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 读苏东坡传有感(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4 09:08:15 页码:9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 读苏东坡传有感(实用13篇)
2023-10-04 09:08:15    小编:雁落霞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一

它用豁达大度凝炼成笔上飘荡的节奏;

它用痛苦压抑感成观念奔涌的章节;

苏轼是一杯绿茶。他将伴随我一生。苦味中隐藏着的清香洋溢着碧玉般的碧瓶,沁在心里的是,祝愿人长,千里共娄娟的祝福,每年肠断,也是明月夜,短松冈的追忆。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分配给一杯茶,被放置到满月。淡的思念,淡淡的忧伤不用言语,沉寂便是全部。

苏轼是一江碧海,他将伴我一生。掩盖不了心里的孤寂,倾吐不绝高处不胜寒的沧桑。是拣尽寒枝不愿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在鬓发好几百之时,故友没有,来源于心里的孤寂。安葬,便是全部。

苏轼在它用文本手工编织的美好中畅游,在它用诗沉积的象牙之塔中放肆。蜉蝣天地之间放浪形骸外是他所有想念的凝结点,是里程数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望苏轼,我无奈。由于我已经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韵事。读文章苏诗,品味苏诗,终于明白,一切的痛苦只是过去的云烟,既不风吹雨也不清。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要我平平淡淡;

苏轼似水,伴我一生要我平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不变!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二

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是觉得苏东坡跟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中的西西弗很相似。

在希腊神话中,小西西弗因犯了错误,而受到天帝宙斯的惩罚,让他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当石头到山顶后又会滚到山脚,西西弗又得再把他推到山顶。如此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西弗推着石头,痛苦不堪,但有一天他突然变得特别快乐,他发现他在推石头的过程中,他推过了世间最美丽的风景,他推过了春夏秋冬,推过了风花雪月,推过了蓝天白云,推过了电闪雷鸣,天上的飞鸟为他歌唱,地上的走兽为他舞蹈,微风为他送来花草的芳香。雨水给他带来了土地的清香,他感到幸福极了。

苏轼一生被贬谪三次。时间长达20年,而且一次比一次远,在这几十年的谪居生活中,苏轼是怎么推着那块如西西弗推动的石头走完自己的人生呢,我想从苏轼被贬到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生活和精神方面说说。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乌台诗案出月之后,苏轼来到这所黄州,这是苏轼记入自己人生里程碑的一站,这里偏僻多雨,气象昏昏,鱼稻薪碳颇贱,虽充团练副使,但没有职权,并被限制了出行的自由,不能探亲,一无所有的苏轼,从此变成了一个农夫,躬耕于黄州的一个小山坡,遂自称东坡居士,他的化解方法是“闲居未免看书,为佛经以遣日,不爱近笔砚焉,与佛禅与晚钟相伴”。

生活的艰辛,使他学会了亲自下厨做饭,由于没有钱买好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又想做得好吃,于是他发明了东坡肉的做法,还学会了酿酒,很注重养生和合理的饮食,在与陈十二一首中写到“今日养荠极美,唯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他认为,吃饭不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生活的真正情趣是对有闲时间的处理。

他同时热衷于游览和月下漫步,精于佛理,在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独特,这就是旷达。如他写给范子丰的信中的:“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是峨眉雪山,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回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读后感·公元1094年,58岁的苏轼再次遭到打击,被贬到惠州,这里风土差善,幽水透邃,食物粗有,但少药尔,但他也能因为有荔枝可吃,而一笑置之。此缺医少药尔,食物粗有的岭南。苏轼花光了积蓄,盖了间房,本以为可以在惠州安享晚年,新的贬谪令又到了放逐湖南的儋州。

儋州是个未开化的黎族之乡。62岁的苏轼被从破旧的官舍逐出,野人般结芦露处的生活,使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吃尽了苦头。但他仍常月下漫步,在给范子夫的一封信里就记载了他回忆在黄州游赤壁的月下背景,这些生活情趣,很好的体现了苏东坡的生活态度。

在儋州时,他对自己一生的坎坷多舛和眼前的困境作了表态。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出无友,病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南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上,无可者,故人知之免忧。《与陈秀才一首》,听凭造物,与佛定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蔑视荒谬的红尘,坚毅不屈。不向厄运屈服的苏轼,活成了一个重负之下的快乐英雄之神。

正如西西弗在推巨石的过程中,推出了勇气和耐力,推出了胸怀和智慧,推出了生命活在过程中的真谛。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三

读着这本语言清秀的书,文字进入脑海,带进心门的却是苏东坡向我翩翩走来。

不错,正如作者所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心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正如作者笔下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我欣赏这样的他,乐观豁达,而在他的诗词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诗中没有把流水比拟成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是让我们体会到不抱怨,不哀愁;相信珍惜眼前便是永恒的的价值观。

而令我更对你有更深一层认识的是你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你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吧!你有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身份,同时带给我不同的感觉。而我最喜欢的是你的爱国热情与面对逆境更加自强的意志!而这些特质恰从你的诗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你那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何让我感到一丝忧愁,你是想到了周瑜的伟业了吗,还是担心当时的国家?你那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与“会挽雕弓如满玉,西北望,射天狼。”让我察觉你的爱国热情与想要报国的衷心。

你的善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的淡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去任平生。”你的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都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你,独一无二的你。因为你那与众不同的率真天性已深深烙印在无数人心灵深处。在艺术历史茫茫的进程中,你的丰碑镌刻着你追寻的目标。这些亦是我所喜之处。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可供阅读参考!更多读后感范文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花了半个学期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苏东坡传》,它就像我的一门作业,同时也是一门课程,他让我回到过去,了解历史,同时也了解文人的气魄以及丰功伟绩。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无法全部理解 因为他写出的文字是如此高深,凭我半个学期的时间,是不能读懂那些精妙的文字的,何况作者林语堂曾用英语写完这本书,这令我赞叹不已。

苏东坡是个豪爽、豁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荣印记。他有抱负,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希望与周瑜一较高下,幻想有孙权的勇猛,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敢于在朝政上多次与王安石辩论,以致多次贬谪,可是这一点从来没变。

他仁义,他花了毕生的积蓄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因为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视察,发现百姓流离失所,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他一生多次被贬谪,其中对他迫害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等到苏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仅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听说章敦重病把各种养生的方法告诉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时东坡也是身患重病,不久即将离世,在重病时能这么坦诚的回信,这般胸襟仁义,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他真诚,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还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照管他。苏东坡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王弗就经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你费那么多功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这件事情不仅表现出苏东坡妻子的智慧精明,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待人接物方面的“不成熟”这方面苏东坡或许永远也无法成熟起来,因为那正是他人格中真诚善良的一面,无法改变。

他乐观,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就是真实的他,现在觉得苏东坡是那么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气,却多了分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虚浮,多了分坦诚,不自暴自弃,不屈服于命运,当然,也拥有着豁达的胸襟,正是他种种真性情的事情才会被世人崇敬了千年,正如《苏东坡传》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相信,即使再过千年,他也还是会这么耀眼。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五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六

最爱东坡诗词,尤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特爱《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体味“谁见幽人独往来”的孤独,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释然。

心中始终吟唱有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

一言以蔽之,怎个好字了得!

今日读此书,追寻这样一个具有深邃思想、豁达心灵的才子的生活轨迹,带给我的,无不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启迪。

恰逢冬至,可以说是——冬日的幸福悄然而至。

本书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同时,也把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可亲的苏东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在林语堂眼中,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说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

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虽苏东坡毕生坎坷多舛,但是我认为他是极幸福的,有三位女子懂他,理解他,深爱他。

他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有赤子心,有烂漫心,有欢喜心,有清净心,这是我极喜欢的。

现再读几首东坡的诗,甚好。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

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

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

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

他生性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

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

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

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

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

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

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

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

“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

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

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

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

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

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

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会返回本土。

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刚刚返回常州后,就结束了他颠沛流离,却也丰富多彩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朝为官,虽然他具备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但却不是政治家,因为他无心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没有权倾天下的'利欲熏心。

他只是个一心为民的父母官,时时刻刻只想为民谋利,为民除害。

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诗人,是心胸豁达的仙野道人,是童叟无欺的邻家老翁。

他亦是百折不挠的斗士,刚正不阿的英雄。

他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到苏东坡,必绕不开王安石。

小时教科书中提及王安石,只记得“政治家,王安石变法,青苗法”这些只言片语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响如此“深远”。

王安石是个怪人,不修边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见上却极其自我。

有人评价他坦率真诚,洁身自好,只是刚愎自用。

为推行新政,凡是反对者,全部被撤职贬谪。

他自身并没有想要权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为了疆域辽阔的强国之梦,付出再多代价在所不惜。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其一,由于青苗法贷款利息太高,各项苛捐杂税压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

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现横尸遍野之惨状。

王安石死后多年,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其二,推行新政之时,多数人持反对意见,贤臣遭遇罢免之时,王安石启用了许多小人。

小人一旦当权,后果十分严重。

虽一度被打压,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间,先后被他们诬陷惩办官吏830人,辐射范围之广,其可耻可恨程度,令人发指。

至徽宗年间,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罢黜流放的贤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当道,民间疾苦,无人体恤,直至最终,宋朝走向灭亡。

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来,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闻名于世,但他们于国,于民,于历史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

《苏东坡传》是十分丰厚的一本书。

作者林语堂对相关资料考证详尽细致,这不只是关于苏东坡个人的传记,也是宋朝后期历史的综合呈现。

与苏东坡相关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描述细致入微,分析透彻深刻。

而且,作者语言精炼优美,尤其许多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令人神往,读来真是一大享受。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七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想要去了解一个人,而这感觉是在听了樊登老师为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一书的解读,像是脑海中缺失了一块,而这块缺失正需要“苏东坡”来补缺。

正如樊登老师所说的国人是谁不知道苏东坡的吧,大师学者自不必说,幼儿孩童也能来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使是不识字的也会知道有道“东坡肉”吧。

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视的“家庭教育”,倡导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等理念,在苏轼的家中完美的体现了出来。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儿子出生前是没有读书识字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以身作则不仅教育出了苏轼苏辙这两个极其优秀的儿子,与其子并称为“三苏”,更是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之地。同时苏轼的母亲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对苏氏两兄弟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苏洵的妻子教儿子读《范滂传》,小东坡就问道:“母亲,我长大后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是啊,对于孩子的教育鼓励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在苏家有个完美的体现,也应该就是这样父慈母爱的环境,才会造就出苏轼那多才多艺,天真纯朴的性格吧。

林语堂先生说: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而我们要了解苏东坡最直接有效的便是他的诗了。丙辰中秋,欢饮大醉后,东坡想念子由,才会有后世晚辈,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我个人则更喜欢《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用”兄友弟恭”来形容子瞻子由两兄弟是再贴切不过了,进入仕途,东坡去陕西上任,弟弟苏辙一路相送,即便东坡先生在作古前还交待儿子说,他的墓志铭由子由来写,而苏洵和妻子的愿望也是希望他们两兄弟如此这般相互扶持的吧。所以才会给儿子们取名“轼”、“辙”。

钢铁硬汉心中也会有自己的'一份“绕指柔”而感情细腻的东坡先生一道《江城子》让我们切身感受了一把“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茫然和“相顾无言,惟有泪两行”的思念,王弗小姐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苏东坡,而在苏家做个下人,也是幸福的。因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自己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自己被关在门外不仅没有暴怒,反而觉的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能听到夜晚的江声,这就是苏东坡。

一个人的修养与适应能力,往往在逆境中更能有完美的体现,苏东坡被幽居苦寒之地黄川,环境特别差,可环境没有压倒他,不仅自己自足,下地种田,更是写下了大量的诗作。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包括二度被贬至岭南,还乐观的说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们也是幸福的,因为有苏东坡的诗给了他们希望与生存下去的勇气。

活在当下的我们更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幸识得“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八

————读《苏东坡传》有感

他的诗词文章,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清新可人,或如慷慨激愤……是豪放与婉约的最美结合。他一生潇洒,在王安石变法初期,因为看不惯天下百姓的痛苦,挺身而出,痛斥“青苗法”,数次上书,可正当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可以青云直上之时,一个晴天霹雳炸在他的心间,令他透不过气来——贬谪。这两个字可谓是刀绞一般在心间作痛,可又能怎样呢?抵抗?痛骂?讽刺?无论怎样都不能引来收回成命的结果。

都说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了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出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它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的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贬到定州、并州、黄州、常州……最后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时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不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处,病无药可治,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苏东坡,向我们展示了最真实的自己,最豁达、最豪放、最沧桑的一面,我们一直在感悟他冷静、旷达的心灵世界,去学会用他的智慧和精神,俯视生命中的苦难,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世间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可遇而不可求。

“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天堂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文字背后的你,苏东坡,你的荣耀与艰辛,脆弱与坚强,无不诉说着你经历了世间无数的繁华与沧凉,但这些都改变不了你————“东坡居士”。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六):15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九

《苏东坡传》一书引用了苏东坡的大量札记、诗词、私人书简,对于功底浅薄不懂诗词皮毛的我来说,读懂弄通颇感费力,但大意还是略通一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千古奇才,除了让人钦佩其才华横溢、睿智从政外,他“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的从容更让人赞叹。
苏东坡的一生虽然身处官场漩涡,命运多舛,但随心应景吟诗作赋,真性真情自然从心底流露,正如他所说“陈春鸟秋虫之声”,真可谓是一诗解千愁。他身处官场之中,却在官场之上,为公刚正不阿,于私花前月下,乐观快乐的生活着。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幽默地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心。他自己研究美食,自己酿酒,还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千古流传。他择友交,爱憎分明,挚友知己遍天下,兄弟情同手足,家事和睦……尽管官场复杂,挫折不断,却也宠辱不惊,诗书飘香,其乐融融。
苏东坡面对复杂的官宦生涯却能保持简简单单的情趣生活,与其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诗赋宣泄不无关系,喜悦也好,悲愤也罢,诗赋就是他最好的情感流露。一个热爱读书写作的人,绝对是一个感受敏锐、思想透彻、趋于理智的人,也是一个大是大非立得住,情感纠结分得清,会履职懂生活的人。这不竟让我想起一句话“一个爱读书的人,人品不会差到哪里去。”他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林语堂评价苏东坡“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正如林语堂在书中所说,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这正是我们应该向苏东坡学习的人生大智慧,别管世界多复杂,自己要简单,尊崇内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乐!(赵玉贵)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十

他不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他只是爱国抒志的文人;他不是随波逐流的众人,他只是独特的自我,他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东坡居士。 静坐窗前,读着这本书,我真正体会了这首诗:“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屡屡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由众词凑成,便是他的一生: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但一直不变的,是他那爱国的情怀。

叹一声明月之下世事无常。是的,被贬,诬陷,只因他一心为国,耿直禀心,便遭到了政治与文坛上的一致打压。可,就这样消极吗?即使政治灰暗,也要尝试一番。书下“会挽雕弓如满月”,愿为朝廷“西北望,射天狼”,只盼“持节云中,遣冯唐”。不变的爱国情怀哟,比起他,在这党的领导下,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却有晴”。风风雨雨坚定了方向,也收获了繁华。

沐浴着党的阳光,我们要让这阳光,风雨无惧,更加坚定的走向辉煌! 叹一句明月之中山河雄壮。是“对酒帘卷邀明月”所见到的“大江东去,故垒西边”;是“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留无迹”;是“举杯邀月”“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如今的祖国更加壮丽!是内蒙古草原“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的闲适清新;是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淡雅;是青岛海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美!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山河似乎镀上了金边,更添夺目风姿。

如果说,他是月下的漫步者,那我们便是思维的实践者,我们没有他那般的妙笔生花,我们能做到的是以点滴绵薄之力让山河更加秀丽。是多植一棵树,绿化周围;是节约一张纸、一滴水,避免资源过度浪费;是捡起身边的垃圾,让环境更加整洁……坚信着祖国山河会更雄壮,我们迎来了崭新的希望。沐浴着党的阳光,将最真挚的感情化作一言一行,美化祖国的大好河山,让这阳光,添上风景的绚丽芳华! 叹一世明月之上精魂永存。

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爱党,爱国之情永不会忘。是法律条文中的严明,是对外贸易中的繁荣,是八荣八耻荣辱观的牢记,是众所皆知的党的历史……党的光辉已渗入到我们的血液里,那是我们永不遗失的真挚感情!我们会永远坚定着我们的信念,执着地走向前方。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感受着党的光辉,我们会让它永远明亮! 东坡,在你六十四年的生命里,你用乐观面对了苦难,为后人所记忆。你将功名利禄换做了竹枝芒鞋,你不计较“营营”,只愿“沧海寄馀生”,你叹山河美丽,不忘报国之心,你的故事,如后人所仰望的明月,挂在人们心灵的记忆天幕上,却更期盼更美的朝阳。而党,便随着千万呼唤,投下万丈光芒,在九十年的历程里,涉过了泥泞,越过了彷徨,历经了战火,走向了辉煌。沐浴着党的阳光,我们会奉献出一生的时光,去创造更美的辉煌!现在的我们,努力学习着知识,是为了在更辽阔的天际中翱翔,,更接近璀璨的光芒!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最初的理想! 或许,奋斗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信念是舵,汗水是帆,总有一天,会到达胜利的彼岸!即使是有暴风骤雨又如何,那我们便做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勇敢的搏击风浪!一直坚信“没有谁会放弃你,第一个放弃的只会是自己”,东坡的历程告诉我,乐观,淡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只要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会达到想到达的高度,那时,我们便可以让这阳光更加灿烂,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温暖。 叹着天空的明月,想象着明日的阳光,我们会永远坚定方向。 合上书,我静静地看着窗外:今夜月又明,明日天更晴!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七):20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十一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的一切,却足以让其他文人叹为观止。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我以为,苏东坡作为一代文豪,有着超乎寻常的才华是其次,最为重要的,还是他的性情。他的性情,甚至不能说清是温柔还是豪放——如果说山水滋润了他的灵魂,那么赤壁便激荡着他的胸臆。于是《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运而生了——如果,东坡居士仅仅流连于江南的诗情山水之中,想来我们也没有机会听到“大江东去”的千古一叹了。一个灵魂对于文化与地域的兼容并包,对于浪漫豪壮的双重诠释,才可以称得上是健全和完善的。

苏东坡的文章,经得住推敲并不多——从杜撰一事,就可窥见一斑。“想当然耳”,《礼记》上的事本是周公身上的,东坡来了个“张冠李戴”,成了尧的故事。虽说杜撰让苏东坡的形象有了一丝幽默的意味,但谈笑之余,亦惊叹其人格之洒脱。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是的,苏东坡只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用喜悦来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许他的言辞在叹息,也许他的心灵在叹息,但他的生命,却闪烁着熠熠的和谐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气犹存。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十二

“众说纷纭皆无惧,好自为之独自清。”这大概可以概括苏家老大的一生吧。轻轻合上这本书,一句话突然从脑中闪现,挥之不去——东坡之后再无东坡。也许吧,看过这些古代文学家的传记,可能是因我读得不精,但真的只有他的诗词、事件在我脑海中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苏东坡富有才华,尤其在作词写诗方面。往大里讲,突破了词为“艳科”,拿不上大雅之堂的传统格局;往小里说,既可抒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还可以爆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
也许你不知道,苏东坡还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作品有“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贴》;又是一名坚持己见的政客、一位发明了东坡肘子的“苏大厨”、一位瑜伽修炼者、一位好丈夫……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心中抑郁悲愤,但当他注视格外皎洁的玉盘良久后,积攒已久的不满与无奈竟烟消云散,转变为一种骄傲,将夜景临摹得那样惟妙惟肖,到底是一汪清泉还是寺庙庭院,也令人分不明了。另外也不在意他人的讽刺,“莫听穿林打叶声”,那其实就是对身边纷扰话语的一种暗喻;写给他人的信中也到处透露着豁达,他曾对弟弟子由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见即使得不到重用,为乐观的生活点燃的火焰也从未熄灭,且光芒四射。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真诚待人、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苏东坡不藏着掖着,不矫揉造作。他的诗词散文,不管是否为即兴之作,大部分都是自然流露,顺应天性,从不刻意有所追求。他即使会因事而怒,但不太会因事恨人,就算是对某个人的讽刺也是句句在实,少有污蔑和欺骗。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未尝不可体现。然而也正因为这份直白,他一直被挟在政治那黑色、不见底的漩涡之中,被贬数次。他呢,却自然而然地,在流放期间研其欲思之方,行其欲做之事,发其欲言之语,将那些营营苟苟的政治勾当远远撇开,自顾自地过上那身着竹杖芒鞋,“江海寄余生”的逍遥自在生活。
有些时候正直与真诚是挂钩的。他颇具对事不对人的处事原则。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宋哲宗命令苏轼代拟敕书。按说,被政敌打压数年之久,反攻的时刻终于来之不易地出现,本该拼尽全力偿还这几年的苦痛,令他也感受体味……但苏轼是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或是坑害过他公报私仇,反倒客观地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宿敌,说他本意是好的,所提出的政策在理论上行得通,本可以惠及民生,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少了些在现实中的实践。
苏东坡在天赋、真诚、乐观方面已然成为了代名词,但在慨叹“东坡之后再无东坡”的同时,我又不禁在想,是否某个时刻,会突然冒出来个“张东坡”、“王东坡”,将其代替?当然,这个念头,只是瞬间,然后我便摇头将其否定了。
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前有苏东坡,后怎可能再有来者!(李孟谭)


读苏东坡传有感网篇十三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二):600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