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4 03:18:25 页码:7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优秀8篇)
2023-10-04 03:18:25    小编:雨中梧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篇一

我津津有味地读着《红楼梦》这本中国古典名著,虽然似懂非懂地读着,但我还是爱不释手。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名著出自着名文学家曹雪芹之手,它以独特的手法传神的勾腻出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对每个人的肖像描写,更为精彩。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传神的动作,然后用精妙的语言描绘出来,堪称绝妙!

比如说《红楼梦》第三回作者对王熙凤、贾宝玉的肖像描写,十分逼真。

作者为了让王熙凤“乖巧”、“泼辣”的性格特征更突出,所以把她单独介绍了出来。作者先让王熙凤在笑声中出场,用未闻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给我们一种非同一般的印象。接着,作者通过对她华丽的装饰、风騷的容貌,把王熙凤这位娇容华贵的少妇形象完美无瑕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位年轻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就是曹雪芹笔下贾宝玉的外貌,让人看了,一觉就是一个美男子。在作家的笔下,贾宝玉是一个自幼娇身惯养,受老太太疼爱的富贵少爷。我通过深读发现,贾宝玉的思想性格是不愿受封建传统,他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要求独立,要求个性解放,以致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这就是读完《红楼梦》后,我学会的写作知识,我今后一定会把这些运用到我的写作中去。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篇二

“若是真情留不住,渊渊愁苦谁倾诉。”一个人在池畔,漫步着,思索着,人间的愁绪似乎都在这儿了。我顿顿步,指着池里,该如何面对一切呢?人间似乎只有恶,没有善了。

我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名为《红楼梦》,封面有些残损了,却难以掩盖它的艺术价值。我慢慢地打开了它。

那穿着大红箭袖的男子抽噎着,也不知为何。我上前看了看,额头戴着的二龙抢珠金抹额显现出他的年轻、别有雅致。我明白了。我对他言:“你本男儿,为何薄情多?”他道:“诗中有画自细赏;书中有言,怡情慢品尝。”我哑口无言。

人间降善,他是善的。温柔,自信,向往自由,好与女人玩闹,喜欢欣赏女性之美。

他的善,有些叛逆,有些不注名利,活得很洒脱。

其实贾府的公子爷也和我一样,和我们现代人一样,烦恼多得来不及清理。时常被父亲打骂的他,还是这般的顽皮,像没有长大的孩子。贾母最爱他了,因为他善良,与众不同。像新一代的小孩,永远也不服输。包括贾府的没落让他无路可走,更是对未经世面的公子哥极大的挑战。

这红楼,真的是个梦。就只是个梦,却难成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谁能知真假?甄宝玉即使再像,都不是贾宝玉,谁有贾宝玉一样的经历?谁有过他这般的痴情?谁有过他这样的不懂事却又恨这世间?唯有林黛玉有此经历。 “甄”一定是真吗?“贾”又一定是假吗?若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只从片面的想法去决定结果,而不去探寻更深的道理,便永远难知真假。

“共赏夕霞无限美,晴空千鹤已南飞。只闻闺中万般笑,又论寒雪踏霜梅。”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背景里,有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大家嬉闹着,有伤心也有开心。金陵十二钗,身上贴着的诗风雅韵,无忧无虑地、尽情地吟诗作对,饮茶书画,没有烟火战壕,只有烟花三月。桃李天下,多少真情都融在此书中,任风雨洗礼,时光变迁,终不换那似水的人与地方。

他站在河岸旁,临走前他对我说:“你我素未相识,遍地花红酒香,怎敌陌人之良?望君珍重。”

我对他说:“这一生,一定要让某些人难忘你,以及你的故事。”

他只留了一句:“我的一切,岂是你们这些人能懂。若我不寂寞,天能奈我何。”

我晃了晃神,从池旁离开,想着那些话。

晚上我大梦了一场,梦到我也出家了,还与他成为了同门师兄弟,从此共拂尘灰。今夜的梦,并非偶然,因为我很爱那些场景,太爱。此梦,是善的。它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情真意,什么是乐哉人生,也让我努力去寻找何为永生难忘之友,怎么远离何为虚伪小人。

并非只有女子如水,善良之人也似水,细腻,温和,我们只不过被别人的小缺点蒙蔽了,找不见如水的人,交不到似水般的心。而我,在《红楼梦》中找到了。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篇三

别样的思维,别样的解读。

读完八辑《蒋勋说〈红楼梦〉》,脑海里蹦出“佛眼”“人性”两个词,以前也曾读过许多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但从来没有读出像蒋勋先生给我的感觉。

蒋勋先生曾说过:“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是慈悲,也处处是觉悟。”也许这就是别样感觉的缘由。

蒋勋先生是用佛眼来看人性,多了理性,多了平和,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对《红楼梦》里的每一个人物更多了一份包容和担待,所以不会简单地以好人或坏人来界定。而我们读《红楼梦》,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总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来为里面的人物做标签,自然失之偏颇。比如薛蟠,没有几个读者会喜欢这样一个惹是生非、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但蒋勋先生却从人性的角度,直指心灵深处,对他进行了客观的解读。

“佛眼”、“人性”,这是不是我们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缺少的?

记得20xx年度中国十大正义人物——检察官杨斌,在获奖现场说过:“在我办案的后期,我经常会审视被告人的内心,来达到审视我自己的内心,其实我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觉得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本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误,只是错误的大小程度不同,或者我们比他们更幸运一点,我们还没有被发现。”

我们面对的群体大多是犯错误的,怎样去对待这个群体?杨斌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提升心理觉察能力,抛弃指责心理,用“佛眼”来看悟每一个犯错误的人。

正如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所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主观臆断往往会引导他们走向错误的系统认知。其实我们在办案过程中也往往会犯先入为主的错误,从事办案时间长了,见过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种的固定思维模式,面对犯罪嫌疑人,我们容易固守成见,少了感性,少了对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应有的敬畏和尊重,不再去过多的去关注和思考人性,不再用心地探询他们犯罪的心理路径,而是简单地标定他(她)是坏人。

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你用什么态度去看待世界,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世界!苏东坡看到佛印,眼里是一堆牛粪;佛印看到苏东坡,眼里是一尊佛。一尊佛和一堆牛粪的差异仅在于:一个人心中有佛,用佛眼看,一个人心中无佛,用俗眼看。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生命都是完美的,当我们在用法律维护公平正义之时,绝不能漠视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冰冷的法律,正因为有了执法者的爱和仁慈,才有其温情的一面。

法律尊严,不仅需要我们严格依法办理案件来维护,更需要我们在公正办案的过程中,用“佛眼”来看悟“人性”,怀着宽容之心,扩展人性的空间,用敬畏理解生命之心,面对每一个鲜活生命个体,在守护法律底线的同时,完成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心灵救赎,这也许是每一个执法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法律不仅仅要惩罚犯罪行为,更重要是挽救个体的心灵,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

每一个执法者都应该铭记:法律的最高境界是爱和仁慈。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篇四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只是我一直都没有看过。我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是不能勉强的,比如我原来并不相信什么名著的,换个说法,我觉得名著和一般的好书一样,没有明显的档次。而这次决定要好好看这本书是因为心血来潮,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一下所谓的虚荣心吧,因为很多人问起读过什么名著的时候,我却什么都没读过。

手上的书是父亲很早以前买的了,纸张已经发黄,不过很少有人翻过,很新的样子。父亲其实很早就叫我读读他的四大名著了,可是我没有听过他的话。这次父亲很奇怪我会自动拿过来看。

我看的速度很慢,而且起初不能静下心来看。每天睡觉之前翻几页,睏了就合书睡觉。看着看着觉得《红楼梦》如一本百科一样,任何一种文化都涉及到,而且我觉得它的精到不只是在它的文字、结构上,自然还包括许多周边的知识。很佩服作者丰富的知识面,《红楼梦》如一个小的社会,而要写好一个社会是不容易的。

初看《红楼梦》最喜欢的是它里面的一些诗句。如果是凭空写出描写景物的诗句对于当时的作家并不是什么难的事情,可是要把诗句对应小说中的人物却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等于说作者要扮成不同的人物然后作诗。这不仅要求作者有很好的文学功底,还要对人物的性格有相当深的理解。其实就这一点,我已经把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与其说书中的人物是什么什么大诗人,其实曹雪芹才是真正的大诗人呢。

《红楼梦》中王熙凤写得最像活人,几面都写到了,既写了她的左右逢源、无往不利,又写到了她的四面楚歌、危机四伏,贾母也写的好,声气栩栩。写宝钗似乎太强调了她的城府、少年老成和永远正确绝对正确,使人产生不相信她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的感觉,甚至使人毛骨耸然。宝钗太"净化"了。袭人同类性格,由于"初试云雨情",由于被李嬷记录本痛骂,由于挨了宝玉一个"窝心脚",由于常被晴雯嘲弄挖苦,就显得真实得多。她后来改嫁蒋玉菡自然不足为病,一些文以人此来贬斥她实在是本身的观念陈腐冬烘, 她的丑陋主要在于给王夫人打的小报告。其他人物性格描写之绝妙,不可胜数。唯赵姨娘、贾环、贾赦、邢夫人、王善保等嫌脸谱化或简单化,几个人物一出现就尴尬,一出现就丢丑,而且一出现就失败。显然作者不待见她们,倾向性过于明显。不过总体来说,全书的人物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自然是有重点的,至于有些人物是为了剧情而安排进来的,也不会有什么个性的。

记得有一次上美学选修课,老师讲的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在我们眼中是一个柔柔弱弱、多愁善感的女孩子。虽然她个人并非最杰出的人,诗词并非是最美的诗词,但我们能够深深地被她的故事打动,超过了我们看单个人如屈原、曹植、贾谊等人的故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是这一类人的综合,她虽然才华比不上他们,但她在"伤感"方面的才能是无可比拟的,因为她是女儿,可以尽情伤感,而不会有人奇怪。男儿却不行,他们无论如何不能流一滴眼泪,无论心中如何痛苦,说出来的依然是豪言壮语,是悠闲自在。而我们总是容易被表面迷惑或者赞赏他们有泪不轻弹。从林黛玉身上,我们看见了他们心中的斑斑血痕。她把其他人不方便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这就是我对《红楼梦》的一点看法,知道这么一个迷样的小说是不可能用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也许多年之后再看,还会有不同的感慨,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喜欢上这个名著了。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篇五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书。

在这本书里,有性格迥异男女主仆,动人心魂的诗词歌赋,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数,巧夺天工的建筑景观,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部古典名著,还是一本百科全书。

《红楼梦》这部小说,主要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至衰的过程。书中的林黛玉体弱多病,贾宝玉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王熙凤美丽刁钻,是贾府当家的少奶奶,喜欢弄权,放高利货,还是个醋坛子。里面的公子哥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挥霍无度,给他们一座金山,这个家族也免不了会败落。

曹雪芹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在《红楼梦》中塑造了400多个人物,从贵族夫人贾母到农村老太太刘姥姥,从千金小姐林黛玉、薛宝钗,到粗丫鬟傻大姐,塑造得栩栩如生、有模有样,总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的脑海之中。如宝玉的贴身丫鬟晴雯,作者对她的评价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身份地位低下,性格却十分豪爽、刚烈,待人真心实意,没有半点虚假,她就像身份高贵的主子。她不会奉承别人,也看不惯别人狗仗人势,做事光明磊落,有自己的主见。读后感·可晴雯最终的命运是十分悲惨的,因为在封建礼教下,注定是悲剧。

《红楼梦》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价值。建筑师欣赏大观园的建筑,把大观园当做样本来研究;服装设计师看中了清朝服装的设计;药学家会研究书中讲到的药方。从四大家族的兴衰看国家的命运。

所以说“《红楼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本书”,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并未挖掘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篇六

《红楼梦》倾注了曹雪芹毕生心血的鸿篇巨制,堪谓封建末世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渗透着宋词深情绵邈,销魂蚀骨的意致,时常笼罩着轻如杨花的梦幻,细如丝雨的哀愁;又有元曲明白如话,清新真切的境界,大观园的舞台上演的是看似平常的家常事,实际上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不同寻常的人间悲剧。中国古典艺术的神韵,曹雪芹天才般的创造精神以及小说为我们展示的寥廓,充实而又绚烂的美的世界无不引人入胜!贵族之家的败落,青春的'生命,美好的爱情被悲剧所吞噬,红楼一梦醒来后,却发现茫然无措,无路可走了。

浓墨重彩,精雕细刻,人物的种种性格特征象如星星点点的雪花,静悄悄地融化在生活的漩涡之中。曹雪芹总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最佳契机,让他们在特定的场合中一显身手,将生命之光聚合成一个夺目的亮点,不能不令人注目凝思!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大观园的欢声笑语,无端误会,冷露寒风,飘零红雨,都能勾起黛玉的无边愁绪,使她的眼泪源源不断,春流到夏,秋流到冬,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就等于失去了一切,黛玉的一颗高傲的,神飞在理想云端的心被隐秘,无情地碾碎了!

漫步“红楼”,美不胜收,历史雾霭数重重;红楼一梦,太虚幻境,芸芸众生皆是空。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篇七

“才自精明志自高”,这是探春判词的首句。精明能干、志向非凡,可以说是探春的第一性格。

与其他多生感春悲秋之情的姑娘们相比,探春作出的诗总是别具一格。开菊花诗会时,探春的《簪菊》,其颈联“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的“短鬓”“葛巾”带有男子的隐喻,流露出探春的突出特点之一——她渴望能像男人一样,不用受诸多礼节束缚,“立一番事业”;又有尾联“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探春的傲骨与执着的气节便跃然纸上。从她的言语和与众不同的诗中可见,探春怀着施展才华的特别志向。

而探春既有实现抱负的理想,必然是有其出色的才能与这野心相配。

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里,探春“兴利除宿弊”,显示出她出色的理家才能。由于凤姐病了,而太太们不在,探春担起了理家的重担。探春知道贾府的经济遇到困难,因此做出一系列变革尽力挽回。其中有最具创新性的一项,是将大观园内的一些园地分给擅长的人打理,比如将一块观赏性的麦地交给擅长种麦子的妈妈照管,妈妈每一年上交规定的麦子可以用于饲养园中的鸟,而剩余的则由妈妈所得。这样一来,既可以省下一笔雇人专门打理景观的钱,又可以省下一笔买鸟饲料的钱。此计一出,擅长修竹、养花、种麦等的妈妈纷纷争着自荐,以获得赚外快的机会。又因为充公交剩的产物都由自己所得,妈妈们干活有了很大的积极性。这个改革措施一箭双雕,成为人们赞扬探春敏慧的经典。

才能过人甚至超越王熙凤,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令人心服口服了,但贾探春不仅在能力上出彩,她直率爽快、英勇刚烈的性格,更是让人敬佩。

说到直率爽快,大观园里还有一位醉卧花裀的史湘云,不过比起湘云年幼天真,探春的直爽更是出自无所畏惧、重情重义的本性。

抄检大观园时,王熙凤一行人来到探春住的秋爽斋,只见探春早已点好蜡烛,等待他们的到来。面对王熙凤检查丫头们物品的要求,探春只冷笑说自己就是贼王,要婆子们只搜自己的东西就好,还命丫头们将箱子一一打开。言语之上,是对贾府内部不和、自己人抄自己人的愤怒和悲哀;言语之中,又包含了对丫头们的包容和照顾。凤姐向来是敬探春几分的,所以并没有认真要查她的箱子,但陪同的王保善家的不知好歹,上前拉扯探春的衣襟。探春贵为姑娘,自然受不了奴才这样的侮辱,便明晃晃一个耳光打下去,让其自讨了个没趣。后文凤姐又到惜春的暖香坞去搜查,惜春慌张无措、拉出无辜的贴身丫头入画而自保的反应,又更反衬出探春有情有义、直率爽快的可爱之处。

除了性格爽快,探春自我牺牲的英勇也十分令人动容。

虽然现存出自曹雪芹之笔的前八十回《红楼梦》中尚未来得及交代探春的结局,但众多的红学家和探轶学者根据探春的判词、画卷、《分骨肉》曲和八十回的情节暗示,目前最令人信服的结局是:探春为了挽救家族日渐式微的局势,重新博得皇室的重视,挺身远嫁和亲。作为千金小姐,她离开家乡,远嫁藩国,暗示其命运的诗词有“清明涕送江边望”“一帆风雨路三千”“恐哭损残年”等哀伤的句子,可见她的婚姻结局,比起薛宝钗等人为了前程、尤三姐等人为了爱情,更多了一分自我牺牲的无私和英勇。

探春有“玫瑰花”的诨名,强势、刚烈在他人看来或许是拒人千里的硬刺,但玫瑰自有它明艳动人之处。探春固然是个奇姑娘,但她也有少女的活泼可爱和文人的脱俗情怀。在哥哥贾宝玉的面前,探春作为妹妹,经常有小儿女的烂漫举止,同时又流露出一位才女的雅趣。

黛玉初入贾府时,宝玉自行主张要赠“颦颦”二字给黛玉。宝玉向来行为与常人不同,府里的人都习以为常,只有探春快言快语,俏皮道宝玉“又是杜撰”,而宝玉也不恼怒,倒认真较起“杜撰”的真来。可见二人要好,禁得起打趣玩笑。《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里,展现了兄妹生活的一件小事情:探春把攒下的钱交给宝玉,请他出门时为自己在街市里捎点玩意儿,但她又不要庸俗的古董绸缎,却希望得到柳编篮子、竹制香盒、泥塑风炉这样的民间工艺品,足见其独特的审美喜好和贪玩的小孩性儿。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计划结诗社,向众人发请帖。她送给宝玉的请帖中,有描绘病中受到兄长关怀表达的感激之情,又有“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扫花以待”等句,尽显其风雅兴致。

志高才全、直率刚烈、英勇无私又不失情义和雅趣,贾探春是一个用笔墨勾勒出的有血有肉之人。无论是“蕉下客”,还是“红玫瑰”,探春的色彩,在荣耀富贵时锦上添花,也在风雨飘摇时期带来一抹曙光。像是霞光,惊艳了一众平俗的残云。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诸位评论家、文学家、红学家为她的探索和评价付出了无数心血,而在这些评论之前,更是有作者曹雪芹尽“一把辛酸泪”将这部巨著写出。作为一个涉书未多的学生,纵使说出关于红楼的评论,也避不开众多评论大家的影响。写出这篇感触,不敢妄下断言,只是将我所知的一些情节又综合我读到的评论整理起来,希望复合出一个我心中立体、活泼的贾探春。班门弄斧,又想到各大家,羞愧不已,故作此言。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篇八

《红楼梦》是被人列在四大名著之首的,其原因多人们会搬出红学的流行,有些人一生只要研究研究这本书就能过舒坦的小日子了。曹老是饿死的,他的书却增加了就业,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这本赞誉过剩的书一直排在中国累计销售首位,的确是有点真本事。不过我觉得之所以红学兴是因为曹老描写的物事,礼仪像史书一样值得研究。值得研究的是曹先生所在的清代,并不是一本书。

在我看来红楼是一部喜剧,像童话一样完美的结局和过程。在老师教我们时候老师说:“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础,宝黛爱情为线索的悲剧。”但是四大家族中主力描写的贾家从开始一样是越来越兴旺到底。开始贾府人人富贵,有贾珠等人的死去也并不是惨死怎么的,主角们并没有经历什么痛苦。基督教教义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所以死者没有什么可悲。秦可卿死啦。还带给贾蓉一个五品龙禁卫的官,死者解脱,生者人就享乐。

到中后部宁府抄家荣福败落很多人唏嘘伤感的时候。我认为这只是贾府越来越兴旺的插曲,很短的插曲。在这个艰难的时候死了一批人,单迎春外无一不死得其所。贾母已经八十三岁,在以前那种年代是多少高龄了,一生享乐,被人捧月,只在死前担惊受怕过一阵,又没有冻饿挨打挨骂着,总是喜大于悲的。连她自己也两次说到自己的死时,提到自己的高龄,享福一生,死也甘愿了。

凤姐虽然年龄不及贾母长寿,但是大权在手,也是风光一生,锦衣玉食的。谈自己时说:“别人没吃的也都吃过了,没见着的也都见过了,死也没多少可憾的了。”人的快乐是以自己的愿望来衡量的,凤姐喜欢的钱权两得,巧姐最后也有惊无险回归宁府,死前的风波都只是一生中的小憾,以比列来说,赚大了。

探春远嫁,以后来回来时描写的“比来时还鲜艳三分呢。”那生活一定是很好的,没有像迎春那样遭打挨骂受冻,婆家后来还得以在京城得职,与娘家很近,相聚相亲。

元春贵为宠妃,有皇恩,有世人称颂,连贾母见了也要跪拜,虽然无子有些遗憾,都没人会否认她是最幸运的人之一。

惜春希望出家,最终能够带发修行,她圆了自己的愿望,只要是自己想的,什么愿望都不可悲。

赵姨娘为人所不屑,儿子贾环为人所不齿,娘儿俩被读者都深深看不起。我非常联系迎春的命运,恨不得贾府的人去夏家报仇。但贾府的人大多都不大吧迎春放在心上,那是因为——迎春的地位其实非常低,比在读者心中的配角贾环贾蔷还低。首先迎春是庶出,亲娘早丧,且没有亲兄弟姐妹可以依靠,最后还是个女儿身,地位自然不能高。迎春性格软弱,在贾家已受了不少气,嫁过去更是受尽折磨而死,在我看来真是红楼梦杯具之最。

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公认的,我认为没有什么可悲。宝玉这块顽石不经历悲痛一定仍对红尘向往。人的快乐的是以自己的愿望来衡量的,宝玉能额外受恩入红尘已经是赚大了,遂了自己的心愿也该满足了。林黛玉来还债的惨些好,越惨越好,不惨还不清债务。以十几二十年的功夫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正是她自己的心愿。

散了一批人。在两府衰败的一时间,那些摊前敛财的奴才散了一大批。贾政此时明白了这些人,一个个打发走了,切掉了一个个毒瘤。

锻炼了一批人。众人先享富贵再忍受贫穷,那时间懂得了勤俭节约。贾府人少了,可他们从来不缺人,又没有计划生育!

成长了一批人,一个贾兰很有才能,在结尾已经高中。一个巧姐儿长大不落凤姐。而且有了凤姐的教训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作者制造了这两个完美形象真是暗示贾府以后的命运。甄士隐也透露贾府会再度兴旺。

高鹗续写的四十回,我读之前很担心远不如曹雪芹所作前八十回。读了之后我也很喜欢后四十,那每一回的结尾处稍设悬念,曹一般没有吊人胃口的习惯,高这样无疑增了观赏性。万事开头难,曹雪芹在前八十回已准备好了大多数零件,高鹗的组装技术也很好,那么这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也就足以流芳百世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