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统计的说课稿(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6 10:13:13 页码:14
统计的说课稿(优质10篇)
2023-10-06 10:13:13    小编:翰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统计的说课稿篇一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上往下排的。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学生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学生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统计的说课稿篇二

本次学习汇报活动中,王泽霞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并学有所获。

首先是教师亲切的话语、适时的评价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敢说、想说,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本课由学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游”引入,通过教师统计游客的数量,从而统计近几年游客的数量。这个环节,教师没有直接展示折线统计图,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先展现了条形统计图,进而生动形象地演示了整个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这样做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也为后面自己绘制折线统计图,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找出折线统计图的要素,学生汇报时显得比较零散,于是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着重观察了统计图上的对应点,及对应点之间线段的变化趋势。从而学生感知到数据的变化,即游客数量逐渐增多,呈上升趋势。此时教师抛出“根据上升趋势,你又什么感想?”,激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联想到今年游客的数量应该会更多,由此体现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对未发生的事件进行合理的预测。

第三个环节,特意出示了原来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学生通过对比,小组讨论二者的异同,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绘制简便,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此外,教师还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折线统计图的实例,如心电图、学生跳绳统计图、身高统计图。进而感知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最后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可先让生自己讨论要注意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指导他们正确画图。

统计的说课稿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93页《统计》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册初步接触了简单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正式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本节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并描述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表。难点是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用的答题纸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活中统计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统计的素材也很多,但不一定是学生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如何选择学生能够接受和感兴趣的统计素材,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来初步认识统计这一内容,经历统计的搜集、整理和描述过程,是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很贴近学生生活,但对于这节课来说,如何呈现是个难题。所以我就干脆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选择了小动物来到数学课堂这一学生比较喜欢的情景,从根据动物的数量涂小格开始,然后与情景图对比,引出统计这一生活中常用的方法的简便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又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活动探究,认识统计

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的每个细节。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与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师生合作收集、整理数据,看统计图、表进行描述分析,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分析统计图、表的过程,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先统计学生动物的只数,让学生经历初步统计的收集,整理的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完成统计图、表,并以此为依据,积极地作出准确的描述和分析。接着,又设计了统计调查学生生日在几月份的这一事例,通过学生商量得出的统计方法来进行收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统计表后再进行画统计图。

统计是知识,是方法,统计更是一个过程。不亲身经历过程,就不可能理解统计的真正内涵,不可能认识统计的巨大价值。本着这一指导思想,这节课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表,对图、表描述分析,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习统计、感受统计、运用统计,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把课堂知识向生活实践中拓展、延伸、深化,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样,我的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和不完善。敬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指教。

统计的说课稿篇四

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建立统计图表。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环境、教学过程这 6 个板块说起。

(1)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建立统计图表》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加工范畴的内容,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信息加工的内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体信息加工。表格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有效办法,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则更加直接和简洁。图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那些看似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数据,以直观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可比较性,为人们解决问题、决策或预测发展提供帮助,因而是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另外也为以后学习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础。

(2)说教学目标:

主要从新三维目标说起。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会根据指定的表格中的数据按给定的要求(如按每月份的手机销售数量制图表)画出指

定的图表(如柱状图、饼状图等等)。

2、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注意更新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学后教,“兵”教“兵”、 任务驱动法、提问引导法、协作学习。目的在于运用现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教学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的快乐,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说重点难点:

难点: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重点:1、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的选择与修改。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由此可见对图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本次课的设计中我遵循以下几个理念:

讲练结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互帮互助

交流经验,分享窍门,减少错的做法,让学生少走弯路。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上我主要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生已有基础两方面入手。

学生认知水平方面:

初一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好奇,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的学习将从生活实际出发,据其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等,设计出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来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充满兴趣,力所能及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1。会利用 excel 制作电子表格

2。会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如对表格中的数据排序等)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用了讲授法,边讲边练法等。逐步深化,教师适当启发,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增强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在一种生动、直观、活跃的气氛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升自我的实践操作技能与水平。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扮演老师的角色帮助其他同学。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次课的教学是在学生人守一台电脑、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实验室进行的。课前教师备好了课的。

主要分导入、探索、讲解、实战、回顾与总结几个环节。

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最喜欢哪首歌?

生:七嘴八舌说最喜欢的歌。

师:你们知道在我们学校最受你们学生欢迎的是哪首歌吗?

生:……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严谨的意识。提醒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能靠猜测,需要用数据来说话。

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个能更直观、美观的反映问题,通过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到利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更直观、更能让人理解。“那么这样的图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通过提问,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明确了学习任务,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学与探索:

初中学生有自学能力,所以“将表格转化为图表的发法和步骤”内容中采用的方法是自学法。学生自学“将表格转化为图表的发法和步骤”,自学时思考并探索课前的那个图表是怎么做出来的(自学时可以看书、也可以看老师的 ppt)。

学生完成课前的那张图后之后让某一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边演示边说步骤,老师做补充并适当提问引导大家。并在此过程中示意学生观察在插入图表向导中有很多图表类型(如饼状图、柱形图等)。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把之前的那个表格用其他的图表表现出来。以组为单位让学生绘制上面那个表格的不同的图表(老师在分配任务时让各个小组绘制不同的图表)。据学生绘出来的图引导他们思考:

是不是同一个题目要求这几种类型的图都合适。

(例如刚刚大家画的哪个图表最适合表现哪首歌最受学生欢迎?哪个图表更能直观得表现这几首歌在该校的受欢迎程度的比例图?哪个图表最适合表现这些歌在该校学生中的受欢迎趋势……)

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常见的三种图表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刚刚总结的知识,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思考题:

1)要生成“中国各省人口比例图”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为什么?

2)要生成“历年来北京旅游的人口增长趋势”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为什么?

仅仅会判断是不够了,还要学会去如何去评价,鉴于此我设计了图文并茂的任务 3。

实战:

通过刚刚学生的学习,他们已经会插入图表了,为了对这一知识进行巩固,我设计了一下任务 1:

将历年来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做成折线图,绘制好图标后给生成的图表加标题。让学生留心图表标题如何设置学生完成探索,基本可以弄清以上问题,但是制作的图表会有很多问题,而且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不完全相同,如何让学生弄清出现问题的原因呢?方法是:利用电子教室,将某个学生具有典型问题的图表展现给所有学生,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生提出图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修改意见,采用学生集体智慧,完成图表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帮助修改图表的很多方面,如有的同学指出加上 x 轴 y 轴标题,还有的同学指出图表的大小和位置不能遮住表格数据,还有的指出给数据加上单位等,更有些同学提出将图表区加上图案或设置字体等,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加以肯定;另外还会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精讲,例如:某位同学做出的图表是空的,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如何选择数据源。还有的同学不会在已有的图表的基础上修改,只会删掉图表,从头做,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利用鼠标右键选择命令修改图表。

这种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使学生全部投入学习讨论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及修改方法。仅仅会绘制图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分析图表。

因此我设计了任务 2:

通过刚刚建立的统计图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通过简单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计图表的直观性,任务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图表中可以发现其蕴含的信息。

为了增强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我设计了任务 3:

分析其中高谷(或低谷)期游客明显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如×× 年来北京旅游的外国人数增多是由于奥运会等)。这个任务的设置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图表,从图表中提炼数据反映的问题,并思考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回顾与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的时候用 ppt 展示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

结束部分:

首先我会给大家介绍图表的功能(表格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有效办法,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则更加直接和简洁。图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那些看似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数据,以直观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可比较性,为人们解决问题、决策或预测发展提供帮助,因而是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手段)然后告诉他们建立图表的其他方式作为拓展(我们不仅可以用 excel 建立统计图表而且还可以在 powerpoint 中来建立。还可以建立出立体的图表。此外我们还可以将 excel、powerpoint 中的图表插入到 word 中。此外我们还可以做出立体状的图表来。请大家下去以后自己去试试 。)

本节课教学内容不多,我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学习为主,通过自主练习、展示交流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应用、评价、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点有:

1、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教学过程清晰。先用在初中生中最受欢迎的歌曲的调查的图表和表格进行对比引入主题,学生自主发现本课学习内容。学习自主探究图表的插入方法,由于内容较简单,因此在学生探索之后,有一个实战环节。在次环节中通过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图表的插入方法,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以致用能力。

2、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终是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则更要主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不足:

1、由于时间有限,在课堂练习中不能解决所有同学的疑问。解决办法: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由于有些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尝试插入立体图表或在 powerpoint中插入图表。解决办法:利用下次课知识讲完后的时间让学生尝试。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稍显呆板,不够风趣幽默。解决办法: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

统计的说课稿篇五

集团层面推进现代课堂研究实践已开展一个月,各学科任课教师都很快融入到了课堂改革的风潮。3月20日,集团数学组进行组内的第一次任务型课堂教学展示教研活动。活动中听了孙彩萍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堂上孙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退居幕后,创设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在一种开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体验、发现和探索新知。35分钟的课堂紧紧围绕三个随堂任务的实施,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数学课。

一、相比以前的课堂,孙彩萍老师的课堂展示,让我看到了这样三个变化: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孙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课,她设置的教学目标是通过3次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识建构,这比老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很多,课堂上学生求知欲变强了,可以说孙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了,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2)第二个改变是课堂评价形式变得多样化了:孙老师的35分钟的课堂展示,完成了小组互评、成员互评、师生互评三种评价形式:通过给表现优秀、积极的小组发送小花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小组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回答等,实现了小组间的互评;在探究折线图和条形图特点这环节时,课堂上学生间互评进行地非常好,学生间精彩的互评顺利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这些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形式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3)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课堂上,孙老师一直都扮演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师生间关系不再是临高临下惟命是从的那种。孙老师课堂用语“哦,原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等肯定和询问的语气,体现了师生间平等的关系。《折线统计图》这节课中,孙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随堂学习任务单围绕统计最近每天的气温,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效果来看,我觉得她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大优点,值得我学习和揣摩: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正确把握学生认知能力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而在平时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也有着朦胧的感知。在前置性任务设计上,孙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统计了近一周的日气温,由统计表引出所学的折线统计图,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素材,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孙老师在随堂任务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统计数据来源于生活。从让学生统计日气温、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总之,我觉得孙老师的基于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实施过程和效果上看,都挺成熟的还是挺完美的;从教学设计上来看,随堂任务内容设计源于日常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小组合作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随堂任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上有层次性,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完成了新知的建构和理解;在我看来,虽然集团推行任务型课堂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孙老师近乎完美的设计和演绎,让我看到原来学生是如此的出彩和智慧。

统计的说课稿篇六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三年级时学生接触事件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的区分。不确定的事件中分可能和不可能。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要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从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到等可能,这是对随机思想的理解的一个大的飞跃,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定性到定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理解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关系到对事件发生的随机性的理解。因此,教学时要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和活动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丰富对等可能性的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一改传统数学课堂死板而呆滞的现象。

1、在讨论比赛规则、抛硬币、摸球游戏等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能对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可能性与公平性的判断。

1、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

3、成语连接、评语、街头骗子利用可能性行骗三个小片段,联系生活,进一步体会学习可能性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硬币、小组调查表、色子等。出示一些实物图。

1、说反话游戏。

利用游戏引出公平的游戏规则。(出示一些反话)

2、观看足球比赛开始片段。(视屏足球赛开始片段)

引: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公平的游戏规则,哪一个最适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国际比赛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抛硬币。

学生讨论:这种抛硬币的方式公平吗?为什么?

3、抛掷硬币实验。(出示硬币、实验记录表、科学家实验表)

(1)猜测。

师: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如果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就进一步说明了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

(2)试验。

1、每人抛10次,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试验完成后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3)交流验证: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师: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出示统计数据)

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小结)

1、三个同学准备下跳棋,他们想用三人比赛转盘决定谁先走。(红色占1/2,蓝色和黄色分别占1/4)。师生共同做玩游戏并交流,汇报游戏公平与否。

如果将这个转盘转到了100次,大家猜一猜转到蓝色的次数大约是多少次?

这是一个有失公平的转盘,先让学生来判断这样设计公平吗?其实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可能性大小与占的份数的多少有关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

2、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

学生回答后,进行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接着进行设计展示由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全体师生做评委,评选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活动的转盘)

虽然橡皮各部分的材料是均匀的,但它的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小强设计的这个方案不公平。(老鹰抓小鸡游戏图片及长方形数字橡皮)

1、词语连接。(连续滚动播放这些个成语)

说说平分秋色、万里挑一、十拿九稳、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多少?

2、评语。

3、看图说一说。(出示街头骗子的摸奖游戏图片)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游戏的不公平性,不去玩这种游戏。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你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计算一下,就会发现:都是组织者得利,参与者受骗,所以严禁学生参与。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件,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例如:抛掷硬币,掷出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掷出一个正方体的骰子,每个面掷出的可能性都是1/6,等等。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上属于概率问题。概率问题起源于博弈,在现代的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的预报,航天飞机的发射等等,都运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自己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你会发现,概率的知识是非常有趣而奇妙。

统计的说课稿篇七

《统计》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课标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大纲提到,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小学阶段统计的主要目标。这节《统计》课作为一年级的第一册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关于统计的内容。今天听了徐惠娟老师的这节《统计》课,我感慨良多,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本节课有几个亮点:

1、情境创设紧贴学生生活。教师从大象伯伯过生日开始,到生活中你最爱吃的水果,然后到你喜欢的动漫形象有哪些,无不从小孩感知的身边形象开始,活泼生动。课堂有个性。教师从本身的特长开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使生生与师生互动起来。

2、教学流程合理,衔接自然,从情景的创设到引入新课,到新授,最后到练习,步步进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浅见:

1、统计方法的感悟不够充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摆出象形图统计,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而本节课中这个方法老师说的比较多,学生缺乏充分观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维的碰撞,新知的传授也缺乏层次,所以,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行我素,以前怎么摆,学完方法后还怎么摆。究竟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呢?目标不鲜明,教到新知时,教师只是肤浅拉过,连最重要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都没有训练。

2、老师要求不明确,学生操作起来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会产生统计欲望,而本节课学生没有统计的欲望,所以所以不知从何入手。

统计的说课稿篇八

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建立统计图表。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环境、教学过程这6个板块说起。

(1)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建立统计图表》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加工范畴的内容,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信息加工的内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体信息加工。表格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有效办法,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则更加直接和简洁。图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那些看似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数据,以直观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可比较性,为人们解决问题、决策或预测发展提供帮助,因而是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另外也为以后学习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础。

(2)说教学目标:

主要从新三维目标说起。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根据指定的表格中的数据按给定的要求(如按每月份的手机销售数量制图表)画出指

定的图表(如柱状图、饼状图等等)。

2、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注意更新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学后教,“兵”教“兵”、任务驱动法、提问引导法、协作学习。目的在于运用现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教学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的快乐,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说重点难点:

难点: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重点:1、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的选择与修改。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由此可见对图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本次课的设计中我遵循以下几个理念:

讲练结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互帮互助

交流经验,分享窍门,减少错的做法,让学生少走弯路。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上我主要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生已有基础两方面入手。

学生认知水平方面:

初一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好奇,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的学习将从生活实际出发,据其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等,设计出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来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充满兴趣,力所能及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1。会利用excel制作电子表格

2。会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如对表格中的数据排序等)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用了讲授法,边讲边练法等。逐步深化,教师适当启发,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增强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的精神。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在一种生动、直观、活跃的气氛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升自我的实践操作技能与水平。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扮演老师的角色帮助其他同学。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次课的教学是在学生人守一台电脑、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实验室进行的。课前教师备好了课的。

主要分导入、探索、讲解、实战、回顾与总结几个环节。

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最喜欢哪首歌?

生:七嘴八舌说最喜欢的歌。

师:你们知道在我们学校最受你们学生欢迎的是哪首歌吗?

生:……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严谨的意识。提醒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能靠猜测,需要用数据来说话。

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个能更直观、美观的反映问题,通过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到利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更直观、更能让人理解。“那么这样的图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通过提问,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明确了学习任务,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学与探索:

初中学生有自学能力,所以“将表格转化为图表的发法和步骤”内容中采用的方法是自学法。学生自学“将表格转化为图表的发法和步骤”,自学时思考并探索课前的那个图表是怎么做出来的(自学时可以看书、也可以看老师的ppt)。

学生完成课前的那张图后之后让某一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边演示边说步骤,老师做补充并适当提问引导大家。并在此过程中示意学生观察在插入图表向导中有很多图表类型(如饼状图、柱形图等)。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把之前的那个表格用其他的图表表现出来。以组为单位让学生绘制上面那个表格的不同的图表(老师在分配任务时让各个小组绘制不同的图表)。据学生绘出来的图引导他们思考:

是不是同一个题目要求这几种类型的图都合适。

(例如刚刚大家画的哪个图表最适合表现哪首歌最受学生欢迎?哪个图表更能直观得表现这几首歌在该校的受欢迎程度的比例图?哪个图表最适合表现这些歌在该校学生中的受欢迎趋势……)

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常见的三种图表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刚刚总结的知识,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思考题:

1)要生成“中国各省人口比例图”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为什么?

2)要生成“历年来北京旅游的人口增长趋势”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为什么?

仅仅会判断是不够了,还要学会去如何去评价,鉴于此我设计了图文并茂的任务3。

实战:

通过刚刚学生的学习,他们已经会插入图表了,为了对这一知识进行巩固,我设计了一下任务1:

将历年来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做成折线图,绘制好图标后给生成的图表加标题。让学生留心图表标题如何设置学生完成探索,基本可以弄清以上问题,但是制作的图表会有很多问题,而且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不完全相同,如何让学生弄清出现问题的原因呢?方法是:利用电子教室,将某个学生具有典型问题的图表展现给所有学生,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生提出图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修改意见,采用学生集体智慧,完成图表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帮助修改图表的很多方面,如有的同学指出加上x轴y轴标题,还有的同学指出图表的大小和位置不能遮住表格数据,还有的指出给数据加上单位等,更有些同学提出将图表区加上图案或设置字体等,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加以肯定;另外还会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精讲,例如:某位同学做出的图表是空的,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如何选择数据源。还有的同学不会在已有的图表的基础上修改,只会删掉图表,从头做,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利用鼠标右键选择命令修改图表。

这种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使学生全部投入学习讨论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及修改方法。仅仅会绘制图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分析图表。

因此我设计了任务2:

通过刚刚建立的统计图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通过简单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计图表的直观性,任务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图表中可以发现其蕴含的信息。

为了增强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我设计了任务3:

分析其中高谷(或低谷)期游客明显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如××年来北京旅游的外国人数增多是由于奥运会等)。这个任务的设置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图表,从图表中提炼数据反映的问题,并思考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回顾与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的时候用ppt展示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

结束部分:

首先我会给大家介绍图表的功能(表格是处理数据的一种有效办法,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则更加直接和简洁。图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那些看似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数据,以直观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可比较性,为人们解决问题、决策或预测发展提供帮助,因而是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手段)然后告诉他们建立图表的其他方式作为拓展(我们不仅可以用excel建立统计图表而且还可以在powerpoint中来建立。还可以建立出立体的图表。此外我们还可以将excel、powerpoint中的图表插入到word中。此外我们还可以做出立体状的图表来。请大家下去以后自己去试试。)

本节课教学内容不多,我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学习为主,通过自主练习、展示交流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应用、评价、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点有:

1、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教学过程清晰。先用在初中生中最受欢迎的歌曲的调查的图表和表格进行对比引入主题,学生自主发现本课学习内容。学习自主探究图表的插入方法,由于内容较简单,因此在学生探索之后,有一个实战环节。在次环节中通过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图表的插入方法,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以致用能力。

2、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终是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则更要主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不足:

1、由于时间有限,在课堂练习中不能解决所有同学的疑问。解决办法: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由于有些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尝试插入立体图表或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表。解决办法:利用下次课知识讲完后的时间让学生尝试。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稍显呆板,不够风趣幽默。解决办法: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

统计的说课稿篇九

授课班级:五(4)班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中有条理的绘制单式

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新

二、探究新知

提问2:谁能说说,通过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3:仔细观察,从xxxx年到20xx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提问4:比画时,手指放在条柱的什么位置更恰当?为什么?

提问5: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提问7: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呢?

提问8:这一段一段的线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问9:再看这两段线,它们上升的一样吗?上升的角度是谁决定的?

提问10:这一段一段的线在向我们透露着什么信息?

提问11:刚才同学们是一段一段的看,现在从整体上看,又有什么新发现?

提问13:除了这个折线统计图,生活中哪里还有它的影子?

提问14:这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如果你是医生的话,怎么分析病人的病情?

三、动手绘制,阅读思考

提问1: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提问2: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xxxx年某商场凉鞋销量统计图。

五、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提问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收获:

1、杨老师阳光帅气,气场十足,整节课语言简练,教态大方。

2、本节课的风格很像名师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去思考去说去理解。

3、本节课所举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孩子们兴趣很高,比如爸爸的股市折线统计图、小明的体温记录,特别是用现场杨老师本节课的心情折线统计图做结尾很精彩。

科学技术,多媒体,统计图,青少年,统计表

统计的说课稿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忠义镇龙马小学的张赑鑫,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条形统计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条形统计图是西南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4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掌握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简单的(1格代表1个单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知道一些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讲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经认真研读教材结构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本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教学难点: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确定用一格表示几个单位。

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与探索,使之发现有规律的东西——概念、规则或原理。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踢毽子这一生活情景展开,复习旧知,引入新授,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相关的内容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知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在教法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4点: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2、注重预设生成问题,关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信息。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谈论。4、注重人文关怀,渗透互动评价思想。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经历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生疏到熟悉并掌握的过程。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授之以鱼,仅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古人以其精辟的语言解释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上我重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评价等形式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能根据有关信息加以分析并作出判断和预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由五大板块构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课程理念之一。

(二)探究学习,获取新知

现在用统计图来表示同学们踢毽子的成绩,还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合适吗?若不合适,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并参与到一些有困难的小组中。小组讨论后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还是用1格表示1下就要画120格,这样画太麻烦,密密麻麻的也看不清楚,既浪费时间,又不美观。要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张简洁美观又清楚实用的统计图,就需要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课件出示画好的统计图。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张统计图,并让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同学可能会说:这张统计图中一格表示10个单位;小红的成绩占了12个格子??老师及时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与表扬。

那若是一格不代表10个单位,代表5个单位、应该怎样画?代表20个、30个单位又该怎样画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对不正确的方法给予指点。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一格表示几个单位要根据数据特点来确定,但通常情况下都是代表整十、整百或者是整千。

课件出示前后两张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以前学的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今天学的统计图一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绘制统计图时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优越性。

(三)理解运用、巩固提高

设计多媒体演示蜀南竹海的图片。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助你。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下来收集全校每个班的人数,根据收集来的数据绘制一张条形统计图。

这节课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包含了教学内容,因此板书设计非常简单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条形统计图

一个单位表示一个单位

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纵观整节课,我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当然也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统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