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万物简史读后感(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4 06:05:05 页码:12
最新万物简史读后感(精选14篇)
2023-10-04 06:05:05    小编:字海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一

《万物简史》这本书向咱们展现了生命的奥妙,在这一段段令人咋舌的文字的背面,是无数个科学家们为寻求天然真理的支付。在阅览的过程中,我似乎跟着作者,一同在万物前史的长河中漫游着。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巨大与美妙的时间,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简直每一个被作者描绘的事情都独特并且惊人:世界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干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或许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愈加冰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射,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

在此之前,我也读过许多科普名著,可是它们都比不上这一本书,我以为《万物简史》才干称得上是真实的科普类旷世巨作。作者比尔·布莱森用诙谐幽默的写作方法,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文字,在阅览的过程中,咱们不像是在枯燥乏味地阅读书中的故事,而像是在与作者对话,加入了“比尔·布莱森游览团”跟着导游乘坐韶光机,目击了前史上巨大的一幕幕,进行了一次异样的穿越游览。文章描绘细腻,把每一位科学家的表面,动作描绘得分外详尽,把每一个巨大的瞬间都用慢镜头的方式出现在读者的眼前,让我读得恋恋不舍,最终使我们不由提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想,这应该便是作者的初衷吧!

正如作者所说:“一个星球,一次实验。”人间万物大约都是造物者的创作吧,读了这本书,我如同置身在前史的长河中,去领会这引人入胜的实验。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二

从古至今,科技发展变化的迅速是我们祖祖辈辈都亲眼见证过的,科技让飞机飞上蓝天,让人类发明字体,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但在我们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幸福时,有没有想到,科技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万物简史》告诉了我们答案。

《万物简史》主要讲述了人类一切科技成果的来源,以及科技带来的不便,例如:科技经常会危害环境、我们对科技的依赖使自己染上各种疾病等,而我们却毫无察觉。比尔·布莱森写的这本书是一本在科技史上,在全世界都称得上”绝世著作“的书。他告诉我们在科技的背后有着多少艰辛的努力,并对天文、地理、物理、化学都有一些详细的介绍。他为了这本书,足足准备了十年,并且在发表这本书后,立刻患上了严重的病。

比尔·布莱森在文坛算是幽默派的作家,因此,它简洁的语言中流露出层层叠叠的风趣。比如,描写火箭的那一段:”火箭顾名思义就是火和箭的意思,你不会相信了吧?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我看到这段时,以为作者仅仅是在凑字数。接着往下读,却发现火箭真的是由火和箭组成的,火箭躯体的原形只是一支箭,像汉字一样,不知道演变了多少年,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这使我不禁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里有着名人的成长过程,万物的形成与起因,相当于把整个世界的缩写……这是一本以创造为主的书,我不禁想起了语文书中的一句话: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三

小时候,我用稚嫩而充满好奇心的双眸去看大千世界的万物,可我并不知道,万物也可以有历史,不知道宇宙也可以立传。我只能用肤浅的目光去看待万物。但是,《万物简史》却让我摆脱那扇世俗的门,让我在浩瀚无边的科学帝国里去领悟他们。

你知道生命的起源吗?我自想生命应该是在某一时刻,某一地方蹦出来的吧!而书中所述:时间已经证明,事情跟本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在赋予我们生命的化学物质里,没有什么非常奇特的物质,要是你想制造另一个有生命的的物体,无论是一颗青菜,一条鱼,甚至是一个人,你其实只需要四种元素:碳、氮、氧和氢,加上少量几种背的东西,主要是硫、磷、钙、铁。把30多种这类的混合物放在一起,形成糖、酸和其他基本化合物,你就可以制造任何有生命的东西。也许,可能正因所此,在你的手中诞生一个新的生命。但是,这一切来说,生命始终是不可思议的,令人满意的,甚至是奇迹般的发生。

其实,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感到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太阳较为安稳的的年代。当太阳从星云开始形成,一直到红巨星、白矮星、最后到灭亡为止。从中,这一过程足足要经过100亿年。而我们正好生活在太阳较少动的时段——红巨星,同时红巨星他有大量的物质让它在每秒大约400万吨的超速度发挥,从而用来维持地球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生存。

就如书中介绍,每一个人阅读此书以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新的感悟,而我一样,也许在浩瀚的宇宙心空中,生命可能是那么脆弱,每一秒可能就会有新的生命诞生,每一秒都有一个生命的结束。而《万物简史》这扇科学帝国的大门带我领略了生命的精彩,生命多灾多难的进程,也许还能让我明白科学的真谛。正因为这样,我对“死亡”这个可拍的字眼不在感到可怕!回忆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非常赞同美国《纽约时报》说的一句话:“《万物简史》似乎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

《万物简史》,终将成为科学领域的一块珍宝!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四

昨晚深夜,小涛很兴奋的给我推荐了一本好书,那就是比尔?布莱森著作的《万物简史》。一看名字我就喜欢,好的科普读物完全可以当作哲学书来读。就像霍金著名的《时间简史》,在这方面的造诣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

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评价如此之高,实在是让我心痒难搔。下了订单,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送到,经验告诉我最快也要两天时间,那么周末我就可以仔细阅读了。求知,一直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失去了求知欲,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损失。

曾经反覆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他睿智的思想,平易的语言,让人一看着迷,他所展现的世界,充满思考与未知,发人深省。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科幻一向是我的最爱,期待着有生之年,能通过虫洞做时间旅行,无疑是今生最刺激的事情。后来又看他的《果壳中的宇宙》,里面有许多玄妙高深的思想,超弦理论,膜世界等等,充满了奇妙的幻彩,不过说实话,物理不是很好的人确实很难理解,虽然霍金已经尽量写的平易并图文并茂了。

《万物简史》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精彩呢?作者比尔是个著名的旅游家,相信他独特的视角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惊喜。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五

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尽。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

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这种表达方式语文老师可不怎么喜欢),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抛开所谓的科学体系的划分甚至抛开科学这个概念大一统的说事儿,它还讲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儿,他更加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情,让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六

这个暑假,我看完了《万物简史》,之后也写下来读后感。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世界和我脑袋里想象读完全不一样。水在我眼里是很弱小的,可书上写到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十万人的生命。还有近一万年内最猛烈读一次火山喷发——其规模是1980年美国海伦斯火山喷发的150倍,其能量相当与6万颗广岛原子弹!

我认为小冰河时代读冰一踩就会碎,我的想象和数上所说的可不一样了,书上说这是得各种各样读冰上活动成为可能——人们每年都要在泰晤土和上举办冰雪节,或者沿河兰读运河举办溜冰比赛!这也太夸张了吧!

在我的知识里一直以为只有火山下有岩浆,可看了书之后,我才知道美国底部下有一大片岩浆,一个巨大的火山热点。它每隔六十万年左右,就会灾难性的喷发一次。最近一次这样喷发就在六十多万年以前。那个地点任在那里。如今,我们称其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我以前还听一个人说过那个火山是超级火山。如果这超级火山再次喷发,那将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一种灾难啊!

自从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世界是多么的神奇啊!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七

《万物简史》这样的书名,在西方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古代和中世纪的许多著作,都喜欢从“天地开辟”时谈起,一直谈到那时的当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书。如果仅仅从形式上与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书也可以视为一部关于现代科学的通俗百科全书。

本来是介绍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结构、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状况、核物理、相对论、生物、生命、进化、遗传等等。科学知识难免有抽象枯燥之处,但是作者在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大量科学家、发明家的遗闻轶事,让你读起来能够兴味盎然。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就是更愿意读遗闻轶事而不是读科学定律。

这本书谈不上精深,读过之后也就是可以对现代科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不见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学概念,但可以给你提供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谈资,让你看起来象是对科学相当了解的样子。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读者吧。这样看来,本书将书名取作《万物简史》,其实实在有点夸大其词。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作者在叙述那些科学概念时,确实能够做到简洁明快,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细究起来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谈到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的意义时,作者说,一个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躯中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的话。

书中那些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时相当夸张(当然也有价值),比如说著名的埃德温·哈勃“是个顽固不化的说谎大王”、“英俊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达尔文的父亲因为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愤怒责备他“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你将丢你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脸”之类。以前我们国内的普及读物习惯于将科学家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为人类的福祉而奉献。而读读这本《万物简史》,你就会深感“科学家也是人”这句话是多么实在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一本既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有一点系统性的普及读物,同时又可以说是一本颇具人文关怀的现代科学史著作。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八

万物简史读后感
《万物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把19~21世纪的科学发展进程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明白科学家以前的猜想和创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几番不同的模样描述了一遍。全书分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
正像《出版商周刊》说,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了解了爱因斯坦、牛顿、弗里茨•兹威基等科学家。知道原子、铅、细菌的组成、形成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有些内容让我非常地震惊,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知识不知道。宇宙一开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来,经过不断爆炸而引发了巨大的膨胀而变成了原来的几千万亿倍。科学家提出,宇宙也应该有好几个,我们所住的只是其中一个,世界应该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认为铅不据有毒性,生理学家找了几个志愿者来做人体试验,几个月后来医院复查,身体并没有发现异常,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铅在人的血液和骨头里!一旦把许多铅都吸到体内去了,就很难将毒取出来。每天,我坐在床上看报纸,报纸里的铅到了床上,夜晚还要睡觉,铅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报纸,;人去世后,人体内有一部分的原子会跑出来,到另外人的体内,有可能你身上还有牛顿的原子呢!
其实,我喜欢《万物简史》的理由很简单,它的奥秘和知识包罗万象,就像饮不完的水,让我不顾一切地去饮用它,使人回味无穷。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九

我读了《万物简史》这本书,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长了许多。全书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

它介绍了从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横生的奇人趣事。对“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等人们似懂非懂的问题都做了合理解释,让我体会到大千世界奥妙无穷。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比尔·布莱森,由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亲笔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页的内容里,我最喜欢阅读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纪,有些人正在搞懂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东西——-既微小又神秘的原子。听了这个故事,你再不会害怕死亡,因为如果某个物体死亡,原子就慢慢离开寄主,游荡四方,寻找其他原子结合,产生新物体。

也就是说一条鱼、一张纸等都可能是你的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们大量存在,多得我们无法想象,一切物体都由原子组成,比如在一块方糖大小的空气中,就有4500亿个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满,再乘以4500亿!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无处不在!更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寿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这数字真是巨大啊!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十

今天有幸重新再回顾一下小学时看的一本著名科普著作——《万物简史》。他的作者比尔布莱森的幽默直白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你不会和另一个世界的你握手,因为和反物质的你握手会发生湮灭,然后你们都会消失。”这样的.表述使我在小时候也能很好地理解物质和反物质作用之后的关系。说道宇宙的起源,术中这样比喻“其实我们个体都是由电子组成的,如果把我们身上的电子一个一个夹出来就会变成一堆灰色的灰尘了”是多么的直白和简洁。

”一个星球,一次试验“。我想对待对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为她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人类,应当自求多福,好自为之。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十一

《万物简史》以简短的文字、生动的图画描述了世间万物如何演变而来,并揭示了许多科学理论。

作者是一位英国人,他从小就喜欢科学读物。每当读了以后,总是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本书恰恰回答了自己思考的问题。当前,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所讲的科学理论,由于许多高深的专业术语,学生们并不完全理解,而他以浅显的文字加以阐述,则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书中讲到的“万有引力”,虽然我很早便听说牛顿的这个著名理论,但并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但是,读完了关于它的.叙述,才彻底明白了它的含义。作者这样写道:也许你正在看电视,这时,你吸引着电视机,电视机也正吸引着你;你吸引着椅子,椅子也吸引着你;桌子和天花板也相互吸引着。世间万物都有引力,物体越大,引力就越大,有时你感觉不到,只是引力太小的缘故。

经过这样的解释,我也就懂了“万有引力”地道理。所以,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科学类书籍最好看、最有价值的一本书。阅读这本书,真正使我了解了宇宙的一切奥秘。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十二

“人是从地球上第一批动物演化而来的吗?一个人的dna有多少个亿的密码字母?一个普通身材的成年人,躯体怎么可能包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带着一连串疑问,我翻开了这本厚厚的《万物简史》。

科学从未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从未如此充满惊奇和美妙。

《万物简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它引领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进程。使我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神奇,让我对人类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满敬意。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

“一个星球,一次试验”。我想对待对待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珍惜她的美好,并要为她创造更多的价值!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十三

《万物简史》,英国比尔。布莱森的一部科普书。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书——第一遍,我只读懂了三分之一,缘于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和对于英式幽默的思维方式不理解。好在还有时间多读几遍,等儿子到五年级时,再详细给他讲解。

有许多问题,在书中得到了答案。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冥王星为什么被开除出行星俱乐部?旅行者一号走到哪里,要去向哪里?月球为什么不会被地球吸引过来?地球上的陨石坑什么样?等等。边读书,边查资料,边给儿子讲解。这本书也是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科学课。

感触最深的是关于旅行者一号的故事:旅行者1号(voyager1)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研制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重815千克,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20xx年7月仍然正常运作。它曾到访过木星及土星,是提供其卫星高解像清晰照片的第一艘航天器;现时,它是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目前处于太阳影响范围与星际介质之间。20xx年9月12日,nasa确认,”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离开太阳系,一系列相关资料证明了旅行者号已经脱离了包裹着太阳系的由炽热而活跃的粒子组成的太阳圈顶层,进入了寒冷黑暗的恒星际空间,它将成为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体,且将需要4万年的时间才能抵达下一个行星系。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过去36年的时间里飞行了180亿千米的距离,使”旅行者1号“成为飞越距离最远的人类探测器。

韩寒在他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台词:你们的偶像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万物简史》,也可以称得上科普读物的卫星,指引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比尔。布莱森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所以观世界,后有世界观。

万物简史读后感篇十四

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时间简史?霍金

昨晚深夜,小涛很兴奋的给我推荐了一本好书,那就是比尔?布莱森著作的《万物简史》。一看名字我就喜欢,好的科普读物完全可以当作哲学书来读。就像霍金著名的《时间简史》,在这方面的造诣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

《万物简史》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精彩呢?作者比尔是个著名的旅游家,相信他独特的视角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惊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