改的,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孩子们爱上读书。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九

无意中在《早期教育》上看到一篇对《儿童行为管理》一书的介绍也或许是因为我园正在做的一个课题与孩子的行为有关,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到网上买了这本书来看,本书是由英国学前教育研究家希拉。里德尔—利奇著,由刘晶波翻译。我对译者序篇中的一小段话印象特深:“你知道,为什么上帝要把小孩子们造得那么可爱吗?……因为上帝知道,小孩子们会把大人弄得很累。甚至折磨得筋疲力尽,如果不把小孩子们造得可爱一些,他担心大人会忍耐不住把他们杀掉的”这让我想起与孩子共同生活的这么多年中,有气恼,有伤心但也有惊喜,有欣慰,有快乐还有希望。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书中提到对教育工作性质的阐释“快乐并痛苦着”。

“尽管每个人都可以列出一长串中生活变化着的观点,目标和行为,但是这其中必定有某些会终生保持的稳定的核心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儿童的童年经验和家庭影响塑造的”读完这段话后,我不竟心理抖了一下,原来我们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其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我们怎样才能将一个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如一盘散沙的班级培养成一个有良好常规和正气的班级呢?怎样才能让那几个重点难管理的孩子听我们的话,管好自己呢?作为老师我们都明白讲道理有时甚至在幼儿做错后去批评教育他,孩子们很显然都会屡错屡犯,屡犯屡错。有些孩子虽然不会再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当的行为并不代表他真正已经懂得了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而他是害怕老师的批评他。即使他在我们面前是个乖乖的好孩子,也未必就这么信服你。

“在开始了解儿童某种行为的原因之前,我们有必要审视自己关于行为的立场和价值观”。那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的行为立场和价值观是什么呢?“一切为了孩子好”这就是我的立场和观点。那怎么做才是为孩子好呢?那些上学学过的理论大部分被抛在脑后了,整天拿着工作忙,孩子多,班级遗留问题搪塞着自己,从来没有好好审视,自己与这些科学的教育理论观点偏离了多少。

因此,我每天依旧那样忙,处理完这一堆事情,还有另外一堆事情,我只想着每天怎么去管理孩子,怎样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孰不知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应是让他的学生学会如何管理自己,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自我管理的技巧和能力,鼓励他们自愿的在自我愿望和规范要求之间折中。我现在是一位管理者,管理着一个班的将近五十名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如何让我班的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呢?如何学会调节自己和别人的需要,不能因为孩子才上小班,年龄小,很多道理不懂,而放弃这个想法,孩子每天都在不断地长大,心智在不断地成熟,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也是一个很难很艰巨的任务,既不能放任孩子也不能压制孩子,孩子需要爱和赞同,他们需要知道,如果自己很自私就不会赢得别人赞同。我们要给他们爱要适当宽容他们行为,也要有理由地赞赏他们,正如这句话“增强能力更多着眼于发展自信和积极地自尊,这些个性品质对于儿童积极地行为养成是有利的”。

我们应该通过哪些方式方法来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呢?而且还要注意不能让孩子最后成为一个受不了挫折的孩子。有理由,有根据的表扬,鼓励,赞赏……但我认为这些远远不够,班里的孩子毕竟不是一个,班里的事情并不是只有几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可能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并不是当孩子需要我们微笑的那一刻我们才会出现。当下,我认为让孩子懂得道理,知道做对了不仅有老师会赞美,小朋友会喜欢,自己也要夸奖自己,也要大声对自己说:“真棒!加油!”

幼儿教师工作随笔

幼儿教师教育感悟随笔

读书高中随笔

简爱读书随笔

名著读书随笔

论语读书随笔

故乡读书随笔

教师读书随笔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十

在目的篇谈为什么而教中,本篇首先对体育=体质教育进行了思考,有人把这种观点称为体质教育论。分析了产生这一理论的两大历史背景,但在现实中仍用这一理论来指导体育教学,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应把这一理论不断更新。

从打破说起一节中通过分析一些人对在安排体育教材时,要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的思想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打破不等于不要,即打破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教材体系,提出了打破的真正含义是指我们不应把运动竞技技术传授当做体育教育目的的全部。这节最后的几个不等式,其意义和指导作用也是非常重大的,即打破不要运动技术的传授;改革不要运动技术的传授 ;快乐不要运动技术的传授;成功不要运动技术的传授 育人 不要运动技术的传授。

在话说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一节中,首先,讲述了体育学科学科目标建立方面的特殊性:1、体育学科目标的内容抽象而宽泛内容界定含混;2、体育学科的目标缺乏递进性;3、体育学科的目标有较大的流动性。通过讨论以上三方面,归纳出:体育在教到什么程度算是完成目标这一点上,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进一步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提出了四点假说。其次,说明了体育学科在内容上的特殊性有以下几点:1、体育学科内容不是依托体育学,而是依托体育项目的说法;2、体育运动素材数量极大,且层次不清,筛选教材困难;3、同一素材里内含的教材因素很多;4、体育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来自于竞技。第三讲述了体育学科在实施教学上的特殊性有以下几点:1、教学实施形式更加多变,教学模式多样化;2、情报信息量、生理负荷量和情感刺激量,都是体育教育教学实施中的不可忽视的要因;3、人际关系、学习能力表现更为外露,学生的相互作用因素更为重要。以上这些特殊性也是体育学科的基本属性。

在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与教学改革一节中提出几点思考: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具体而明确地制定某一时期的体育学科目标和任务;二、在明确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应紧紧把握住一条教材的认识、研究和排列的新思路和主线;三、把握体育教学实施的特殊性,创造出以身体活动为形式,完成综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这些思索的确应引起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去积极思考,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明确新的课程标准,如何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成功体育的目标理论一节中,提出了对成功体育目标理论的一些见解。一、要从现在和将来两个空间考虑教学。在本部分提出了学校体育教学目标首要任务的两种观点:一是主张把增加体质列为体育教学首要任务的基本观点;另一是主张把传授三基放在第一位的观点。通过进一步分析,最后总结为二者的分歧完全可以用现在和将来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从这两个空间来解决体育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问题。这是成功体育考虑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思路;二、要从教、学两个方面把握目标。为了解决由于学生厌学困扰体育教学这一问题,主要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在把教学目标划分为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中更要重视学生学的目标,通过教师组织让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继而达到教的目标使教和学完美的统一起来,这也是成功体育考虑教学目标的第二条思路。三、要正确区分和把握期望目标与行为目标两个层次。期望目标是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应达到的目标,是比较宏观、比较原则、比较抽象的。行为目标是在每个教学单元和每个课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可具体操作的、可以检查评价的目标,通过行为目标的逐一完成才能最终完成期望目标。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正确区分和把握目标的层次性,并把期望目标行为化,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成功体育对目标的第三条思路。四、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考虑目标和评价目标。体育教学即完成一些客观的显在的任务,也要完成培养学生人格的任务,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体育运动乐趣的任务。成功体育主张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良好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是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2、是学到新的知识明白了新的道理;3、是在技术上有所提高;4、是在运动中与同伴相处和睦、愉快。体现了教学中客观和主观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两方面来考虑体育教学目标是成功体育对目标的第四条思路。

通过这篇学习,使我对体育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知道了体育素材和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了体育学科表现在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通过本篇学习,还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确立教学目标,怎样才能更好转变教学观念,如何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课堂。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十一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通过阅读《教师读书十问》,促使我静心思考教师的读书,认识到读书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师在对话。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三原则:即凡与安身立命、修身养性有关的书,要沉下心来仔细读,尽量读懂读透,求甚解,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为掌握服务社会的一技之长而下大气力,花苦工夫,决不马虎,谓之研读;对于和自己的职业、工作、兴趣有关的书籍,广为搜罗,一睹为快,要用认真的态度去读,以求有所收获,是为精读;对于其他一些文艺作品、休闲读物、科普知识等,则茶余饭后,信手翻阅,目的是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加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权且称为通读。今天我们进入网络时代,读书的形式又有所变化,然而,无论你面对的是书本,还是屏幕,都会有所选择地阅读。为了汲取更多的营养,不妨也试试“好读书不求甚解”。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的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们每个人要为此而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型教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到底该怎样读书,武宏钧在他的《教师读书要有五心》一文中,给了我们很好的阐释。

当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为之所动。读书确实需要五心。

首先要有向心,就是说读书人读书要有方向,有选择。所以我现在的目标肯定是读些教育方面的书,但其它书也得读,只是重点问题而已。希望通过读书,能促进教学。第二读书要专心。专心是读书的第一要务,朱熹认为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实际上指的是专心。说到专心,我感觉到惭愧,因为读书常是进不了状态,三心二意,似学非学,看完就忘记。

这两天读书的状态还不错,能有一点思考、一点领悟,但还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水平。读了这篇文章,才深刻体会到, 读书需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远离喧嚣尘世,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去读书,才能达到更高境界。第三读书要有疑心。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就是说读书最好是有疑问因为有了疑问就会得到益处或是好处。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索”,多疑多思多想,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把书上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第四读书要有恒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不断读书充电,是新时代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教师能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们应该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职业的读书人。不过我真的怀疑自己能坚持多久来读书,我想做好读书计划可能是恒心的起点。第五读书要有慧心。一个人是否爱读书,体现出他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一个人只有热爱读书,他的经验才能得到充分拓宽、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并且能够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所同步。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爱的教育》——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教师读书随笔美丽的教育篇十二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与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与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与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与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