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5 05:41:04 页码:10
最新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实用8篇)
2023-10-05 05:41:04    小编:薇儿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一

数学课上,老师说:“付思旸,这道题的单位,你把‘辆’写成了‘个’。”我满不在乎地说:“反正‘个’和‘辆’意思都差不多。”“那么,一个人也能说成一辆人了?!”“啊!……”

我和妈妈从超市扫购完满载而归。妈妈在楼下锁车子,我提着“战利品”就要上楼,妈妈赶忙说:“旸旸,你拿轻的,重的放下我来拿。”“没关系,妈妈。反正这些东西轻重差不多。”我满不在乎地上了楼。话音刚落,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就从我拿着的斜斜的袋子里滚了出来。只听一声清脆的“咣当”声,紧接着是妈妈的尖叫:“我的酱油……”我赶紧跑下楼,只看见妈妈愤怒的脸,还有满是酱油的裤子。

我软磨硬泡终于使妈妈同意买《幽默三国》,但是妈妈说:“这回你自己去买,我还有事。”等妈妈给我钱问够不够时,我自信满满地说:“差不多够了。”过不多久,妈妈惊讶地发现我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你买的书呢?”妈妈问,“嗐!别提了,就为了两块钱,那个阿姨硬是不卖给我。”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为什么还缠着我……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二

偶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感觉很是好笑。心想怎么会有如此毫无准则、随随便便的人呢?简直是不学无术、愚昧荒唐!看他最后随便到将自己的小命也稀里糊涂地送掉了,却又笑不出来。

差不多思想这种“毒瘤”,以一种潜在的形式捣乱社会,比如某建筑队施工的桥梁为什么塌了?因为采购员中了“差不多先生”思想之毒,认为此钢筋与彼钢筋差不多,此水泥与彼水泥差不多;再如全国的矿难为什么频繁发生?因为采矿设备、条件与国家规定的差不多;假冒伪劣产品为什么屡打不尽,充斥市场?因为那些个假冒的牛奶饮品、食品日化什么的与正牌差不多,其实充其量是包装差不多,而实质……如此种种,贻害无穷。

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一场战役。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尽心尽力做好。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纺织行业,从棉花到成品纱的生产过程工序多,人员多,从前纺、后纺到筒子,经过一道道工序精心制作出来的成品纱,若其中有人怀有“差不多”思想,便可能留下隐患,严重的导致客户退单索赔,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杜绝“差不多”思想的滋生,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尽善尽美地完成各项工作。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三

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这篇文章描述了中国人民的代表和“榜样”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样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他常把山西说成陕西,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字写成千字,更有甚者,把这天以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结果误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医生来给他治疗,可一不留意说成了兽医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错了人,但他觉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给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医治差不多先生,结果但是一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认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精细,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学习,视他为导师。中国,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这位“伟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实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差不多先生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要用三位小数乘以三位小数,我心想:“小数和整数不就差一点吗?”便把一个小数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结果,正因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个得一百分的机会。我也看过身边的例子。有一天,我们篮球夏令营的一个同学为了快点打上比赛,只马马虎虎地跑了两圈就加入进来(平时我们但是要跑上十圈还加压腿的!)结果在打比赛时拉伤了背部肌肉,一个月都没能来参加训练。写作文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时刻查字典、打草稿,还经常虎头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后恍然大悟,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了。我便开始认真起来,要让好变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现出来,打草稿、查字典,最后作文得了一个又一个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罢手的时候,你要回忆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间只差一个“更”字,但这一个字足以让我们从失败变为成功。大家就应为这个“更”字发奋,变得精益求精,不让中国在我们这代还是一个“懒人国”。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五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说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六

我看过不少有趣的故事,但都比不上《差不多先生》这篇文章有趣。在差不多先生看来,“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差不多,“千”和“十”差不多,今天和明天差不多,医牛的王大夫和医人的牛大夫差不多,到时临死,居然认为生和死也差不多。

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气了。妈妈让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上个星期天,家里包饺子吃。我跟着妈妈学包。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书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还没读多长时间,他就开始玩了。我就问他:“你会背了吗?”他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他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他却不接受我的劝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他。他站起来,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他准备重背。下课后,他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会背了。”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差不多先生”的传人,只好乖乖地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读了《差不多先生》这个故事,我在快乐中深思:远离“差不多”吧!当你想说“差不多”前,请先想一想,后果会怎么样?如果你还“差不多”,让你出丑、让你后悔的事儿会一桩一桩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说“差不多”,那胜利、成功会与你相伴。学习做事是来不得马马虎虎的。一时的“差不多”,会导到后来的“差得多”,千万别自找苦吃啊!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七

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因为差不多最终一命呜呼。“作为一名特钢人,我们赞赏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但这绝对不是以“差不多”作为行事法则所能达到的。

我们盼望能随遇而安,这“遇”就一定不能是由“差不多”行为而带来的境遇。“差不多”行为只会带来不定时的“_”,而排除_,需要细心谨慎的工作态度,需要我们一直推崇的“匠人精神”。

“差不多”所带来的不确定_,只会使我们随此遇难安;只有坚持细心、谨慎的“匠人精神”才会把我们带到更好更强更高的境地,使我们得此遇而安!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八

这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这个题目十分搞笑,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他只是笑嘻嘻的赔留意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