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7 11:26:50 页码:8
2023年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优秀15篇)
2023-10-07 11:26:50    小编:念青松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一

至20xx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民族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31-35岁人员67人,占%;36-40岁人员120人,占%;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51-55岁人员28人,占%;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

(三)从知识层次看: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

人,占%;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xx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17人次,占%),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2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机构改革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改革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改革步调一致。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二

由于机构改革,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加强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才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了解机构改革后整体人才队伍现状情况,按照省粮食局要求,日前,我委对全州粮食、物价、发改行业人才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情况及有关建议总结如下:

一、人员基本情况

至2011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 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民族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 %;工人152,占 %,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 %,普通工人37人占 %。

(二)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 %;31-35岁人员67人,占 %;36-40岁人员120人,占 %;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51-55岁人员28人,占 %;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

(三)从知识层次看: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

人,占%;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11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17人次,占%),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 25人次 。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三、存在问题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机构改革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改革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四、关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 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改革步调一致。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

调研人:何志群

按照组织部人才科要求,为切实掌握我镇紧缺急需人才的基本情况,大力推进人才兴镇战略的深入实施,我镇成立了人才情况专题调研组,通过走访、调查总结我镇近年来的人才工作相关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并紧密结合我镇实际,提出我镇在2012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大坪镇基本情况

大坪镇地处普宁市西南部,毗邻陆河、陆丰、惠来等县(市),全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13万亩,耕地面积12398.5亩。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共有62个自然村,全镇总户数4432户,总人口3万多人。农业特色突出,是普宁青梅、青榄主产区之一,逐步形成了以青梅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素有“小山城”的美誉。

二、大坪镇人才队伍资源现状

截止2015年3月,全镇有各类人才392人,全镇约每76人拥有人才1人。其中:

2、经营管理人才:65人,女21人,大学本科及以上8人,大学专

科及以下77人,35岁及以下28人,36岁及以上37人;

5、农村实用型人才:183人,女39人,大学本科及以上0人,大学专科及以下183人。

近年来,我镇农村基层人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层人才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对基层人员的管理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对我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也带来负面影响。人才老龄化,部分人才流失,大量农村基层人才外流,造成我镇基层人才短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镇农村基层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围绕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谋划推进人才工作。组建人才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党政办、劳保所等单位组成的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科学建立了青年人才库,并将资料录入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二)建立人才工作框架。

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多个范畴,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引进、使用、激励、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做了规定,增强了我镇人才工作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三)确立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我镇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全镇人才现状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相关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并确立了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1)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党委政府、各建制村、企事业单位变“管人”的观念为服务的观念,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务上来,努力营造强大的舆-论环境、宽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积极主动引进人才。对党政人才要着力培养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开拓创新的领导和行政能力;对企业管理人才要着手培养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品质的管理营销能力;对专门技术人才要着手培养技术创新、研发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村干部要着手培养驾驭领导、应对突发事件、与群众打交道等能力。按计划逐步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提高建制村干部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此外,积极引进急需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学”的引才思路,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重点工程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3)坚持六类人才一起抓。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坚持党政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类人才队伍一起抓,努力、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满足我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的人才队伍。一是储备人才。镇政府每年准备一批人才储备基金,每年从愿意留在镇里工作的大学生队伍中选拔一批储备人才,根据所学专业分别输送到政府机关、学校和农村。二是掌握一批各类人才。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高新技术企业、效益好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建立人才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三是表彰奖励优秀人才。每年在政府财政中抽取一部分资金,评选一部分优秀干部、优秀企业家、优秀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并进行广泛宣传,在全镇逐步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基层人才流失问题的客观原因

1、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部分人才外流,造成人才流失。我镇平均每年有10000人左右常年在外务工,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近1500人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术,他们怀揣过硬技术到流沙市区和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城市务工经商,给所在城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却给家乡的经济发展造成损失。

税费等,不愿回乡创业,回归工程十分艰难。

3、一些学有所成的大中专毕业生,追求大中城市的优越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不愿回乡搞家乡建设。家乡的住房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生活单调、小孩接受教育条件差等诸多因素,对其没有吸引力。

4、由于我镇属于贫困山区,镇村两级收入较少,特别是村级“三提五统”取消后,每村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财政补贴,村干部工资发放困难,部分40岁以下的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村干部难以坚守清贫,辞职外出经商或务工,不同程度上造成人才流失。

5、乡镇七所八站工作人员,他们各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对乡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较大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工资难维持“家属下岗,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岗位,抛妻别子,远走他乡。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的人才挖走。第三,市以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局委,经常招收公务人员,人往高处走,一些符合条件的拔尖人才,勇跃报考,一考就成,谁也不敢阻拦,无可奈何被上级钓走。

2、用人机制的弊端影响人才队伍的健全。

政府的用人机制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好钢用在刀刃上。但明朗的阳光也有其阴暗的一面,用人唯亲或用人失察时而有之。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往往不被重用,千里马无缘伯乐。相反,一部分纨绔子弟、绣花草包,不学无术之人,利用其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不良优点,往往赢得上级的青睐,被安排在重要工作岗位。这样一来挫伤了真才实学者的积极性,愤而走之,二来贻误了工作,给镇村两级组织带来不利后果,形成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五、我镇人才队伍建设的.下一步打算

1、以情感人,留住人才。

重新竞争机会,让其感动,为我效力。

2、利用政策,招来人才。

一是利用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涉农人才政策,招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其发挥优势,协助村“两委”发展村域经济,搞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优化环境,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招商吸才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吃亏,敢于让利,谋求“双赢”,树立安才、亲才、护才意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别人图利益,我们图发展。三是多措并举,让现有人才招来人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边远穷地区,条件虽苦,但苦中有乐,扎根山区,也能实现人生的理想,有些现有人才已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让这些思想已认识到位的人才,多方联络,跟踪追击,让他们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

3、改善条件,稳住人才。

人才来了,如何让其安下心来,扑下身子为我服务,就需要政府改善各方的条件,稳住人才。一是改善其发展环境,由政府出面协调,在征地、劳动力、税费、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其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二是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提高工资待遇,让其享受与大中城市同样或基本一样的待遇。三是提供其发展保障,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保障其发展的和谐空间,减少干扰,变换政府领导者为服务者的角色。对影响或干扰投资者的利益的人或事,轻者批评教育改变方式,重者打击处分重新决策,充分保护其合法权益。

人才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几年来,曹县、县政府认真落实国家、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一、曹县人才队伍资源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515人。其中:党政人才546人,占人才总数的26.6%;专业技术人才1861人,占人才总数的67.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90人,占人才总数的0.9%;高技能人才1315人,占人才总数的3%;农村实用人才376人,占人才总数的2.4%。全县约每3100人拥有人才2人。

绝大多数人才相对集中在县城区、开发区和乡镇驻地,而在农村,人才数量偏少。从事一线生产第一、二产业的人才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现有人才相对集中在教育、卫生、党政群系统,处于经济建设一线的人才所占比重与实际需要相比偏少。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二、人才工作运行采取的主要措施、做法及取得成效

1

(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围绕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谋划推进人才工作。组建了人才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宣传部、统-战部等2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办公室设在组织部;筹备召开了全县优秀人才表彰大会;结合我县实际,科学建立了五类人才三级信息库,并将各系统人才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

(二)建立人才工作框架。

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较为系统地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曹县人才开发十年规划》、《曹县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办法》等各项配套制度,内容涵盖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多个范畴,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引进、使用、激励、服务等各个环节都作了规定,增强了我县人才工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确立“一三五六”人才工作运行体制。

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全县人才现状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曹县实际,提出并确立了“一三五六”人才工作运行体制。即: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抓住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建好五支队伍,逐步建立六种机制。

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抓好人才工作三个环节。一是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对党政人才要着力培养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开拓创新的领导和行政能力,对企业管理人才要着力培养勇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品质的管理营销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要着力培养技术创新、研发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按计划选送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国外去深造。二是积极引进急需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思路,采取“客座教授”、“星期日工程师”等方式,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工程、高效农业等重要领域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要做好我县现有人才的整体开发与综合利用。针对目前我县现有人才中存在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不合理现象,每年在全县开展一次大规模人才自荐活动,本着“工作需要,本人自愿”的方针进行大力调整,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和经理以及全县取得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建立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三是表彰一批优秀人才。每年在全县开展一次大的评选活动,评选树立一批优秀干部、优秀企业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并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县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逐步建立六种机制。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逐步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制度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与工作业绩相联系的人才激励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保障机制。

三、人才工作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人才政策不够完善,体制不活,资金不足。受相关规定和政策的约束,人才流动受单位编制、性质、身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人才流通的渠道受阻,造成部分人才资源的流失与浪费。同时,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不足,许多行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外流。特别是一些优秀企业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尤为突出。各行业高技能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识不足;有的单位领导只重视人才拥有、不重视人才开发,或是只重视使用人才、不重视培养人才,对一些骨干人才,只知道使用,不注重培养提高。凡此种种,导致人才综合开发使用效益还不高。

3、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具有示范型、带动型的实用人才较少。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数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生产经营规模小、实力差,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同时,对农村实用人缺乏较为完善的组织、开发、管理机制。

四、抓好今后人才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具体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

2、设立政府津贴。每年从各类人才队伍中评选出10人左右“有

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每年表彰一次。对其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在管理期内给予一定数额的政府津贴、定期安排健康体检等等。同时,制定出台“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奖励办法。

面。通过开展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示范指导等活动,利用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对农业主导产业乡土人才的培养,力争每年带动、培养50名以上农村实用人才。

4、完善人才信息库。由县人才办牵头,组织部、人社局、工业和商务局以及乡镇企业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整理提供各类人才信息,完善我县五类人才及紧缺人才信息库。同时,每年定期发布人才供求信息,逐步开展网上人才推荐等服务项目,为机关、企事业、农村等各行业提供人才资源和选人服务。

医疗卫生行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当今医疗市场的竞争实质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卫生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我县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信息闭塞,在这种情况下要依靠丰厚的待遇,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引进人才的难度较大,而盲目的强调引进人才,往往还会导致人才流失的问题,人才流失严重则会限制医院的发展。稳定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已成为我院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就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开展了调查。

一、人才结构基本情况

截止2015年10月止,我院共有正式在职职工179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1人,占职工总数的89%。按职称分:高级职称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7%;中级职称4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4%;初级职称8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0.9%;在高级职称中,从事内科1人,儿科1人,妇产科1人,中医2人,医技1人。按专业分:从事医疗工作的8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0.9%;从事医技工作的2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6%;从事护理工作6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9%;其它专业技术人员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7%;按学历分:大学文化程度2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6%;大专文化程度7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中专文化程度6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高中及以下有2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6%。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高级人才少,学科带头人短缺

有的高级职称人员中,因历史等种种原因,少数人不能担当本学科带头人的重任。

2、现有人才分布不平衡

一是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高、中级岗位设臵偏少。现有11名同志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因单位无岗至今未被聘用。二是从专业分布情况看,副高级职称中,从事中医科2人,相对较多,内、儿、妇、偏少,外科、五官、口腔、检验、护理及药学等专业高级人才空白。三是从学历结构看,本科学历22人,其中13人(10人是今年内进的)是近几年新进的大学生,尚不能担当科室业务骨干。

3、管理人才短缺

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尤如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是卫生人才的两大组成部分,从目前我院的状况来看,管理人才缺乏,既懂医疗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职能科室从事管理的人员多数为医疗岗位转岗人员,管理知识相对欠缺。财务、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等科班出身的人才几乎没有,职能科室的作用发挥不够,不能较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4、人才断档流失严重,后继乏人黄河目前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麻醉、五官科、口腔、药学人才出现严重断档,从年龄结构看本科学历50岁以上4人、40——50岁之间仅2人、30——40岁之间6人、30岁以下13人;大专以上学历71人,在30岁—50岁之间,一部分是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一部分是在职参加自考、函授等自学成才者,这些人大多数已成为了卫生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但有一部份人从发展情况看,难以担当学科带头人重任。仅2000—2015年,我院就有17人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外流,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也有5人辞职后相继离开医院。

题的存在已严重威胁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县地处边远山区,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工资、待遇偏低等与省州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观念超前,常以住房、丰厚的工资待遇为条件,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势必会产生“人往高处走”。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回本县工作。二是基层医院发展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破旧,必备的医疗设备短缺,受生活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到基层工作,基层的工作人员都想方设法离开。三是近几年,随着人员培训力度不断的加大,业务骨干纷纷到省、州医院进修,他们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经营管理理念,良好的学术氛围,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丰厚的工资待遇,尤其是同龄人相比各方面差距很大,这些人便产生极大的失落感,知识分子的职业清高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理失衡,随后便想方离开,去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院目前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要加强改善人才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稳定现有人才队伍,搞好人才管理工作,其次才可谈引进人才。

(一)为凤筑巢,留住人才

1、搭建平台,事业留人。“凤择嘉木而栖”,对于人才来说,事业就是感召力,哪里的环境好,能充分施展才华,待遇丰厚人才就往哪里聚集,人才随资本的流动而流动。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个舞台对医务人员来说就是指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必备的医疗设备、器械,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现有“凤凰”植好“嘉木”的同时,还要为其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事业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要从他们专业才能发挥的角度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对一些新项目的开展、新技术的应用,要给予设备、科研经费等方面支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及时了解他们工作开展情况,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学有所用,放开手脚,找到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有了干事业的激情和信心,从而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安心留在本地施展才华。

2、深化改革,机制留人。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体制、制度的竞争,提高人才待遇是安心留人的重要举措,好的机制也能激励人干事业的信心。应尽快建立合理、富有活力的分配机制,应鼓励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把现行工资中活动的部分即津贴和超劳务提成捆在一起进行分配)、岗位工资(根据岗位技术含量、承担的风险程度、工作量的大小,将知识、技术、责任、管理一并纳入分配要素),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档案工资只作为职工调离和退休时的工资依据,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岗变薪变;在确定岗位工资时应注重三个倾斜(向临床一线倾斜、向学科带头人、向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倾斜),充分体现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的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拉开收入分配档次,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次还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在职称评聘分开后,对一些特别优秀,有管理才能的业务骨干,可破格提拔任用,使他们多了一份责任,又有了一份成就感、荣誉感,对其他人员也是一种带动和激励,其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最后还要进一步完善医院的社会保障机制,按照相关政策落实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各项福利待遇,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安心工作。

3、真诚相待,感情留人。“士为知己者死”,知识分子往往自尊心很强,不仅要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更要从生活上关心。对一些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可否实行各级领导联系制度,把他们当成真正的朋友,多与他们沟通,工作中大力支持,不断鼓励,及时解决其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对其住房、家属、子女就业等问题,给予适当照顾,主动关心,使其想干事,干成事。

(二)挖掘潜能,用好人才。

会,所以对卫生技术人才的管理上一定要克服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一味强调消耗使用,更不能错误的认为业务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对单位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从而怕花钱、不花钱,或为进修人员的工资待遇、差旅费、生活补助等斤斤计较,要尽可能的为有事业心的人才提供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在消耗使用的同时不断为其充电,提升人才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医疗技术水平。

(三)政策激励,吸引人才。我院卫生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匮乏,主要是待遇偏低,教育、医疗卫生同属实行福利性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但财政补助的方式却差别很大,建议对县级医疗单位人员工资的财政补助达80%,剩余部分实行工效挂钩,使医院的重点放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上,而不是满足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从而使医院具有自我扩张的能力,通过医疗收入结余,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购买必备设备,自我发展,使人员安心工作。其次要给予卫生事业单位用人分配上的自主权,使急需的人才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

四、本院目前人才需求情况略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三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如何引才、何处用才、何以留才正成为各地市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市委人才办也在聚才、用才、留才等三个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针对这三个问题短板,对全市人才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xx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x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累计xx人,省管专家x人,市管专家x人,市级学术带头人x人;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人,技能人才x人,农村实用人才x人。全市人才总量和结构持续优化,总体显示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一)优惠政策“聚”人才。我市紧扣改革发展大局,布局人才新政,在人才创新创业、产业支撑、新经济新动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统筹设计宏观政策。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宏观政策文件,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宏观顶层设计,为我市广聚贤才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基础。二是突出制定重点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选拔、人才发挥作用、推进保障机制等四方面政策,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例如,我市印发《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工业发展的39条意见》等,通过58条人才优惠激励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机构、平台、人才。其中对引进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xx计划”、博士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团队),累计奖励最高可达xx万,最高可安排xx平米住房、每月给予xx万元生活补贴;针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冷门专业的'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台人才创新创造、分类评价、职称评定、柔性引才、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等方面配套政策,为人才提供服务保障。目前,市编委会印发《xx市引进人才使用编制管理办法》,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引进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二)多措并举“育”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一是整合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组织、宣传、人社、科技、教育、医疗、工信、科协、社科等10个主要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整合,在市人才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提高表彰层级、加大激励力度,在政治上给予更多荣誉,在物质上给予适当奖励,在工作上给予广阔平台,努力提升我市人才培养水平,擦亮本土人才特色品牌。二是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开展市级重点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本地本单位中心工作对接,增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名师等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工作室建设,发挥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开展人才素能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我市专家人才素质,比如,组织选派企业家、中高级管理人才等赴xx大学等高校参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与实战、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研修班学习培训。开设“工信大讲堂”,举办工业经济管理与创新系列讲座,邀请xx大学、商务部等高校部门专家教授来安授课、开展培训等。同时,针对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因势利导“用”人才。一是建设科技孵化机构。积极构建专业化、功能性孵化平台,先后建成xx县创新大厦、xx火炬研发园等多个省级以上孵化机构,带动形成了智能终端,电子新材料等一批高新产业技术联盟,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集聚了大批创业人才。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发挥作用,需要舞台,需要载体,坚持以用为本理念,加大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干事创业。目前,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x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x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x家,认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x个,引进和嫁接科技成果xx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x项,申报专利x件。三是构建服务载体。在全市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以实施“爱国奋斗学习研讨活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活动、科技创新科研攻关活动、脱贫攻坚基层服务活动、文明创建典型示范活动”为载体,引导人才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集中。

(四)千方百计“留”人才。在政策引才、载体聚才的同时,安阳始终坚持环境留才,积极推行人才发展的响应式服务、全过程服务、人性化服务。一是优化科技服务。打造各级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场地、宽带网络、公共技术等“一条龙”孵化服务,为人才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优化生活环境。坚持部门联动,优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工作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在办理人事关系、工商注册、创业扶持等方面简化程序;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优惠、教育入学、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服务;设立高层次人才就医定点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给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一线人才配备健康顾问和就医服务联络员。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联谊会、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扎实做好专家人才研修、考察、体检、疗养、休假、慰问等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温暖。同时,积极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各类优秀人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人选,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照顾。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讲述人才创新创业故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

虽然我市在人才集聚、人才开发、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各项人才工作都稳步推进,但是对照当前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足和薄弱关节,突出表现为:一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政策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却缺乏相关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术创新奖励政策还不够优厚,加之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等还不够优化,致使人才引进步伐缓慢。二是干事创业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有限,能够助推创新创业的起飞跑道过于拥挤,尤其是缺少集聚、承载、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产业平台,在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上问题还不少、任务比较重。三是对基层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受地方财力限制,对基层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水平本身就较低,有的政策还兑现不了。导致贫困地区和基层仍然存在“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作用发挥不了,作用刚显现却又留不住”的现象。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才改革放在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强化人才服务中心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系统完善、政策优惠、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配套文件,明确规范引进工作程序,让引进的人才真正为我市服务、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服务。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将高级技师列入高层次人才范畴。还可采用“柔性引进”的灵活方式,通过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智。

(二)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充分发挥钢铁、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集聚效益和链条效应,以及新能源汽车、通用航工制造、智能机器人终端等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配套人才需求链条,确定各产业的人才发展定位、目标要求和工作机制,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搭建项目承接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育平台、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与相关领域科研院所、职技高校的交流合作。

(三)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础在于“待遇留人”。要不断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形式、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结对联系重要人才等相关工作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夯实人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通过建立完善住房安居、亲属落户、配偶安置和子女就业等各项保障机制,落实工作待遇、生活津贴等各项激励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旅游等公共服务特别待遇,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undefined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四

今年,本着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宗旨,我们就农村人才培训专题深入到我市广大农村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农村人才的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开展了农村人才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今年,我们深入到x市、x县、x区等区县(市)的人事局、乡镇、农村,就农村人才培训专题,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了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我市共有x万农村人口,可以说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较少,不能适应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我市农民文化层次较低,懂得农业科技、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奇缺。据调查,我市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工作的几乎没有,同时大部分中学毕业生也进城务工,这些都使得我市在乡务农的农民文化水平层次较低,造成了农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以x市腰堡乡中腰堡村为例,全村共有550户20xx名村民,共中大学毕业生人数为零,高中毕业生只有6人。二是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广大农民有强烈的培训需求,有着急切的通过学习掌握致富本领的愿望。一些青年农民希望参加学历教育的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农村科技、管理方面的知识,力争学习回乡后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建设新逐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做农村的科技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民希望接受短期的实用技能的培训,通过短、平、快的学习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如x市腰堡乡中腰堡村村民李x谈到,她在销售植物药品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为植物对症下药,正在自学但收效不大,所以迫切地需要植保方面的专业知识。李x的这一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的心声。

结合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针对广大农民的培训需求,我们决定从今年起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大力培训农村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具体情况为:

(一)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培训农民,迅速而有效地改善农民知识结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实现农民知识化,使“现在”的农民成为“现代”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

(二)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工作措施、进展情况和成效

沈阳市新型农民培养计划主要包括村村培育大学生、致富能手培养、乡土拔尖人才培养等工作内容。

1.村村培育大学生计划

培养目标:培养一批植根于广大农村,懂得农业科技、农业经济,掌握先进技术、管理的农业人才,为实现“一村一业”提供人才保证。

培养方式:委托x农业大学,设置作物生产技术、园林、园艺、畜牧兽医、农林经济管理等五个专业,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年龄在18周岁以上、具有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开展为期2年的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

进展情况:首期大专学历班已于今年9月份开班。今年共招收135名学员。专业分布:园林专业33人,园艺专业27人,畜牧兽医专业30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44人。目前,学员正在校学习中。

2.致富能手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让农民掌握一、二项农业实用技术,扶持农民成为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培养方式:围绕农学、植保、蔬菜、园艺、花卉、果树、保护地栽培、食用菌、饲料生产、林业、农机维修、水产养殖、畜牧、兽医14等个专业,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特长的各类乡土人才,选送到沈阳农业大学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的短期培训,或组织专家到区县、乡镇及农村进行实地培训,使他们成为懂技术、有特长、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五

地级××市组建以来,市委、市政府将人才引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将人才引进工作调研报告如下:1998年8月、2000年1月相继出台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的补充意见》,市人事局还于2000年11月颁发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高层次人才享受的优厚待遇作了具体规定。

吸引人才易,留住人才难,人才流失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并不少见,地级××市创立伊始,也遇到了这种现象。市卫生局组建后,碰到一位从事肿瘤研究的硕士研究生要求调出,原因是北京某肿瘤研究所以优厚的待遇、家属和子女户口进京为条件,要挖走这位研究生。经过了解得知,该研究生颇有报效家乡之心,但是所在医院缺乏应有的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卫生局领导及有关几个科室的负责同志先后数十次找这位研究生促膝谈心,真诚地希望他留下来,为××地区的肿瘤防治工作发挥作用,并承诺为他创造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必需的科研条件,努力解决其工作、学习、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化了这位研究生。该同志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肿瘤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去年又被选送到芬兰国进修学习一年。

各单位下决心以诚留才,让高层次人才人尽其用,全市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促进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良性循环。不少外来人才不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出佳绩,而且成为人才引进的好帮手。在我市建设局工作的耿博士,在武汉点将台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上现场宣传,一下子就为我市有关用人单位吸引了1名博士、4名硕士,令许多自认为条件优越的地方和单位刮目相看。一些武汉大学的研究生通过他们已经在泰工作的师兄师姐介绍纷纷来泰应聘。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该所高校已经形成了××的人才同向效应。

“××是个新兴城市,发展潜力巨大,引进人才的政策优厚,引进人才的心也特诚。”刚刚举行的南京秋季高级人才洽谈会上,一位姓范的高工站在××人才招聘团摊位前,自发地向在场的应聘人才宣传。

据了解,这位范工是南京人,1999年曾参加首届××高科技人才洽谈会,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用人单位求才若渴的举动一直让他感动。这次他在报纸上看到我市参会的信息,就主动到场帮助我市宣传人才引进政策,并表示现在已经可以到××工作了。在他的现场宣传下,徘徊在双登集团摊位前的3名硕士研究生最终将目光锁定了该公司,双方顺利达成试用协议。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六

按照县委人才办的要求,为切实掌握我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和人才工作现状,找准我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规范、更科学的开展人才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局现有在职人员共108人,其中行政编17人,机关工勤2人;事业编69人,工勤6人;公益性岗位8人;临时工6人。***局机关在职干部队伍中,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多为在职学历)50人,占46.3%;大专及以下学历58人,占53.7%。从年龄结构来看,35周岁以下27人,占25%;35-45周岁38人,占35.2%;45周岁以上43人,占39.8%。从职称级别上看,事业编制专业技术岗的39人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无职称9人。

通过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局的人才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初始学历层次不高。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47人,大本以上学历共50人,占总人数46.3%。但除了近年新录用人员,毕业于全日制院校大专及以上的不多,大多数干部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的成人学历,掌握的知识深度存在缺陷,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不足。多数人员的自学能力相对较低,一些干部甚至工作以后就没有再接受过更高学历的深造。

二是人员老化,梯队结构不合理。35周岁以上人员81人占75%,成为我县***系统的中坚力量,但35岁以下人员仅有27人占25%,新鲜力量补充不足。

三是职称结构不够合理。从职称级别情况看,专业技术岗39人中,高中级职称20人,情况总体良好。但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人员19人中多数为35岁以后新进人员。年轻新进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职称有待提高。

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少。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局35周岁以下27人,占25%,占比较低;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多为在职取得,全日制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研究生及重点高校专业人才,高层次年轻人才缺乏。现有人才聘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缺乏政策倾斜,没有稳定的人才引进体制,事业单位没有高薪聘请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或先例。县里没有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改善有突出贡献人才的生活待遇等方面问题,在人才引进时,部分人才有生活方面如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社保、职称等方面的顾虑,在同等待遇下,这些紧缺人才更愿意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导致出现高层次人才引不来以及引进的人才易流失问题。

二是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人才的工资待遇只与职务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挂钩,与干得多和干得少没有关系,与贡献大小没有关系,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重,而在推荐提拔使用、外出考察培训、落实报酬待遇、评优选先时,大部分看资历、看职称,致使一部分人才消极应付、混资历。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有欠缺。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干部都能意识到参加学习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培训活动中,干部的所想与所为有一定的出入,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员少,工作量大并且培训名额少,导致很多人员不能参加培训,很难做到全员培训。从调查了解的培训内容上看,各种培训大都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且知识点零散,忽视了干部的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培训,部分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员的兴奋点,不能激发学习热情。目前,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是我局培训师资的中坚,但是由于很多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整天忙于事务,钻研教学、肯钻研教学的人不多,造成了县级***培训教师少。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由于培训工作上的这些欠缺导致在培养人才方面后劲不足,难以在系统内形成人才养成的长效机制。

一是重视教育培养,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要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的议程,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1)根据***干部的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培训菜单”。根据不同的岗位、职级、培训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建立全覆盖的培训模式。可以将有培训需求而工作又有需要的干部选派参加级别较高的培训、到做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实地跟班学习或考察。同时做好培训后的培训情况反馈,可组织相关业务科室或工作人员结合培训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减少全系统的大范围培训,切实了解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岗位的干部培训,这样既可减少对正常工作的影响,也可少占用员工休息时间。

(3)建立分享交流机制,提高学习积极性。对系统内好的工作方法,创新的工作思路等进行分享交流。可以采用交流分享会的形式,提出自己工作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分享好的方法、工作学习上的感悟等,通过讨论、分享,拓宽思路,取长补短。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定期就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及时将自己想分享的好内容进行交流,形成互相带动、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多举措并行,完善培训机制,不仅要重视培训工作,更要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教育,全面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在现有人才资源下创造更大的人才效用。

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希望相关部门探讨研究、着手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配套引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办法,在政策上适当给予优待,吸引更多人才来安家落户、创新创业。

三是完善人才信息库,统筹使用好各类人才。

(1)完善人才信息,形完备的人才信息系统,方便根据需求调配人才,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解决单位的用人需求,形成统一有序、功能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要知人善任,根据人才特性多样化的特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打破常规选用人才。对现有各级各类人才按所学专业、个人特长等进行归门别类,对考录、聘用的应、往届毕业生,按专业分配工作岗位,切实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要敢用善用,希望出台更为健全完善的用人政策,打破人才使用的条条框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及时发现人才,大胆使用各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好人才。

(4)要匡正导向。在人才的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破除平均主义、论资排辈、感情照顾等传统观念,树立“唯发展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子”的导向,对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压担子、给位子,及时调整空谈误事、庸懒散浮、工作打不开局面者,激励各类人才大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业绩。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施xx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x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人才市场条例》、《xx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xx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xx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x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借助xx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xx名、国内外知名专家xx名,全职引进博士xx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xx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xx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xx与x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xx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xx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技创新团队x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x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xx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来,市组织xx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xx个职业工种、xx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xx人、技师xx人、高级技师xx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xx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xx万人。实施xx、xx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为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x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x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x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x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x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x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x万人、缺少x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万人、装备制造缺x万人、xx产业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现代农业缺xx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xxx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xx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xx经济区建设、xx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xx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xx”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力打造xx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局。

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按照县委人才办的要求,为切实掌握我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和人才工作现状,找准我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规范、更科学的开展人才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局现有在职人员共108人,其中行政编17人,机关工勤2人;事业编69人,工勤6人;公益性岗位8人;临时工6人。***局机关在职干部队伍中,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多为在职学历)50人,占46.3%;大专及以下学历58人,占53.7%。从年龄结构来看,35周岁以下27人,占25%;35-45周岁38人,占35.2%;45周岁以上43人,占39.8%。从职称级别上看,事业编制专业技术岗的39人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无职称9人。

通过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局的人才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初始学历层次不高。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47人,大本以上学历共50人,占总人数46.3%。但除了近年新录用人员,毕业于全日制院校大专及以上的不多,大多数干部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的成人学历,掌握的知识深度存在缺陷,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不足。多数人员的自学能力相对较低,一些干部甚至工作以后就没有再接受过更高学历的深造。

二是人员老化,梯队结构不合理。35周岁以上人员81人占75%,成为我县***系统的中坚力量,但35岁以下人员仅有27人占25%,新鲜力量补充不足。

三是职称结构不够合理。从职称级别情况看,专业技术岗39人中,高中级职称20人,情况总体良好。但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人员19人中多数为35岁以后新进人员。年轻新进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职称有待提高。

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少。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局35周岁以下27人,占25%,占比较低;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多为在职取得,全日制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研究生及重点高校专业人才,高层次年轻人才缺乏。现有人才聘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缺乏政策倾斜,没有稳定的人才引进体制,事业单位没有高薪聘请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或先例。县里没有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改善有突出贡献人才的生活待遇等方面问题,在人才引进时,部分人才有生活方面如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社保、职称等方面的顾虑,在同等待遇下,这些紧缺人才更愿意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导致出现高层次人才引不来以及引进的人才易流失问题。

二是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人才的工资待遇只与职务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挂钩,与干得多和干得少没有关系,与贡献大小没有关系,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重,而在推荐提拔使用、外出考察培训、落实报酬待遇、评优选先时,大部分看资历、看职称,致使一部分人才消极应付、混资历。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有欠缺。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干部都能意识到参加学习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培训活动中,干部的所想与所为有一定的出入,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员少,工作量大并且培训名额少,导致很多人员不能参加培训,很难做到全员培训。从调查了解的培训内容上看,各种培训大都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且知识点零散,忽视了干部的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培训,部分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员的兴奋点,不能激发学习热情。目前,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是我局培训师资的中坚,但是由于很多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整天忙于事务,钻研教学、肯钻研教学的人不多,造成了县级***培训教师少。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由于培训工作上的这些欠缺导致在培养人才方面后劲不足,难以在系统内形成人才养成的长效机制。

一是重视教育培养,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要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的议程,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1)根据***干部的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培训菜单”。根据不同的岗位、职级、培训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建立全覆盖的培训模式。可以将有培训需求而工作又有需要的干部选派参加级别较高的培训、到做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实地跟班学习或考察。同时做好培训后的培训情况反馈,可组织相关业务科室或工作人员结合培训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减少全系统的大范围培训,切实了解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岗位的干部培训,这样既可减少对正常工作的影响,也可少占用员工休息时间。

(3)建立分享交流机制,提高学习积极性。对系统内好的工作方法,创新的工作思路等进行分享交流。可以采用交流分享会的形式,提出自己工作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分享好的方法、工作学习上的感悟等,通过讨论、分享,拓宽思路,取长补短。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定期就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及时将自己想分享的好内容进行交流,形成互相带动、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多举措并行,完善培训机制,不仅要重视培训工作,更要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教育,全面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在现有人才资源下创造更大的人才效用。

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希望相关部门探讨研究、着手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配套引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办法,在政策上适当给予优待,吸引更多人才来安家落户、创新创业。

三是完善人才信息库,统筹使用好各类人才。

(1)完善人才信息,形完备的人才信息系统,方便根据需求调配人才,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解决单位的用人需求,形成统一有序、功能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要知人善任,根据人才特性多样化的特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打破常规选用人才。对现有各级各类人才按所学专业、个人特长等进行归门别类,对考录、聘用的应、往届毕业生,按专业分配工作岗位,切实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要敢用善用,希望出台更为健全完善的用人政策,打破人才使用的条条框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及时发现人才,大胆使用各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好人才。

(4)要匡正导向。在人才的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破除平均主义、论资排辈、感情照顾等传统观念,树立“唯发展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子”的导向,对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压担子、给位子,及时调整空谈误事、庸懒散浮、工作打不开局面者,激励各类人才大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业绩。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不但可以推动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对人才的需求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样的影响将会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有了很大的影响;三是高层次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了。

尽管东北三省在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目前一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很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还有一部分并不是从事的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很多岗位都需要高学历有技术的人才,主要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办公室文秘管理人员、财会专业、会外语商务营销专业、技工学校毕业生。三是用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择业大学生“两头凉”的状况.东北老工业基地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用人愿望,却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取排斥态度,不愿招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虽然就业困难,但也不愿意到非公企业去工作,双方形成了隔岸互望,“两头凉”的尴尬状况。

(一)新专业的建设滞后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所需的专业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有针对性。而这些人才的在学校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从旧专业延伸出来的专业。对于这些新的专业来说,高校教育课程开发的速度较慢,对于专业方面的改造和设置也都不尽跟得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步伐。

(二)大学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头凉”现象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待遇比较低,条件也比较艰苦,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比起来缺乏吸引力。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讲,他们认为大学生吃苦能力不足,办起事来随心所欲,再加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较慢。

(一)优化、盘活内部高层次人才

(1)坚持科学调控以及总体筹划的原则

以能力的建设作为总体核心,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的调控以及总体要求的建设和顶层设计,以最快速度组建并形成一支具有优良的素质,且数量充足,种类和结构科学合理,能够动态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坚持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

以科学的指标来统筹各个种类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具体要求,如年龄区间、素质结构,以及岗位、职级和专业等要求。以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级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调整。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具有科学合理的整体结构,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个体的素质较高、整体的结构优化、进出更替井然有序、作用发挥得突出明显,实现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总体的建设水平和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互协调。

(3)坚持合理的配置并盘活存量的原则

要在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基础上,通过井然有序的流动,科学合理的配置、优化的组合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盘活已有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保证效益的化,继而在的程度上减少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要谨慎而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广揽人才同量才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已有人才的创造活力,保护他们对于创新的热情,鼓励其创新和实践,同时重视对那些本身具有发展潜质但当前尚未脱颖而出的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帮助和扶持。

(4)坚持搭建平台和统筹选拔的原则

为了避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过程当中会出现以偏盖全、标准单一和不能统筹选拔的这些现象,所以在实际的人才挑选和招聘过程当中就要求组办组织能干哦扩大民主,统一选聘标准,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竭力的为那些想干实事、能干实事和能干成事的人,创造能够成就自身和社会事业的条件环境,为这些人搭建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

(二)与地方高校合作,明确专业建设要求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专业建设滞后的情况,东北要和地方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协助地方院校科的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做好对其新专业的设置和已有专业的改造,紧紧跟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步伐。务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从而进行对课程的设置。加强人才在其职业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从事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安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技术岗位群体和一般技术岗位群体之间不同的要求,学校也要明确专业建设的要求,要确保专业能够处在社会职业的需求和学科的体系的交叉点,一方面是为教育培养与社会职业紧紧相关的人才而设置的,另一方面又是为培养相应的学科承担人才从而设置的。所以,地方高校应该以学科的建设为基础进行各个专业的分析和建设,以与老工业基地紧紧相关的职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所需,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1.坚持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第一宗旨,合理科学的进行各项专业设置建设,本地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人才服务的若干意见》当中指出的“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一定要根据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加快新型工业化的产业体系构架对各类的专业人才的要求,密切和社会用人单位联系,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这就需要要求本地的省地方院校,在设置专业的工作上要把服务于地方经济作为工作主线,积极地创办、开设本地的省里老工业基地急需的网络信息工程和电子机械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生物技术等各项新兴专业,来为本省老工业基地发展,教育培养其所需的各门各类的高层专业技术人才。

2.高校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肯定是一个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为当地高校提供高校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本地省的石化工业、绿色食品和装备制造,以及能源工业和医药工业这些老工业五大基地的各自特点,一方面通过和东北老工业地基联合,在高校内建立相关研究所或研究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则提供人才支持,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共同地科学和研究,致力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努力为老工业基地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以及高新科技的多方支援;在另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和学校签订协议,建立实践教学的基地,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践的劳动工作岗位,把学校作为企业的研究、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的坚实支援,共同为本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做出自身的贡献。

“十三五”以来,园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履行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做好园区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园区“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人才总量持续扩张。截至目前,园区人才总量242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逐年增长,截至目前,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2340人,专科学历390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为16036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占40%;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才1149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36916人,第三产业2673人,人才资源随着产业结构同步发展,呈现向第三产转移的态势,新兴产业人才快速增长。
3.招才引智成果丰硕。通过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各类公开招聘等先后共引进各类人才3200余人,实现园区高层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场有效整合。园区人力资源市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场招聘信息宣传栏、苏宿人才网、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招聘宣传模式,开发了一套集就业、人才信息于一体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和人才现状。“十三五”期间,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单位入场招聘,8万人(次)入市应聘,约2万多人通过市场实现流动与就业。
园区“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人才发展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与创业创新相匹配的投融资体系,社会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确立,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不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十四五”时期,将是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园区经济加速济转变的关键期。在新一轮拓园的形势下,园区人才发展既迎来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人才资源支撑,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显。
从挑战来看,“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处于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阶段,产业的转型升级迸发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对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
实现与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电子信息类、机电控制类、教育类等人才总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门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定期上门征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合作开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二)继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
将进一步结合园区特色产业,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认定办法进行申报,以争取省市两级相关政策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三)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对接,吸取苏州工业园区在人才培训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开发符合园区企业需求的培训项目;二是依托园区人才计划和园区产业特点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三是加强对园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实施“节点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企业家培训台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存档,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培训5000人(次)以上。

为深入推进“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才强旗”战略,为人才制度机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xxxx党委组织部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健全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xx”以来,xxxx立足民族边疆牧区实际,全面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在科学规划人才发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提升借智引力水平、拓宽成才用才渠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较好工作成效,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工作环境氛围。目前,xxxx共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以及党政后备干部、编外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六项服务志愿者等储备人才四类,其中:党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占1%,大学学历601人,占59%,大学专科学历341人,占33%;35岁以下219人,占21%,36-45岁362人,占36%,46-55岁376人,占37%。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占0.5%;副高级职称278人,占18%;中级职称560人,占37%。xxxx期间,通过“柔政策”,先后引进工民建、临床医学、民族学高层次人才3人;陆续考录选聘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储备各类人才781人,其中: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编外储备人才538人;发现和培养乡土人才634人,其中:科技示范户314名,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125名。

结合xxxx实际,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采取积极举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注重氛围营造,通过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陆续出台《xxxx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xxxx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处级干部联系人才制度》等规范性制度,起草完成《东乌珠穆沁旗人才强旗规划(xxxx—2020年)》,为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分解任务、落实人才政策创造了先决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确定并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人才培养等10大人才发展重点工程,落实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等5项人才发展政策,建立健全了人才发现使用、人才流动配置和人才激励保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氛围营造。努力营造“用愿景鼓舞人,用事业拴住人”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对教育、卫生、医疗等一线人才在政治上高看一眼,生活上关心一些,福利待遇方面照顾一点。对自主创业人才,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和项目审批推介等方面倾力支持,设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三是加强组织保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动态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26个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强化人才综合协调管理,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逐年制定工作要点与目标任务,确保人才工作措施有效落实。建立旗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和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困难问题。

(二)注重量体裁衣,立足发展需要引进人才。立足我旗“xxxx”目标任务落实、“44344”产业格局打造和“五个东乌”建设实际,依托重点项目、工业园区等载体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应用人才,切实增强了工业经济战线后备力量。以展示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入服务业专业化人才。围绕用足用好“柔性政策”,适时引进我盟医学专科大夫1名,聘请中山大学在我旗做课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农牧业局局长助理,从锡林浩特市引进工民建专业人才担任住建局副局长。结合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主动与区内外高校专家教授对接,成功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专家入驻我旗。根据专业人才需要,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高校的沟通联系,通过人才交流会、现场招聘会等形式,先后引进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其中教育系统本科69人、农牧业系统本科21人、卫生系统本科9人、林水系统本科13人、其他部门本科5人,进一步促进了人才队伍框架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三)注重统筹协调,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三个层面推动各项干部人才工作制度落实。在党政人才层面,采取民主推荐与素质测试,统筹培养与分类储备,纪律作风养成与实践能力培养“三结合”模式,动态调整副科级后备干部61名;结合旗、苏木镇两级党委换届,采取“四推一决”和公开选拔方式,公开选拔23名副科级党政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层面,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注重在各级班子中配备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公开选拔12名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医疗卫生、财政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工作,目前全旗各级领导班子均保持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科级领导干部的目标。从乡土人才层面,分2个批次公开考录选聘优秀嘎查两委班子成员23名,担任苏木镇长助理,协助推进牧区工作,拓宽嘎查乡土人才成长成才渠道;采取公开考录方式,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创业。采取上挂下派、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各类人才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12名干部到区内外挂职锻炼,选派123名干部下基层锻炼,全旗任职5年以上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交流面达到60%以上。启动实施“牧区乡土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大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力度。xxxx年对113名致富带头人、牧业合作社领头人进行系统培训。加大乡土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整合涉牧资源,加大创新创业类乡土人才的培养宣传工作,集中发现和培养了刘国民等一批具有发明创造专利的乡土人才。

(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旗党政机关具有研究生学历干部仅有10人,占全旗党政机关干部的1%;事业单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仅占全旗专业技术人才的0.5%;我旗传统型专业人才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矿山机电、金融、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高层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少。

(二)人才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优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点,这些政策措施难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专业人才、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xxxx每年对外输送高校生源为350人左右,而回旗备案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仅有15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43%以上。与此同时,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显性”方式外流。

(三)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在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认定标准依据过于宏观,有些人才认定标准缺乏相应依据,尤其是对乡土人才、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不尽合理和规范,导致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

(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人才发展规划。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根据我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我旗产业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要充公发挥我旗的比较优势,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要围绕素质能力提升这一关键,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着眼于提高我旗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要着眼于适应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应对激烈人才竞争的需要,重点选树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积极选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

(二)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科学性地引进人才智力。进一步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积极实施“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大力引进和吸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及经济发展急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尤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口岸贸易、卫生、教育、农牧业等领域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其次,进一步拓展发现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途径,特别是要综合运用市场招聘、高校对接、公开考录、定向培养等方式,努力消除工作盲区,弥补工作短板,将各类人才直接吸纳到我旗工作。第三,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项目引才引智,积极吸引旗外工作成果到我旗实现属地转化。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外联,通过多种形式与旗外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先进地区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我旗发现和培养人才。

(三)着眼于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系统性地做好环境优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坚持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应经济生活待遇;建立人才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重奖。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发挥专家咨询团的作用。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切实保证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围。

(四)着眼于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长效化地做好政策保障。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分类评价人才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突出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一是健全完善技能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评价原则上,坚持客观公正、考培分离、评聘分离,突出技能评价特征;在评价内容上,把品德、技能、业绩和知识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重点考核职业能力与工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七

调研人:何志群

按照组织部人才科要求,为切实掌握我镇紧缺急需人才的基本情况,大力推进人才兴镇战略的深入实施,我镇成立了人才情况专题调研组,通过走访、调查总结我镇近年来的人才工作相关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并紧密结合我镇实际,提出我镇在2012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大坪镇基本情况

大坪镇地处普宁市西南部,毗邻陆河、陆丰、惠来等县(市),全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13万亩,耕地面积12398.5亩。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共有62个自然村,全镇总户数4432户,总人口3万多人。农业特色突出,是普宁青梅、青榄主产区之一,逐步形成了以青梅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素有“小山城”的美誉。

二、大坪镇人才队伍资源现状

截止2015年3月,全镇有各类人才392人,全镇约每76人拥有人才1人。其中:

2、经营管理人才:65人,女21人,大学本科及以上8人,大学专

科及以下77人,35岁及以下28人,36岁及以上37人;

5、农村实用型人才:183人,女39人,大学本科及以上0人,大学专科及以下183人。

近年来,我镇农村基层人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层人才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对基层人员的管理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对我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也带来负面影响。人才老龄化,部分人才流失,大量农村基层人才外流,造成我镇基层人才短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镇农村基层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围绕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谋划推进人才工作。组建人才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党政办、劳保所等单位组成的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科学建立了青年人才库,并将资料录入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二)建立人才工作框架。

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多个范畴,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引进、使用、激励、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做了规定,增强了我镇人才工作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三)确立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我镇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全镇人才现状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相关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并确立了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1)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党委政府、各建制村、企事业单位变“管人”的观念为服务的观念,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务上来,努力营造强大的舆-论环境、宽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积极主动引进人才。对党政人才要着力培养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开拓创新的领导和行政能力;对企业管理人才要着手培养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品质的管理营销能力;对专门技术人才要着手培养技术创新、研发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村干部要着手培养驾驭领导、应对突发事件、与群众打交道等能力。按计划逐步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提高建制村干部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此外,积极引进急需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学”的引才思路,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重点工程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3)坚持六类人才一起抓。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坚持党政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类人才队伍一起抓,努力、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满足我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的人才队伍。一是储备人才。镇政府每年准备一批人才储备基金,每年从愿意留在镇里工作的大学生队伍中选拔一批储备人才,根据所学专业分别输送到政府机关、学校和农村。二是掌握一批各类人才。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高新技术企业、效益好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建立人才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三是表彰奖励优秀人才。每年在政府财政中抽取一部分资金,评选一部分优秀干部、优秀企业家、优秀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并进行广泛宣传,在全镇逐步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基层人才流失问题的客观原因

1、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部分人才外流,造成人才流失。我镇平均每年有10000人左右常年在外务工,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近1500人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术,他们怀揣过硬技术到流沙市区和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城市务工经商,给所在城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却给家乡的经济发展造成损失。

税费等,不愿回乡创业,回归工程十分艰难。

3、一些学有所成的大中专毕业生,追求大中城市的优越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不愿回乡搞家乡建设。家乡的住房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生活单调、小孩接受教育条件差等诸多因素,对其没有吸引力。

4、由于我镇属于贫困山区,镇村两级收入较少,特别是村级“三提五统”取消后,每村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财政补贴,村干部工资发放困难,部分40岁以下的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村干部难以坚守清贫,辞职外出经商或务工,不同程度上造成人才流失。

5、乡镇七所八站工作人员,他们各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对乡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较大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工资难维持“家属下岗,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岗位,抛妻别子,远走他乡。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的人才挖走。第三,市以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局委,经常招收公务人员,人往高处走,一些符合条件的拔尖人才,勇跃报考,一考就成,谁也不敢阻拦,无可奈何被上级钓走。

2、用人机制的弊端影响人才队伍的健全。

政府的用人机制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好钢用在刀刃上。但明朗的阳光也有其阴暗的一面,用人唯亲或用人失察时而有之。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往往不被重用,千里马无缘伯乐。相反,一部分纨绔子弟、绣花草包,不学无术之人,利用其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不良优点,往往赢得上级的青睐,被安排在重要工作岗位。这样一来挫伤了真才实学者的积极性,愤而走之,二来贻误了工作,给镇村两级组织带来不利后果,形成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五、我镇人才队伍建设的下一步打算

1、以情感人,留住人才。

重新竞争机会,让其感动,为我效力。

2、利用政策,招来人才。

一是利用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涉农人才政策,招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其发挥优势,协助村“两委”发展村域经济,搞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优化环境,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招商吸才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吃亏,敢于让利,谋求“双赢”,树立安才、亲才、护才意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别人图利益,我们图发展。三是多措并举,让现有人才招来人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边远穷地区,条件虽苦,但苦中有乐,扎根山区,也能实现人生的理想,有些现有人才已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让这些思想已认识到位的人才,多方联络,跟踪追击,让他们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

3、改善条件,稳住人才。

人才来了,如何让其安下心来,扑下身子为我服务,就需要政府改善各方的条件,稳住人才。一是改善其发展环境,由政府出面协调,在征地、劳动力、税费、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其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二是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提高工资待遇,让其享受与大中城市同样或基本一样的待遇。三是提供其发展保障,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保障其发展的和谐空间,减少干扰,变换政府领导者为服务者的角色。对影响或干扰投资者的利益的人或事,轻者批评教育改变方式,重者打击处分重新决策,充分保护其合法权益。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人才工作中,**县认真贯彻落实区地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工作的原则,紧紧把握“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指导思想,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制定完善并积极贯彻落实《**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县发展稳定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1

的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原则,改善结构,选好配强领导班子。以政府机构改革和县乡党委换届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端正用人导向,科学配备领导干部。在具体的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注重民-意,严肃纪律,认真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重点关注和培养基层一线干部,尤其注重增加35岁以下年青干部、妇女干部在领导班子中的比例。机构改革以来,我县共提拔*名本县干部进入县级领导班子,提拔任用了***名科级及副科级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目前我县以县乡党委换届工作为契机,乡镇领导班子已经全部配齐、领导职数全部配满,乡镇领导班子中有选派干部、有县直机关委派村支部书记、有大学生村官,部队伍年轻化、班子配备科学化不断加强。机关和乡镇领导班子结构与09年相比,35岁以下年轻干部比例由27.6%上升到35.1%,妇女干部从12.6%上升到15.5%,大专以上学历由58.8%上升到75.8%。

2

感情上重视,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尽可能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四)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每年年初,组织部都组成工作组到16个乡镇进行考察测评,按照数量与质量并重、管理与使用并举的要求,不断完善后备干部的培养与管理体制。一方面不断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与选拔力度,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充足的干部储备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目前我县后备干部库共有正科级后备干部**名,副科级后备干部**名。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行动计划,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党政领导机关,并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机关年轻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对后备干部的动态管理体制。每年组织部对后备干部进行2次考察和民主测评工作。重点考核后备干部的理论学习、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工作表现和实绩、廉洁自律等情况,考察结果作为培养、使用、调整的重要依据。

(五)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动态管理和监督。

3

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干部培训体系,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和考察学习制度。在每年常规干部培训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党政考察团,分期分批组织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先后到上海、江苏南京、苏州、浙江杭州、重庆以及四川成都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转变观念。通过考察,领导干部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管理经验,拓宽工作思路,提升领导能力,促进了全县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是不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先后就全县干部职工作风和纪律建设,建立健全了《干部职工请销假制度》、《干部职工休假制度》、《干部职工上下班制度》、《干部职工外出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做到用制度管人,用纪律约束人。加强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考核,对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违纪违规的干部进行依法处理。逐步建立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六)大力弘扬先进,奖励优秀人才。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对取得成绩的优秀人才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奖励,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报道,在全县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我县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和我县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总量不足。全县人才总量截至到目前为止仅为****人,全县总人口**万余人,仅占总人口数的**%,远不能满足我县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专业结构来看,我县教育和卫生系统专技人才有**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而农林水系统专业人员仅***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而乡镇严重匮乏。例如从卫生系列人才来看,我县医护人员共有***人,其中县卫生服务中心有***名医护人员,***个乡镇卫生院仅有***名医护人员。平均每个乡镇院仅*人;农牧、畜牧人才来看,我县农牧、畜牧共有***人,其中县有***名,16个乡镇农牧服务中心仅有***名。平均每个乡镇农牧服务中心不足***人。从行业来看,我县公务员***名,但财会、统计、环境保护等专业仅***人,远远不能满足芒康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行政管理部门中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从**现状来看,维稳形势严峻,我县总人口有****万余人,政法干部仅****名,每*****人中仅1名政法干部,人才力量严重不足。

(三)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随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外流,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县流失人才数达****人,其中党政人才****人,专业技术人才****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

(四)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为人才服务不到位,对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人才的潜能发挥不足;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为人才提供物质等方面的支持较少,对人才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实际效果较差,人才层次提高慢;三是“专才不专”,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行政工作,专业技术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和实现党管人才,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努力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协调落实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和方法,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进一步完善人才规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按照“党管人才”要求,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要立足于本地,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

(二)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要着眼于提高实践“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的政治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着眼于教育和培养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要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并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载体,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施分类培训,注重实效。党政机关管理人才的重点是提高文化层次,开展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着重强化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措施,做好各类高层次人才体检、定期走访慰问等服务工作,努力营造重视人才、关心人才、服务人才的环境和氛围。

(三)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一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要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依靠人才作为支撑,人才队伍发展要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队伍的规模扩大、素质提高、结构与布局调整都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立足点。二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三要切实保护好现有人才。要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热情支持各类人才的工作,真诚关心他们的生活。既鼓励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又要保护他们的创新热情。

(四)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结合***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需要,破除各种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按照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有助于人才良性流动,与芒康经济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人才服务、管理、运行体制。进一步营造宽松的人文、人际环境,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在我县进一步形成。

(五)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加快人才市场建设,规范人才市场管理,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题公平竞争、人才自主择业人人才流动配臵机制。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臵。认真执行和完善机关干部到村工作有关制度,鼓励机关干部到农牧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任职或挂职,充分整合各类高层次人才资源,组织高层次人才服务团深入农牧区、深入基层开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为掌握县域人才真实发展情况,大力推进人才兴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局成立了由耿建铭局长为组长,王建成副局长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刘宝刚、工考办主任韩常乾、人事科长韩喜源、就业局长杜英为组员的人才情况专题调研组,自4月初开始,调研组通过走访全县重点企事业单位,深入调查总结我县人才工作近年来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并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关于加强我县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人才工作成果

近年来,我县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我县人才工作坚持由书记亲自挂帅,在组织部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把人才工作列入和组织部的年度工作要点和日常工作,常抓不放。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县政府经过广泛调研,出台了《定兴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人才工作的文件,从政策和制度建设上给予了保障和支持。每年把人才工作各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加大对人才选拔、培养、教育等专项经费审批力度。今年以来,逐步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备建设“人才家园”项目,做好引进人才的保障工作,筑巢引凤,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好高技能人才的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2、创新工作机制,盘活现有资源

我县加大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重用,积极树立专业技术人才先进典型。同时加大对科技拔尖人才、国家和省级的优秀教师、医师、工程师、农技师、畜牧师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推荐和审报工作。以教育专技来说,近五年来,全县共评定市级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和魅力教师56人,市级名师29人,市级优秀支教教师32人,市级优秀教师、模范教师16人,市级骨干教师35人;省级师德标兵1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省级优秀教师7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2011年4月,根据《保定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保定市教育局2011年4月19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视频会议精神,教育局又出台了《定兴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就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掀起了“修德强能树形象,尽职奉献当楷模” 的师德师风建设新高-潮,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广阔平台。

一是积极落实政策,共为符合条件的209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失业补助金39.6万元。为他们后期就业提供了生活保障,使失业保险金起到了“安全阀”和“减压器”的作用。同时邀请市局相关领导来我县授课,重点讲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再就业政策。通过培训,广大高校毕业生认清了形势,转变了观念,找准了方向。

位,组织长城、大迪等企业参加了在河北农业大学举办“保定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专场招聘会”,把人才引进来;二是对我县毕业高校生开展了调查摸底。通过下发文件、电视公告、村内广播等形式发布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公告和宣传相关政策,使未就业毕业生及时了解登记地点、登记办法和相关政策,组织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我局进行求职登记,共有613人填写了《河北省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卡》,并组织他们参加“保定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专场招聘会”,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4、全面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我局认真作好农业和农村人才培训基地的认定工作,仔细核查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格情况、培训场所情况、教学设施设备情况、实训基地和师资情况、积极面向各类培训单位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项目招标,2015年以来,共组织在岗职工,农民工,技工,大学生技能培训,农村经纪人培训班等各类培训14期,培训各类人员11000人。完成引导性培训2900人。支出培训经费15万元。

5、提供优质的人事人才代理服务

为解决好我县流动人才和县内企业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我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减化人事代理业务办事程序,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近年来,我们为210家单位和1750名流动人才办理了人事代理,对符合评定职称和资格考试人员及时进行考评,同时还及时做好调整档案工资,出具婚姻状况证明,办理人事调动等实施配套服务,基本上满足了代理对象的需求。我局工作人员文明热情的服务态度,良好宽松的管理环境,深受广大代理对象的依赖,使他们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有更大作为,更好地回报社会。

二、我县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我县近几年来在人才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就全县人才工作整体而言,目前还不能满足和适应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

1、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理想,高层次人才缺乏。 在人才总量上来看,我县现有的各类人才总量约6788人(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总数5412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02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74人,其它专业技术人才500人),只占我县总人口数的1.1%,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90人,高级职称以上694人,35岁以上1820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人才凤毛麟角,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适用人才、技能型蓝领人才紧缺。人才的产业、行业和区域分布也不均衡,人才大都集中在县城和一些人口较集中的乡镇党政机关、学校和医院。

在结构构成上来看,以我县义务教育为例,教师年龄偏大,学

74.8%,2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只有3名。个别乡镇师资年龄严重老化。如高里乡教育中心36岁以上的教师有252人,占86.3%;46岁以上的教师121人,占41.4%。由于年龄结构不合理,导致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人才层次上来看,以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为例,相关专业人才

数量仅为74人,与我县积极发展的农业绿色基地目标很不相称。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1人,具有高级称职的8人,仅占农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0.8%。缺乏公认的学科、技术带头人。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一些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我县农技人员中传统产业方面的人才多,蔬菜、花卉、食用菌、水产等人才少,而且知识结构单一,服务面狭窄,不能很好适应农民技术多样化需求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知识老化,后备力量缺乏。我县现有的高学历人才中,大部分是1993年以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虽然基层经验丰富,但所学知识已经老化,又由于参加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毕业的大学生又因为编制原因进不来,人才队伍日趋老化,存在后继乏人现象。服务手段不健全,科技推广效果不明显。当前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总体上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县、乡、村三级网络中,乡镇一级已基本停顿,工作人员“在其位不谋其政”,主要服从于乡镇的统一安排,农技推广工作则无暇顾及;村一级队伍大部分空白。

3、人才市场基础建设较为薄弱,人才资源配臵效应还不够明显。

硬件建设滞后,业务开展广度不深,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人

才市场竞争力不足,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发展。

4、人才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能上能

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一些富余人员出不去,一些紧缺人才因没有编制进不来,影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现行的考评考核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分配未能向优秀人才有效倾斜。

(二)问题的成因

1、人才观念亟待更新。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对人才重要性的认

有时间再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从而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的变相流失。

2、人才工作机制不活不健全。一是政策不完善。目前我县只有

斥工作岗位,加上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一成不变,缺乏灵活性,导致人才进不来,庸人出不去。三是忽视人才培训工作,有些单位重引进轻培训,导致人员的水平、层次上不去。

3、环境不够理想。一是硬环境不足。我县的城市规划、市容市貌、卫生绿化、文化医疗以及教育设施等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形见绌,致使许多人才不想来,来了也不想久留。二是软环境不优。全社会重才、爱才、惜才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为人才排忧解难的力度不够,甚至有个别地方存在严重的排外思想。三是待遇不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大部分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有些单位因种种原因,不能兑现引进人才时的承诺,致使引进的人才不安心工作,要求调离或不辞而别。工业企业员工工资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许多外来人才另寻出路,许多本地人才更是想方设法另谋高就。

三、加强我县人才工作的建议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是实现定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十分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以更开放的政策,更灵活的机制,广泛吸纳和大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结合我县实际,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现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定兴发展靠人才”的思想。树立系统开发人才观念,克服“重使用轻培养”、“重引进轻使用”的不良倾向;树立知才善用、人尽其才的人才观念,克服人才使用中的“近视病”与“武大郎开店式”妒才心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念,在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的前提下,要敢于不拘一格选人才,真正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克服只唯文凭不重视实际技能,只论资排辈不重视创造力的不良作风;树立全县一盘棋,推进良性流动的人才观,克服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意识;树立广纳人才观念,既重视开发利用本地人才,也积极吸引外地人才,克服用人和留人上的不正之风。

造一个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五是加大县财政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的投入,并随着今后每年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同时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六是切实关心爱护各类人才。建立县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建立人才健康档案,建立人才定期体检、带薪休假、定期疗养制度。各级用人单位要尽可能为从事科研工作的高级专家提供必要的科研设备和经费。

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合过程中,要有选择地实行人才重点突破,广开渠道,简化手续,减少环节,开通引进人才智力的“绿色通道”,着力解决经济建设中的人才瓶颈问题,要重点引进以下几类紧缺人才:一是我县工业主导行业及农业优势产业开发的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二是高新技术人才;三是适合行业需要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对紧缺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等高精尖人才,加大引进政策的刚性,敢于突破常规,舍得花钱,面向全国全省高新聘用。亦可采取柔性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推行“人才持股”的股份制模式,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咨询服务、成果转让、参与收益分配等方式方法引进人才,行政隶属关系不变,来去自由,只求为定兴的发展献智出力。凡来定兴就业、创业的各类人才,实施“人才家园”工程,本人及家属、子女、直系亲属的户口可以直接落在定兴城区,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社保医保、子女入学、住房购臵等方面与城区常住人才同等甚至优于对待。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体现不同特点的工资分类管理机制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进一步扩大企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自主权,鼓励分配向富有实绩、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

(五)广泛沟通联系,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土地征用、融资贷款以及住房购买、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优惠促回归、亲情感召促回归、环境优化促回归”,实施“凤还巢”工程。对那些为家乡发展出点子、支持家乡发展的和返乡创业的定兴籍人士,应大力宣传,推崇有加,努力激发其热爱家乡、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带回资金、技术和项目,推进定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六)坚持用好的方法培养人才。一是加强培训教育工作。逐步建立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人才培训和技能实训基地,每年有计划对各类人才开展系统的规范化、制度化培训。二是“请进来,送出去”,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特别是组织教育、卫生、农业、民营企业等部门和单位,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学习考察、举办培训班、选送人才到省内外进修、短训等形式培养大批专业人员。三是选派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任职,鼓励他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丰富实践经验,推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推动知识转化。

(七)拓宽资源平台,建立人才市场体系。一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以定兴人才市场为龙头,以“定兴人才网”为纽带,对上,与省、市人才市场衔接,对下,与乡镇、业务主管部门及企业对接,形成上下结合、广泛合作的人才大市场,在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构建起“金色桥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二是切实抓好我县人才的“四库”(即高中低层次人才库、智力合作人才库、定兴籍外地人才库、本地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库)和高层次人才业绩档案建设,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抓好拔尖人才、科技带头人、优秀知识分子的选拔活动,并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准确反映我县人才需求状况,为各类人才择业和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由于机构改革,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加强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才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了解机构改革后整体人才队伍现状情况,按照省粮食局要求,日前,我委对全州粮食、物价、发改行业人才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情况及有关建议总结如下:

一、人员基本情况

至2011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 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民族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 %;工人152,占 %,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 %,普通工人37人占 %。

(二)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 %;31-35岁人员67人,占 %;36-40岁人员120人,占 %;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51-55岁人员28人,占 %;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

(三)从知识层次看: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

人,占%;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11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17人次,占%),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 25人次 。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三、存在问题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机构改革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改革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四、关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 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改革步调一致。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了解掌握我x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工作的思路对策。根据全x组织工作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要求,人才工作调研组就全x人才引进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直接引进人才情况。近三年,我x直接引进人才x人。从引进渠道看,x。从学历层次看,x。从专业情况看,x。

2.柔性引进人才情况。近三年我x柔性引进人才x人。从引进方式看,x。从人才类型看,x。从专业看,x。从学历层次看,x。从职称看,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引进的渠道狭窄。近年来我x主要以公开招考、校园招聘会、大型人才交流会、柔性引才作为人才引进的渠道,政府主导的引才主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才引进方面基本处于企业自行招聘的状态,柔性引进人才缺少规范的制度机制,大多数为挂职或志愿基层、服务锻炼人才,尽管去年以来制定了《x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从政策层面拓宽了引才渠道,但还没有在引才工作中具体实施,工作成效还没有显现出来,这些引才方式还未真正起到“抛出橄榄枝,引来金凤凰”的作用。

2.人才引进方式不够灵活。一是招考设置过于僵硬。政府主导的引才活动中,主要以统一招考为主,招考内容及方式单一,特别是事业单位招考专业设置过于宽泛,导致招考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理想人选有一定差距,专业匹配度不够高,人岗相适性不够强。二是编制管理不够灵活。好多单位缺专业人才,在待业大学生中也有专业相匹配的学生,但因为编制满额,没办法引进人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单位工作的滞后。三是在引进人才薪酬确定方面缺少自主裁量权。引进人才薪酬标准都有明文规定,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要求严格,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能通过提高工资薪酬来引进人才。

3.人才引进的结构不够合理。引进的人才主要侧重于x等基础性学科,而缺少解决某一特定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问题,尽管近三年直接引进x领域专业人才达x多人、x专业x多人,分别占直接引进人才数的x%和x%,但x和x领域急需专业人才仍然紧缺,引进人才的专业和层次有待优化提高。同时,在我x的x等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严重不足,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稀缺,许多单位缺乏懂管理、会技术的高级人才,现有人才老龄化问题也比较严重,急需人才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有管理水平远远滞后于发展速度的现象。

4.人才流失趋势仍未得到遏制。近三年,我x有x名各类人才流失,有x人调到省内外其他单位,有x人辞职经商或流向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失的人才以专业技术人员居多,达到x人,占总流失人数的x%,其中副高以上职称x人,以x和优秀管理人才为主,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的流失,对我x是极大的损失。同时,绝大多数x籍国家重点院校高校毕业生不愿回x工作,毕业时就与一、二线城市的企事业单位签约,即便是回来的,观望一段时间后将人事关系挂靠人才中心就到外地谋求发展了。

三、下一步对策及建议

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一是实施引智借力工程。实施引才引智工程是解决我x紧缺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快速提升我x人才队伍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从创新机制入手,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完善外来人才管理办法,用好用活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通过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到我x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技术合作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二是破除人才引进流动障碍。积极探索不同行业领域人才交流机制,打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减少人才引进、流动的编制、身份、所有制等障碍约束,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建议将回我x就业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以考核聘用方式吸收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三是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尽快落实《x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精心筛选一批急需紧缺岗位,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在企业引才支持方面,可以将企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纳入全x引才计划,给予大力扶持,探索出一条因岗选人才、看本事定薪酬的引才之路。

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一是改进人才招考方式。对现有统一招考招聘人才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在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全x人才招考招聘方式进行改进完善,要切实考虑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县市区地域差别,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定专业、学历、学位等要求,既要适合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又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考虑是否有可选之才。二是完善凭实绩引才机制。在人才需求调查中,大多数单位都希望引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职称业绩的人才,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引进、考核、考察方式,通过实绩考察等更为灵活方式引进人才。三是统筹把握人才引进工作的公正公平原则。在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的同时,注重把握好人才引进与降格引才的界限,严密设计方式程序,杜绝人才引进工作中发生不公正的情况。

3.增强引才工作的针对性。从调研情况来看,我x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要加大力度扩充人才队伍,根据各行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扩大人才总量。开展拉网式的人才需求调查,摸清全x人才需求现状,适时编制人才引进规划,推动有计划的精准引才。通过选招、聘用、引进、调整、流动等方式,重点引进与我x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农业、旅游业以及规划、城市建设等重点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拥有专利和特殊技能人才,逐步改善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重视各领域实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将实用人才纳入全x引才计划,并采取柔性引进高技能实用人才的方式,帮助培养更多的紧缺实用人才。

4.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订更加全面系统的引进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优惠政策措施,真正做到用优惠政策引人,凭本事贡献用人、用感情、环境留人。对于各类人才,包括引进市外人才和本地人才,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要一视同仁,提高人才政治地位,优秀人才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纳入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对象,把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特别是业务部门建议配备专业技术副职,重点技术部门的总工程师、总农艺师、总会计师等也可以享受相应的职级待遇。通过设立特殊贡献基金、政府特殊津贴、科技进步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增强各类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要进一步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和配偶就业、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他们应有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各类人才,工作上也要从严要求,奖罚分明,建议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引进人才考核细则,对在学术研究和带动行业发展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对考核不合格的,也应提出相应的处置办法,以激发引进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和活力。

5.强化人才培训提高。要制订全x人才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各行各业也要有培训计划,用人单位要坚持“学用一致,按需施教”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抓好本地继续教育培训的同时,要有计划地选送重点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造。培养自己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聘请高层次人才来我x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使我x人才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大幅提升。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思想教育,全方位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为科学献身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鼓励他们为x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九

为进一步促进县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我局对全县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队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县有县级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视台1个、文化广电稽查大队1个、电影公司1个、农村文化站11个。各类文化人才有:文化馆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博物馆员5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图书馆员8人;采茶剧团专业人员22人,其中三级演员9人、三级演奏员有4人、四级演员有9人;局综合执法大队7人。根据调研情况建立了文化人才信息数据库,为储备专业人才和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人才保障。多年来,我局注重“刚、柔”相济引进人才,在刚性方面,每年编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招录计划,陆续录用了舞蹈、声乐、财务、执法等人员。在柔性方面,我局为了使各单位的工作正常有序开展,通过调入和内部调整的方式充实了文化人才队伍,使系统内部文化人才得到合理配置,起到了“才尽其用”的效果。

(二)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人才总量、特别是中高级人才偏少,正高以上人才属于空白,副高以上人才仅占总人数的1%不到;二是中高级人才多为文化艺术、文博,并多数集中在我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文工团、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三是文化产业人员中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偏少、文化程度低。

我县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队伍还存在着人才的总量相对不足,人才的素质偏低,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的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具体表现:

(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公务员编制较少。由于单位性质的原因,只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公务员编制,且都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公务员偏少,大部分工作人员是事业编制和工人编制,专业对口人员相对较少,给总体工作带来很大难度。特别是,在进行文化研究方面由于缺少专业性人才导致深层次研究不够。

(二)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干部来源比较杂,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比例较小,大多数都是工作之后再进修,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所学专业多而乱,人员素质不一样,高、尖、专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文艺创作人才。

(三)人才分布不均。大量的人才集中在县级文化单位,而作为重要生力军的乡村一级文化人才奇缺,仅有的也经常被抽调至其它中心工作,不能专心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

(四)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人才缺乏。受我县吸引人才的载体不足、机制不健全、引进和留住人才的经费投入不足等各方面原因影响,导致了对文化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承载作用偏低。因此,外地人才流进来比较少,本地高素质人才外流相对较多。另外,存在人才使用上专业不对口,人才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等问题,导致一些工作墨守陈规,无法创新。

(五)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有待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尚需完善中,政策待遇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尚未根本形成,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现象仍然存在,人不得其位,事不得其人,影响了人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对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奖惩、待等各个环节,缺乏稳定、系统的法制保障,人才资源管理的法制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县人才工作将以围绕文广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点乡土人才工作,以提高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队伍。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坚持与是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坚持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坚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原则。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县文广系统选拔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深厚、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工作者;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基层群众文化人才;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艺术家、文化研究专家;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拓创新能力较强,现代管理水平较高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批熟悉现代新兴媒体和高科技传媒手段的文化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思维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人才。

一是组织举办人才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和资深文化研究专家,就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等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引进先进经验和理念,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是多渠道培养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重点是建立个性化的人才扶持计划,为各类拔尖人才参与重点课题、学术交流、基层锻炼、深入生活、学习深造、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新机制。为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管理和督促检查,将逐步建立基层人才考核制度、人才工作报告制度,人才宣传制度等,使人才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四是建立全县文广系统后备人才队伍。根据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按照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选用标准,在全县文广系统选拔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后备人才。

五是高度重视对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县财政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经费预算,逐年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使人才培养的投资增长与事业发展相适应。

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某区加快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保洁公司人才选用调研报告

广电局人才工作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街道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乡镇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芮城县文化人才调研报告范文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动经济投入要素转变的调研报告

拆迁工作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十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不但可以推动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对人才的需求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样的影响将会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有了很大的影响;三是高层次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了。

尽管东北三省在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目前一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很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还有一部分并不是从事的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很多岗位都需要高学历有技术的人才,主要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办公室文秘管理人员、财会专业、会外语商务营销专业、技工学校毕业生。三是用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择业大学生“两头凉”的状况.东北老工业基地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用人愿望,却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取排斥态度,不愿招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虽然就业困难,但也不愿意到非公企业去工作,双方形成了隔岸互望,“两头凉”的尴尬状况。

(一)新专业的建设滞后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所需的专业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有针对性。而这些人才的在学校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从旧专业延伸出来的专业。对于这些新的专业来说,高校教育课程开发的速度较慢,对于专业方面的改造和设置也都不尽跟得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步伐。

(二)大学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头凉”现象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待遇比较低,条件也比较艰苦,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比起来缺乏吸引力。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讲,他们认为大学生吃苦能力不足,办起事来随心所欲,再加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较慢。

(一)优化、盘活内部高层次人才

(1)坚持科学调控以及总体筹划的原则

以能力的建设作为总体核心,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的调控以及总体要求的建设和顶层设计,以最快速度组建并形成一支具有优良的素质,且数量充足,种类和结构科学合理,能够动态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坚持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

以科学的指标来统筹各个种类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具体要求,如年龄区间、素质结构,以及岗位、职级和专业等要求。以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级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调整。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具有科学合理的整体结构,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个体的素质较高、整体的结构优化、进出更替井然有序、作用发挥得突出明显,实现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总体的建设水平和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互协调。

(3)坚持合理的配置并盘活存量的原则

要在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基础上,通过井然有序的流动,科学合理的配置、优化的组合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盘活已有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保证效益的化,继而在的程度上减少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要谨慎而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广揽人才同量才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已有人才的创造活力,保护他们对于创新的热情,鼓励其创新和实践,同时重视对那些本身具有发展潜质但当前尚未脱颖而出的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帮助和扶持。

(4)坚持搭建平台和统筹选拔的原则

为了避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过程当中会出现以偏盖全、标准单一和不能统筹选拔的这些现象,所以在实际的人才挑选和招聘过程当中就要求组办组织能干哦扩大民主,统一选聘标准,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竭力的为那些想干实事、能干实事和能干成事的人,创造能够成就自身和社会事业的条件环境,为这些人搭建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

(二)与地方高校合作,明确专业建设要求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专业建设滞后的情况,东北要和地方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协助地方院校科的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做好对其新专业的设置和已有专业的改造,紧紧跟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步伐。务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从而进行对课程的设置。加强人才在其职业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从事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安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技术岗位群体和一般技术岗位群体之间不同的要求,学校也要明确专业建设的要求,要确保专业能够处在社会职业的需求和学科的体系的交叉点,一方面是为教育培养与社会职业紧紧相关的人才而设置的,另一方面又是为培养相应的学科承担人才从而设置的。所以,地方高校应该以学科的建设为基础进行各个专业的分析和建设,以与老工业基地紧紧相关的职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所需,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1.坚持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第一宗旨,合理科学的进行各项专业设置建设,本地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人才服务的若干意见》当中指出的“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一定要根据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加快新型工业化的产业体系构架对各类的专业人才的要求,密切和社会用人单位联系,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这就需要要求本地的省地方院校,在设置专业的工作上要把服务于地方经济作为工作主线,积极地创办、开设本地的省里老工业基地急需的网络信息工程和电子机械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生物技术等各项新兴专业,来为本省老工业基地发展,教育培养其所需的各门各类的高层专业技术人才。

2.高校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肯定是一个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为当地高校提供高校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本地省的石化工业、绿色食品和装备制造,以及能源工业和医药工业这些老工业五大基地的各自特点,一方面通过和东北老工业地基联合,在高校内建立相关研究所或研究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则提供人才支持,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共同地科学和研究,致力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努力为老工业基地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以及高新科技的多方支援;在另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和学校签订协议,建立实践教学的基地,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践的劳动工作岗位,把学校作为企业的研究、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的坚实支援,共同为本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做出自身的贡献。

乡镇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十一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不但可以推动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对人才的需求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样的影响将会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有了很大的影响;三是高层次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了。

尽管东北三省在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目前一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很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还有一部分并不是从事的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很多岗位都需要高学历有技术的人才,主要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办公室文秘管理人员、财会专业、会外语商务营销专业、技工学校毕业生。三是用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择业大学生“两头凉”的状况.东北老工业基地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用人愿望,却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取排斥态度,不愿招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虽然就业困难,但也不愿意到非公企业去工作,双方形成了隔岸互望,“两头凉”的尴尬状况。

(一)新专业的建设滞后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所需的专业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有针对性。而这些人才的在学校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从旧专业延伸出来的专业。对于这些新的专业来说,高校教育课程开发的速度较慢,对于专业方面的改造和设置也都不尽跟得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步伐。

(二)大学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头凉”现象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待遇比较低,条件也比较艰苦,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比起来缺乏吸引力。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讲,他们认为大学生吃苦能力不足,办起事来随心所欲,再加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较慢。

(一)优化、盘活内部高层次人才

(1)坚持科学调控以及总体筹划的原则

以能力的建设作为总体核心,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的调控以及总体要求的建设和顶层设计,以最快速度组建并形成一支具有优良的素质,且数量充足,种类和结构科学合理,能够动态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坚持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

以科学的指标来统筹各个种类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具体要求,如年龄区间、素质结构,以及岗位、职级和专业等要求。以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级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调整。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具有科学合理的整体结构,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个体的素质较高、整体的结构优化、进出更替井然有序、作用发挥得突出明显,实现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总体的建设水平和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互协调。

(3)坚持合理的配置并盘活存量的原则

要在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基础上,通过井然有序的流动,科学合理的配置、优化的组合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盘活已有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保证效益的化,继而在的程度上减少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要谨慎而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广揽人才同量才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已有人才的创造活力,保护他们对于创新的热情,鼓励其创新和实践,同时重视对那些本身具有发展潜质但当前尚未脱颖而出的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帮助和扶持。

(4)坚持搭建平台和统筹选拔的原则

为了避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过程当中会出现以偏盖全、标准单一和不能统筹选拔的这些现象,所以在实际的人才挑选和招聘过程当中就要求组办组织能干哦扩大民主,统一选聘标准,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竭力的为那些想干实事、能干实事和能干成事的人,创造能够成就自身和社会事业的条件环境,为这些人搭建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

(二)与地方高校合作,明确专业建设要求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专业建设滞后的情况,东北要和地方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协助地方院校科的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做好对其新专业的设置和已有专业的改造,紧紧跟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步伐。务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从而进行对课程的设置。加强人才在其职业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从事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安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技术岗位群体和一般技术岗位群体之间不同的要求,学校也要明确专业建设的要求,要确保专业能够处在社会职业的需求和学科的体系的交叉点,一方面是为教育培养与社会职业紧紧相关的人才而设置的,另一方面又是为培养相应的学科承担人才从而设置的。所以,地方高校应该以学科的建设为基础进行各个专业的分析和建设,以与老工业基地紧紧相关的职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所需,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1.坚持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第一宗旨,合理科学的进行各项专业设置建设,本地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人才服务的若干意见》当中指出的“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一定要根据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加快新型工业化的产业体系构架对各类的专业人才的要求,密切和社会用人单位联系,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这就需要要求本地的省地方院校,在设置专业的工作上要把服务于地方经济作为工作主线,积极地创办、开设本地的省里老工业基地急需的网络信息工程和电子机械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生物技术等各项新兴专业,来为本省老工业基地发展,教育培养其所需的各门各类的高层专业技术人才。

2.高校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肯定是一个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为当地高校提供高校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本地省的石化工业、绿色食品和装备制造,以及能源工业和医药工业这些老工业五大基地的各自特点,一方面通过和东北老工业地基联合,在高校内建立相关研究所或研究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则提供人才支持,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共同地科学和研究,致力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努力为老工业基地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以及高新科技的多方支援;在另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和学校签订协议,建立实践教学的基地,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践的劳动工作岗位,把学校作为企业的研究、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的坚实支援,共同为本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做出自身的贡献。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十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按照全省法院人才工作相关情况专题调研的有关要求,现将我院人才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我院行政编制数102人,实有90人;
事业编制数10人,实有11人;
工勤编制数9人,实有6人。核定文员数32人,实有29人,另有合同制人员11人。

实有员额法官数36人,其中中共党员26人,群众10人;
汉族34人,少数民族2人;
男25人,女11人;
30岁及以下1人,31-35岁7人,36-40岁2人,41-45岁3人,46-49岁1人,50-55岁12人,56岁及以上10人;
研究生全日制2人,非全日制7人;
本科全日制12人,非全日制14人;
法律类专业全日制13人,非全日制22人,其他专业1人。

实有法官助理22人,其中其中中共党员7人,共青团员4人,群众11人;
汉族18人,少数民族4人;
男4人,女17人;
30岁及以下12人,31-35岁3人,36-40岁3人,50-55岁2人,56岁及以上2人;
研究生全日制3人;
本科全日制13人,非全日制3人;
大专及以下全日制1人,非全日制2人;
法律类专业全日制13人,非全日制3人。

实有审判辅助人员12人,其中其中中共党员7人,共青团员2人,群众3人;
汉族9人,少数民族3人;
男7人,女5人;
30岁及以下4人,31-35岁1人,36-40岁3人,41-45岁3人,46-49岁2人,56岁及以上1人;
研究生非全日制1人;
本科全日制7人,非全日制4人;
大专及以下全日制1人,非全日制2人;
法律类专业全日制5人,非全日制3人,其他专业4人。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服务保障人才战略实施方面

扎实推进“两个实施办法”落到实处,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建立和完善了“务虚会议”制度、“第一议题”制度、定期谈心谈话、年轻干部人才库等队伍建设方面一系列制度措施。通过扎实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推动队伍建设成果转化,努力建设一支对党忠诚、风清气正、素质过硬的法院队伍。

三、加强和改进法院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持续学、跟进学长效机制,完善以党组理论中心组为龙头、中层干部为重点、党支部为单元的理论武装格局,打造以本院五个支部为单位,每周五下午集中组织政治理论学习的“双五”学习制度,自十九大以来截止目前共组织“双五”集中学习90余次。充分发挥“头雁”示范作用,完善领导干部讲课制度,院党组书记、各支部书记每年至少讲1次党课,既讲学习体会,更谈结合工作的实践思考。

二是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积极探索政治建设新举措和新机制,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规范司法行为、转变司法作风”专项整治活动、“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活动、“两个坚持”专题教育活动、“解决纪律规矩突出问题、纯洁政法队伍”等教育整治活动,并将开展“加强管理年”活动全面贯穿始终,结合当下正在开展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深入推进制度废立改,全面清理顽瘴痼疾,形成边定边改边学的常态化学习机制,进一步发挥规章制度的指导规范作用。

三是着力强化干警政治意识。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重要党内法规。积极探索改进传统教育方式,组织全院干警“读书月”活动,组建学习小组,指定学习书目、规定学习期限。积极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资源,安排专人在工作平台每天早晚7点发布两次学习知识,开展“‘双七’促进步”活动。扎实推动完善党中央、省、市、区委及上级法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和党对司法工作绝对领导的制度体系,确保把党的绝对领导贯彻到人民法院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

四、落实法官入额遴选机制、完善单独职务序列和员额管理方面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法官检察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意见》(厅字[2017]4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党管干部、公平公正、注重实绩、省级统筹原则,科学配置我院法官员额,择优选任员额法官,推进法院法官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开展好2022年度员额法官补充选人工作,根据《全省法院员额法官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和《2022年全省法院员额法官补充选任工作方案》,结合我工作实际,制定《2022年xx市xx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补充选任工作方案》并落实。

五、完善法官助理分层培养、加强聘用制书记员管理保障和司法行政人员培养使用力度方面

严格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从实际工作中考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担当,切实把好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洁关。在人选发现上突出法院专业化特点,从服务全区法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出发,坚持拓宽用人视野和渠道,严格落实“凡提四必”,强化队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制定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具体办法,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力度,建立健全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管理、使用机制。

六、人才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交流锻炼方面

针对基层法院领导班子年龄老化、优秀年轻干部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院党组立足法院队伍建设长远发展需求,选准配强基层法院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梯次年轻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立足提升基层班子整体功能,认真研究干部自身需求等诸多因素,将服务中心大局、优化班子结构、培养锻炼干部、盘活队伍活力、营造良好氛围作为领导干部交流主要原则,从稳定大局推进交流,优化结构出发,对于出现的空缺岗位,坚持知识专业经历有机结合,梯次配备各年龄段干部,重视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我院及时针对工作人员进行调整,保证法院工作活力。今年我院对党组分工进行调整,9月8日由xx接替xx法院领导职位,作为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法院工作,x月x日xx经去第十届人大代表大会法定程序选举,全票当选为xx市xx区人民法院院长。

目前刑事庭、司法警察大队、由xx分管。政治部、综合办公室、执行局由xx分管。立案庭、审管办、速裁审判庭由xx负责,xx人民法庭、xx人民法庭、xx人民法庭、xx人民法庭由xx分管,行政审判庭由xx分管,民事审判一庭、民事审判二庭由xx分管,立案庭、审管办、速裁审判庭由xx分管。

七、健全人才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容错机制方面

完善制度规范化。以制度规范提升行为规范,坚持长效管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做好整改落实定期回头看工作。继续排查选人用人、因私出国(境)管理、干部担当作为以及司法规范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修订完善各类工作流程指引、工作人员考勤请假办法、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因私出国(境)审批等举措,做到以制度管人,切实提升执行力。定期对司法规范、庭审作风等开展督查,以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推进司法规范化。

八、人才培养方面

加强青年干警培养。持续完善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加强年轻干部、审判人才、业务专家的培养,进一步扩大后备人才队伍,积极争取为优秀人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积极争取与高效、党校合作交流机制,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助推青年干警培训工作。创新运用读书沙龙、调研比武、情景模拟、结构化研讨等形式,着力培养又博又专、底蕴深厚的青年干部人才队伍。

九、人才培训方面

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完善各类人员教育培训体系,科学制定政治轮训计划,健全干警培训档案,加强对教育培训的统筹管理。有意识地加强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等各类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适时开展利用身边红色教育资源,如xxx战斗遗址、xx战役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先进典型上讲坛,交流分享先进事迹与经验,提升干警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十、人才服务保障和先进典型培养管理方面

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按照“阶梯式、传承性”选培模式,继续挖掘培育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运用志愿宣讲、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认真总结在基本解决执行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优化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风险等重点工作及疫情防控一线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及时上报,形成尊崇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

十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方面

一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抓牢意识形态工作。深化党组负总责,党组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支部抓落实的机关党建工作机制。党支部每半年至少分析研判1次党员的思想状况,党组书记与委员、党支部书记与普通党员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爱、情感上关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充分利用党建实体阵地和网络阵地,旗帜鲜明地开展思想舆论斗争。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和党建责任清单,认真落实党建述职评议考核。

二是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夯实规范基础。突出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按照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要求,着重抓好组织建设、会议组织、党员管理、党员活动、民主监督、党建文化、考核评价等7个方面的党支部工作,切实担负起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职责。深入开展党建“5+x”活动品牌创建。通过每月一次工作研讨,一次专题学习,一次主题党日,一次组织生活,一次谈心谈话。加强党员思想信念教育,过好组织生活,让“5+x”活动成为党建工作的有效抓手,党员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推进党建工作活动室基础建设,挖掘提炼各支部个性化优势,推动支部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从严从实把好发展党员质量关,突出政治标准,强化党支部和党组领导把关作用,确保发展党员全程记录、严格审批。

三是从严从实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激发组织活力。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认真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谈心谈话等基层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建台账。领导干部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带头讲党课,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进一步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着力强化主题党日活动的庄重感、仪式感,扎实开展重温党的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入户访谈等活动。切实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讲政治、有活力、能战斗的坚强堡垒。

;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十三

为深入推进“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才强旗”战略,为人才制度机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党委组织部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健全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以来,****立足民族边疆牧区实际,全面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在科学规划人才发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提升借智引力水平、拓宽成才用才渠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较好工作成效,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工作环境氛围。目前,****共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以及党政后备干部、编外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六项服务志愿者等储备人才四类,其中:党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占1%,大学学历601人,占59%,大学专科学历341人,占33%;35岁以下219人,占21%,36-45岁362人,占36%,46-55岁376人,占37%。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占0.5%;副高级职称278人,占18%;中级职称560人,占37%。****期间,通过“柔政策”,先后引进工民建、临床医学、民族学高层次人才3人;陆续考录选聘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储备各类人才781人,其中: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编外储备人才538人;发现和培养乡土人才634人,其中:科技示范户314名,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125名。

结合****实际,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采取积极举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注重氛围营造,通过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陆续出台《****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处级干部联系人才制度》等规范性制度,起草完成《东乌珠穆沁旗人才强旗规划(****—2020年)》,为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分解任务、落实人才政策创造了先决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确定并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人才培养等10大人才发展重点工程,落实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等5项人才发展政策,建立健全了人才发现使用、人才流动配置和人才激励保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氛围营造。努力营造“用愿景鼓舞人,用事业拴住人”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对教育、卫生、医疗等一线人才在政治上高看一眼,生活上关心一些,福利待遇方面照顾一点。对自主创业人才,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和项目审批推介等方面倾力支持,设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三是加强组织保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动态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26个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强化人才综合协调管理,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逐年制定工作要点与目标任务,确保人才工作措施有效落实。建立旗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和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困难问题。

(二)注重量体裁衣,立足发展需要引进人才。立足我旗“****”目标任务落实、“44344”产业格局打造和“五个东乌”建设实际,依托重点项目、工业园区等载体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应用人才,切实增强了工业经济战线后备力量。以展示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入服务业专业化人才。围绕用足用好“柔性政策”,适时引进我盟医学专科大夫1名,聘请中山大学在我旗做课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农牧业局局长助理,从锡林浩特市引进工民建专业人才担任住建局副局长。结合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主动与区内外高校专家教授对接,成功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专家入驻我旗。根据专业人才需要,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高校的沟通联系,通过人才交流会、现场招聘会等形式,先后引进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其中教育系统本科69人、农牧业系统本科21人、卫生系统本科9人、林水系统本科13人、其他部门本科5人,进一步促进了人才队伍框架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三)注重统筹协调,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三个层面推动各项干部人才工作制度落实。在党政人才层面,采取民主推荐与素质测试,统筹培养与分类储备,纪律作风养成与实践能力培养“三结合”模式,动态调整副科级后备干部61名;结合旗、苏木镇两级党委换届,采取“四推一决”和公开选拔方式,公开选拔23名副科级党政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层面,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注重在各级班子中配备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公开选拔12名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医疗卫生、财政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工作,目前全旗各级领导班子均保持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科级领导干部的目标。从乡土人才层面,分2个批次公开考录选聘优秀嘎查两委班子成员23名,担任苏木镇长助理,协助推进牧区工作,拓宽嘎查乡土人才成长成才渠道;采取公开考录方式,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创业。采取上挂下派、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各类人才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12名干部到区内外挂职锻炼,选派123名干部下基层锻炼,全旗任职5年以上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交流面达到60%以上。启动实施“牧区乡土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大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力度。****年对113名致富带头人、牧业合作社领头人进行系统培训。加大乡土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整合涉牧资源,加大创新创业类乡土人才的培养宣传工作,集中发现和培养了刘国民等一批具有发明创造专利的乡土人才。

(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旗党政机关具有研究生学历干部仅有10人,占全旗党政机关干部的1%;事业单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仅占全旗专业技术人才的0.5%;我旗传统型专业人才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矿山机电、金融、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高层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少。

(二)人才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优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点,这些政策措施难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专业人才、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每年对外输送高校生源为350人左右,而回旗备案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仅有15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43%以上。与此同时,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显性”方式外流。

(三)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在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认定标准依据过于宏观,有些人才认定标准缺乏相应依据,尤其是对乡土人才、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不尽合理和规范,导致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

(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人才发展规划。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根据我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我旗产业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要充公发挥我旗的比较优势,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要围绕素质能力提升这一关键,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着眼于提高我旗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要着眼于适应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应对激烈人才竞争的需要,重点选树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积极选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

(二)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科学性地引进人才智力。进一步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积极实施“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大力引进和吸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及经济发展急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尤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口岸贸易、卫生、教育、农牧业等领域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其次,进一步拓展发现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途径,特别是要综合运用市场招聘、高校对接、公开考录、定向培养等方式,努力消除工作盲区,弥补工作短板,将各类人才直接吸纳到我旗工作。第三,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项目引才引智,积极吸引旗外工作成果到我旗实现属地转化。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外联,通过多种形式与旗外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先进地区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我旗发现和培养人才。

(三)着眼于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系统性地做好环境优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坚持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应经济生活待遇;建立人才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重奖。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发挥专家咨询团的作用。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切实保证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围。

(四)着眼于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长效化地做好政策保障。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分类评价人才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突出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一是健全完善技能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评价原则上,坚持客观公正、考培分离、评聘分离,突出技能评价特征;在评价内容上,把品德、技能、业绩和知识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重点考核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在评价机制上,以专业评价与行业认可相结合,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健全完善党政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根据综合协调、窗口服务、社会管理、执纪执法等部门和岗位特点,分门别类建立相应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政治表现、工作业绩、群众认可等评价内容。三是健全完善事业单位人员综合评价机制。围绕岗位绩效管理这一关键,突出首问责任制、办结制、服务制、责任追究制落实情况的评价考核,以工作效能作为人才评价的基础性内容。四是健全完善乡土人才综合评价机制。立足我旗实际,以推动新牧区建设、加强嘎查“三资”管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牧区乡土人才标准依据和资格条件,探索社会化的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认定评价机制,构建牧区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四是健全完善紧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我旗畜产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化工、口岸贸易等领域积极与驻地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借船出海”力度,通过引进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选派当地专业人才参与相关工作,以及定向考录培养当地大中专毕业生等方式,努力实现成果就地转化并发现和培养一批紧缺型人才。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十四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一份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第一篇: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人才办的要求,为切实掌握我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和人才工作现状,找准我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规范、更科学的开展人才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局现有在职人员共108人,其中行政编17人,机关工勤2人;事业编69人,工勤6人;公益性岗位8人;临时工6人。***局机关在职干部队伍中,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多为在职学历)50人,占46.3%;大专及以下学历58人,占53.7%。从年龄结构来看,35周岁以下27人,占25%;35-45周岁38人,占35.2%;45周岁以上43人,占39.8%。从职称级别上看,事业编制专业技术岗的39人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无职称9人。

通过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局的人才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初始学历层次不高。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47人,大本以上学历共50人,占总人数46.3%。但除了近年新录用人员,毕业于全日制院校大专及以上的不多,大多数干部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的成人学历,掌握的知识深度存在缺陷,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不足。多数人员的自学能力相对较低,一些干部甚至工作以后就没有再接受过更高学历的深造。

二是人员老化,梯队结构不合理。35周岁以上人员81人占75%,成为我县***系统的中坚力量,但35岁以下人员仅有27人占25%,新鲜力量补充不足。

三是职称结构不够合理。从职称级别情况看,专业技术岗39人中,高中级职称20人,情况总体良好。但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人员19人中多数为35岁以后新进人员。年轻新进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职称有待提高。

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少。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局35周岁以下27人,占25%,占比较低;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多为在职取得,全日制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研究生及重点高校专业人才,高层次年轻人才缺乏。现有人才聘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缺乏政策倾斜,没有稳定的人才引进体制,事业单位没有高薪聘请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或先例。县里没有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改善有突出贡献人才的生活待遇等方面问题,在人才引进时,部分人才有生活方面如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社保、职称等方面的顾虑,在同等待遇下,这些紧缺人才更愿意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导致出现高层次人才引不来以及引进的人才易流失问题。

二是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人才的工资待遇只与职务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挂钩,与干得多和干得少没有关系,与贡献大小没有关系,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重,而在推荐提拔使用、外出考察培训、落实报酬待遇、评优选先时,大部分看资历、看职称,致使一部分人才消极应付、混资历。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有欠缺。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干部都能意识到参加学习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培训活动中,干部的所想与所为有一定的出入,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员少,工作量大并且培训名额少,导致很多人员不能参加培训,很难做到全员培训。从调查了解的培训内容上看,各种培训大都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且知识点零散,忽视了干部的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培训,部分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员的兴奋点,不能激发学习热情。目前,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是我局培训师资的中坚,但是由于很多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整天忙于事务,钻研教学、肯钻研教学的人不多,造成了县级***培训教师少。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由于培训工作上的这些欠缺导致在培养人才方面后劲不足,难以在系统内形成人才养成的长效机制。

一是重视教育培养,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要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的议程,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1)根据***干部的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培训菜单”。根据不同的岗位、职级、培训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建立全覆盖的培训模式。可以将有培训需求而工作又有需要的干部选派参加级别较高的培训、到做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实地跟班学习或考察。同时做好培训后的培训情况反馈,可组织相关业务科室或工作人员结合培训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减少全系统的大范围培训,切实了解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岗位的干部培训,这样既可减少对正常工作的影响,也可少占用员工休息时间。

(3)建立分享交流机制,提高学习积极性。对系统内好的工作方法,创新的工作思路等进行分享交流。可以采用交流分享会的形式,提出自己工作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分享好的方法、工作学习上的感悟等,通过讨论、分享,拓宽思路,取长补短。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定期就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及时将自己想分享的好内容进行交流,形成互相带动、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多举措并行,完善培训机制,不仅要重视培训工作,更要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教育,全面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在现有人才资源下创造更大的人才效用。

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希望相关部门探讨研究、着手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配套引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办法,在政策上适当给予优待,吸引更多人才来安家落户、创新创业。

三是完善人才信息库,统筹使用好各类人才。

(1)完善人才信息,形完备的人才信息系统,方便根据需求调配人才,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解决单位的用人需求,形成统一有序、功能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要知人善任,根据人才特性多样化的特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打破常规选用人才。对现有各级各类人才按所学专业、个人特长等进行归门别类,对考录、聘用的应、往届毕业生,按专业分配工作岗位,切实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要敢用善用,希望出台更为健全完善的用人政策,打破人才使用的条条框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及时发现人才,大胆使用各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好人才。

(4)要匡正导向。在人才的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破除平均主义、论资排辈、感情照顾等传统观念,树立“唯发展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子”的导向,对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压担子、给位子,及时调整空谈误事、庸懒散浮、工作打不开局面者,激励各类人才大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业绩。

第二篇: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才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竞争能力和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施xx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x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人才市场条例》、《xx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xx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
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xx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x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借助xx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xx名、国内外知名专家xx名,全职引进博士xx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xx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xx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xx与x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xx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xx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市党委政
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xx产业“人才高地”。创建了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x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立市科技创新团队x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x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xx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来,市组织xx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
组织xx个职业工种、xx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xx人、技师xx人、高级技师xx人;
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xx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xx万人。实施xx、xx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一
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
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为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x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x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x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x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x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
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
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
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
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x万人、缺少x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万人、装备制造缺x万人、xx产业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现代农业缺xx多人。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
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
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
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
人才投入。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
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xx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xx经济区建设、xx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xx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
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
缺人才。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xx”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
落实工作,着力打造xx四大“xx”品牌。

第三篇: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调研人:何志群

按照组织部人才科要求,为切实掌握我镇紧缺急需人才的基本情况,大力推进人才兴镇战略的深入实施,我镇成立了人才情况专题调研组,通过走访、调查总结我镇近年来的人才工作相关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并紧密结合我镇实际,提出我镇在2012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如下:

大坪镇地处普宁市西南部,毗邻陆河、陆丰、惠来等县(市),全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13万亩,耕地面积12398.5亩。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共有62个自然村,全镇总户数4432户,总人口3万多人。农业特色突出,是普宁青梅、青榄主产区之一,逐步形成了以青梅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素有“小山城”的美誉。

截止2021年3月,全镇有各类人才392人,全镇约每76人拥有人才1人。其中:

2、经营管理人才:65人,女21人,大学本科及以上8人,大学专

科及以下77人,35岁及以下28人,36岁及以上37人;

5、农村实用型人才:183人,女39人,大学本科及以上0人,大学专科及以下183人。

近年来,我镇农村基层人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层人才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对基层人员的管理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对我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也带来负面影响。人才老龄化,部分人才流失,大量农村基层人才外流,造成我镇基层人才短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镇农村基层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围绕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谋划推进人才工作。组建人才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党政办、劳保所等单位组成的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科学建立了青年人才库,并将资料录入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二)建立人才工作框架。

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多个范畴,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引进、使用、激励、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做了规定,增强了我镇人才工作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三)确立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我镇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全镇人才现状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相关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并确立了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1)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党委政府、各建制村、企事业单位变“管人”的观念为服务的观念,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务上来,努力营造强大的舆-论环境、宽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积极主动引进人才。对党政人才要着力培养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开拓创新的领导和行政能力;对企业管理人才要着手培养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品质的管理营销能力;对专门技术人才要着手培养技术创新、研发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村干部要着手培养驾驭领导、应对突发事件、与群众打交道等能力。按计划逐步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提高建制村干部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此外,积极引进急需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学”的引才思路,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重点工程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3)坚持六类人才一起抓。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坚持党政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类人才队伍一起抓,努力、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满足我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的人才队伍。一是储备人才。镇政府每年准备一批人才储备基金,每年从愿意留在镇里工作的大学生队伍中选拔一批储备人才,根据所学专业分别输送到政府机关、学校和农村。二是掌握一批各类人才。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高新技术企业、效益好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建立人才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三是表彰奖励优秀人才。每年在政府财政中抽取一部分资金,评选一部分优秀干部、优秀企业家、优秀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并进行广泛宣传,在全镇逐步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一)基层人才流失问题的客观原因

1、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部分人才外流,造成人才流失。我镇平均每年有10000人左右常年在外务工,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近1500人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术,他们怀揣过硬技术到流沙市区和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城市务工经商,给所在城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却给家乡的经济发展造成损失。

税费等,不愿回乡创业,回归工程十分艰难。

3、一些学有所成的大中专毕业生,追求大中城市的优越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不愿回乡搞家乡建设。家乡的住房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生活单调、小孩接受教育条件差等诸多因素,对其没有吸引力。

4、由于我镇属于贫困山区,镇村两级收入较少,特别是村级“三提五统”取消后,每村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财政补贴,村干部工资发放困难,部分40岁以下的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村干部难以坚守清贫,辞职外出经商或务工,不同程度上造成人才流失。

5、乡镇七所八站工作人员,他们各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对乡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较大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工资难维持“家属下岗,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岗位,抛妻别子,远走他乡。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的人才挖走。第三,市以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局委,经常招收公务人员,人往高处走,一些符合条件的`拔尖人才,勇跃报考,一考就成,谁也不敢阻拦,无可奈何被上级钓走。

2、用人机制的弊端影响人才队伍的健全。

政府的用人机制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好钢用在刀刃上。但明朗的阳光也有其阴暗的一面,用人唯亲或用人失察时而有之。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往往不被重用,千里马无缘伯乐。相反,一部分纨绔子弟、绣花草包,不学无术之人,利用其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不良优点,往往赢得上级的青睐,被安排在重要工作岗位。这样一来挫伤了真才实学者的积极性,愤而走之,二来贻误了工作,给镇村两级组织带来不利后果,形成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1、以情感人,留住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镇村两级组织,应扑下身子,拿出一颗真诚的心,留住人才。一是实事求是告知人才对象,家乡条件虽苦,但要以艰苦朴素的精神,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舍弃他乡他单位优厚的条件,留下来一块共同奋斗。二是尽最大努力改善现有的生活工作条件,留住人才。三是给现有在乡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其能力空间,解决其身份,给其适当位子,人尽其才,发挥其最大潜能。四是提供平等竞争平台,能者上,庸者下。上者给以相关位子和待遇,下者给以重新竞争机会,让其感动,为我效力。

2、利用政策,招来人才。

一是利用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涉农人才政策,招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其发挥优势,协助村“两委”发展村域经济,搞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优化环境,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招商吸才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吃亏,敢于让利,谋求“双赢”,树立安才、亲才、护才意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别人图利益,我们图发展。三是多措并举,让现有人才招来人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边远穷地区,条件虽苦,但苦中有乐,扎根山区,也能实现人生的理想,有些现有人才已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让这些思想已认识到位的人才,多方联络,跟踪追击,让他们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

3、改善条件,稳住人才。

人才来了,如何让其安下心来,扑下身子为我服务,就需要政府改善各方的条件,稳住人才。一是改善其发展环境,由政府出面协调,在征地、劳动力、税费、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其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二是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提高工资待遇,让其享受与大中城市同样或基本一样的待遇。三是提供其发展保障,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保障其发展的和-谐空间,减少干扰,变换政府领导者为服务者的角色。对影响或干扰投资者的利益的人或事,轻者批评教育改变方式,重者打击处分重新决策,充分保护其合法权益。

第四篇: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为深入推进“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才强旗”战略,为人才制度机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xxxx党委组织部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健全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xx”以来,xxxx立足民族边疆牧区实际,全面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在科学规划人才发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提升借智引力水平、拓宽成才用才渠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较好工作成效,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工作环境氛围。目前,xxxx共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以及党政后备干部、编外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六项服务志愿者等储备人才四类,其中:党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占1%,大学学历601人,占59%,大学专科学历341人,占33%;35岁以下219人,占21%,36-45岁362人,占36%,46-55岁376人,占37%。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占0.5%;副高级职称278人,占18%;中级职称560人,占37%。xxxx期间,通过“柔政策”,先后引进工民建、临床医学、民族学高层次人才3人;陆续考录选聘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储备各类人才781人,其中: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编外储备人才538人;发现和培养乡土人才634人,其中:科技示范户314名,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125名。

结合xxxx实际,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采取积极举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注重氛围营造,通过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陆续出台《xxxx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xxxx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处级干部联系人才制度》等规范性制度,起草完成《东乌珠穆沁旗人才强旗规划(xxxx—2020年)》,为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分解任务、落实人才政策创造了先决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确定并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人才培养等10大人才发展重点工程,落实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等5项人才发展政策,建立健全了人才发现使用、人才流动配置和人才激励保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氛围营造。努力营造“用愿景鼓舞人,用事业拴住人”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对教育、卫生、医疗等一线人才在政治上高看一眼,生活上关心一些,福利待遇方面照顾一点。对自主创业人才,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和项目审批推介等方面倾力支持,设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三是加强组织保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动态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26个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强化人才综合协调管理,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逐年制定工作要点与目标任务,确保人才工作措施有效落实。建立旗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和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困难问题。

(二)注重量体裁衣,立足发展需要引进人才。立足我旗“xxxx”目标任务落实、“44344”产业格局打造和“五个东乌”建设实际,依托重点项目、工业园区等载体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应用人才,切实增强了工业经济战线后备力量。以展示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入服务业专业化人才。围绕用足用好“柔性政策”,适时引进我盟医学专科大夫1名,聘请中山大学在我旗做课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农牧业局局长助理,从锡林浩特市引进工民建专业人才担任住建局副局长。结合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主动与区内外高校专家教授对接,成功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专家入驻我旗。根据专业人才需要,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高校的沟通联系,通过人才交流会、现场招聘会等形式,先后引进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其中教育系统本科69人、农牧业系统本科21人、卫生系统本科9人、林水系统本科13人、其他部门本科5人,进一步促进了人才队伍框架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三)注重统筹协调,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三个层面推动各项干部人才工作制度落实。在党政人才层面,采取民主推荐与素质测试,统筹培养与分类储备,纪律作风养成与实践能力培养“三结合”模式,动态调整副科级后备干部61名;结合旗、苏木镇两级党委换届,采取“四推一决”和公开选拔方式,公开选拔23名副科级党政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层面,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注重在各级班子中配备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公开选拔12名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医疗卫生、财政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工作,目前全旗各级领导班子均保持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科级领导干部的目标。从乡土人才层面,分2个批次公开考录选聘优秀嘎查两委班子成员23名,担任苏木镇长助理,协助推进牧区工作,拓宽嘎查乡土人才成长成才渠道;采取公开考录方式,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创业。采取上挂下派、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各类人才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12名干部到区内外挂职锻炼,选派123名干部下基层锻炼,全旗任职5年以上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交流面达到60%以上。启动实施“牧区乡土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大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力度。xxxx年对113名致富带头人、牧业合作社领头人进行系统培训。加大乡土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整合涉牧资源,加大创新创业类乡土人才的培养宣传工作,集中发现和培养了刘国民等一批具有发明创造专利的乡土人才。

(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旗党政机关具有研究生学历干部仅有10人,占全旗党政机关干部的1%;事业单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仅占全旗专业技术人才的0.5%;我旗传统型专业人才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矿山机电、金融、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高层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少。

(二)人才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优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点,这些政策措施难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专业人才、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xxxx每年对外输送高校生源为350人左右,而回旗备案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仅有15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43%以上。与此同时,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显性”方式外流。

(三)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在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认定标准依据过于宏观,有些人才认定标准缺乏相应依据,尤其是对乡土人才、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不尽合理和规范,导致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

(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人才发展规划。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根据我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我旗产业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要充公发挥我旗的比较优势,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要围绕素质能力提升这一关键,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着眼于提高我旗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要着眼于适应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应对激烈人才竞争的需要,重点选树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积极选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

(二)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科学性地引进人才智力。进一步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积极实施“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大力引进和吸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及经济发展急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尤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口岸贸易、卫生、教育、农牧业等领域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其次,进一步拓展发现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途径,特别是要综合运用市场招聘、高校对接、公开考录、定向培养等方式,努力消除工作盲区,弥补工作短板,将各类人才直接吸纳到我旗工作。第三,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项目引才引智,积极吸引旗外工作成果到我旗实现属地转化。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外联,通过多种形式与旗外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先进地区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我旗发现和培养人才。

(三)着眼于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系统性地做好环境优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坚持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应经济生活待遇;建立人才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重奖。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发挥专家咨询团的作用。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切实保证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围。

(四)着眼于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长效化地做好政策保障。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分类评价人才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突出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一是健全完善技能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评价原则上,坚持客观公正、考培分离、评聘分离,突出技能评价特征;在评价内容上,把品德、技能、业绩和知识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重点考核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在评价机制上,以专业评价与行业认可相结合,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健全完善党政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根据综合协调、窗口服务、社会管理、执纪执法等部门和岗位特点,分门别类建立相应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政治表现、工作业绩、群众认可等评价内容。三是健全完善事业单位人员综合评价机制。围绕岗位绩效管理这一关键,突出首问责任制、办结制、服务制、责任追究制落实情况的评价考核,以工作效能作为人才评价的基础性内容。四是健全完善乡土人才综合评价机制。立足我旗实际,以推动新牧区建设、加强嘎查“三资”管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牧区乡土人才标准依据和资格条件,探索社会化的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认定评价机制,构建牧区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四是健全完善紧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我旗畜产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化工、口岸贸易等领域积极与驻地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借船出海”力度,通过引进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选派当地专业人才参与相关工作,以及定向考录培养当地大中专毕业生等方式,努力实现成果就地转化并发现和培养一批紧缺型人才。

第五篇: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长期看来,虽然中国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已展开,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人才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户籍制度的制约。因为现行的户籍制度,很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到落实户口,很多人不愿意到私营企业里找自我适宜的工作,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户仍然受到严格限制,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动,成为影响人才要素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滞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主要表此刻:单一的国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并存的新形势;现行的“人档分离,收费管理”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不贴合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且传统人事档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也不贴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三、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可是由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辞退、辞职的暂行规定与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暂行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影响了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出口,造成了想出去的人出不去,不胜任的人该走却走不了的局面,这些都导致了人才市场供需主体难以完全到位,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就全国范围而言,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的执法检查制度,未对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实行日常即时性的监督管理,人才市场的就业歧视、职业安全、权益保护问题突出,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关资料得知,我国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20xx年专业技术人才至少缺1746万报告统计分析证明,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从年均增长速度方面考察,1978年至20xx年,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年均为7.34%,实际经济总量gdp的增长速度年均为9.38%,经济增长对人才总量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28,即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

异常在假日期间,人才网站的招聘活动却热火朝天。长假正好成为那些准备跳槽者的绝好机会,不仅仅能够事先在网上搜寻好“东家”,还能在网上学习应聘、面试的技巧,既省却了奔波之苦,又能获得许多免费学习的机会。八方人才等人才网站在假期中均安排了不一样类型的网上招聘活动。

第六篇: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十三五”以来,园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履行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做好园区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园区“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人才总量持续扩张。截至目前,园区人才总量242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逐年增长,截至目前,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2340人,专科学历390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为16036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占40%;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才1149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36916人,第三产业2673人,人才资源随着产业结构同步发展,呈现向第三产转移的态势,新兴产业人才快速增长。
3.招才引智成果丰硕。通过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各类公开招聘等先后共引进各类人才3200余人,实现园区高层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场有效整合。园区人力资源市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场招聘信息宣传栏、苏宿人才网、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招聘宣传模式,开发了一套集就业、人才信息于一体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和人才现状。“十三五”期间,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单位入场招聘,8万人(次)入市应聘,约2万多人通过市场实现流动与就业。
园区“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人才发展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与创业创新相匹配的投融资体系,社会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确立,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不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十四五”时期,将是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园区经济加速济转变的关键期。在新一轮拓园的形势下,园区人才发展既迎来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人才资源支撑,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显。
从挑战来看,“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处于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阶段,产业的转型升级迸发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对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
实现与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电子信息类、机电控制类、教育类等人才总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门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定期上门征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合作开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二)继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
将进一步结合园区特色产业,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认定办法进行申报,以争取省市两级相关政策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三)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对接,吸取苏州工业园区在人才培训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开发符合园区企业需求的培训项目;二是依托园区人才计划和园区产业特点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三是加强对园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实施“节点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企业家培训台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存档,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培训5000人(次)以上。

第七篇: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近几年来,市委认真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队伍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总量有了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人才市场,重点抓了三支队伍建设,全市人才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截止底,全市人才总量为28,6123人,其中农村人才总量23,5291人;
党政企事业单位人才5,0832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才1,8022人,高级职称的997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的8629人,初级职称的8406人。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强化培训,在对在职干部普遍轮训的基础上,突出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
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授课;
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学历教育,与省委党校、武汉高校联办学历班,有力地改善了我市各级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理论水平;
在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35岁以下的占28%,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目前,我市享受国务院专项津贴的专业技术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13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进入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的6人。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健全。我们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同时,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有关人才工作的文件,对全市人才工作机制、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和保障体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坚持对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制度,先后选拔培养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45名,取消6名市管拔尖人才荣誉称号,起到了较好的鞭策激励作用。
四是人才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根据人才的各自专业特点,着眼于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对不同专业的干部进行了合理调配,大力推行开选拔、开聘用、竞争上岗等方式,使一大批熟悉农业、畜牧、林业、水产、水利水电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优秀青年人才被选拔到相应岗位,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
五是招才引智取得较大突破。针对全市主导产业高级人才紧缺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开展了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先后组织人事、教育、卫生、农业、交通等机关事业单位专门赴武汉等地招聘人才,并与省内重点院校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把引进人才与引智、招商结合起来,在招商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智力资源,推动了我市经济发展。同时,市委组织部、人事局、农业局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有针对性地邀请省、市专家学者来我市开展科技讲座、技术服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10月组织开展的院士专家行活动,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攻坚克难,释疑解惑,为16家企业的20个技术项目进行技术咨询和攻关。活动所到之处,受到全市各界的热烈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12月16日在武汉东湖宾馆举办的武汉城市圈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在此次会上签订了44项校市、校企合作协议,协议基本涵盖了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涉及机械、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洽谈会上从高校引进了3名科技特派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网篇十五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才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施xx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x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人才市场条例》、《xx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xx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xx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x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借助xx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xx名、国内外知名专家xx名,全职引进博士xx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xx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xx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xx与x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xx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xx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技创新团队x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x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xx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来,市组织xx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xx个职业工种、xx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xx人、技师xx人、高级技师xx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xx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xx万人。实施xx、xx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为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x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x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x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x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x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x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x万人、缺少x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万人、装备制造缺x万人、xx产业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现代农业缺xx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xxx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xx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xx经济区建设、xx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xx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xx”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力打造xx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局。

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人才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近几年来,市委认真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队伍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总量有了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人才市场,重点抓了三支队伍建设,全市人才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截止底,全市人才总量为28,6123人,其中农村人才总量23,5291人;
党政企事业单位人才5,0832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才1,8022人,高级职称的997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的8629人,初级职称的8406人。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强化培训,在对在职干部普遍轮训的基础上,突出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
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授课;
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学历教育,与省委党校、武汉高校联办学历班,有力地改善了我市各级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理论水平;
在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35岁以下的占28%,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目前,我市享受国务院专项津贴的专业技术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13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进入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的6人。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健全。我们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同时,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有关人才工作的文件,对全市人才工作机制、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和保障体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坚持对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制度,先后选拔培养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45名,取消6名市管拔尖人才荣誉称号,起到了较好的鞭策激励作用。
四是人才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根据人才的各自专业特点,着眼于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对不同专业的干部进行了合理调配,大力推行开选拔、开聘用、竞争上岗等方式,使一大批熟悉农业、畜牧、林业、水产、水利水电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优秀青年人才被选拔到相应岗位,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
五是招才引智取得较大突破。针对全市主导产业高级人才紧缺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开展了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先后组织人事、教育、卫生、农业、交通等机关事业单位专门赴武汉等地招聘人才,并与省内重点院校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把引进人才与引智、招商结合起来,在招商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智力资源,推动了我市经济发展。同时,市委组织部、人事局、农业局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有针对性地邀请省、市专家学者来我市开展科技讲座、技术服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10月组织开展的院士专家行活动,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攻坚克难,释疑解惑,为16家企业的20个技术项目进行技术咨询和攻关。活动所到之处,受到全市各界的热烈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12月16日在武汉东湖宾馆举办的武汉城市圈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在此次会上签订了44项校市、校企合作协议,协议基本涵盖了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涉及机械、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洽谈会上从高校引进了3名科技特派员,现场招聘了3名博(硕)士研究生,为高科技人才到我市创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近几年来,我市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离省人才工作的要求和其他地市州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政策不够完善,体制不活,资金不足。受相关规定和政策的约束,人才流动受单位编制、性质,人才身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人才流通的渠道受阻,造成部分人才资源的流失与浪费。同时,由于财政困难,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严重不足,许多行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外流。特别是一些优秀骨干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尤为突出。各类高级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2、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具有示范型、带动型的实用人才较少。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数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生产经营规模小,实力差,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同时,对农村实用人才缺乏较
为完善的组织、开发、管理机制。
3、我市企业改制后,受体制的影响,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与管理,并且此类人才数量较少,培养、管理还存在一定难度。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人才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而言主体是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协调和宏观指导。加强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建设,重点是协调有关单位全面清理现有人才工作法规,根据党管人才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并确保落实。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实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联系会议制度、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以及市管拔尖人才联系制度,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
2、把握人才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三支队伍建设。根据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和打造实力、诚信、生态、和谐的战略目标对人才的要求,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一要突出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党政干部队伍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大力培养现代行政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适应共行政、共服务、共管理要求的行政管理专家。二要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具有强烈敬业精神、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意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熟悉国际经济和法律的企业家队伍。要依托高校和企业培训基地,建立覆盖广、多层次、开放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三要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第五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换届为契机,建立健全人才的评选、考核、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六大基地,加快培养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培训,积极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素质。
3、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各级各类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实施项目引才、工程招才责任制,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不断提高为人才服务的水平。要加强舆论宣传,大力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积极为人才创业搞好服务、构筑平台,真正在形成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树立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想干事给机会、能干事给岗位、干成事给地位的企业人才管理新理念。要大力开展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实施人才回归工程,促进籍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才以各种形式为投资献智。同时,要组织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健康体检和外出休养,开展全市技能人才比武活动,逐步完善人才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才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竞争能力和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施xx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x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人才市场条例》、《xx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xx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
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xx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x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借助xx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xx名、国内外知名专家xx名,全职引进博士xx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xx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xx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xx与x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xx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xx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市党委政
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xx产业“人才高地”。创建了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x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立市科技创新团队x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x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xx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来,市组织xx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
组织xx个职业工种、xx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xx人、技师xx人、高级技师xx人;
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xx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xx万人。实施xx、xx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一
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
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为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x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x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x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x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x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
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
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
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
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x万人、缺少x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万人、装备制造缺x万人、xx产业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现代农业缺xx多人。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
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
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
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
人才投入。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
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xx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xx经济区建设、xx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xx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
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
缺人才。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xx”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
落实工作,着力打造xx四大“xx”品牌。

“十三五”以来,园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履行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做好园区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园区“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人才总量持续扩张。截至目前,园区人才总量242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逐年增长,截至目前,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2340人,专科学历390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为16036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占40%;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才1149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36916人,第三产业2673人,人才资源随着产业结构同步发展,呈现向第三产转移的态势,新兴产业人才快速增长。
3.招才引智成果丰硕。通过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各类公开招聘等先后共引进各类人才3200余人,实现园区高层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场有效整合。园区人力资源市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场招聘信息宣传栏、苏宿人才网、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招聘宣传模式,开发了一套集就业、人才信息于一体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和人才现状。“十三五”期间,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单位入场招聘,8万人(次)入市应聘,约2万多人通过市场实现流动与就业。
园区“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人才发展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与创业创新相匹配的投融资体系,社会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确立,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不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十四五”时期,将是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园区经济加速济转变的关键期。在新一轮拓园的形势下,园区人才发展既迎来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人才资源支撑,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显。
从挑战来看,“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处于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阶段,产业的转型升级迸发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对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
实现与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电子信息类、机电控制类、教育类等人才总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门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定期上门征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合作开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二)继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
将进一步结合园区特色产业,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认定办法进行申报,以争取省市两级相关政策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三)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对接,吸取苏州工业园区在人才培训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开发符合园区企业需求的培训项目;二是依托园区人才计划和园区产业特点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三是加强对园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实施“节点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企业家培训台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存档,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培训5000人(次)以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