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5 13:47:13 页码:12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优质13篇)
2023-10-05 13:47:13    小编:温柔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一

《儒林外史》这本书是吴敬梓爷爷写的,吴敬梓爷爷是安徽全椒人。

这本书是一本长篇讽刺小说,里面的人物都很吝啬,小气,所以大家读起来肯定都皱着眉头的`吧!

其中,我最喜欢看《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这篇文章里面的人物很生动。

文章主要讲了,严贡生亲弟严监生的大妻子王氏卧病不起,次妻赵氏精心待侍奉。一日王氏对赵氏说:"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赵氏听了忙把严监生请来,把奶奶的话说了。

第二天严监生叫二位舅爷来说定了,并要趁王氏眼见让他俩"同拜天地"。严监生积劳成疾,中秋以后,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一屋人,桌上点盏灯,严监生慢慢的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大侄子上前猜没猜中,二侄子上去猜,也没猜中,最后被赵氏猜中了,正因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火,不放心,恐费是不是费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这就是一位吝啬的严监生。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二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此为鲁迅先生对文木老人所著的《儒林外史》的评价,可见此书成就之高。我读罢全书,果然觉得回味无穷,其中王冕是最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和陶渊明一样的真隐士自风流,让世人为之景仰。

“隐而不仕”四个大字可谓是高度概括了王冕一生的追求。但是既已成大器,又为何不从政呢?以他的才华,荣华富贵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个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使我困惑不已,很是不解。但通读全书,答案便可显而易见了,贪官当权,小人得志,社会颠倒黑白,人民苦不堪言,为保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故隐而不仕。而这一行为便与之后粉墨登场的假儒士显得格格不入了,但优劣之分便呼之欲出了。假儒士们个个势利、贪婪、刻薄,而王冕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是一个真儒士、真读书人也。

再回望王冕的童年,便更为其能够成才而啧啧赞叹了。幼年丧父,母亲以针线活为生,而王冕读书的费用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不久后,王冕不得不辍学,为人放牛,王冕平庸的一生似乎已成定局。但王冕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以节衣缩食省下钱财托人购得图书自已钻研。其好学的劲头令多少人自愧不如啊!

可是,真正让王冕名声赫赫的却并非读书,而是作画。

话说当天,乌云密布,须臾大雨倾盆,正值夏日,荷花正艳,分外妖娆。雨过天晴,露珠在荷叶上肆意滚动,红绿相袂,阳光照耀,美丽动人。王冕见了,好生喜爱,于是便心生留住之意,可又能奈何。思来想去,倏然间灵光乍现,何不以画定格此美景。

寒来暑往,持之以恒,画枝终成。所画之物,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抚掌叫绝。

渐渐,王冕名声大噪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画师。地主官僚都欲购其所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心而作,不畏权贵,也不在意官爵,颇有陶公之风范。元灭明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慕名拜访,拟授王冕官职,但王冕并未接受。而那些假儒士与王冕是截然不同的,他们虚伪无立场,以隐博名,将钱财视为挚爱,抛弃尊严,真是可悲啊!

除此,王冕之孝也是感煞众人,亲奉汤药床前伺候母亲六年,又坟前守孝三年,且严遵母亲遗嘱:世不为官。他也成为世人举孝廉的楷模,被竞相效仿。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三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儒林外史》是一部专门反映科举制度下士人生活百态的作品,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性和对制度造成的人性畸变的精准刻画而成为中国流传千古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

科举制度,打破了官僚阶层的世袭状况,使得广大平民的向上流动成为可能。不仅如此,它的有效推行使得中国的官员完全由知识分子构成,大大提高了官僚阶层的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官员,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然而应该看到,由于科举考试名额的有限和内容的局限性,它不仅使得中国的官员知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也使得中国读书人在争取好的名次时出现工具理性优先于价值理性的状况,为其成为官员后的实用主义道德观,甚至大肆贪腐,埋下了隐患。从明代就开始,理学和八股文形式在科举中的广泛应用,更使得这一制度成为国家推行统治阶层意识形态,钳制读书人思想的一种有效工具。正是基于这些弊端,运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才会在晚清新政如火如荼之时,被大清统治者废除。

《儒林外史》与作者吴敬梓生平:

百度百科查出的吴敬梓生平如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由此可以看出,《儒林外史》当中的杜少卿,应该就是作者吴敬梓的化身与写照。吴敬梓出身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这让早年的吴敬梓既能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又能拥有傲视官场、不为科举所驱使的资本。而这样的出身也使得吴敬梓对于科举制度和皇权的态度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他大肆嘲弄那些死读书、为区区功名利禄而奔忙的庸俗士人;另一方面,他又对具备真正儒家精神风范的士人,包括这种精神背后的皇权,具有一种美好的期望与想象。《儒林外史》之所以会采取前三十回讽刺,后三十回励志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方式,显然跟吴敬梓的家庭出身有着密切联系。吴敬梓反对的,仅仅八股取士这种僵化、机械化的选拔方式,而并非反对科举制度本身,更是无意质疑皇权和整个中国传统的统治秩序。

《儒林外史》的成书背景:

十八世纪初,封建皇权统治和科举制度均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处在衰落和崩溃的前夜;

儒家道德伦理的双元对立状态越发严重,一方面是纸面上恪守道德伦理、追求内心修养的程朱理学,一方面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言行不一的唯目的论。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四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五

说真的,整书读下来我也不是很明白清楚。但是能感觉到浓浓的讽刺我味儿。就是因为书中到处都是讽刺的,所以读到后面,我都搞不清楚哪些是赞扬哪些是批判了。书中人物很多,开始的时候以为他们没联系,但后来绕了一圈儿,他们又聚在一起。

《儒林外史》是我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着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读了《儒林外史》我才知道。原来古时的文人可以那样的迂腐,就比如说书中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中的.那个王玉辉,他的三女婿死了,他女儿要殉夫。他听后不劝反而对亲家说:“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她行吧。自古心意去难然后又对他女儿说:“我儿,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吧。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这人脑袋里长的是猪油还是浆糊啊,后来他大笑的说“死的好!死的好!”(好吧,其实这不是书中最典型的例子,只是我想说说这个而已)。

然后,我又才知道。那时的人,没钱的时候是可以很理直气壮的跑去人家那里说没钱了,借俩钱来花花这样子的。好神奇,更神奇的是那些被问到的人还大义凛然的借了,还要做出一副感怀伤时,啥啥啥啥的样子。恩,这一个一杜少卿最典型。无论什么人来向他讨好处,只要报出他老爹的名儿,无论隔着八辈子也好,绕了九十圈儿也好,都是能成功的。最后他也散尽家财啦。不过我也挺佩服他的,自己都没钱了,还拿自己的东西出去当了来给钱别人。后来他没钱的时候也没见多少受过他惠的人来帮衬他啊。从杜少卿奇葩可以看出“不是自己努力赚的钱啊,它花起来就是不心疼。”

再然后,就是,那时的科举制度真心腐败。

这书其实就是讲一帮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和一大帮的迂腐的、清高的、趋炎附势的文人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啊,赏花观月啊,吃酒玩乐啊,讨论科举啊的事情。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六

时间过的真快啊,新的一年又到来了。人们都放寒假了,在寒假中人们都会做许许多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算是我也不会例外。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慢慢的增多,我也读了许多好书。在这个寒假的时候,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又字号:秦淮寓客,晚年又称文木先生等等。孤高耿介的吴敬梓呕心沥血十年左右完成了传世之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内容主要讲人世间真实的事情,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描绘除了形形色色的文士的性格与命运。作者对一些人的迂腐,进行尖刻的讽刺,同时也有着一些同情心,这本书主要写了四种不同类的四种人:迂腐、名士、贤士、奇人。这四类人涉及了社会不同的各个阶层,体现不同类人的故事,体现了一副以社会风俗为主题的画卷。作者对一些没有真正知识的人,而又当官的人认为是名士,名士有些都是丑恶的、虚伪的,做了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而贤人和奇人毕竟是很少的,而这两种不同类的人的命运往往都是悲惨的。吴敬梓不仅把景物写的很细腻、活跃,还把景物环境和人物的心态结合,这样就能使用景物更加衬托出人物的主要心理活动。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心态相结合,这些都结合在了这本书中,成为了精华。人世间的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事,就是这本书的重心,真实的记叙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这些不同的种种事态。

许多的好书可以是许多的人受到启发,从今以后我要读更多的好书,补充丰富我的知识。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七

余尝读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笔,其历历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盖宽及其邻翁于雨花台绝顶望江上舟船之往来,红日之西坠者,愚窃以为殆有谓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谓时人之去而后人之来,寓述往追来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谓非喻礼乐文章之颓废也欤?噫吁兮,聊聊数笔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谓文木之高妙也。

难平者事也,无尽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间善恶,皆自人出。夫人者无有穷而欲者无有尽,功名富贵,朝夕挂念,焉之此虚妄之物终为无益也?徒费尽心情,误尽流光,莫如啸傲林泉,梅妻鹤子,快然自足,极娱游于终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温文尔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礼乐之闻,岂如文中之类,礼乐不行,教化不兴,惟知皓首穷经以为仕途,及仕则未知何谓仁义也,无论唐诗宋词文章辞赋也,而尽日所见惟黄白之物,所闻皆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贤毕至,以复旧时礼乐之教化者,实文木之喟叹也。由是知之,八股之为害甚矣!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八

本文目录

  1.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2. 高中《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3. 《儒林外史》初中生读书笔记
  4. 初中生《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断衰败和自己的挥霍,家况成下降态势。在这一路上,他目睹了许多从士林上层到贫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饱尝了世间的辛酸和炎凉。他被视为游戏人生的败家子。但是他始终保留着一颗充满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后的20年世间写成。这部看似充满戏言的描写世间丑态的书,其实怀着改良世界的用心。虽然改良社会的想法最终破灭了,但是书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个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官场、士林之间的腐败和丑恶,鞭挞了世间的不平和官员的丑陋行径,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鲁迅称作一部“伟大”的书。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无论是贪赃枉法的官员、迂腐的秀才、不知廉耻的社会蛀虫、行为特异的民间人士,还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画得充满个性色彩,并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个性刻画,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因为一朝中举而发疯发狂的可笑的范进,还是从一个朴实青年变为衣冠禽兽的匡超人,还是让女儿殉节又失声哭泣的穷秀才王玉辉,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员,在吴敬梓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记录了当时世间的种种令人震惊的丑恶和腐败,也预示着清政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衰败和罪恶。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时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后,逐渐以八股文等束缚人的思想,科举成为了统治者禁锢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抛弃了儒家“修身治国”的高远理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发财。时间长了,科举选官制度就成为了贪污腐败的巢穴,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的蛀虫。人的思想渐渐地被异化。从先秦以来,学术界和有志分子就积极探索人生宇宙真谛、在魏晋时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寻世间的公理,唐时代为国建功立业的高歌激昂,这些,无不闪烁着积极的为国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时代,中国闭关锁国,在西方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反而进一步加强。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八股制的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文化人思维的最好武器。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知识的熏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进的人产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会上这样的丑恶姿态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个清醒的眼光为我们记录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清。之所以落后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个千年大国,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国,几乎灭国,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跟明清几代的黑暗历史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录像带,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揭示了中国落后衰败的答案,其资料和批判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败陋。但是也有少数的有些许清醒意识的人存在。比如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些许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在封建统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人,却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这一片颠倒荒唐的丑恶社会中,也有一些点滴的良知,这些良知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珍贵让人唏嘘啊。

在那个年代,吴敬梓也曾寻找过解决的出路,他曾经寄希望于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终破灭了。究竟什么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留给了近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文化的兴衰、民族的血脉,一代代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终于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的方式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离吴敬梓那个年代已经很远,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强国兴民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界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爱国的热诚,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是抱有这样一份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写了这部经典的书。社会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记住这一点,为国做贡献不是一句空话。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我颇为喜欢。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原因还是很多的!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代考,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相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直传承下去!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乏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要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绘画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 | 返回目录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断衰败和自己的挥霍,家况成下降态势。在这一路上,他目睹了许多从士林上层到贫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饱尝了世间的辛酸和炎凉。他被视为游戏人生的败家子。但是他始终保留着一颗充满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后的20年世间写成。这部看似充满戏言的描写世间丑态的书,其实怀着改良世界的用心。虽然改良社会的想法最终破灭了,但是书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个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官场、士林之间的腐败和丑恶,鞭挞了世间的不平和官员的丑陋行径,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鲁迅称作一部“伟大”的书。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无论是贪赃枉法的官员、迂腐的秀才、不知廉耻的社会蛀虫、行为特异的民间人士,还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画得充满个性色彩,并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个性刻画,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因为一朝中举而发疯发狂的可笑的范进,还是从一个朴实青年变为衣冠禽兽的匡超人,还是让女儿殉节又失声哭泣的穷秀才王玉辉,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员,在吴敬梓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记录了当时世间的种种令人震惊的丑恶和腐败,也预示着清政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衰败和罪恶。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时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后,逐渐以八股文等束缚人的思想,科举成为了统治者禁锢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抛弃了儒家“修身治国”的高远理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发财。时间长了,科举选官制度就成为了贪污腐败的巢穴,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的蛀虫。人的思想渐渐地被异化。从先秦以来,学术界和有志分子就积极探索人生宇宙真谛、在魏晋时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寻世间的公理,唐时代为国建功立业的高歌激昂,这些,无不闪烁着积极的为国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时代,中国闭关锁国,在西方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反而进一步加强。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八股制的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文化人思维的最好武器。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知识的熏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进的人产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会上这样的丑恶姿态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个清醒的眼光为我们记录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清。之所以落后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个千年大国,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国,几乎灭国,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跟明清几代的黑暗历史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录像带,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揭示了中国落后衰败的答案,其资料和批判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败陋。但是也有少数的有些许清醒意识的人存在。比如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些许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在封建统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人,却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这一片颠倒荒唐的丑恶社会中,也有一些点滴的良知,这些良知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珍贵让人唏嘘啊。

在那个年代,吴敬梓也曾寻找过解决的出路,他曾经寄希望于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终破灭了。究竟什么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留给了近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文化的兴衰、民族的血脉,一代代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终于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的方式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离吴敬梓那个年代已经很远,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强国兴民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界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爱国的热诚,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是抱有这样一份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写了这部经典的书。社会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记住这一点,为国做贡献不是一句空话。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乏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要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绘画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3) | 返回目录

似蝴蝶在花丛飞舞,在万丛中寻找芬芳,美丽的花朵。我在这个假期,寻找着适合的书籍来阅读,而我阅读了这本《儒林外史》。作家吴敬梓向我们概述了一篇讽刺意义的小说,讽刺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当时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读了之后,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读书为的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在小学学习、读书,将来还有初中,高中,大学…学海无涯,但是当别有有时问我:“你读书学习到底为的什么呢?”我却哑口无言。但是我知道,我们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钱,如同过去那腐败的封建教会一般。想想现在社会,尽管并无过去的迂腐,但是,依旧有那么多学生为了一些考试夜以继日地学习,有些考上的兴奋至发疯,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楼自杀!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我想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讽刺的吧。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也许并没有那样为了功名而疯狂地学习,但是,当陷入迷途之后也许就会后悔莫及吧。

我想,当我读完这本书,我们不仅应该为封建社会的堕落而感到可笑,更应该明确我们读书的目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的世界里去探索,而不一概为名利与富贵而读书。我们应该学习王冕,学习他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品质,学习他在大富大贵面前,选择隐居而不去享受。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感悟。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

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4) | 返回目录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乏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要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绘画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我颇为喜欢。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原因还是很多的!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代考,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相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直传承下去!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九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断衰败和自己的挥霍,家况成下降态势。在这一路上,他目睹了许多从士林上层到贫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饱尝了世间的辛酸和炎凉。他被视为游戏人生的败家子。但是他始终保留着一颗充满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后的20年世间写成。这部看似充满戏言的描写世间丑态的书,其实怀着改良世界的用心。虽然改良社会的想法最终破灭了,但是书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个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官场、士林之间的丑恶,鞭挞了世间的不平和官员的丑陋行径,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鲁迅称作一部“伟大”的书。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无论是贪赃枉法的官员、迂腐的秀才、不知廉耻的社会蛀虫、行为特异的民间人士,还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画得充满个性色彩,并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个性刻画,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因为一朝中举而发疯发狂的可笑的范进,还是从一个朴实青年变为衣冠禽兽的匡超人,还是让女儿殉节又失声哭泣的穷秀才王玉辉,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员,在吴敬梓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记录了当时世间的种种令人震惊的丑恶,也预示着清政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衰败和罪恶。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时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后,逐渐以八股文等束缚人的思想,科举成为了统治者禁锢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抛弃了儒家“修身治国”的高远理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发财。时间长了,科举选官制度就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的蛀虫。人的思想渐渐地被异化。从先秦以来,学术界和有志分子就积极探索人生宇宙真谛、在魏晋时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寻世间的公理,唐时代为国建功立业的高歌激昂,这些,无不闪烁着积极的为国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时代,中国闭关锁国,在西方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反而进一步加强。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八股制的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文化人思维的最好武器。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知识的熏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进的人产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会上这样的丑恶姿态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个清醒的眼光为我们记录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清。之所以落后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个千年大国,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国,几乎灭国,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跟明清几代的黑暗历史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录像带,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揭示了中国落后衰败的答案,其资料和批判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败陋。但是也有少数的有些许清醒意识的人存在。比如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些许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在封建统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人,却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这一片颠倒荒唐的丑恶社会中,也有一些点滴的良知,这些良知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珍贵让人唏嘘啊。

在那个年代,吴敬梓也曾寻找过解决的出路,他曾经寄希望于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终破灭了。究竟什么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留给了近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文化的兴衰、民族的血脉,一代代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终于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的方式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离吴敬梓那个年代已经很远,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强国兴民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界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爱国的热诚,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是抱有这样一份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写了这部经典的书。社会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记住这一点,为国做贡献不是一句空话。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我颇为喜欢。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原因还是很多的!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相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直传承下去!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乏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要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绘画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十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篇小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清政府的腐朽,使人联想到当时读书人的普遍心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人世间,除了这件事,就没有第二件事可以出头。”于是不少人家的子弟把身心完全投入到读书中:只要读好书,就能出头。从而培养出了一拨拨的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满嘴的“之乎者也”,只热衷追求功名富贵的迂腐的“书呆子。”《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就是那既可悲又可怜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时至今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许多中国人心中还是根深蒂固。我想:作为小学生,不光要读好书,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全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十一

我喜欢读书,有些书是写得很美,可是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它没有社么美丽的词藻,可是一个个的故事却深入人心。这是一个讽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作者吴敬梓。

《儒林外史》开篇描述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理解。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所以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最终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终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十分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最终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我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十二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的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篇十三

在五年级下学期的暑假中,妈妈帮我买了一本《儒林外史》,刚读完两三篇就让我爱不释手了。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的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与老爷的故事。岁的范进在54考相公时巧遇有同情心的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范进在54岁终于进学,做了相公!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乡试,结果又高中举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

《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