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恶意读后感(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7 09:03:24 页码:11
最新恶意读后感(精选9篇)
2023-10-07 09:03:24    小编:笔砚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恶意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却分明令人感觉沉甸甸的书。从樱花到杀猫事件......一个个伏笔令人大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十分过瘾。

本书还探讨了校园暴力:将同学衣服剥光,缠上一层一层的胶带扔至体育馆;往同学书包里扔狗屎——“欺负一下而已”,“仅仅是看他不爽罢了”。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恶意的传染”,胆小无能的普通学生,为了不受校园暴力者欺负,成了共犯。

加贺曾遇到一位饱受欺凌的学生,加贺教他武术,希望他能坚强起来。可他却在又一次被欺负时,拿起飞刀,刺进了带头那人的左胸。进管教所后,他再也不愿见到加贺。为什么?是怨恨加贺教他武术间接导致他动手,还是因害怕看见加贺失望的样子?我觉得是后者。

后来啊,那些曾参与校园欺凌的人,都好好的活着,与普通人无异。那些被欺负的人呢,心底所受的创伤却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没什么大事”就能治愈的。

“恶意”这个题目取得很妙:不仅是指野野口因嫉妒等因素对日高产生的恶意,更是指校园欺凌者对被欺凌者产生的恶意,至于为什么——“看他不爽而已。”

杀猫事件真的也很妙,野野口自己杀的猫,在手记上却说是日高所杀,因为与案件并无什么关联,所以警察没有去查此事真假,但心底却有了对日高不太好的印象,埋下怀疑的种子,也促进了他计划的实施。

实施杀人计划的第一步,竟是人为制造一个杀人动机。被逮捕是早已料到的结局,最重要的是不能暴露真实动机。计划之缜密,只是为了贬低日高人格,让其死后受世人晦骂,这种恶意,实在令人喟叹。

制造各种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警察因认为它们是能指认嫌疑人的重要证据而漏以查清真假——野野口真的是个心理学大师,很好利用了警察的思维弱点。这个和杀猫事件都很让我觉得思维定势之险,唯有跳脱了思维定势,才能追寻到真相,加贺是真的很厉害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全篇结构特殊,文字张力十足,伏笔满满,很有东野圭吾的味儿。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间韵味,唯有亲自阅读方可体会。

恶意读后感篇二

看完之后,果然觉得如鲠在喉、恶意满满、非常压抑,且不说情节和人物设定是否合理,毕竟一本侦探推理小说里总要有一个心理异常、城府极深、脑洞大开的天才罪犯(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和一个心思缜密、明察秋毫、穷追不舍的天才侦探,只是我有点想象不出一个罪犯是不是真的会在做事之前或之后去设计出那么多那么复杂那么循循善诱的环节来掩饰自己,至于人性之恶究竟有多深也是没法也不敢探究的。

这本书名字叫恶意,确实在书里也展示了各种恶意,有因私利而产生的歹毒,有因嫉妒产生的怨恨,有因懦弱产生的自卑,以及自卑引发的怨念,有虚荣,有欲望,有在淫威之下的助纣为虐,还有被欺凌后产生的报复心理,而最后的落脚点却是那句看似毫无道理可讲却又无力反驳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建议不是悬疑推理小说迷的朋友就不要看这本书了,怕是看完后也会有不适的感觉,只要记着与人为善就好,哪怕得意、得势时也不要去欺凌别人;也不要嫉妒别人,更不要因妒生恨,各人自有福分,名利得失并非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时犯了一些错误,尽量去做一些正面的事情来弥补,想是要用一些错误去掩盖另一些错误恐怕只会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收拾。

写到最后倒是想起《曾国藩传》中曾国藩留给儿子的所谓其最重要的人生心得的四个字:不忮不求。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者,贪利贪名,患得患失。大概能完全做到也不容易,但尽量吧。

对了,还忘了很重要的一点,作者在最后似乎是轻描淡写有意无意的提到了家长的行为态度对于孩子的影响。

恶意读后感篇三

前几天在琳琅满目的书店不知所措的时候,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朋友极力好评和推荐的东野圭吾的书籍。当我看到这两本书封面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肯定停不下来了,仅仅花了一上午时间就看完了《恶意》,给了我莫大的震撼,也让我知道了谁是东野圭吾。

我以为作者是要述说的是一个复仇故事,却没想到他刻画的是一个丑恶的灵魂,恶到让人绝望。

01、第一印象可能会成为你的潜意识,在你的脑海中不断作祟。在看书之前,朋友好几次跟我说我绝对猜不到结局,所以刚看书的时候就会去抠每一个字眼来寻找线索,希望能在看到真相之前就把事实推测出来,从而可以在下次跟朋友谈论时肆意地嘲讽他。尽管我大胆地去猜测了各种各样的结局,但是在真正看到结尾的那一刻,只能说,失望越大,惊喜越多。

现在仔细回味起来,我在一开始就直接被作者带入了一个思维误区。一个直白叙述的“杀猫事件”,虽然是野野口修个人的记录,但依然让我在脑海中直接给日高邦彦打上了一个坏人的标签。而且跟简简单单一句“日高邦彦是一个心机颇深的人”的直接描述不一致,通过一件把邻居的猫毒死的事件来刻画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对于我们这些往往喜欢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来说,猫多么地可爱和无辜,人多么地可恨,我们多么地正义啊!

也正是这样,不管我做出什么样的推断,一直都建立在被害者本身就是一个坏人。当这个支点崩塌的时候,也就是我把“恶意”这两个字深深地记在脑海中的时候。

02、往往是有了动机才杀人,他却用杀人来营造动机,或者说,杀人只是动机中的动机。

剧情一次又一次地反转,虽然杀人手法并不惊艳,但是那一步一步的引导却是更能激起我们继续读下去的渴望。而且跟其他的凶手不一样的是,野野口修那一步步的手段不是用来杀人,也不是用来掩饰自己,而是故意引导别人发现自己,为了让世人知道自己想让世人知道的。真的应了那句话: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他没了最好的朋友,不会是凶手,我们相信他。

他是逼不得已杀人,虽然是凶手,我们可怜他。

他一直想杀好朋友,真是个坏人,我们厌恶他。

我不是专业的文学家,不知道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好作品,但能时时刻刻牵动着读者的神经和情感的,应该怎么样都不会差吧。

03、无边的恶意,犹如深渊,深不见底。

你以前对我好,我却跟着别人欺负你,你不计前嫌地帮助我,我却要杀了你,而且我不仅要杀了你,更要你被人厌恶。因为自卑,我要杀了你;因为嫉妒,我要杀了你。即使你把我当好朋友,你是我的恩人,但依旧无法消除我心中对你的恨。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果真如此。

不得不说东野圭吾将人心中的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野野口修那份扭曲的恶意让我们感到绝望,但日高邦彦的温柔和加贺的坚持却又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心安。

或许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份或深或浅的恶意,但只要我们不去凝望深渊,我们便不会被它吞噬,它也就不会生根发芽。

恶意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讲述的是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样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加贺恭一郎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经过一连串的抽丝剥茧下,很快的加贺根据现场的烟头以及死者的朋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等等确定他就是凶手。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而关于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后通过加贺的一再调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源于这种恨意让野野口修杀死了日高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其身败名裂。

这是百度上的高度凝练概括,只有在真正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加感受到其中的深沉与“黑暗”,会去思考,会去明白。恶意并非可能“根治”,但绝不能让它蔓延,危害到更多人,这绝非是你酿成大错的缘由啊!

日本知名文学家北上次郎评论到“小说早早就将凶手置人眼前,却以大量篇幅探讨作案动机,实在扣人心弦。”相比之前我接触过的东野圭吾的书来说,的确如此。这次东野圭吾淡化了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把重点放在了“犯罪动机”上,以前如此迷雾层层,但是这次却如此大不相同。这本书在三分之一左右,凶手就已经被抓住,并且凶手对自己做的事供认不讳,而引人注目的便是犯罪动机,凶手总是言辞闪烁、含糊不清。

在此之后,犯罪动机也不断发生改变,从开始的“影子作家”到与日高前妻有染,直到最后的只是憎恨日高邦彦,恨意层层深化,逐渐将真相拨开,呈现在我们面前,将“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出来,让人不寒而栗。因为恨意,野野口修杀死一条生命,也是恨意,让他萌生出“活着就杀了他,死了就抹黑他”,这样的想法让人不寒而栗。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恶意就是这么没有道理,人性就是那么复杂。

其实也真是一念之差罢了。恶意弥漫在人生之中,若是没有处理好,恶意会不断发酵,不得消解,可能它会是一次转变,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动力,让你继续向前,虽然沉重,但是有助,之后自己学会转化,转悲愤为力量就是如此。但是若是处理不当的话,它便可能成为一把利刃,扎在每个人的心上,不仅是对自己心上的一种折磨,而且更会不断成为你伤害到别人的借口与你无底线的失败罢了,最后带来的失败可能便会是终生的。

人性是那么复杂,恶意都甚至可以让你堕入深渊。平时请积极一点吧!学会转化,不要让自己犯出大错。看完这本书,我便有了新的理解。

恶意读后感篇五

《恶意》和《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并称为东野圭吾的四大杰作。索性趁着周末,把最后一本杰作《恶意》也一并看了。阅读一部好的作品,总会让我震撼,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在网上书店上对这本书的推销就是,看完《恶意》后,你才算真正认识了东野圭吾。诚然如此!当初的《解忧杂货店》给人心灵上的治愈,我已记不清书中的细节,唯独记得那书曾经带给我心灵上的温暖。纵使像《嫌疑人x的献身》和《白夜行》又或者是《祈祷落幕时》,我眼中的东野圭吾,都是那个冷静、逻辑严谨但不失温情的一个人,即使是杀人案件,书中也总会透露出亲情、爱情、友情的温暖,让人感动落泪。但看完《恶意》后会发现,原来东野圭吾也有阿加莎《无人生还》里带给我的那种冷冽到甚至残酷的气质。

东野圭吾说:从某个时期起,推理小说界开始重视动机。作家纷纷开始绞尽脑汁想出令人意外的动机,这种情形至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只要有动机就会杀人吗?一旦发生命案,一定存在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动机吗?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想出了《恶意》。

这段话是我买书之前看到的,所以在开始拜读之前,我就知道,这本书不外乎关于杀人动机。我爱看推理小说,虽然看得不多,但也有些自己个人的见解。有些推理小说之所以精彩,在于其缜密的、天衣无缝的作案手法,如《无人生还》、《嫌疑人x的献身》;有的则在于其令人惊讶、震惊的结局和意想不到的凶手,犹如《罗杰疑案》。但有的小说,在开篇你便知道了杀人凶手,但仍有无限的魅力在引导着你停不下来地继续看下去,东野圭吾的小说尤爱如此。

《恶意》在小说开篇第一章便给读者清晰地揭露了杀人凶手,第二章、第三章便告诉了你杀人手法。第四章开始,小说里的刑警加贺开始着力思考动机,这也慢慢开始揭露了小说的主题。在看到小说一半的时候,所有谜底均已揭晓,且各个证据均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我脑袋中的那首无声的带有紧张氛围的音乐戛然而止。心里说不出的失望。“原来只是这样”,“亏得还是四大杰作,为什么我觉得只是平平无奇”。类似于这样的想法占满了我的整个身体。

然而,就在带着不抱任何希望,觉得这小说还有什么好继续写下去的念头继续往下读的时候,在看到加贺说的那句“那么野野口修撰写事件手记,应该还有另一个目的”时,我的心咯噔一下,被震撼到了,从之前的颓废一下变为了现在抑制不住的激动。

原来不仅如此!果然不止如此!

在接下来一半的篇幅里,我是心里边暗自拍手叫好边看完的这本书。虽然越往后看越猜到八九不离十(不像有些小说要等到结局才让人恍然大悟),但内心却是越看越佩服东野圭吾这个推理鬼才的构思。

小说封面的这只猫,不得不说是点睛之笔,双重点睛之笔,整篇小说的精髓所在。这只猫,不仅仅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是小说里事件手记的点睛之笔。

这本小说用极大的篇幅来讲述加贺是如何一步一步找到杀人凶手的杀人动机,然后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推翻自己已经建立好的前提,进一步揭示更深一层的杀人动机。但直到最后你会发现,杀人,又何需动机。

东野大叔,膜拜之极!

仅此来纪念自己看完一本杰作后的第一心情。

恶意读后感篇六

你觉得他们在书中是什么关系?朋友?兄弟?

是被害人与凶手。

东野圭吾的《恶意》,是一本奇特的推理小说―――奇特在被害人与凶手的关系,奇特在凶手的动机……这本小说,优秀且狡猾,运用各种暗示,线索,把读者刷的团团转,通过无数铺垫,在最后几页制造出了一个出乎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结局。

《恶意》的被害人与凶手的关系是奇特的。

野野口修与日高很早就认识了,日高是个正直善良的人“不管对谁,他总是非常亲切。”,而野野口修则外表木纳少言,内心却极度自负。日高曾受到包括野野口修在内的多人霸凌,并没有屈服,并且也原谅了野野口修,同时无私的帮助他,但野野口修从未领情过“还有个爱管闲事的邻居,每天都来找我,我没办法,只好去上学,都快给他烦死了。”至始至终,他的心中始终都存在着一种恶意,没有理由的恶意。即便对方给了他再大的恩惠。

《恶意》中,凶手的动机是奇特的。

野野口修杀害日高的动机简单而又复杂。

“恨”。“没有理由的恨”。

野野口修拥有极其大的自尊自负与自信。受其母亲的影响,他对周围人永远是爱搭不理的态度。可偏偏就是在这种地方生活的日高却方方面面比他强,而野野口修不仅没有家室,还得了癌症。他的自负变得可笑,自卑在心里被无限放大。他的自信早已碎了一地,他那可怕自卑和不甘不断撕扯着他,激发着他的恶意。

于是他下手了,不仅仅是,杀死了日高,还试图抹黑他的名声。

《恶意》对人性的刻画尤为深刻,即便是一个小角色,作者都用精妙的安排使其变得立体生动――――他们的好或坏的品质,鲜明的跃然纸上。《恶意》,是不可多得的作品。值得一读。

恶意读后感篇七

爱屋及乌的原因来看这本书,只是看,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看完这书后感觉一团浆糊,有点混乱。

日高又是怎样的人?难道只是一个倔犟的人,他不会在野野口不去上学后去天天叫他上学,应该也有正直的一面,但是又说他欺负他,野野口为什么又去上学?如果不是达成协议,他怎么会心甘情愿上学。

感觉作者写作的时候找不到转折的思路了,后面几章就想起用他同学的口述来给人物贴标签,标签是贴上了,也仅仅是标签,没有爱情没有亲情,也没有友情,没有忠诚也没有背叛,人物一点都不丰满。很枯燥!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读起来有点累!

恶意读后感篇八

在一个早晨,我读完了《恶意》,然后去厨房准备早餐,一边准备一边想着书里的情景,有那么一瞬间,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你永远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恶意。

书中,善良的日高不遗余力地帮助少年伙伴,即便在学生时代被伙伴伤害过,也不影响他日后对伙伴那种真诚地帮助。这个伙伴就是野野口,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的人。或许他曾经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帮助。但对于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强,比他优秀。以致成年后,得知日高成名,主动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帮助,另一方面内心的妒忌远远超过感激。后来,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书,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最终,野野口内心的妒忌战胜感激,谋划杀害了日高。看完书之后,我心里拨凉拨凉的,妒忌是多么可怕,它能可怕到让人不顾一切地去杀害对自己有恩的人。

这个社会很残酷,也很现实。事实上,在读《恶意》的过程中,我总会不经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轻时候的大伯,走南闯北,跟随好几位师傅,学了很多中医本领,后来回到家乡,偶尔给人治病,大伯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给邻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钱。可是他的善良并没有感动别人,很多人不花钱把病治好了,还到处说大伯的坏话。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后来长大了,经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我终于明白,那些人那样做,是因为妒忌。妒忌让他们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原则。

恶意读后感篇九

最后一个读完了这本书,前面看大家的读后感,对这本书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但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的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想,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虽然前面很快就知道凶手是野野口,但好奇他的杀人动机,后面看他的自白,还真相信了,以为日高真的是那样的威胁者,还同情野野口,后来经过加贺的分析推测,真相浮出水面。真是情绪起伏,一波三折,作者能够引领读者跟着他的思路走,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吧。通过这本书,我也发现自己特别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还不知不觉的'进入角色,漫想其中。

野野口大费周章的计划杀人,也深谙人物性格刻画的力量,所以最初的时候让大家都以为日高杀死猫,给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倾向,后面又各种表演,甚至花费大的力气抄袭书作,编造自己是日高的影子作家,不仅毁灭他人人格,还要抢夺他人死后的声誉和荣耀,此心恶毒至深,令人毛骨悚然!是什么原因这么恨一个人,我不禁思考……最后一章道出真象,野野口从小被人欺负,家人的不良影响,内心深处深深的痛苦,他从害怕恶势力,到成为恶势力帮凶,我相信他的心灵已经扭曲了,因为嫉妒,他要杀日高,他嫉妒日高没有和他一样屈从,他恨的情绪来自于对自我的厌恶,但是又没处发泄,所以把这一切归咎于善良的日高,凭什么你受欺负不和我一样痛苦?凭什么你也同样被欺凌,最后还能勇敢的走出,而且还首先实现我的梦想?于是,野野口内心深处的恶,自然而然有所指向,就是那种心态“你的存在都是一种错误”,你越善,越优秀,越衬托出我的无能和丑恶,所以我觉得野野口一切恨的根源还是对自己的厌恶,但是潜意识又无法克服,所以就只能欺善怕恶,这也是人性丑陋的一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