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弟子规读后感网(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4 18:12:04 页码:13
最新弟子规读后感网(优秀9篇)
2023-10-04 18:12:04    小编:翰墨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弟子规读后感网篇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方面越来越多,人们的心却被良莠不齐的观念冲昏了,更有甚者神魂颠倒,盲目的崇洋媚外,对我国文化全盘否定。而就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掘了出来,从而让人们重新爱上了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想必是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经典,也正是它们伴随着年幼的我们一步一步长大成材;也正是它们伴随着年幼的我们一步一步懂得忠孝礼智信;也正是它们伴随着年幼的我们一步一步走近圣贤,走近文明。

今朝有幸,重温经典,回味悠长,收获满满。

《弟子规》主要列述了我们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准则。是与时俱进的、经过了大浪淘洗的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应该注意的准则,全篇分为七部分,但通篇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浑然一体,且内容简练,思想深刻并让人回味悠长。

一位文学家曾说: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的。

不错的,《弟子规》也是如此,我记得,小的时候读,只是觉得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再大一点的时候,觉得它在规范我们的行为。而现在,我认为它不仅仅简简单单的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规范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把一种思想内化到读者的心里,而那种思想就是——友善。为什么?其实也不难理解,对长辈孝顺,可以说是对长辈的友善;对兄弟忍让,可以说是对兄弟友善;对外人恭谨有礼,可以说是对外人友善。所以,我认为《弟子规》就是教人如何友善待人的经典佳作,而就在这三百六十句中,我对其中一句感触良多,在这里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说话,必须以信誉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能说。主要是告诉大家在说话时要对别人友善,不能怀着不好的目的去说话,简单有力,直击要害,说中了当下一些人的痛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佷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不择手段,电信诈骗,金融诈骗、贷款诈骗……让人眼花缭乱,防不胜防。这些人就没做到说话时对人友善,其实每每读这句话时都会勾起我的回忆,记得那是盛夏的午后,天气热得知了都找地方藏了起来,大街上静悄悄的,我与两三个好友从补习班下课回家,碰上一个中年的男子,只见他黝黑的脸庞上挂满了黄豆大的汗珠,急躁不安的来回踱步,看见我们,他那布满褶皱的脸上出现一丝希望,只记得他飞速跑来,用他粗糙且满是茧子的手拉起我的手,用十分恳切的语气说道:"同学,求求你帮帮我,我的钱丢了,能不能借我点钱回家?"我毫不犹豫的掏出了自己省下来的零花钱,交给了他,朋友们却一个劲的提醒我,别上当,但我还是为他凑够了回家的路费,并送他上了公交车,事后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后悔的,因为自己真的有可能上了一个骗子的当。但事实永远不会说谎,几天后,我亲耳听到那个中年男子,在差不多的地方,用同样诚恳的语气,向我道谢,真的,心里特别感慨,正是因为有些人的胡作非为,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不信任,很有可能使应该受到帮助的人,而得不到帮助,不该得到帮助的人,得到了帮助,所以这句"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所阐释的道理也就格外重要。

《弟子规》教给我们的与人为善,善莫大焉的道理,不管是在清朝,还是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都不会缺少它的时代意义,只要有社会存在,对人友善就不可或缺。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现在的我完全相信,也完全理解了这句话,所谓灵魂的交流,不正是通过文字,通过画卷,来让人的灵魂接受优秀的思想文化的洗礼吗?所以我想,我应该用我的全部精力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还要努力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让自己更加优秀。

弟子规读后感网篇二

近日有幸拜读了《弟子规》,感触良多。《弟子规》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承载了古人先贤对于人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标准:孝顺、友悌、严谨、诚信、爱心、仁义和好学。我从身边的实际出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对弟子规的总述。

入则孝,这是弟子规对我们的第一个要求。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圣贤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恭敬、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的了。我们今天能够有幸认识到这些圣贤人的教诲,就应该首先尽心尽力做好我们为人子之道,好好的孝顺我们的父母。对于我们这种长期出门在外的打工仔,虽然不能呆在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但我们可以进自己的努力,多打电话回家和爸爸妈妈聊聊天,每到过年时能按时回到家中与他们团圆就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孝道。

出则悌是圣贤教导我们,首先要友爱兄弟姐妹,兄弟团结,多照顾帮助兄弟姐妹,对长辈要尊敬,其次出外要友爱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相处的人。出门在外,朋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多团结朋友,多关心身边的人。就像现在我们酒店一样,大家聚在一起上班,这是一种缘分,大家都是出门在外,都不容易,我们要互相帮助,相互团结。大家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把工作做好。同时作为下属,我们对我们的上司、领导要尊敬,见面要主动让行、打招呼,处处要谦虚礼让,要恭敬礼貌,见到长辈要恭敬问候。这是我们能否在一个公司、集体站稳脚跟,有所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要做到,而且要做到最好。

谨,我们要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会帮助我们免掉许多坏的习惯,并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圣人们告诉我们这个“谨”,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在酒店的工作上要做到对待工作认真严谨,要小心行事,在做工作时先想想该怎么做,怎样做才不会犯错误。俗话说的好:先思而后行。要做到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顾客,做到让每一位顾客满意。在生活上也一样,同样要保持严谨的态度。自己的起居饮食要有规律,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多进行检点,逐渐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取做个优秀员工。

信。俗话说的: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在现在这个普遍没有信用的社会,我们要立志做圣贤,做他人的榜样,去掉以往的虚伪、不诚实,以诚实守信,仁义道德来处世,来感化周围的人。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要言而有信,言而必行。不骗别人,与他人坦诚相处。

泛爱众,其实就是前面说到了的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以恭敬、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结富人,不看不起穷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同时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不说人是非,不揭人短处,要尊重同事朋友。我要努力学会去从真心里爱别人。我要不断历事炼心、不断努力。仁慈、悲悯一切众生,是圣人、菩萨的境界,我要从弟子规的基础开始,从做一个标准的好人开始,立志向、学圣贤,做菩萨。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让我们这个集体更加团结、和谐。打造优秀集体,从我做起。

最后《弟子规》中还写到“余力学文”。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学习。尽管我们不是学生,但并不代表我们就不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余力学文告诫我们要利用好自己的多余时间精力,尽可能的多去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就比如我现在在咱们酒店一样,刚开始我对餐饮业一概不知,但随着我的不断学习,我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酒店管理、酒的种类的相关知识。这对我的帮助很大。所以我现在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在下班后或者休息时去上网查查资料,或者看看书,尽可能的学习。我觉得这不仅为了我自己,而且也为了能更好地工作。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弟子规》,使我感触很深,树立了自己正确的人生知见,才知道自己具体的差距在那里,明确了做人的本份。知道了自己应该从认真学习力行《弟子规》的教诲以及种种准则去扎稳根基,在生活中孝敬友爱、慎言慎行、诚信仁爱,并身体力行,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我也下决心坚决祛除自己以前的不良习气。我要以弟子规中的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到最好。我要做一个优秀的员工,更好的为我们酒店的发展做贡献;同时我也要号召身边的同事来共同学习弟子规,提高我们酒店员工的综合素质,共同努力打造拥有最好工作团队的酒店。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们是最棒的,我们一定行的。

弟子规读后感网篇三

《弟子规》中“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意思大概是自己不愿意的东西,也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人在考虑自身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要忽略了他人的存在。

生活中有人不愿意别人给自己取绰号,认为这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但他们却偏偏给别人取绰号,还大言不惭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有人不愿别人开口说脏话骂自己,认为这是素质低下的表现,但他们对别人却是脏话不绝于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此我也不一一列举出来了。

面对生活中诸如此类问题,该怎样去解决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如看见不好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时,而不愿诸如此类的事,在自己身上重演。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要我们处处为他人设身处地地考虑。设身处地地考虑到他人,这就如同在严寒中谁都会需要一堆炭火来驱赶寒冷一样。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其实很简单。就拿扫地这一很小的事例来说吧,没有人愿意去干那些又脏又累的重活,那又该留给谁去做呢?因此必然会有人会考虑到这一点,会主动去干那些重活,这就是为他人着想的简单事例。做到处处为他人考虑,就要从扫地这一小事类推到其他的事上,如取绰号,说脏话;没有人愿意被别人取绰号,也没有人愿意听别人说脏话。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需要在为他人考虑到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如果这样,一者别人不愿接受,二者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人们常拿“强扭的瓜儿不甜”,这句俗话来说婚姻的自由,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别人有自己的选择和自由,没必要去接受别人的强制。拿农村的老话来说就是“摁着牛头喝不着水”反而会使牛产生抵触的情绪,这又是何苦呢?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事必定不会有好结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并不是什么条条的大道理,但是做起来真的有点不易。只有不只以自己为中心,考虑他人的感受,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弟子规读后感网篇四

我是一个不怎么喜欢看书的人,除了教学课本,如果你非要“逼”我看的话,那么我就是一个“胃口”超大的“啃书虫”,我喜欢看武林小说,能给人类启发的书,能教育人类,敬老尊贤,同时也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我感觉令我十分感动的是被称为“民族大英雄”的郑成功,因为他的爸见风使舵,打算投降清朝。可明朝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一个人去就算了,竟然还带着三千多得叛军,真是太气人了。而郑成功忠君爱国,真是难得啊!

相信大家都读过孟信卖牛的故事吧,可能有些人会这样想,孟信真是个糊涂蛋,卖给人家病牛,得了很多的钱,竟然还要说出事实呀。只有你诚实了,别人才会相信你说的话,这就是诚信。孟信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所以他的为人使人尊敬,尊重。

读完《弟子规》我懂得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谨慎而坚持诚信,对大众要有博爱情怀。如果做事有余力,就去学习古代文献,增长知识。

其实《弟子规》就是讲了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重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基本生活规范。

弟子规读后感网篇五

这几天一放学,我就急匆匆地赶回家。你可能会想:“莫非她是有急事不成?”——“no!”我是赶着回家看爸爸前不久送给我的《弟子规》!那是几个星期前的事了。我在家中上网,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名叫《弟子规》的书,我想这本书的名字挺怪的:这“弟子”指的是什么呢?那“规”又是指什么呢?“规范”吗?一连串的好奇心驱使我把它买下来。可我没这么多钱!怎么办?我只好向爸爸“求助”。没想到爸爸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但是爸爸给我提了一个条件——要我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阅读这本书。哈!这还不容易!我平时在学校是尖子生,在家里是大人夸的好孩子,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吧!

我每天认真阅读《弟子规》,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缺点的。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干净,几案洁,笔砚正。”可是我呢?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的房间永远不会和书中所说的有相交点——我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的,地上一块橡皮,床上一个文具盒,桌子上又胡乱地搅和着几本书。要让我的房间做到“窗明几净”,简直是天方夜谭!

《弟子规》中还说:“列典籍,有定处,看完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我虽然学习不错,可偏偏和书“作对”。你只要翻开我的语文书,就会发现一些“不堪入目”的字迹映入眼帘。各式各样的抄写本也难逃“此劫”。有的被我打上了草稿;有的被我用来画上了不三不四的画;还有的就是被我撕下当折纸了。一本新书用不了多久就会在我的手下变成“烂书渣”。别人向我借作文书我也拿不出手——因为作文书上满是我“琳琅满目”的“草书”!

渐渐地,我反复读了《弟子规》,感触颇深。其中许多警句我都能脱口而出,更重要的是他常能给我的言行举止敲响了警钟,并时时督促我用规做事,用规做人。《弟子规》不但使我改掉了学习和生活上的许多不良习惯,他还将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

弟子规读后感网篇六

弟子规是一本很有名的书,主要讲了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其中最让我感叹的是孝敬父母的句子。

亲友疾、药先尝的.意思是:父母亲得病的时候,要先帮父母尝一下药。

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时候,不可待慢,得马上去父母身边。

父母命、行勿懒的意思是:父母叫你干什么的时候,不能偷懒不做。

父母教、须敬听的意思是:父母给你讲道理的时候,得认真听。

这些道理只要明白了,所有人就都会孝敬父母!

弟子规读后感网篇七

李毓季,山西绛州人,字子潜,平生只考中过秀才,生平主要活动是教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论语》中的“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分为五个部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加以演述,编纂成为一份《训蒙文》。该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以及求学应遵循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实用,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乾隆年间经贾存仁修订改编。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爱我,我孝敬父母,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父母不爱我,我又能孝敬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大爱。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有这大爱的小男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是父母的宝贝。

而东海县中山镇徐海路小学四(1)班的胡继山,生活在一个困难的家庭,双肩早早担起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的重任。每天早上,胡继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妈妈擦身子,做饭,做好饭后,还要一口一口喂妈妈吃,可妈妈因为生病心情烦躁,老是发脾气责骂小继山,可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照顾妈妈。而我,看到这,真是满面羞愧,顿感惭愧。的确,自己是应该感到脸红,羞愧。

因为在家里,我就是一个骄傲的公主,从不懂得孝敬父母,只觉得他们对我好是理所应当,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读《弟子规》,使我改变了许多,长大了许多,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学会了感激父母,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与此同时,也使我得出了一个小结论:如果把家比作一间小屋,那么父母就是照亮这间小屋的温暖阳光。

从今以后,我要多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不再做骄傲公主。

弟子规读后感网篇八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终于发现我做错了什么,当即用手机给父亲发了一条认错短信。以前父母责斥我们,我都会去反驳,让亲心伤,可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父母的.话,不管对错都不应该去顶撞,不可以让父母伤心,就才是孝道!

第二次净化:“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许多孩子在课上管不住自己,这时教师用体罚,用责骂是不起丝毫作用的。不但不能使孩子改正缺点,还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任何惩罚不如去给孩子讲道理,重德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在课上我尝试着用这种办法教导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次净化:“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句话本意是教导孩子不能让父母担心,出门回家都要和父母打招呼。同样是教导学生,出教室一定也要告诉学生,回学校也要和老师见一面,这样才不会让老师担心。

许多事情,可以用经典给大家讲明白,不需要老师批评指责或当面惩罚。用真心去感化学生,才会以德服人,才能真正为国家培育人才。

弟子规读后感网篇九

今天的天气很睛朗,我在阳台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看爸爸新给我买的《弟子规》,而妈妈则在一旁晒着衣服。

突然,妈妈说道:“思思,晒衣架不够用了,快去衣柜里帮我再拿几个去,快点。”可是当时我正读得着迷呢,只是随便应了妈妈一句:“等一会儿,我马上就去”。可是我已经陷入了书海里无法自拔了,渐渐地忘了妈妈的吩咐,又埋头看起书来。妈妈在阳台上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她便自己去拿了,还说我:“你这个孩子,叫你去拿东西,你怎么却在这里看起书来了呢,真是的!”当时,我并没有记在心里,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呵呵笑着继续看起了《弟子规》。当我读到书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话的时候,忽然想起了刚才的事。唉,我真不应该不理会妈妈的吩咐,只顾自己看书呀!

接着,我又看到了这句话下面的一个故事,讲的是荀灌搬兵救父,荀灌是一个13岁的女孩,他父亲的军队被杜曾所率的军队包围了。父亲写了一封信,向自己的'老朋友求救,可是没人敢出去送信,因为外面太危险了!可是就在这时,他13岁的女儿荀灌勇敢地站了出来,并成功把信送了出去,搬来救兵,吓退了敌军。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内心被震撼了,荀灌冒着生命危险去襄城报信,而我却连这么一件小小的事也不肯做。我感到很羞愧,于是赶紧去向妈妈说对不起。妈妈却说:“没事,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下次不要再这样就行了。”

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正是《弟子规》引领着我的学习,是《弟子规》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是《弟子规》引领着我前进!

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宏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弟子规》给我带来的收获。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醋,而我却慢吞吞地说:“等一会。”又一头埋在电视里,妈妈再三催促,我才不乐意地去买醋。

当我读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知道了,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位,以免下次用的时候找不到。

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子变红了,因为我时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弟弟吵,爸爸妈妈来劝我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争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相处,姐姐就应该让弟弟,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惭愧极了。

《弟子规》给我带来的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背《弟子规》的用意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兄妹、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弟子规〉中余力学文中的一段,它主要讲了:

学习与实践是不能分开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上。另外,读书时,要全神贯注,注意力应高度集中,眼睛要紧盯着书,还要大声朗读,这样才会提高读书的效率。

合上书本,我们来谈谈我的理解:实践和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光学习,那就是死读书,不会将知识灵活应用,这就与纸上谈兵没什么两样。我们知道:纸上谈兵造成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但是,如果只实践,不读书,那只能按自己的见解做事,不知别人有何经验,教训。因此,实践和读书必须兼备。

另外,我还有这样一个读书事例:以前。我读书从来不整本整本地读,通常只看八九页,就扔到书柜里,看另一本书了。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我这种读书方法叫“杀书头”,这样很不好,不利于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我才改正了缺点,开始整本地精读。

读书可以增长智慧,增加知识。只要掌握方法,就可以收获最佳的读书效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