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案(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4 12:20:20 页码:10
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案(优秀11篇)
2023-10-04 12:20:20    小编:笔尘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篇一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信息)、写作能力(书面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课前查阅搜集资料。

2、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

3、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4、考试评价。

(一)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信息点,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练习查阅的习惯。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样,如上网、去图书室、看电视、调查访问等。

(二)阅读教学

1.课堂阅读教学

突出以读为主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基本训练之一,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读训练,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动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强化朗读感悟――以读促解,以情促悟

以读为主,注重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

(1).以朗读代替听答,促进理解。

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机械”与“被动”在阅读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我们要致力于克服弊端,走出误区。要坚持以教师的导读代替讲与问,以学生的朗读代替听和答。通过多读来强化感悟与体验,达到以读促解的目的。

(2).主线推进,横向联动,加强整合。

就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个“主线推进”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主线推进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式阅读”,且是单线独进,不及其余的直线式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我们要根据语文课标的新要求构建一种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强化朗读感悟,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

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但不是单线独进,不是让学生死读傻读,而是着眼于三维目标和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实行“横向联动”,在朗读课文的进程中左顾右盼,整体观照,将识字、词句体悟、内容理解、写作技法、认识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等都一一渗透落实。横向联动的关键是“整合”,即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融于“读”中,以读促思,以读促解,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说、读中问、读中议、读中写、读中练、读中用。

(3).调动情感参与,深化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是强化朗读感悟的催化剂。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有潜力,有活力,他们对课文的主体感受和感悟理解才会更真切,更深透,阅读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责任编辑:admin)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篇二

(3).调动情感参与,深化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是强化朗读感悟的催化剂。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有潜力,有活力,他们对课文的主体感受和感悟理解才会更真切,更深透,阅读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

2,课外阅读

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

课外阅读,重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标准》),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标准》分阶段作了具体的要求:第一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按每学年40个标准周计算(两学年80个周,以下相同),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100字左右。第二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700字左右。第三学段,《标准》就阅读总量作了大幅度的提升,规定不少于10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在1800字左右。当然,上述日平均阅读量在阅读的过程中,受识字数量,阅读能力、兴趣,文本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可能呈“波浪"状推进,这些都是正常的。《标准》除了在阅读数量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外,还就阅读兴趣、习惯等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分年段作了一些要求:低年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使用普通话,一年级时能由图读文,二年级时学会默读并在阅读中尝试积累。中年段除了“普通话”、“默读”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重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领悟。高年段则在中年段的基础上,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注重了阅读速度的培养,并强调了阅读的选择性,提倡广泛地应用现代资源“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

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单从数量的安排上看呈递增状,所以我们在内容的确定上也应有个层级性。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适宜从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开始,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每天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以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为主,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画面的设计要求鲜艳、漂亮、直观。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应逐渐由“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注音读物过渡到纯汉字读物。内容应以童话、寓言、浅显的古诗文及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作品为主,同时,我们还要更新阅读观念,适当指导学生浏览(含视听)有关的新闻媒体,把阅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倡学生订阅或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报,并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对于尝试阅读长篇小说的学生,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指导,对于学生阅读不适合的课外书籍时,应给予引导,切忌方式简单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确保学生健康地进行课外储存。,至于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既可依托学校的图书室,也可向当地的图书馆去借,当然更要发挥学生家庭藏书的功能。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篇三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信息)、写作能力(书面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课前查阅搜集资料。

2、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

3、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4、考试评价。

(一)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信息点,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练习查阅的习惯。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样,如上网、去图书室、看电视、调查访问等。

(二)阅读教学。

1、课堂阅读教学突出以读为主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基本训练之一,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读训练,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动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强化朗读感悟――以读促解,以情促悟以读为主,注重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

(1)以朗读代替听答,促进理解。

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机械”与“被动”在阅读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我们要致力于克服弊端,走出误区。要坚持以教师的导读代替讲与问,以学生的朗读代替听和答。通过多读来强化感悟与体验,达到以读促解的目的。

(2)主线推进,横向联动,加强整合。

就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个“主线推进”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主线推进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式阅读”,且是单线独进,不及其余的直线式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我们要根据语文课标的新要求构建一种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强化朗读感悟,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但不是单线独进,不是让学生死读傻读,而是着眼于三维目标和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实行“横向联动”,在朗读课文的进程中左顾右盼,整体观照,将识字、词句体悟、内容理解、写作技法、认识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等都一一渗透落实。横向联动的关键是“整合”,即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融于“读”中,以读促思,以读促解,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说、读中问、读中议、读中写、读中练、读中用。

(3)调动情感参与,深化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是强化朗读感悟的催化剂。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有潜力,有活力,他们对课文的主体感受和感悟理解才会更真切,更深透,阅读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

2、课外阅读。

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课外阅读,重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标准》),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标准》分阶段作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按每学年40个标准周计算(两学年80个周,以下相同),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100字左右。

第二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700字左右。

第三学段,《标准》就阅读总量作了大幅度的提升,规定不少于10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在1800字左右。

当然,上述日平均阅读量在阅读的过程中,受识字数量,阅读能力、兴趣,文本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可能呈“波浪状推进,这些都是正常的。《标准》除了在阅读数量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外,还就阅读兴趣、习惯等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分年段作了一些要求:低年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使用普通话,一年级时能由图读文,二年级时学会默读并在阅读中尝试积累。中年段除了“普通话”、“默读”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重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领悟。

高年段则在中年段的基础上,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注重了阅读速度的培养,并强调了阅读的选择性,提倡广泛地应用现代资源“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单从数量的安排上看呈递增状,所以我们在内容的确定上也应有个层级性。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适宜从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开始,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每天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以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为主,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画面的设计要求鲜艳、漂亮、直观。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应逐渐由“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注音读物过渡到纯汉字读物。内容应以童话、寓言、浅显的古诗文及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作品为主,同时,我们还要更新阅读观念,适当指导学生浏览(含视听)有关的新闻媒体,把阅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倡学生订阅或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报,并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

第二,自读与交流相结合,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一周一次的课外交流活动:

三是通过交流,能澄清一些较模糊的认识,引导学生健康的读书和读健康的书;四是通过交流,一些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能得到张扬。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交流的机会,从量到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地把握课外阅读的状况,以便指导和调控。

第三,课外阅读要讲究因材指导。完成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读有所获。总之,课外阅读,既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总量,又要通过对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资源的深刻领会与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形式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必须完成三至五项学习活动。

(四)考试评价。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开展活动如: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抽测积累量、即兴作文等考察学生的各项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篇四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形式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必须完成三至五项学习活动。

(四)考试评价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开展活动如: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抽测积累量、即兴作文等考察学生的各项素质。

3页,当前第3123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篇五

一、前言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我国每年有很多小学生由于不堪学业的重负,而采取轻生的做法,来发泄他们对目前课堂教学的不满。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不但应该传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成为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态度,良好人生情感,正确生活价值观的基础和平台。通过富有生活情感的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可以在人文精神上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通过不断内化的而使德行,水平和素质达到一定境界的状态。语文课堂的改革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改革要以促进小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和进步为目标。要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为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小学生的全面培养,为他们以后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既具有现实性,也具有必要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不能总是将考试作为教学中心。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传授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在现如今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考试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标准落在了学生成绩的好坏上。因此,现存的误区仍旧是对教学过程本身价值的忽略,过度偏重于课堂的工具性。

2、教育中主体精神的弱化。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教育主题精神弱化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是教师主导精神工具化,即教师往往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力量,教师和学生没有开放性和平等性。另一方面是,学生主观精神的弱化,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唯老师的是从,认为标准答案就是真理,没有反抗和怀疑的接受课堂上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勇气。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缺乏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学由于以知识传授和考试为中心,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不能只是口号,更需要良好的方法和制度设计作为基础和保障。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仍然停留在口号上,既缺乏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也缺乏合理的、切实的制度作为保障。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

1、确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想获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就必须树立明确和科学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通过制度创新,方法改革、模式选择达到理想的效果。改革目标的确立,首先需要思想观念的解放,我们必须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确定以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及人格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来加强其对人格的认知,塑造其应有的个性,当然,在其他方面的培养也会有所涉及,在此我并不再一一列举了。通过学习语文,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快乐。

2、把学生设为中心点,对创新意识进行全面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通过语文教学,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核心位置,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课前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一只苹果和一把水果刀,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一起讨论怎么切苹果,然后大家一起切苹果,看看切开的面中有什么,学生随便怎么切都可以。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在贴近生活的实际活动中,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个性得到了尊重和充分发挥。

3、以语文课堂为前沿阵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场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因素,以语文课堂为依托,有效开展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可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课文中人物的经历,体验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现在有很多的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特点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而人文精神的建构途径也是广泛的,复杂的,多元的。

四、激发兴趣,人人参与

激发学习兴趣,人人参与课堂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习兴趣就是直接维持和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直接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爱好和追求。语文学习兴趣就是对学习语文的追求和强烈愿望,是其它任何力量也无法比拟的。例如明朝著名学者宋濂在脍炙人口的《送东阳马生序》中,介绍了自己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刻苦学习,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学有所成的事迹。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杨正宇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密是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习兴趣在学习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导入要奇,授课要新,结尾要妙,处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只要学生一旦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利用自己的各种器官,体验、感知并参与各类活动,获取知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那么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就得不到发挥,就不可能实现高效课堂。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牛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改革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通过方法上不断的创新来注重知识教育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要充分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通过积极合理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玮:《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科学大众(科学教育)》,11期

[4]汪凯明:《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教育革新》,年12期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篇六

一、加强教学方法的融合使用

语文是多姿多彩的,学生很喜欢,家长很重视。语文也常常是讲不清、说不明的,需要去理解,需要在长期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如诗歌,很难讲出味道,有时甚至是越讲越糊涂,并且每个人的理解本身应该是不同的;同样写一件事,有的写得优美,有的简洁,有的写得朴实。这些既是语文的难点,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需要用更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教学,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文的本质和意义。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讲解、朗读、默读等方法,现在逐渐又有了交流、仿写、讨论等方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吸引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其实,我们应该持开发的心态,完全不必拘泥于以上这些方法,只要是对语文教学有用的,对学生有益的方法我们都可以用,包括借鉴许多民间的传统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方法等。如果我们能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题材,选择多种方法运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那必能使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

二、加强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方式和教学手段,不像数学一样往往是靠多做、多练而“学会”、“做会”的,语文更多是在熏陶、感染、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所运用的媒体应该更多一些,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喜欢语文,感受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领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在语文课中,我们传统常用的媒体有黑板、幻灯机、录音机、语言座、影碟机等,现在又有电脑、投影、视频展示台、网络、随身听等音视频综合平台出现。伴随着这些平台的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如信息的查找与收索、信息的筛选与分类、信息的判断与整理等等,庞大的信息集群,需要相应的方法。如果能恰当地、更多地将这些方法有效运用于课堂之中,让这些平台发挥更多的作用,必将能让语文课更丰富多彩,更美妙无比,也更能让学生在愉悦、忘我的境界中更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

三、加强多形式活动的开展

一些活动,但这种活动的目的性、多样性、意识性还很不够。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不够,二是能力有限,三是见识不多。因此,语文老师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其实,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困难。常规活动主要包括故事会、阅读比赛、游戏等,这些活动大部分教师都熟悉;而特殊活动如课本剧表演、创作比赛、情景模拟等,也可以从电视、网络上学习。只要我们改变了认识到,开了头,用心去做,就会让我们的学生对语文更加喜欢,让语文的学习充满更多的乐趣。

四、加强各科课程的整合

语文是对生活的理解和反应,而生活是广阔的,所以语文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语文课必然与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可能独立其外。这些课程中,语文与音乐、美术的联系大家都能理解,音乐的旋律美、歌词美,美术的画面美、结构美都是语文教学需要的,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却被忽略了。我们看,数学的客观、准确叙述不是语文吗?谁能说体育比赛的组织、广播稿不需要语文吗?再看学校活动,黑板报、广播、演讲等等,哪有不与语文有关?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更多地、主动与其他课程结合。结合的基本原则是: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服务,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服务。不能简单的拿来,不能喧宾夺主,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实践中多探索和尝试了。要实现这种结合,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加强学习,通过网络、电视打开心胸,放开眼界,多听听其他课,多看看其他教材,多接触其他老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与什么课程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篇七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很少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学进去,所以,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放在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用创新和实践能力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一、摆脱旧的思维,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

要想使学生学会创新,就要努力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在较为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学生才能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除了单纯的课本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大脑,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比如,在讲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守株待兔的方法不正确,那么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办法抓到兔子?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问题,相互沟通,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二、把握课堂,积极实践

小学语文课堂要体现积极的实践效果,就要改变以往默守成规式的教学模式,要将传统的语文课变成多姿多彩的课堂。“口语交际”是小学阶段实践性较高的部分,而语文的实践性也就体现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中,所以可以通过假设环境的方法,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如果想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应该建议学生做好课前的实践探索工作。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烈士事迹,细数从古到今的英雄所创建的丰功伟绩,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通过相互沟通和真诚交流,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师生沟通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发现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教师才能教导学生积极动脑,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结合自身的实践能力处理问题。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基础,对今后初高中的语文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不仅仅只有语文课需要创新,需要实践。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

作者:杜永秀单位:中卫市第四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篇八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困境?对于这个问题,要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本体去考察。按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是一门教会学生正确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基础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广义),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言文字。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对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本体的这一界定,是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的基础”的地位在近些年的中学教育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语文教学距离“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叶圣陶)的目标还比较远。这里有汉语文本身的问题,有教学认真、得法的问题,还有应试教育影响的问题。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要与考试“对口径”,语文课教得比较死,知识讲得多,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法也多,通过语言实践语言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够。结果学生的某些应试技巧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能力却下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不少地区和学校,应试教育扭曲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与任务,使语文教学的本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异化,成了“应试工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走出恶性循环的困境,必须深化教改,回归本体――坚定不移地确立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地位,坚定不移地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从7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教学第一线涌现出于漪、钱梦龙、欧阳黛娜、宁鸿彬、魏书生、洪镇涛、陆继椿等一大批教育改革家。他们从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和合理序列、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效能(包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体系的革新等层面,向语文教学上的传统偏见和习惯老例进行冲击,开拓创新,建构起既各具特色又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为语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对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而大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却呈下降趋势。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落后的现状,使之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效率,必须在80年代奠定的基础上,把语文教改的重心自觉地直接推向本体层面,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上下功夫。80年代末,东西南北中的有识之士开始这一探索,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不大也不小的浪潮,其中洪镇涛关于“学习语言”的理论与实践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经过他的积极探索,和在他指导下武汉市洪山区三年来富有创造性的语感教学实验,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本体论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框架。这个体系以文化上的反省与自觉为前提,以对语文学科本体的科学认识为逻辑起点,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语感训练为贯串线,以语文能力的建构和语文素质的提高为归宿,以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为依托,力求将教法与学法、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传统教学经验与现代先进教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从而在众多语文教学体系中独树一帜,生气勃勃。

[1][2][3]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篇九

编者按:在课改的趋势下,语文老师要作出很多的努力,下面我们来看看《交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这篇教育感悟吧!

高海玲老师,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小学语文优秀教师。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语文,我在班内建立了争星专栏,制定了一系列的争星制度。比如上课积极发言者奖励一颗星;回答对问题者奖励一颗星;积极提问者奖励一颗星;帮他人解决问题者奖励一颗星;发现别人错误并帮其改正者奖励一颗星等等。自从制定了班级争星制度后我班同学们变得积极踊跃了。学习劲头高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现象。自学能力高涨,也充分体现了少教多学。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我定期让学生去图书室借阅图书。读完一本图书就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所读所想。并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读书目的印象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写完读后感,我会让同学们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具体方法如下:

1、自我修改

放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发现读不通顺的地方自己改正,直到能读通读顺为止。

2、同桌互改

放声朗读同桌的文章,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帮同桌改正并向同桌指出不足。

3、小组修改,推选佳作

小组内互读文章,发现问题及时帮其纠正。觉得小组内的哪篇文章好就在哪篇文章上方标一颗星星。最后看看谁的文章得得星星多,谁的文章就是本小组的佳作。

4、班内展评

各小组选代表上台读本小组的佳作,全班选出班内的习作冠军。掌声请出冠军予以表扬。

这种方法学生不再讨厌写作,习作课上个个斗志昂扬,挥毫泼墨。

自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兼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荣获“先进个人”、“模范班主任”、“阳谷县岗位能手称号”等荣誉,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一、二等奖。我被聘为20xx年《快乐新语文》杂志名誉编辑,20xx年《快乐新语文》特约编辑。我指导的学生作品在各级征文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辅导学生的习作,多次发表在国家及省市级刊物上,学生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被发表在《名师教语文》20xx年第1-2期上。

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我多次被学校派往外地进行课题骨干培训,使专业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作者| 高海玲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篇十

一、了解教案的步骤。

教师写好教案,首先要对教案的书写步骤有一定的了解,大体知道教案包含那些板块,这是写好教案最基础的准备工作。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七大板块,其中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更为重要,教师要着重研究这三大板块书写教案。

二、深入钻研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阵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充分地了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写教案。

三、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案的书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性,最终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教师要想获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就要了解学生的喜好、性格、参与度等各个方面,然后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针对哪些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课堂气氛更融洽,让知识掌握更好哦。

四、学会对重点和难点各个击破。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之中,只有充分的了解了教学重难点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充分的研究教学重难点然后各个击破,从而将其更好地分配到课堂教学之中,最后以教案的形式呈现出来。

五、注重研究其他教案参考书。

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时时学习的过程,教案书写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才考其他教案书籍,采用别人更好的教学案例,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别人的经验同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促使自己完成更为精美的教案。

六、严谨的教学态度尤为重要。

教案书写是一件较为枯燥的事情,更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情,通常教师都是照搬照抄,缺乏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善于思考的大脑,但是教案是教学的基础。所以树立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写好教案尤为重要,时时刻刻谨记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基础扎实了,课堂才能更好进行。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篇十一

摘要: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大难点是:语文教学课时的大f削减甚至取消了语文课。对于这一难点问题不能拘囿干课堂教学的层面来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而应当另辟蹊径?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思考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文奄提出了突破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难点的其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改革措施

1、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笔者在此所论及的语文是一个“大语文的概念”,它不仅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还包括住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书法》等课程。语文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语文还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语文在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秦质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是,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的现伏,令人担优。语文的教学课时被大量削减,在工科专业甚至取消了语文课。高职院校语文骨千教师大量流失,许多转向教文秘、新闻、心理健康等其他课程。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语文课所面临的共同境遇。究其原因,从许多学者的分析中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校不重视,削减课时,甚至视之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并加以取缔。

二是,学生不重视,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对语文学习无新鲜感而产生厌倦情绪。

三是,教学内容停留在以字、词,句、章为主的中学教学阶段,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是,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笔者认为除了七述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高印!院校大都采用的是2斗l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在校外实习或顶岗实习一年。为了保证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教学必然前移。

因此,也只有从墓础课开刀,尤其是语文课首当其冲,教学课时被大里削减,甚至被取缔,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在这场大改革中是不是只能面临着披改掉的厄运?如果高职院校语文课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么,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2、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语文是不是应该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出局?我们认为高职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祛替代的。从高职学生目前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看,语文学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对语文这门工具没有很好地掌握,许多学生连申请书、求职信这类常用的应用文都不会写,要么是格式不当,要么是错别字连篇。说起话来要么是词不达意,要么是胆怯害羞不敢表达。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看。语文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语文教学承担着作常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其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全面素质得以提升。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制造机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也确实不是令人满意的。教材缺乏高职的针对性,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从严格意义上进,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要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应当是高职院校所有课程为之努力并实现的目标,高职语文也不例外。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通过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要达到贴近学生学而能用的效果,要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良好效果。

3、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很多,有教材的`改革;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教学手段的更新,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等方面。但是,笔者认为,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是语文教学课时被大t削减甚至被取缔。正像有的语文老师所说的,学者专家们提出的这样、那样的改革设想我们都能接受,而现在的问题是语文老师无课可上,高职语文改革的平台也不复存在了,怎么改革?语文老师提出的这个问百不无道理。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特别是高职学制有可能由三年压缩为两年即使是三年学制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也是2十1摸式。因此。各所高职院校不可能安排一定数且的语文教学课时。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高职语文如何改革?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那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拘囿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那样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应当另辟蹊径。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思考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高职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的影响下,语文教学的载体就是课堂,这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现实情况是课堂给语文老师的机会逐渐减少了,甚至没有了。传统意义的课堂没有了,语文教学还有没有新的载体?因此,我们要构建一种“大课堂,的理念。除了传统课堂之外,还有更多更大的“课堂’为广大语文老师提供了奉献智慧、施展才华的舞台。例如,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话动,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等等。语文老师参与其中,必将能够发挥重耍作用,语文老师对高职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于探化高职教肯教学改革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新机制的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需要一个平台的,如果缺少了一个改革的平台,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便无从谈起,高眼语文课件不像现代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那样可以淘汰出局,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的链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高职院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应当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搭建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建立在“大课堂,理念下的平台。因此,需要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应当包括平台机制、教学管理机制、考评机市、激励机制等。平台机制就是要确定高职语文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当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相结合。教学管理机制应当是设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语文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评机制应当是确定对老师教学效果的考评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评。激励机制应当对语文老师工作量结算报酬做出规定,制订语文老师业绩的奖励办法。在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的劳动再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不能制订出符合教师劳动特点的计酬办法,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要做好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不仅指传统的课堂教学而且包括与语文相关的各类讲座在语文教学课时大最削减或停开的情况下应以讲座为主。各所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成立许多社团,学生的参与面很广,他们的活功开展的丰富多彩。但是,他们需要必要的辅导和指导。语文老师应当发挥作用。二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语文老师参与学生管理可以多层面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大都是团委、学生工作处组织和管理的,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语文教研室可以整体划归学生工作处管理,这是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所决定的。这样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更加有利。三是,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相结合。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参与实训、实习活动,学生在实训实习活动中会遇到许多语文问题,例如,写调查报告等实用性的文章,语文老师可以对学生必要的辅导。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老师的实践能力。在语文老师中,有许多老师都是出学校门进学校门,他们没有社会实践经历,因此,他们讲课很难脱离书本。尤其是讲应用写作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调动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和提高并不一定完全通过课堂来实现,可以这样说,语文是与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问。工作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特别是对有了一定语文甚础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更多的是靠学生的自主的学习和练习。因此,调动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语文老师可以利用相应的语文教学平台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记日记,布置阅读书目,组织开展演讲会、作文比赛、书评、影评等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老师要转变角色,成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的宜传者,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引领者,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指导者。

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还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只要我们勇于思考、敢于实践,那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将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高职语文将会走出困境,迎来更加美好的新天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