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摆渡人读后感(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7 05:32:11 页码:9
摆渡人读后感(模板12篇)
2023-10-07 05:32:11    小编:GZ才子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摆渡人读后感篇一

故事大致讲述了女孩迪伦在遭遇火车事故后变成灵魂在荒原与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一起经历的一系列事件。

小说中最吸引我或者说我感到最为期待的部分大概就是在进入荒原一段时间后,当荒原中的夜晚来临,迪伦与崔斯坦好不容易才摆脱荒原中的恶魔进入安全屋,崔斯坦不得不告诉迪伦只有她没能从列车逃离时。

当迪伦不得不面临她已经离开人世这个血淋淋的事实时,她甚至没有哭,但对于她来说,接受仍然是一件有些困难或者说让人感觉不太轻松的事。

事实上,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而迪伦也是崔斯坦的摆渡人,当摆渡人作为一个职业时,是崔斯坦担任这个职业,作为迪伦的摆渡人。但将摆渡人理解为将自己的灵魂引领至正确的地方,将自己的灵魂真正升华,那么迪伦和崔斯坦是彼此的摆渡人。

崔斯坦的外形是以迪伦更愿意相信的形象而塑造的,但在小说后部分,在崔斯坦摆渡完迪伦到下一位时,崔斯坦却没有因此改变外在形象,同时被“生”世界的人看见。在迪伦重返荒原与崔斯坦相遇时,崔斯坦身上为迪伦受的伤也没有消失,而最后,崔斯坦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这种机会和崔斯坦成为真正的人的念头,都是迪伦赋予他的。

迪伦重返生世界的勇气、念头也是崔斯坦对于她的重视、感情来赋予她的。崔斯坦是本不应该爱的,但迪伦使他感觉他自己是一位“人”,使他想成为一个人,并且在迪伦在到底彼岸时,崔斯坦最后选择了袒露心意,吻了迪伦。

文章最后,迪伦找寻到了崔斯坦,对于迪伦和崔斯坦来说,都是摆渡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摆渡人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讲述了迪伦和崔斯坦的爱情故事。

迪伦是本是出生在一个完美的家庭,可在她五岁那年,她父亲离开了她。她的母亲是一个焦虑且读不懂她内心的人,在学校经常被嘲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她爸爸的联系方式,决定去看望父亲。在看望父亲的途中,迪伦一直在想象跟爸爸见面的样子,既高兴又紧张。

可是在去前往见父亲的火车上发生了事故,她自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她走出了车厢,遇见了她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

她对崔斯坦的感情从陌生、好奇、厌烦,到理解和接纳,甚至最后爱上了他。在灵魂摆渡的路上,他们俩经历了各种磨难:被恶魔追击、跌入湖中、被寒冷侵袭等。在经过一系列磨难后,迪伦发现崔斯坦竟如此爱自己,为了她甘愿身体被摧残。在和崔斯坦一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穿越了荒原到达一个所谓没有痛苦没有死亡的天堂时,才发现自己离不开崔斯坦。所谓完美的天堂在迪伦心里就是一间空虚的房子,她要的是和崔斯坦在一起。在询问天堂的人后,不顾危险毅然决然的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又面临比之前跟凶残的磨难。在最后,他们回到了人间俩个人都重新回到了人间,获得了新生。

我很佩服迪伦的勇气,她本可以在天堂等着她家人的到来然后安逸的过完一生,然而她偏不。她敢于挑战前人未走之路,尽管成功的希望很渺茫。为了崔斯坦,她不再惧怕恶魔,不怕自己溺水;为了崔斯坦,她不怕路程艰辛,不怕道路险峻。在灵魂与崔斯坦之间,她选择了前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迪伦只是崔斯坦摆渡的千万灵魂中的一个,而对于迪伦来说,崔斯坦是她的唯一。

这本书,它不光讲述了迪伦与崔斯坦的爱情故事,同时,它也隐喻了众多的道理。

在荒原,地形跟天气是由我们自己决定,当心情愉悦时,荒原就会晴空万里,心情苦闷时,荒原就会乌云密布,心情愤怒时,荒原就会狂风肆虐。在现实生活中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我们的世界是相同的,但在每个人眼里却是不同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某种事物的感情,来认知这个世界的。

在荒原,你越关注恶魔,越惧怕他们的时候,他们才给你带来伤害。这些恶魔会想方设法的吸引你的注意力,当你不小心被恶魔拖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但是当你不理会他们的时候,就算他们在你身旁盘旋,也对你造成不了任何伤害。在生活中,你越关注一些负面东西,它们就越影响你,有时候,看淡一切事物也是一种好事。

在荒原,即使有摆渡人的帮助,但有些灵魂却依旧被拖走,这不怪摆渡人,而怪自己。在荒原,每个人都需要跨过崇山峻岭,才能到达分界线。无论灵魂怎么抱怨,摆渡人依旧会让他继续行走,如果天黑前没有到达安全屋那里,就会被恶魔拖走。有时候摆渡人可以背着你走,但不能把你传送过去,因为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摆渡人就像老师,他会帮助着你,指引着你努力向上,但不能代替你。人生中有些路是必须经历的,这段路是否走的顺利,取决于你有没有对你自己负责,只有正真意识到责任在自己身上,才可能走向成功。

摆渡人读后感篇三

书的封面有这样的介绍:畅销欧美33个国家的心灵治愈小说。第一次看到类似的标题应该是在《解忧杂货铺》封面上。出于它的名气以及我的好奇,某个下午我在言几又全文翻阅了这本书。意料之外,我并没有被故事吸引,更谈不上被治愈。再一次印证了阿塞尔普鲁斯特的那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这份治愈不在我心,因此没有共鸣。

最初吸引我并让我下决心买下这本书的是封面上的这句话: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我一直很认同生命是一趟孤独的旅行这一论点。人的天性就是寻求认同,孤独的人更会下意识的寻求依靠,看起来这个摆渡人一定让人感觉温暖幸福。

书的开篇铺垫部分有一些单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迪伦的家庭背景、生活状态:父母离异并分居两地。迪伦死于开往父亲所在地的火车事故上。随着迪伦的灵魂前往荒原与崔斯坦相遇,故事逐渐精彩起来。他们一路披荆斩棘,仓皇逃亡,躲避恶魔的吞噬。在崔斯坦履行护送迪伦职责的过程中两人渐生情愫,难舍难分。所以,当崔斯坦顺利将迪伦送达彼岸后,两人伤心欲绝。迪伦心有不甘,于是在一位前辈的帮助下了解到可以返回荒原的可能性。最终,对崔斯坦的浓浓爱意和思念战胜了恐惧和犹豫,迪伦重新回到荒原。她只身一人四处闯荡,抵抗恶魔,并发现了躲避他们的方法:专注,不对视。最终,以牺牲崔斯坦引领的新一个灵魂为代价,迪伦成功找到崔斯坦,开启了两人我命由我不由天之旅。

在迪伦的鼓励下,两人逆流而上穿越荒原,回到了迪伦火车事故发生地,并重新回到了人类世界。

全文最让人惊讶的是:尽管八成的篇幅都在写相似的逃亡情节,却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单调重复,次次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故事中两人互诉衷肠的情感让人感觉甜蜜又美好,最终,都顺利重返人间更是先让人松了一口气,然后心满意足。

摆渡人读后感篇四

8、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也没什么关系。——《安徒生童话》

11、天亮之前有一个时间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茅盾《子夜》

14、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克莱儿·麦克福尔《摆渡人》

17、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梁实秋《送行》

24、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安娜·卡列尼娜》

28、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 《伪君子》

29、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太宰治《人间失格》

31、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简爱》

32、生活中即使有更多的恶,也要相信有更多的善。——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

34、一个人如果遭到大家嫌弃,多半是自己不好。——萨克雷《名利场》

40、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雨果《悲惨世界》

摆渡人读后感篇五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这是《摆渡人》封面上的一句话。这本书讲了15岁单亲女孩迪伦在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途中突遇交通事故失去生命后,遇到男孩崔斯坦,二人相伴踏上了一段充满艰难险阻但又温暖、感人的重生之路的故事。

女孩迪伦的生活很糟糕。在迪伦五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和母亲就分开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她的父亲。她的母亲琼在医院上班,虽然书中没有具体描述,但可以想象,一个单亲妈妈抚养孩子必然有许多艰辛。琼也许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迪伦的照顾,所以导致这对母女看起来不像其他正常母女那般亲密,而这些是当时的迪伦无法理解的。尤其在她唯一的好朋友凯蒂转学离开后,饱受同学捉弄又感受不到母亲关爱的迪伦,毅然决定去寻找久未谋面的父亲,即使她从未去过父亲所在的城市。

就这样,15岁的迪伦,不甘于自己冰冷、乏味的生活,勇敢的踏上了寻求新的温暖和希望的未知之路。这是迪伦自我成长迈出的第一步,也为后来迪伦重回人间做了铺垫。设想一下,如果迪伦是一个逆来顺受、甘于命运摆布的女孩,那么她只会重复她原来糟糕的生活,不会去寻找她的父亲,也就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际遇。所以,当她在崔斯坦的护送下,安全到达目的地——一个对灵魂来说安全、舒适、像天堂一样的地方,但是对迪伦来说那里没有给她生活带来温暖的崔斯坦、只是单调、空白的重复,她冒着魂飞魄散的危险,勇敢的踏上了重回荒原、寻找崔斯坦的征途。如果说在此之前,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那么当迪伦推开重回荒原之门那一刻起,迪伦已经是自己的摆渡人。当她历尽艰辛和崔斯坦重逢、并鼓励崔斯坦和她一起踏上重生之路,她已经成为了崔斯坦的摆渡人。崔斯坦带给了迪伦温暖、勇气和爱,帮助迪伦获得重生,也使他自己获得新生。

崔斯坦和迪伦的关系多么像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啊!子女降生到父母身边那一刻,就像迪伦初遇崔斯坦,不懂得在荒原如何生存,对未来一无所知。生活中的疾病和灾难,就像荒原夜晚的恶魔,不可避免,但在父母的精心照料和正确引导下,孩子们都会平安长大。父母养育了子女,这个过程也丰富、完善了父母的生活,就像崔斯坦最终在迪伦的鼓励下摆脱了枯燥、无止境的轮回、获得新生。这一切都源于爱的伟大力量。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更是有无穷的力量,帮助彼此走过生命中一个又一个“荒原”,达到新的人生高度。

除了迪伦,崔斯坦还引导了成千上万、无数的灵魂,如十八岁的德国二战士兵乔纳斯、引导的第一个灵魂格雷戈尔等。对于灵魂来说,崔斯坦就像天使,护送灵魂躲过恶魔的吞噬、走过荒原、到达安全之地。虽然他为自己的命运黯然神伤,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座监狱,永无止境的轮回,但是当新的任务到达时,他又会肩负起他的职责,竭尽全力护送灵魂到达安全之地。崔斯坦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和面貌,每次都是幻化成对灵魂们有吸引力的相貌,以得到灵魂们的信任。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曾经的老师、朋友,甚至给过我们点滴帮助的路人,在我们遇到挫折、痛苦、迷茫、无所适从时,是他们的帮助和陪伴带我们越过一个个小“荒原”,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生活。

最后,借用简介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吧:这是一个史诗般的动人故事,它令人激奋、恐惧、温暖,回归人性,引人深思。

摆渡人读后感篇六

《摆渡人》吸引我的,首先是它封面上的两句话“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很有疗愈效果。读完整本书,我觉得不后悔。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我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这个男孩就是摆渡人崔斯坦。

迪伦也成为崔斯坦从荒原到人间的摆渡人。

能够说,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他们都为彼此而生,成为彼此的灵魂摆渡人,他们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这部小说,打破了我们从小对生死的认知。

它真正要表达的或许不是超越生死的感情,而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摆渡人,每个人也都能够成为别人的摆渡人,而最终,自我才是自我的摆渡人。

应对生命中的荒原,挫折,逆境,要心存善意,内心坚定,才会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

我似乎明白了封面上的那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摆渡人读后感篇七

从昨日早上翻开书以后,就一向看到停不下来,这本书描述画面细致真实,代入感极强我如同主人公一般经历了整个动人的故事。

这不是灵魂鬼怪魔幻之事,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都是正待摆渡的灵魂,各色各样,也许像迪伦一样人世间过得并不开心,也许是乔纳斯,是一个个战争的牺牲品,也许是重病过早离开人世的小男孩……但当生命中摆渡人出现,ta可能是你的爱人,亲人,朋友,或许根本不是一个人,就是一束光,是你内心中一个梦想……ta幻化你喜欢的样貌带你击退魔鬼的追赶,走进一所所安全屋,最终走出一生的荒原,得到重生。

当然我们也是保护灵魂的摆渡人,在爱一个人的时,我们强大,担负职责,安慰着爱人的灵魂,引导ta做一个全新的自我。那时的我们如同崔斯坦般,是温柔的模样,却有宽大的臂膀。

也许我们还是荒原中湖水里漂浮的魔鬼,侵蚀那些不够坚强脆弱的灵魂,我们伸手去抓ta,让ta也堕进这深紫色的荒原。

人性是多么的富于变化,看书时我时而恐惧,恐惧被魔鬼吃掉一不细心就堕落;时而温暖,因为我明白总有我的摆渡人会保护我;也时而激奋,因为我就是引导爱人的摆渡人,是他生命中的一束光。

当然,书的结局就正如初阳一般晴朗,引导无数的摆渡人,也是被灵魂们渡化,感知着完美人世间的情感,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爱。

摆渡人读后感篇八

她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忙碌又絮叨的母亲琼并没有给到她多少温暖,她内向,自卑,胆小,不自信,同学们也嘲讽她,唯一能够倾诉的朋友凯蒂也搬家了。

于是她期待着与素昧谋面父亲的见面,那天的冷风,那天的暴雨,那天的火车——却隔绝了与她父亲见面的期望。似乎期待在那一瞬间破灭。

她死了,那趟火车唯一的遇难者,然而她并不明白。

迪伦一路跌跌撞撞挣脱着逃出火车,她期待着警察救护车能在这一刻出现,然而什么都没有,周围仅有空荡荡的山跟空气。绝望在心中弥漫。

在抬头仰望苍穹的那一刻,她看见一个少年坐在山上,迪伦心想最终有人来分担她的恐惧了,她一步一步的走上他。

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

灵魂摆渡人:他们的职责跟使命是引导灵魂穿过荒原,保护他们免遭恶魔毒手,让他们到达彼岸。彼岸便是心中的家。荒原是灵魂心里的映射,天气的好坏取决于灵魂的心境。荒原中魔鬼跟黑夜都是致命的危险,而安全屋却像是休息的驿站。

应对阴晴不定的荒原天气,黑暗沼泽,应对成千上万的随时能够吞噬迪伦灵魂的恶魔,崔斯坦引导并帮忙着迪伦,使迪伦在艰难危险的环境中敢于应对自我的恐惧,脆弱,迷茫的内心世界,最终摆渡到彼岸。

崔斯坦带着迪伦完成了灵魂的救赎,崔斯坦便是迪伦的摆渡人。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彼此温暖,互生情愫,崔斯坦有自我的职责跟使命,他的任务仅限于把灵魂摆渡到彼岸,似乎也注定了与迪伦的分别。

当其他灵魂摆渡到边界,穿越边界便能看到心中想要的家,可是当迪伦穿越过来,却还是一片荒原,因为在迪伦心中,崔斯坦才是一个让她感到温暖的人,而崔斯坦在荒原。显然他们在的不是同一个荒原,这个荒原没有崔斯坦,没有迪伦想要的温暖。

之后的之后,尽管害怕应对荒原,应对魔鬼,迪伦为了能够再见到崔斯坦,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重返荒原之旅。迪伦战胜了不可能攻克的困难,因为心中强烈的信念支撑着她,此时的她不在胆小懦弱,而是变得勇敢,不在畏惧。最终迪伦带着崔斯坦,打破命运的牢笼一起回到现实世界中。这一次迪伦便是崔斯坦的摆渡人,完成对崔斯坦生命的救赎。

在现实中,我们的亲人,爱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亦都有可能是我们的摆渡人,在我们心中难免有迷茫有困境,他们亦有可能在那一刻成为我们的摆渡人,带我们走过迷惘,跨过困境,感激在那些时刻为你摆渡的人儿。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陪我们度过一生,唯有自我才能做自我一生的摆渡人,最好的状态是你——心中有爱,无惧,在那一刻你便是自我的摆渡人,亦能摆渡别人。

嗯嗯,故事的结局很完美,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

迪伦——“原先你在那里”,崔斯坦——“我在那里”。

摆渡人读后感篇九

假如我们的内心有一片荒原,谁是我们的摆渡人?是父母,还是朋友,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可能很难完成这段旅程,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内心荒原才会开花。

最近我读了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写的《摆渡人》,里面迪伦和崔斯坦之间的温情让我感动。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崔斯坦和迪伦之间的温情,迪伦面前的荒原是她心像的投影,在这段艰险的旅程,崔斯坦处处帮助她,好几次她差点被魔鬼抓住,但都被崔斯坦救回来了,迪伦也感染了崔斯坦,让他爱上了她,不再认为把她带到另一个世界只是执行任务,崔斯坦一路陪伴迪伦给了她温情,他帮她洗衣服,晚上睡觉时守护着她,并给她讲他遇到的一个个灵魂的故事。他们之间的那种温情让我感动。

这本书还让我感受到了崔斯坦带给迪伦的温暖,当迪伦冒险想去救其它灵魂时,被崔斯坦救了回来,告诉她这是别的摆渡人的事让她不要再去冒险,怕她受到伤害,其实这是崔斯坦对迪伦的一种关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见自己的“摆渡人”,他们可能是家人,可能是朋友,在你遇到困难时会一直保护你安全通过,就像迪伦和崔斯坦一样,荒原上会有许多困难,有河流,还会遭遇到魔鬼,正是有了崔斯坦的保护,迪伦才能安全通过。

他们俩离别的场景也很感人,想到自己就要和崔斯坦分别了迪伦内心很难过,过了那面墙还回头望望崔斯坦,可惜看不到。这才有了后面迪伦沿原路返回去找崔斯坦,一路上没有崔斯坦的保护,但她为了能见到崔斯坦,不畏艰险,最终她找到了崔斯坦。

在崔斯坦这迪伦找到了自己本该拥有的样子,她与崔斯坦一起踏上了往回走的旅途,并获得了成功。

合上书本后脑海中仍有不时闪现的各种人物:勇敢的女孩迪伦,摆渡人崔斯坦,不愿杀人的纳粹士兵乔纳斯,等待丈夫到来的老人伊莱扎。有魅力的文字是有灵魂的,但也是朴实、深刻的,它能让一个故事变成能赋予想象力以生命的载体,能让人无论经历多少起伏,看到多少冷暖,都能在喧嚣落幕、曲终人散时心中浮现感动。

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虽然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姑娘的改变,她明白了什么是温情,亲情,也变得坚强起来,她让崔斯坦走近了她的内心,从而有了温情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温情,父母和朋友都能当自己摆渡人,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自己的荒原上才开出了花,这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摆渡人读后感篇十

今晚终于把这本书看完,心里有种温暖的感觉让人又相信了爱情。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一本畅销小说。书中一开场展现的是一个15岁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唠叨的母亲,不开心的学校,敏感而略带自卑的个性,迷茫而又无聊的生活让她显得沉闷而又烦躁。这样一个女孩好像曾经都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普通。然后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或者说本书还是一部非科学类的书,是的,出现了人死亡后的灵魂。

虽热主人公在列车意外脱轨中死去,小女孩的灵魂在漆黑中看不见任何光亮,她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挣扎着爬出列车,然后她看到了唯一的一个人,来带领她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的人----摆渡人。摆渡人一路上带领着小女孩的灵魂翻山越岭走向目的地,他淡淡的回避着女孩各种问题,不愿直接告诉女孩已经死亡的真相,直到女孩在行走过程中发现身体奇怪的表现,逐渐接受了肉体已经死亡的事实。情窦初开的女孩在一次次的危难中渐渐喜欢上了她的灵魂摆渡人,她情真意切的关心与信赖,逐渐唤醒了摆渡人几百年来内心深处麻木的情感。然而,摆渡人的工作决定了当他送女孩到达目的地后,他将再也不能见到女孩。

人性的回归,可以让人找到真实的自我;爱情的力量,可以让人战胜恐惧。曾经自卑,软弱的小女孩开始变得勇敢而坚韧,如破茧而出的蝴蝶一般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曾经阅遍人间生离死别几近麻木的摆渡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心灵深处对生命的认知,对美好的向往,对生活的热情。最终人性的伟大改变了命运,面对未知的恐惧,女孩与摆渡人勇敢的选择了即使灰飞烟灭也要在一起的决定。他们一起回到肉体死亡现场,然后奇迹发生了,他们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类,可以如愿以偿的生活在一起。

阅读《摆渡人》,更像是跟随主人公历经一场关于心灵变化的历程。灵魂的摆渡除了意味着走向另一个世界,也更意味着找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如果说摆渡人引领了女孩的灵魂,那么某种程度上,女孩也是摆渡人的灵魂“摆渡人”。

摆渡人读后感篇十一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自己久久不能平静。故事的结局让人欣慰,但是这样的结局也只能发生在崔斯坦和迪伦这样的人身上。

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因为生活中太多的活久见,而怀疑真情,怀疑他人,怀疑自己,怀疑世界的时候。这两个人还保存着自己的赤子之心。尤其是迪伦,当她从崔斯坦口中得知自己的死讯,崔斯坦的职责时,她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遗憾抱怨,当意外先于明天到来的时候,她平静的接受了。

唯一牵挂的还是父母联系不到自己可能会着急焦虑。紧接着,她竟然想到的是崔斯坦,自己曾经来到过世间,体会过生命中的悲喜,而作为摆渡人的崔斯坦,他的生命里除了职责还是职责。等待他的只有周而复始的迎接新的灵魂,带领那形形色色的灵魂穿越两个世界之间的荒原。为了保护自己所摆渡的灵魂不被魔鬼所掠夺伤害,他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拼尽全力,面临魔鬼们各种各样的伤害。看到这里,我不仅想到了自己,怪不得《红楼梦》里,宝玉曾经说过:“结了婚的女人,就像鱼眼珠子,活得越久,这珠子就越浑浊”。年少时,觉得宝玉的话刻薄难听,但等到真正的有了些生活经验后,便深深地感受到这其中的心酸与无奈。

在滚滚红尘中,我们与自己所爱相遇,相处,分离。慢慢的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学会了当自己的铠甲。于是再去爱的时候,便没有了年少时的纯粹与不顾一切。我们变得理智,更加懂得权衡利弊。我们变得世俗,更加了解爱的艺术,但是这样的爱很多时候却显得世俗也世故。回不去的曾经承载了我们所有的年少轻狂和少不经事,以及太多生命当中的美好。

怪不得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在俗世里生存了太久的灵魂们他们是苦涩的,甚至激不起魔鬼们的兴趣。想想何尝不是,所有的从容淡定,理智优雅无一不是我们用自己的美好青春换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路跌跌撞撞,用太多的泪水与辛酸才换来了自己的蜕变。只是这种蜕变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觉得面目可憎。

大抵生活中的英雄就是这样的吧,在成人的世界里,无论前一天晚上我们怎样辗转难眠,怎样痛哭流涕,怎样卑微心痛,第二天当朝阳升起,我们依然会理智洗漱,甚至化着淡妆,满面微笑去面对这个世界。成人的世界里,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心碎停留,生活留给我们太多的责任要去背负。尤其人到中年,光是看似优雅的活着,就已经让我们心力交瘁。

也许生活真的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承担好自己的每一份责任,尽己所能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然后在生命的间隙时刻,还留有给自己的一份空间,时不时的还能有一些场景触动我们的心灵,还有一些人物可以唤醒我们的情感。心中有所期待,眼里有所希望,脚下有所行动,如此就甚好!

摆渡人读后感篇十二

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百般滋味,但更多的是那种冲击心灵的震撼。我不知道当作者写完整本书时,会不会有着和我一样的感慨,但我知道当作者把结局写完时,她一定面带发自内心的微笑,去轻轻抚摸着两个名字——迪伦、崔斯坦。

我和女主人公迪伦有着相同的年龄,但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十五岁的她就像是被命运各种捉弄,命运也不想为她驱散黑暗,给她希望。但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迪伦,她不以为然,仍对生活充满希望,她阳光、她乐观,她更坚强。但命运的捉弄是她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承受不起的,她的父母离异,她的父亲去寻找更好的生活了,母亲则是带着她自己在外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我想,每个生活在离异家庭里的孩子,都曾幻想过之前和父母一起玩耍的回忆,但之后,这种回忆被藏在了内心的最深处,不舍得丢掉,也不敢拿出来,就这样一直藏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就像孩子内心的藏宝阁,把它放在了那个不常去的里层。

我记得书中她的母亲,琼,总是告诉迪伦不要她与她的父亲詹姆斯。米勒有任何的联系和任何的接触,但是迪伦,纯真善良她不相信她的父亲会抛弃她们母女,更不相信他不爱她。所以迪伦偷偷跑到琼的房间里拿到了父亲的电话号码,而且决定去和父亲见面,但她也是一个孩子,她也有担忧,她怕当见到父亲时他的眼中会出现厌恶的神情,她也害怕父亲不爱她了。但迪伦下定决心要去见到她父亲,于是她满怀期望的踏上了去见父亲的路途,但她也不知道那将是怎样的一段路途。迪伦更不知道命运又跟她开了一个怎样的玩笑,这也将是迪伦留在这乱世中最后一点美好。

她与他相遇了,可以说是迪伦和崔斯坦,他们的相遇是偶然还是意外,或者说又是命运吗?这场相遇是谁也没有想到的,而且改变的不将是迪伦一个人,还有崔斯坦,迪伦的灵魂摆渡人。

如果不是遇见迪伦,崔斯坦的命运将是重复的工作,不停地工作,听从命运的安排,一直到他不复存在。但是迪伦的出现改变了命运对他的缚束。崔斯坦从迪伦身上看到对命运不公的抵抗,即使力量在命运前如同蚂蚁一样,但是迪伦相信着,只要不怕它,有着坚强的信念和深深的牵挂,这就是的抵抗命运的本钱。

在书中我也仿佛感受到了迪伦和崔斯坦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强大力量,还有两个对对方的爱意,这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过的,但是两个人却深深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感受,这又是怎样的结局。但是两人却不接受命运给予他们的那个糟糕又悲伤的结局,他们想在一起永远都不分开,于是两人改变了结局。相比那些连尝试都不敢的家伙们而言,迪伦和崔斯坦是勇敢而想要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他们是高尚的,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要努力去拥有和命运对抗的本钱,若是是命运不公,不要不安和气馁,要坦然接受它,而且要试着改变它,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它的强大是因你而已,所以加油吧!勇敢吧!去正面和他抵抗吧!

最后,我想说,虽然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奇幻故事,但不排除他是真实存在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